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决定意识,那为什么世界观方法论有机统一决定方法论

世界观方法论
您的位置: →
世界观方法论
第一篇:世界观方法论世界观方法论汇总第一部分 一、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的能动作用 【世界观】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人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 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 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世界观】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 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4、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性)在认识和把握 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 造福于人类。(把 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世界观】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 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 为转移。(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内部条件,又要关注外部 条件;既要认识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不利条件。)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观】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又相互联系、密不 可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详见课文 P57)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 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 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系统优化方法 【方法论】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 趋向;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二)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 的灭亡。【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 【世界观】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 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法论】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 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3、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 ★ (事物发展的状态) 【世界观】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 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 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一方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抓住 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原则) (三)矛盾的观点 1、对立统一规律 【世界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 化和发展。【方法论】坚持用对立统一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 立。) 2、矛盾的普遍性 【世界观】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 有矛盾。【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要坚持 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
【世界观】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在:一,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了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同一事物矛盾在发展的不同 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 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世界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二者 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 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方法论】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地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 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世界观】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 展起决定作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的,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既要善于抓住重点,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世界观】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 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既要抓主流,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方法论要求】 主次矛盾、 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 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详见课文 P73) (四)辩证否定观★ 【世界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 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 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践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 决定认识。(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另一方面,认识对实 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推动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世界观】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详见课 本 P48~49)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 实践的反复多次才能完成;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 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理。第二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一、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 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合/推动;不适合/阻碍);生产关 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合/促进巩固完善;不适合/阻 碍);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世界观】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二、人生观、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世界观】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 制约和导向作用。(价 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 重要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真理,走历史的 必由之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们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3、人生价值及其实现★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要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在砥砺自
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发展自己的 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以下是我做的一本练习册的错题,答案以用“加粗”表示 步步高活页作业 政治 生活与哲学 1. 奥运会开幕式突出“和”字,彰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体现了: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真正 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 菩提本无数,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界观是:客观唯心主义 3. 面对有限资源和无限开发的矛盾,奥运正在寻找确定新的价值取向,“奥林匹克宪章”称, 奥运会是一种“生活的哲学”,这说明A.哲学是一种智慧,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B.哲学是对人生的一种本质的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 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凝聚 D.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源于生活 4.中国政府对汶川地震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测定后, 将地震级别由 7.8 级修改为 8.0 级, 这说明: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世界是可知的。5.辨析:(错)市场常常是变化莫测的,想把握住市场的变化是徒劳的。6.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有容乃大”,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 为金,地为木,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焉,上述观点的不足之处是 A.