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清华大学研究生分数线有误而无法纠正,该究谁的责任

今日头条(欢迎原创,积极回帖讨论。帖子内请勿发广告和QQ群及其他私货,否则会被禁言)
查看: 9418|回复: 38
广大考生的一个误区:研究生的分数线和高考的分数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注册后推荐绑定QQ,之后方才可以使用下方的“用QQ帐号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经常碰到有考生说:某某高校研究生招生黑幕重重,我被黑了,我分数超过分数线多少多少分,可是他们要了分数比我低的考生。1 L7 g- @0 U" V, j&&U
+ |$ [) J" r/ K( Q&&b6 J
在这里要纠正大家一个误区,研究生的分数线和高考的分数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北大高考分数线650,你如果651,北大必须要录取你。但研究生分数线是个指导线,低于这个线不能录取,但高于这个线不保证录取。" H/ X. b1 v/ S
* @8 Q7 t% n+ p* ~. l. F- M; W' l
无论以前在浙江大学还是现在宁大,至少我碰到的研招都是很公平的,其实理由很简单,如果你是导师,你想招个综合素质很好的学生还是招个乱七八糟靠托关系进来的考生?毕竟导师的项目完成离不开学生的工作。$ ]0 C# N: ?0 n( r3 ~
很多抱怨黑幕的考生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在面试或者面试前你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吗?你的态度是否认真?你的综合素质如何?本科阶段是不是有突出成绩,毕竟老师是根据你的面试表现、综合素质和本科阶段情况综合打分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分数所占比例并不大。1 Y- Y& H5 E- g1 E- h3 d2 N; i5 l
3 Z, h&&P! n5 z
最后举个例子,前两年有个考生考了380+,浙江大学面试被刷了,申请调剂到宁大。打电话时他一直抱怨浙江大学黑他。为此,我还专门打电话给浙江大学该学位点的负责人了解情况,浙江大学教授说:他分数考得不错,但面试的几个问题都回答不上来,而且给人神智恍惚的感觉,感觉是考试型选手,对问题根本不理解,所以没要他。我后来又打电话给他,故意问了几个不难的专业问题,给我的感觉和浙江大学教授一模一样。 这样的考生没录取,你说算黑幕吗?6 N/ G6 L( N, u6 q$ t/ p
申请调剂时的注意事项
1 y. H7 R8 i! Y" p: J
5 v7 h1 w& q' Q
【原创】如何选择导师
5 ]9 X3 _- p9 N4 ~/ n
老师说的很有道理!顶顶!
非常对,顶个~
有点牵强!中国教育体质问题能归咎于学生吗?人各有所长,仅凭面试就否定别人的一切,未免太过分了,“一见钟情”真的很可信吗?我还没听说哪个人复试不紧张也不犯错的,所谓黑幕还是有的,在中国社会还见的少。看问题应该辩证的来看,人都不容易,考研学子应当深有体会,不要犯了形而上的错误。我为那些高分被刷的鸣不平,仅作为辩论
总体来说还是相对公平的,面试考验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多大的人了,如果只会考试不会做事,能成为国家的主力军吗?&
面试反映的信息远比考分多,更何况每个考生参加的考试不同,分数可比性不高。而且楼上把问题想简单了,决定录取与否除了考分和面试,还有本科阶段的表现
楼主说的不错,学习学习
这是宁波大学的研招老师吧,我现在也松了一口气,调剂完了。
我也是想说实话,“好学生哪个老师都想要的”。老师不是傻子,老师招学生不是让他来考试的。; c&&h- D" V: s
我也很幸运,调剂遇到相中我的老师,上午9点半见面,让我翻译了一篇综述,下午2点半就招我进去了。
虽然我本科不是211,但我一直觉得母校不比那些985高校差。我觉得不管是哪个学校公卫出来的,都应该不要看低自己,充分展示你好的一面,都有机会。
一心读书男 发表于
20:16:32 ' V2 g9 }0 J1 f2 U/ L: d# K8 ?" l
这是宁波大学的研招老师吧,我现在也松了一口气,调剂完了。. y, w( n/ K% @' B+ f* _% _% g
我也是想说实话,“好学生哪个老师都想要的”。老师不是傻子,老师招学生不是让他来考试的。% D" u&&g# T) {
我也很幸运,调剂遇到相中我的老师,上午9点半见面,7 E/ B2 s# i$ l' Y
你调哪去了?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楼主说的有道理,不过今年浙江大学招的确实少,复试的人真不少,每个专业复试都不多都是十几个选两三个来自: Android客户端
乌衣月 发表于
楼主说的有道理,不过今年浙江大学招的确实少,复试的人真不少,每个专业复试都不多都是十几个选两三个
楼主说的有道理,不过今年浙江大学招的确实少,复试的真不少,每个专业差不多都是十几个选两三个…当然最终没录上,主要原因还应该从自己身上找,浙江大学复试还是很公平的,相信宁大也一样…来自: Android客户端
Powered by是时候,该好好研究一下高考志愿填报了
家长朋友,你好!
