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点词千里迢迢类似的词语表明范围的

> 【答案带解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遂见用于小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遂见用于小邑&&&&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 鲲之大,不知几千里
C.且适南冥也&&&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但以刘日薄西山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顶好先把原句译为现代汉语,再从语法结构方面分析。题中,A项的“见”都作虚词用法,表被动,相当于“被”。B项的“之”都作助词,但前“之”是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的”;后“之”置于主谓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此项符合题干要求,是正确答案。C项的“且”都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D项的“以”都作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
考点分析:
考点1:词语
词语运用:包括实词运用、虚词运用、熟语运用;主意容易混淆的义同义近的词语;主意不同虚词对不同语境的要求。
词语的构成:从构成反式来看可分为:
①单纯词:由一个语素组成的词,自由的单音节语素和所有的双音节、多音节语素都可以组成单纯词。如:山、水、天、地、人、有、土、红、凑;仿佛、苍茫、蜈蚣、琉璃、参差、蹉跎;敌敌畏、阿司匹林、萨克斯、麦克风等。
②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
词语从词语从词性方面分类:实词、虚词
①实词,有实际意义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物名词: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   
有事物名词:如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 有时间名词: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有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摸;   
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有心理动词: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   
有存现动词: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有使令动词:如使、让、令、禁止、勒令;   
有能愿动词: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   
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   
有判断动词:如是、为、乃。   
3.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有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   
有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   
有表示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悄悄。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有确数词: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3.45;
有概数: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有序数: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有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有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幢、座。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称代词:如我、你、它、她们、大家、咱们;   
有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以;   
有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②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如: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1.副词, 起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用、表程度或范围的词。  
有程度副词:如很、极、非常、太、过分等;   
有时间副词:如已、刚、才、将、要等;   
有范围副词:如都、全、总、只、仅等;   
有情态副词:如正好、果然、刚好、依然、全然、悄然等;   
有语气副词:如准保、确实、不、没有、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等;   
有重复副词:如又、再、还、仍等。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  
3.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如和、同、跟、不但、而且、只要、而且与其、尚且等。   
4.助词,附着在别的词后面、独立性差、无实义的一种特殊的虚词。  
有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等;   
有时态助词:如着、了、过等;   
有语气助词:如呢、吧、吗、哟、哩、呀、啥等。   
5.叹词,表示感叹或者呼唤答应的词。如啊、哎、哦、噢、哼、呸、唏、呀等。  
6.拟声词,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如哗哗、轰隆隆、淅淅沥沥、咚咚、噼里啪啦、哗啦啦、滴答、喔喔、旺旺、喵喵、唧唧、叽叽喳喳、啪啪等。   
③汉语中的一词多义多用现象。  
1.他(人称代词)& 怎么(疑问代词)& 还(语气副词)& 不(语气副词) 来(行为动词)& 呀(叹词2.下回(量词)&& 我(人称代词)& 还(重复副词)来。   
3.有(存现动词)& 借(行为动词)& 有(存现动词)& 还(行为动词)& 再(重复副词)& 借(行为动词)& 不(语气副词)& 难(形容词)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桃园& 世外桃源& 元气大伤&
原动力
B.船舱& 仓皇出逃& 死灰复燃& 可然冰
C.谜团& 冲破迷雾& 气宇轩昂&
水蒸气
D.梳理& 布衣疏食& 误碰墙角& 高脚鼓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绣闼(tà)&&&&&&&&& &&&
盗跖(zhí) &&& 提(dī)防& &&&&&&&&&&&&&&&&&& 恁地(rèn)
B.蘩漪(yī) &&& 觑阒(qù)&&&&&&&&&&&&&&&& 晌(shǎng)午& &&&&& 谂(rěn)知
C.楔(qiè)子& &&&&&&&&&& 愆(qiān)期& &&&&&&& 行(háng)辈 &&&&&&&& 衔(xián)冤
D.蟊(máo)贼&& &&酒馔(zhuàn) &&&&&&&& &&&&&山鹬(yù) &&&&枷杻(chǒu)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年都有不少人到南美洲的原始森林探险,带路向导都是当地部落的土著人。土著人十分机敏和风趣,他们有一个十分奇怪的习惯,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土著人说这是为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他们得唤回自己。
有位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与体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据媒体报道,我国每天约有300人丧生于车祸;全国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巨大。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均居世界前列。
现在,要在某交通事故多发区竖一块警示牌,请从以下角度为这块警示牌拟一句话,要求语言简练,表达得体,表意清楚。
(1)从直言警示的角度:  
(2)从委婉警示的角度:  
(3)从幽默警示的角度:
写一段文字介绍下面的漫画,并用一句话揭示这幅漫画的寓意。(4分)
介绍漫画(不超过40个字)
&&&&&&&&&&&&&&&&&&&&&&&&&&&&&&&&&&&&&&&&&&&&&
&&&&&&&&&&&&&&&&&&&&&&&&&&&&
&&&&&&&&&&&&&&&&&&&&&&&&&&&&&&&&&&&&&&&&&&&&&&&&&&&&&&&&&&&&&&&&&&&&&&&&&
寓意(不超过20个字)
&&&&&&&&&&&&&&&&&&&&&&&&&&&&&&&&&&&&&&&&&&&&&&&&&&&&&&&&&&&&&&&&&&&&&&&&&
&&&&&&&&&&&&&&&&&&&&&&&&&&&&&&&&&&&&&&&&&&&&&&&&&&&&&&&&&&&&&&&&
&&&&&&&&&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011年中考语文古诗文总文复习_甜梦文库
2011年中考语文古诗文总文复习
2011 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要点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 习,温习、复习、实习。[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亦]也。[自]从。[(不)知](不) 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xǐng)]多次 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wèi)]替,给。[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dài)]有害。[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 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hóng)毅]刚强,勇毅。[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重] 重大。[已]停止。[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凋(diāo)]凋谢。[行]奉行。[其]大概。[恕 (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 (二)1.通假字:[女]同&汝&,你。[(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2.古今字:[说]& 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 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论语》 :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 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 一。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 1.第一则: (1) 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 (态度)和为人态度 (个 人修养)?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 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 是愉快呢?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 说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 奔自己,向自己学习, 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 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第二则: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 法?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 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第三则: (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 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 考。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 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第四则: (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 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 来?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 识的精髓。 5.第六则: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 的观点。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 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6.第六则、第七则: (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 长处, 又要借鉴短处, 从而反省自己。 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取长补短。 (2) (3)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第八则: (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 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8.第九则: 怎样理解&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孔子借&松柏之后 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第十则: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 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 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 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 害。 (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 ) 四、总结迁移 1.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①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②学习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品德修养:人不 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 横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 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APEC 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 喜迎各国嘉宾, 《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学 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论语 o 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 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 情。7.《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 〈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是知也 8.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 上。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⑥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9.在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 家交流一下。 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10.《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 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读了这八则以后,你一定收获不小吧!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内 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我说:有书不读非君子,骄 傲自满真小人。 11.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 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7.八上《桃花源记》陶渊明 一、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 章有《归园田居》 (其三) 《饮酒》 《五柳先生传》等二、文章知识: (1)线索:渔人(武陵 人) ,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三、语音:豁然(huò)开朗俨然(yǎn)阡陌(qiānmò)此中人语(yù)云诣(yì)太守 邑人(yì)黄发重髫(tiáo)间隔(jiàn)问津(jīn)便要还家(yāo)四、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详尽 五、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无论魏晋。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表示条件的连词。3、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及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 (味道)新鲜 5、不足为 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六、一词多义 1、舍:便舍船,从口入(动词,舍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名词,房子)2、属:有 良田美池桑田之属(名词、类)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3、寻:未果,寻病终(副 词,随即,不久)寻向所志(动词,寻找)4、志: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名 词,标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5、向:寻向所志(名词,先前)眈眈相向(动词, 对着)6、之: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渔人所看到的景象)予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何陋之有(倒装的标志,不翻译)7、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当做)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七、重点词语解释 1、缘溪行:沿着。2、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 之:对……感到诧异。4、欲穷其林:穷尽 5、豁然开朗:形容由狭隘幽暗一变为开阔明亮。 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6、土地平旷:空阔、宽阔。7、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8、阡陌 交通:田间小路。9、悉如外人:全部、完全//桃花源以外的人。10、黄发垂髫:老人和小 孩。11、并怡然自乐:都。///喜悦的样子。12、问所从来:处所,地方。13、咸来问讯:都 1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同乡人。15、不复出焉:再。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 说出。17 各复延至其家:邀请。18、此中人语云:告诉(他)说。19、便扶向路:沿着。 20、诣太守:晋谒,拜见。21、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22、无问津者:探访、访求。津: 渡口。 八、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 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 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 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 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九、理解背诵;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003 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 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 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 和小孩神情) (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 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 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先世避 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10)表 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1)&村人&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2)选用原文句子,概括渔人在桃花源所见的景 和人。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人:衣:悉如外人貌:黄发垂髻行:往来种作神: (见人)大惊情:怡然自乐。 十、思考: (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 :生活 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 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的世界: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 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 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 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为什么&此中 (6) 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 (7) 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 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十一、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 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 丰富, 民风淳朴; 这里没有压迫、 没有战争, 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 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十二、开放题: 1、请你联系学过的《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 、 、 ,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怎样 一个人?是一个安贫乐道、洁身自好、追求理想、热爱自然不慕名利的人。2、作为中学生, 该怎样认识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作者向往的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 彼此和 睦相处的理想境界,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 义。 但多少受到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的影响表现了一定复古思想, 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3、面对污浊的环境,有人认为要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也有人认为要学菊花隐居避 世,独善其身。你更赞成哪一种人生态度?为什么? 10.八上《陋室铭》 (刘禹锡唐)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神奇。斯是陋室:此,这惟 吾德馨:品德高尚。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 竹之乱耳: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使……乱。无案牍之劳形:案 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陋之有?:什么。 二、理解性背诵: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 葛庐,西蜀子云亭。 8.《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9.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 耳,无案牍之劳形。 10.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 11.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2.作者情感: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3.本文对偶句: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③调素琴, 阅金经。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 《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5.、 《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6、 《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8、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 9、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答:从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室中往来人物不俗、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三方面来写 陋室不陋。 四、开放性试题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 &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4.八上《爱莲说》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可爱者甚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只,仅。自李唐来:从, 自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被沾染。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端庄。不蔓不 枝:长枝蔓。//长枝节。香远益清:副词,更亭亭净植:树立。远观而不可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当然。 