否认了物质对意识的能动作用 B.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观点 C.没有看到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7.有关专家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到 2050 年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油、气供应不足, 需求不断扩大,进口将成为中国石油的重要供应渠道,天然气也需要大量进口,上述材料中 有关专家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8.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的试,大胆的 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先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的向前闯, 大胆的去实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D.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9.改革开放的 30 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 30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 A.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D.真正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0.“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化莫测的世界”。从哲学上看,这所反映的问题是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④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随着时代的转换,实践的深化,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马克 思主义哲学必然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并增添新的时代内容,以新的理论观点,体系构建, 表现方式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这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花开花落随人意,春去春来不相关。体现: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3.“刻舟求剑”: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14.“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悠”这说明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 对静止的统一。15.“按图索骥”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16.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坚 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这里的 “不折腾”可以理解为 A.规律是客观的,人无法限制规律的破坏作用 B.规律是客观的,永恒不变的,所以只能按规律办事 C.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稳妥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改变世界是以承认规律和客观事物的存在为前提的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体现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18.2008 年受金融风暴冲击,楼市降价潮蔓延,政府出台“国十条”以及刺激楼市回暖的减免 契税等优惠政策,目的是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这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C.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人的认识随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19.直到今天,人类仍未能完全识破它的“庐山真面目”这说明 ①在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②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 ③意 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④人们应不断扩展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基本特征。
20.从 1962 年…到 1997 年…到…, 这对于许多年来以找水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测来说具有 里程碑意义,这表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 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21.“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居室,采草以 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2.辨析(正)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23.辨析(误)物质的具体形态寓于物质之中,并通过物质表现出来。24.辨析(误)读书,学习也是获得认识的来源之一。25.2008 年 9 月 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 2008 年 9 月起,用一年半左右的 时间, 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 展观活动的原因是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科学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26.随着股市下挫,救市呼声越来越高,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部决定从 2008 年 9 月 19 日起, 对证券交易印花税进行调整, 由现行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 税率保持 1‰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主观与客观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②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③认识能推动事 物的发展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⑽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7.中国开展月球探测活动,积极参与月球资源开发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类的可持续 发展,这说明 A.实践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B.人类可以使自然界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8.辨析: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9.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已经席卷全球,金融危机是目前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 战,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应对,这说明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②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③部分离不开整体 ④关键 部分的性能决定整体的性能和状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0.当中国改革涉入深水区时,乘风“破旧”势在必行,但千年文明古国的改革命题恢宏复杂, 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头痛医头,这样的“破”需奥结合国情,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即“大破 才能大立”这要求我们 ①要正确处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31.郑板桥有著名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 凤池。”其中的哲学寓意是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③旧事物不符合发展规 律 ④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热情扶持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2.“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哲学道理: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 的发展前途。33.北京 2008 年奥运会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不断交流与融合的特色,这说 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34.2008 年 2 月 18 日,人民网载文指出,目前我国耕地资源紧缺,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但 土地利用方式粗放现象相当普遍,节约用地的潜力很大,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国土 资源部明确提出“适当压缩工业用地,增加民生用地”的调控政策,这一政策内容的哲学依据 是 A.抓主要矛盾的观点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5.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 年 10 月份以来,我国灵活审慎地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从 哲学角度看其依据是 A.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 B.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D.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突破不利规律的制约 ③ 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④坚持辩证否定观,冲破一切传统观念
36.在“神七”发射前的准备工作中,广大航天人坚持把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航天员生 命安全放在首位,在飞行产品的总装测试,系统间联试,地面大型试验,质量问题归零,航 天员训练、飞控方案预案确定、任务风险控制等方面,周密计划,科学实施,集中力量,攻 克难关,这体现了 A.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坚持重点论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坚持均衡论 37.下面漫画“等着我的好消息”蕴含的哲学启示是 A.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38.下列漫画“创新”理解正确的是
