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mandylieu女儿很漂亮亮这句话的结构关系是什么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4)(2)(8)(1)(12)(0)(1)(10)(3)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
(一)课标考点解读
“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阅读新闻、通讯作品……并能辨析所读文本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2007年的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把新课标的这个要求概括为“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的考试要求。所谓语言特色,即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是叙述性的还是描写性的,是平实的还是绚丽的,是严肃的还是诙谐幽默的,是深奥艰涩的还是平易晓畅的,包括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段等等,都属于语言特色的范畴。文章的结构,则是指对文章材料的组织形态,一般说来传记类文本多用顺叙,而新闻类中的通讯则如同一般记叙文一样,对材料的组织比较灵活,因此其结构形式也就较为多样。把握文章结构,有利于理清文章思路,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即提取文章的灵魂,它里面往往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以及作者的主要倾向,有时还包括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这在阅读能力层级里,是C级。
(二)解题方法指津
分析文章语言,把握文章结构,这两点在考查时大多以简析题的形式出现,应对这类题,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辨明文体,注意个性。就语言特色而论,一般说来说来,简明是新闻类文本的语言的基本特点,通俗是传记类文本语言的基本特色。但其类别不同,语言的风格特点的表现也常常各有不同。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所以,分析传记语言,我们首先当辨明传记的类别。而新闻类里的消息、通讯与访谈的语言风格的个性差异也很明显。
2、有引有析,述评结合。在分析文本语言的时候,最忌空洞概括,要从文本中举出典型例句,然后对这些例句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价。这样不仅可以集中笔墨深入分析,更可以做到有理有据,避免空洞浮泛。不过选择的例句必须是“典型例句”,就是最能体现整个文本主要语言特征的语句,只有抓住了这样的语句进行分析,才能保证做到窥一斑以见全豹。
3、明晓一般,具体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指文章各部分的搭配与排列,实用文体自有其结构的一般特点,比如消息一般写法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而传记则多采用依据人物活动的时间先后组织材料的结构方式。但具体的文本其内在的结构还是有它们各自的特点的,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具体分析。分析文章结构的通行方法是,对文章进行归类切割,然后考察这些相对独立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它们的结构特点选择一个名词把它概括出来,什么并列式的、对比式、递进式、螺旋式、封闭式、双线错出式等等。除此而外,我们往往还要分析这种结构对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凸现文本中心的积极作用。
4、通读全文,抓住关键。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有的只需要一句话,有的却需要把文章呈现出来的主要内容、这个内容里的蕴含、作者的态度意图以及可能有的社会影响都要概括出来。到底怎么做,这一是由文本本身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题目要求决定的。我们要善于相机行事。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语、句,这些词、语、句在通讯与传记里多属于议论性的,我们平时遇到的也多是些篇幅较小的文本,这些文章里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对那些很少有议论语句的文本,我们则需抓住那些对关键性事件进行叙述的段落,进行分析探寻,关键性事情必然承载着文章的主要意思也必然反映着作者的主要意图。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里也透露这作品主旨的天机。总之,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常常明摆着或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准确的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下)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文言的常见句式
&&&&2、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如何做到“达”的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判断文言句式的类型
&&&&2、掌握翻译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译文: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二、 知识复习
在现代汉语里面,句子的成分相对来说有一定的规律,什么词一般作什么成分,什么成分一般放在什么位置,我们要心中有数。那么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才符合现在的说法。一般来说,关于句子成分及对应的词性如下:
成分:〔定〕&&&
﹙状﹚&&&&&&
〔定〕&&&&
词类:形容词&&
代词&&&&&&&&&&&
&&&&&&&&&&&&&&&&&&&&&&&&&&&&&&&&&&&&&&&&&&&&
三、 文言中常见的变式句
1、请学生先看下句子,指出它各属于哪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省略)&
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⑤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
2、小结常见的文言句式
A、被动句:
&&&&有些有语言标志的,如“于、被、见、为、受”等词或其搭配的句式可以看出,翻译时可译成“被……怎么样”。有些是不含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B、倒装句:
即改变了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其中的有些句子成分被调动了位置,不在原来的位置上,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变换了位置的成分放回到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去。
(1)宾语前置句:包括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有“不、未、莫”等否定词,代词放在否定词后动词之前。如:“三岁&
汝,莫我肯顾”
b、疑问代词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中“谁、何、奚、安”等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大王来何操?”
c、介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时,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d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如“何陋之有?”
