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奖解释了这件事:为什么

<META name="editor" content="人神共奋 李刚" />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 花钱时千万别心痛-中青在线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 花钱时千万别心痛发布时间: 19:33 来源:中国青年报官微 作者:人神共奋 李刚  原标题:悦读 | 花钱时千万别心痛,这是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的
  来源 | 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作者 | 李刚
  1、今年的诺奖发给了行为经济学
  拥有时的快乐,和失去它的痛苦,哪一个更大?
  “怕麻烦”是一种什么心态?
  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及的问题,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同一种心理效应:禀赋效应。
  这个理论就是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率先提出的。
  作为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以及决策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人神共奋的“决策心理”系列很多内容都与他的研究有关。
  想要理解今天介绍的“禀赋效应”,先得了解“行为经济学”中,另一个更基本的概念:“损失厌恶”。
  2、损失厌恶:宁原得不到,也不愿失去
  假如你工作非常努力,天天晚上加班,为了鼓励你,领导特意打报告,为你争取加薪。
  然而到了年终,辛苦了一年的你,却一无所获,你一定非常失望,事实上,你什么都没有失去什么啊。
  努力工作却得不加薪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别人没有你那么失望呢?
  为什么经过一场想像中的“得而复失”后,你的心情比什么都没有发生时还要糟糕呢?
  经济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心情满意值”是100,忽然,你捡到一个大皮夹子,里面有100元钱,“心情满意值”迅速上升50%,达到150。
  可是乐极生悲,你迟到了,扣工资100元,“心情满意值”下降50%,变成75。
  一得一失,钱没有任何变化,但“心情满意值”却从100变成75。
  有人会说,这个计算有问题,为什么“心情满意值”不是加减某一个值呢,如果那样算,“得而复失”就没有任何变化了。
  这就问到点子上了,好比同样是捡到100元,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价值判断的起点。
  所以“心情满意值”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一个值,而是乘除一个比例。
  就像我们拿1万元炒股,亏损10%,再盈利10%,就变成了9900(反过来也是一样),凭空少了100元。
  上面的例子证明了“投资决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损失厌恶”: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所以我们不喜欢冒险,宁愿放弃得到的快乐去维持现状,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
  人生就是这样悲惨:你拥有一段恋情的快乐,一定小于失恋的痛苦;得到一个孩子的快乐,一定小于失去这个孩子的痛苦……
  所以老庄哲学才告诉我们,不要去追求那些有价值的东西……
  扯远了。我们刚才说,“损失厌恶”的前提是“拥有一样东西之后害怕失去的感觉”,它暗含着一个假设,你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判断,常常是非理性的。
  理查德·塞勒的“禀赋效应”,就证明了这个假设。
  3、敝帚自珍的“禀赋效应”
  假如你同时有两份工作机会,别的条件都一样,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1000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
  你觉得两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经济学术语来说, 1000元薪水和5天年假的效用相等。
  其中一家先打电话通知你,你欣然接受,开始憧憬跳槽后的生活。过了一会儿,另一家也打电话给你。此时,你十有八九会拒绝。
  虽然几分钟前,你还觉得两者没有区别,但当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后,你已经拥有的100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于你没有得到的5天年假。
  理查德·塞勒教授说,这就是“禀赋效应”: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
  “禀赋效应”是“损失厌恶”心理造成的,因为“失去这1000元薪水”的痛苦,大于“得到1000元”(等同于五天年假)的开心。
  旁边的中国学生开始插话,这算什么理论,中国人一千多年前就把它总结成一个成语:敝帚自珍。
  理查德·塞勒教授反问:那“敝帚自珍”有没有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学生想了想,说:“其实也不是什么‘敝帚自珍’,就是怕麻烦,不想改变自己的决定吧。”
  理查德·塞勒教授毕竟是做学问的,喜欢穷追不舍:“那‘怕麻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指选择的成本吗?难道我们打一个电话说‘我接受了另一工作’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吗?”
