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这个世界会好吗除了自我以外其他的都是一种对自我

我总有一种感觉,我才是世界的中心,这个世界只有我会思考,我的感觉就是世界的感觉,其他人对我来说就像_百度知道
我总有一种感觉,我才是世界的中心,这个世界只有我会思考,我的感觉就是世界的感觉,其他人对我来说就像
我总有一种感觉,我才是世界的中心,这个世界只有我会思考,我的感觉就是世界的感觉,其他人对我来说就像花草树木!没有思想,是因为我的存在而存在!这种思想只有我才回有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额,自我感觉太良好与自尊心太强,是病,得治。世界不会应为你这么想就没有贫穷与饥饿,还会有许多人为了生计挣扎。股票不会应为你的想法而涨落,还会有许多人关灯吃面。= =
就是一种感觉
好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也不能强迫你这么想。妄想之类的也很正常,我还想拯救世界呢,但是现实生活还是老老实实干活。哈哈哈。建议你去看看唯心论是什么,这种东西一直和马哲的唯物论相对立的,会迷惑很正常,多了解哲学。
采纳率:35%
我不知道是不是一种感觉
我是觉得好像其他人就是NPC一样随着我的思想变化做不同反映 我没了游戏结束 所有人都会消失。。想太多的不会只有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所以有时候不要封闭自己,多去社会历练,经历多了,会造成脱离客观实际,眼界宽了,自然你的思想会变,以及盲目认同自己的社会价值感,这都是建立在主观臆断思想上,而并非尊重客观实际。独生子女的这种感觉会比较强烈过分注重自己的存在感,过分沉浸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从而盲目认同自己,夸大自己
lz又忘记吃药了?
难道你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吗?真有种不知天高地厚呀醒醒吧!
自我为中心,每个人都会有
大部分男生在入世前全是这样想的
其他7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有一种感觉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人为什么总是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_百度知道
人为什么总是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
为什么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优先以别人为中心考虑!每次都以为自己过的不好,其实还有比我们更差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是人的本能反应。人的脑袋里有一套自我保护意识程序,当外界对自己不利时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一切都是在以不伤害自己为前提下的。所以就比较以自我为中心
采纳率:66%
思维也是自己的,那么什么事自己觉得是对的,那么都以自己为中中心!有些文章我们写的都有中心思想与论点为自己的环境相处去考虑就是用别人来换位思考!但生活是自己
为自己的环境相处去考虑就是用别人来换位思考!但生活是自己,思维也是自己的,那么什么事自己觉得是对的,那么都以自己为中中心!有些文章我们写的都有中心思想与论点!就是以一个思维正确为中心!就是以自己的观点为中心!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自我的智慧
自营订单满4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邀请好友参加吧
版 次:1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日开 本:16开纸 张:纯质纸包 装:平装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5所属分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APP
下载当当读书APP,免费阅读万本电子书。
本商品暂无详情。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积分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化和市场行情波动,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折扣指在划线价(图书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厂商指导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客服咨询。
异常问题:如您发现活动商品销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请立即联系我们补正,以便您能顺利购物。