我是陈老师。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系统工程,考生和家长要提早做好准备,避免分数出来后,措手不及。
下面,我先讲一下“如何树立正确的高考志愿填报思路”,“高考志愿填报该掌握哪些技巧”。
在开始正式课程之前,先给你做一个简单的测试。
测试你对高考志愿填报知识的了解程度。
1、你是否清楚,考生所在地区的填报政策,面对这些政策,我们该如何应对?
2、你是否会估算,2018年意向报考学校的最低录取分?
3、你是否能说出,适合你孩子报考的6个专业?
这些专业将来的就业前景怎么样?
这三问题,是否把你难住了?
如果你回答“是”,请跟我一起来学习高考志愿填报知识。
你认为“高考志愿填报分数决定一切”,这个说法正确么?
许多家长认为,高考志愿填报主要看分数,分数决定一切,没有分数,就没法研究高考志愿填报。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因为,我们研究高考志愿填报,目的是根据孩子的高考分数,分尽其用,给孩子做一个最好的选择。
孩子考多少分,我们家长帮不上什么忙。
孩子考400分,我们就要发挥400分的最大作用,分尽其用;
孩子考600分,我们在填报志愿时,
在600分这个分数段,选择最好的学校和专业。
到现在为止,你对高考志愿填报,有没有清晰的思路?
大部分家长,在研究高考志愿填报时,最大的障碍就是:
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也没有统一的教材,东一头西一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到头来还是不会填报。
那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特意编写了《拨云现日高考志愿填报导图》,你对照这个导图去研究学习高考志愿填报,思路就会清晰很多。
从导图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
高考志愿填报,就是根据考生的分数选择出适合的学校,再根据孩子的未来职业规划,
选择出自己想学的专业,再加上自己想读书的地域,这四个因素交叉匹配,就选择出来最适合我们孩子的志愿来了。
我下面讲到的知识,你不会也不要着急,我以后的文章,会详细讲解,我只是先把问题提出来,你脑海中有个思路即可。
1、先说分数——你期望你的孩子高考时考多少分?
前文我们已经说过,因为我们研究高考志愿填报的目的,
是根据孩子的高考分数,分尽其用,给孩子做一个最好的选择。
2、再说院校——你和你的孩子目前有没有意向的院校?
每一个分数段都会对应一批学校,这些学校中既有综合性大学(文理兼收什么,专业都有),又有理工类大学(理工科为主的大学),还有特色性院校(比如河海大学,一所以水利为主的大学)。
这些学校,没有国家统一的排名,各有各的优势,让家长往往很难取舍。
在选择大学时,有很强的技巧性,这一点也是众多家长难于把握的。
吉林大学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重点大学,但是他曾经合并了很多学校,被誉为大学中的航空母舰。
这些合并的学校中,有的就是一些非常普通的学校。
如果你非要冲着吉林大学的名气报考,一不小心,被分配到某些合并的学校中去,那真是得不偿失。
二本三本专科学校中,这样的陷阱会更多。
3、再一个就是地域——按照你的意愿,你想让你的孩子到哪里读书?
