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经济学说的价值

4. 说说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认识,以及与西方经济学相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什么区别。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4. 说说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认识,以及与西方经济学相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是否存在一整套的思想体系不得而知,即便有也缺乏哲学根据,凡是生产要素都能产生(边际)价值4,取消了价值的恒定性以我现在比较肤浅的认识,1、首先是年代,马克思身处的19世纪。这种不同还表现为,西方经济学不假思索地预设“经济理性人”,而马克思则揭示人从感性的初民向理性人演化的过程。马克思讲求从原理到结论的整个体系的一贯性,做数学,比如道德问题,比如环境问题,在这种新的分析方法下一路演变,呈现为我们现在称为“西方经济学”的东西。2、在价值是否有恒定性问题(准确地说是“价值实体”的存在性)上的分歧就导致了完全不同的思考进路,马克思认为诸如1衣=10布这样的交换是源于等号两边的事物拥有同等的价值量,所以文字相对平易,极少数学。6,西经研究资源分配,前者把握时代。而西方经济学将资本主义永恒化,把它当做毋庸置疑也无须改变的前提(因为基本上分析的结论都是:理论上的完全竞争市场经济能够实现最优资源分配)5,或者搞实证,但整个思想体系是一贯的,而在西经里,而西方经济学则是“静态”的,认为只有劳动与价值间存在映射关系,劳动创造价值、于是马克思的经济学给出阶级斗争的必然性、所以马克思的经济学内涵历史的维度,即历史运动的维度,并采用劳动来衡量之,例如我拥有的衣服已经多的无须再买,那么相比我一件衣服都没有的情况,这件衣服的(边际)价值就小得多。3、马克思用劳动衡量价值,后者解决问题——虽然不太考虑解决问题之后那些难以量化的后果,西方经济学只是“假设”而不问假设是否合理,怎样方便计算怎样来,故前者宏大叙事,后者琐碎细致,对于西经来说,1件衣服的价值没有定数,因为需要看重的是“边际价值”。7,资本只是转移价值,这样劳动者的地位就凸显出来,资本家以蛀虫形象出现也就顺理成章、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以及无产阶级应当斗争的理由、马克思为了让那些实践者能看懂他的书,他把劳动看做是价值实体(这是一种德国人式的哲学抽象),背后有哲学根据;西方经济学,一个外行不可能看懂他们的paper,很多是建模型,经济学正统还属于李嘉图学派为代表的劳动价值论,而在马克思去世后经济学发生了“边际革命”
采纳率:33%
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也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产量水平,是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效果,研究社会总体经济性会其实就是研究国民收入,是建立在IS-LM模型(这个不是凯恩斯的,是凯恩斯的后继者希克斯和汉森提出来的)上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即政府调控)干预经济,微观价格分析是核心(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是研究经济活动个体决策的行为及后果,比如消费者购买行为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厂商生产行为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从消费者的最优消费决策和单个生产者的最优生产决策过渡到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即单个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和所有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最后过渡到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即研究如何使国民收入稳定均衡地以合适的速度增长,即全部市场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剥削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对立,揭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到达其最后阶段,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另外,它不仅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研究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而宏观虽然也有供求曲线,但是是社会总量的供求,这里稳定就是指没有通胀和衰退,研究经济波动及相关的就业失业问题,是继承资本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上、价格水平及相关的通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同时也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规律。
其实按我自己的理解的话,西方经济学就是研究西方经济社会的经济个体和经济整体,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经济制度,当然是反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推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弥补市场缺陷,促进经济增长,即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创造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又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阐述了关于资本积累的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和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分配、交换的全过程。
由于学力有限,加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去年开的,学的比较水,西方经济学是上学期和这学期开的,还在学,认识可能不到位,逻辑不是很清楚,就多多包涵啦西方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微观个体或是宏观整体经济行为及影响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马克思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电子图书馆公共目录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and this application utilizes JavaScript to build content and provide links to additional information. You should either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settings or use a browser that supports JavaScript in order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application.