当当购物客户端手机端1元秒
当当读书客户端万本电子书免费读2,307被浏览97,005分享邀请回答7534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66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自我感丧失 会感到身体完全不受自己控制。
我的图书馆
自我感丧失 会感到身体完全不受自己控制。
自我感丧失& 存在感自我感丧失的人,这些人会持续感到他们的身体完全不受自己控制。当人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后,会把实现自我当作生命的动力。他会跟自己竞争,超越自己。但是,当人跟他人作比较时,习惯于下意识地夸大他人的长处,放大自己的弱势,容易对自己产生不信任,没有了创造力,对生活失去掌控感。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类的任何感觉,都源于神经系统对其他细胞的调控。就像微生物或者低等动物一样,神经系统对躯体的调控有两个目的,1 让各个器官协调运作。 2 让个体能尽可能的存活并且繁衍后代。随着动物神经系统的发展,也就是脑子的出现与壮大,这种调控更加丰富,动物开始使用技能或者有战术的捕猎方法等,以及动物在择偶时候的一些仪式性的行为,都是从上面两个目的演变而来。而到了智力高度发达的人类,脑子除了处理这些问题的部分外,更多的部分开始发展出更多的用处,比如工具的使用,语言能力的发展等等。其实这些也都是为了个体的生存而发展的。我们的精神并不是事先就存在来掌控我们的躯体的,而是作为躯体行为的指导以及对外界的处理和反映的一个器官。我们的精神世界,只是这个器官的一种功能而已。现在的存在感,没有以上所说的那么深奥。大部分是由于自我存在得不到重视,得不到很好的肯定和表扬,使得自己觉得没有存在感,而有存在感的人则是受到社会重视,且受到人民尊敬,受到广泛关注,即为“存在”这种存在,简单的说,就是种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存在感也代表着个体(人类)对自身存在的一种判定行为,存在感是根据个人的世界观并与他人对比所产生的差异而在个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自身肯定(否定)的精神行为。存在主义心理学(Existential Psychology),因存在主义影响而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为“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大取向之一。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主张人有自行选择其生活目标及生活意义的自由,重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主观经验,强调人须负责其自由行动所产生的后果。代表人物有罗洛·梅、布根塔尔等。2背景及概述自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以来,许多西方心理学家受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影响,试图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人的心理和进行心理治疗。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而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尼采和克尔凯郭尔可被看作其先驱,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和卡缪等是其代表人物。维基百科中概括存在主义的最突出命题为:世界没有终极的目标;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隐隐约约而有敌意的世界中;人们选择而且无法避免选择他们的品格、目标和观点;不选择就是一种选择,即是选择了“不选择”;世界和我们的处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惧的瞬间。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受其影响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最大弊端在于脱离了现代社会的生活实际。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研究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空虚、孤独、焦虑、自我陌生和自我疏离等病态心理。克尔凯郭尔对焦虑的论述为存在主义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精神分析学派对潜意识等人类行为的非理性根源的研究等也对存在主义心理学有直接影响。