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攻读在职申请博士学位位简单吗

读在职博士有没有学历证和学位证?
大家都知道,博士学位是我国学位中级别最高的,其含金量自然也是最高的,不少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员,为了在工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选择报考在职博士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下面是对在职博士证书的相关介绍。
中科院在职博士的专业老师告诉大家,在职博士的学习方式是不一致的,其实和在职硕士一样,都有单证双证之分,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 双证博士:毕业后可以获得学历证和学位证,但是它在时间、金钱和精力上要付出的比较多一点,学习方式是全日制在校学习。
单证博士:毕业后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但是这种单证博士的入学考试也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毕业难度也比较低,而且它采取的学习方式是在职学习,也不会考虑占用工作的时间,这一点是非常适合在职人员的。
根据近几年报考在职教育的情况来看,选择在职博士的人员逐渐增多,各大院校也开始对在职博士进行扩招,难度也是有所增加的,所以考生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标,千万不要盲目跟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官员读博动机:增加晋升砝码
  官员求“博士帽”的动机多样,但增加晋升砝码应是首要原因。1980年8月,邓小平首次指出: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官员的学历开始得到重视。1995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强化了对官员的学历要求,“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省(部)级领导干部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进入21世纪,对干部的学历学位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比如进行司局长选拔时,组织部门已经将拥有博士学位作为优先条件。2011年,中国招收国家公务员时,首次将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年龄放宽到40周岁以下,比以往放宽了5年。
  在高校选择上,官员们大多喜欢重点大学。比如此次换届的省级党委常委博士中,有72人是从211、985类的重点院校获得博士学位,有8人从中国社科院或中国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仅有辽宁省委副书记夏德仁、山西省委常委高建民等5人的博士学位,来自普通地方高校,占博士常委的5.88%。
  对于官员读博这件事,许多人担心,官员们政务繁忙,很难会在工作之余完成学业。一位博导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自己曾经有个官员博士生,报名上了两年课,大概觉得完不成论文,就自动消失得杳无音讯了。
  在职博士含金量低
  因为拿学位相对容易,“在职博士”含金量渐弱,并一直受到批评,许多高校转而逐步取消招收在职博士。例如,从2011年开始就不再招收在职博士。
  和全日制博士教育相比,在职博士教育有一个重要缺憾:一般只有学位,没有学历。因为这一区别,很多官员在简历中,会注明“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如果官员们希望双证齐全,常规途径只有考取全日制博士生。三四年前,一位国际关系学院老师就碰到过这种情况,中央有三四个重要部门的司局级干部参加了北大的博士统考,但分数不够高,没有通过。
  目前,招收论文博士的高校主要分布在985(中国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和211工程大学(国家“九五”期间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工程)。像武汉大学虽然名义上仍招收论文博士,但过去好几年都没有实际招生,武大已经用另一种“优博生”制度取代。“优博生”以招收官员、企业高管读博士为主,双证齐全,报考条件相当苛刻,考上并不容易。
  周孝正:中国学位分两种 官员升官需其中一种
  (以下是社会学教授周孝正在《锵锵三人行》发表的意见。)
  周孝正:我给你举个例子,这些领导人在当领导的时候去拿的这些学位,硕士也罢、博士也罢,你把他那博士论文你上网让我们瞧瞧,某某某省委书记拿到一个博士论文,你的论文让我们瞧瞧,敢吗?绝对不敢,关键在这呢,所以为什么得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你才能把权力管进制度的笼子,你现在连阳光你都不敢。比如说我是一个博导,那么我又是一个官,那么就可以升的比较快。所以说咱们的学位有两种,一种是教育部承认的,一种是组织部承认的。
  个别高校给官员放水
  从公民的受教育权来讲,官员读博士无可厚非,但在中国,近年来却产生了异化。
  因为官员的身份,个别高校在暗中为官员博士“放水”。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有的官员博士自己不去听课,干脆委派秘书代替学习;考试、写论文也经常利用手中的职权行方便。某大学有一位俄语老师,曾经被叫去给一个官员辅导在职博士外语考试。她被指定按照一本书的内容,给官员单独上课。后来她发现,“考试题就是从这本书里出的,那位官员考得还可以”。
  某些官员热衷混假文凭
  如果说普通百姓买假证是为了的需要,官员热衷混文凭的目的又何在呢?答案很简单:升迁。