WebCat现在不可用。请稍后再试。如何看待马克思经济学?;与刘国光老师商榷;上海财经大学杨君昌;缘由;前些日子我校朱为群老师用电子邮件发给我刘国光老师;27年过去了;(1)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学习的经济学是以马克思的剩余;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弊病的揭露是深刻的,在当时也是正;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有必要作个;也不会成功;(2)在中国这样
如何看待马克思经济学? 与刘国光老师商榷
上海财经大学
缘由 前些日子我校朱为群老师用电子邮件发给我刘国光老师的一篇文章。刘国光老师是我的老师。1978年我有机会考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实经济系。第一年学习“资本论”,当时经济研究所的老师吴敬琏,刘国光,孙尚清,田光,刘国光等老师轮换给我们上课。刘老师的课,大家的评价很高。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我1979年公派到比利时留学,1981年底学成回国,就回到了上海。现在上海财经大学任教。 27年过去了。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刘老师的文章,不免一番感慨。想不到我与刘老师在思想上有那么大的分歧(当然也有共同的),思潮难以平服。下面我逐段或逐句摘录刘老师的原话,谈谈我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以求教于大家。如果我有断章取义之处,也望读者指正。
(1)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削弱和边缘化的状况令人堪忧。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学习的经济学是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即生产资料私人所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引申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是建立在对商品经济,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否定基础上的,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而对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社会主义贬之为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弊病的揭露是深刻的,在当时也是正确的。引起了劳苦大众的共鸣。人们对没有资本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期待。希望有一个财富均等,人人幸福的大同世界。苏联的十月革命后, 率先实践了马克思的主张,剥夺了私人资本,否定了商品生产, 实施了计划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国家也实施了计划经济。我国1949年后也实施了计划经济。本以为,实施了计划经济,我们从此走上了康庄大道,但事与愿违,计划经济失败了。在经过沉痛的反思和激烈的政治斗争之后,我们否定了计划经济模式,重新搞了市场经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等, 现都重新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现在大概只有北朝鲜和古巴实行计划经济,但经济状况很差,据说也在试图改革。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有必要作个区分。马克思主义是活的灵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搞思维僵化。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我们现在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信仰,不是我们的教条。世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仰,这是允许的。不同的信仰有许多的共通的,大家都追求好的东西。 对于“资本论”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现在的确是“过时”了。我作为一个学习过“资本论”的人,说这句话,是很痛苦的。但不得不这样说。道理很简单: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结论是要消灭市场经济制度,但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有矛盾。因此,学生对这门课不感兴趣,甚至对上课的老师也产生了怀疑,认为是遗老遗少在“抱残守缺”。 改革开放后,一部分老师试图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现在的市场经济联系起来讲,没有成功,
1 也不会成功。因此,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不变,但从实际出发,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也不应当放在“指导地位”。 今后建议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放在经济学说史里介绍,历史的镜子,人们应当看看。
(2)在中国这样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学生嘲笑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很不正常。
学生是最能吸收新思想的。我也当过学生,同学间对每位老师和各种学术思潮也有都有评价。学生最不喜欢的是,固守教条,抱住本本不放的老师。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听课,有一位田光老师,他对资本论研究很深透,但在他看来,资本论里字字是真理,段段连接无懈可击。我们觉得,田老师,很认真,也很天真。 马克思主义真的是我们思想的锐利武器的话,学生是不会嘲笑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怕嘲笑。学生嘲笑的恐怕是假马克思主义。
(3)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经济研究工作和经济决策工作中都有渗透。对这个现象我感到忧虑。
刘老师也是我的老师。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学生时,他给我们上过课。他上得不错,学生评价很高。我劝我的老师,不必忧虑。很正常。提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似乎说是“渗透”,过分了。
(4)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产阶级亡我之心不死,中国社会主义是美国继苏联之后又一个要消灭的目标,这个目标是既定的。
这是以前的提法。我们以前提过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非常英明,明确停止“姓社姓资”的讨论。胡锦涛总书记也很明智和正确,提出:“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样,我们可以摆脱意识形态上的无谓争论,致力于为人民造福。苏联没有被美国消灭。苏联的解体是民族矛盾激化和计划经济失败的结果。我们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怎么会被人家消灭呢?中国改革开放了,更强盛了。不管人家的目标怎么定,我们走我们自己的路。
(5)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很多人认为社会主义不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行了。
社会主义阵营的提法,大概中苏发生分歧后,毛泽东主席就不赞成这个提法。中苏分歧有政治上的原因, 也有经济上的原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我们不做苏联的附庸是对的,但批判修正主义是错的。修正主义就是改革。我们后来也搞了“修正主义”, 有些方面,比前苏联修正得还厉害。这些都没有错,从实际出发,错的,就应当修正过来。 社会主义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问题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政府有责任关注和解决市场经济所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比如社会公平,这就是社会主义。如果再把社会主义理解为整个社会大一统,把市场经济排除在外。那注定要失败的。也是没有“市场”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灵魂,是永葆青春的,不能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市场经济的不相容性,说成是“马克思主义”不行了。
(6)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一些人因此误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行了,只有西方经济学才行。
可以说,再给学生讲“资本论”,显然不合时宜。你想想,“资本论”的结论是商品经济必然灭亡,我们又要向学生强调现在还不能灭亡,逻辑上说不通。取而代之的只能是“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多多少少讲点市场经济的功效,讲资源配置的原则,比之“资本论”实际多了。不过,我们也不要对“西方经济学”的功效吹得天花乱坠。
(7)到底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来教育和培养学生,还是双轨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并行。??表面上看是并重,实际上是西方经济学泛滥。??一些学校的研究生比如经济专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不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考西方经济学。这是教育方针的问题,这样的教育方针是根本错误的!