同等资历的学校,沿海地区的录取分数,要比内陆高不少。
这对家长和考生来说,往往是一个难于取舍的问题。
4、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专业——你期望你的孩子未来从事什么工作?
这里说明一点,专业与考生的分数关系不大。
北京大学绝大部分专业,在普通的综合性大学都有开设。
选择专业要看孩子的性格和未来的职业方向。
在选择专业上,历来就存在着学校和专业哪个更重要的问题。
几年之前,大部分人都认为学校更重要,理由是名校的学习氛围更好;
特别是,大部分高中老师都支持这个观点——当然不排除高中学校更追求名校升学率的因素。
近几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支持专业更重要的人越来越多。
分数、学校、地域、专业这四个因素合理的交叉匹配,就能选择出我们理想的志愿。
这也是高健老师常说的匹配法则。
你可能会说,陈老师,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我还是不会匹配。
要想把高考志愿填报的四大要素,完美的匹配起来,还需要两条线:
这两条线就是“职业规划线”和“填报技巧线”。
所谓职业规划线,就是根据孩子未来职业的发展预期,来填报高考志愿。
志愿填报是孩子人生职业生涯的起点,你对孩子未来有什么期望?
你虽然现在不能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规划,但是我知道,
大部分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这样的一个预期:
上大学,甚至上名牌大学,并不是我们家长的最终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学一门孩子喜欢的专业,在毕业的时候掌握一技之长。
找到一个他(她)喜欢干,又学有所用的工作。
头三年,不指望我们的孩子赚多少钱,关键是能真正掌握一门技术。
然后,女孩在合适的年龄结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份安稳的工作。
男孩子再奋斗几年。
在二十七八岁接近三十岁而立之年时,真正的成为行业中的精英,并结婚生子。
三十岁之后。
真正进入人生的辉煌时期,男孩子在这个阶段取得事业的成功,女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
你不会规划,不知道孩子将来适合干什么,责任不在于你。
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欠缺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的专业有12大类,细分起来有八九百个。
能准确地说出十个专业,学完后是干什么的,就业情况怎么样的家长,并不多。
家长说不出来,学生更说不出来,这也就是那么多大学生就业不对口的原因。
你仔细想一下,专业不对口能干什么?
销售?文员?客服······都是低门槛低收入,吃青春饭的活。
职业规划是一个体系。
以后的课程,我和高健老师会陆陆续续把高考志愿填报中,职业规划这条线给大家串起来。
介绍高校的12大类专业是学什么的,干什么的;
将来就业情况怎么样,未来职业发展情景怎么样;
什么性格的人适合学这些专业,从事这些专业需要的哪些能力。
到时候,你就知道自己的孩子适合学什么了,甚至懂得规划自己孩子的职业发展之路了。
实现我上面说的,由“学有所用”到拥有“一技之长”,再到掌握“核心技术”,最后成为“行业精英”的跨越。
我们以后课程中提到的职业规划线,不仅仅包含填报志愿时的职业规划,还包含上大学时的学业规划。
比如,上大学后如何选第二学位,专业不好如何改专业,考研,出国,专科生专升本的问题等等。
怎样给孩子选专业才算科学?
我们首先来学习,高考志愿填报的第一条线——高考志愿填报中的职业规划线。
职业规划线主要分三大部分:
首先要了解,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有哪些专业,这些专业是学什么的,将来是干什么的,就业环境怎么样,未来发展怎么样。
第二大部分就是,如何根据孩子的兴趣及性格选专业。
对许多考生来说,专业对应着将来一辈子从事的职业。
如果选择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可能面临着一辈子的痛苦。
最后,就是根据孩子的能力与潜力来选择专业了。
选择专业时,兴趣和能力冲突,兴趣肯定要让位于能力。
就像很多人喜欢唱歌,但是不能把唱歌当成一个职业。
高考志愿填报我们该掌握哪些技巧?
