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常就是常理,质量互变规律怎么理解,是否可以理解为道,理,只能

讲理:道理法理、常理哲理、生理情理、伦理心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讲理:道理法理、常理哲理、生理情理、伦理心理
&&议论文写作,如何讲道理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道家大师兄道家大师兄主要发布关于中国道家思想的原创文章(公众号同名)关注专栏更多最新文章{&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title&:&实用《道德经》系列:怎样看到一个人的内心?&,&author&:&daobrother&,&content&:&\u003Cp\u003E我们常说“人心难测”,“人心隔肚皮”,表示很难通过外表看到一个人的内心,因为表里不一的人太多了。但是对于小孩子,就不会有这种疑虑,因为小孩子还没有学会掩盖自己的内心。所以我们才会觉得小孩子“天真可爱”,重点在于一个“真”字,因为“真”,故而“可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庄子》说:“报仇的人,不去折断伤害自己的宝剑;即使忌恨心极重的人,也不会怨恨风吹落砸了自己的瓦片”,因为知道宝剑和瓦片是无心的。所以有时候小孩子即使无意间说了很伤人的话,我们也不会记恨在心,因为知道小孩子是无心的。但是如果大人说了这样的话,那就很难善了了。一语成仇,甚至一个眼神丧命的都大有人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老子和庄子都讲“虚其心”,虚的正是“有意为之”的心。《庄子》说,如果你操舟渡河,突然有条空船碰撞过来,即使心地最偏狭、性子最火急的人也不会发怒。但是倘若有一个人在那条船上,就会大声呼喊喝斥来船后退,喊几次那就必定会骂声不绝。刚才不发脾气而现在发起怒来,只是因为刚才船是空的而今却有人在船上。所以一个人倘能听任外物、处世无心而自由自在地遨游于世,谁能够伤害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所有人都能“无心”地活着,那又怎么还会有这么多怨恨和纷争呢?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只要开始有人使用智巧,“有心”去应对他人,那么“无心”的人就会开始吃亏。久而久之,也就只有“有心”才能为人处世了。如果大人还用孩子的心性去生活,去待人,那叫“愚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人都“有心”,人人都给自己戴上一张面具在生活,那要怎样才能看透这张面具呢?有三个比较常用的方法:\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bfb741cafe1.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一、在他最无防备心的时候\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周星驰演过几个断案的电影,《九品芝麻官》也好,《审死官》也好,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判案之时,运用话术诱导对方自己讲出犯罪的事实。这其实也算是鬼谷子“飞箝术”的一个运用,先让他“飞”起来,然后才好“钳”住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个人在什么状态下会“飞”起来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有剧烈情绪变化的时候\u003C\u002Fb\u003E:大喜、大悲、得意忘形、黯然伤神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失神”的时候。这时人对自身的掌控力度大大下降,往往也就容易起“飞”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特别放松的时候\u003C\u002Fb\u003E:人在放松身心的时候,往往是最没有防备心的时候。父母是最为亲近的人,跟他们相处就是放下防备心的时候,表现也是最真实的。因此古人特别注重观察一个人与父母相处的态度,古时甚至可以因为孝顺而被举荐为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孔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这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父母之外,还有朋友、夫妻、无关之人、小人物等等,与这些人相处,也比较容易让人放下防备之心,暴露出最真实的一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不清醒的时候\u003C\u002Fb\u003E:有些人喜欢通过别人的“酒品”来看他的人品,认为“酒后吐真言”,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在喝醉酒的时候也是自我掌控力最差的时候,往往就容易卸下面具,说出内心的真话。醉话就和“梦话”一样,最容易泄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99f93eedb3792596fab5a41143cf6cdc.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二、在他很难掩盖到的细节\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遮掩失败,我们叫做“露出马脚”,其实在宋代就有“露马脚”一说了。古代节日庆典或祭祀时,往往有一种活动:将描画装扮好的麒麟皮披于马(驴)身上,把马扮成麒麟来游戏。但马的马脚部分,因为其形状不规则和时常踩踏的缘故,是最难严密包裹的,而一旦包裹不严,即显露出真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一个人如果也把自己装扮起来,那么就要从细节处去查看他的“马脚”,因为细节是最难遮掩的。大的地方他能想得到,但往往越是小的地方,越是难以想到,所以能暴露出来的,恰恰就是这些细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我们说“细节决定成败”,而《道德经》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如果能把细节处都考虑到了,不因为事大才重视它,不因为事小就轻视它,不论开始还是结束都一样的谨慎对待,也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6da480ff805bbbf7817b04c.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三、以“常理”度之\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道有常。我们在野外看风景,哪里有人为的痕迹,一目了然。为什么呢?就是根据这个“常”作出的判断。天地有常态,人间有常情,违背了这些常态和常情,其中也许就有缘故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道德经》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言善行者,正是因为知道世间的这个“常”,故而说话行事如同水滴入海,了无痕迹。电影中什么样的刺客才是高明呢?能出手不留任何痕迹的刺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之所以知道什么是“不正常”,正是因为心中有“常”,知道通常的状态应该是什么样。所以如果我们对天、地、人都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知,就能在心中建立起一个常态出来,以之为准绳,来量度天地万物、人间百态。放在古代,那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春秋时期的管子就深知人情,他说“人之常情没有不爱生而恶死的,也没有不爱利而恶害的。所以君主发令是使人生存和对人有利,命令就能推行;君主行禁是禁止杀人和禁止害人,施禁就能制止”,运用人情,来颁布政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道德经》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无数人心凝聚而成的,就是“常”,就是大势之所趋。“不知常”,则妄,“妄作”则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交流、探讨(公众号ID:daobrother)\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3:25:4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0,&likeCount&:4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1:25:41+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v2-9db828f811b2175fbf5b186c63e94ba5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0,&likesCount&:48},&&:{&title&:&老子为什么提倡“小国寡民”?&,&author&:&daobrother&,&content&:&\u003Cp\u003E《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长期的大一统环境之下,我们中国人一向都有比较强烈的大国情怀,排名世界第一的人口和世界第四的国土面积,也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和骄傲。但老子为什么推崇的却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群体环境呢?\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a942fbb1a03cd3fb65e5f4.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原因一:治大国若烹小鲜\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道德经》里怎样定义“大国”和“小国”,第六十一章:“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国处下,则能取小国,小国处下,则能取于大国。“取”是兼并的意思,把小国纳入大国之内。不论是历史上的“招安”也好,投奔也好,对于这些主动“入事”的小型集团,基本上会给予比较宽厚的政策。建制得以保留,甚至能得到自由度比较高的“自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这样而成的大国,事实上是自治型小国的联合体,类似于当时的分封制,但又不同于分封制。因为小国是有自己愿景的,是自下而发的归拢,却不是自上而来的分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子比较认可“自治”。“我无为而民自化”,自化即自治,人民自然会知道如何实现自我管理。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不同,风俗习惯、居住饮食,甚至语言文化都有不同,所以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自上而下去管理,而是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自下而上的制定治理方针,这也是“以百姓心为心”的道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前,姜子牙和周公旦分别分封为齐国和鲁国。