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要发明手机发明了哪些特殊信号进行联络

人类收到外星人回信 NASA紧急关闭应答(6)
快乐gogo | 发表时间
字体大小:
  话说回来,NASA此次接收到的信号已并非人类第一次遭遇了。SETI,这个词大家一定不陌生,当前全球最大的地外文明搜索机构,旗下的卡尔-萨根宇宙生命研究中心前不久发现了一系列的神秘信号,该中心的负责人娜塔莉博士称发现了10个神秘脉冲信号,这些信号还有一个特点,色散量是187.5的倍数,于是新一轮的大猜想由此爆发!
  如果说这是一颗脉冲星,那好,目前脉冲星理论中找不到这样周期的信号,也就是说假装它是一颗脉冲星,也是一颗新型脉冲星。测距结果发现,它们都距离我们数十亿光年以上,如果没有所谓的虫洞,那就别想过去了。
  需要指出的是,这10个信号已经经过了微波炉筛查,确定不是来自微波炉,而且太阳系之外。因此有SETI科学家指出,这是潜在的外星文明信号,或许它们之间正在通信。说到通信,还发生了一切神秘的事件,时间是1977年,美国天文学家杰里-埃赫曼使用Big Ear射电望远镜时在人马座方向上发现了诡异的信号。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杰里-埃赫曼使用Big Ear射电望远镜时在人马座方向上发现了诡异的信号
  为什么说是诡异,原因在于其频率为1420兆赫兹,1420!这时当前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最有可能的第一种电波语言!因为该频率正好处于中性氢的频率上,由于氢作为宇宙中最基本的元素,如果大家都用这个频率,能够进行星际间的联系。
  这就像阿拉伯数字,全世界的叫法不同,但写出来大家都认得。宇宙间的联系也是这样,除了频率上按中性氢发射频率走,也可以使用数理符号、也可以展示最新的科技成果来告诉对方我有多牛。1420兆赫兹的信号已经过去近40年了,目前仍然没有下文,有史以来仅出现过一次,或许那真的是外星文明之间的一次联络,碰巧被我们发现了。
或许那真的是外星文明之间的一次联络,碰巧被我们发现了
  卡尔-萨根宇宙生命研究中心前不久发现的10个信号被认为来自脉冲星,目前仍然处于观测阶段,是否真的是脉冲星,还没有个结论。
  除此之外,澳大利亚帕克斯射电望远镜在2007年也发现了40多个比较有规律的信号,都处于银河系之外,被称为快速射电暴,脉冲很短,频率从高频一直降到低频,其背后对应的可能又是某种天体行为。在科学家眼中,这可能也是潜在的外星文明信号。
  在外星信号的监听中,比较集中的发现为M13星团,这里恒星数量非常庞大,保守估计50万颗以上,年龄也足够长,更重要的是距离我们近2万光年,是北半球中最亮的球状星团,科学家使用射电望远镜向其发送地球文明信号。
24小时点击排行
24小时评论排行
热门ufo新闻
本网主要搜集、、等相关科技信息,欢迎ufo迷入住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天探索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号-4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1021449',
container: s,
size: '1,1',
display: 'inlay-fix'5534被浏览300917分享邀请回答7876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2K5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外媒:科学家称人类联系上外星人或要等1500年
责任编辑:朱方雨
核心提示:科学家称,地球可能将在约1500年后认识某个外星文明,届时人类发射的无线电信号将已抵达银河系内约一半的星系。
6月18日报道 外媒称,在美国天文学会的会议上,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预测,人类要等到1500年后才能同外星人取得联系。据欧洲新闻社6月15日报道,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将费米悖论和平庸原理结合在一起,完成了一项概率分析。费米悖论指出,银河系内存在着无数与地球类似的行星,但尚无外星人与人类取得联系或抵达地球,可以说宇宙充满着种种可能。另一方面,平庸原理认为,地球的物理属性不是独一无二的,相关的自然过程在整个宇宙中可能很常见。因此,外星人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发现地球。报道称,目前,与外星人的联系是通过发射无线电信号进行的。在过去80年中,这种信号以光速从地球发往太空。外星人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必须将光波破译为声音,然后再分析3000种人类语言以获取信息。从地球发射的无线电信号目前已到达所有距太阳80光年以内的天体,即大约8531个恒星及3555个类地行星。该研究的负责人之一埃文&索洛莫尼德斯认为,这些数字使费米悖论不再是一种通过直觉感知的理论。他指出,人类的信号已到达了如此多的恒星和行星,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无疑已到达某些外星人那里,但现在轮到对方将信号发回人类这里。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将费米悖论和平庸原理的方程式结合后指出,地球可能将在约1500年后认识某个外星文明,届时人类发射的无线电信号将已抵达银河系内约一半的星系。
凡注明“来源:参考消息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对手机而言,目前该系统的精确度约为10米,但这将得到大幅改进,并且将惠及各方使用者。对升级后的“北斗”系统进行的测试将在年...
