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鲁迅怎么评价鲁迅

看鲁迅先生如何评价中国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看鲁迅先生如何评价中国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个铁屋子,人们由沉睡入死灭,然而自古就有一条坚强的脊梁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鲁迅先生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毛主席对鲁迅两次同样评价 感受伟人谦虚与卓见
1936年10月,鲁迅辞世时,中国共产党对鲁迅的评价即已达到很高的高度。
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发布的《为追悼鲁迅先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提出:鲁迅先生一生的光荣战斗事业,做了中华民族一切忠实儿女的模范,做了一个为民族解放、社会解放、为世界和平而奋斗的文人的模范;为了永远纪念鲁迅先生,决定改苏维埃中央图书馆为鲁迅图书馆,搜集鲁迅遗著,翻印鲁迅著作,出版鲁迅全集等等。
毛泽东对鲁迅的了解和推崇,与中国共产党同鲁迅的特殊关系有关。
张闻天、陈云、瞿秋白这些党的领导人,和鲁迅都有过不浅的接触和了解;像郭沫若、茅盾、周扬、冯雪峰这些党内著名文化人的经历,都和鲁迅有着深切的关联。
1937年以后,随着一批文化人从国统区来到延安,毛泽东在和他们的接触中,越来越多地了解到鲁迅的思想、性格和在国统区文化界的特殊地位,越来越强烈地体会到鲁迅对中国共产党高扬中国革命文化大旗不可替代的作用。
毛泽东第一次公开评价鲁迅,就使用了一个特殊的概念——“圣人”。
日,延安陕北公学举行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他在大会上发表的《论鲁迅》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这个评价,一直到晚年也没有改。不仅没有改,还升了格。
日,他同武汉军区和湖北省党政负责人谈话时说:“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
在这里,作为“圣人”的鲁迅,从“第一等”,升为了“第一个”;不只是“现代中国”的圣人,而是“中国的”圣人;毛泽东自称“贤人”,“是圣人的学生”。对鲁迅评价之高,在古今文化人当中,无出其右。
毛泽东称鲁迅为“圣人”,源于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毛泽东和鲁迅虽然没有谋过面,但两人都非常明确地表达过对对方的真挚好感。
鲁迅生前在文章中公开表示要站在“毛泽东先生们”一边,宣称自己“即使怎样不行”,被“毛泽东们”“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
红军到达陕北后,他给毛泽东发电报,还捎带火腿等等。如此立场感情,无疑使毛泽东感动不已。
这就可以理解,在鲁迅逝世一周年时,他为什么会称鲁迅是“圣人”,称鲁迅是“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
在鲁迅说的“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的年代,毛泽东和鲁迅都是战士。
一个侧重于武器的批判,一个侧重于批判的武器,战斗精神和理想目标颇为相似,而且都收获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奇效,从而使他们在心灵上互相感应,视为同志。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层,最早提出毛泽东和鲁迅有思想默契的,是周恩来。
他在1945年说,“鲁迅的许多思想和毛主席的思想一致”。
怀念主席!怀念鲁迅!
文:张再坤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中外名人对鲁迅的评价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中外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最好是一些外国名人的评价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像鲁迅这样的也还不多见,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  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什么时候能随便批评他了,也还是有问题的,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值的讽刺文学,每臻绝唱。  老舍,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你的水平出了问题
  王朔:各界人士对他的颂扬,有时到了妨碍我们自由呼吸的地步。我不相信他如此完美,没有这样的人,鲁迅写的杂文其实不好。大家觉得鲁迅杂文犀利,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其实不好。……我觉得鲁迅被过分高估了。连他弟弟周作人也这样讲,他说鲁迅可能本人不愿意这样被高估,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郁达夫。高估不在鲁迅,而是证明你高估他的人,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蔡元培:   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鲁迅病逝后)   李敖在接受访谈时曾说,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他甚至应该成为一个标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
  梁实秋在《关于鲁迅》中对鲁迅的文学及思想进行评价:
  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   我觉得鲁迅在大陆过份被政治化了,高估了。鲁迅像写《阿Q正传》和《中国小说史略》,都是非常好的书。可是,……据我看。鲁迅不足以语此。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或者大家都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的小说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他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是“阿Q正传”,其余的在结构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在小说方面。  郑振铎,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即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态度。这个态度并不算错  毛泽东: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既然大家载来越严厉地互相对待,他也不该例外,……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崇拜的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采纳率:67%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中外名人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胡适晚年,如何评价痛骂过自己的鲁迅?