我是不赞成双轨制教学的。因为只会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 我所在的是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管理学院,原来“财政学”的教学也是双轨制,既讲“社会主义财政学”又讲“资本主义财政学”。学生和老师意见都很大。好在我们学院领导比较明智,老师大多比较年轻(我算老的了),在年就把两门课合并成一门课:“财政学”,内容主要是介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学,当然是吸收了国外的“财政学”教材。我校蒋洪教授主编的“财政学”在国内很有影响。主要是“早”,影响就大。现在财经类院校大多采用了合并的模式。 “西方经济学”是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理论的,与马克思主义没有冲突,与“资本论”有冲突。经济专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不考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只考西方经济学。这是大势所趋,不是什么教育方针的问题,是正确的,是无可指责的!
(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与时俱进,现在的教材也在改进,这几年大有进步,特别是抓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但是还不够成熟,数量也不多,没有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同时,西方经济学教材大量流入。
刘老师也注意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过时”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要与时俱进。 我也注意到现在出版的一些“政治经济学”教材,似乎没有成功。因为他们离不开资本“剥削”的理论,离不开的商品经济“必然”灭亡的结论,仅仅说在现阶段还需要商品经济,将来商品经济还是要灭亡的。把马克思的结论推向了遥远。有的教科书引入了“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内容,搞得不伦不类。我认为,这样搞下去是,没有出路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大量流入, 不是坏事。 改革开放以来,国泰民安,不是西方经济学教材的功劳,也不要把它当成洪水猛兽。
(9)“海归”派回来很好,可以充实我们的经济学队伍,充实我们关于西方经济学的知识,这是好的一面。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没有经过马克思主义的再教育,就进入教师队伍和研究人员队伍,不经过评论、原本原汁地介绍西方的东西,却是有问题的。
我是1979年作为我国首批出国人员到比利时留学的,1981年底回国。可以说是最早的“海归派”。之前,我受过系统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在计划经济的时代里工作过14年。对计划经济的弊病有较深切的了解。对计划经济的否定,对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有真切的感受。是否一个人到国外留学一定要先“打预防针”呢?我看一点也没有必要。我在比利时留学时,当时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受到左的政策的影响和指使,多次对我们留学人员进行“提醒”,现在看来成为笑柄。人不会那样幼稚。小时候,父母对我们有许多灌输,正确的,我们会坚持,也会向下一代灌输。不正确的,灌输也没有用处。其实,一个人的行 3 为,更多是对现实思考的结果, 而不是灌输的结果。
(10)没有经过马克思主义再教育,没有受过训练,就走上讲台的这种做法流弊很大。
有必要作这样的“训练”吗?“训练”的结果适得其反。我们不知搞过多少次“再教育”活动,不是都走过场吗?我们为什么不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呢?
(11)我们自己培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师队伍在不断萎缩,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投入很少,奖励也很少。奖励也只有海外人奖励搞西方经济学的。这个情况很糟糕。
培养也好,投入也好,奖励也好,都是手段,手段的成功与否,要看目标是否正确。我记得在成都武候祠里的一幅对联的一句话:“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人治蜀要深思”。目标对了,手段正确得当才有效果。不然就白费劲。
(12)比如对党校省部级干部班的教育,如果让主张以西方经济学为主流的教师去教他们,那会是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干部不是天真无邪的孩子。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很高的鉴别能力。设想一下,一个人在讲台上胡说八道的人能站住脚吗?
(13)地方一些干部在国企改革问题上,在公有制和私有制问题上,在维护群众利益问题上,都站在共产党的对立面,比如在房地产领域都是在维护开发商的利益,把老百姓的利益完全置于脑后,就是受影响的表现。
好像把西方经济学的功效放大了。西方经济学也讲市场失灵的问题,也讲垄断的祸害的问题。一些干部以权谋私是私心作祟,缺乏必要的监督所致,与西方经济学没有相关关系。
(14)一些地方提拔干部,规定必须到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进修才能提拔。这都不是很正常,是崇拜西方。
我同意刘老师的观点。提拔干部,规定必须到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进修, 这是不对的。这是惟学历论。我从来认为提拔干部是要根据其素质与能力,其他都是次要的。就是上大学讲台,也不能惟学历与职称。有的年轻人没有教授职称,也可能没有留洋的经历,但上课的水平很高,一点也不比洋博士差,为什么不能重用呢?