由于大环境的变化,香港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角色正在互换,尽管是逐步的。中国政府渴望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因此已将跳过...
日本媒体6月14日援引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斯科特·斯威夫特的话说,第三舰队的行动与“地区不确定性和焦虑”有关。
两个月后,欧盟出于对竞争方面的担忧而计划驳回该电信收购交易。欧盟确实叫停了该交易,长和在一份声明中称,正在考虑上诉的可能...
奥兰多迪士尼乐园所在的城市发生了大规模枪击案。佛罗里达迪士尼酒店,一只鳄鱼把一名幼童拽进了河里。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时间: 11:58:58
&&&&&&&&./《传播学教程》笔记&&&&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1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1.1如何把握传播概念1)美—库利社会学传统2)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3)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4)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5)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6)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7)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8)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9)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10)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1.2传播与信息1)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2)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练习题1)?(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3)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4)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5)6)7)&&&&&&&&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1.3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基本特点a.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b.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1.“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2.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3.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4.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c.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d.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e.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1.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1.2.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1)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2)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练习题4)a.总述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b.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P6-7?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比自然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的社会集合体。其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的设置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现代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系统性显而易见。?大众传播——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特点体现在:?(1)(主体活动)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对象)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手段)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内容)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5)(机制)有反馈机制,但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这些特点使大众传播拥有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播既是社会互动系统,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系统。c.综述: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1.2.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练习5)P81)2)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收集、整理、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由此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练习6)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而人能够主动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3)&&&&&&&&4)&&&&&&&&1.2.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1)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练习7)P9a.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等。b.传播隔阂: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加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而产生的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c.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社会信息系统永远处于平衡与不平衡、矛盾的存在与克服的辩证运动的过程中。&&&&&&&&&&&&d.&&&&&&&&2)&&&&&&&&存在: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其具有不确定性,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人-群,员-组,群-群、组-组、世代-世代、文化-文化间隔阂等。还包括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e.危害: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前苏联)f.解决:他们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必然现象。关键在于人如何科学认识、把握并解决这些矛盾,把社会发展推向高阶段。传播学任务和性质a.任务:它必须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这一点,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b.作为社会科学,传播学研究的焦点始终是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作为应用科学,传播学应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方法。在这个方面,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1.3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原因(基于几种现实需要)a.(有糟粕),在我国.传播学是主从西方尤其美国引进的。其中不乏精华。但也有不少唯心主义的糟粕。为使它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我们必须从唯物史观出发重新建构传播学理论体系。b.(哲学指导的普遍性),传播学属于一门社会科学。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考察人类的传播活动,同样必须从科学的传播观出发。c.(研究目的),研究传播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规律,理顺我国社会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将唯物史观贯穿于传播学研究之中。1.3.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练习8)a.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构成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联系: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象范畴。在马恩那,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多大差异。?使用概念。马恩在论述精神交往之际,也大量使用了现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这说明,我们把精神交往理论看做是马恩的传播观,并非牵强附会的理解。&&&&&&&&&&&&区别:(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视野广阔。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往往单纯地研究信息或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两个考察。马恩认为,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人们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从此观点来观察人类的传播活动,我们首先不能不考察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其次,我们也不能不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重大问题,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质。?信息及生产。从马克思观点看,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生产必然有它的产品—信息,其行业叫信息产业。信息既然是产品,必然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信息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但信息又有其个性,一般物质产品消费的是其本身,多是—次性的,而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意义),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等相联系。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虽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着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然而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去寻找产生这些倾向的原因。