A.是创新行为,因为他们做到了学习别人的长处 B.不是创新行为,因为他们没有坚持辩证否定观 C.不是创新行为,因为他们没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D.不是创新行为,因为他们没有彻底的否定和抛弃原有事物 39.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又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是 ①邯郸学步 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唇亡齿寒 ④青处于蓝而胜于蓝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40.2008 年 12 月 18 日,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指出,在 30 年的 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十七大阐明的 “十个结合”,以下节选的其中几个结合中最能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是 ①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②必须把尊重人民首 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③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 合起来 ④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41.基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则材料体现了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42.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 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论本身所蕴含的道理是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可能创造真理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发 展的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3.辨析:(错)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 基础的矛盾运动。44.在抗击雪灾的行动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数次前往灾区,亲自部署抗灾救灾工 作,财政部、民政部紧急下拨救灾专项资金,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生活有保障, 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 A.一切相信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一切为了群众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5.下图漫画蕴含的哲学寓意是 A.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 B.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错误的价值观会误导人们的行为
D.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第一篇:世界观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辩证关系
一、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 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 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形式。哲学一词, 在希腊文中,是由‘爱’和‘智慧’这两个词构成;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 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 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 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普遍具有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不系统 的,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哲学一理论的形态对世界观问题做出系统的回答和 必要的论证。哲学既是世界观有时方法论。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 思维最一般的规律;自觉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 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 论(注:哲学与世界观都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
二、 关于世界观的论述
(一)什么是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什么 叫总的根本性的看法和观点呢?就是说它具有最大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最普遍 的适用性。例如:自然观的原理、观点既适用于机械运动、又适用于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原 理,既适用于奴隶社会、又适用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既适用于自然界,又适用于人类社会、人类思维领域。
世界观是自 发形成的, 人 人都有, 是零 散的、朴素 的、不自觉 的、不系统 的、 缺乏理论 论证的; 哲学则把零 散的朴素的 世界观加以 理论化系统 化, 具有严密 的逻辑和完 整的理论体 系。
(二)世界观具有阶级性
世界观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主要归属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在 阶级社会里,世界观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世界观:资产阶 级的世界观就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要推翻资 产阶级的剥削制度,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平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资产阶级世界观崇尚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哲学;无产阶级世界观所信仰的是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这两种世界观总是在不断斗 争,总是相互对立的。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归根到底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 心主义的,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注:世界观确实有很强的阶级 性,但唯物和唯心,和阶级不能直接挂钩,如在劳苦大众中,也有唯心和唯物 的不同世界观存在)
文化,政治制 度,社会风俗, 生产力水平, 受 教育程度, 成长 经历, 家庭环境 等。
(三)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
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 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
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 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
(四)关于世界观的体系划分
简单而言,世界观的实质,就是从根本上去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运动根源, 解决的是“世界是么样”的的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 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 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哲学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成人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反 之就是唯心主义。另一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 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认为我们的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是可知的,思 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世界能够达到一致,这就是可知论点。凡是认为我们的 思维不能够认识存在或不能完全认识存在,就是不可知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它是一切哲学派别否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区分 哲学派别的位子标准,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实物、结构、系统:(1)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 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2)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
朴素唯物主义 是依据直观经 验和比较粗浅 的自然知识所 作的理论概 括,缺乏一定 的科学论证和 严密的逻辑体 系,带有猜测 的成分,带有 直观的、朴素 的性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 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 观点。方法论上以结构主义为代表。
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现 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 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 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方法论上以系统观为代表。
2.唯心主义
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