状语后置: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介宾短语,通过介词放在了动词后面。如:“覆之以掌”
(2)定语后置:一些修饰性的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蚓无爪牙之利”。
(3)主谓倒置: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或者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会把谓语调到主语的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谁与,哭者?”(“与”通“欤”)、“勖哉,夫子!”。
另外,文言中也常碰到判断句、省略句。判断句以“……者……也”形式为重点,还有一些变式,可译成“……是……”,对事物的关系、性质等作出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刘备,枭雄也”。省略句则要结合句子的上下文,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等。
三、强化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特殊句式,并翻译这些句子。
1、吾属今为之虏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7、沛公安在?
8、时人莫之许也
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宜乎,百姓之谓我所爱也!
1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四、高考真题演练(2008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回;“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日:“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日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人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中考查的文言实词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言文中都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也有一些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推断,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推断,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等。D项“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3分)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
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吴汉一生的主要事迹,以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为标准,选择了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让考生选出符合要求的一组。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和作者使用这句话的目的。①、②、⑥句都是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而③是从侧面表现,而非“直接”,④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不是激励士气,⑤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和激励士气无关。用排除法,选择B项。
<font COLOR="#.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 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本题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不需要考生分析全文才能得出结论,只要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
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font COLOR="#.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译:(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 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2)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错因】没能字字落实,文通字顺。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教学目的:
&&&&1、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2、积累一些常用的固定句式,能够准确地翻译一些固定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一些固定句式,并掌握句式的含义,能够准确地翻译。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译文: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二、阅读下面的的练习,并给予恰当的点评和修改。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5、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6、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9、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10、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1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font COLOR="#、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上)
&&& 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五册文言文复习。
&&& 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五课时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
教学目标: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
翻译:即使有精美的食物,不品尝也不会知道它的滋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在哪里。因此说,认真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教别人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知识上还存在迷惑不解之处。知道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在教学时发现了自己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进一步加强学识修养。因此说:敎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啊。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9312;对&#8213;&#8213;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8213;&#8213;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9313;换&#8213;&#8213;替换。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8213;&#8213;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9312;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931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9314;留&#8213;&#8213;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8213;&#8213;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9315;删&#8213;&#8213;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
[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8213;&#8213;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2]战于长久,公将鼓之。(《曹刿论战》)&#8213;&#8213;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9316;补&#8213;&#8213;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8213;&#8213;(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9312;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9313;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9317;调&#8213;&#8213;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8213;&#8213;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9312;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9313;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三、高考真题演练(2008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1,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2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3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4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1劬(q&):劳苦。2夏:亦作“槨保久3欻(x&#363;):忽然。4劙(l&):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畜甘脆饵诚&&&&&&&&&&&&&&&&&&&&&
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
&C、兄故弱,恶能多樵&&&&&&&&&&&&&&&&&
&D、汗交颐不少休&&&&&&&&&&&&&&&&&&&&&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恶,此处应为疑问语气词,怎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家焉&&&&&&&&&&&&&&&&&&&
B、将何作&&&&&&&&&&&&&&&&&&&
C、不辞而还&&&&&&&&&&&&&&&&&
裂其衣而束之
D、群扶以归&&&&&&&&&&&&&&&&&
欲劙颈以塞责耶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与以往一个课内,一个文段中的虚词不同,两个虚词全出自文段,尤其需要代入原文理解。A兼词,于之;代词,代之塾师;B什么;怎么。C
都是顺承连词。D介词,使;目的连词,来。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9312;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9313;移时,怀饼来食兄
&#9314;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9315;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9316;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9317;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9312;&#9312;&#9314;&#9315;&&&&&&&
B、&#9312;&#9315;&#9317;&&&&&&&
C、&#9313;&#9316;&#9317;&&&&&&&
D、&#9313;&#9314;&#9316;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本题要注意题目要求是“直接”表现两人兄弟情深,&#9315;是侧面表现。&#9317;是表现张讷受伤很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B项应该是张诚从自己家里偷了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做饼。
