两种盐哪些盐的水溶液呈酸性混合反应,如哪些盐的水溶液呈酸性酸性增强,是什么盐

下列正确的是A.两种盐溶液相互混合一定生成另外两种盐 B.金属和酸都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氢气和盐_百度知道
下列正确的是A.两种盐溶液相互混合一定生成另外两种盐 B.金属和酸都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氢气和盐
A.两种盐溶液相互混合一定生成另外两种盐 B.金属和酸都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氢气和盐C.碱性氧化物加入水后不一定生成碱D.金属与盐溶液反应一定得到金属和新盐
采纳率:28%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盐溶液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H原子已经饱和,最简式即为分子式.③总物质的量一定的情况下,该有机物和某气态烃的混和物,无论以何比例混合,完全燃烧所消耗的氧气的物质量也为定值,则该烃的分子式为C3H6(2)有机物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现取4.6gB与5.6L氧气(标准状况)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燃烧后只生成CO2、CO和水蒸气(假设反应没有剩余),将反应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和碱石灰,浓硫酸增重5.4g,碱石灰增重4.4g.回答下列题:①4.6gB中所含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6mol,碳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2mol;②通过计算确定该有机物的分子式:(3)可以利用核磁共振氢谱法确定有机物B的结构,请完成下表:
结论(写结构简式))
核磁共振氢谱有1个峰
核磁共振氢谱有3个峰
科目:高中化学
在学习了硝酸的强氧化性后,某学习小组进行了浓硝酸和硫单质反应的实验探究.他们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推测硫的氧化产物,提出三种假设:Ⅰ.只有H2SO4&Ⅱ.只有SO2&Ⅲ.SO2和H2SO4都有.为了探究是哪一种情况,他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流程及步骤:①实验所得气体折算成标准状况为1.792L.②混合气体用水吸收后,测得无含硫、含氮化合物逸出,并将吸收液配成100.00mL溶液.③取②中所得溶液20.00mL,加足量BaCl2溶液得白色沉淀0.466g.④再取20.00mL②中所得溶液,用NaOH溶液中和,恰好用去0.6mol/LNaOH溶液30.00mL.请回答下列问题:(1)混合气体中NO2气体被水充分吸收的反应方程式为.(2)②中配制溶液所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量筒外还有.(3)收集到的气体中含有,假设&(填“Ⅰ、Ⅱ或Ⅲ”)成立.(4)配制的100.00mL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该实验中浓硝酸和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科目:高中化学
题型:阅读理解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铁与浓硫酸的反应,设计了图1、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1)比较两个实验装置,图2装置的优点是:①能更好的吸收有毒气体SO2防止其污染环境;②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2)导气管e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在反应过程中,因导管插入液面下,可起到”液封”作用阻止SO2气体逸出而防止污染环境;二是停止加热时,能防止倒吸或平衡压强.(3)能说明有SO2气体产生的实验现象是品红溶液褪色.(4)反应一段时间后,用滴管吸取A试管中的溶液滴入到适量水中作为试样,试样中所含金属离子的成分有以下三种可能:Ⅰ:只含有Fe3+;Ⅱ:只含有Fe2+;Ⅲ:既有Fe3+又有Fe2+.为验证Ⅱ、Ⅲ的可能性,选用如下试剂,填写下列空格:A.稀HCl溶液&&&&&&&B.稀硫酸&&&&&&&& &C.KSCN溶液&&&&&&D.酸性KMnO4溶液E.NaOH溶液&&&&&& &F.淀粉KI溶液&&&&&&G.H2O2溶液验证Ⅱ:取试样,先滴加少量的C(填试剂序号,下同),振荡,再滴加少量的G,根据溶液颜色的变化可确定假设Ⅱ是否正确.验证Ⅲ:步骤1.取试样,滴加少量的C(或F)(填试剂序号),溶液的颜色变红(或蓝)色,则试样中含有Fe3+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SCN-═Fe(SCN)3或2I-+2Fe3+=I2+2Fe2+.步骤2.再取适量的试样滴加少量的D(填试剂序号),溶液颜色的变化为酸性KMnO4溶液的浅红色褪去,则试样中含有Fe2+.
科目:高中化学
题型:单选题
有下列三种假设:①一种碱溶液和一种盐溶液混合反应后,生成一种强碱性物质;②两种酸溶液混合反应后,溶液的酸性减弱;③两种盐溶液混合反应后,溶液的酸性增强.其中确有具体例证存在的是A.都存在B.只有②存在C.只有①③存在D.都不存在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两种盐溶液混合促进水解的讨论 盐溶液混合能相互促进水解且趋于完全时称之为双水解.并不是所有的弱酸盐和弱碱盐溶液相混合都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因为弱酸阴离子水解可使溶液呈碱性即: An-+H2O HA——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两种盐溶液混合促进水解的讨论 盐溶液混合能相互促进水解且趋于完全时称之为双水解.并不是所有的弱酸盐和弱碱盐溶液相混合都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因为弱酸阴离子水解可使溶液呈碱性即: An-+H2O HA-(n-1)+OH- 弱碱阳离子水解可使溶液呈酸性即: Bm++mH2O B(OH)m+mH+ 当弱酸阴离子和弱碱阳离子同在一水溶液中时.其水解可相互促进.但这只是具备发生双水解反应的必要条件.溶液中存在弱酸HA-(n-1)与弱碱B(OH)m.H+与OH-发生中和反应的两种趋势.若HA-(n-1)与B(OH)m反应趋势大于H+与OH-反应趋势时.则双水解反应不能发生,反之发生双水解反应.即双水解反应的充分条件是水解产生的弱酸和弱碱不再发生中和反应.只有具备充分必要条件时才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Al3+与CO.HCO.SiO.AlO.SO.HSO.S2-.HS-.ClO-等,Fe3+与CO.HCO.SiO.AlO.ClO-等,NH与AlO.SO等均能发生趋于完全的双水解反应.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五种主族元索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L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且保存时需要用水液封.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X<Y<Z<T<LB、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L>Z>TC、含x的两种盐溶液混合可能生成沉淀D、Y和T组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有下列三种假设:①一种碱溶液和一种盐溶液混合反应后,生成一种强碱性物质;②两种酸溶液混合反应后,溶液的酸性减弱;③两种盐溶液混合反应后,溶液的酸性增强.其中确有具体例证存在的是(  )
有下列三种假设:①一种碱溶液和一种盐溶液混合反应后,生成一种强碱性物质;②两种酸溶液混合反应后,溶液的酸性减弱;③两种盐溶液混合反应后,溶液的酸性增强.其中确有具体例证存在的是A.都存在B.只有②存在C.只有①③存在D.都不存在
以天然盐湖资源中分离出来的芒硝、硫酸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及焦炭等为原料,生产大苏打和摩尔盐,其原料的综合利用率较高.其主要流程如下: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反应Ⅰ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Na2SO4(s)+4C(s)=Na2S(s)+4CO(g)ΔH=+569.99 kJ/mol,欲使该反应发生并维持该反应进行的条件是________.