3基本理论人的存在:指人的整体,难以用语言描绘。萨特: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是一个从过去推向未来的,自由选择以突破既定自我,实现新的可能的过程。“人除了他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人绝对自由,并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何逃避选择的行为都有损于自我的存在。存在的三个世界:组成生理和物理环境的内部和外部世界,或称周围世界;由他人组成的人际世界;人与自我和自我价值所体现的,潜能的自我内在世界。三个世界息息相关、互为条件,人同时存在于物-人-己三个世界中;它们不是分属三个不同的世界,而是人的三种存在方式。因此,若仅仅强调其中之一而忽视甚至放弃其他两种存在方式,则会妨碍人们对自我真实面目的理解。存在的基本特点:空间性和暂时性、分享与参与、焦虑和内疚。4方法论特点主客同一的研究范式:反对把认识和体验的主体与被体验的客体加以割裂,主张我们既能把自我看作是事物在世界上发生时的一个对象,又看作是通过这些对象进行解释评价、把它们投身到未来并加以转换而反作用于事物的一个主体。整体论的研究路线:把个体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种内外一致的人格整体。力图通过对某些外部表现的观察和分析来了解人的内部存在。心理治疗方面主张通过对人格特点的完整理解,揭开神经症状的面纱,帮助病人从自己的内心深处认识和体验自己的存在,发现自己的潜能,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价值关涉的研究立场: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的潜能和发展,把人生的意义、价值观、自由选择、潜能和责任等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的主观性:严格忠实于研究对象的本性,直接与人的活生生的精神生活融汇共存、合为一体,通过非逻辑非对象化的直觉体验和内在体悟、通过理解和体验使研究主体生活在自己的对象里,从而把握对象的内在心理生活和内在精神。“对话”的心理学:一种理解人的尝试,要点在于从根基上消除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分裂。重视对话的研究。5具体应用简介罗洛·梅简介罗洛·梅(Rollo May,日-日)以存在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现象学为方法论,构建了自己的存在心理学。在心理学史上,梅是介于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的桥梁人物。在他1958年出版的《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新面向》一书中,首次将德国哲学家M.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介绍到美国,从此一方面建立了他的存在心理治疗体系,另一方面为以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奠立了基础。梅对近代心理学是否能解决现代人的心理困境提出了两个很实际的问题:一是咨询员所持的心理学理论是否能解决他面前的人的心理问题,二是对一个需要心理咨询的人来说,咨询员怎能知道自己已认清了他的真实自我、经验了他的经验。为了认识人,我们必须努力体验别人的经验。这种放下任何理论,放下任何学派,对个人的直接经验进行探索,正是存在心理学的出发点,也是梅研究人的现象学倾向的方法。梅所主张的有关人的基本理论,都是以其临床经验为基础。可见,研究真实的人是梅心理治疗的基础。罗洛·梅的存在心理学理论是由存在本体论、存在人格理论与存在心理治疗三个部分组成,存在本体论又分为存在分析论、焦虑本体论和爱与意志论。存在心理治疗是存在分析论的临床实践和应用。罗洛·梅的心理治疗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关注人对现实存在及其生活意义的解释、理解和体验,在治疗中强调整体论、意向性和体验性。存在是罗洛·梅存在分析论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指人的具体存在,即作为意志或行动主体的个人存在。具体地说,人是具体的存在、此时此地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存在、自由选择的存在、与死亡焦虑等非存在统一的存在和发展中的能动的存在。这种存在指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存在,强调人的存在的能动性、觉知性、选择性和发展性。罗洛·梅认为人在世界中存在有三种方式,即周围世界、人际世界和自我世。周围世界由自然环境和生理环境构成,每个人都存在于其中;人际世界是由人与人之间双向互动构成的世界;自我世界是人类独有的内心世界,不仅是认识自我的先决条件,而且是认识周围世界和人际世界的基础和途径。