  事实上,当“禀赋效应”让我们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后,“怕麻烦”就只是一个借口。
  如果你不理解“不想改变现状”是出于“禀赋效应”的非理性行为,而只是理解成“怕麻烦”,那么,当对方为了争取你,再给你加一天年假时,你很可能还是会拒绝。
  把这个例子变化一下,当面对薪水涨幅大于30%的工作机会时,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跳槽;但如果只有10%的涨幅,你通常会好好考虑一下“跳槽成本”。
  可出于“禀赋效应”,我们会高估目前工作的价值,从而夸大“跳槽成本”。
  那么,“跳槽成本”实际上是多少呢?
  4、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损失的痛苦
  理查德·塞勒教授在说明“禀赋效应”时,做过一个的实验。
  他让学生分成3组,第1组的任务是卖掉一个咖啡杯,第2组的任务是向卖家买咖啡杯,第3组的可自由选择,拥有一个杯子或得到同价值的一笔钱,然后让三组人分别给咖啡杯标价。
  结果是第二组买家估价的中位数是2.87美元,和第三组可自由选择的学生估价3.12美元,非常接近。
  而卖家估价的中位数为7.12美元,高出一倍。再一次证明了“拥有什么,就高估什么”的“禀赋效应”。
  理查德·塞勒等经济学家的很多实验中,都出现过大约2∶1的比例,于是得出“禀赋效应”的“损失厌恶系数”: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相同损失的痛苦。
  用这个系数解释前面的例子,当你答应了高1000元的那份工作之后,另外一家要多给你8天的年假(而不是原来的5天),才能让你改主意。
  如果一个涨薪10%的跳槽机会,会让你犹豫不决(意味着两份工作的效用相等),那么说明“跳槽成本”其实只有薪水的5%。
  不过,有人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当我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500元钱,买一双标价500元的鞋时,为什么我对这自己拥有的这5张钞票没有产生“禀赋效应”呢,为什么卖家没有对他的鞋产生“禀赋效应”呢?
  5、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理查德·塞勒是这么解释的:因为你知道,钱是用来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来卖掉的,所以不会产生“禀赋效应”。
  反过来说: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花钱”这件事。
  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就产生了“禀赋效应”: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喜欢的东西没货了,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
  而富人相反,他们的钱是用来“钱生钱”的,不停地进进出出,不能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
  钱这个东西,一旦停止流动,就会迅速贬值。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同样,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商品和钱,是两样东西,卖得不好的商品,你让他打个折就像割自己的肉。
  但在生意老手看来,它们都是财富的不同形态。所以他们更注重资金周转速度,该清仓甩卖时,毫不犹豫。
  用一句老话说:钱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拥有了它的真实价值。
  6、“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
  扪心自问,如果你是别人,你愿意和你自己合作吗?
  想都不敢想啊,哪有这么好的福气……
  上面虽然是个段子,但“禀赋效应”确实让我们做出了很多“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
  你是否曾经认为某某某能力不如你,但升职加薪总是快你一步,因为“那个人会拍马屁”?
  你是否为领导用了别人的方案,而让你一周的努力付诸东流而生气,你认为你的方案明显比别人的好,领导是眼瞎了吗?
  当我们处于“卖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高估了自己的作用?当我们牌“买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过于吝啬?
  知道“禀赋效应”的存在,你的判断应该会更客观一点,心态应该会更成熟一点吧。
  本文首发的职场心理类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奋的李刚。 【责任编辑:王菀】
你可能还喜欢看
在这所18万人口的县城里的唯一高中,这个从杭州来的校长如何改变一本上线率3%左右的窘境?
无论何时,我都与祖国共同砥砺奋进。你看,十九大报告都@我了!