姜太公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因其俗,简其理”,保留原来的风俗,简化一应礼仪。与之相反,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地后,“变其俗,革其礼”,费了很大的力气举国推行周文化。这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就使得齐国越来越强,最早称霸;而鲁国越来越弱,最终覆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子并不是不能治大国,而是指出,要像“烹小鲜”一样的治大国。大国就像一盘大菜一样,由许许多多的“小鲜”而组成。烹制小鲜的时候,每一条都要根据火候单独对待,该翻身翻身,该延时延时,而不能一锅烩,拿大勺一起翻。翻一下不行,翻两下不行,一来二去整盘菜就翻烂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这里面有一个很微妙的道理,大国分拆开来,不就是一个个小国吗?每个小国都“因其俗”而治,不就是大家都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吗?大家都安于自己的饮食和习俗,也就不会到处串联互相流通,不就是“老死不相往来”吗?\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5faebf8a6af9fc35c28b2.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原因二:以无事取天下\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子说:“以无事取天下”,“我无事而民自富”。什么叫“无事”呢?按照韩非子的说法:“战车军马不在遥远的道路上劳累拖垮,战旗不在辽阔的沼泽里乱舞,百姓不会丧命于敌寇,英雄猛士不会短命于战旗之下;豪俊杰士不会在青史上留名,不会在青铜器上记录功劳,记载大事的史册也是空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样一个简单无事的状态,不正是“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吗?天下太平,没有敌对和威胁,所以连军队和兵器都用不上了;没有征伐开拓的欲望,所以大型的器具也没有人使用了。天下平淡如水,清淡无味,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记载大事的史册都是空的,那么不就能“结绳而用之”了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需要注意的是,在动物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现象:侵略性较强的动物,多有主,如狼有头狼,狮有狮王,蚁有蚁后,团结有序;而侵略性不强的动物,多无主,如蟑螂、兔子、老鼠、蚊虫之属,自由散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用兵作战推崇令行禁止,所以战斗欲望特别强的人群,往往专制现象也会比较严重;专制现象比较严重的人群,往往侵略性也比较强,这是相互促成的。如果对外没有敌人,那么人们的战斗欲望也就会慢慢削弱下来,成为散漫的自由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为了团结国民,增加对国民的控制力度,国家往往就会宣扬战争威胁。以前是制造敌对国家,现在更高级,开始把安全隐患提高到莫须有的外太空的外星人,和未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人们不再一致对外的时候,才会安下心来对待自己,对待生活。在老子理想化的社会中,是消除了战争的,所谓“天下有道,戎马生于郊”,刀兵入库,马放南山。在这种状态下,自然会“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人们自然会关注自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像西方发达的小国家一样,外无敌且自我充实的状态下,人口也不会得到扩张,生活质量和福利待遇也能得到提高,这就是“小国寡民”的好处。\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69eb31ad5d13b2bb46dfb2.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原因三:清静为天下正\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无为、好静、少私而寡欲,即为“清静”。清静是天下的根本,所以在天下有道的情况下,人们的精神和生活状态就会向“清静”归拢,正如风浪大作的海面会向平静归拢。“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动荡的状态都是不长久的;耗费心神力量的坚持都是不长久的;互相损伤的“双输”状态也都是不长久的。时间长了,纷乱也会归于有序;尖锐也会归于平滑;耀眼的光芒会归于柔和;高下和不平会归于尘土。这就是道的作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说人类社会有一个最终极的模式,谁能给予描述?老子做到了,他从天地万物的运作规律而一眼看到了人类未来的归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高级的治理模式,一定不是一人发号施令于千万人,事事亲力亲为,而是适当放权以自治,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自化”。那么上升到治国层面,最终也必然不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是区域之间因为地域风俗文化的不同而各有治理之策。区域之间各有特色,互有差别,这就形成了老子所说的“小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民富足的时候,并不会轻易离乡;远离故土而外出追求,只能说明人民还不那么富足。所以最终发展到人人富足的时候,大家就会“重死而不远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世界各地每每都有重大新闻出现,是因为世界并不太平。太平,则无事。所以如果达到至治的状态时,人民的生活就变得极其简单,事情少得用结绳都能记得清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工程,大项目的运作,是因为我们对现有的状态并不满意;战争、迁徙,是因为我们想要过得更好;互相沟通,互相串联,是因为我们并不觉得满足。而如果我们对现状满意之至,那么就会达到老子所形容的“小国寡民”状态。而这种状态,很有可能也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交流、探讨(公众号ID:daobrother)\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4:06:0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7,&likeCount&:3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2:06:03+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v2-5b527e00d478dd0f55da76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7,&likesCount&:32},&&:{&title&:&《道德经》:为什么“人至察则无徒”?&,&author&:&daobrother&,&content&:&\u003Cp\u003E“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虽说出自于班固的《汉书》,但是与老子的《道德经》还真有莫大的关系。老子说:“鱼不可脱于渊”,故而“察见渊鱼者不详”,故而“水至清则无鱼”;老子说:“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故而“人至察则无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孔子拜访老子离开时,老子赠送孔子一番话:“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史记·孔子世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聪明而深察,并不是过错,又有哪个能人是可以随便被人蒙蔽的呢?但是如果自恃其能,因为能察见别人内心中的隐私,而去宣扬并讥讽别人,这就是过错了。善辩并且明白四达的人,并不是过错,但是如果自恃其能,因为能得知别人的错处,而到处去宣扬别人的不好,这就是过错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国时的杨修,可谓是极聪明的人,他能通过曹操一句“鸡肋”,而判断出曹操想要退兵的意图。但他宣扬到人尽皆知,就是为自己招灾引祸了,最终杨修因为自己显露在外的聪明而被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老子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是老子昏头昏脑,弄不清状况吗?并不是,老子只是不像俗人一样表现得昭明细致,而是“执左契,不责于人”。就算掌握了你的证据,摸清了你的底细,也不会因此而责问于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不能太过精明,过于精明的人,人人在你面前无所遁形,这叫作“光而耀”。耀眼夺目到刺眼,就不会有人肯接近,肯亲近。所以“人至察则无徒”,没有人肯跟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如果国家的政令过于细密,就好像捕鱼时使用“绝户网”一样,网眼小到连鱼苗都钻不过去,久而久之,鱼儿也就绝种了,无鱼可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像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制订了较为严苛的律法,用解缙的话来说就是:“令数改则民疑,刑太繁则民玩。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见《明史》)。人人有过,人人都是戴罪之身,又岂能定下心来安居乐业呢?\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e10eb364b61fadd08c7e1cef209b4349.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鱼儿为什么不能脱于渊,因为鱼儿也需要有自己的成长空间,需要有自己的安全感。人不是同样如此吗?如果人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注目之下,恐怕连睡觉都不会安稳的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治理国家,要“其政闷闷”,行宽厚之政而不能政令繁苛。倘若不论民众身在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政令的打扰,又如何肯安稳下来,产生久居之心呢?国至察,同样也会“无徒”。故而老子说:“ 太上,下知有之”,最高明的领导者,下属只是知道有这么个人而已,因为日复一日都不会受到他的打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渊,深渊,深不可测的意思。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的作用不会穷尽,因为它就像深渊一样深不可测。如果池子里的水过于清澈,一眼就能看到底,那么也就不复为深渊矣,也就不具备能够衣养万物而取之不尽的特性了。