学习高考志愿填报的第二条线,就是填报技巧线了。
我们对孩子所有的期望,最终还是要落到,我们最中意的学校和专业能否录取,这一切都取决于填报技巧。
填报技巧有很多,在这里,我把它归纳为一个体系,这样你学习起来就跟容易了。
填报技巧线共分5个大的部分,内容比较多。
我同样把他制作成了一个流程图,方便你学习。
1、关于院校的知识
院校知识主要包括院校的分类和院校的排名。
对考生来说,每一个分数对应的院校不止一所,如果你不了解院校分类,你就很难决断该去哪所学校。
院校的排名,不仅仅是学校的综合排名,更重要的是你所报考的专业的排名。
比如,你要学”数学“这个专业,南开大学的数学学科排名要在清华大学之上。
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和建筑学专业,要比同等分数的其他学校强很多。
这个如果你不了解,等于用高价买了一个包装良好,但不实用的商品。
这还不包括院校改名院校合并等给我们造成的影响。
2、关于填报规则
如果不懂填报规则就去填报志愿,就如同不了解拳击的比赛规则,就去参加拳击比赛一个效果,不但处处挨打,还要被裁判处处扣分。
在高考志愿填报的中,规则的制定者就是省招办。
你不按照他的规则填报,他肯定会处处为难你。
国内实行的填报规则,主要就是平行志愿和顺序志愿。
你现在能讲清楚,什么是平行志愿和什么事顺序志愿么?
当然,填报规则不仅仅包含平行志愿和非平行志愿。
3、关于估分技巧
我这里讲的估分技巧,主要就是估测院校2018年的录取分数线。
加入你的孩子今年考了450分(或者550、650、350),
你敢报考,去年最低录取分数是450分的学校么?
或者你降低20分,去报考430的学校,你会不会觉得吃亏?
高分低报了?
你可能会说,我用几年的分数一平均就差不多了,但是有没有考虑试题的难易程度(今年的题比往年容易或者难)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或者学校招生人数的变化,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估分技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面对家长是最重要的。
4、关于招生章程
这里的招生章程主要指院校自己的录取规则。
这里最重要的就是——专业的录取规则和提档比例的规定。
读懂了专业的录取规则,在填报志愿时,不仅仅是被学校录取,而且能选择到一个比较满意的专业。
很多高分落榜的学生,就是因为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没注意到院校的提档比例问题。
5、关于填报细节
这毋庸多说。
我们的孩子现在没有时间研究高考志愿填报,只能靠我们家长了。
只有我们的家长了解的差不多,在填报志愿时,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指导。
如果单纯让家长自己研究,很多家长可能费很多精力和时间,也不一定能摸出头绪来。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会每天发给你一篇文章,或者或者讲座。
手把手的教你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知识。
为什么我要这样做呢?
有两个理由,一个是无私的,一个是自私的。
先说无私的理由。
拨云现日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网是我和高健老师合作开办的。
高健老师是国内高考志愿填报知名专家。
高健老师在知名外企做过企业高管,人力资源总监等职位。
做高考志愿填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近十年,一对一指导过上千名考生填报高考志愿。
众多的家长,非常认可高健老师的咨询指导,但是他每年服务的人数有限。
看到那么多家长因不懂高考志愿填报,而出现失误,没有进理想的大学,我真有些痛心。
通过互联网授课,能快速扩大我们的听课人群,帮助更多的人。
再说一下自私的理由。
我的主业是做互联网的,深知这几年互联网对传统教育产业的影响。
这几年,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自媒体的兴起,出现了“罗辑思维”“咪蒙”等一大批自媒体高手。
他们有大批的忠实读者,我非常羡慕他们的成绩。
所以,我和高老师制作了拨云现日高考志愿填报指导课程。
也算是自媒体,希望有朝一日,能做出更大的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会有收入。
到目前为止,你是否对学习高考志愿填报有了一个大概的思路呢?