想获得加盖十九大首日戳、寄自人民大会堂的明信片吗?来,用你的指尖,传递十九大声音。
新闻排行榜花钱时千万别心痛,这是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的花钱时千万别心痛,这是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的职场成功的秘诀百家号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查德塞勒教授的“禀赋效应”理论1/6、今年的诺奖发给了行为经济学拥有时的快乐,和失去它的痛苦,哪一个更大?“怕麻烦”是一种什么心态?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及的问题,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同一种心理效应————禀赋效应。这个理论就是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率先提出的。想要理解今天介绍的“禀赋效应”,先得了解“行为经济学”中,另一个更基本的概念——“损失厌恶”。2/6、损失厌恶:宁原得不到,也不愿失去假如你工作非常努力,天天晚上加班,为了鼓励你,领导特意打报告,为你争取加薪。然而到了年终,辛苦了一年的你,却一无所获。你一定非常失望。事实上,你什么都没有失去什么啊!努力工作却得不加薪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别人没有你那么失望呢?为什么经过一场想像中的“得而复失”后,你的心情比什么都没有发生时还要糟糕呢?经济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心情满意值”是100,忽然,你捡到一个大皮夹子,里面有100元钱,“心情满意值”迅速上升50%,达到150。可是乐极生悲,你迟到了,扣工资100元,“心情满意值”下降50%,变成75。一得一失,钱没有任何变化,但“心情满意值”却从100变成75。有人会说,这个计算有问题,为什么“心情满意值”不是加减某一个值呢,如果那样算,“得而复失”就没有任何变化了。这就问到点子上了。好比同样是捡到100元,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价值判断的起点。所以“心情满意值”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一个值,而是乘除一个比例。就像我们拿1万元炒股,亏损10%,再盈利10%,就变成了9900(反过来也是一样),凭空少了100元。上面的例子证明了“投资决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损失厌恶”: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所以我们不喜欢冒险,宁愿放弃得到的快乐去维持现状,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人生就是这样悲惨:你拥有一段恋情的快乐,一定小于失恋的痛苦;得到一个孩子的快乐,一定小于失去这个孩子的痛苦……扯远了。我们刚才说,“损失厌恶”的前提是“拥有一样东西之后害怕失去的感觉”,它暗含着一个假设,你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判断,常常是非理性的。理查德塞勒的“禀赋效应”,就证明了这个假设。3/6、敝帚自珍的“禀赋效应”假如你同时有两份工作机会,别的条件都一样,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1000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你觉得两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经济学术语来说,1000元薪水和5天年假的效用相等。其中一家先打电话通知你,你欣然接受,开始憧憬跳槽后的生活。过了一会儿,另一家也打电话给你。此时,你十有八九会拒绝。虽然几分钟前,你还觉得两者没有区别,但当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后,你已经拥有的100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于你没有得到的5天年假。理查德塞勒教授说,这就是“禀赋效应”: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禀赋效应”是“损失厌恶”心理造成的,因为“失去这1000元薪水”的痛苦,大于“得到1000元”(等同于五天年假)的开心。(旁边的中国学生开始插话,这算什么理论,中国人一千多年前就把它总结成一个成语:敝帚自珍。)如果你不理解“不想改变现状”是出于“禀赋效应”的非理性行为,而只是理解成“怕麻烦”,那么,当对方为了争取你,再给你加一天年假时,你很可能还是会拒绝。把这个例子变化一下,当面对薪水涨幅大于30%的工作机会时,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跳槽;但如果只有10%的涨幅,你通常会好好考虑一下“跳槽成本”。可出于“禀赋效应”,我们会高估目前工作的价值,从而夸大“跳槽成本”。不过,有人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当我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500元钱,买一双标价500元的鞋时,为什么我对这自己拥有的这5张钞票没有产生“禀赋效应”呢,为什么卖家没有对他的鞋产生“禀赋效应”呢?5/6、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理查德塞勒是这么解释的:因为你知道,钱是用来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来卖掉的,所以不会产生“禀赋效应”。反过来说: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花钱”这件事。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就产生了“禀赋效应”——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喜欢的东西没货了,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而富人相反,他们的钱是用来“钱生钱”的,不停地进进出出,不能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钱这个东西,一旦停止流动,就会迅速贬值。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用一句老话说:钱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拥有了它的真实价值。6/6、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禀赋效应”还让我们做出了很多“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你是否曾经认为某某某能力不如你,但升职加薪总是快你一步,因为“那个人会拍马屁”?你是否为领导用了别人的方案,而让你一周的努力付诸东流而生气,你认为你的方案明显比别人的好,领导是眼瞎了吗?当我们处于“卖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高估了自己的作用?当我们牌“买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过于吝啬?知道“禀赋效应”的存在,你的判断应该会更客观一点,心态应该会更成熟一点吧。(“科学决策心理”系列第五篇)“科学决策心理”系列100个不会选择的人,99个不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系列之一)过程重要,还是结果更重要 | 好决策从何而来?(系列之二)因为不会做选择,你吃的亏还不够多吗?(系列之三)一个误导了无数人的错误理念——我要更自信(系列之四)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职场成功的秘诀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职场快速成长平台,让你事无不成,业绩辉煌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解释这件事:为什么熊市不愿割肉?