所以老子说:“莫知其极”,才“可以有国”;沌沌兮,才足以养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深渊,是鱼儿的养育之地;民众,是国君的养育之地;国家,是国之利器的养育之地。如果国家的军队,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注视之下,又何谈是国之利器呢?故而深渊可以养人,可以养器。如果时常把利器拿出来赏玩,“揣而锐之”,则“不可长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鱼不可脱离于深渊,否则很容易被人捕去;君不可脱离于民众,否则很容易遭受危险。在人群中彰显自己,拔高自己的,就好像鱼跳出水面,脱离了自己居住的深渊一样。失去了自己的存身之本,则难以生存,难以持久。\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d015fcf626d.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战国时,齐国的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修筑城防工事,有个门客用“海大鱼”三个字劝谏他:“你没有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鱼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但如果因为得意忘形离开了水域,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此相比,齐国也就如同殿下的水,如果你拥有齐国的保护,又何必在封地修筑城防呢?如果你失去了齐国的保护,就算你把封地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又有什么用呢?”于是田婴停止了修城的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正因为鱼儿要潜藏深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所以“察深渊之鱼者不祥”。窥探他人的存身之本并到处宣扬,即为察见他人的“深渊之鱼”,会遭到被察之人的反弹。制定的规矩太过精细,甚至涉及家庭琐事、男女隐私、言行举止,就会让人完全失去存身的个人空间而难以成长。故“人至察则无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深渊才可以潜藏大鱼,小池塘就只能出产泥鳅,因为没有深厚的底蕴。表露在外的,往往只是浮华的细枝末端,如同冰山一角。真正的高人,就像庞大的鱼一样藏身于渊,不因利而出,不为名而显,逍遥自在,游于道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真正道德修养高的人,会收敛自己的光芒,“和其光,同其尘”,守其“中”,而始终不离于道。如此,方能使自己得以“养”,得以长“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交流、探讨(公众号ID:daobrother)\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0:23:5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1,&likeCount&:12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8:23:51+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v2-bff0a9fbfe44b911e654ade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1,&likesCount&:125},&&:{&title&:&《道德经》:为什么傻人有傻福?&,&author&:&daobrother&,&content&:&\u003Cp\u003E我们看有人说话行事都显得非常笨拙,不灵活,但人家最终还就成功了;我们看有人老实木讷,不懂得投机取巧,也不懂得钻营关系,但人家最终还就成名了,所以我们说“傻人有傻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我们这么说只是出于不理解,不理解为什么愚笨的人竟然会比那些聪明人过得还要好,只能归为连老天都是傻的,赐福不论对象,所以叫做“傻福”。然而事实果真是这样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傻有两种,一种是世人眼中的傻,一种是真正的智力缺陷。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角阿甘,就是智力有缺陷但人生获得成功的例子。然而电影只是电影,电影这么塑造人物,只是因为如果不是真的智商低,又有谁会做出像阿甘那样的傻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聪明”思维才一直都是真正的主流,电影为了迎合主流,也就只能把那种世人眼中的傻,“若愚”的傻,给定义成真的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道德经》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因为聪明,人们不喜欢走大道,而是喜欢抄近路走小道;因为聪明,那些还在坚持走大道的人,就是人们眼中的“傻”。所以老子又说:“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成和缺,盈和冲,直和屈,巧和拙,这些都是由人定义的概念。但是《道德经》中定义的大成,在世人看来就是缺;大盈,就是虚;大直,就是屈;大巧,就是拙。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因为二者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0d86e6c3655cfb514eb53c2f34b5f8f7.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比如,老子曾经对孔子说过:“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于是在孔子看来,不讥人之非,就等于要隐人之恶;不扬人之恶,就等于要扬人之善。“隐恶扬善”,遂成治世良方,却完全违背了老子“无为”的本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老子曾经对孔子说过:“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于是在孔子看来,装傻,才是最高境界。所以他盛赞宁武子和颜回,说颜回“似愚而又不愚”,说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对他装傻的功夫表示佩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若愚等于装傻吗?绝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和揣着糊涂装明白,在我看来其实都是一类人:“伪人”。深藏故而若虚,盛德故而若愚;不能深藏却又要表现出谦虚的样子,德性不够却又要表现出拙朴的样子,那就只能去伪装了。伪人绝非道也,修道的第一关,就是要存真,去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圣人被褐而怀玉”,是展现最真实的自我,然而在有些人看来,就是圣人在“装”了。有华丽的衣服不装,反而要装上粗布衣服,这不是装是什么?但他们却不明白,玉石的外皮,就只是石壳而已,穿上华丽的衣服,装扮艳丽的容颜来修饰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装”。\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0aebc620a0.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和氏璧为何难以被世人所认识,正是因为它“被褐而怀玉”,外表朴素而内在丰华,并不符合“聪明”之人的审美方式。所以“傻人”得到“傻福”,以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同样不能理解。在他们看来,傻乎乎地走大道,哪有抄小路走得快呢?但是“大直若屈”,踏踏实实走大路的人,虽然看似绕远了,却反而往往比那些抄小路的人,更快到达目标。\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47da320a1ade4f294be30.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所以踏实肯干的人,比偷奸耍滑的人,更容易得到信任;不工心机的人,比心智灵巧的人,更容易得到倚重;积功升迁的人,比幸进之徒,更容易得到重用。但老子也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就像谁都知道坚持就是胜利,但真正能坚持到底的人,却恰恰就是那些别人眼中的“傻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聪明”的人,在于机变,故而难有持久之心,持之以恒在他们看来不是聪明;他们也不会走大路,总觉得有更为便捷的小路可走;他们也不会守规矩,守规矩不能体现出他们的“聪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何人们会以能钻营、善于投机取巧为聪明,以精通人情世故、善于经营人际关系为能力,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正是因为“聪明”思维流行的结果吗?在这种氛围之下,还能老老实实行于拙朴的人,无疑于智商有硬伤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老子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走正道的人,被人看成有问题;善于为人处事的人,被人看成是傻子。而以他们眼中的“正道”和“聪明”行事的人,就算能得到福,也往往会转化成祸;傻人虽然看起来智商有问题,是大祸,却又往往能得到福。这不能不让人迷惑不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什么傻人有傻福,你觉得迷惑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交流、探讨(公众号ID:daobrother)\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0:12:4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8,&likeCount&:4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8:12:40+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v2-952fea16da26c5ce234ebd3b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8,&likesCount&:40},&&:{&title&:&诗,为什么总是在远方?&,&author&:&daobrother&,&content&:&\u003Cp\u003E许巍一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勾起了多少人心中的诗与远方的田野;女老师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激起了多少人想要背起行囊远行四方。但最终能够到达那远方的田野,并把生活过成一首诗的人,又有谁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到达不了的地方,才是诗\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藏有一片田野,它是我们的自留地,是我们最终的信仰与追求。