所谓存在感是人对自身存在的意识和体验。在罗洛·梅看来,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存在感的缺失容易导致人的无意义感、无价值感。现代人的心理疾病不是由本能压抑所造成,而是失去了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帮助病人认识和体验他自己的存在”。具有存在感的人有三个特点:1.自由存在的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越强,人的自由选择范围就越大,就越有可能对自己进行认真的考察和预想,人的意志和决定就越有创造性和责任感;2.能进行价值和目标的选择,存在感强的人能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为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目标,进而获得一种存在的意义和价值;3.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表达存在感的重要手段,语言能力的丧失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梅的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是使患者发现意向性,从而获得自己的存在感。在帮助病人或的存在感的过程之中,心理治疗者要体现理解性、在场性、体验性和信奉性四个原则:作为心理医生要理解患者在自身世界中的存在;治疗者要进入患者的心理场、理解患者的存在情景;使患者体验到自己的存在,这种体验包括一直到它的潜能和方向;使患者信奉自己选择的方向并为之献身、使之付诸实践。罗洛·梅“把愿望、意志和决心这三个不同的层面集合起来”,把他们看成是获得意向性的三个阶段通过愿望阶段、意志阶段和决心与责任阶段这三个阶段使患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找回自己的存在感,从而也就找回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布根塔尔简介布根塔尔(James F. T. Bugental,1915- )是美国存在分析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建立者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的第一任主席,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心理学服务协会的创建者。他不仅建构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而且促进了存在心理学和存在心理治疗的发展。其存在分析心理学的形成主要来源有三:存在主义与现象学、对行为主义的反对及对精神分析的继承、长期的心理治疗实践。其理论体系主要由人的存在的给予性(有限性、行动潜力、自主选择性、疏离感)、意识(依赖于本体论自由,解放、实现、超越)、焦虑(存在焦虑、神经症焦虑)、存在的理想:本真(有关适应、连续体、勇气、信念、现身、责任、创造、爱等)。布根塔尔竭力反对病理学意义上的治疗观,认为心理治疗不是对疾病的治愈过程,而是人生的探险、是治疗者帮助患者解除那些阻碍其潜能实现的局限,从而充分体验潜在于他自身之中的经验的可能性。因此,心理治疗关注的是人类潜能的生与死。布根塔尔相信心理治疗的动因是患者内在的朝向潜能实现的成长趋势。潜能实现过程在治疗初期表现为康复,即患者放弃其存在的非真诚方式,为更大的潜能实现作好准备。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只担任人生探险的向导角色。存在一分析心理治疗过程的实施分两大阶段,即分析阶段和存在成长阶段。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揭示和解决患者的抵抗,即治疗者通过层层剥落的方式将患者的各种抵抗及其背后潜藏的存在性中心主题暴露于患者的觉知之中,从而使患者觉知到自己的非存在,并向建设性的真诚存在回归。存在成长阶段的目标是寻求实现。理论上还存在第三阶段即超越阶段,但对它的认识还很初步。“自我存在感”的心理分析作者:张真玮   一、问题  偶然在报纸上一篇有关心理分析的文章中看到“缺乏自我存在感”的名词,让我眼前一亮,但觉相见恨晚。作者如此解释:“简而言之,是她缺乏自我存在感,于是她对亲密关系非常渴求,但一旦建立起亲密关系,她会很粘人,因为每当恋人暂时离开她,她都感觉自己瓦解了,就像一个很不牢靠的房子那样分崩离析了。也就是说,她的存在感是建立在别人身上,那么别人稍稍疏远她,都会给她造成很大痛苦。因而,她要时时将对方紧紧抓住,那样才有活着的感觉。”  我来延伸为“自我存在感缺乏症”。这个简洁概括的名词,大概也是我的病症。  少年时看过一篇契诃夫的小说《宝贝儿》,文中“要她不爱什么人,她就连一年也活不下去”的奥莲卡,引起了我五味杂陈的感受。她只能为别人活着,只能通过这种爱的寄生来获得存在。她恐怕就是一个典型的自我存在感缺乏症患者。  二、思辩  生理感受,指的是视听嗅味触等感官,以及所有肉体或内脏等的可以被躯体感受细胞所反应的宏观生理变化。  