(15)领导权很关键。现在有的领导权不在我们手里。??中央一再强调,社会科学单位的领导权要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我觉得应该检查一下,现在到底掌握在什么人手中。??复旦大学张薰华教授对这个状况很担心,他说只要领导权掌握在西化的人手中,他们就要取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排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以一定要注意,各级领导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不是红皮白芯。
这段话的火药味很浓。在讲阶级斗争。有必要这样上纲上线吗?的确,领导权很关键。我不是领导,对领导权没有兴趣。我作为一个群众,领导权希望掌握在能为人民谋福利,而不是 4 专门为自己打算的人手里,更不希望领导权在哪些贪官污吏手里,也不希望领导权在那些嘴上口口声声讲马克思主义,行动上比资本主义还资本主义的人手里。我想,这与刘老师没有什么分歧的。问题是,领导人产生的途径和监督的方式值得研究。事实证明,领导权在真正的好人(包括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不容易做到。在大学里,不能把讲授西方经济学的老师就说成是异己分子,就不能重用。那就会打击许多好人。 讲“资本论”的人就可以掌权?这样识别干部未免太简单了一点。红皮白芯, 什么是红,什么是白?
(17)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同志分析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倾向性问题,一个是两种迷信、两种教条主义;一个是左倾右倾问题。我觉得他分析得很有道理。所谓两种教条主义:一个是迷信、空谈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一个是迷信、崇扬西方发达国家的、反映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把西方某些学派、某些理论或者西方国家的政策主张奉为教条,向我国思想、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渗透。
社会科学研究是否采取一些新的思维方式。过去不是反左就是反右,脱不开这种思维方式。搞到后来,什么是左什么是右,越来越糊涂。我建议,研究是否能采取务实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正确的东西,纠正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错误的东西。这样,教条主义就没有了市场。我想,无论什么教条主义,都不会有什么市场的。不必担心什么“渗透”。真的教条主义是不会有什么大的渗透力的。我们倒需要思考一下,我们是否把外国的东西,尤其是社会科学方面的东西一概贴上了资产阶级的标签,然后大加批判,结果作茧自缚,妨碍了自己的思维,阻碍了自己的前进。过去,谁主张市场经济, 谁就会被扣上资产阶级的的大帽子,这个教训不值得记取吗?
(18)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竟然只讲西方经济学,不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排除在外,这实际上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其流毒很大。西方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上升是当前的主要危险。
我没有看过这本书。写书是作者的权利和自由,不必非要人家如何写。我前面说, 不要把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混为一谈。马克思也是务实的,只要他正视现实,他也会修正他以前的结论的。当前主要危险是什么?任何事业都有风险。当前的危险很多,政府要做的事太多太多。我认为,西方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上升不是主要危险,相比之下,危险之一就是用以前的封闭的眼光看待当前的改革开放,企图历史的车轮倒转。
(19)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括经济学和经济领域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一切淡化或者取消马克思主义的企图都会削弱共产党的领导,改变社会主义的方向,或者改变颜色,即共产党还在领导,但是已经变色了。所以这是一个主要的危险。因此我们不能把经济领域里的东西看淡了。
又是颜色问题。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没有问题的。不光要坚持领导,而且要善于领导。经济学和经济领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不是以“资本论”为指导。 一切淡化或者取消马克思主义的企图都会削弱共产党的领导,改变社会主义的方向,也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预言要取消商品经济,难道我们就不能改变这个已经改变的结论?改变结论,就是改变颜色?何理之有?
5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专业论文、如何看待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25等内容。 
 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经济学一向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 重要地位。 出于马克思主义特殊的历史与政治...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浅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  如何看待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财政学经济学散文如何看待马克思经济学? 如何看待马克思经济学?与刘国光老师商榷 上海财经大学 杨君昌 缘...  如何看待和利用西方经济学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如何看待和利用西方经济...什么是真正的科 学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严峻的形势迫使...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 究竟应当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 济学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一个无法回避...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比分析_职业规划_求职/职场_实用文档。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比分析 【...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一直引领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及现 代化建设后,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已经成为...  如何看待经济学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如何看待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过程中, 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合理...如何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
如何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