(b)常温,并通入少量CO2
(c)高温,并通入适量的O2
(2)配平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Na2S+□Na2CO3+□SO2=□Na2S2O3+□CO2________
(3)反应Ⅲ温度需控制在35~40℃的较低温度,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4)在摩尔盐溶液中加入一种物质的溶液可使NH4+、Fe2+、SO都大量减少,该物质是________.
(5)反应Ⅳ中两种盐溶液混合时,需加入适量的H2SO4,将溶液pH调到1,用离子方程式说明原因:________
水是生命之源,水处理工艺在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来水生产的流程示意图如下。(净水剂亦称混凝剂,常用的净水剂有聚合氯化铝、碱式氯化铝、硫酸亚铁、聚丙烯酰胺、聚合氯化铝铁、三氯化铁、聚合硫酸铁等)(1)FeSO4·7H2O是常用的混凝剂,它在水中最终生成&&&&&& 沉淀。(2)[A12(OH)nClm]是一种无机高分子的高价聚合电解质混凝剂,可视为介于三氯化铝和氢氧化铝之间的一种中间水解产物,则m与n之间的关系&&&&&&&&&&;(3)推销净水器的商人用自来水做电解实验,装置如图。一段时间后,两极间产生白色沉淀,并很快变成红褐色,然后用净水器净化后的水做电解实验;两极上只有气体产生,水中并无沉淀,以此来说明自来水很“脏”。则沉淀变成红褐色时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MnSO4是水质检测中的一种常用试剂①MnSO4和过硫酸钾(K2S2O8)两种盐溶液在银离子催化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高锰酸钾、硫酸盐及另外一种产物,写出并配平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水中的溶解氧测定过程为:取水样,迅速加入MnSO4和KOH混合液,再加入KI溶液,立即塞好塞子,振荡使完全反应(反应为:Mn2++O2+H2O→MnOOH,未配平)。打开塞子,迅速加入适量硫酸溶液,此时有碘单质生成。则该离子反应方程式:&&&&&&&&&&。用Na2S2O3溶液滴定生成的碘,根据消耗溶液的体积可计算出水中溶解氧的量。&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有下列两种假设: ①一种碱溶液与一种盐溶液混合反应后.产物之一是强碱性物质, ②两种酸溶液混合反应后.溶液的酸性减弱.其中确有具体例证存在的是( ) A.①和② B.只有② C.只有① D.都不存在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有下列两种假设:&&& ①一种碱溶液与一种盐溶液混合反应后,产物之一是强碱性物质;&&& ②两种酸溶液混合反应后,溶液的酸性减弱。其中确有具体例证存在的是(&&&& )& &&&&&&&&&&&&&&&&&&&A.①和②& B.只有②&&& C.只有①&&& D.都不存在&
【答案】&A ;
练习册系列答案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物理教研室
A                          && B
C                          && D
科目:高中化学
A                          && B
C                          && D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01年高考模拟试卷(化学)
有下列两种假设:①一种碱溶液与一种盐溶液反应后,生成一种强碱性物质;②两种酸溶液混合反应后,溶液的酸性减弱,其中确有例证存在的是
A.只有①B.只有②
C.①和②D.都不存在
科目:高中化学
&有下列两种假设:&&& ①一种碱溶液与一种盐溶液混合反应后,产物之一是强碱性物质;&&& ②两种酸溶液混合反应后,溶液的酸性减弱。其中确有具体例证存在的是(&&&& )& &&&&&&&&&&&&&&&&&&&A.①和②& B.只有②&&& C.只有①&&& D.都不存在&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化学研究些什么同步练习(带解析沪教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化学研究些什么同步练习(带解析沪教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化学研究些什么同步练习(带解析沪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1.2化学研究些什么一.(共20小题)1.有下列三种假设:①一种碱溶液和一种盐溶液混合反应后,生成一种强碱性物质;②两种酸溶液混合反应后,溶液的酸性减弱;③两种盐溶液混合反应后,溶液的酸性增强.其中确有具体例证存在的是(  )A.都存在 B.只有②存在 C.只有①③存在 D.都不存在2.已知在相同条件下H2CO3的Kal=4.4×107、Ka2=4.7×1011,HClO的电离常数K=3.0×108,则下列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Ca2++2ClO+CO2+H2OTCaCO3↓+2HClOB.Ca(ClO)2+2CO2+2H2OTCa(HCO3)2+2HClOC.2ClO+CO2+H2OTCO+2HClOD.NaClO+CO2+H2OTNaHCO3+HClO3.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下列描述与化学研究有关的是(  )A.衣服款式 B.食品包装 C.住房结构 D.汽车燃料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强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弱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②强电解质一定是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弱电解质一定是难溶于水的化合物 ③水难电离,纯水几乎不导电,所以水是弱电解质 ④属于共价化合物的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不导电.A.① 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内容的是(  )A.培育新的花卉品种,增加观赏价值B.综合利用石油,开发新的能源C.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痛,保障人体健康D.研制有记忆能力的新材料6.某容器中发生一个化学反应,反应过程中存在As2S3、HNO3、H2SO4、NO、H3AsO4、H2O六种物质,已知As2S3是反应物之一.下列有关判断不 正确的是(  )A.该容器中发生了B.该反应中HNO3、H2O是反应物,H2SO4、NO、H3AsO4是生成物C.该反应中只有砷元素被氧化、只有氮元素被还原D.HNO3、H2SO4、H3AsO4都属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7.下列研究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基因克隆 B.探究水的组成C.纳米材料的研制 D.如何除铁锈8.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我们生活中使用的许多物质都与化学有关.下列物质中与化学关系密切的是(  )①塑料制品;②合成纤维;③化肥、农药;④化学电池;⑤金属材料;⑥半导体材料;⑦合成洗涤剂;⑧纳米材料.A.仅有②③④ B.仅有①②③④ C.仅有③④⑦ D.全部都是9.实验室将 9g铝粉跟一定量的金属氧化物粉末混合形成铝热剂.发生铝热反应之后,所得固体中含金属单质为18g,则该氧化物粉末可能是(  )①Fe2O3和MnO2②MnO2和V2O5③Cr2O3和V2O5④Fe3O4和FeO.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用H++OHTH2O表示的是(  )A.醋酸与KOH溶液反应 B.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C.NaH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 D.盐酸与氨水反应11.在某些高档点心的包装盒内有个小纸袋,将小纸袋打开,可看到灰黑色粉末,其中有些已变成棕褐色.将灰黑色粉末溶于盐酸,取上层清液,滴入几滴氯水,再滴入KSCN溶液,马上出现红色.以下结论不 正确的是(  )A.该灰黑色粉末用作抗氧化剂B.小纸袋中可能装有活性铁粉C.小纸袋中的原装粉末可能是Fe2O3D.该灰黑色粉末不可食用12.Fe(OH)3胶体和MgCl2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A.两者均有丁达尔现象 B.两者均能透过半透膜C.加入盐酸先沉淀,随后溶解 D.分散质微粒可通过滤纸13.某同学填写的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报告,其中有错误的是(  )A.固体蜡受热熔化成蜡油是蜡的熔点较低B.蜡烛燃烧时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干燥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CO2和水,且其组成中含有C、H元素C.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不同结论是焰心温度最高D.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被点燃结论是此白烟具有可燃性14.吹灭蜡烛后看到的白烟是(  )A.石蜡固体颗粒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15.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在点燃前,应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等B.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是为了验证燃烧后的某种产物C.