但是我们却永远也到达不了那个地方,因为一旦到达了,就会发现也不过是“眼前的苟且”,又会有新的向往在远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眼前的柴米油盐,不是诗,到达不了的远方,那才是诗。也许远方的诗,意义只在于追求的过程,而并非最终达到结果的圆满。《道德经》说“大成若缺”,一直有这个缺存在,才会不断前进更新;而如果圆满了,也就固定了,鲜活的生命就此死去。\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0fe81ac3df56b5.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空间的远,与时间的逝\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千年前的苏轼,站在赤壁之前,咏怀上千年前的三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如今,我们也站在赤壁之前,遥想苏轼当年,下笔有神,历数千古风流人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我们远眺天际之时,就会发现,空间上的距离感,会产生时间上的沧桑感。越接近天际的景象,就越能触动你遥远的记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道德经》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当我们独处天地之间,遥望天地相接之处,反观自身之时,能让我们感慨的,大概也就是“天地之悠悠”,逝去之人物吧!\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b6f7ebded9f.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信仰时间\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朋友说,自己只信仰时间,只有时间可以公正无私地检验一切。我们自古也有“是古非今”的情节,因为古时遗留下来的,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所以我们不需要过脑的一句话“流传了几千年,肯定有它的道理”,却仿佛蕴含着无可辩驳的至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工之侨得到一根优质桐木,制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一弹奏,琴声悠扬,就像金玉相应和。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给乐官太常。太常让高级乐师鉴定了一下,乐师说“这琴不够老”,太常便把琴退给了工之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入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工之侨把琴挖出来,抱到集市上卖。有个权贵路过集市看到了琴,用一百金买了去,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相互传看,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孔子也常常“梦周公”,而与眼前的诸侯同床异梦。当我们沉浸在过去的辉煌,梦想未来的美好之时,却往往没有发现,自己错过的现在,恰好是古人所不能及之将来,后人所不能及之过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过去,现在,未来,有区别吗?\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ada624bbc9e9ca0cb01d9.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无有之乡\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庄子》说老子喜欢的是“以无极无限的本源之道为精微,以有极有限的具体之物为粗鄙,以积蓄为不足,恬谈地独自与神明共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魔术揭开了谜底,当美人揭开了面纱,当悬疑泄露了剧情,也就成了有极有限的具体之物,也就失去了那种“无有”之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正是因为从“有”中抽象出了“无”,而到达了无有之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无”,为何会成为“有”之乡?因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形有象的事物,来源于无形;有极有限的事物,来源于无极。因为有“无”,万物才得以存在,得以有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人来说,不确实,才是梦幻的,才是艺术的,才是美。所以“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因为一旦得到,也就落于现实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实与梦想,一个是有,一个是无;一个是具体,一个是无限;一个是近,一个是远;一个是当下,一个是过去及未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放弃现实,也并不意味着你就能顺利达成梦想;放弃眼前的苟且,也并不意味着你就能顺利到达远方。诗,是用来吟哦的,而不是用来生活的。因为诗,永远都在远方。\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b3b116bca8b3ecbaaddd9cdd39144a81.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在水一方\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交流、探讨(公众号ID:daobrother)。道友微信群已建立,进群的朋友请在公众号留言“进群”。\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9:24:1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likeCount&:1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24:12+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v2-a630e64cfbc69e970b0f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likesCount&:13},&&:{&title&:&《庄子》逍遥游篇主要讲什么?人生的三种格局&,&author&:&daobrother&,&content&:&\u003Cp\u003E\u003Cb\u003E小而自是\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而不知其小,自以为大,这是人生的一种格局。其实我们很多人,终其一生也不过落于此格局,蝇营狗苟者是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看苍蝇,每日在垃圾间翻飞,追逐一些碎屑麦皮果腹,倒也自得其乐。于苍蝇而言,那些被人不屑丢弃的东西,它却看得很重;而人为之奔忙的东西,以它的眼界却根本不可能理解。庄子列举了三个例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一、尧让天下\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尧对许由说:“先生就像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一样,而我只像一只小火把;先生就像及时雨一样,而我只像小池塘。先生如此高德,如果成为君王的话,天下一定会得以大治。而我还徒居其位,我自己感到惭愧极了,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尧让天下给许由,对于许由来说,大概就像苍蝇捡了一块美味的食物残渣想要献给人一样吧!所以许由说:“你呢,在你那个位置上已经做的很好了,我来接替你是为了什么呢?为名?名不过是实之末;为利?我只需要吃饱喝足就足够了。所以你还是请回去吧,就算你不想治理天下,我也不会自降身份去干这个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来,尧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内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见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怅然若失,忘记了自己居于治理天下的地位。也就是说,尧认知到了自己的小,从此有了更高的追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二、蜩鸠笑鹏\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是啊,就像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在浅水里漂浮的小草,也能自在地四处游行,然而放一只杯子进去,就会粘滞住而动弹不得,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蝉和小斑鸠这两个小东西又知道什么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蝉和小斑鸠而言,一阵微风就足以让它们乘风飞去了,但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却连鹏的一只翅膀都负载不起来。它们眼中“极好的飞行”,又怎么能与大鹏相比呢?小却讥笑大,这不正是因为自己的无知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三、接舆狂言\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肩吾向连叔求教:“我从接舆那里听到谈话,大话连篇没有边际,一说下去就回不到原来的话题上。我十分惊恐他的言谈,就好像天上的银河没有边际,跟一般人的言谈差异甚远,确实是太不近情理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连叔问:“他说的是些什么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肩吾转述道:“‘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皮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那么专注,使得世间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一点也不可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连叔听后说:“是呀!对于瞎子没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对于聋子没法同他们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思想上也有聋和瞎啊!这话似乎就是说你肩吾的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位神人,他的德行,与万事万物混同一起,以此求得整个天下的治理,谁还会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当成回事!