大脑内部的某些活动,如果不产生任何生理感受或感受易被忽略的话,是不会被自我知道的,因为大脑之中并没有躯体感受细胞。那些不足以被明确知道的脑活动可称为潜意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潜意识一旦强化到一定程度,就会激发足够明显的生理感受的共鸣,成为显意识。  比如你在进行某一深入思考,思路一般是断断续续冒出来的,所谓“冒出来”是指从脑神经传达到视神经听神经发音神经或动作神经等从而激发了生理感受,就被知道了。至于思路何时冒出来,怎么会想到那条思路上去,都是潜意识的工作,像电脑一样只把运算结果提交给你。情绪,意志等就更依赖生理感受来表达了,脑细胞激发了某种内分泌的改变,产生了系列生理感受,于是情绪产生并被感知了。  所以我说存在感就是所有生理感受的综合反馈。睡觉时,存在感消失了,那是因为接受反馈的脑细胞抑制了,不是反馈没有了(当有声响时听觉仍会发送信号,但是不被接收)。  那么这些接受反馈的脑细胞,就是自我存在感的制造者了???它们怎么能把反馈的电子脉冲转变成这种,神经系统特有的连续的整体的。。。“精神上的存在”?将这些脑细胞部分或单个的分离开来,这种存在感还有吗?  存在感最基本的性质就是:能接收信息并维持信息;依附于电子反馈。  那么存在感最基本的物理基础是什么呢?---接受并维持信息的电物理过程吗?如果弄清本质,说不定能推出其它形式的电信息过程如电脑这种也可以具有“存在感”呢。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类的任何感觉,都源于神经系统对其他细胞的调控。  就像微生物或者低等动物一样,神经系统对躯体的调控有两个目的,1 让各个器官协调运作。 2 让个体能尽可能的存活并且繁衍后代。  随着动物神经系统的发展,也就是脑子的出现与壮大,这种调控更加丰富,动物开始使用技能或者有战术的捕猎方法等,以及动物在择偶时候的一些仪式性的行为,都是从上面两个目的演变而来。  而到了智力高度发达的人类,脑子除了处理这些问题的部分外,更多的部分开始发展出更多的用处,比如工具的使用,语言能力的发展等等。其实这些也都是为了个体的生存而发展的。  我们的精神并不是事先就存在来掌控我们的躯体的,而是作为躯体行为的指导以及对外界的处理和反映的一个器官。  我们的精神世界,只是这个器官的一种功能而已。  个人的存在感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存在!  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里,更多的是与周围的一切在一起生存着!个人的存在感更多的是来自精神上的,来自与周围的一切对你的影响,感知等等,更多的是相对的!  比如说你做一件事情获得了成功,随之而来的可能会迎来别人的赞同,或是嫉妒,或是其他等等!而借助这些,使你会产产生喜,怒,哀,乐。这就是你的存在感所在!当然还包括亲情,爱情。以及其他的等等!  三、正统  外部世界,就是这样被我们感知着,我们感知着外部世界的存在,或者说,外部世界正是因为能够被我们所感知,所以,我们就形成了一种信念,相信外部世界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实是我们在思维中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区分“感知”与“存在”是不同的概念。  如果外部世界是一种存在的话,那么,“我”自己又是以怎么样的呢?“我”是否存在呢?“我”是一种什么方式的存在呢?怎么才能知道“我”是存在着的呢?你看,人就是这样,越长大,问题就越多,就越不明白,也越来越麻烦。这些问题,在我们小时候,从来都不去理会的,而长大后,我们就开始关心起来了,还真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且,有的人一辈子都在琢磨这些问题,他们就被称作是“哲学家”。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就在这方面动了一番脑筋,他对世界上的所有存在都持怀疑态度,最后,他对自己是否存在,却感到不能再怀疑,因为如果连自己的思维和存在都要怀疑了的话,那他就根本没有办法去生存和思考问题了。所以,他对于自己的存在,采取了类似于数学证明的方法,提出了“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n I Am)” ,他的意思是说,怎么能知道“我”是存在的呢?因为“我在思考”,既然“我”都在思考了,所以,这样就可以推理、证明“我是存在着的”。& 反证法:如果我不存在的话,我怎么能思考呢?!  现在,如果我问你:你认为“我”存在吗?  你肯定会说:那当然了,因为我都看到你了嘛。我说:你看到我,就能说我存在吗?  你回答说: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拿仪器来证明你存在,我给你拍一张照片,然后拿给你看,就能证明你存在;如果你再说你不存在,我可以拿照片去法院,法官肯定会判定你确实是存在的。  我又说:如果我的身体是透明的,像空气一样,你还能看到我,并给我拍照片吗?你还能证明我存在吗?法官还能判定我的确是存在的吗?  你会迟疑了,然后说:好像不能了吧(这时你心里会想“哼,别理他,这个人有病!”)  