在燃烧过程中,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D.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一种可以燃烧的气体16.点燃一支蜡烛,把一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所示),过一会儿后,在冷碟子的底部会收集到新制的炭黑.这个实验说明了(  )&A.蜡烛在一定条件下燃烧可生成炭黑B.挥发的蜡烛遇冷后凝结而成炭黑C.蜡烛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D.蜡烛中本身不含有碳元素,但燃烧后生成了碳单质17.人吸入空气,呼出CO2等气体,为了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气体,且不是来自空气,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为了除去空气中的CO2气体并检验人呼吸的气体中含有CO2,则锥形瓶Ⅰ、Ⅱ中加入的试剂分别应为(  )&瓶Ⅰ&瓶ⅡA&KOH溶液&NaOH溶液B&稀HCl&AgNO3溶液C&NaOH钠溶液&Ca(OH)2溶液D&Na2SO4溶液&BaCl2溶液&A.A B.B C.C D.D18.如图所示,图1是研究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之一,图2是改进的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组合装置.比较两个实验过程,组图1中采集气体样品的方法不同.因此,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时,需要在实验设计阶段必须注意的事项是(  )&A.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B.必须在相 同的条件下进行对比实验C.对比实验只能在密闭装置中进行D.注入石灰水后振荡与气体通入石灰水的现象不同19.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和要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蜡烛火焰逐渐变小直至熄灭B.实验2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C.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D.实验4成功的关键是导管不宜过长20.关于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下列方案不正确的是(  )A.欲收集人体吸入的空气样品,可将空的集气瓶放在桌面上,并用玻璃片盖住瓶口B.欲证明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可分别向一个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有呼出空气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澄清石灰水,震荡C.欲证明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不同,可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D.欲证明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不同,可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 二.题(共3小题)21.如图是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的实验探究,请你参与讨论:&【集体讨论】(1)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图两套装置,请你评价一下,你认为更合理的是      (填编号),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在装药品之前应该      ;(2)讨论后同学们认为,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跟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而且生成物为      (填“固体”或“气体”),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他们选择了红磷,则药品的用量应保证      (填“”“足 量”或“不足量”).(3)在讨论的基础上,同学们分组进行了实验.各小组实验数据整理如下:(注:集气瓶容积为100mL)组别&1&2&3&4&5&6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mL)&20&21&19&20&22&18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大多数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最后集气瓶中剩下的气体      (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实验反思】(4)第六组同学的测定数值与正常值有明显的偏差,请你帮她们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结果可能的原因:      (答答一点即可).22.(1)点燃蜡烛时,可以发现蜡烛顶部先      (2)碳酸氢铵在常温下为      色      体(填状态)23.点燃蜡烛时,蜡烛受热熔化,这是蜡烛状态的改变,没有      生成,因此属于      变化,而蜡烛的燃烧是蜡烛与空气中的      发生的化学反应.将燃着的蜡烛放人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蜡烛比在空气中      ,同时瓶壁有      出现,蜡烛熄灭后向集气瓶中加人少量石灰水,发现      ,证明有      生成. 三.推断题(共1小题)24.小军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认为可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右图装置进行实验.他依据的实验原理可能是      .①小军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      .②小军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或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的是(答一条)      .&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25.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做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提出将红磷换成镁条是否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疑问,于是进行了下列探究,请你共同参与.【提出问题】用镁条是否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探究】该学习小组用图1所示装置按教材上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步骤进行了实验.&(1)瓶底铺细沙的原因是      ;(2)如果镁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发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70%,推测原因可能是      .【结论】不能用镁条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反思与交流】通过以上探究,你对燃烧的有关知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写一点即可)【拓展实验】小明同学用木炭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但他观察到的现象是水面基本没有上升,其原因是      ,如果要用木炭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将水换成      .由此我们总结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所选的药品应满足的条件是      .26.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某间学发观,实验结束后,将塞子取下,燃烧匙取出后,匙内的红磷重新燃烧起来,造成室内污染.(1)红磷在瓶内熄灭的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红磷复燃?(3)为避免空气污染,正确的操作应该是      .& &