那样的人,外物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没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热。他所留下的尘埃也可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仁君来,他怎么会把忙着管理万物当作己任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漂亮的色彩,瞎子又怎么能欣赏得了呢?再美妙的音乐,聋子又怎么能聆听呢?“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小在大面前,不就相当于瞎子和聋子吗?所以惠施用不了“大”葫芦,而只能砸碎了它;用不了大椿树,而只能远离了它。对于惠施这样的人,大概也就能使用一些像野猫和黄鼠狼一样的小技巧吧。\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d4bbccf1fcc6f1d81354a9.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中而自立\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而自知其小,故而牢牢固守住自己与万物之间的界限,不以外物喜,不以外人悲,不因“非我”而动其心志,在“我”的这一方小天地中,为尊。这是人生的一种格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大气磅礴,然而在庄子看来,却也不过是人生的中等格局。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坚定不移,仍然是“有所待”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列子御风而行,虽然表现出很轻盈很美好的样子,能一直飞行十五天才落地,但其实他对于致福之道还仍然不能算是尽善。因为御风虽然能够免除行走的劳苦,但是他必须依赖于有风才可以飞行,如果无风,不还是要遭受行走的劳苦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即使能够做到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即使能够认定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也不过如此而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他必须要依赖于“非我”,而存“我”;必须要依赖于“外物”,而存“己”。这非我的外物,就是他的“所待”,必须要有它们的存在,然后自己才能存在。因此,有一种境界他就永远也达不到了,这就是“物我两忘”,“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之境。\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89e7dfc9a864ba0f0d18a.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大而自化\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而自知其小,故而奋力打破束缚自己为小的界限,游于四方,同于天地,化而为大,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格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汤问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汤问上下四方的极限,就像井底之蛙问井外的世界一样,已经有了突破局限的可能,因为他意识到了局限自身的存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自身为中心,我们的思维能够往外扩展三层:第一层,我所能见知到的;第二层,我所不能见知到的;第三层,我不知道自己所不能见知到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中,我不能见知到的,还是仍然可以揣测得到的,就像我能通过房间的形状,揣测到房间外的形状一样。然而房外之外,就完全是不能通过自己的“见知”可以揣测得到了。因为“见知”,就像我们的目光和听力一样,都是有所局限的,只能适用于“小”的世界,而不能通行于“大”的世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如果能够突破自己的“见知”之障,不被自己的所见所知而束缚,不去追求这个见知,如同老子所说“塞其兑,闭其门”,那么就能做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此,则能突破“小”和“大”的间隔,破除“是”与“非”、“荣与辱”的隔阂,而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邀游于无穷的境地。这样的话,又还需要去依赖什么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交流、探讨(公众号ID:daobrother)\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4:14:2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likeCount&:7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2:14:25+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v2-c6bdf8fa2ba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likesCount&:72},&&:{&title&:&别说是非成败了,读过《庄子》齐物论,连生死都不是个事&,&author&:&daobrother&,&content&:&\u003Cp\u003E果真有是非吗?果真没有是非吗?果真有成败吗?果真没有成败吗?你的是非成败,对于世界这个整体又有什么亏损或增益呢?是或成,不过相当于朝得四;非或败,不过相当于暮得三,朝三暮四或暮四朝三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既然名和实都没有亏损,但你的内心却因为这是非成败而有了喜怒哀乐,空自嗟叹难以开怀,这不是很愚昧吗?诗曰:“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真宰\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日起日落,月圆月缺,昼夜相接,交替着前行而不知道它因何而起。这天地之间,果然有一个真正的主宰吗?还是没有?有一天南郭子綦隐机而坐,终于丢失了自己,而听到了这个真宰的声音,他称之为“天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地吐气成风,风一旦发作,大地上数不清的孔窍都怒吼起来。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像鸟儿鸣叫叽喳,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应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风吹过万物众窍,发出的声音都各自不同,因为都是顺应它们自身的性质而作声。然而如果万物都只是自作自发声,那么造就这整篇宏大乐章的,又是谁?就像我们全身血流奔涌,而五脏六腑发出的声音也各自不同一样,如果说五脏六腑都只是在自行其是,自作自发,那么摧动我们生命的,又是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个“谁”,就是真宰。人体有真宰,天地同样也有真宰。五脏,自从得以形成,就一直在真宰的摧动之下运行不息,从不停止。万物,也像众多的骨节,眼耳口鼻等九个孔窍和心肺肝肾等六脏一样,全都齐备地存在于我的身体之中,接受那个不见其形的真宰役使然而自己却不知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悲啊!他们自认为自立自主,却终身承受役使而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他们自认为跟随着自己的志向,却一辈子困顿疲劳而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能不悲哀吗!人生在世,本来就像这样迷昧无知吗?还是说只有我才这么迷昧无知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影子之外的微阴问影子:“先前你行走,现在又停下;以往你坐着,如今又站了起来。你怎么没有自己独立的操守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影子回答说:“我是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我所依凭的东西又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我所依凭的东西难道像蛇的鳞片和蝉的翅膀吗?我怎么知道因为什么缘故会是这样?我又怎么知道因为什么缘故而不会是这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依托于自己的心而有所行动,却不知道自己的心,只是像蛇的鳞片和蝉的翅膀一样,也只是依托于其他啊。所以这样的人,既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会是这样,也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不会是这样,而只能始终执之以迷,觉之以无常。终生迷昧却不自知,这不正是最大的悲哀吗!\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3e549fcc902b2ba66e1e2.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成毁\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一个事物成形,也就同时从它的母体之中分离了出来,是毁也。就像树木被砍斫成琴,琴成而树毁一样。其形有成毁,其心难道就没有成毁吗?当“我”之心形成之时,也就同时有毁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了“我”与彼,也就有了是与非,也就从那个天真混然无知的状态中分离了出来,对于宇宙万物的理解也就因此出现亏损和缺陷。理解上出现亏损与缺陷,偏私的观念也就因此形成。人们都是追随业已形成的偏执己见并把它当作老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物有了形成与亏缺,所以昭文才能够弹琴奏乐;没有形成和亏缺,昭文就不再能够弹琴奏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乐律,惠施乐于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这三位先生的才智可说是登峰造极了!但是原木不毁,何以有琴瑟;五音不错,何以有六律;是非不分,何以有争辩。他们将那些不该彰明的东西彰明于世,因而最终以石之色白与质坚均独立于石头之外的迷昧而告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石头的白,和石头的坚不能共存。因为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石头的白色,不能看到石头的坚硬;我们的手只能感觉到石头的坚硬,不能感觉到石头的白色。我们用眼睛与耳朵把原本混然一体的石头拆成了独立而互不相容的部分,这不就像我与彼互不相容却不知道我们原本就是一体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一旦禀承天地之气而成形,也就同时从母体之中脱离而出,就不能忘掉自身而只能等待最后的消亡。