b.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而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我们也不能抽象地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这是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发,也是我们考察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基本出发点。2)精神交往理论与西方传播学的区别:马克思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没有多大差异。我们把精神交往理论看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播观。a.行为主义传播学,传播基本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单纯地研究信息和传播,精神交往理论则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b.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人们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上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要考察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行为主义传播学回避这些重大问题。c.精神生产是一种生产,信息是其产品,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与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信息产品又有其个性。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是其本身,信息的消费是其精神内容(意义),物质产品的消费多是一次性的,信息产品的消费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1.3.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交往”的概念。“交往”包括两方面,一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二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分工产生于生产的需要,而交往则是实现生产和分工的保障。生产和交往是有机的成对概念。人类的生产活动可分为两大类:物质生产,与此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一类是精神生产,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总体,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则构成了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练习9)两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a.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b.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c.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2)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而是更多地表现在相互作用之中。其独立性和能动性主要表现在:a.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b.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c.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并不能取代传播学,但它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这种传播观就是:我们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也不能无视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仅强调前者,会导致一种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仅强调后者,只能使传播学成为一种“头重脚轻”的理论,这也是欧洲批判学派的一些学者面临的困境。只有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点出发,我们才能对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与传播作出科学阐释。1.3.3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所要坚持的几项原则:(一关系两化一宗旨)”1)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传播在西方诞生,无论是“管理”学派还是“批判”学派,其诞生环境和考察对象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活动,其结论并不能照搬于中国。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汲取精华,弃去糟粕。2)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因为西方传播学理论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实践问题,生搬硬套,必然缺乏说服力或引起逻辑和思想的混乱。3)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我们应把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状况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索中国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课题,包括如何通过理顺我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社会的、群体的、组织的、人际的现实传播关系,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练习题&&&&1、信息的定义(为什么说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载体?)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3、如何理解“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a.“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b.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c.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d.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6、如何理解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7、什么是传播隔阂?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9、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10、精神交往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①前者:把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既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也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视野更开阔;后者:仅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②前者: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后者:回避这些重大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传播关系的本质。③前者: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产品;后者: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寻找成因。&&&&&&&&2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2.1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2.1.1动物传播信号:传播并非人类特有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就有以下几种:气味(分泌特定气味的荷尔蒙,般草食和肉食动物)。发光(萤火虫求偶)。超声波(蝙蝠)。动作(灰雁动作信号,蜜蜂的“8字舞”)。声音(鸟语)。2.1.2局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1)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2)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受过训练的黑猩猩也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2.1.3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练习1)劳动:从传播学角度讲,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劳动中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2)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一力三性)(练习2)a.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b.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无任何限制。c.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d.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动物只能靠有限的声音和特定的化学或物理信号进行传播。而人类可以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还创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语言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语言的起源:“汪汪”理论,“感叹”理论,“唱歌”理论,“吆——嗨——嗬”理论。2.1.4人类语言的特性:&&&&&&&&&&&&1)2)3)4)&&&&&&&&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具有发音的经济性。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它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而且创造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手语、计算机语言等人工语言。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人类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人类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也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人类能够将对自然和环境的认识作为经验、知识、文化,利用以文字为主体的各种体外化媒介加以记录、保存和积累起来,并通过教育和学习传授给后代。而不像动物那样主要靠遗传。&&&&&&&&2.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2.2.1口语传播时代1)重要意义:a.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b.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c.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2)局限性:a.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b.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因此,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在没有诸如电话等口语媒介的情况下.