09-10-25 &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 马克思以他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本立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及其市场经济活动,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① 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是一个十分重大、严肃的课题。可以说,我们共产党人在一百多年以来改造世界和创立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一个最本源的思想动因和最基本的历史合理性依据,就是来自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现在,当代的共产党人们面临着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选择:应当怎样看待和评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如果彻底放弃和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就等于彻底放弃和否定了自己的历史,就抽掉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也就要彻底改变自己的发展轨迹了;如果还想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马克思奠基的历史基础上继续前进,就不能轻易放弃和否定这个理论,并且需要按照新的社会主义实践对这个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显然,我们应该选择后者。 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凝结在商品价值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是决定商品价格变动的终极原因,由此可以伸引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本质的四个重要经济原理 创造一国财富的最终源泉是什么 ?进而言之,人类社会的财富究竟是靠什么创造出来的?这个看似极简单的问题,曾经在近代困扰了人们数百年的时间。16世纪到17世纪中后期,英国的学者认为,只有海外商业贸易活动才是国家的财富之源。这种认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权威性的理论——重商主义。在18世纪中后期和19世纪初页,有两个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先后分别论证提出,劳动特别是产业部门的劳动,是创造财富价值的重要源泉。进而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的最。学说。19世纪中期,马克思以前人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并在方法论和学说体系上进行了深刻改造和重要创新,提出了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在自己的经济学研究中发现,在一切商品上,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这种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形态的劳动,例如种田的劳动和纺织的劳动,另一方面同时又是抽象形态的劳动,即都是人的劳动力——脑力和体力在生产中的耗费和支出。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抽象形态的劳动,才使得各色各样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例如粮食和纺织品,能够在同一测度标准的尺度下进行比较、衡量、交换、交易和买卖。人们在市场上交换商品,实际上是在相互交换各自的劳动。也正是这种抽象形态的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马克思进一步发现,形成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社会现有的标准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生产一个单位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一个农民生产的20公斤大米如果能同一个裁缝制作的一件上衣达成交换,表明两个交换物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大致相同的。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不断减少②。 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立论基础,还深引出来一系列重要的相关原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包括:(1)尽管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波动是复杂多变的,但在商品价格变化的背后,是商品的价值起着最终制约作用的东西。一辆汽车的市场价格有时会大幅升高,但再高也不会高过飞机的价格;一架彩电的市场价格有时会大幅跌低,但再低也不会低过铅笔的价格,因为说到底,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起作用。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地进行市场波动,正是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这种理论分析通常被称为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 (2 ) 通过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进行自发性竞争波动的市场活动,涨价和跌价,又决定着社会可支配的总劳动时间有多少能用在每一种特定商品和生产部门的生产上,即社会总劳动时间分配的规律。(3)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一方面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从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过程看,资本家花钱购买的生产资料——设备、原料等是生产过程的必要条件,但不会增加任何新的价值,只有工人耗费劳动把生产资料加工转变为产品的过程,才能创造出新价值。由此,资本家购置生产资料的资本是不变资本,支付劳动者工资的资本才是可变资本。(4 ) 资本家为购买设备和原料等支付了生产资料耗费的价值,雇佣工人发放工资又支付了补偿劳动力耗费的价值。为了获得利润,资本家一定会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一直延长到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这种延长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完全归资本家所有。 马克思的结论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价值增殖的过程和资本财富积累的全部基础,就是建立在剥削雇佣工人剩余价值之上的。③在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析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整体。我们这里讲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就是包涵了两者内容统一的理论学说。 二 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首先要研究的题目是,必须确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方法,我认为从彻底唯物史论的观点出发,应当是坚持学术评价、历史评价和实践评价三个评价尺度的统一 以《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出版的时间为算,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理论到21世纪的今天,已经有134年的时间了。今天社会的人们,应当怎样看待和评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以及由此深引的经济分析原理呢 ?我们过去长期以来的有关认识分析方法和进一步扩大推及的许多论断,是否有重新深化认识和思考的必要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认为首先应该研究的题目是,必须确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方法,然后才可能有所依循的逐步深入探讨。这个评价方法,应该对所有在人类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学说、原理,都是适用的。我认为,从彻底唯物史论的观点出发,应当是坚持学术评价、历史评价和实践评价三个评价尺度的统一。 所谓学术评价,就是指这种理论、学说、原理,是否继承发展了同一研究领域前人的先进学术成果,是否真正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视角、学术方法和学术立场,是否能准确的概括出其选定研究对象(经验材料)的本质特征,以及是否具有完备系统的自身逻辑论证体系,从而站在那个历史时代的学术最高峰。由于人类社会历史现象是极其复杂丰富的,任何学者个人头脑生成的理论认识都无法穷其全貌,即使创造者具有极高的个人天分,其创立的理论、学说、原理具有极高的学术质量,也不能说可以涵盖其研究对象的一切理论认识。更重要的是,任何社会历史现象都是立体多象的活动,每一个学术创造者都必须选择某一学术视角、某一学术方法和某一学术立场进行理论研究,尽管这种选择本身就大有高下之分和优劣之分,但是对任何社会历史现象的理论认识来说,都不存在学术视角、学术方法和学术立场的唯一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劳动价值论最初是由古典经济学派创立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方法论上的错误,导致了古典经济学的两个难题:即价值规律同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矛盾;价值规律同有机构成不同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马克思通过对这两个矛盾的研究与揭示,从而最终地完成了劳动价值论的深刻变革过程。