唯心主义根本上可分为:(1)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观念作 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是我的精神(感觉、观念、情 感、意志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2)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 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 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 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五)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他是 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 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实在继承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合理内核―― 辩证法思想和批判的的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思想的 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第一次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 的普遍规律,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有 机的高度统一,因而是有史以来最科学、最进步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 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仅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千 差万别的具体事物都是物质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物质对精神起着决定作用, 精神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但反过来又对物质发生反作用。在 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基本 矛盾的分析,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社会发展的 必然规律。
中国宋代程朱 理学的 “理”,古希 腊柏拉图的 “理念”,德 国黑格尔的 “绝对观 念”,就都是 这种作为世界 本体的客观精 神或原则。客 观唯心主义同 宗教常常有着 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客观 唯心主义的部 分分支是宗教 的一种比较精 致的形式,而 宗教则是客观 唯心主义的一 种理想形式。
二 、方法论
方法论,即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 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 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方法论是
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 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一)近代方法论体系
在专门的自觉的方法论学科分支诞生之前,以本题为研究对象和核心范畴 逻辑的构造出来的逻辑理论即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用一解释和把握世界及 物体的一种特有的理论方式,它以提出和回答世界是什么和世界怎样存在为核 心问题。方法论的发展与近代大工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不可分的。资本主义 的萌芽和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探索正确认 识自然的科学方法论的迫切需要。这时,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意义才被突出出来。
近代方法论的奠基人是英国哲学家 F.培根。他推崇科学,反对遏制科学的 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培根在《新工具论》中,总结了科学实验的经验,提出 了新的认识方法即经验归纳法。培根用他的方法体系武装了科学,推动了科学 的发展。英国的 J.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 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 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 观念)。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省(reflection)的观念。感觉 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省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 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 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 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休谟提出了批判理性知识的怀疑论。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休谟主张所 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 (Relation of Ideas) 与“实 际的真相”(Matters of Fact)。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 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而为了避免被任 何我们所不知道的实际真相或在我们过去经验中不曾察觉的事实的影响,我们 必须使用归纳思考。休谟主张我们不可能将我们的思考能力解释为理性的产物, 因为理性只有可能是从两种方式得来,而这两者都不可能做为我们推理思考的 根基① 论证的或直觉的:这样的思考在基本上是先验的,我们不能以先验的知 识证明未来就会和过去一致,因为(在逻辑上)可以思考而出的明显事实是世 界早已不是一致的了。② 归纳的我们也不可能诉诸于在过去使用归纳推理的成功经验来证明归 纳推理的可靠性,因为这将会构成循环论证。
法国哲学家 R.笛卡尔提出了理性演绎方法论。他同培根一样,反对经院哲 学,主张发展科学。笛卡尔不满意经院哲学从圣经教义出发的演绎法,认为从 中得不出任何可靠的知识。他重视理性,在《论方法》一书中提出4条方法①普遍怀疑,把一切可疑的知识都剔出去,剩下决不能怀疑的东西; ②把复杂的东西化为最简单的东西,例如把精神实体简化为思维,把物质 实体简化为广延; ③用综合法从简单的东西得出复杂的东西,他说过:“给我广延和运动,就 能造出一个世界来”; ④累计越全面、复查越周到越好,以便确信什么都没有遗漏。他曾用这种 理性演绎法从分析上帝的完满性的概念推论上帝的存在性。他主张清楚明白性, 并称之为“自然的光明”,即理性。笛卡尔特别强调数学,主张一切知识都应该 象几何学那样, 从几条“不证自明的”“天赋的”公理中推演出来, 认为只有这种知 识才是最可靠的知识。欧洲大陆的 B.斯宾诺莎和 G.W.莱布尼茨进一步发展了唯理论的方法论。特 别是斯宾诺莎用理性演绎法,效法几何学的方式即公理方法,建立了自已的哲学 体系。这时方法论已经作为认识过程的哲学根据。由于19世纪以前,整个自然 科学还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只有数学和力学得到较充分的发展,故机械论和形 而上学思维方法占着统治的地位。
3.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康德第一个打破了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缺口。他从物质微粒之间的吸引和 排斥的矛盾统一运动来说明太阳系的形成和发展,促使了机械唯物主义方法的 破产。与此同时,他建立了庞大的先验唯心主义体系,力图把整个哲学变成方 法论。康德把莱布尼茨的唯理论和休谟的经验论结合起来,认为没有感性直观 材料,理性思维是空洞的;没有逻辑范畴、概念,感性直观就是盲目的。但是, 在康德看来,逻辑概念范畴不是来自感性经验,而是人类认识能力自身固有的, 从而实际上否认了逻辑的客观性。康德批判地考察理性思维的方法以及它认识 世界的可能性,形成了先验唯心主义的批判的方法论。黑格尔摧毁了康德的批判的方法论。他指明逻辑的客观性,但把整个世界 的历史发展看作是绝对理念的辩证的逻辑的发展。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强 调了理念辩证法作为普遍的认识方法和一般精神活动方法的作用,因而他的逻 辑学也就是其辩证唯心主义的方法论。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是马克 思以前有关方法论研究的最高成果。
4.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辩 证法,所创立的唯一科学的方法论。它是在概括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积极成果的 基础上,根据自然、社会、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引出的最具普遍意义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它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一切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觉地运用客观世界发展的辩证规律,严格地按客观规 律办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之中,事物 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形式和运动发展的最深刻的原因是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的统 一。因此,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是错误的,而矛盾分析 法是最重要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主观和客观对立统一的基础,脱离实践必然会导致 主客观的背离,产生主观主义,所以必须坚持实践以保持主观和客观的一致性。在认识过程中,要用实践检验人们的认识,要善于正确地运用多种多样的科学 实验和典型试验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客观物质世界以及其中的每一个事物、现象都是多样 性的统一。各自都有自身的结构,包含有不同的层次、要素,组成一个个系统; 各个事物、现象、系统都有自身的个性;同时,它们之间又有着某种共性,共性存 在于个性之中。多样性与统一性、共性与个性都是对立的统一。由此产生了认 识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由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和由思维抽 象到思维具体的方法等等。这些不同的方法也都是对立的统一,因而不能片面地抬高其中一种方法而贬 低另一种方法,而要把它们各自放在适当的地位。既要反对片面强调归纳法的 经验论,又要反对片面强调演绎法的唯理论、独断论和教条主义,而应当把归 纳和演绎辩证地结合起来。世界中每个事物、现象都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灭 亡的历史规律,在认识中还必须贯彻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不仅是理论认识的工具,而 且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伟大革命实践的工具。它是理论认识方法和革命实践方 法统一的、完整的、科学的方法论,它在社会实践中和精神生活中起着越来越 大的作用。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为指导,提出了具体革命实践的 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他说:“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 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从群 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