二、理解背诵: 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 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 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 比, 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 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 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最能概括 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 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三、回答问题: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 气节。 2、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 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3、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 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4、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 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意 思对即可)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 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 、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6、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 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 附势的隐士。(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 答: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 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 威严不可亵渎。四、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 法有: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 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五、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 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六、开放性试题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 可现实生活中, 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8.八上《三峡》 (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1、文学常识: 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 ,这是记叙我 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重点字词:自三峡七百里中:在略无阙处:完全没有。略:完全、全部//同&缺&空缺。 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曦月:日月。曦,日光, 这里指太阳。至于夏水襄陵:到//漫上山陵。襄,上。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 而上。或王命急宣:有//宣布,传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指奔驰的快马//不如素湍 绿潭:湍,急流的水//潭,深绝t多生怪柏:t山峰飞漱其间:这里是冲刷的意思。良:的 确,实在。清荣峻茂: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晴初霜旦:早晨。林寒涧 肃:寂静。属引凄异:属, (zhǔ)连续。//引:延长。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里传来回声。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绝:消失。奔:飞奔的马。湍:急流。三声:几声。 三, 这里不是确数属: 属引凄异 (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咐) 。 绝:久绝(消失) 。绝t(山峰) :极阻绝:断自三峡……(在)自非……(如果)通假字: 阙;同&缺&, 3.、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 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写水流湍急(水流 急速)的句子:朝发白帝,暮到江陵(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 影。 (6)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 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也暗含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 4.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 (总写) (第一段) ,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 (分写) (第 二段)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6.运用: (1) 2003 年 6 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 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 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 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7.探讨:①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 在一起写?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 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 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②文章第一段写 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 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 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③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 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④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 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⑤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 影、绝t、怪柏、悬泉、瀑布。 8、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 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 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 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飞漱其间&的&飞& 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 9.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 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②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 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 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③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10.开放性试题 ①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 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 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理由 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原句:悬泉瀑布,飞 漱其间 ②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文章的第 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 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③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DD杜甫②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DD 李白③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DD李白 15.八上《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o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户:门念:想,思考。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至:到寝:睡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清澈透明。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叉错杂) 。盖竹柏 影:原来是但:只是,不过。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三、填空 1、全文以&月光(月色)&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 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 达胸怀) (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 (4)漫步悠闲。5、请用横线在文 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1 念无与为乐者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 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 大意。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 (1-3 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 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 句)观月赏景。 (4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 (最后 3 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 达乐观的襟怀) 五、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 又有 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 2、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六、欣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 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 的美妙境界。 ) 七、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八、开放型试题: ①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 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 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 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 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念无与为乐者 ③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将影作藻见奇趣,以水喻月抒闲情 ④、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 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 ⑤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 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 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 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 无补的。 ⑥夏夜的海边,一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沙滩上,面对着茫茫大海陷入了沉思之中,老者 在想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老者的内心独白。 (略) 9.八下《马说》韩愈 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3、不以千里称:不 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5、食马者不知 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8、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 日行千里 1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 13、 执策而临之:握;//鞭子;//到(它)跟前。