手机看热销基金排行分享
来源:中国基金报
作者:泰勒、燕西整理
  原标题: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解释了这件事:为什么熊市不愿割肉?
  文章综合 果壳网、经济学动态
  北京时间10月9日17时45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72岁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以表彰他在行为经济学上的贡献。今年的经济学诺奖奖金为900万瑞典克朗(约折合735万元)。
  除了经济学家这个头衔之外,塞勒还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身份:演员。在获得2016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电影《大空头》中,塞勒本色出演,客串扮演了一名经济学家,他和赛琳娜?戈麦斯去了拉斯维加斯的一家赌场,向人解释什么是担保债务凭证。
  微博大V@有限次重复博弈 做了一点解读:
  而在Thaler获奖后被问及,“你会怎么花费9百万瑞典克朗的奖金?”72岁的老爷子继续开起了玩笑:“我会尽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这些钱花光。”
  是不是瞬间觉得这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趣多了?来进一步认识这个大神。
  一、有限理性
  塞勒发展了“心理账户”理论,解释了人们是怎样在内心中通过创建分别的账户来简化经济决策的;人们会聚焦于单个决策的狭隘影响,而不是它们的总体效果。他还向我们展示了厌恶损失能够如何解释以下现象:人们如果拥有某件东西,会比没有的时候更高估其价值,这一现象被称为“禀赋效应”。塞勒是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这一学科研究认知限制是如何影响金融市场的。
  二、社会偏好
  塞勒关于“公平”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很有影响力。他展示了消费者对公平的关注会阻止公司在需求增加的时候涨价,但却不会阻止公司在成本上升时涨价。塞勒和他的同事还设计了“独裁者博弈”,这个实验工具被应用在大量研究中,用于衡量世界各地的不同群体对于公平的态度。
  三、自制力缺乏
  我们都知道新年计划总是难以执行,塞勒给了这个古老的难题一个新的解决方案。他展示了如何用计划者-实施者模型(planner-doer model)分析自控问题,这个模型与现在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用来描述长期计划与短期执行间的矛盾的框架类似。我们打算存养老金,想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却经常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会向短期诱惑屈服。在塞勒的应用工作中,他展示了如何使用“助推”(nudging,他自创的术语)来帮助人们更好地自控,来存下养老金和完成其他事情。
  综上,理查德?塞勒的贡献在个体决策的经济学分析和心理学分析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行为经济学是一个正在快速扩张的新兴领域,而塞勒的实验结果和理论洞见对于这个领域的诞生至关重要;这个领域还对于经济学研究和政策的很多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不一样的金钱:投资决策中的心理账户
  回到上面的话题,为什么炒股的人喜欢卖出赚钱的股票而不舍得卖出巨亏的股票。
  首先来考虑一个问题:
  你准备去电影院里看场电影,可就在去电影院的路上,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插曲一:坐车的时候,你发现丢了50元公交卡,这时你还会按照原计划去电影院花50元钱看吗?