它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2.2.2文字传播时代1)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练习4)a.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b.文字能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c.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大大推进了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和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3)局限性: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一部书抄写多册,耗费大量时日和人力。文字信息的生产规模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2.2.3印刷传播时代重大贡献:(试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1)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练习5)2)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3)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在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中带来的巨大影响。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2.4电子传播时代1)意义:a.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快速传播。b.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角度看,电子媒介还另具两个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后人-听观-音容笑貌)。使文化传承的内容更丰富,感觉更直观,依据更可靠。一句话,它们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2)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电子信号的传输也实现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发展。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这个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3)电子传播媒介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系统。无线电通信通过电波的发射和接收来进行。分为地上波传输和卫星传输。地上波传输需要建立多处中转发射和接收台。4)电子信号的传输实现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发展。模拟方式:电子信号是以与时间相对应的、连续的电压或电流的变化来表示的;数字方式:信号以电压的有或无(即0或1)来表示。信息保真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可以通过数字压缩技术传输更多的信息。&&&&&&&&2.3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2.3.1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关系(练习6)1)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2)美国传播学家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a.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b.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c.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等。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受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三类媒介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出现,人类传播媒介手段日益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3)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a.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提出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b.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更加增加了信息及其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社会由此产生。2.3.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1)概述——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迎来全新的信息社会。2)信息社会特点a.产业。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主体。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交易。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d.贸易。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3)二战后社会信息化两阶段a.初级信息化阶段——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此阶段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得到高度普及,个人用的媒介也日趋多样化,如电话、录音、录像、摄影、传真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普及程度。这与50年代后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倍增速度骤然加快是相对应的。b.高度信息化阶段——从80年代末到今天。此阶段特点是:(1)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2)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3)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2.3.3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1)信息爆炸: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信息两正在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信息洪流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结构和形态,并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信息社会。2)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到来》:a.前工业社会:多数劳动力从事农林渔矿业等采集作业,生活主要是对自然的挑战。b.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生活是对加工的自然的挑战。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c.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3)托夫勒《第三次浪潮》a.第一次浪潮:从原始的渔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变革。&&&&&&&&&&&&b.c.4)&&&&&&&&5)&&&&&&&&6)&&&&&&&&第二次浪潮: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革。第三次浪潮: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巨大变革。电子传播科技、遗传工程、太阳能等新的高科技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铺设高速度、大容量的光缆网络,建成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邮政、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于一体,对音声、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和传输的多媒体双向信息系统。体外化信息系统得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视觉系统、听觉系统、保存和记忆系统、处理和传输系统、私人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等,媒介有信件、书籍、报刊、电话、广播、电视、传真、计算机、人造卫星等等。20世纪50年代后,这些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90年代以来,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的媒介功能,今后将会统合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当中。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一大飞跃,同时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练习9)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传播媒介也就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就是媒体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任何一种媒介都是外在化的客观事物,拥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信息系统越巨大化,结构越复杂化,人类对它的控制就越间接、越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练习题&&&&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2、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3、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4、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意义?5、试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6、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7、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美)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①示现的媒介系统。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口语和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无须依赖任何机器手段;②再现的媒介系统。其生产和传播需要使用物质手段或机器,但受众无需。包括文字、绘画、印刷和摄影等;③机器媒介系统。传播双方皆需借助机器。包括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三类媒介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出现,人类传播媒介手段日益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8、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9、体外化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如何理解?&&&&&&&&3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的行为。