【精心整理】沪教新版九年上册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1.2化学研究些什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共20小题)1.有下列三种假设:①一种碱溶液和一种盐溶液混合反应后,生成一种强碱性物质;②两种酸溶液混合反应后,溶液的酸性减弱;③两种盐溶液混合反应后,溶液的酸性增强.其中确有具体例证存在的是(  )A.都存在 B.只有②存在 C.只有①③存在 D.都不存在【分析】①一种碱溶液和一种盐溶液 混合反应后,生成一种强碱性物质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情况;②两种酸溶液混合反应后,溶液的酸性减弱,可以是酸之间发生反应生成其他物质的情况;③两种盐溶液混合反应后,溶液的酸性增强,可以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酸的情况,根据以上可能情况来举例子.【解答】解:①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强碱氢氧化钠的反应符合题意;②氢硫酸和亚硫酸反应生成硫单质和水的反应符合题意;③硫化铵和氯化铜反应生成 硫化铜 沉淀和氯化铵的反应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各种类型的反应是解答该题的关键,注意物质的性质的灵活应用,要积累教材知识,难度不大. 2.已知在相同条件下H2CO3的Kal=4.4×107、Ka2=4.7×1011,HClO的电离常数K=3.0×108,则下列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Ca2++2ClO+CO2+H2OTCaCO3↓+2HClOB.Ca(ClO)2+2CO2+2H2OTCa(HCO3)2+2HClOC.2ClO+CO2+H2OTCO+2HClOD.NaClO+CO2+H2OTNaHCO3+HClO【分析】根据Ka,可知酸性H2CO3>HClO>HCO3,H2CO3的Ka2体现HCO3的酸性;酸性强的反应能生成酸性弱的;【解答】解:A、碳酸可以生成次氯酸,离子方程式为:Ca2++2ClO+CO2+H2OTCaCO3↓+2HClO,故正确;B、过量的二氧化碳通入次氯酸钙生成碳酸氢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O)2+2CO2+2H2OTCa(HCO3)2+2HClO,故B正确;C、2ClO+CO2+H2OTCO+2HClO,原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故C错误;D、NaClO+CO2+H2OTNaHCO3+HClO,是过量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次氯酸,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主要考查依据电离常数判断酸性强弱,进而分析判断反应是否符合酸性强的值被酸性弱的. 3.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下列描述与化学研究有关的是(  )A.衣服款式 B.食品包装 C.住房结构 D.汽车燃料【分析】根据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进行解答;【解答】解: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所以化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基础科学,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汽车燃料属于化学研究的问题,衣服款式,食品包装,住房结构与化学研究无关.答案:D【点评】了解化学的用途和学习化学的意义,是学好化学的认识基础,也是树立社会责任感,立志为化学科学毕生奋斗的前提.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强电解质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弱电解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②强电解质一定是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弱电解质一定是难溶于水的化合物 ③水难电离,纯水几乎不导电,所以水是弱电解质 ④属于共价化合物的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不导电.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分析】①根据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完全电离的化合物进行解答;②根据硫酸钡难溶于水,但它是强电解质,乙酸易溶于水,但它是弱酸进行解答;③根据水难电离,是弱电解质进行解答;④根据共价化合物是指: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进行解答.【解答】解:①强电解质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盐酸是共价化合物,但它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它是强电解质,弱电解质也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氢氧化铝是弱电解质,但它是离子化合物,故①错误;②强弱电解质和溶于水的电解质是否完全电离有关,与是否难易溶于水无关.硫酸钡难溶于水,但它是强电解质,乙酸易溶于水,但它是弱酸,故②错误;③水是部分电离,水中既有水分子存在,又有H+、OH存在,所以是弱电解质,故③正确;④共价化合物只存在分子,在熔融状态下,没有离子,所以在熔融状态下不导电.故④正确.故选:C.【点评】该题主要考查了弱电解质与导电的关系,以及与共价化合物间的关系,解题需理清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内容的是(  )A.培育新的花卉品种,增加观赏价值B.综合利用石油,开发新的能源C.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痛,保障人体健康D.研制有记忆能力的新材料【分析】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解答】解:A、培育新的花卉品种,增加观赏价值,属于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正确.B、综合利用石油,开发新的能源,属于利用化学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开发新能源,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C、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痛,保障人体健康,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的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D、研制有记忆能力的新材料,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的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才能利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社会责任感. 6.某容器中发生一个化学反应,反应过程中存在As2S3、HNO3、H2SO4、NO、H3AsO4、H2O六种物质,已知As2S3是反应物之一.下列有关判断不 正确的是(  )A.该容器中发生了B.该反应中HNO3、H2O是反应物,H2SO4、NO、H3AsO4是生成物C.该反应中只有砷元素被氧化、只有氮元素被还原D.HNO3、H2SO4、H3AsO4都属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析】在题干中,各类化合物化合价有升有降,可以初步推断该容器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As2S3是反应物,反应中硫元素化合价从2升到+6价被氧化了,砷元素化合价从+3升到+5价的H3AsO4被氧化,六种物质中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所以一氧化氮是还原产物,综合分析可知反应物是As2S3、H2O、HNO3,生成物是NO、H3AsO4、H2SO4;【解答】解:A、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变化说明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故A正确;B、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价升降可知,该反应中As2S3、HNO3、H2O是反应物,H2SO4、NO、H3AsO4是生成物,故B正确;C、As2S3被氧化生成了H2SO4、H3AsO4,硫元素也被氧化,故C错误;D、HNO3、H2SO4、H3AsO4中氮、硫、砷元素化合价都是最高价,都属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价升降守恒,产物的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应用,题目较难,需要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的应用. 7.下列研究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基因克隆 B.探究水的组成C.纳米材料的研制 D.如何除铁锈【分析】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解答】解:A、基因克隆,属于生物学研究的范畴,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正确.B、探究水的组成,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C、纳米材料的研制,是研究制造新的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D、如何除铁锈,是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除去铁锈,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才能利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社会责任感. 8.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我们生活中使用的许多物质都与化学有关.下列物质中与化学关系密切的是(  )①塑料制品;②合成纤维;③化肥、农药;④化学电池;⑤金属材料;⑥半导体材料;⑦合成洗涤剂;⑧纳米材料.A.仅有②③④ B.仅有①②③④ C.仅有③④⑦ D.