  插曲二:坐车的时候,你发现几天前花50元买的电影票丢了,这时你还会继续去电影院重新花50元钱看吗?
  在前一种情况下,大部分人会选择继续看电影;而在后一种情况中,大部分人放弃了计划。他们悻悻地想,看网上的资源也是一样的。――同样是损失了50元钱,怎么就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呢?
  被测试者内心不自觉会产生两个心理账户:“电影账户”和“公交账户”。第一种情况,即公交卡丢失时,相当于“公交账户”受到了意外损失,与电影票本身没有关系,也没有理由不去看电影。第二种情况,即电影票丢失时,相当于本来的“电影账户”忽然遭受损失,人的感觉更可能是“我如果继续坚持要看电影,就相当于花了多一倍的钱买了一张票”,由于“超支”,最终导致大多数人选择放弃看电影。
  理查德?塞勒在1985年曾进行过一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他提出了一个如今在经济心理学中十分热门的概念: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所谓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帐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而这种心理记帐的方式和运算规则,往往与经济学和数学运算方式并不相同,因此经常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人们在进行各个账户的心理运算时,普遍特点是并没有追求理性认知范畴中的“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层面上的“满意最大化”。
  当大多数专家把心理账户作为人的非理性进行批判时,我们应该明白,这种心理因素的存在,对人来讲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也没有被弱化甚至消失。想象我们的祖先在恶劣的环境下,连温饱都没有保障,首要的因素是长期生存下来,很多时候最优策略是追求风险小到零的“满意最大化”,而不是“效用最大化”。
  比如:区别对待账面损失和实际损失。
  我们容易将抛售后的股票亏损和未抛售的股票亏损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感觉上,抛售之前是账面亏损,抛售之后才变成实际亏损。而在客观的时点上,二者没有实质差异。比如48元的(601857,)跌到20元,就是亏损了28元,但持有到这个时候的投资者可能更愿意继续持有,因为这感觉只是账面亏损,卖出了,就变成实际亏损了。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他继续持有到10元。决定是否继续持有,跟亏损多少没有关系,跟它是否值这个价才有关系。
  盈利资金再投资时,谨慎度降低。投资者往往在潜意识里认为卖掉其他股票的盈利资金,反正是赚来的钱,处理的谨慎程度可能低于工资收入等其他投资资金。
  相关链接:
关键词阅读:
责任编辑:常福强
相关阅读评论<b data-type=评论<b data-type=评论<b data-type=评论<b data-type=评论<b data-type=
注: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
金融界基金超市共2824只基金,全场购买手续费1折起!
股票型收益榜
混合型收益榜
金融界旗下基金交易平台
证监会授牌独立基金销售机构
资金同卡进出,银行加密保证
每日爆款 新手专享
新手专享12%约定借款利率
精选产品0费用存取,1元起投7&24小时随时取现,秒到账历史年化收益9%-17.75%500元起投,申购费1折9.0%年化收益投资期限 24 天可投金额 707,000 元7.8%年化收益投资期限 180 天可投金额 90,000 元9.0%年化收益投资期限 730 天可投金额 291,000 元
基金收益排行
最高收益TOP5
最低风险TOP5
最热销TOP5
24小时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排行一文读懂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契约理论”
我的图书馆
一文读懂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契约理论”
本文由FMBA2012仲雄推荐类别:经济阅读时间:5分钟北京时间日下午5点45日,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和本特·霍姆斯特姆(Bengt Holmstr?m),以表彰他们对契约理论做出的贡献。自此,今年的诺贝尔奖只剩下文学奖仍未揭晓。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1948年生于英国,1974年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本特·霍姆斯特姆(Bengt Holmstr?m),1949生于瑞典赫尔辛基,美国斯坦福商学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目前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当今生活与工作中,契约与合同无处不在。由于直接涉及利益问题,契约的设计必须正确恰当以保证各方的利益。“契约理论”是近30年来迅速发展的经济学分支之一,一直处于不停的整合过程之中。“契约理论”是研究在特定交易环境下来分析不同合同人之间的经济行为与结果,往往需要通过假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交易属性,建立模型来分析并得出理论观点。诺贝尔官网指出,“契约理论”是用来解决类似这样的问题的:诸如学校、医院和监狱这样的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应该是国有的还是私有的?