然后我会明确地告诉你:哈哈,你不用费劲了,即使我的身体像空气一样地透明,我是否存在,这我自己知道,根本就不需要你来证明。  你好奇地问:你怎么知道你自己是存在的呢?你有什么证据? 每个人在一两岁的时候,傻傻的,什么也不懂,妈妈抱着看太阳,那就是太阳,看月亮,就是月亮,看星星,就是星星,样样看得清楚、真切,从来不会有什么怀疑,只觉得,太阳、月亮、星星,它们一直就在那儿,它们是一种存在,闭上眼睛睡觉,睡醒了,睁开眼睛再去看,它们还在那儿。尽管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会去考虑自己是否存在。在这个年龄阶段,根本就没有脑筋去想、去提问:“我”是谁?我存在吗?  其实,在物理世界里,我就是一块物质,有着物质的身体,吃着物质的饭,睡着物质的床,穿着物质的衣服,所有的一切都是物质的,“我”就像太阳、月亮、星星那样,是一种物质的存在。  大概从两三岁开始吧,逐渐熟悉了别人叫“我”的名字,看到了镜子里的“我”:我的面容、形体、衣着、举动,心里就把这些外表形象和我的名字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比较完整一些的“我”,对于这个由外表的和名字结合起来的“我”,每个人自己开始对此有些兴趣,也在努力区分“我”和月亮有什么不同。我至今记得大概4岁的时候,晚上,我在房前看到一个月亮,然后就跑到房后去看,结果发现房子后面也有一个月亮,然后再快速跑到房子前面来看,房子前面还有一个月亮。就这样我前前后后跑来跑去的,竟然发现,当我跑的时候,月亮也跟着我跑,我跑多快,月亮就跑多快,当我跑着跑着突然停下来的时候,月亮也会突然停下来。经过多次跑动,我最终发现房前和房后是同一个月亮,它总是跟着我走,我到哪里,它就跟着我到那里。当时心里好高兴,还跟小伙伴说“月亮是我的,它跟着走,不信,你跟着我看看!”的确,我们小时候,觉得我就是月亮,月亮就是我,还不能清楚地区分自己和月亮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而是将月亮与“我”混为一团,就像歌里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  后来上小学了,会注意学习成绩,会盼着自己得“三好生”,但更多的时间是放学后跟同学一起疯玩,上墙爬屋,不曾关心“我”是什么,也不管“我”是否存在,是物质还是灵魂。  大概从上初中开始,身体有些发育,自己会喜欢漂亮女生,也就开始关注起自己的容貌,在家没人的时候,偷偷照镜子,对着镜子做表情,看自己长的帅不帅。在学校里,也会注意同学是怎么样看待我的,怎么样评价我的了。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还是会想着这事儿:“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自打青春期开始,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外表,都会格外地关心和注意,也就开始了对自我的关注和探讨。这大概就是青春期自我意识快速形成的阶段吧。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上述大致相同的经历,具体时间可以稍有差异,这就叫心理发展,或者叫心理发育,大家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有着共同的经验和感受。  在我们逐渐成年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科学知识,知道宇宙有多么宏大,知道了原子里边还有电子,原子核里边还有更微小的粒子,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却一直知道的很少。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思考能力的增强,我们就会开始琢磨:这个是世界,真的是这个样子的吗?当我们照镜子看自己的时候,看到的只是自己的衣服,看不到衣服里边的裸体,那么,我们看外部世界的时候,是否也只是看到了外部世界的“衣服”,而永远也不能看到它的内部“裸体”呢?我们的科学知识,是关于世界的“衣服”的知识,还是关于它内部“裸体”的知识呢?这样的表述,就是哲学家康德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自在之物”,或者叫做“物自体”,意思是说,我们只能看到外部世界的表观,而真正的物质世界的本来面貌,是我们永远都无法看到的,因为它永远都穿着一层“衣服”,我们最多也只能通过衣服的形状,来推测它“裸体”的尺寸,却永远都不能直接看到它的本体。  我说:这很简单,因为我的肚子会饿,饿了的时候,那个难受劲儿啊,不用你证明我存在,我自己都感觉到我饿了;在我憋尿找不到厕所的时候,也不用你证明我是否存在,我自己都知道去找厕所;当我在马路上捡到100万元的时候,不用你证明我存在,我一个人会在那里偷着乐,当我心情难过的时候,也只有我自己知道,即使你拿相机也拍不到我的心情。所以,我是否存在,我的这些感觉会告诉我的,这就叫“瞎子吃饺子,自己肚里有数”,根本就不需要你来看到我的存在,也不需要你用什么仪器设备给我拍照片或者用逻辑推理来证明我的存在。