14、其真无马邪:难道 15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三、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 《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 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 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 似,相应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四、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 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指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答: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答: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 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答: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 乐,无法施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即:讽刺&食马者& 的浅薄无知。 )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答:&其真不知马也&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答: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 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答: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 酬的愤懑心情。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答: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 来对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 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 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 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 力的揭露。 1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五、开放性试题 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答: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 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 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 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 跑出与常马一样的水平, 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 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2、对对联。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 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答:两种方法不一致, 《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 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 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 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答: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 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 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 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 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 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 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 DNA 的奥秘 原文地址:2010 年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要点(3)作者:杨标记 16.八下《送东阳马生序》 (明朝:宋濂) 一、文学常识:作者明初文学家宋濂 二、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特别爱好。 无从致书以观:没有办法。//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超过约定的期限。既加冠:到了成年。 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未尝稍降辞色:略微把话说得柔和一些,把脸色放温和一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尊敬而专心)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俟(sì)其欣悦:等待。 负箧(qiè)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烈风:严冬。 足肤皲裂而不知: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至舍:学舍,学校。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僵硬。媵人持汤沃灌:热水;//浇水洗。 以衾拥覆:用;被子;//蒙盖。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着。戴朱缨宝饰之帽:帽带。 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右备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光彩耀眼的样子。袍敝衣处其间:破旧的衣服。,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 ,不觉得吃的 穿的不如人。 县官日有禀稍之供:日:天天;县官,朝廷。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给予, 赠送。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之,的。 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非天质之卑:天质: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 流辈甚称其贤:同辈的人。生以乡人子谒余: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言和而色夷:平和。 三、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人也 2、表明第 2 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岂他人之过哉?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 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 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 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 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 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 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6、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学得好,像某些& 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 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7、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9、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10、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11、&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12、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五、开放性试题 1、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 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 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2、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 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要从他们的 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 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 (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 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 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德。 11.八下《小石潭记》唐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解释词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伐竹取道,下见小 潭:道路;向下,往下;出现。水尤清冽:格外;清澈。为坻,为屿,为核懈叩兀恍 岛;不平的岩石。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依靠的东西。日光下 澈:向下。倘徊欢恒蹲〉难印m尔远逝:忽然。似与游者相乐:逗乐。斗折蛇行,明 灭可见: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或现或隐。其岸势犬牙差互:那;//像狗的牙齿 那样。不可知其源:能;/它的,指溪水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寒 冷。//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深。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凄清;停留。记之而去: 离开。隶而从者:随从。///跟随。 二、知识积累: 本文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他和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 唐宋八大家之首。 本文通过写景, 把感情寓于景中。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 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 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 凄怆的情感。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m尔远逝,往 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 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三、简答题: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2、说说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和作者的主要感受? 主要特征:潭水清洌,全石为底,竹树环合;作者的感受一方面是乐,一方面又凄清。 这固然与作者的心境有着紧密联系,又是因小石潭的景引起的。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4、作者为何说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 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 景色的特征。 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 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2.八下《岳阳楼记》范仲淹 二、重点解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员降职或远调。越明年:及,到。百废具兴:同&俱&, 全,皆。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扩大;//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在。属予 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我;//来。予观夫巴陵胜状:那;//胜景,好景色。衔远山, 吞长江:用嘴含,引申为包含。浩浩汤汤:水流大而急。横无际涯,朝晖夕阴:边;//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描述;//完全,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既然)这样,那么……//尽。迁客骚人:降职远调的人;// 诗人。霪雨霏霏:连绵的雨;//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放晴;浊浪排空:冲向天空。 薄暮冥冥:迫近;去国怀乡:离开春和景明;日光;沙鸥翔集:群鸟停息在树上。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小草;//小洲;//形容香气很浓。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上,全。