腾讯历史谌旭彬
图: 今年是鲁迅去世80周年文 | 谌旭彬“要胡适,还是要鲁迅”,是当下极常见的争论自八十年代以来,“要胡适,还是要鲁迅”一直是中国思想界争议不休的话题。如1998年,《读书》杂志组织召开《人间鲁迅》再版研讨会,谢泳在会上提出了一个极尖锐的问题:“为什么鲁迅后来被……利用呢,为什么他们不利用胡适呢?”2000年,李慎之撰文《回归五四学些民主》,又称:“鲁迅还不能代表‘五四’的全部,能够比较全面地表达和代表‘五四’精神的,毋宁还是胡适。”①……这些意见,都曾引发激烈的争论。近年来,这样的争论,在民间舆论场,也已成常见之事。鲁迅生前对胡适颇多痛骂与嘲讽,二人确实不是同路人确实,无论是思想还是立场,鲁、胡二人的对立,在鲁迅生前已颇明显。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中,鲁迅力挺许广平等女学生,痛骂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学者陈源。胡适则呼吁“学校为教学的机关,不应该自己滚到政治漩涡里去,尤不应该自己滚到党派政争的漩涡里去”。鲁迅遂嘲讽胡适“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挂出了原想竭力隐瞒的丑态。丑态,我说,倒还没有什么丢人,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1927年,胡适欲北上,顾颉刚给他写信,极力劝阻,理由是“这几年,周氏兄弟假公济私,加以(孙)伏园、川岛(章廷谦)们的挑拨,先生负谤亦已甚矣,在这国民革命的时候,万不可再使他们有造谣的机会,害了先生的一生。这是我和泪相劝的一件事,请先生听我罢!”顾氏之言虽不免夸张,却也可见鲁迅对胡适的恶感已非一日。②1929年,胡适曾公开称赞鲁迅的《水浒传》研究“很细密周到,我很佩服”。但二人的关系已难挽回。1933年因反对带有共产国际背景的“民权保障同盟”把法律问题统统弄成政治问题,以至于牛兰夫妇这样的共产国际间谍亦在同盟要求当局“无条件释放”的名单之中,胡适再次被鲁迅痛骂成颠倒黑白、标榜仁义道德的“帮忙文人”。 ③同年,鲁迅还曾嘲笑“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缘由是胡适在答记者问时说了一句“日本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征服中国,即悬崖勒马,彻底停止侵略中国,反过来征服中国民族的心”——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胡适刚刚在《独立评论》上刊文《日本人应该醒醒了!》,告诫日本:“即令日本的暴力更推进一步乃至千万步,即令日本在半年一年之内侵略到整个的华北,即令推进到全海岸线,甚至于深入到长江流域的内地,——我们还可以断言:中国民族还是不会屈服的。……日本的爱国者,日本的政治家,到了这个时候,真应该醒醒了。”④《独立评论》鲁迅是能看到的,如此嘲讽,似已脱离就事论事的原则,而掺杂着对胡适的个人成见在其中了。图:胡适等人1930年代创办的刊物《独立评论》在三十年代,胡适也已不再将鲁迅视为思想上、政见上的同路人对于鲁迅的攻击,胡适鲜有回应。日,鲁迅病逝。11月,苏雪林致信胡适,痛斥“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胡适在回信中为鲁迅辩护:“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他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凡论一人,总须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信中,胡适还替鲁迅辩诬,说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并非抄袭之作。⑤当然,胡适也未将鲁迅视为自己的同路人。苏雪林在信中自居右派,也视胡适为右派,指责鲁迅“本是个虚无主义者,他的左倾,并非出于诚意,无非借此沽名钓利罢了。但左派却偏恭维他是什么‘民族战士’,‘革命导师’,将他一生事迹,吹得天花乱坠,读了真使人胸中格格作恶。”主张“取缔鲁迅宗教宣传”。⑥对于苏雪林的上述指控,胡适虽不赞同(“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却也表示“我很同情于你的愤慨”。显见在左、右立场上,胡适自认为与鲁迅对立。但到1956年,胡适却又突然说“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然而,到1956年,胡适却忽而觉得鲁迅是自己的同路人。据学者周策纵回忆,1956年,“胡先生曾告诉我:‘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⑧周策纵的这段回忆,近年来已成为诸多鲁迅研究者在评价鲁迅时必然提及的材料,甚至有学者据此认定,鲁迅真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如林曼叔)。“自由主义”究竟是什么,本文不欲展开讨论。但鲁迅当年在《论“第三种人”》中嘲讽胡秋原时,是丝毫见不到“自由主义”气息的——胡秋原在1931年提出“自由人”的观点,认为知识分子不应局限于阶级和政党,应站在自由独立的立场上发声;允许革命文学自由存在,也要允许小资产阶级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自由存在。鲁迅的意见截然相反:自由人也好,第三种人也罢,“一定超不出阶级”,其作品“又岂能摆脱阶级的利害”。⑨如此偏向“阶级斗争”的价值观,与“自由主义”之间的鸿沟,恐非胡适一句“鲁迅是我们的人”就可以填平。