1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答案: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答案:“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解析: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1)注意“无论”古今异义,“樵”名词用作动词,“纵或”固定结构,“且”,“归”使动用法。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非”否定判断句式,“夫人”古今异义,“何”“生”“以”,注意后一句的省略。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找准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要踩分点
&&&&2、学会怎么样才能使句子的翻译更准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译文: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二、知识链接
1、请看看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A组:&&&&&&&&&&&&&&&&&&&&&&&&&&&&
行李之往来&&&&&&&&&&&&&&&&&&&&&&&&
左右欲引相如去
可怜体无比&&&&&&&&&&&&&&&&&&&&&&&&
复夜引兵出门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相如引车避匿
形容枯槁,颜色憔悴&&&&&&&&&&&&&&&&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小结:文言文词汇的重要特点就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词汇中大多数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这是古今汉语的很大不同的地方。在古代汉语中,连用两个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一样,或者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或者词的意义、色彩发生了变化,都是我们在古文翻译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实词是古文翻译时的一个重要踩分点,我们必须过好这一关。&
三、文言中意义变化的词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同一个词,因为时代不同,词义也有不同的含义。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语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等等。
&#931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9313;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931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又如下列词语:走& 去& 池&
尝& 亲戚& 臭&
江& 河& 好&
涕& 牺牲& 烈士` 爪牙& 谤&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931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9313;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931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小结:词语的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项伯杀人,臣活之
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一词多义
这类实词的含义丰富,义项众多,是学习的重点。怎么掌握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如: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结:要注意词的本义、牢记重点、上下文辨析、逐步积累。
4、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翻译&
&#931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931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9314;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5、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9312;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931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四、高考真题演练(2008全国卷二)
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著作郎,不就&&&&&&&&&&&&&&&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C.乃能屈志戎旅&&&&&&&&&&&&&&&&&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乃,竟然。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
A昙首有识局智度&&&&&&&&&&&
一毫不受于人
B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妇女不得为饰玩
C诛徐羡之等,平谢晦&&&&&&&
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注意题干要求“分别”、“受赏识”和“善治家”这几个关键词。A第一句是文中对王昙首的评价;C第一句是王昙首的功劳,第二句表明王昙首的举止严谨;D第二句表明王昙首不居功。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从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兄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家庭融洽”文中没有提到。“遇事咨询昙首”是高祖的交代,但文中没有说太祖照着做。
11.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答案:(1)既然参加了神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也有坚强的意志。(2)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析: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1)注意“既”“从”“自”“立志”的翻译;(2)注意“衅难”“赖”“速断”“故”“戮”的翻译。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上)
&&& 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五册文言文复习。
&&& 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五课时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
教学目标: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
翻译:即使有精美的食物,不品尝也不会知道它的滋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在哪里。因此说,认真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教别人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知识上还存在迷惑不解之处。知道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在教学时发现了自己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进一步加强学识修养。因此说:敎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啊。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9312;对&#8213;&#8213;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8213;&#8213;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9313;换&#8213;&#8213;替换。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8213;&#8213;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9312;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931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9314;留&#8213;&#8213;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8213;&#8213;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9315;删&#8213;&#8213;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
[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8213;&#8213;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2]战于长久,公将鼓之。(《曹刿论战》)&#8213;&#8213;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9316;补&#8213;&#8213;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8213;&#8213;(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9312;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9313;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9317;调&#8213;&#8213;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8213;&#8213;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9312;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9313;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三、高考真题演练(2008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1,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2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3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4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1劬(q&):劳苦。2夏:亦作“槨保久3欻(x&#363;):忽然。4劙(l&):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畜甘脆饵诚&&&&&&&&&&&&&&&&&&&&&
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
&C、兄故弱,恶能多樵&&&&&&&&&&&&&&&&&
&D、汗交颐不少休&&&&&&&&&&&&&&&&&&&&&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恶,此处应为疑问语气词,怎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家焉&&&&&&&&&&&&&&&&&&&
B、将何作&&&&&&&&&&&&&&&&&&&
C、不辞而还&&&&&&&&&&&&&&&&&
裂其衣而束之
D、群扶以归&&&&&&&&&&&&&&&&&
欲劙颈以塞责耶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与以往一个课内,一个文段中的虚词不同,两个虚词全出自文段,尤其需要代入原文理解。A兼词,于之;代词,代之塾师;B什么;怎么。C
都是顺承连词。D介词,使;目的连词,来。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9312;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9313;移时,怀饼来食兄