你是否有想立刻学习的冲动呢?
请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来学习吧。
学习方式:加我微信或者QQ ,我会每天给你发一堂课,免费的。
共7天的学习课程,一堂课一个主题,一个知识点,你每天拿出10—15分钟,跟着我学习。
7天之后,你就会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清楚了高考志愿填报中高校和专业的基本情况,对孩子的未来有了一个方向;
对高考志愿填报的填报技巧,有了初步的掌握。
接下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及未来的职业方向。
有选择性的研究几个学校,研究几个专业就可以了,不用花多少时间。
在正式填志愿之前,你已经掌握了填报志愿的技巧,确保到时候不会因为我们填报的失误,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
同时你已经根据孩子的未来职业方向确定了几套备选方案,供孩子正式填报时参考。
因为你清楚的知道,填报志愿就那么几天,临时抱佛脚根本来不及。
在正式填志愿的时候,当别人对着厚厚的参考资料,面对几十所学校上百个专业心急火燎的时候;
你却成竹在胸,和孩子一起制定出最佳的填报方案。
我的微信/QQ(都是这个号)。
【长按识别,即可加为微信好友】
2018年最新高考志愿填报政策,还没有颁布。
请继续关注我的文章,政策颁布之后,我会第一时间给你讲解分析。
······································
相关问题解答:
1、“陈老师,听你一讲,感觉思路清晰了很多,有一种想立刻学习的冲动。
但是这些课程我能学会吗?多长时间学完?”
答:我尽量的写的通俗易懂,如果这篇文章你能看懂,后面的文章你也能看懂;
跟着我们的思路学习,会让你少走许多弯路,大大节省你的时间。
你平时好几个月不一定能研究不明白的,我们的课程都会给你做详细的讲解。
2、陈老师,我想一对一全程找你们帮助填报志愿,还用学习么?
答:如果你真想咨询一对一的服务,也要先学完头7天的课程。
在这7天之内,你先了解一下我们的专业水平。
再者,你找我们做一对一服务,也不能撒手不管。
有两点问题需要家长明确,高考志愿填报,选专业、选学校、选求学地域、这是一个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家长参与其中。
毕竟家长最了解我们的孩子,高考志愿的最终决定权,还是掌握在家长手中,如果家长什么也不懂,就不会知道哪套方案更适合我们的孩子。
其次,真正高考志愿填报一对一指导老师,毕竟很少,而且高考志愿填报的时间很短,所以每位老师指导不了多少学生。
况且高老师的一对一志愿填报价格是比较高的,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的。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根据分数选个学校这么简单。
家长最好是提前做准备,才能做到科学准确的填报。
3、关于网站、微信订阅号和发送课程的区别?