此乐 何极:穷尽。宠辱偕忘:荣耀://一起。把酒临风:持、执。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古 时品德高尚的人。或异两者之为:或许;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居庙堂之高:在 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做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 在……之后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没有;这;归依。若夫:像那。至若:至于。嗟 乎:唉。不以物喜:因为。心旷神怡:愉快。 三、文章知识积累: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记叙) 第二段: (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 出下文。 第三段: (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 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 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 达胸襟。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承上启下 (引出下文的抒情) 四、理解背诵: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 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 诗中是怎样&述&的?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 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15、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 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6、&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 17、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18、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 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19、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五、思考 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 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 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 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8、第二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第五段中的&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字各指什 么内容? 答:前者指&迁客骚人因不同景物引发的&悲&和&喜&两种不同的心情,后者指古仁人&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情。 9、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谈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略) 10、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政通人和废具兴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 11、范仲淹认为的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应该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一句?你能举出哪些例子? 答:古仁人之心应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贵之处在&忧&,忧君忧民不忧己,由此自然而 然地概括出古仁人的宽大胸襟和高尚情操。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以后能关心民间疾苦,广 施救济;在朝廷敢于直谏,一生所为证明了他确有先忧后乐之抱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们的一生正是如此。 六、词语欣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13.八下《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 家之一。 二、生字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yá)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伛偻 (yǔ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觥筹(ōnchóu)射者中(zhòn)弈者胜(yì)颓然 (tuí)阴翳(yì) 三、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蔚然而深秀: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飞泻。峰回路转:回环,曲折环绕。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这里是坐落在高处的意思。//在 名之者谁:命名。太守自谓也:用自称来命名。 饮少辄醉:就自号曰醉翁:取别号。//叫做。醉翁之意不在酒:意趣,情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归:聚集。//暝,昏暗。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秀:草木茂盛。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休于树:在树下休息。于,在。 伛偻提携: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这里指老人。提携:指小孩。 临溪而渔:靠近,这里是&在……旁&的意思。//捕鱼。 泉香而酒洌:泉水香,酒清而醇。洌,清澈貌。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摆放,陈列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尽兴地喝酒。///弦乐器。///管乐器。弈者胜:下棋 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颓然乎其间者:醉醺醺的样子;//于。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跟从。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鸟到处鸣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前一个&乐&:以……为 乐;后一个&乐&:乐趣。太守谓谁:为,是。 四、复习文章知识。 1、归纳段意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2、本文 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答:由远到近。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 悬念,引出下文。4、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答: 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5、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 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别有用心。&水落石 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情山水, 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7、看看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种乐?答: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 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8、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 联系?&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 是分不开的。 五、理解背诵。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 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 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禽鸟乐)的句子。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 (醉乐统一的句子) ,&乐&字 贯穿全文。 7、领起全文(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 醉也。 15、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 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16、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7、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18、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六、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里欧阳修借景抒情。 七、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太守&醉&的原因有那些? (1)被眼前的优美山水所陶醉(2)为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陶醉(3)确实不胜酒力 (4)自得其乐。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6.九上《出师表》 一、作者: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 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二、重点字词解释。 中道崩殂:死(皇帝)益州疲弊:民力困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果真,实在;//时 不懈于内:懈怠 盖追先帝殊遇:表推测原因;特殊待遇。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要后主广泛 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扩大,发扬妄自菲薄:过于小看自己。菲薄: 轻视,小看。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陟罚臧否:提升;//惩罚;//善恶,这里指评论人物好坏。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条文。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显示,表明;//治理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此;//选拔;//给予悉以咨之:都,全;//询问, 裨补阙漏: 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性行淑均: 性格品行善良公正必能使行阵和睦: 军队。 优劣得所: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痛恨 于桓灵也:痛心和遗憾。 臣本布衣:平民。躬耕于南阳:亲自耕种。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保全。 不求闻达于诸侯:做官扬名。闻,扬名。达,显贵。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身份低 微,出身低下。 猥自枉屈:亲自降低身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次拜访由是感激:由于这样;//感动 激奋。 遂许先帝以驱驰:于是;//答应;//奔走效劳。后值倾覆:遇到;//兵败。 有一年:通&又&,表余数。临崩寄臣以大事:托付;//国家大事。夙夜忧叹:早晚。恐 托付不效:成效。 深入不毛:不长庄稼(的地方) ,意思是荒凉的地方。南方已定:平定, 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武器装备;//勉励和率领。 庶竭驽钝:表示希望;比喻低下的才能。攘除奸凶:排除,铲除;//奸邪凶恶的人。 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用来……的事。//职责、职务范围中应做的事。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功效。则责……等之慢:怠慢, 疏忽。 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陛下亦宜自谋:想想自己的问题。咨诹善道:询问 察纳雅言: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临表涕零:面对;//流泪。零,落下。 三、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 四、古今异义字: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低下。今指言语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古义:感动激奋。今义与&感谢&相近。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憎恨。 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五、一字多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给予)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恐托付不效(成效) 。不效(功效)则治臣之罪 六、成语及名句: 妄自菲薄。