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3.1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3.1.1符号的定义1)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2)声音语言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完整的听觉符号体系,文字是人类创造的第一套完整的视觉符号体系。并称为语言符号体系。3)语言是人类传播的基本符号体系。3.1.2信号和象征符1)符号可分为信号和象征符。2)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象征符则具人类语义性质。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3)信号的特点:a.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如冒烟是着火的信号,这种对应关系是客观的、具有因果性的联系。b.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4)象征符的特点:a.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b.c.d.&&&&&&&&e.f.&&&&&&&&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还能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可以自由创造,象征符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象征符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知觉的层次,而具有表象和概念的功能。一种对象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示,而一种象征符也可以表达多种事物。语言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象征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一个象征符在不同社会里会有不同的解释。&&&&&&&&3.1.3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的几种类型:(练习3)1)语言的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工整度等。也称为副语言。不仅对语言起着辅助作用,本身也具有自己的意义。加强语言符号的作用或传递着语言符号以外的信息。2)体态符号(gesture),如手势、动作、表情、视线、姿势等。在形成语境(传播情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如仪式和习惯、服装恶和饮食、音乐和舞蹈等。象征性和体系性是这一类符号的特点。3.1.4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需借助可感的物质形式。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传播者,传播对象。反馈的过程也伴随着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活动。2)传达功能。意义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形式,由符号承载,才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3)思考功能。思考是内在意识活动,是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思考本身就是一个操作符号、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3.2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3.2.1意义(练习5)1)定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2)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3)意义本身是抽象和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3.2.2符号的意义的分类1)分类:a.明示性意义(denotation)和暗示性意义(connatation)。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是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前者具有相对稳定性,后者较容易发生变化。b.外延意义(denotation)和内涵意义(connatation)。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c.指示性意义(referentialmeaning)和区别性意义(deferentialmeaning)。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2)&&&&&&&&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语言符号的暧昧性:a.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性。如“水果”一词,包容范围很大,西红柿、西瓜等属于“水果”还是“蔬菜”,一般人很难分清。b.语言符号的多义性。指一种符号具有两种以上的意义。&&&&&&&&3.2.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1)传播者的意义。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但符号有时并不能正确传达我们的意图或本意。符号本体的意义与传播者的意义未必是一回事。2)受传者的意义。对同一组符号构成的讯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符号本身的意义与受传者接受到的意义也未必是一回事。每个受传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等社会背景来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的。受传者的意义既不等于传播者的意义,也不等于符号本身的意义。3)情境意义。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还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总之,意义不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3.3象征性社会互动&&&&3.3.1人类的象征行为1)定义: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人类特有。2)象征符具有双层意义,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两层意义之间必须要有某种类似性。这种类似性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或想象。3)特点:智慧性、社会性、约定性、价值性、动机性、行为取向性。4)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interactiontheory),倡始人是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a.象征性社会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b.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三个基本前提:认识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3.3.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1)象征性社会互动a.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也称为符号互动,意义互动。b.象征性社会互动,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被交流或交换的意义,对传播者是,为发出的符号赋予的含义和对符号可能引起的反应的预想。对受传者而言,是对传来的符号的理解、解释和反应。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2)意义交换(练习9)a.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b.&&&&&&&&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或文化背景。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互相理解。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3.3.3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练习10)1)“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这个定义,强调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2)文化符号体系的内容和含义是以社会合约的方式形成的,而它们一旦具有了这种共同性和统一性,就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这种约束有时甚至是强制性的。3)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环境到处充满了象征符,街头的、路边的、建筑物上的,报刊、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中的等。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4)现代消费文化现代社会的消费由物质消费变成了精神消费,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消费。购买商品或服务主要不是为了它的实用价值,而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境”,追求某种“意义”。消费传播体现出“差异化”特点,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风格传播”突出。流行性越来越强,流行周期越来越短。5)大众传播不断创造出新的流行语和流行话题,各种广告、公关和营销活动不断策划出新的符号和新的意义,把提供新的“概念”(消费意境)作为打开商品市场的主要手段。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特色。6)象征符过滥也会造成意义、价值和规范的流动化和无序化,使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和行动产生混乱。&&&&&&&&练习题&&&&1、符号的定义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2、象征符的特性①人工符号,人类社会的创造物;②既可表示具体事物,也可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③非遗传,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4、符号的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5、意义的定义,如何产生的?6、符号意义的分类①明示性和暗示性;②外延和内涵;③指示性和区别性。7、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①传播者的意义: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②受众的意义:符号本身的意义随时代发展而变化,而受众个体却依照各自背景理解和解释符号意义,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③情境意义:很多情况下,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不具备的意义,并制约符号意义。8、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9、谈谈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10、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4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类传播具有过程性和系统性。&&&&&&&&4.1传播的基本过程&&&&4.1.1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以下要素:1)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2)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可以通过反馈来影响传播者。3)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5)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时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4.1.