答:《2018高考志愿知识普及系列课程》只能通过微信和QQ发送的方式获得,而且只能每天一节课。
因为,那些课程要不断的更新和互动,只有微信和QQ能做得到。
网站、微信订阅号的内容,和通过微信/QQ发送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网站和订阅号的内容,主要从职业规划的角度进行讲解,每天发送的内容(7堂课),是一套系统课程,主要教你填报高考志愿的相关技巧。
我的微信朋友圈,也会发布一些文章,如果感觉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在朋友圈里转发一下。
陈老师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有回复时邮件通知我
记住我的登录信息
电子邮件地址
输入用户名或电子邮箱地址,您会收到一封新密码链接的电子邮件。
用户名或电子邮件地址高考捍卫者刘海峰:用研究让高考之争更理性
关注新华网
  刘海峰,1959年9月出生于福建龙岩,祖籍福建惠安(现泉州泉港区)。1976年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1977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1984年硕士毕业后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工作。
  刘海峰1978年拍摄于厦门大学校门口。
  【高考印记】刘海峰收藏的两本毕业纪念册。
  从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办公室望出去,是绵长的白城沙滩。再远处,是泛着三两只游船的海面。
  “1978年刚入校时,我们还要端着枪在这片沙滩上巡逻,防范海峡对岸的‘水鬼’特务。”刘海峰指了指窗外的海水。他1米8,高且瘦。
  刘海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高等教育研究专家,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录取大学生中的27万分之一。
  40年来,高考从一代人命运的拯救者,演变成“人人都能吐槽几句”的人才选拔机制。
  40年来,刘海峰从参与高考到研究高考。他钻进“故纸堆”,为科举制“平反”,与主张废除高考的激进派论战。
  他成为研究高考和中国人才选拔机制的专业户,也是高考制度旗帜鲜明的捍卫者。有学者和媒体调侃他“保守”。
  “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对高考歧义最多的时候,能用深入的研究让争论变得理性。”刘海峰说。
  【高考关键词】
  录取率
  高考录取率是衡量高考难度的标准参考系数。录取率越高,相对而言考大学越容易,录取率越低,考大学的难度越高。
  从1966年停废高考,到1977年9月决定恢复高考,加上1977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允许1978级高中生的优秀者提前报考,12年时间跨度里累积了高达2000多万考生。通过地区初试和超过半数的青年选择报考中专,1977年最后实际参加高考的人数为570万,录取27万多人,录取率低于5%——创造了中国高考史上最低的录取率。
  1978年高考录取率约为7%,1979年约为6%。
  此后,随着录取规模的持续增加,高考录取率呈快速增长态势。
  “金77,银78”
  恢复高考,像晦暗人生里照进一道光。多年后,刘海峰仍觉得照亮他的这道光有诸多“不可思议”。
  1977年高考,竞争空前激烈。刘海峰和身边的下乡知青都跑回城里备考了。“文革”前的课本从旮旯里被翻出来,重新成为抢手货。听课的考生挤满了礼堂,连窗户上都坐满了人。
  “鱼跃龙门,山川变色,天地为宽。”那时,高考命题、阅卷略显粗糙,但作为重建的人才选拔机制,激发了全社会对知识的热情。
  事后,刘海峰才知道,1977年,实际参加高考的人数为570万,录取27万多人,录取率低于5%——中国高考历史上最低。
  29人里录取1人。刘海峰和弟弟刘海平都考上了。
  刘海峰第一、第二志愿分别填报了福建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和历史系,第三志愿是厦大的汉语言文学。但是,他最终被厦门大学历史系录取。
  在历史系77级同学毕业30周年聚会上,他从同学那里得知,班里有4个人情况类似。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身上。李克强的第一志愿是安徽师范学院,最后却收到了第二志愿北京大学法律系的录取通知书,这在凤阳曾轰动一时。
  刘海峰后来查阅资料,当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有这样的规定:“录取学生时要优先保证重点院校。”
  这是被时代选中的一代人。他们曾被投向农村,承受磨难。最后,又被时代热烈召回。