  一名ID为“人民公仆一员”的网友给蔡继明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他们那里国税局一位何姓正科级干部,在职前的文化程度是小学毕业。这位生于1963年的老兄,此后没参加过任何成教或自考进修,但到了1999年,他的学历居然摇身变成了“XX财经大学”本科,于是“很自然地升为正科长”。
  文凭一旦成了升迁的“门票”,一些不具备资格的领导干部自然想投机钻营。“有些地方提拔厅局官员要求有硕士学位。”长期关注假文凭现象的顾海兵认为,这种干部任用标准使一些人“不得不去造假”。
  的确,不少持有假文凭的官员也都将造假原因归咎为升迁标准。“我的文凭的确是混来的,但那也是迫不得已。在干部岗位上工作二十多年了,谁不想往上走?但文凭关却让我屡次在最后的节骨眼上止步。”一位最后如愿通过函授班混到文凭的干部,说起来仿佛也有一肚子委屈。
  落马官员的可疑学历
  近年被揭发的官员学历造假,更多涉及“注水文凭”,即被认为名不副实、利用关系和身份获得的文凭,因此也被称为“假的真文凭”。
  以刚刚落马的云南省副省长沈培平为例,其个人履历中跟学历有关的经历是:1986年8月到1988年7月在云南教育学院中文系中文专业脱产学习,1999年9月到2002年7月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2007年7月,从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同年12月,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建设与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资源学院兼职教授。
  公众对沈培平的学历的质疑有三:一是按规定,硕士学位无法通过函授获得,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在职研究生班的学习经历,仅意味着沈培平可以向任何一家大学申请相关硕士学位,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沈却直接获得了博士学位;二是其所修专业的跨度之大;三是其博士学位获得5个月后就被聘为教授。
  2013年落马的南京市前市长季建业,在担任扬州市市长时,也身居高位不忘“读博”。公开资料显示,季建业2006年获得了的博士学位。然而从2007年开始,就有多位学者在网上指出季研究农民权益问题的博士论文抄袭了自己的论文。后据媒体调查,季建业通过多方活动,试图令被抄袭者放弃追究,比如曾提出要给其中一位学者20万元的科研项目作为补偿。而季建业的博士论文事实上也为找人代写。
  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落马后,媒体披露其曾多次参选中科院院士:2007年第一次参选时,组织学者代为写书,作为参选院士的代表作;2009年第二次参选前,试图攻读在职博士,但因没有时间上课写论文而退学。
  近年落马的官员中,对学术经历的追求最为登峰造极的,当属重庆市前副市长王立军。作为只拥有初中学历的转业军人,王立军通过自考与成教获取了中专与大专文凭后,在十余年时间里,获得了29所国内外大学、研究中心的兼职教授、硕导、博导、主席等头衔。王立军2007年才开始读大连海事大学的在职博士,却在当年7月就被聘为该校法硕研究生导师。(综合自《南方周末》、《凤凰卫视》、甘肃经济日报、国际先驱导报等)
(责任编辑:唐悦芝)
&&&&&&</div
你也许没有参加2014教育年度盛会,但精彩绝对不容错过……[]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咨询服务:010---611-2986 京ICP备号-4
Copyright (C) 中国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有那么难吗?今年最后一年了大家为什么都放弃了_百度知道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有那么难吗?今年最后一年了大家为什么都放弃了
具体的政策还没有出台。另外在职研究今年不是最后一年,在职研究生有定向生,只是16年十月在职联考形式的在职研究生将会在一月进行考试。录取和上课方式不会有太大变化、一月联考、十月联考和五月同等学力等形式
采纳率:94%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硕士学位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分享本文到:
在微信上关注24楼影院
movie24luo
在职博士泛滥遭诟病,21所高校开始压缩招生。 (CFP/图)
一兼职博导的某部长与他指导的学生从未谋面,直到论文答辩,才算见了一面。
半个身子探入大学校园,想摘得高等教育的最高学位,又因工作在身,事务多,很少如期完成课业,是在职博士目前面临的尴尬。
在山东大学法学院念了四年在职博士的朱奇盛(化名)仍然没有毕业。他现在某中央机关担任处长。10万字的毕业论文对他来说,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日,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发布了&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该方案中的&在职博士生比例在10%以下&和&减少兼职导师数量&两条规定引起广泛关注,而方案的其他内容,几乎被舆论忽略。
朱奇盛突然发现,自己&想读书&这个简单意愿的&正义性&,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质疑。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就连我这个只管一小撮事儿的处长,想毕业都这么难了,高官(毕业)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嘛!&朱奇盛说。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发现,近十年来,已有十多所高校先后开始限制在职博士招录数量。而几乎所有鼓励培养在职博士的官方政策,也都止步于20世纪。
究竟从什么时候起,在职博士与兼职博导变成了遭人诟病的角色?而简单地将博士教育改革的板子打在&在职博士&与&兼职博导&的头上,真的就合适?