其理论创新一是区分了劳动力和劳动,克服了古典经济学的第一个矛盾,二是发现了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化形式,创立了生产价格理论,从而克服了古典经济学的第二个矛盾。 一、方法论变革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理论的变革,同他特殊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与以往的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范畴赋予了新的内容。马克思转移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其劳动价值论乃至整个经济学的创立,都是在社会性这一研究视角内进行和完成的,他在经济学上的成功,也是由于他这种立足于社会现实的研究方法的结果。 马克思是以科学的社会视觉来构造劳动价值论的。从商品的物质属性中抽象出内在的社会关系来,把商品的使用价值理解成自然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还用社会性视角分析了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价值的变动关系,分析了价值形式在历史上的演化历程,证明了商品的交换是卖者让渡使用价值获得价值,买者让渡价值获得使用价值的过程。在物与物的交换的外壳下,隐藏着人与人交换劳动的关系。马克思从社会性视角出发,构建了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一开始就声明:该书的主题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就昭示了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家的不同之处,他要研究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和特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生产,要研究特定社会历史关系下的经济运行规律,要研究特定社会生产关系本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所以,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和文化上层建筑,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作为活生生的东西表现出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学说。 二、“人本”立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人为本”建立的。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在商品价值决定和价值的计量问题上,马克思“以人为本”,分析了人的劳动过程的二重性,找到了商品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劳动者”为本的思想,在劳动价值论中他充分肯定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以劳动力商品作为分析的钥匙,通过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的论述,和劳动与资本买卖关系的表面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指出了劳动力商品特殊效用价值,寻找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充分赞扬了劳动的意义和劳动者的意义。 三、价值观变革 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目标。劳动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又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手段。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基本的、有目的活动,是人创造社会财富,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机能的过程。马克思提出了人自身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而揭示人的自身发展的过程是与劳动分不开的。因而,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创造财富,满足人生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是人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手段。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研究资本关系的,这部巨著,通过对价值的极端形式——资本的形成、资本的产生、资本本质的分析,最终揭示出资本不过是物,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依附在它上面的人与人的关系,使它成为“万能的统治者”,是万恶的资本主义把人变成了资本的奴隶——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工人是能创造价值的机器,所以资本主义是“以物为本”的社会。 马克思贯彻其“人本”的思想,在其经济学中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资本主义相对于以前的社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的巨大物质财富是在人与物本末倒置的社会机制下创造出来的,马克思通过揭示资本的本质,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商品的形成,使人产生对物的崇拜,这个本末倒置的社会不仅剥夺了劳动者发展人的本质的权利,而且,也是人性的倒退,是“物支配人”。所以,资本主义是对人性的压抑,它在物的价值不断增值的同时使人的价值不断贬值。 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己的主人。资本家将消灭,作为生物的人,他们将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人被称作为社会的、生物体的人被当作目的和被重视。社会主义建立“以人为本”的经济运行体制,这个机制运行的必然结果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产品的价值都源自于人类的劳动创造;价值是指凝聚在产品中的一般劳动,它有别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它是人们进行产品交换的物质基础。其实除了马克思以外,有许多经济学巨匠也表达过与之接近的观点,譬如被人们看作资本主义理论鼻祖的大卫.李嘉图就提出过“人是唯一可以带来财富增长的要素”这样的观点。但是完整地提出劳动价值理论,则是马克思对人类的巨大贡献。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在对经济内在基本规律的认识方面,超越了迄今为止所有经济理论对经济的认识层次。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经济危机和目前初现端倪的全球性经济痉挛,国内外学者各执己见,在认识层次上始终徘徊在“产品生产过剩”、“泡沫经济”之类的很低的层面上,几乎没有完整的理论说解,原因就是他们普遍局限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学说。市场经济学说主要研究的是市场规律和市场方法,它是在经济运行形态层面所进行的探索,而经济运行规律除了市场规律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如果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稍事演绎,不难找出目前经济困顿的原因。人们认识事物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囿于某种习惯。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似乎只有在市场学说里才有答案。实际上无论哪一种经济学说都是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结果。经济是客观事物,它不带有任何倾向性;而学术理论则是具有倾向性的东西,其本质是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并非事物本身。我们认识事物首先应该服从于事物的客观存在,而不是满足某种学术理论对事物认识的需要。运用某种理论认识事物时得不出结果,便觉得我们认识的还不到位,运用的理论有待完善,也许将眼前这一特殊问题解决了是对某种理论的突破和发展。殊不知开了半天锁锁打不开,不是方法不对,也不是没有把钥匙的性能全部发挥出来,而是一开始就把钥匙拿错了,再用劲又有什么用呢?劳动价值论最初是由古典经济学派创立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方法论上的错误,导致了古典经济学的两个难题:即价值规律同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矛盾;价值规律同有机构成不同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马克思通过对这两个矛盾的研究与揭示,从而最终地完成了劳动价值论的深刻变革过程。