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七、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 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怎样实施严明赏罚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 有司论其刑赏, (4)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 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 《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 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 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 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 《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说明蜀国当时所处不利政治形势的句子是: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其中有利的主 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 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 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 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9)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先帝不以 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三顾茅庐, 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文中高度概括郭攸之、费、董 允等人的语句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亲 贤远佞。 (20)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1)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2)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3)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4)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5)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臣本布衣,躬耕于 南阳。 八、课文内容理解 1、&使内外异法&中,&内&指宫内,&外&指相府;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 是宫中和府中。 2、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3、文中&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 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 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5、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案要点: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 6、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九、开放性试题 1、 《出师表》 情词恳切,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 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 说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写出文中任一名句,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贤臣,远小人&。 。 如:忠君报国,深谋远虑。 2、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 ,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请把它 摘录到横线上。(2 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 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 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1)六出:六出祁山(2)七擒:七擒孟获(3)东和:东和孙吴(4)北拒:北拒曹魏(5)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4、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 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 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 3.九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一、重点词语解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田地。畎,田间小沟。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 选拔。//筑墙用的夹板和木杵。 管夷吾举于士: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士:狱官。百里奚举于市:市场,做买卖的 地方。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担子。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意愿) 。所以动心忍性: 用这些方法。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人恒过:常。//犯过失。衡于虑:思虑堵 塞。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征:征验。 而后喻:明白,了解。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有法度的世臣。//辅佐君主 的贤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国恒亡:常。生于忧患:生存发展。 二、通假字 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 bi, 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三、古今异义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2、饿其体肤(古义;严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今义:与&饱&相对, 指一般的肚子饿,词义与古义相比变弱) 四、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2、劳其筋骨,劳: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3、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 4、空乏 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5、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颠倒错乱 五、中心意思: 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 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六、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 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 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 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 结果才能动心忍性, (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 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提示国家灭 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8)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举的 6 个事例中的人物最终被举荐或任用的原因。都经受 过苦难的磨炼。 (9)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 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10)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七、开放题。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 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 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 劳兴国,逸豫亡身。 3、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 (张海迪、爱迪生)名言:艰难 困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 ;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 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 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 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 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 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 20 个字) 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 2.九下《鱼我所欲也》 《孟子》 一、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孟子 o 告子上》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 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生字箪(dān)蹴(cù)羹(ēn)死亦我所恶(wù) 三、通假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原先,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吗。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四、一词多义 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了。行拂乱其所为:做。 2、行道之人弗受:走。行拂乱其所为:做(事) 。 3、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4、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对于。 管夷吾举于士:从。生于忧患:在。 五、重点词解释: 二者不可得兼:能够同时得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正义或仁义。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不例外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假使。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办法。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某种办法。所恶有甚于死者:厌恶。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单,不仅;//本性。 贤者能勿丧耳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一箪食:古代盛饭的竹器。//饭。一豆羹: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呼尔而与之:没礼貌的吆喝。//给。蹴尔而与之:践踏。 乞人不屑也:不愿意接受。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丰厚的俸禄。钟:古代的量器。 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什么益处。妻妾之奉:侍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 是亦不可以已乎: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 六、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 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 《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 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 《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 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 与之,乞人不屑也。 (10)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 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七、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 例论证、道理论证。例子略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 取义。第二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第三段:举例从反面说明功 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明家邦国家范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