在职博士的&难产&
区分在职博士的关键因素,是人事档案与工资关系是否留在原单位。大多数在职博士的学习方式是非脱产的,即&边工作边学习&。从就业形式上看,在职博士属于&定向就业博士生&,即毕业后仍回到原单位工作。除此之外,在职博士与其他非定向博士无异。
半个身子探入大学校园,却想摘得高等教育的最高学位,更像是不少在职博士的算盘。
日,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共15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812个,博士生导师1155人。30年来,全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逐年扩张。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迄今共培养五十多万名博士,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随着博士体量的增大,在职博士随之壮大,通常分布在二三线城市的普通高校及受官员、企业老板偏爱的人文社科类专业。
据多位受访的高校博导表示,高校教师与公务员,是在职博士中最常见的两个群体。在与朱奇盛同班的15名在职博士中,一半是教师,一半是公务员。而包括朱奇盛在内的所有的&公务员学生&,都交不出论文,延期毕业了。
&能够把必修课上完,就已经很不错了。&大多数高校要求他们用一年时间上课,其余时间完成博士论文。&10万字以上的论文,今天写明天放下,很难写完。&据称,他一位师兄的论文一拖就是八年。
而能否严格把关,导师间因人而异。河北大学一名不愿具名的教授多年前也曾带过在职博士,是一个地方的科级干部。而带过这一个之后,他断然回绝了所有的官员读博请求,&不敢带了,免得麻烦&。
&官老爷难伺候。&他回忆称,当年为了照顾&官老爷&,学院将周三、四的课程特意调到了周末,自己还亲自操刀,改&官老爷&的论文,&把脸都熬得蜡黄蜡黄的&,才勉强通过了。&论文肯定是他自己写的,不是枪手,因为水平实在是&&&
在这位博导看来,&带官老爷&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虽然带着他,但他的学识、价值观方面也没有多大的提高,我带他干嘛?&
这种把关不严的现象近年来有所好转。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介绍,以其所在院系为例,目前所采取的导师组制度,一个导师已无法决定博士的命运,也因为把关正在变严,在职博士顺利毕业变得更加困难。
招生政策,从松到紧
产出低,把关难,是高校在职博士教育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而最为社会所诟病的,是&官员读博士&。
许多官员的高学历以在职方式获得,已成不争的事实。多名拥有在职博士学位的高官落马,更是引发了一次次的舆论地震。
南京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季建业,党校干部班学员出身,却于2006年拿到苏州大学在职博士学位证。2008年被双规的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在北京工作的同时,两年内在位于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
而回顾中国博士教育的三十多年历史,在职博士一度还是被提倡的、适应发展需要的&先进制度&。
&在职博士&这一概念由教育部于1982年首次正式提出。此后,对于&在职博士&,&鼓励、鼓励、再鼓励&的基调维持了十年。
1987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原国家教委&)再次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今年各研究生院录取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的比例应高于去年&。
直至日,在原国家教委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一份纲领性文件&&《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鼓励在职人员攻读硕博,已被提上了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方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层面上的在职博士招录政策,始终停留在它曾经辉煌的顶点,激昂的鼓励政策再也没有出现。
而就在此时,在职博士开始受到公众质疑,各高校开始逐步收紧在职博士的招生规模。
最早宣布&不再招收在职博士生&的是北京大学的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2003年,时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厉以宁表示:&无论是什么地方的副市长或者企业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都要顶住压力,不招收在职博士生。&
此后,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相继控制在职博士比例,甚至彻底关闭了在职博士的入口。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39所985高校2015年的博士生招生章程发现,其中5所高校明确规定&不招收&或&原则上不招收&不能全脱产学习的在职博士;13所控制了在职博士比例;3所虽未明确比例,但规定了如&每位导师最多招收一名&的限制条件;其余18所既无明确比例,也无限制规定。
负责多年研究生工作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石义彬教授表示,近年来该校招收的在职博士,尤其是官员博士数量已在大幅下降,基本上一个专业仅招收两至三人,或者不招。
&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产出不够。&石义彬称,由于在职人员,尤其是官员、干部,没有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基本都&读不下去&,&十个里面有五六个都不出来&。
看守&看门人&
据多名受访者介绍,兼职博导的问题也仍然出在把关上,尤其是&官员任博导&难以免于责难。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一些部委与部属高校联合办学,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阶段,到高校兼职的官员也逐渐增多,并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求表示,此次改革中取消兼职博导资格的,包括一些正部级和副部级官员,兼职博导已从150人左右减至100人左右。
兼职博导并不仅指&官员博导&,一位博士生导师受聘在多所高校招收博士生,在国内和国际都比较常见,也属于&兼职博导&的一种。
我国的博士生学术训练多半采取单一导师制,很大程度上,导师对博士生的学术命运有着&生杀大权&,是博士学位的&看门人&,因此也流传着&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的说法。
鉴于导师地位之重,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中国世界经济学学会理事王福重称,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社会兼职人士哪来的精力带学生&?