&#9314;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9315;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9316;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9317;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9312;&#9312;&#9314;&#9315;&&&&&&&
B、&#9312;&#9315;&#9317;&&&&&&&
C、&#9313;&#9316;&#9317;&&&&&&&
D、&#9313;&#9314;&#9316;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本题要注意题目要求是“直接”表现两人兄弟情深,&#9315;是侧面表现。&#9317;是表现张讷受伤很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B项应该是张诚从自己家里偷了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做饼。
1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答案: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答案:“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解析: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1)注意“无论”古今异义,“樵”名词用作动词,“纵或”固定结构,“且”,“归”使动用法。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非”否定判断句式,“夫人”古今异义,“何”“生”“以”,注意后一句的省略。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找准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要踩分点
&&&&2、学会怎么样才能使句子的翻译更准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译文: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二、知识链接
1、请看看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A组:&&&&&&&&&&&&&&&&&&&&&&&&&&&&
行李之往来&&&&&&&&&&&&&&&&&&&&&&&&
左右欲引相如去
可怜体无比&&&&&&&&&&&&&&&&&&&&&&&&
复夜引兵出门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相如引车避匿
形容枯槁,颜色憔悴&&&&&&&&&&&&&&&&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小结:文言文词汇的重要特点就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词汇中大多数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这是古今汉语的很大不同的地方。在古代汉语中,连用两个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一样,或者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或者词的意义、色彩发生了变化,都是我们在古文翻译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实词是古文翻译时的一个重要踩分点,我们必须过好这一关。&
三、文言中意义变化的词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同一个词,因为时代不同,词义也有不同的含义。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语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等等。
&#931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9313;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931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又如下列词语:走& 去& 池&
尝& 亲戚& 臭&
江& 河& 好&
涕& 牺牲& 烈士` 爪牙& 谤&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931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9313;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931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小结:词语的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项伯杀人,臣活之
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一词多义
这类实词的含义丰富,义项众多,是学习的重点。怎么掌握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如: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结:要注意词的本义、牢记重点、上下文辨析、逐步积累。
4、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翻译&
&#931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931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9314;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5、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9312;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931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四、高考真题演练(2008全国卷二)
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著作郎,不就&&&&&&&&&&&&&&&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C.乃能屈志戎旅&&&&&&&&&&&&&&&&&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乃,竟然。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
A昙首有识局智度&&&&&&&&&&&
一毫不受于人
B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妇女不得为饰玩
C诛徐羡之等,平谢晦&&&&&&&
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注意题干要求“分别”、“受赏识”和“善治家”这几个关键词。A第一句是文中对王昙首的评价;C第一句是王昙首的功劳,第二句表明王昙首的举止严谨;D第二句表明王昙首不居功。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从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兄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家庭融洽”文中没有提到。“遇事咨询昙首”是高祖的交代,但文中没有说太祖照着做。
11.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答案:(1)既然参加了神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也有坚强的意志。(2)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析: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1)注意“既”“从”“自”“立志”的翻译;(2)注意“衅难”“赖”“速断”“故”“戮”的翻译。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下)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文言的常见句式
&&&&2、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如何做到“达”的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判断文言句式的类型
&&&&2、掌握翻译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译文: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二、 知识复习
在现代汉语里面,句子的成分相对来说有一定的规律,什么词一般作什么成分,什么成分一般放在什么位置,我们要心中有数。那么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才符合现在的说法。一般来说,关于句子成分及对应的词性如下:
成分:〔定〕&&&
﹙状﹚&&&&&&
〔定〕&&&&
词类:形容词&&
代词&&&&&&&&&&&
&&&&&&&&&&&&&&&&&&&&&&&&&&&&&&&&&&&&&&&&&&&&
三、 文言中常见的变式句
1、请学生先看下句子,指出它各属于哪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931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931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
&#9314;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9315;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省略)&
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9316;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
2、小结常见的文言句式
A、被动句:
&&&&有些有语言标志的,如“于、被、见、为、受”等词或其搭配的句式可以看出,翻译时可译成“被……怎么样”。有些是不含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B、倒装句:
即改变了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其中的有些句子成分被调动了位置,不在原来的位置上,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变换了位置的成分放回到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去。
(1)宾语前置句:包括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有“不、未、莫”等否定词,代词放在否定词后动词之前。如:“三岁&
汝,莫我肯顾”
b、疑问代词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中“谁、何、奚、安”等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大王来何操?”
c、介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时,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d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如“何陋之有?”
状语后置: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介宾短语,通过介词放在了动词后面。如:“覆之以掌”
(2)定语后置:一些修饰性的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蚓无爪牙之利”。
(3)主谓倒置: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或者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会把谓语调到主语的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谁与,哭者?”(“与”通“欤”)、“勖哉,夫子!”。
另外,文言中也常碰到判断句、省略句。判断句以“……者……也”形式为重点,还有一些变式,可译成“……是……”,对事物的关系、性质等作出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刘备,枭雄也”。省略句则要结合句子的上下文,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等。
三、强化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特殊句式,并翻译这些句子。
1、吾属今为之虏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7、沛公安在?