教师、医生和狱卒应该有固定工资,还是绩效工资?企业管理人员的收入应当多少来自奖金,多少来自认股权?今年的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推动了契约理论的进步,创造了一个考虑周到全面的合同设计框架,其中包括了企业高层的绩效工资、保险中的自付部分、以及公共部门私有化等。如果更详细的解读契约理论,请看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郝倩的解读:哈佛大学教授Oliver Hart和麻省工学院教授Bengt Holmstrom因为“契约理论”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什么今年的经济学诺奖颁给两位研究“契约理论”的经济学大师?“契约理论”?这可能听起来没那么令人兴奋,但这一理论是经济学领域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对于理解现代经济至关重要。看起来契约理论无非是研究保险索赔,薪资,财产权这些微观领域的问题,没什么兴奋的,可这些恰是现代经济的基本构成 — 因为我们的社会就是由无数的契约搭建而成的。而人类相互合作的最大障碍,就是大家利益不同。在现代社会,即使利益冲突不能通过契约完全解决,也可以减缓许多。契约理论获奖符合该奖项的一贯风格:关注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主流,用专业经济学人士的眼光认识世界,而与现实经济热点和经济波动无关。契约是一种如此强大的工具,要理解贸易是一种对价关系,交易永远涉及双方利益的权衡,契约理论是十分基本的。简单来说,现代经济就是由无数的契约构成的。契约关系是商品经济社会中一种自由,平等与守信的精神。说白了,就是“诚信”。没有契约关系,也就没有契约精神,更不用提“诚信”理念。Hart和Holmstr?m两位教授的新理论工具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契约关系非常有价值,二位的理论还涉及到一些契约设计中的漏洞。案例如下:类似学校,医院,甚至监狱这种公共服务的提供机构,应该是公共所有,还是私人拥有?老师,医疗工作者,以及监狱狱监,他们到底是应该拿固定工资,还是按照工作表现拿工资?经理人分红或是股权激励这些激励方案到底多少是好?契约理论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股东与高级经理人;雇主与员工;保险公司和车主;公共机关和供应商等等。这些关系都牵扯到契约,简单说就是合同。有合同,就有利益的纷争,签订一个完美的契约,是保证合同双方达成互利目的的基本条件。用三个小例子说明为什么契约关系如此最重要:——CEO该怎么拿薪水?在上世纪七十年底末,Bengt Holmstr?m就研究过公司的资方(例如公司的股东)如何为公司的代理人(例如公司的CEO)设计一个最佳契约。这样一个契约应该仔细考量“风险”和“激励”之间的平衡,将代理人的薪水和公司表现挂钩。这牵扯到很多现实问题,和你我相关:--雇员不仅应该靠薪资被激励,还应该受到潜在升职机会的激励;--在一个团队中,一些混日子的员工可能因为其他人的努力而受益,如何给员工们更合理的报酬?--如果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过度强调短期的现金流表现,他在公司治理中可能就会忽略公司长期的健康表现。如何激励CEO更多为企业长期健康考虑?--一家公司的股价反映出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因素,有些因素是再有能力的CEO们也控制不了的,所以,如果仅仅将高级经理人的待遇和公司表现挂钩,结果可能是让他们仅仅因为好运气受到褒奖,因为坏运气受到惩罚。——车险该全赔么?在保险领域,如果你投了车险,一般来说你都不可能被全额赔款。假设车祸发生纯属偶然,当然这时如果车主有一个全险,可以免除所有损失,那必是极好的。但是请注意,全险涉及到一个“道德风险”:如果每一位司机都有全险作为保障,大家开车时可能就没那么小心谨慎。车险中涉及的契约关系主要受到两个因素影响:第一,利益冲突。如果我们都很小心,全险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现实是不是每个人都是天使;第二,考量因素。不是车主所有的举动都会被注意到。假设保险商看得到车主所有粗心的行为,那他们就可以选择对一些纯粹的意外做出全部理赔,而不是那些因为车主的粗心行为酿成的车祸。但这在现实中做得到么?——学校和医院应该私有还是公有?一个公共服务机构,例如学校,医院和监狱的CEO可以做两种性质的投资:一种投资可以直接提升服务质量;一种投资是用来减少提升质量需要的花销。这两种投资看起来都很有利,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投资很难在合同中得到体现。所以,如果一家政府公共机构聘请一个经理人来做日常运营,那么这位经理人可能根本没有任何动力做任何一种投资。因为政府很难对这样的努力做出奖励。但是,如果由一个私人承包人来提供服务,他们就会对上述两项投资都很有动力。所以,是公有化还是私有化,判断标准不仅是运营成本的减少,还有服务质量获得了多少程度的提升。之前,美国曾经取消私有监狱的运营资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不是“成本”,而是私有监狱的条件要比公立监狱恶劣的多,也就是在“质量提升”这个环节远达不到标准。此前,汤森路透通过学者引文分析筛选了最具影响力的研究者,并发布了2016年诺贝奖获得者的预测名单,可惜全部落空。【相关链接】  10年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2006年,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费尔普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对当时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提出了挑战。