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语文课作文还是那么无聊吗

我们所谓的语文课真的很无聊
我个人一直认为我们作为学生每天所学的语文课真的很无聊,什么用也没有!
我想所到这要是有人看到这句话的之后,特别是语文老师看到之后肯定想反驳我,有甚者甚至会骂我这样说是很无知的表现。随便你们怎么想,怎么说。我还是要坚持我的观点。
我所以这样说是有根据的,而不是简单地无稽之谈。
我一直在怀疑我们所学的课本编的到底是不是正确,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算是文学,属于我们应学的语文范畴。从表面上看我们的语文课本看似不错,有顺序,有哲理的。但往深处仔细一看,里面有的文章是在很是不行,其中不乏空洞的,还有那些利用名人做招牌编入课本的,不论是否有现实意义,是否符合学生们的兴趣。完全只是在借用名人俩字。我一直不懂编者们为什么不仔细考虑一下现实,调查一下学生们的现状在编程。省得一些空洞没有意义的文章来误导学生。我想说到这一定会有人站出来大声的否定我,说这样编排自然有它的意义,更利于学生阅读与思考。说句不好听的话,现在读一些小说都比读语文课本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读侦探小说练习学生的推理能力,读科幻小说练习学生的想象能力。当然我这样说不是要求把小说都编进语文课本里,因为我们的语文课本真该改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老师明明要求我们要迅速如题却要把入题慢美学价值高朱光潜的文章编入课本里,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还有我还要大力批评语文上的重头戏,那就是作文。表面意识太过于浓烈,什么自己理会立意,自选题材啊,看似在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与想象能力。其实更大的一步是在扼杀。既然是要培养,为什么还要真个什么要符合编者的立意,既然是不限题材,为什么一些诗歌就大大折扣呢,既然是要培养想象能力,还整天要求我们练习固定的模式,什么小标题,什么排比啦,我很是不解,老师说啦这是传统,这样才能得高分。那我就更加迷惑啦,难道我们写出来的文章只为了的高分,只为了符合编者的意思,而丢失自己的本心吗?这不是很荒唐吗?
不能写这也不能写那,这叫什么作文,什么语文课啊!
当然既然是语文课,还有我们所学的那些无聊的知识啦!今天病句,明天仿写。后天又修辞了。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为了培养我们的语言能力,可笑,看电视学语言都比学这个有意义。我们的语言最终追求的是理解,而不是刻意的修饰。打个比方,也许很不恰当。但实在让人值得思考。比如有人问你吃了吗,你来一句我的肚子已经慢慢的充满了美丽的物体,你直接说吃了不就行了吗,还真么废话。还有有人问你今天天气咋样啊,你来了一句,美丽的天让人感到清新,说话有必要这么绕弯吗。这真的值得我们思考一下啦,我们平日里学的那些在现实的交谈中到底适不适合。
其实我并不是否定我们的语文课,而是我们的语文课真是越来越无聊了,越来越没有兴趣了。如果我们一直这样下去,我想更多的人会越来越讨厌语文,讨厌这枯燥的东西。我们真的应好好想一想啦,无论是编者,还是老师,都应仔细考虑,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慢慢对语文产生抗体,产生厌倦。不要国学丧失它的魅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Ms. Darcy)
(第二人称)
(面朝大海)
(噘嘴菇娘)
第三方登录:蔡少军的语文课魅力有多大?·都市快报
我的图书馆
蔡少军的语文课魅力有多大?·都市快报
蔡少军的语文课魅力有多大?
一位丽水庆元的老师坐了7个小时车来偷师一位余杭的妈妈听完后说要回去跟孩子多交流
&&见习记者 潘卓盈
&&新型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我们究竟应该带着什么样的准备去上语文课?昨天,在中国刀剪剑博物馆的越读馆公益讲堂,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蔡少军,用一堂颇具魅力的教学示范课给出了答案。
&&百人大讲堂挤得满满的,有些初三孩子因为备战中考来不了,家长就干脆自己代孩子来,有些一来还不止一位,父母双方都来了,在课堂上甚至听得比孩子还仔细,关键点笔记做得一字不落。
&&刁钻问题挤爆新型语文课堂
&&每位进入课堂的家长和孩子,事先都分到了一篇文章——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呼喊特丽莎的人》。为什么选择这篇看上去晦涩难懂的文章呢?此前确实有位杭州老师在教初中学生这个短篇时,被学生认为是“文中一个无聊的人在那边很无聊地喊了一个人的名字,而一个无聊的老师则带了一群无聊的学生在课堂无聊地研究”。
&&但是,蔡少军却把一篇貌似无聊的短文上出了“有聊”。一开始,很多孩子并不适应“蔡氏课堂”,前十分钟几乎无人主动发言,但是随着蔡老师在一旁“穿针引线”式的点拨以及情景式课堂演绎,许多学生的思维马上被发散开来,到后面几乎是喷涌而出,大家齐刷刷抢着发言提问,而问题都出人意料,普通刁钻古怪。有位观察敏锐的小学生还差点把蔡老师给问倒,“为什么两个人喊特丽莎,喊出来名字里会出现三个‘丽’?”蔡老师笑而不答,而让能解答这个问题的孩子帮助他回答。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课堂高潮气氛一下子被引爆。
&&由于时间有限,这堂教学示范课充其量只能算是迷你简约型的,不过蔡少军让现场的每一位真切地感受了一把未来语文课堂的趋势。“其实最自然的状态,应该是老师随时懂得在恰当的时间就地消失,让学生之间自己讨论,自己提问题。”蔡少军认为现在的很多语文课,其实老师提前录个CD,每位学生发一个光盘就能解决,因为那些不是真正的上课,缺乏教学互动,而仅是演示完成上课的过程。老师就应该静下来,少说话,把课堂真正还给孩子。
&&六年级小朋友希望更多的老师来听一听
&&面对热情的家长和学生,两小时的讲座显得太短了,在家长的一再要求下,蔡少军几次延长讲座时间。可是大家还是不过瘾,讲座一结束,几位家长和孩子抢着冲上讲台,向蔡老师讨教语文学习问题,并纷纷感慨:“教学就应该个性一点,现在作业那么多,把孩子的联想力都剪掉了,成了套子里的人!”
&&当中还不乏一些来“偷拳头”的中学老师,其中一位是从丽水庆元特地赶来的初中教师,据他自己介绍,颠簸了7个小时车程赶来杭州,只为了听蔡老师的课。“蔡老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引领人,其实教学方向应该这样改,我也有这个意识,就是具体该怎么做,一直很模糊的,不得要领,所以特地跑来听听。”
&&有位余杭赶过来的妈妈带着女儿来听课,她同时也是教初一语文的老师。作为双重身份,她感触颇深:“蔡老师的观点我非常认同,两年前我自己就有转变教学模式的想法,今天他的课更让我坚定了以后的方向。回去后我也要多跟女儿交流交流,之前总觉得她小,不敢多让她看课外的书。”
&&而一位就读于小学六年级的彭桑柔小朋友就更可爱:“我很喜欢蔡老师上课的方式。但觉得不应该我来听啊,而要让更多的老师来听,我们学生还是更喜欢这样能让自己思考的课堂。”
馆藏&483668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语文课的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