通过我的这些感受我就能确定我还活着,我存在着,这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你不相信是这样的吗?  四、案例  好,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个临床案例,以帮助我们理解“我”是怎么样知道自己是否存在的。  一位高中男生,曾出现发作性的心脏疼痛、濒死感。被诊断为“惊恐发作”。  医生给他开了某种SSRI类抗抑郁药物。他服用后,感到很有效,再也没有出现心脏疼痛、濒死感的发作了,但是有些困倦,同时出现了一个新问题:他感觉整个世界变成了假的,甚至感到他自己好像已经死了。  医生:你看看外面的楼房和树木,你觉得大小、形状、色彩、亮度等,跟过去比,有什么改变吗?  病人:用眼睛看的时候,你说的这些方面没有任何改变,我在理智上也知道这些跟过去没有什么不同。  医生:那,你怎么说这世界是假的呢?  病人:因为我看外面的时候,虽然我的眼睛看上去是真的,但是,在我的心里,它们却变成了假的。  医生:为什么?  病人:因为我过去看到这些的时候,会有相应的情感变化,比如,看到阳光明媚的时候,我的心情也会比较高兴,看到阴云密布的时候,我的心情也比较郁闷。可是现在,我看到这些外界变化的时候,我的心情却没有任何变化。我的心情不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外部的变化与我的心情不合拍,失去了联系,这跟我过去的经验很不一致,所以,我就感觉这个世界不再生动,整个世界都变成假的了。  医生:你自己怎么“死了”?  病人:这是我的怀疑,我明明知道我还有呼吸心跳,用理智来判断的话,我知道我还活着,但是,我觉得自己没有了生命的热情,甚至连痛苦也体会不到了,我看着钟表,能够看到秒针在转动,而我,却没有任何想法,我没有了欲望和要求,我的内心平静得让我自己都感到奇怪。所以,我就怀疑我自己是否已经死了。  上面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所谓“外部世界变成假的了”,是因为病人内心缺少了相应的情感变化,他也缺少了快乐和痛苦,更缺少了愿望和动机。尽管病人在理智上能够判断自己还活着,用眼睛看的时候,外部世界也没有真的发生任何变化,可是,依据他的心情,依据他的感受,他仍然“感到”外部世界变成了假的,而自己似乎已经死了。当我仔细询问他的时候,他也能够说出他的这些“没有感受”的感受,会谈中他是能够感知到他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这意味着他的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完全没有问题,而他“觉得自己似乎已经死了”的结论正是根据他“缺少了相应的情感”和“没有了欲望和动机”而得出的。由于他现在的状态与过去的经验感受很不一致,所以,他就不知道他自己现在是否还活着,他是否还存在。  五、结论  因此,我们可以说:自我存在感,不是思维逻辑推理论证的结果,而是一种自我的主观感受。  那么,人是通过什么样的办法来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着呢?  首先,从心理内部来说,自我存在感的建立,有三类感受的来源:  1、来自于身体的各种感觉,饥饿、冷热、疼痛等。  2、来自于身体的平衡觉、本体觉(知道自己身体的姿势和胳膊腿儿摆放在什么位置了)、运动觉等。  3、来自于心理的欲望、动机、情感、意志等。  上述这些心理感受,又总是被身体承载着走来走去的,总是与身体结合在一起,永不分开,时间长了,我们就会感到,我有身体,我也有心理,这两个方面都是存在着的,这两者共同构成了整体的“我的存在”。用心理学的术语,把整个自我叫做“自体(self)”。心理内部的这些感受,是自我存在感建立的内部依据。  人要形成“自体存在”的清晰概念,仅有上述心理内部的依据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人际关系来彰显、来帮助形成。自体,是与他人、与环境相对比而存在的。比如,小时候,妈妈抱着“我”,“我”看着妈妈,我不知道妈妈是谁,也不知道“我”是谁,只觉得,我和妈妈是一体的(共生期,出生至6个月)。后来,随着心理的发育,眼睛能看出距离远近了,也发现妈妈有时候会走开,饿的时候,饿得抓耳挠腮,哭的时候,“我”可以把手放在嘴里吃,却不能用自己内心的力量让妈妈走过来。这样的经验,帮助我们区分了自己与妈妈是两个人。当妈妈抱着“我”走出房间,来到院子里的时候,我会发现,床和天花板没有跟着我一起出来,而我的身体、我的心情却跟着我一起来到院子里了。这样的经验能够帮助“我”区分自己是环境。这些是自体概念建立的外部依据。  心理内部的依据与人际关系、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等外部依据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个体的“自我存在感”。http://www.zhlzw.com/xl/xxc/.html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觉身体很怕这个世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