他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对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7年,美国经济学家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他们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作出了贡献。这一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和企业识别在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效。  2008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他的新理论能够帮助解释自由贸易和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驱动力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2009年,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奥斯特罗姆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的分析”获奖,威廉森则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边界问题的分析”获奖。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的研究证明了经济分析可用于解释大多数社会组织形式。奥斯特罗姆的研究揭示了使用者组织是如何有效管理公共资源的。威廉森的研究则发展了有关公司作为一些架构安排解决利益冲突的理论。  2010年,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和戴尔?莫滕森,以及具有英国和塞浦路斯双重国籍的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分享这一奖项。这三名经济学家凭借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理论的进一步分析,摘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三人的理论可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包括“为何在存在很多职位空缺的时候,仍有众多人失业”。三人建立的经济模型还有助于人们理解“规章制度和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职位空缺和工资”。  201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以及纽约大学的托马斯?萨金特。西姆斯的贡献主要集中于对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和应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方面。他研究短期经济政策的作用,反映出对宏观政策效果的关注。而萨金特作为理性预期学派的领袖人物,在宏观经济模型中预期的作用、动态经济理论与时间序列分析的关系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  2012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罗思和劳埃德?沙普利,以表彰他们在“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的贡献。沙普利采用了所谓的合作博弈理论并比较了不同的匹配方法。其研究重点是如何使双方不愿打破当前的匹配状态,以保持匹配的稳定性。罗思的贡献在于,他发现沙普利的理论能够阐明一些重要市场是如何在实践中运作的。  2013年,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马、拉尔斯?彼得?汉森和罗伯特?席勒,他们因对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取得显著成就而获此殊荣。评选委员会指出,他们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人们目前对资产价格理解的基础,资产价格一方面依赖波动风险和风险态度,另一方面也与行为偏差和市场摩擦相关。  2014年,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他被誉为当代“天才经济学家”,累计发表过300多篇论文和11本专著。在当代经济学三个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博弈论、产业组织理论和激励理论均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以对市场力量与调控领域研究的贡献而获奖,并打破了多年来美国经济学家垄断经济学奖的现象。  2015年,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知名微观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因研究消费、贫困和福利方面获得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安格斯?迪顿最主要的学术贡献在于提供了定量测量家庭福利水平的工具,以此来更准确地定义和测量贫困,对更加有效地制定反贫困政策有着重要意义。*FMBA小秘书个人号:y363613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诺贝尔经济学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