其实,胡适也非是真的认为鲁迅在思想上与自己同调,是个“自由主义者”。1959年,在给吴相湘的信中,胡适对陈独秀和鲁迅的思想左转,曾有如此一番非常痛心的追忆:“陈独秀若不脱离北大,若不因偶然的事永离北京,他后来的思想可能不会……,而中国思想与政治的演变也可能完全大不相同。鲁迅也是如此。他若不离开北京,可能不会演变到后来那样子,我看他一九三五年给胡风的信,很感觉他晚年很痛苦,但已无法子解放自己了。”⑩据此信可知,胡适晚年对自己和鲁迅在思想上的左右差异,非常清楚。他之所以在1956年说“鲁迅是我们的人”,重心实是落在了“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这几个字上。同年4月1日,胡适致雷震函可资佐证。胡适说:“你们在台北若找得到《鲁迅书简》,可以看看鲁迅给胡风的第四封信,就可以知道鲁迅若不死,也会斫头的!”(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鲁迅对胡风倾诉自己被左联掌舵人、地下党周扬各种摆布“有苦说不出”)简言之,胡适看重的主要是鲁迅为自由而反抗的精神。图:蒋介石日于台北南港与新任“中研院长”胡适合影毕生致力于“开窗”的胡适,理当怀念毕生致力于“拆掉屋顶”的鲁迅胡适在1956年想起去世整整20年的鲁迅,似非偶然。在大陆,自1954年底开始,全国范围内掀起“胡适思想批判运动”。至给雷震写信谈鲁迅“也会斫头”时止(日),据胡适自己统计,大陆批判他的“《红楼梦问题讨论集》,共出了三册,《胡适思想批判》,已出到了第七辑。这十大册,已不止二百五十万字了”。(11)在台湾,1956年的舆论环境也对胡适(本人在美国)很不利。该年10月,《自由中国》出版给蒋介石的祝寿专刊,胡适借祝寿的名义,劝蒋介石“要能够自己绝对节制自己”“守法守宪”,约束自己的权力,做到“无智、无能、无为”。结果引火烧身。蒋经国化名“周国光”,撰写《向毒素思想总攻击》一书,将胡适定性为“思想上的敌人”,以“特种指示”名义秘密印发至基层单位,以“策动全体党员有计划的展开行动”批判胡适。这场批判持续了大半年,也是胡适决心从美国返回台湾的一个重要原因。(12)胡适在1956年对鲁迅的怀念,其实可以用鲁迅1927年的一段演讲来解释。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鲁迅还说,胡适当年提倡“文学革命”,好比开窗,反对声浪是很高的;但钱玄同冒出来主张废掉汉字,好比拆掉屋顶,胡适的“文学革命”就少了阻力,白话文随后也渐渐流行了起来。(13)胡适毕生致力于从体制内“开窗”,进退维谷之时,理当怀念毕生致力于“拆掉屋顶”的鲁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革命是改良的驱动力,鲁迅也确实是胡适的同路人。图:1959年,南港。该年,胡适写成《容忍与自由》,刊出后并作同题演讲,寄望于在体制内为自由开出一扇“容忍”之窗注释①古大勇,《一个学术命题的“前世今生”——大陆与港台学者对“鲁迅与自由主义”命题的言说》,《上海鲁迅研究 二零一三年 夏》,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②③谌旭彬,《鲁迅当年,如何痛骂胡适?》,短史记第519期。④胡适,《日本人应该醒醒了!》,原载日《独立评论》第42号。⑤胡适致苏雪林,日。⑥⑦胡适、苏雪林,《关于当前文化动态的讨论(通信)》,收录于《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2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P689-693。⑧日,旅美学者周策纵为祝贺胡适思想国际研讨会召开,曾作诗云:“‘铮铮如铁自由身,鲁迅终为我辈人。’四十三年前告我,一言万世定新犹。”诗后附言道:“五十年代中期,胡先生曾告诉我:‘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今言犹在耳,恍如昨日也。”见:林曼叔,《文学岁月》,文学评论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P159-160。⑨鲁迅,《论“第三种人”》,原载于日《现代》第二卷第一期。⑩胡适,《致吴相湘》,日。(11)胡适,《致雷震》,日。(12)日,胡适致信赵元任,胡适如此解释自己返回台湾:“这大半年来所谓围剿《自由中国半月刊》事件。其中受围剿的一个人就是我。所以我当初决定要回去,实在是为此。(至少这是我不能不回去的一个理由。)我的看法是,我有一个责任,可能留在国内比留在国外更重要,——可能留在国内或者可以使人‘take me more seriously’……”(13)鲁迅,《无声的中国》,日在香港青年会讲。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xuchen]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鲁迅文章咋评价?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鲁迅的文章,社会意义远远大于文学意义.鲁迅自己也说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人忘记,倘若谁以他为是,他会深感悲哀.所以,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文章本身.因为鲁迅是个战士、斗士,一杆笔杀篇天下,令政界的人胆寒……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怎么评价三味书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