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练习2)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双重性质:a.模式与现实具有对应关系,但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b.1)&&&&&&&&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a.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内容: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贡献: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思路形成的。?缺陷: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b.香农——韦弗模式/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传播的数学理论》?内容:描述电子通信过程。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噪源、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贡献: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缺陷: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c.直线模式的缺陷:?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a.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传播是怎样运行的》?内容: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2.模式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贡献: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缺陷:1.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现实情况不符。2.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b.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内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c.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贡献: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加深了我们对噪音所起作用的认识。适用范围普遍。缺陷:这个模式也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4.1.3传播过程的特点:(练习3)1)动态性。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2)序列性。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3)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各环节或要素本身有各自的深层结构。&&&&&&&&4.2&&&&&&&&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4.2.1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考察社会传播。4.2.2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1)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1959(练习4)a.内容: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人内传播。?个体系统与其他各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b.贡献: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2)马莱兹克的系统传播模式:《大众传播心理学》1963a.内容: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包括:?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影响和制约媒介和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制约媒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基于平时的媒体接触经验形成的。b.贡献: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必须对涉及该活动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c.缺陷:列举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但没有对这些因素的作用强度或影响力的大小差别进行分析。4.2.3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练习5)1)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1970(练习6)a.内容:从马恩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交往分为三种类型:?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信息)交往。符号(信息)交往过程也就是传播过程,它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与社会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人际传播:特定传播的双方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思想主体从事社会认识和实践活动,传播是从事精神交往的纽带;大众传播:传播是有组织的媒介企业,受众是具有一定自我能动性的个人。—传播双方及其活动都受一定的日常社会条件或环境的背景的制约。b.贡献: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c.日本学者:将资本主义的大众传播总过程看作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现代大众传播与资本制度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2)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a.内容:?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传播关系。?属于与精神生产密切相关的范畴。考察信息传播,要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一个社会中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和精神生产关系的状态。?作为精神生产关系的传播关系中同样存在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这个“总体”过程的运动。是辩证唯物论关于社会传播过程的系统观。?社会传播结构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b.贡献:?丰富了既有的传播学理论,把一些被回避的问题提上日程,开阔了视野,提供了科学方法。?日本学者基于这些观点,从信息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消费过程”三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信息传播结构及其内部机制进行了尖锐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精神生产过程的固有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的不平等,有助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有助于全面分析和研究我们的信息传播结构,对建立合理的、功能健全的社会传播系统,对理顺我国的社会传播关系,对推动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练习题&&&&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②受众:即信宿,信息接收与反应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③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传、受双方社会互动的介质;&&&&&&&&&&&&④媒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⑤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2、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及两者区别1)直线模式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②五W:Who(谁);Saywhat(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向谁说);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④评价: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噪源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2)循环和互动模式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①施拉姆受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传播是怎样运行的》。②内容: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讯息循环,相互作用;b.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接受和解读符号)、解释者(解释意义)和编码者(符号化和传达)的角色。③评价:a.意义: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正确;b.不足: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平等)的关系中不合适;仅适于人际传播,不适于大众传播过程。B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①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②内容:a.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和受众,二者间是传达与反馈的关系;b.大众传媒(传播者)与一定的信源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信息与受众(个人集合体,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相联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③评价:充分体现大众传播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揭示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备系统模式特点。C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①在香农-韦弗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②内容:&&&&&&&&&&&&③评价:a.意义:克服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对讯息、传达和反馈的任何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适用范围比较普遍。b.不足:未能指出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3、传播过程的特点4、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6、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7、田中义久“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有什么特点?8、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①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范畴;②考察信息传播就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③精神生产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一个社会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该社会的精神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状态;④传播学研究要把信息“交流”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交往联系起来。