全部都是【分析】根据化学研究的对象考虑本题,知道化学是学什么的,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解答】解: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所以①塑料制品;②合成纤维;③化肥、农药;④化学电池;⑤金属材料;⑥半导体材料;⑦合成洗涤剂;⑧纳米材料都属于化学研究的范围,故都与化学关系密切.故选:D.【点评】熟记化学研究的对象,知道学习了化学后,我们能干什么,如何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 9.实验室将9g铝粉跟一定量的金属氧化物粉末混合形成铝热剂.发生铝热反应之后,所得固体中含金属单质为18g,则该氧化物粉末可能是(  )①Fe2O3和MnO2②MnO2和V2O5③Cr2O3和V2O5④Fe3O4和FeO.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分析】9g铝粉跟一定量的金属氧化物粉末混合形成铝热剂,发生铝热反应.9 g铝粉可以提供1mol电子,氧化物中的金属元素每得到1mol电子对应的单一单质的质量就是18g,铝粉完全置换出金属单质,如果氧化物是混合物,得到的对应金属单质质量应该一个大于18g,一个小于18g;【解答】解:①Fe2O3中的铁为+3价,得到1mol电子对应的铁单质的质量为18.7g,MnO2中+4价Mn得到1mol电子对应的锰的质量为13.75g.故①正确;②MnO2中+4价Mn得到1mol电子,对应的锰的质量为13.75g,V2O5中+5价V得到1mol电子对应的质量为10.2g.故②错误;③Cr2O3中+3价的Cr得到1mol电子对应的质量为17.3g,V2O5中+5价V得到1mol电子对应的质量为10.2g.故③错误;④铝全部反应:Fe3O4中的铁为+2和+3价,1个氧离子可失去2个电子,从Fe3O4变成铁.当得到1mol电子时,Fe3O4失去0.5摩尔O,可以得到铁单质168g×0.5/4=21g,FeO中+2价Fe得到1mol电子对应的质量为28g,当铝为部分反应时④仍成立.故④正确;故选:D.【点评】该题解题时,需注意从氧化物转变成单质,失去的氧的物质的量以及转移的电子数,理清它们的关系式解题的关键. 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用H++OHTH2O表示的是(  )A.醋酸与KOH溶液反应 B.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C.NaH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 D.盐酸与氨水反应【分析】A、醋酸是弱电解质;B、反应中生成水和硫酸钡沉淀;C、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D、氨水是弱电解质.【解答】解:A、醋酸与KOH溶液反应,醋酸所示弱电解质不能拆成离子,故A错误;B、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产物中有水和硫酸钡沉淀,故B错误;C、NaH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的过程,故C正确;D、盐酸与氨水反应,氨水是弱电解质,不能拆成离子,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反应的实质应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溶液能全部电离出氢离子和全部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间的反应. 11.在某些高档点心的包装盒内有个小纸袋,将小纸袋打开,可看到灰黑色粉末,其中有些已变成棕褐色.将灰黑色粉末溶于盐酸,取上层清液,滴入几滴氯水,再滴入KSCN溶液,马上出现红色.以下结论不 正确的是(  )A.该灰黑色粉末用作抗氧化剂B.小纸袋中可能装有活性铁粉C.小纸袋中的原装粉末可能是Fe2O3D.该灰黑色粉末不可食用【分析】依据物质的颜色为黑色粉末,长时间后变为棕褐色;结合将灰黑色粉末溶于盐酸,取上层清液,滴入几滴氯水,再滴入KSCN溶液,马上出现红色.说明原黑色粉末是二价铁的化合物,根据题干信息,该物质放在高档点心的包装盒内,分析是利用黑色粉末做抗氧化剂的作用;铁粉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发生缓慢氧化生成铁锈,是脱氧保鲜剂;【解答】解:A、依据题干的现象分析,该灰黑色粉末为亚铁化合物具有还原性,能起到抗氧化作用,故A正确;B、铁粉是黑色的粉末,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发生缓慢氧化生成红色的铁锈,是脱氧保鲜剂,故B正确;C、Fe2O3是红色固体,故C错误;D、铁的氧化物是抗氧化作用,会与胃酸反应,影响身体健康,不能食用,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与化学相关的化学知识,食品干燥剂、保鲜剂的成分探究是化学考查的热点,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化学物质的颜色、铁锈蚀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Fe(OH)3胶体和MgCl2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A.两者均有丁达尔现象 B.两者均能透过半透膜C.加入盐酸先沉淀,随后溶解 D.分散质微粒可通过滤纸【分析】A.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无丁达尔效应;B.胶体不能通过半透膜,溶液可以通过;C.胶体遇电解质溶液发生聚沉;D.溶液和胶体都能透过滤纸.【解答】解:A.只有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不具备,故A错误;B.胶体不能通过半透膜,溶液可以通过,故B错误;C.胶体遇电解质溶液发生聚沉,过量的盐酸能使Fe(OH)3沉淀溶解,溶液无此性质,故C错误;D.溶液和胶体都能透过滤纸,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溶液和胶体的性质,难度不大,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 13.某同学填写的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报告,其中有错误的是(  )A.固体蜡受热熔化成蜡油是蜡的熔点较低B.蜡烛燃烧时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干燥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CO2和水,且其组成中含有C、H元素C.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不同结论是焰心温度最高D.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被点燃结论是此白烟具有可燃性【分析】本题是对蜡烛燃烧的探究,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诸如蜡烛易熔化得出蜡的熔点较低,蜡烛燃烧产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干燥的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说明有水生成,同时考查了蜡烛火焰的分层以及白烟的形成.【解答】解:A、固体蜡受热易熔化说明蜡的熔点较低,所以A的描述正确;B、蜡烛燃烧产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干燥的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说明有水生成,同时也验证了蜡的组成中有C、H两种元素.所以B的描述正确.C、蜡烛的火焰分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外焰与空气接触多,燃烧充分,温度最高,所以C描述不正确.D、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石蜡蒸汽形成的固体小颗粒,能被点燃,具体可燃性,所以D描述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注重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用心去观察实验,并且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14.吹灭蜡烛后看到的白烟是(  )A.石蜡固体颗粒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分析】白烟是白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吹灭蜡烛时,在蜡烛的上方会出现少量白烟,燃着的火柴只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常温下为固体(白烟),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白烟是白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吹灭蜡烛时,在蜡烛的上方会出现少量白烟,燃着的火柴只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常温下为固体(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A、该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故选项正确.B、该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不是氧气,故选项错误.C、该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不是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D、该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不是水蒸气,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蜡烛燃烧的现象,理解烟和气体的区别,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点燃前,应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等B.