他们的行动全都像快马奔驰,没有什么力量能使他们止步。他们沉湎于所从事的各种事情,致使他们不可能再恢复到原有的情状。他们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缚住,而只能衰老颓败,没法使他们恢复生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道德经》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成。”水如果装满了,就会盈于其外而脱离其本;物如果成形了,就会自成一体而脱离其母;心如果有成见了,就会有所偏私而不能守于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庄子》说:“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持道的人不会让自己处于盈满外泄的状态,只有这样,才会不成、不分,而不离于道。不成,则不会有毁;不会有毁,就没有像昭文、师旷、惠施那样的成功;没有那样的成功,事实上就等于成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认识事物无用就是有用,这就算是通达;通达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事物常理的人;恰如其分地了解事物常理也就接近于大道。顺应事物相通而浑一的本来状态吧!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宽大、奇变、诡诈、怪异等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从“道”的观点看它们都是相通而混然为一的。\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fbd7dc687dd.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是非\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善辩的人辩论纷纭,他们所说的话也不曾有过定论。果真说了些什么吗?还是不曾说过些什么呢?他们清醒的时候严格地区分自身与外界的界限,睡觉的时候遗忘了形体,又以心神与外界相交构斗,而形成了梦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们说话就好像利箭发自弩机快疾而又尖刻,他们欣喜、愤怒、悲哀、欢乐,他们忧思、叹惋、反复、恐惧,他们躁动轻浮、奢华放纵、情张欲狂、造姿作态。这种种情态日夜相对地更换与替代,却并不知道是怎么萌生的。可悲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果真有是非吗?有是非,是因为有“我”与“非我”,以“我”为是,以“非我”为非。然而人之所以有我,正是因为有非我,人之所以有“非我”,正是因为有“我”,“我”和“非我”是同时出现的。即:事物出生也就同时走向死亡,死亡也就同时等于新生,肯定一样就等于否定一样,否定一样就等于肯定一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真理从不曾有过界线,言论也不曾有过定准,只因为各自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才是正确的,这才有了这样那样的界线和区别。倘若“我”并未成,又哪里还会有什么是与非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智慧达到了最高的境界。那时有人认为,整个宇宙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什么具体的事物,这样的认识是最了不起了。其次,认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可是万事万物从不曾有过区分和界线。再其次,认为万事万物虽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是却从不曾有过是与非的不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果真没有是非吗?人们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腰部患病甚至酿成半身不遂,泥鳅也会这样吗?人们住在高高的树木上就会心惊胆战、惶恐不安,猿猴也会这样吗?人、泥鳅、猿猴三者究竟谁最懂得居处的标准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以牲畜的肉为食物,麋鹿食草芥,蜈蚣嗜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则爱吃老鼠,人、麋鹿、蜈蚣、猫头鹰和乌鸦这四类动物究竟谁才懂得真正的美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正是因为有“我”这个主体,才得以认知天下万物的。但是,站在“我”的立场,就无从知道“非我”的立场;站在“非我”的立场,就无从知道“我”的立场。正因为有“我”,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认知天下万物的真实模样,而只能在无穷无尽的是与非中打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大道是怎么隐匿起来而有了真和假?言论是怎么隐匿起来而有了是与非?大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隐蔽,言论被浮华的词藻所掩盖。所以就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形并未分,而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既然已经混然为一体,还能够有什么议论和看法?所以圣人不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而沉迷于是非之中,而是站在上天的立场来看事物。上天的立场,没有你和我的分别,这样才能遵从于事物原本的情态,才能不把事物进行分割而落入无穷的是非之中。所以《庄子》才会讲“丧我”,唯有脱离了这个“我”,我们才能真正认知这个世界。\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ac8a16b425a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生死\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起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蝴蝶与庄周之间是肯定有区别的两种事物,然而却能打破了二者之间的界限。所以天下万物之间,又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呢?我可以化为彼,彼可以化为我,天下万物,通而化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生死呢?不是与成毁一样的吗?一物成则一物毁,一物生则一物死。人从无中分形而出谓之生,但相对于无来说,这又何尝不是死呢?所以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刚出生就夭折的孩子,到底谁的寿命更长呢?泰山和麦芒,到底谁更大呢?也许并没有什么区别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睡梦里饮酒作乐的人,天亮醒来后很可能痛哭饮泣;睡梦中痛哭饮泣的人,天亮醒来后又可能在欢快地逐围打猎。正当他在做梦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睡梦中还会卜问所做之梦的吉凶,醒来以后方知是在做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在最为清醒的时候方才知道他自身也是一场大梦,而愚昧的人则自以为清醒,好像什么都知晓什么都明了。人们总是一心忙于去争辩是非,圣人却好像十分愚昧无所觉察,糅合古往今来多少变异、沉浮,自身却浑成一体而不为纷杂错异所困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生和死,果真有什么明确的界限吗?我怎么知道贪恋活在世上不是困惑呢?我又怎么知道厌恶死亡不是年幼流落他乡而老大还不知回归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前,丽姬是艾地封疆守土之人的女儿,晋国征伐丽戎时俘获了她,她当时哭得泪水浸透了衣襟。等她到晋国进入王宫,跟晋侯同睡一床而宠为夫人,吃上美味珍馐,反而后悔当初不该那么伤心地哭泣了。我又怎么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会后悔当初的一心求生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交流、探讨(公众号ID:daobrother)\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9:08:3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likeCount&:4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3:08:37+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v2-f6ebb960c2d349effdf75ca5737eed96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7,&likesCount&:46},&&:{&title&:&《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的秘密&,&author&:&daobrother&,&content&:&\u003Cp\u003E《庄子》养生主篇讲了一个很传奇的人物:庖丁。庖丁是一个杀牛的,但又是一个“技进乎道”的修炼士。中国从古到今源远流长的技术无数,琴棋书画中医武术等等,但是能把技术精深至“道”的境地,就几乎是传说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来看庄子描述的庖丁解牛场景: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触肩顶、足踩膝抵等各种动作,牛的骨肉分离所发出的砉砉响声,还有进刀解牛时哗啦啦的声音,都无不符合音乐的节奏,与《桑林》舞的节拍,《经首》曲的韵律相和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杀牛杀出了节奏和韵律来,让人赏心悦目如同观赏舞蹈一般,这真是一种极深的境界。我听说技术的终极表现,是艺术,故而杀牛也能让人感受到美感,练拳也能练出行云流水一样的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如果用舞蹈动作配合音乐的节奏去杀牛,用水一样柔软的身段配上流云的韵律去练拳,想必会不伦不类吧!因为技术表现出的艺术,是自内而外的,失去了这个本质的内核,外在也就仅仅只是外在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过如果你以为庖丁解牛只是一场精湛技艺的表演,那么你错了,它事实上展示的是一种极高明的养生之术。文惠王听了庖丁的解说后感叹道:“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为什么通过杀牛能领悟养生的道理呢?这二者好像根本风马牛不相及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我们是在养生,而庖丁是在养他那把刀。\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6f72efab1caaa968e66c0.