方法。在集中和坚持过程中,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这 是前一个方法的组成部分”(《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2、855页)。
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通俗地讲,就是“观世界”,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 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一定的世界观原则在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中的运用表现为方法。方法论则 是有关这些方法的理论。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 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 样的哲学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则从某种精神出发。辩证法的世界观要求从事物的 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中把握事物,分析事物自身的矛盾和解决这些矛盾。而与 之相对的而形而上学世界观则促使人们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考察事物。哲学方法论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根据,世界观以自身对人们的认识方法和实 践方法的指导意义而取得存在的价值。哲学方法论离不开世界观,自然科学方 法论也必须以自然观和科学观为前提。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归根结底也受 一定世界观的制约。这种制约以不同层次的方法论为中介。各层次的方法论不 直接统一,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不是简单的同 一,懂得世界观并不等于掌握方法论。方法论是运用世界观的理论,但理论性, 系统性地运用世界观、掌握方法论均需要作专门研究。
正确的世界 观可以正确 的指导人们 的实践活动 走向成功。判断世界观 正确的标准 是;符合客观 世界的不为 人类意志所 转移一般客 观规律。
第一篇:世界观方法论马哲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很多,我将其进行了归纳,希望能够帮助你唯物论部分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 方 法 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方 法 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论部分1.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2.认识反作用实践的原理原理内容: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地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地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辩证法部分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的原理 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 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 寻求最优目 标,又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4. 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 :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要做好准备走曲折的路 5.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既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做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 6、对立统一的观点。【原理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7.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方法论】 ①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敢于承认矛盾、 揭露矛盾; ②要全面分析矛盾, 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8.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9.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 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方法论】认识事物要坚持正确的顺序(特-普-特)学会科学工作方法 ―解剖麻雀抓好典 型;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 10.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到事物的发展,同时主 次矛盾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11.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①在矛盾双方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 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方法论】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同时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主次方面是用于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评价、看法,要全面看,看本质,看大局、看主流, 籍以定性) 12.辩证的否定观 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1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 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②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史观部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 原理内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 用,反之起阻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人生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不同的 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3.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方法论: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 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 实现了唯物 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的 唯物论成为彻底的唯物论, 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成为彻底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 以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 辩证 法与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严谨的哲学体系, 简称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都陷入了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论亦称唯物史观) 和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论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 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 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断言社会意识 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属于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的两大缺陷①它们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而没有考察产生这 些动机的物质原因。②没有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只承认杰出人物的作用, 否认人民群众的作用。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第一次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用社会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剖社会发展的规律,为 人类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从而揭示了社会 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最伟大贡献之一,是对旧唯物主义唯 心史观的超越。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辩证唯物主义,即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 衍生的,是第二性的, 立场一定要清晰、坚定 观点:主要包括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方法:唯物主义辩证法,即对立统一原理,矛盾分析法 其立场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因为 立场问题是价值观问题。在阶级社会中,立场是 一个具体的存在,并不是抽象的。它主要通过主体的政治态度、阶级道德、价值标准表现出 来,最典型的表现为政治态度。观点么就多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其中唯物史观就有很多零碎的观点,如发展 的观点等,但归结为那两种。方法即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了:主要就是指唯物辩证法了