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是为了验证燃烧后的某种产物C.在燃烧过程中,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D.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一种可以燃烧的气体【分析】A、根据实验前,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能检验燃烧后是否有水生成, 进行分析判断.C、蜡烛熔化只是石蜡的状态由固体变为液体,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烟是固体小颗 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在点燃前,应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等,故选项说法正确.B、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能检验燃烧后是否有水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C、在燃烧过程中,蜡烛熔化只是石蜡的状态由固体变为液体,是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D、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形成的,白烟不是一种可以燃烧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白烟的成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点燃一支蜡烛,把一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所示),过一会儿后,在冷碟子的 底部会收集到新制的炭黑.这个实验说明了(  )&A.蜡烛在一定条件下燃烧可生成炭黑B.挥发的蜡烛遇冷后凝结而成炭黑C.蜡烛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D.蜡烛中本身不含有碳元素,但燃烧后生成了碳单质【分析】根据蜡烛不完全燃烧时能生成炭黑;蜡烛燃烧实际上是蜡烛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氧化反应;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解答.【解答】解:A、当氧气不足时,蜡烛不完全燃烧会生成炭黑.故选项正确;B、挥发的蜡烛遇冷后不能凝结成炭黑,炭黑是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的.故选项错误;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D、如果蜡烛中不含有碳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蜡烛燃烧是与氧气反应,故燃烧后也不可能生成碳单质.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燃烧和质量守恒定律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7.人吸入空气,呼出CO2等气体,为了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气体,且不是来自空气,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为了除去空气中的CO2气体并检验人呼吸的气体中含有CO2,则锥形瓶Ⅰ、Ⅱ中加入的试剂分别应为(  )&瓶Ⅰ&瓶ⅡA&KOH溶液&NaOH溶液B&稀HCl&AgNO3溶液C&NaOH钠溶液&Ca(OH)2溶液D&Na2SO4溶液&BaCl2溶液&A.A B.B C.C D.D【分析】要验证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于空气,必须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干净,然后再将空气吸入体内,然后呼出,据此结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要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的CO2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作用产生的,必须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干净,在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时应从I端吸入空气,装置I的作用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从Ⅱ端呼出气体,装置Ⅱ用来验证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可利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故瓶I试剂可选用氢氧化钠溶液;可利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瓶Ⅱ试剂可选用氢氧化钙溶液.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除去二氧化碳可选用氢氧化钠溶液,检验可选用澄清的石灰水)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如图所示,图1是研究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之一,图2是改进的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组合装置.比较两个实验过程,组图1中采集气体样品的方法不同.因此,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时,需要在实验设计阶段必须注意的事项是(  )&A.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B.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对比实验C.对比实验只能在密闭装置中进行D.注入石灰水后振荡与气体通入石灰水的现象不同【分析】A、根据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进行解答;B、根据对比实验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操作进行解答;C、根据对比实验不一定在在密闭装置中进行进行解答;D、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答.【解答】解:A、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故A错误;B、对比实验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所以这是在实验设计阶段必须注意的事项,故B正确;C、对比实验不一定在在密闭装置中进行,故C错误;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注入石灰水后振荡与气体通入石灰水的现象相同,故D错误.故选:B.【点评】此题注意考查了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操作和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熟悉基础知识题. 19.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和要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蜡烛火焰逐渐变小直至熄灭B.实验2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C.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D.实验4成功的关键是导管不宜过长【分析】A、根据蜡烛倒扣在烧杯内,氧气的量是有限的,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石蜡燃烧不充分会产生炭黑,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温度越高,火柴梗越易碳化,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导管太长,温度降低,石蜡蒸气冷却,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随着蜡烛的燃烧,烧杯内氧气逐渐减少,且二氧化碳逐渐增多,所以蜡烛火焰会逐渐变小直至熄灭,故选项说法正确.B、石蜡燃烧不充分会产生炭黑,实验2白瓷板表面有黑色物质出现,故选项说法错误.C、温度越高,火柴梗越易碳化,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故选项说法正确.D、导气管太长,石蜡蒸气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注意事项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关于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下列方案不正确的是(  )A.欲收集人体吸入的空气样品,可将空的集气瓶放在桌面上,并用玻璃片盖住瓶口B.