总之,社会传播过程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5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5.1人内传播&&&&定义: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5.1.1过程与结构日本学者渡边一央等人提出的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充分反映了人内传播的系统性。5.1.2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1)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和要素:a.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b.知觉。感觉的集合,感觉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c.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d.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e.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f.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2)&&&&&&&&g.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以下几方面理解人内传播a.传播过程不是孤立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5.1.3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a.自我可以分解为两方面。1.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2.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b.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c.互动的介质是信息——“有意义的象征符”(significantsymbol)。它可以是音声的,也可以是形象的。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象征互动论》1969a.内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selfinteraction),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的期待,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重新加以组合。b.贡献:?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内省式思考:米德。a.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b.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thinking)过程,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他人有着密切联系。内省过程中,个人会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在与他人的联系上形成自己的态度轮廓。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c.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个人把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重新进行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的状况相适应的新的意义和行为。&&&&&&&&3)&&&&&&&&&&&&5.2人际传播&&&&定义:人际传播(personalcommunication)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5.2.1人际传播的动机1)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库利“镜中我”概念(thelooking-glassself)《社会组织》1909a.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b.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包括三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c.“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综上,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建立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以及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个人从事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5.2.2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的传播和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1)人际传播的特点:a.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b.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多种渠道和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产生新的意义。c.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效果好。d.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2)社会功能a.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b.社会化: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个人角度说,指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而言,指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个人观念社会化包括自我观念的形成和社会观念的形成。5.2.3人际传播和自我表达1)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练习8)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是语言。声音语言、书写语言。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2)&&&&&&&&3)4)&&&&&&&&姿态(gesture)的传播功能(练习9)a.强调语言b.补充语言c.代替语言d.控制语言e.表达超语言的意义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外观形象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它所传达的信息形成人际传播中的第一印象。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练习10)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会招致误解和被社会孤立。自我表达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相联系,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尺度。&&&&&&&&练习题&&&&1、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2、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3、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②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与社会。因此,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自我又是社会创造的主体,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4、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selfinteraction)①布鲁默:象征互动理论集大成者,《象征互动论》,人能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②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在把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此过程中,人能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和传播,并能对自己采取行动,即能自我互动。③这种互动本质上是与他人社会互动的内在化,即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应。人内传播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组合。这样,他人期待和自我都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而是新的。该理论说明,人不但与他人传播,也同自己传播。&&&&&&&&&&&&④自我传播也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传播有助于个人在与社会的联系上认识和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5、米德的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thinking)①定义:短期的、以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内省的一种。②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他人密切联系。在此过程中,人的头脑中会出现他人的形象,分析和推测他人如何考虑、采取何种态度,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上才能形成个人的态度轮廓,形成决策。这是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是个社会过程。③内省式思考是横向的社会过程,也是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即个人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会把有关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重新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状况相适应的新意义和行为。④内省式思考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对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时,才会活跃起来。6、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动机及社会功能①定义: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或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②特点:a.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b.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c.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d.非制度化的传播,建立在自愿和合意的基础上,相对平等和自由。③社会功能:a.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b.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c.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d.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④动机:a.