王福重曾目睹一位部长身份的兼职博导来学校&视察&,&大家就陪着,毕恭毕敬的,其实他指导的学生从来没见过&。论文答辩时,一旁的老师介绍称,&部长,这就是您指导的博士,您跟他合个影吧&,才算是认识了。
但不能排除这是&两情相悦&的双向选择结果。&现在的学生,特别是报博士的,功利性明显。&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展江表示,不少学生看中导师背后的资源。
就连&博士生导师&这一教授级别本身,也受到多名教授的质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博士生导师的遴选需要经过国务院批准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随着导师队伍的增大,至1999年,遴选权全部下放至大学。在中国,博导是一个凌驾于教授之上的,更高一级的头衔。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终身博导严文蕃在国外担任博导二十多年,他介绍称,在美国,凡是博士毕业留校任教的,从助理教授、副教授到正教授,都有可能成为博士生导师,&教授的级别与博导没有直接对应关系的&。
国内高校也在逐步引进国际上的做法。2007年,北京大学取消了&博导固定资格制&,即不再限定博士生导师必须是教授或者副教授,只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讲师也能当博导&。清华大学在2012年推行了类似改革。
谁在学,谁来教
&目前国内的博士教育,入口、培养、出口三个阶段都存在把关不严,没有责任制约,社会上也很少监督。&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顾海兵称,官员博士、博导问题的背后,是博士生质量把控,以及学校治理机制的缺陷。
在季建业被双规之后,展江就曾发表过文章呼吁:&此风不刹,昔日的象牙塔斯文扫地,教育面临双重行政化。&但对于在职博士的限制,展江认为不应&封死&,在职读博对于博士生就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师这部分群体完成学业任务上不存在大问题。
而身为公务员的朱奇盛感到有些委屈。&我身边有的人读在职博士是跟风,也有人想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增加一些筹码,但本能地爱好读书就真的错了吗?&
虽然未能按期毕业,但朱奇盛觉得,至少在校读书的压力能督促自己,不敢懈怠。甚至他认为自己反而能比在校园里闭门造车的学生做得更好。&我们有实务基础,更加知道哪些问题是需要研究的,也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和力量去研究。&
对于&一刀切&的控制数量和比例的做法,也曾有过质疑声。2007年,厦门大学不再招收不能脱产的在职博士之后,《光明日报》曾发表评论称,&在职博士这种教育形式本身并没有原罪,如果为了提高博士教育的质量,而废弃了在职博士教育本身,无异于倒洗澡水把孩子也一起倒掉&。
&并不是说官员就不能读,而是应该鼓励他读。他有热情吸收新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什么要阻止他呢?&严文蕃认为,这是一个鼓励终生学习的时代,&这是学校的问题,管理的问题,而不是官员读书本身的问题。&
上一页1下一页
吕宗恕 实习生 冯乐乐 蔡天然
2009年读长江商学院MBA的杨宇轩发现,“什么级别就混什么圈子”,“要读EMBA,至少自...
一个月前,中组部发文严禁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的培训项目,EMBA等被明确列为高收费社会化培训...
政府首脑请客,总是客人先到,主人来时,客人们还要起来欢迎。究竟是谁请谁呢?
这些中外合作大学的管理者,多少都透露出了一分身在“特区”的孤独。面对南方周末记者,他们说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职攻读博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