欲证明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可分别向一个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有呼出空气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澄清石灰水,震荡C.欲证明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不同,可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D.欲证明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不同,可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分析】欲收集人体吸入的空气样品,可将空的集气瓶放在桌面上,并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就收集了一瓶空气;欲证明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可分别向一个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有呼出空气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澄清石灰水,震荡,变浑浊的是呼出气体,不变的是空气;欲证明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不同,可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不正确,因为带火星的木条都不会复燃;欲证明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不同,可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雾,空气中的没有水雾.【解答】解:A、欲收集人体吸入的空气样品,可将空的集气瓶放在桌面上,并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就收集了一瓶空气,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B、欲证明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可分别向一个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有呼出空气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澄清石灰水,震荡,变浑浊的是呼出气体,不变的是空气,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C、欲证明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不同,可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不正确,因为带火星的木条都不会复燃,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D、欲证明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水 蒸气的含量不同,可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雾,空气中的没有水雾,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比较,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题中. 二.填空题(共3小题)21.如图是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的实验探 究,请你参与讨论:&【集体讨论】(1)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图两套装置,请你评价一下,你认为更合理的是 B (填编号),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在装药品之前应该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讨论后同学们认为,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跟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而且生成物为 固体 (填“固体”或“气体”),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他们选择了红磷,则药品的用量应保证 足量 (填“”“足量”或“不足量”).(3)在讨论的基础上,同学们分组进行了实验.各小组实验数据整理如下:(注:集气瓶容积为100mL)组别&1&2&3&4&5&6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mL)&20&21&19&20&22&18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大多数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最后集气瓶中剩下的气体 不支持 (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实验反思】(4)第六组同学的测定数值与正常值有明显的偏差,请你帮她们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结果可能的原因: 装置漏气 (答答一点即可).【分析】本题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我们常用燃烧红磷或白磷的方法,因为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放出了大量的热,五氧化二磷几乎不占空间,使得内外产生气压差,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保证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①装置气密性好;②红磷要足量;③要冷却至室温再读数.通过实验的现象分析气体的性质.【解答】解:(1)由于红磷燃烧放出了大量的热,加入少量的水能吸收热量,所以,更合理的是B,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在装药品之前应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讨论后同学们认为,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跟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而且生成物为固体,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他们选择了红磷,则药品的用量应保证足量的.(3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大多数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由于红磷熄灭,说明了最后集气瓶中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4)第六组同学的测定数值与正常值有明显的偏差,请你帮她们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结果可能的原因:装置漏气、红磷的量不足等故答为:(1)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固体,足量;(3) ,不支持;(4)装置漏气等.【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用红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和注意事项,难度稍大. 22.(1)点燃蜡烛时,可以发现蜡烛顶部先 熔化 (2)碳酸氢铵在常温下为 白 色 固 体(填状态)【分析】根据蜡烛的燃烧的实验现象可解答;根据碳酸氢铵的物理性质可解此题.【解答】解:根据蜡烛的燃烧实验现象知点燃蜡烛时,可以发现蜡烛顶部先熔化,再变为蒸汽燃烧;根据碳酸氢铵的物理性质,常温下为白色固体.故答案为:(1)熔化;(2)白;固.【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23.点燃蜡烛时,蜡烛受热熔化,这是蜡烛状态的改变,没有 新物质 生成,因此属于 物理 变化,而蜡烛的燃烧是蜡烛与空气中的 氧气 发生的化学反应.将燃着的蜡烛放人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蜡烛比在空气中 燃烧更剧烈 ,同时瓶壁有 水雾 出现,蜡烛熄灭后向集气瓶中加人少量石灰水,发现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有 水和二氧化碳 生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结合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点燃蜡烛时,蜡烛受热熔化,这是蜡烛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而蜡烛的燃烧是蜡烛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将燃着的蜡烛放人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蜡烛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同时瓶壁有水雾出现,蜡烛熄灭后向集气瓶中加人少量石灰水,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故答案为:新物质;物理;氧气;燃烧更剧烈;水雾;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水和二氧化碳.【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推断题(共1小题)24.