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 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 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 性和革命性的结合,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 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 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 是在对时代 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 世后, 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 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 思、 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 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 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 以毛泽东为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 社会实践相结合, 创立了毛泽东 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是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 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 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 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 实质上可 以归结为以下 3 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 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 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 必须通过实 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 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唯物史观认为,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 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 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 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 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 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 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 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 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 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造出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 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 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 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等。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上层建筑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表现 在1、一定的制度、设施、是以一定的意识形态为指导建立起来的。2、一定的意识形态,又总是要求建立相应的制度、设施,以获得和 凭借一下的 手段和工具,使它得到广泛的传播,在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成为支配人们的强有力 的精神力量。3、一定的制度和设施,一经建立,又会反过来影响意识形态。一种新的政治上 层建筑的出现,将会产生新的政治、法律的社会观点,并强烈地影响其他各种意识形 态。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统一。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上层建 筑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上的。”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地主阶级利用封建上层建筑 的力量,通过改革,不断为新的社会制度的发展扫除道路。” [编辑本段]
意识形态(英文:Ideology,也写作“意识型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英文 Ideology 这个词是德崔希伯爵(Count Destutt de Tracy)在 1796 年所 创造的,被用来界定一种“观念的科学”。拿破仑称帝之际,发现欧陆的哲学家多数对 他有所批评,高傲的拿破仑遂以“意识形态家”轻蔑地称呼他们,自后在言语的使用上, “意识形态”偶尔会表现出负面的意涵。在广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系谱上,其可追溯至柏拉图《理想国》中的“高贵谎言” (the noble lie)的思想。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较 世界 观),存在于共识(参见日常社会中的意识形态一节)与一些 哲学趋势中(参见政治 意识形态一节),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 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参见作为一种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一节)。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较世界观),存在于共识( 参见日常社 会中的意识形态一节)与一些哲学趋势中(参见政治意识形态一节),或者是指由社 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 态,参见作为一种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一节)。
[编辑本段]
社会意识形态的分析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其中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起主要的 决定的作用,哲学思想起指导作用。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反 映一定阶级利益,为一定阶级服务。代表先进的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发展起 促进作用,代表反动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无 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社会主义物质文化明和精神文明 建设起巨大促进作用。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政 治制度的反映,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在意识中的表现。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 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19 世纪初,法国哲学和经济学家 D.特拉西在《意识形态概论》中首先使用了“意 识形态”这个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是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学说。马克思、 恩格斯把意识形态作为和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范畴。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 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 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 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 等,各 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 识形态的有机整体。[编辑本段]
社会意识形态分类
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 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每个社会的统治 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往往存在 3 种不同的体 系①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 识形态。②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③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 的新的意识形态。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斗争,构成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在社会形态 更迭时期,新旧意识形态之间发生的斗争尤为激烈。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影响,表现
出社会意识形态发展中的继承性。不同的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由于都是私有制的反 映,它们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有着根 本区别,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 行最彻底的决裂。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它 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进步的意识形态。新的意识形态取代旧的意识形态、如同新 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一样,是不可避免的。[编辑本段]
社会意识形态的名词解释
意识形态是指意识的表现和表述形式。形态是形式的别名、形态就是形式。形式是认识对象的彰显和外露部分,是我们 认识对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定必须经过的桥梁。意识是世界的内在规定、一般规律和组成部分,是具有客观实在性同世界和万物 的其它组成部分处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物”或物质。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世界和万物的存在、运动、变化、行为等。例如:天体运行、 四季变化、社会运动、人体行为。我们要发现意识,全面了解和掌握意识的特征,必须通过意识的表现形式这座桥 梁,通过观察世界和万物的存在、运动、变化、行为等意识的彰显部分才能够实现, 舍此再无其他道路。意识的表述形式是人所创造的概念、理论、观点、知识等。现在绝大多数人所说的意识形态, 是指狭义、 具体的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意识是人关于如何在社会中生活和行为的意识、意念、愿 望、理想、方案、路线、观念。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表述形式。社会意识是社 会意识形态或形式的本质、内在规定和组成部分。社会意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是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例如,人的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和人自身的繁衍生产行为。我们通过观察人的社会活动和行为就可以发现社会意识、了解和掌握社会意识的 本质和特征。社会意识的表述和传播形式是社会个人创造的思想、观点、理论、主义、文 学、艺术、语言、文字、图画、法律、规章等。
世界观方法论相关文章
《》由(易啊教育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