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庖丁说: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在割牛;一般的厨师每个月就得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在砍牛;而我的刀,用了十九年,宰杀的牛也有数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好像在磨刀石上刚磨好的一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且自问一下:谁敢保证自己活过十九年而身上没有丝毫伤痕,不产生任何疾病?刀子每天在牛身中游走,刀刃如同纸一样薄,牛的身体里到处都是坚硬的骨头,庖丁尚且可以做到解牛数千头而刀刃依然如新。因为他在解牛的时候顺应了牛的身体结构,所以刀子不会遭到损伤,这可不正是顺应自然的养生之至高境界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刀如果经常去砍骨头,就很容易造成损伤,一个月就得换一把。但我们的身体不是刀,伤了就是永远的隐疾,没有可以更换的地方。所以我们才更要珍惜自己的身体,胜过庖丁爱他那把刀。老子所谓“治人事天,莫若啬”,不要轻易动用自身的力量,养护自己的精神和精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庖丁精艺精湛,但每次解牛,都仍然谨慎小心:“虽然如此,每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依然惶惧警惕,目光盯住此处,动作放慢。”如同老子所说“慎终若始,则无败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有道之人:“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小心谨慎的样子就好像严冬冒着寒冷履冰过河;他思考谋划的样子就好像害怕四方邻国前来围攻;他庄重肃穆的样子就好像自己在作宾客;他涣散不羁的样子就好像冰凌将要消融;他敦厚朴实的样子就好像没有雕琢的素材;他静寂幽远的样子就好像空旷的山谷;他浑沌天真的样子就好像江河的浑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过如果你以为庖丁解牛只是在展示一种极高明的养生之术,那么你又错了,它事实上展示的是如何由“技”入“道”之法。\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57cc427ebbf74d88d570d46282f0fbd1.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庖丁说:“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才是关键之处。《庄子》一书,整体都在强调人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如何突破这个局限性。“不以目视,而以神行”,这就是井底之蛙跳脱出井的不二之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好像视觉存在“最远”“最近”的限制一样,我们的力量只能局限在可以作用到的东西,智巧只能局限在可以影响到的东西,“言传”只能局限在可以听到的人,“身教”只能局限在可以看到的人。所以依赖这些有局限的手段去探究和认知万物,影响和作用万物,都是成就有限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老子讲“不言之教”“不为而成”,庄子讲“得意忘言”“得鱼忘筌”,都是想突破这些有局限的手段而不再依赖于它。可以“天网恢恢”涵盖八荒六合者,唯道;可以不使用五识把事物拆分成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质地等互不相干的东西者,唯得道的圣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质地互相不分,则为“ 浑”,则为“一”。因此,人与天地自然交感,用神而不用窍。因为七窍会把万物拆分成互不相干的部分,而神不会。七窍只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一个通道,通过这个通道,我们探寻到了物的本质,也就不能再执迷于它了。老子所谓“塞其兑,闭其门”是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把有限的生命耗费在追逐无穷的知识上,穷其一生也不可能成功;把眼光专注在事物的外在形貌上,就会被无穷的声色变化所迷乱。这类事情干得越多,与道偏离得就越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老子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又说“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圣人不会依靠亲身经历来明白其中的道理;不会通过亲眼见到来认知事物的本质;不会追求亲自动手施为来建功立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我们的目光看不到“大象”,耳朵听不到“大音”,跨步不过尺许之遥,生命也不过百年之间,运用这些有限的手段,始终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老子又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如果已经知道这个道理,还仍然要依靠自己的耳目来辨识真相,还仍然要通过自己的践行来明白事理,还仍然要运用自己的力量来成就功业,则终身都没有救了——“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有形为物者,终有穷尽,然而可以有代代相传不知其尽的东西,那就是“神”。老子所谓“死而不亡者寿”,能寿者,不正为“神”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交流、探讨(公众号ID:daobrother)\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7:16:1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6,&likeCount&:4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5:16:13+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v2-36bbfea43a4b35d6da51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6,&likesCount&:48},&&:{&title&:&《庄子》人间世:都说伴君如伴虎,如何安然与虎共舞?&,&author&:&daobrother&,&content&:&\u003Cp\u003E道家,不但能出世,更能入世。入世首先就要面对两大难题:一是如何与父母亲人相处,这是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天生就刻在基因里,免除不了。一是如何与领导上级相处,这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走到哪里都有领导上级,免除不了。这两者,哪怕道德修养再高的人,只要身处人间世,就无法免俗,而只能无可奈何安之若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孝顺父母,庄子并没有细说,只是指出“为人子女的敬爱父母,不论自己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都应该尽心使父母得到安适。”想必这个问题,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也普遍不是个问题。不过关于侍奉领导,庄子就有一大堆话要说了,吐槽伺候领导有三大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一、规劝领导难\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什么是领导,盛气凌人,喜怒无常,随心而众人都不敢规劝,所欲而众人都不敢违背,这才是领导。那么当一个正直的、向上的、脱离了低级趣味而心怀远大理想的下属,不幸碰到这样的领导时该怎么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颜回就碰到了这样的情况。他想要去卫国做臣子,而卫君残暴不讲理是出了名的,如何才能完成劝导卫君向善的高难度任务?颜回向孔子求教。孔子开口就说:“回啊,你抱着这样的心态过去,是想在卫国挨一刀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颜回不由心头一惊,孔子继续说:“我们修道之人,心要定,不要又想搞这又想搞那。想的多了就会扰乱自己,扰乱自己就会犯上忧愁,忧愁多了连自己都会得病,你还想救人呐!你看看古代那些圣人,都是先把自己调理好了才会想着去调理别人,你现在连自己都没有调理好,又拿什么去调理别人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颜回张口欲言,孔子自顾说:“人的德行为什么会被败坏?人的智力为什么会被显扬?德行败坏是因为他贪爱美名,智力显扬是因为他喜爱竞争。为名就会互相倾轧,为争就会智巧百出,你这样去搞,都变成手持凶器了,又哪能匡扶国家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颜回刚想分辩,孔子说:“我知道你有德,也不争名,可是别人不知道呀!你这样去向暴君进说仁义规范之类的东西,是在拿他的丑行来显示自己的美德,他能容得下你么?必然会害你的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说了,如果他真的能听贤臣的进说,也不多你一个,如果他听不进去,那你就只能闭嘴,否则就会被他斗的眼花缭乱而唯唯喏喏啊!多你一个唯唯喏喏,他就多了一分认为自己正确。你本来想规劝他,结果反而让他内心更加坚定,这不是拿火去救火,拿水去救水,助纣为虐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些暴君的爱名爱利程度,名和利,就算圣人都会趋之若鹜。你敢当众毁了他的名,他就敢当众杀人,管你是他叔叔还是道德修养高的贤臣。你敢毁了他的利,他就敢杀得你国破家亡。算了算了,你既然想要去卫国,想必心中已经有定案了,讲来我听听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颜回小心翼翼,讲了两个方案:一个是为人正直而又谦虚,做事勤勉而又忠实,做个直臣;一个是内心有原则而表面很顺从,援引历史教训和古人之说来进言,做个智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颜回的想法是很不错的,如果直臣不被国君所容,那我做个智臣:内心正直秉承天性,就像童心未泯一样,都说童言无忌,那么我说话不论对错国君都不会怪罪吧?表面很顺从就和大众一般,都说罚不责众,国君总挑不出错处了吧?用历史和古人言来进说,都是古人说过的话,又不是我独创的,国君总不能怪罪古人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这两个方案都遭到了孔子的否定。正直而谦虚的直臣就不用说了,暴君连每日积点小德都做不到,你把大德展示在他面前他也感受不到,说不定还会觉得碍眼呢!至于做个智臣,自保是可以了,但要想规劝暴君那还差得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颜回无法,于是孔子语重心长,讲了一番搞定领导的高深道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要做到“无我”,去掉内心成见。因为内心有我,领导就属“非我”,就必然会和领导站在对立面上,而与领导对抗,那就像螳臂挡车一样不自量力。所以一定不要在内心中先有一套定论,然后想着以此去规劝领导,这是最不明智的。而是要在他想要听的时候就进说,他不想听的时候就不说。