  在学校,他们读西方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海德格尔,开展人生观大讨论,邓丽君的歌声也漂洋过海灌进耳朵。学校辩论会的题目是“谁是民族英雄”,报告文学里哥德巴赫猜想式的成就是理科同学的目标。
  1977级毕业生一早就被中央和省属单位预定了。刘海峰全班67名同学,十多名进了部委单位,其余也在省市充当主力。因此,民间把这两级大学毕业生戏称为“金77,银78”。刘海峰自己则在厦门大学继续读研,1984年硕士毕业后留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工作。
  以高考为坐标,两条生活的轨道在青年脚下延伸。
  在那场改写命运的高考到来之前,刘海峰在福建省龙岩县江山公社耕山队的水田里割水稻。夏季溽热,稻田里的水被太阳晒得发烫。他上下午弓着腰各割5个小时水稻,再挑两担稻子回队。
  弟弟刘海平一直记得大哥挑着担子走在田埂上的情景——瘦高的人影挂上两担稻子,腰都直不了,摇摇晃晃,随时像要摔跤。
  “如果当时没考上,没有办法想象以后的生活”,刘海峰说。
  下乡知青的“奢望”
  在一次艺术和体育类教育招生的调研会上,报告里列出了几种舞弊或不规范的案例。
  刘海峰拍着纸上的案例,又在会上调侃,可以增加一个亲身经历的。
  在1977年高考前,他曾参加过一场美术专业的招生考试。他事后才得知,自己文化成绩排名第一、美术专业成绩进入前四名,但在四选二时,“没有找任何关系,最终没被录取”。
  参会的专家开玩笑:“幸亏30多年前没录取你,要不然非但你上不了厦门大学,我们还少了一位难得的高考专家。”
  大家哈哈一笑过去了。
  对权力、金钱和人情关系的关注和警惕,始终是他性格和研究上的一种基色。
  他认为分数是那些没有家庭背景考生的“硬实力”:“面试强调见多识广、谈吐不凡,但现在农村考生缺少见世面和交流的条件。这就是选拔多样人才和维持公平方面的两难。”
  当年,他在农村插队时,队里5个知青,共同的心愿是早日“上调”到城里做一名工人。如果再奢侈点,能被推荐读个中专,“就更好了”。
  推荐上大学,对当时的刘海峰来说几乎不可能。
  他的父母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后,在龙岩县任教,“文革”中因家庭成分不好受到冲击,更无关系可走。在队里劳动,别人一天挣10工分,他拼命干,因为不熟练,拿4.5分,“看不到希望”。
  生活唯一的信心来自母亲从任教的中学借出的图书。
  轮到他负责看水渠时,知青间传阅的《牛虻》被他一口气翻了六遍。在地里看西瓜时,他点着一盏油灯看完了《第二次握手》。工余时间知青们猜拳喝酒、抽烟聊天,他一个人关在屋里,和屋下的牛相伴,“做书呆子”。
  那些描写主人公曲折事业、生活和爱情的小说,像别人的酒,被他借来浇了自己心里的块垒。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的通知传遍乡野时,他也不被看好。母亲单位的同事像是提醒一样,“你家这种身份,孩子能考上中专就不错了。”
  压抑感一直持续到他办理档案转接手续那一天。他拿着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走到耕山队队长家门口时,听见一位一起下乡的干部子弟对队长说,“海峰考上厦门大学,这下可痛快死了。”
  “恢复高考不是简单地恢复了一种考试制度,而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建。”恢复高考30周年时,有学者在东莞举行的一场座谈会上说。
  对公平与公正的追求,成为他身上的一枚烙印。被权力寻租的不安刺激着,在高考改革的问题上,他始终坚持刚性指标为主,辅之以多元的考核。
  “灭火员”
  刘海峰性格温和,从小外号“秀才”。刘海平印象中,哥哥言语不多,从来不会与人争得脸红脖子粗的。
  那时,刘海平不会想到,十几年后,文弱的大哥会成为舌战群儒的“战士”。
  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任教后,刘海峰开始研究高考,包括中国古代科举和现代高考制度。
  近30年中,恢复高考激起的求知热潮逐渐演变成“唯分数论”,广受诟病。要求废除高考的声音从未断绝。
  “每当我看到,一些中学生被应试课业压得没有欢乐,就觉得高考制度非改革不可;每当我看到,一些人为了子女加分而弄虚作假,就觉得高考制度非坚持不可。”2010年,刘海峰在一个教育改革的论坛上公开表达自己对改革的心态。
  高考恢复30年时,有学者撰文称,改革开放30年,“77、78级”大体扮演了新思想的传播者、旧秩序的改革者、新体制的维护者三种角色。这个论点被刘海峰引用进论文。
  他把自己称作“为高考保驾护航的人”——反对废除高考,主张以统一的刚性指标为主,循序渐进开展多元的考核。
  “高考造成了区域不公”、“高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高考导致中国未能获得诺贝尔奖”、“减少高考科目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要像清末废科举那样废高考以寻找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他写文章一一指出这些言论隐藏的误区。