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首要动机);b.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d.基于满足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7、库利的“镜中我”(thelooking-classself)理论①(美)社会学家C.H.库利《社会组织》②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它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③“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④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多方面,个人的“镜中我”也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准确。8、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9、试述姿态的传播功能10、谈谈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6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属于微观系统,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属于中观系统的范畴。&&&&&&&&6.1群体传播&&&&6.1.1群体的特征及其社会功能1)群体的概念a.定义: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b.群体的本质特征: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这两个特征意味着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互动机制和使共同性得到保障的机制,这种机制成为群体的组织性。c.分类?美,库利:初级群体(primarygroup)和次级群体(secondarygroup)。?德,韦伯:团体(Verband)和一般群体。?德,威瑟:组织群体和非组织群体。2)社会功能和意义a.对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将个人和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是“局部社会”。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可以团结个人的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b.对个人:?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群体的能力大于参与群体的单纯个人能力的简单相加,群体也能够使成员个人的能力得到增强,实现个人实现不了的目标,这是个人参加群体的基本动机之一。?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加入群体获得关于外界变化的信息以减少因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恐惧和忧虑,协作,以集体的力量克服困难和危机。提供安全的行为方式范例,按照群体的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动,防止个人发生社会偏离和陷于社会孤立的有效方法。?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最大限度地丰富自己,促进自己的力线共和目标的实现。群体是表现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场所。c.负面意义:某些群体为实现一己之目的而拒绝承担正当的分工。群体同时具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6.1.2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群体生存的基础条件:1.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核心。2.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也就是个人参加群体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动机。3.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1)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a.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对群体意识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b.&&&&&&&&2)&&&&&&&&3)&&&&&&&&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1、关于群体目标和规范的合意。2、群体感情。成员间的个人能感情、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所产生的“我们”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群体的传播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流向两方面来理解。1.信息流量大,互动交流频度高,群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好。2.流向是单向还是双向的,传播者是特定的少数人还是一般成员都拥有传播机会。双向性则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更统一、群体感情和归属意识更稳固,凝聚力更强。?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作用上。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a.群体意识的核心是群体规范。b.定义: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c.群体规范功能:?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d.主要作用:排除偏离性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e.群体规范的维持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f.群体规范还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凯利和沃卡尔特的实验。以中学生的课外团体“童子军”为对象。表明:群体归属意识越强,对群体的忠诚度就会越高,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宣传就越表现出较强的抵制态度。g.群体对来自外部的说服活动效果的影响表现在:?在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的场合,群体规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起到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在说服观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场合,后者则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使说服效果发生衰减。唤起“自卫”行为,出现逆反效果。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基本原则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人为了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需要对多数人的意见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让步。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什的实验。判断线段是否相等。原因:1.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2.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hardcore)的作用不可忽视,中间人物的意志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和态度表明的强烈性可以对多数派产生有利的影响。&&&&&&&&6.1.3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1)&&&&&&&&2)&&&&&&&&3)&&&&&&&&定义集合行为(collectivebehavior):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我们把集合行为看作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集合行为中的传播看作是非常态的群体传播。发生的基本条件:a.结构性压力。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b.触发性事件。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c.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集合中特殊的传播机制。非理性特点。(练习5)a.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集合中的传播分为信息本身的传播和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这两种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这种集合行为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暗示: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集合行为中的参加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盲信和盲从。处于激动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周围气氛使他的信念、思维和行为方式迅速与现场的人群融为一体。?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集合行为中的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集合行为,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b.群体模仿与“匿名性”?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模仿的法则》(1890)。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的就是模仿的,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无意识模仿: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型仿效。?有意识模仿: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自觉的模仿或有意识模仿。?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反映基于本能进行,直接模仿周围人,出现相互模仿。与人的安全本能有密切关系。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把它作为最有效的安全选择。这种失去理性的相互模仿所带来的结果又可能是最不安全的。?匿名性原理:一些平时循规蹈矩的人在集合行为中作出越轨行为,因为集合使他淹没在人群中,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c.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练习5)?集合行为的初步形态是“循环反应”: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而另一方的反应又反过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的循环往复过程。?主要的信息形式:流言?定义: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发生特点:1.围绕人们关心的问题发生;2.证据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去寻找信息。?流言分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后者。这种流言的特点: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流言信息连同它携带的情绪以异常速度弥漫到人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odem联络信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