小军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认为可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右图装置进行实验.他依据的实验原理可能是 木炭燃烧消耗氧气 .①小军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 木炭燃烧虽消耗了氧气,但产生了新的气体,致使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在明显变化 .②小军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或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的是(答一条) 药品要能在空气中燃烧 .&【分析】题目是在研究空气成分的测定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改进的设计探究题.这就需要首先弄清楚该实验的基本原理,只有原理清楚,在原理的指导下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改性.本实验是借助能够和空气中某一成分的反应消耗掉装置内气体,并且通过等体积外界气体的进入实现对消耗气体体积的测定.所以在实验中要保证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要保证对气体的尽可能消耗,同时要防止生成新的气体,即反应所使用物品必须本身是非气体(这样可以多加,利于对氧气的尽可能消耗),同时生成物也不能是气体(保证外界液体的等量进入).【解答】解: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不能使内部气压减少,从而导致不能使外界液体进入.总结以上分析,在选择该实验的替代物质时,物质应该满足:能够和氧气等单一物质反应,且本身不能是气体且生成物不能是气体(如果能够想办法处理后期生成的气体也可以考虑使用).故:(1)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2)装置内外没有明显的气压变化(也可以从生成物是气体考虑).故答案 为: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3)能够和氧气等单一物质反应,且本身不能是气体且生成物不能是气体(如果能够像办法处理后期生成的气体也可以考虑使用).故答案为: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跟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而且生成物为固体.故答案为:木炭燃烧消耗氧气; ①木炭燃烧虽消耗了氧气,但产生了新的气体,致使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在明显变化; ②药品要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只消耗氧气;生成物最好不是气体,如果生成物是气体,则应用其它物质将其完全吸收…(合理均可)【点评】对实验改进要充分结合实验原理来进行,同时在改进过程中要考虑物质本身的性质特点(如木炭的燃烧对应产物不仅仅是二氧化碳的问题)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25.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做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提出将红磷换成镁条是否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疑问,于是进行了下列探究,请你共同参与.【提出问题】用镁条是否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探究】该学习小组用图1所示装置按教材上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步骤进行了实验.&(1)瓶底铺细沙的原因是 防止瓶底受热不均而破裂(防止高热的燃烧溅落物使瓶底炸裂) ;(2)如果镁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 21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发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70%,推测原因可能是 瓶中的氮气与镁条发生了反应 .【结论】不能用镁条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反思与交流】通过以上探究,你对燃烧的有关知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写一点即可)【拓展实验】小明同学用木炭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但他观察到的现象是水面基本没有上升,其原因是 木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如果要用木炭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将水换成 氢氧化钠溶液 .由此我们总结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所选的药品应满足的条件是 能把氧气反应掉;不能与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不生成新的气体杂质,生成物是固体 .【分析】(1)根据镁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进行解答;(2)根据氧气占空气的体积分数来解答,并分析可能的原因;【反思与交流】根据探究结果分析解答;【拓展实验】根据木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解答.【解答】解:(1)镁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瓶底铺细沙的原因是防止瓶底受热不均而破裂(防止高热的燃烧溅落物使瓶底炸裂);(2)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所以若镁只和氧气反应,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不会超过21%,而题中的实验结果为进入了约70%,所以结合空气的成分可以知道镁条可能是与氮气也发生了反应.【反思与交流】通过以上探究,对燃烧的新认识是: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镁条失火,不能用氮气和二氧化碳灭火等;故答案为: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镁条失火,不能用氮气和二氧化碳灭火等;【拓展实验】小明同学由该实验得到启发,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测定实验:但是他看到的现象是水面并没有上升,原因是木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如果要用木炭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将水换成氢氧化钠溶液;由此我们总结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生成物所满足的条件是能把氧气反应掉;不能与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不生成新的气体杂质,生成物是固体.故答案为:(1)防止瓶底受热不均而破裂(防止高热的燃烧溅落物使瓶底炸裂);(2)21;瓶中的氮气与镁条发生了反应.【反思与交流】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拓展实验】木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能把氧气反应掉;不能与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不生成新的气体杂质,生成物是固体.【点评】根据对空气组成成分的认识,利用镁的性质,分析导致实验中所出现现象的可能性;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从题中资料获得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6.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某间学发观,实验结束后,将塞子取下,燃烧匙取出后,匙内的红磷重新燃烧起来,造成室内污染.(1)红磷在瓶内熄灭的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红磷复燃?(3)为避免空气污染,正确的操作应该是 集气瓶内预先放些水,等气瓶冷却后再打开集气瓶 .&【分析】(1)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解答;(2)根据从集气瓶中取出燃烧匙,红磷又接触到空气中氧气,且温度达到了红磷的着火点,满足了燃烧的条件进行解答;(3)根据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解答.【解答】解:(1)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红磷在瓶内熄灭的原因是氧气被消耗完;(2)从集气瓶中取出燃烧匙,红磷又接触到空气中氧气,且温度达到了红磷的着火点,满足了燃烧的条件,所以红磷又复燃;故答案为:红磷又接触到空气中氧气,且温度达到了红磷的着火点,满足了燃烧的条件;(3)为避免空气污染,正确的操作应该是,集气瓶内预先放些水,等气瓶冷却后再打开集气瓶.答案:(1)氧气被消耗完;(2)红磷又接触到空气中氧气,且温度达到了红磷的着火点,满足了燃烧的条件;(3)集气瓶内预先放些水,等气瓶冷却后再打开集气瓶.【点评】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解答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