  像个灭火员,哪里燃起一把火,他就搜罗史料,通过辩论试图熄灭一些盲目声音。常常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高考并非万恶之源,而是各种教育及社会矛盾的集合点。如果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氛围没有改变,如果诚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即使‘将高考送进坟墓’,不久后也还得将它重新请出来。”他强调。
  因为替高考辩护,媒体把他和呼吁素质教育的“激进派”摆在一个版面上,称他为“保守派”。来约稿的编辑一开口就说,“您是极力捍卫高考的一位学者……”他纠正:“应该说我是理性维护高考的一位学者”。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媒体来采访他,他肯定之余不忘泼冷水:要防止“多元录取”变成“多(银)元录取”、“多权录取”,防止孩子的才学考试竞争蜕变为家长的关系能量竞争。
  对社会给予期望的“综合评价”,他也持谨慎的乐观:此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试点效果不错,但他们范围小、有面试,风险可控。大规模的人才选拔,还是需要可以量化的刚性指标,“否则就可能变得功利”。
  “故纸堆”的收获
  毕业后,刘海峰的同学中,不少成为政商界名人。
  刘海峰则延续了第一次迈进图书馆时许下的“梦想”。那时,刚刚结束传阅手抄书的他,看着一排排图书,兴奋地对同学说,日后应有一本印着自己名字的书位列其中:“要著书立说,否则无颜面对马克思。”
  发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度,国内批判多、研究少。在国际上,科举是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英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都有研究著作出版。但在国内一度无处可寻。
  同样是1977级历史系出身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回忆,那时汉学研究的中心都在美国、俄罗斯,大家都有一种压抑感和使命感,“想把它抢回来。”
  从上世纪80年代研究科举制开始,刘海峰先后在伦敦和日本访学。他拿着一本《东京23区书店、图书馆完全指南》,四处高价淘书。他又从英国图书馆检索到19世纪中叶之前的西方文献,最终考证了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曾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启示和影响。
  如今,他已出版《科举学导论》、《高考改革论》等专著三十多部。
  程方平认为,刘海峰基于史学的研究使高考改革的讨论走向深入,而非流于人人都可吐槽的空谈:“他不是一味遵从行政意志,也不是迎合老百姓呼吁,而是通过考证,厘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研究过一千多年的中国人才选拔史就不太会困惑,”刘海峰说,现在遇见的问题大都曾在历史上出现过。
  2004年8月,他到西藏开学术研讨会时得知,林芝地区500分以上的文科和理科考生分别有25人和57人,各自只有三四个是进藏干部职工子女和当地考生,其他都是各省市的“高考移民”。倾斜的高考分数线并未带来区域公平,而是滋生了另一种形式的不公平。
  “这和科举时代的区域均衡及‘冒籍’问题如出一辙。”刘海峰事后撰文,称这是一个千古难题,问题的核心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埋头查阅这些“故纸堆”时,他常有意外收获。
  比如,一份科举制度中的乡试资料里写道,“参加乡试者,可携带两片人参,提神。”他回忆起40年前那个冬天,自己参加高考的那天早上,母亲特意炖了参汤,端到兄弟俩面前。
  看到这里,他会心一笑。
责任编辑:
即便是明确了招生时不考家长、不查三代,也会冒出其他或明或暗、奇奇怪怪的招生怪象来。
据公安部网站今日消息,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今日召开,公安部党委副书记、副部长黄明在会上强调,各地公安机关要充分认识做好高考安保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与教育等部门通力合作,加强专项排查整治,严密防控措施,严防严打涉考违法犯罪,坚决防止发生影响高考安全的重大案事件,确保良好高考秩序。
教育考试机构应在保证考试安全和考场秩序的前提下,根据残疾考生的残疾情况和需要以及各地实际,为他们提供便利条件,如:为视力残疾考生提供现行盲文试卷、大字号试卷(含大字号答题卡)或普通试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研究生录取分数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