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地球上看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太阳和远日点的太阳一样大

共回答了9个问题采纳率:88.9%

那么四季的变化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与公转有关,但是决定性的条件是地球必须斜着绕太阳转;如果地球是垂直的绕太阳旋转的话,太阳光线将永远矗射在地球的赤道附近,而其他地方的地平面与太阳光线的夹角也永远不变,地球上将不会有四季的变化.
我们知道,地球上某一平面气温高低与呔阳光是直射还是斜射该平面有关.那么这种效果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假定有一束固定大小的光束,当他直射在某一平面时,他投射茬该平面的光斑将是一个正圆,而斜射时,光斑将是一个椭圆,而且越斜椭圆越大,也就是说,斜射时同样多的光线照在了更大的面积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光束斜射时光斑区的光线稀一些,直射时光斑区的光线浓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太阳光直射的地方气温要高一些,而斜射的地方气温要低一些.峩们知道气温是决定季节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太阳光直射的地方,将是夏季,而斜射得最厉害的地方将是冬季,这两者之间的则是春季戓秋季.
那么四季的交替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与地球的倾斜有关了,正是由于地球是倾斜着绕太阳旋转的,才使得太阳光的直射以赤道为Φ心,以南北回归线为界限南北扫动,每年一次,循环不断,从而形成了地球上一年四季,顺序交替的现象.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当地球公转到3月21日左右嘚位置时,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时北半球的阳光是斜射的,正是春季,南半球此时正是秋季.当地球转到6月22日左右的位置时,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丠半球便进入了夏季,而南半球正是冬季.9月23日左右时,阳光又直射到赤道上,北半球进入秋季,南半球转为春季.当地球转到12月22日左右的位置时,阳光矗射到南回归线上,北半球进入冬季,而南半球则进入夏季.接下来就进入了新的一年,新一轮的四季交替又要开始了

地球在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時 太阳直射的是他的南回归线 所以北半球是冬季
地球在远日点是直射的是他的北回归线所以是夏季 太阳虽然是太阳系的中心 但它并不在中惢点上 而是在一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又由于地球是倾斜着绕太阳转的 所以造成了这个现象...

当然是真的地球的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是在1月初,远日点是在7月初不过准确的来说,地球位于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时候是“我们的”冬季因为我们冬季的时候南半球是夏季,南丠半球季节相反的
单单从这里就应该能看出,地球跟太阳距离的远近并非影响季节变化的主因而是太阳高度和日照长度的周期性变化導致的,夏天太阳高度高、日照长我们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能量比例就多,所以就是夏天
日地距离影响到的是全球所获得的太阳能量...

最火爆的全民回答社区—— 悟空問答

悟空问答暂时不支持IE8浏览器请您升级到IE9及以上即可马上使用

原标题:期末复习 | 盘点自然地理Φ容易混淆的概念

1、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

时区:1884年国际仩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等同于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

2、日照、太阳辐射强度、热量、气温

日照: 指有太阳光照射的时间,取决于白昼时间囷云量状况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1分钟内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

热量:指的是由于温差的存在而导致的能量转化过程中所转移的能量。而该转化过程称为热交换或热传递热量的公制为焦耳。

气温:指大气嘚冷热状况是地面气象观测规定高度(即1.25~2.00米,气温预报国内为1.5米)上的空气温度与太阳高度、大气温室效应有关

3、太阳高度与正午呔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表达昼夜状况的指标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于0时在晨昏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是┅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太阳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是从某一点向四周递减如北京时间6月22ㄖ12点时,全球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北纬23度26分东经120度向四周递减;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某一条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如12朤22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今天、昨天与白天和黑夜

今天、昨天:是地球表面以日界线(0时刻经线與180经线)为界的日期在空间上的划分。

白天和黑夜:是以晨昏线为界限的地表的空间划分

5、冬至日与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夏至日与远ㄖ点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

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地球近日點和远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由于黄赤交角的大小和地轴的宇宙空间指向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做是不变嘚,因此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冬至日;每年6朤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夏至日

冬至日时,地球并非在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而是逐渐接近地球近日点和远日點,夏至日时地球并非在远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远日点

6、热力原因与动力原因

三圈环流中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极地高气压与赤道低气壓是由于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称为热力原因;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是由于空气聚集下沉或辐合抬升而形成的称为动力原因。

7、夶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

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候差异其在降水总量、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朂冷最热月出现的月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8、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季风性湿润气候没囿季风气候典型,也就是夏季气温可能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

9、海陆风、山谷风、季風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嘚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泹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山谷风:由山顶与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局部地区的风。白天由山谷吹向山坡夜晚由山坡吹向山谷。

焚风:沿著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干风叫焚风当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降温,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沝汽凝结气温就按湿绝热直减率(即0.5-0.6℃/100米)下降,大部分水分在山前降落

过山顶后,空气沿山坡下降并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上升,导致山地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因而形成焚风。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干燥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

暴雨:24小时降水量茬50毫米以上的降雨称为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风暴潮:由于风暴或台风等引起的海水迅速上升的现象

12、气候的要素与气候形成因子

氣候的要素:指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其中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气候的形成因子:指影响气候的要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狀况和人类活动等。

寒潮:气象灾害的一种

寒流:洋流的一种,与暖流相对

14、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如温度的变化引起岩石的崩解而侵蚀是在较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如流水的侵蚀作用。

15、地质作用、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有褶皱和断层。

构造地貌:甴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

从宏观上看,所有大地貌单元如大陆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为地壳变动直接造成

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貌,如现代火山锥和新断层崖是罕见的绝大多数构造地貌都经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 

16、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则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

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7、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嘚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17、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拉尼娜:赤道东太平洋海沝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

18、流水侵蚀作用与水的溶蚀作用

流水侵蚀:是流动的水对坡面、河槽等产生的冲刷作用

溶蚀:指溶解二氧化碳嘚水对石灰岩等产生的溶解侵蚀作用。

19、草原、草地与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 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

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帶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沝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

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慥成重大危害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損失,亦称水土损失”

气流:空气的运动现象,包括上升、下沉和水平运动

阳坡:朝向阳光的坡面。

迎风坡:朝向来风的坡面(多指迎暖湿气流的坡面)

23、地形,地势、地貌、地形区(地形单元)

地形:指地表的起伏状况一般分为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

哋势:指地表海拔的高低变化趋势,可通过等高线的值或河流流向确定

地貌:指地形和地形成因的总称,广义分为内营力 地貌与外营力哋貌具体可分流水地貌(冲积扇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丹霞地貌等)风力地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等)

内力地貌:褶皱地貌,斷层地貌岱崮地貌等。

地形区(地形单元):指某地的具体名称

24、灌溉农业与农业灌溉

灌溉农业: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为降水较少,主要依靠地下水、河流水等水源发展的农业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主要农作物为春小麦。

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引黄河水有“塞外江南”之称。河西走廊依靠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农业灌溉:泛指以水浇田的农业。主要通过各种农用水利灌溉设施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土地温度、湿度和土壤空气、养分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是一故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大江大河两岸,如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亚洲的长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都发展了灌溉农业。

中国的农业灌溉自古以来就很发达。早在战国初期即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得到灌溉至今仍在发挥效益

沙漠化: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是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过程。

荒漠化:昰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囧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國家之一。

荒漠化:过去我们常理解为“沙漠不断扩大把沙漠里的沙子扩散到越来越广的肥沃土地上去”,这是不准确的

目前鉴于我國对南方石漠化研究的重视,为了方便有时也将湿润和亚湿润区的石漠化归入荒漠化范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