8、时人莫之许也
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宜乎,百姓之谓我所爱也!
1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四、高考真题演练(2008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回;“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日:“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日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人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中考查的文言实词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言文中都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也有一些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推断,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推断,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等。D项“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3分)
&#9312;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9313;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9314;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9315;敢轻冒进兵者斩
&#9316;汉乘利进逼成都&&&
&#9317;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9312;&#9314;&#9317;&&&
B.&#9312;&#9313;&#9317;&&&
c.&#9314;&#9315;&#9316;&&&
D.&#9313;&#9315;&#9316;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吴汉一生的主要事迹,以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为标准,选择了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让考生选出符合要求的一组。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和作者使用这句话的目的。&#9312;、&#9313;、&#9317;句都是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而&#9314;是从侧面表现,而非“直接”,&#9315;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不是激励士气,&#9316;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和激励士气无关。用排除法,选择B项。
<font COLOR="#.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 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本题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不需要考生分析全文才能得出结论,只要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
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font COLOR="#.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译:(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 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2)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错因】没能字字落实,文通字顺。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教学目的:
&&&&1、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2、积累一些常用的固定句式,能够准确地翻译一些固定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一些固定句式,并掌握句式的含义,能够准确地翻译。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译文: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二、阅读下面的的练习,并给予恰当的点评和修改。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5、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6、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9、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10、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1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font COLOR="#、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
一、使动用法
【定义】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1.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高考例题】(2012天津卷)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译文】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高考例题】(2011年重庆卷)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
【译文】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分析:此句中的“走”是古今异义,不能译为“走”,而应译为“跑”同时还是使动。
【高考例题】(2010上海秋季卷)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译文】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分析:出:使他出去。
&2.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高考例题】(2009重庆卷)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译文】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高考例题】(2009重庆卷)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译文】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3.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高考例题】(2007福建卷)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高考例题】(2004广东卷)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分析:穷:使……窘迫”。
&二、意动用法
【定义】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高考例题】(2009江西卷)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译文】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高考例题】(2007安徽卷)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译文】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说:“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来收藏,不要使它毁坏。”分析:宝:把它当作珍宝。&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高考例题】(2011年安徽卷)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译文】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分析:此句中的 “骇”
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
【高考例题】(2011年江西卷)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译文】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分析:此句中的“贤”是意动用法,“认为……贤明”。
【高考例题】(&2010年安徽卷)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译文】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分析:“安“意动词,感到心安。
【高考例题】(2002年高考上海卷)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译文】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
三、名词用如动词
【高考例题】(2012湖南卷)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译文】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分析: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
(2011山东卷)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译文】(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分析:此句中的“正”字本为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译为“走上正轨”。
(2010湖北卷)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译文】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分析:簿书:名作动。
(2010天津卷)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有向池呼鱼。
【译文】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分析:衣、利刃:名作动。
(2010重庆卷)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
【译文】(查道)于是不穿官服独自骑马带几名仆人,连短刀也不拿,辗转山林沟壑百来里,径直奔向贼寇的住地。
分析:单马、数仆:名作动。&
四、形容词作动词
【高考例题】(2011年福建卷)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译文】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分析:此句中的“新”是形容词作动词“新修”;
“题”也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的意思。&
五、形容词、动词作名词
【高考例题】(2012全国大纲卷)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译文】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高考例题】(2012全国新课标卷)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译文】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高考例题】(2011湖南卷)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
【译文】韩文公的文章,使八个朝代的衰颓(文风)得到振兴。分析:此句中的“起” 是使动用法,“使……振兴”;“衰”
形容词作名词,“衰颓(文风)”。
【高考例题】(2011年天津卷)&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译文】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分析:句中“让”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责备;推让;转让,辞让;退让等。根据语境可知“推让”义项最恰当。
【高考例题】(2010年江苏卷)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译文】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分析:贤隽,形作名,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
【高考例题】(2010年江西卷)&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
&【译文】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机密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了。分析:机密:形作名。
【高考例题】(2010年四川卷)城中薄墓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
【译文】(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为非作歹之徒)抢劫往来行人,死伤的人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分析:死伤:动作名。&
六、名词用如状语
【定义】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高考例题】(2010全国卷)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
[ju&]&火把,小火)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译文】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分析:爝火:像火把一样。
【高考例题】(2002上海卷)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
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
&2、表动作处所
这类名词状语由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岁女儿很漂亮忍不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