其理论创新一是区分了劳动力和劳动,克服了古典经济学的第一个矛盾,二是发现了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化形式,创立了生产价格理论,从而克服了古典经济学的第二个矛盾。 一、方法论变革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理论的变革,同他特殊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与以往的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范畴赋予了新的内容。马克思转移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其劳动价值论乃至整个经济学的创立,都是在社会性这一研究视角内进行和完成的,他在经济学上的成功,也是由于他这种立足于社会现实的研究方法的结果。 马克思是以科学的社会视觉来构造劳动价值论的。从商品的物质属性中抽象出内在的社会关系来,把商品的使用价值理解成自然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还用社会性视角分析了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价值的变动关系,分析了价值形式在历史上的演化历程,证明了商品的交换是卖者让渡使用价值获得价值,买者让渡价值获得使用价值的过程。在物与物的交换的外壳下,隐藏着人与人交换劳动的关系。马克思从社会性视角出发,构建了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一开始就声明:该书的主题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就昭示了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家的不同之处,他要研究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和特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生产,要研究特定社会历史关系下的经济运行规律,要研究特定社会生产关系本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所以,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和文化上层建筑,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作为活生生的东西表现出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学说。 二、“人本”立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人为本”建立的。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在商品价值决定和价值的计量问题上,马克思“以人为本”,分析了人的劳动过程的二重性,找到了商品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劳动者”为本的思想,在劳动价值论中他充分肯定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以劳动力商品作为分析的钥匙,通过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的论述,和劳动与资本买卖关系的表面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指出了劳动力商品特殊效用价值,寻找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充分赞扬了劳动的意义和劳动者的意义。 三、价值观变革 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目标。劳动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又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手段。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基本的、有目的活动,是人创造社会财富,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机能的过程。马克思提出了人自身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而揭示人的自身发展的过程是与劳动分不开的。因而,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创造财富,满足人生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是人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手段。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研究资本关系的,这部巨著,通过对价值的极端形式——资本的形成、资本的产生、资本本质的分析,最终揭示出资本不过是物,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依附在它上面的人与人的关系,使它成为“万能的统治者”,是万恶的资本主义把人变成了资本的奴隶——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工人是能创造价值的机器,所以资本主义是“以物为本”的社会。 马克思贯彻其“人本”的思想,在其经济学中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资本主义相对于以前的社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的巨大物质财富是在人与物本末倒置的社会机制下创造出来的,马克思通过揭示资本的本质,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商品的形成,使人产生对物的崇拜,这个本末倒置的社会不仅剥夺了劳动者发展人的本质的权利,而且,也是人性的倒退,是“物支配人”。所以,资本主义是对人性的压抑,它在物的价值不断增值的同时使人的价值不断贬值。 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己的主人。资本家将消灭,作为生物的人,他们将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人被称作为社会的、生物体的人被当作目的和被重视。社会主义建立“以人为本”的经济运行体制,这个机制运行的必然结果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产品的价值都源自于人类的劳动创造;价值是指凝聚在产品中的一般劳动,它有别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它是人们进行产品交换的物质基础。其实除了马克思以外,有许多经济学巨匠也表达过与之接近的观点,譬如被人们看作资本主义理论鼻祖的大卫.李嘉图就提出过“人是唯一可以带来财富增长的要素”这样的观点。但是完整地提出劳动价值理论,则是马克思对人类的巨大贡献。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在对经济内在基本规律的认识方面,超越了迄今为止所有经济理论对经济的认识层次。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经济危机和目前初现端倪的全球性经济痉挛,国内外学者各执己见,在认识层次上始终徘徊在“产品生产过剩”、“泡沫经济”之类的很低的层面上,几乎没有完整的理论说解,原因就是他们普遍局限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学说。市场经济学说主要研究的是市场规律和市场方法,它是在经济运行形态层面所进行的探索,而经济运行规律除了市场规律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如果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稍事演绎,不难找出目前经济困顿的原因。人们认识事物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囿于某种习惯。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似乎只有在市场学说里才有答案。实际上无论哪一种经济学说都是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结果。经济是客观事物,它不带有任何倾向性;而学术理论则是具有倾向性的东西,其本质是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并非事物本身。我们认识事物首先应该服从于事物的客观存在,而不是满足某种学术理论对事物认识的需要。运用某种理论认识事物时得不出结果,便觉得我们认识的还不到位,运用的理论有待完善,也许将眼前这一特殊问题解决了是对某种理论的突破和发展。殊不知开了半天锁锁打不开,不是方法不对,也不是没有把钥匙的性能全部发挥出来,而是一开始就把钥匙拿错了,再用劲又有什么用呢?