“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次,要做到“无为”,不要留下做作的痕迹,被暴君识破了你的用意,你就危险了。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依赖语言去进说,就会留下漏洞;依赖车子去行走,就会留下印迹。抹掉痕迹容易,但让人察觉不到你在行动就很难。所以有意为之就很容易被人识破,但无可奈何顺天应命就不容易被人识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都知道有翅膀的鸟会飞,但有人说没翅膀的鸟也飞起来了,人们就不会相信。都知道有智慧的人心眼多,但有人说没智慧的人也耍心眼了,人们就不会相信,因为有悖天理。所以我们要成为别人眼中的“没翅膀”,“没智慧”,这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飞,随心所欲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怎么做呢?不要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听;不要用心去听,而是用神去听。耳朵就像是车子,听之有限,行之有限,而且必留痕迹。心就像是风,虽然能跑得更快更远且不留痕迹,但是必须要等待起风。唯有不使用耳目和智慧,而是用神。神虚而无物不能纳,神虚而无处不可去,形虽止而神飞驰,谁又能把握得了它的踪迹呢!如果能达到这个境界,鬼神都会来归附了,又何况一个暴君呢?\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8c35c66aff6db91f708f4bab471d4a6a.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二、为领导办事难\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他向孔子请教:“这次出国任务很重。齐国接待我的规格可能很高,但是在谈判过程中,对方一定会设置障碍为难我。你知道我这个人,能力十分一般,说服一个平常老百姓都很困难,何况是诸侯呢!我心里十分害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师对我说过:‘办什么事,都须费口舌,说得对方高兴了。才能成功。’这话真对。现在我怕的是不成功,回来要受处分,挨整的是我。就算成功了吧,想想谈判桌边忽喜忽怒,心中得失交战,体内阴阳失调,种下病因,受害的还是我。干这些差使,成功不成功,都要受害;不受害,除非请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去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平时吃饭就很简单,烧烤一概全免,厨子也不需要专门搞些解凉散热的菜。但是从接受任务的那天起,当天夜晚就头焦火燎的难受,喝凉水加冰块,这是内热病的症状哦!人还没有踏上齐国的土地,谈判桌还没有看见呢,我就患得患失,体内阴阳失调,病象丛生了啊。谈判桌上如果败了,回来撤职查办,我便挨定了双份整。成或不成,我都扛不住了,老师该教我怎么办才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孔子慢悠悠地说:“这事儿从你当官的那天起,就注定是逃不掉的了,必须得去。但是怎么去办,我倒可以教你个章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个原则:一是传话要传真;二是慎始又慎终;三是言行要小心。但凡两国交往,若是近邻,就得靠信用去谋求亲善;若是远隔,只能靠言语来表达忠诚。楚齐远隔,言语必须派使臣去传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传递两国国君喜怒的言辞,乃是天下最困难的事。两国国君喜悦的言辞必定添加了许多过分的夸赞,两国国君愤怒的言辞必定添加了许多过分的憎恶。大凡过度的话语都类似于虚构,虚构的言辞其真实程度也就值得怀疑。国君产生怀疑,传达信息的使者就要遭殃。所以古代格言说:‘传达平实的言辞,不要传达过分的话语,那么也就差不多可以保全自己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什么慎始又要慎终呢?世间许多事情都是这样,刚开始时显得美妙极了,到最终时弄得恶劣透了。还有些事情,开始简单,轻而易举,最终复杂,难以完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看那些以智巧相互较量的人,开始时平和开朗,后来就常常暗使计谋,达到极点时则大耍阴谋、倍生诡计。看看那些按照礼节饮酒的人,开始时规规矩矩合乎人情,到后来常常就一片混乱大失礼仪,达到极点时则荒诞淫乐、放纵无度。所以一定要‘去甚,去奢,去泰’,千万不要在最后搞出些尾大不掉的事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什么言行要小心呢?说话只是像刮风,播送空气罢了,但如果你说了,底下就照办,立即行动,实质投入,问题就变麻烦。所以,风一刮就可能引起动荡不安,话一说就可能有人付诸实践,跑去冒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被猎杀的猛兽死到临头,什么声音都发得出来,恨不得咬人一口。大凡过分苛责,必会产生不好的念头来应付,而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做些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事,谁还能知道他会有怎样的结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古代格言说:‘不要随意改变已经下达的命令,不要勉强他人去做力不从心的事,说话过头一定是多余、添加的’。改变成命或者强人所难都是危险,成就一桩好事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坏事一旦做出悔改是来不及的。说话行事能不审慎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然啦,如果你能做到顺应自然而神游于天地之间,凡事都托于不得已而不为其所累,这就是最好的办法。至于齐国将怎样对付你,你回楚国后怎样交差,哪里还用得着做这么多预设,就原原本本地传达国君所给的使命,这还有什么困难呢!”\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8b11d1beb66ef5b51dc1c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三、与领导相处难\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常说“伴君如伴虎”,特别是伴了一只有些聪明又天性残暴的虎。放弃原则迁就他吧,又怕国家受害;坚持原则辅导他吧,又怕自己受害。说他愚昧无知,也未见得,不过他的那点聪明才智,不多不少,刚够用来发现并惩办下级的错误。至于犯错误的责任该谁负,是该下级负呢还是该他本人负呢,他就永远弄不明白,也不想弄明白了。对此,著名的贤大夫蘧伯玉先生有办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既然君如虎,那么就要了解养虎的人是怎么做的。饲养员从不用活物喂虎,因为怕虎扑杀活物的时候又发怒,回归暴烈的天性。也不用整只动物喂虎,而是切成碎块再喂,因为怕虎撕裂动物的时候又发怒,恢复残酷的本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虎有虎的饥饱,供膳必须守时。虎有虎的喜怒,疏导必须有术。虎与人不同类,并没有共同语言,那为什么虎听饲养员的招呼,还向饲养员献媚呢?顺向辅导了嘛。那为什么虎又扑杀人呢?逆向触犯了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爱马的人,以精细的竹筐装马粪,用珍贵的蛤壳接马尿。刚巧一只牛虻叮在马身上,爱马之人出于爱惜随手拍击,没想到马儿受惊便咬断勒口、挣断辔头、弄坏胸络。意在爱马却失其所爱,能够不谨慎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与天性残暴的领导相处,一定要表面顺着他以示亲近,但又不要关系过密,否则就容易栽了进去成了附从;一定要在内心中顺着他的秉性暗暗疏导,但又不要表露心意,否则就容易被认为是为了名声做作,而招来祸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如果像个天真的孩子一样,你也姑且陪着他小儿科;他如果同你不分界线,那你也不要敬畏他的官威;他如果跟你无拘无束,那么你也姑且跟他一样放荡不拘。慢慢地将他思想疏通引入正轨,便可进一步达到没有过错的地步。\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dcaafce4593adc5fdbd6a84.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处人间世,真是难啊!你要做个有用的人吧,又怕能者多劳,自遭伐。你要做个无用的人吧,又怕人人唾弃,自作贱。最妙不过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如此方能得保天年,快快乐地过完一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像土地庙前的神木,虽然做船容易沉,做棺很快朽,做家具会破裂,做门要溢脂液,做柱要招白蚁,但又挂个神树之名,可以让人祭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像商丘大树,虽然枝柯扭曲不能做栋梁,木纹绕旋不能做棺材,树叶舔舔辣似火烧,嗅嗅昏似醉,但是树下凉荫广布,若躲炎阳,可停千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像残疾人支离疏,虽然天生畸形,驼背佝腰,但是手巧心灵,替人缝缝洗洗,便能养活自己;替人卜卦算命,兼可养活十人。官府招募兵了,不怕送上前线。官府摊派劳务,残疾免派。官府抚恤贫病,支离疏领的比谁都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招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照明而自取煎熬。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剥皮,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因而遭到割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美玉之所以会被人从本源母地之中挖掘出来,漂亮的鸟儿和敏捷的猫之所以会被人从山林之中抓捕出来,是因为它们有长处可以让人使用,因此而刑伤其身,丧失根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世人眼中的有用,结果遭受灾殃;世人眼中的无用,结果得保天年。那么世人眼中的有用,不正是“神人”眼中的无用,世人眼中的无用,不正是“神人”眼中的有用吗?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庄子把自己比作一棵周身是毒而又无用的大树,因为不能为人所用,所以才得以免除人为的伤害和侵扰,从而得以不被脱离自己的本源,得以固守自己的根本,得以“食母”,得以守道葆真。然而鸟儿生得漂亮,猫行动敏捷,是它们的过错吗?红颜变成祸水,是美貌的过错吗?这都是人的过错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猿猴被关进笼子,也就只能像小猪一样蜷着;神龙落入浅滩,也就只能像鱼虾一样游动;不皲手的药方落在洗衣人的手里,也就只能用来防止手被冻伤;大葫芦落在浅薄的人手里,他们甚至不知道该怎么用,只能砸碎毁掉。此谓“生不逢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生活在注重智巧的人群中,是猫的不幸;生活在注重华丽外表的人群中,是鸟儿的不幸。生活在崇尚仁义的人群中,是有德之人的不幸;人群失道,是有道之人的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理解探索规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