劳动价值论最初是由古典经济学派创立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方法论上的错误,导致了古典经济学的两个难题:即价值规律同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矛盾;价值规律同有机构成不同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马克思通过对这两个矛盾的研究与揭示,从而最终地完成了劳动价值论的深刻变革过程。其理论创新一是区分了劳动力和劳动,克服了古典经济学的第一个矛盾,二是发现了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化形式,创立了生产价格理论,从而克服了古典经济学的第二个矛盾。 一、方法论变革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理论的变革,同他特殊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与以往的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范畴赋予了新的内容。马克思转移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其劳动价值论乃至整个经济学的创立,都是在社会性这一研究视角内进行和完成的,他在经济学上的成功,也是由于他这种立足于社会现实的研究方法的结果。 马克思是以科学的社会视觉来构造劳动价值论的。从商品的物质属性中抽象出内在的社会关系来,把商品的使用价值理解成自然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还用社会性视角分析了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价值的变动关系,分析了价值形式在历史上的演化历程,证明了商品的交换是卖者让渡使用价值获得价值,买者让渡价值获得使用价值的过程。在物与物的交换的外壳下,隐藏着人与人交换劳动的关系。马克思从社会性视角出发,构建了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一开始就声明:该书的主题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就昭示了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家的不同之处,他要研究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和特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生产,要研究特定社会历史关系下的经济运行规律,要研究特定社会生产关系本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所以,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和文化上层建筑,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作为活生生的东西表现出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学说。 二、“人本”立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人为本”建立的。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在商品价值决定和价值的计量问题上,马克思“以人为本”,分析了人的劳动过程的二重性,找到了商品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劳动者”为本的思想,在劳动价值论中他充分肯定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以劳动力商品作为分析的钥匙,通过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的论述,和劳动与资本买卖关系的表面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指出了劳动力商品特殊效用价值,寻找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充分赞扬了劳动的意义和劳动者的意义。 三、价值观变革 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目标。劳动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又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手段。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基本的、有目的活动,是人创造社会财富,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机能的过程。马克思提出了人自身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而揭示人的自身发展的过程是与劳动分不开的。因而,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创造财富,满足人生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是人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手段。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研究资本关系的,这部巨著,通过对价值的极端形式——资本的形成、资本的产生、资本本质的分析,最终揭示出资本不过是物,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依附在它上面的人与人的关系,使它成为“万能的统治者”,是万恶的资本主义把人变成了资本的奴隶——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工人是能创造价值的机器,所以资本主义是“以物为本”的社会。 马克思贯彻其“人本”的思想,在其经济学中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资本主义相对于以前的社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的巨大物质财富是在人与物本末倒置的社会机制下创造出来的,马克思通过揭示资本的本质,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商品的形成,使人产生对物的崇拜,这个本末倒置的社会不仅剥夺了劳动者发展人的本质的权利,而且,也是人性的倒退,是“物支配人”。所以,资本主义是对人性的压抑,它在物的价值不断增值的同时使人的价值不断贬值。 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己的主人。资本家将消灭,作为生物的人,他们将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人被称作为社会的、生物体的人被当作目的和被重视。社会主义建立“以人为本”的经济运行体制,这个机制运行的必然结果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产品的价值都源自于人类的劳动创造;价值是指凝聚在产品中的一般劳动,它有别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它是人们进行产品交换的物质基础。其实除了马克思以外,有许多经济学巨匠也表达过与之接近的观点,譬如被人们看作资本主义理论鼻祖的大卫.李嘉图就提出过“人是唯一可以带来财富增长的要素”这样的观点。但是完整地提出劳动价值理论,则是马克思对人类的巨大贡献。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在对经济内在基本规律的认识方面,超越了迄今为止所有经济理论对经济的认识层次。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经济危机和目前初现端倪的全球性经济痉挛,国内外学者各执己见,在认识层次上始终徘徊在“产品生产过剩”、“泡沫经济”之类的很低的层面上,几乎没有完整的理论说解,原因就是他们普遍局限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学说。市场经济学说主要研究的是市场规律和市场方法,它是在经济运行形态层面所进行的探索,而经济运行规律除了市场规律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如果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稍事演绎,不难找出目前经济困顿的原因。人们认识事物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囿于某种习惯。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似乎只有在市场学说里才有答案。实际上无论哪一种经济学说都是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结果。经济是客观事物,它不带有任何倾向性;而学术理论则是具有倾向性的东西,其本质是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并非事物本身。我们认识事物首先应该服从于事物的客观存在,而不是满足某种学术理论对事物认识的需要。运用某种理论认识事物时得不出结果,便觉得我们认识的还不到位,运用的理论有待完善,也许将眼前这一特殊问题解决了是对某种理论的突破和发展。殊不知开了半天锁锁打不开,不是方法不对,也不是没有把钥匙的性能全部发挥出来,而是一开始就把钥匙拿错了,再用劲又有什么用呢?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