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下肢静脉血栓图片栓

小腿静脉血栓怎么办
来源:网络
发布者:xiaobai
  众所周知一些疾病很容易引起各种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要引起特别的注意,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疾病治疗不再是难题,为了让您减少疾病困扰,下面就小腿静脉血栓怎么办的内容给您做简单介绍,为了你的健康,大家一起来了解了解。病例一:病情描述 :  小腿软组织受伤有静脉血栓怎么办病人今年1月19日骑电车被车撞,小腿挤压软组织受伤,当时没有烂,拍片没有伤到骨头,医生开的活血药,没有嘱咐冰敷,卧床休息等。所以继续工作,一周后左小腿淤血成片,进行了中医针灸治疗,两周后淤血大部分消退,就是被挤压的地方还是很硬,颜色青紫。过了几天开始红肿热,医生说发炎,进行了头孢注射和口服头孢呋辛酯,共15天。此期间一直在家卧床休息。3月中旬,感觉腿好多了,单位又要求上班,就去上班了,上班性质就是坐着,使用电脑。4月初,突感小腿伤处发凉,以为是变天原因没有重视,4月8号患肢还是忽冷忽热的,就去看医生,医生说是可能有血栓。10号才做到B超,昨天结果才出来是:血液粘稠流动缓慢。想问下这个到底是不是血栓??(我们医生说不确诊……)小地方,治疗条件有限。很担心病情,不知道有没有必要去省城的大医院看?该怎么治疗,结果是不是很严重???会不会有后遗症?还是会截肢???好紧张,好害怕。问题回答 :  病情分析:您好,根据上述描述,先不考虑血栓形成,应该是肌张力降低所致的血液回流较慢,与损伤后没有完全恢复有关。指导意见:需要以做下肢的肌张力锻炼为主,辅以热敷、烤电等理疗。  病情分析:你好,这种情况建议还是要去上级医院进一步确诊治疗的。指导意见:通过血管B超是可以明确血栓的,静脉血栓一般采用溶栓治疗。病例二:病情描述 :  我是小腿静脉血栓,怎样治疗、做手术如何治我是小腿静脉血栓,怎样治疗、做手术如何治,需多长时间想彻底治愈问题回答 :  病情分析:静脉血栓如不及时治疗,会出现活动后患肢肿胀及疼痛加重,部分血管成条索状曲张及斑片硬块,形成淤积性皮炎,重者局部溃疡,形成“臁疮腿”,若血栓脱落则易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指导建议:一般不建议手术治疗,可以采用中医为主治疗,改善循环,避免进展,建议到专业权威的医院诊治。  病情分析:您好,看了你的描述,这种情况是要注意的,还是要系统治疗的,看看血栓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要手术治疗的,指导意见:1最近不要剧烈活动的,马上到正规医院就诊的,肯定是要长时间吃抗凝药物的。,病例三:病情描述 :  小腿深静脉血栓如何治疗啊?诊断结果是:小腿深静脉血栓
现在脚已经出现肿胀并有麻木感。 最初的症状出现已有半年,最近脚才肿, 以前患过直肠癌,做手术已经有三年了。问题回答 :  深静脉血栓一般采取以下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患肢位置高出心脏平面20~30厘米。卧床休息的时间为10天左右,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根据血栓形成位置,弹力袜使用时间不同,小腿肌肉静脉层血栓形成可用1~2周,最好长期使用,以保护浅静脉和交通静脉的瓣膜功能。(2)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或称急性期)可用抗凝、祛聚及溶栓综合治疗。抗凝是治疗静脉血栓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并不能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但可通过延长凝血时间,预防血栓继续发展,有利于促进早期血栓的自体消融。抗凝治疗时间一般延续到患者恢复正常活动,然后再维持抗凝治疗3~6个月。(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患者,手术越早效果越好。与此同时,应尽量补充一些抗癌物质的摄入,如新鲜蔬菜等,也可以服用甲鱼,虫草,人参等物补充元气,但是要注意癌症患者不适宜服用整棵人参,人参成份比较复杂,最好是能服用里面专门的抗癌分子,如Rg,Rh等,其中尤以RH2的抗癌活性最强。含量为16%左右的人参精华提取物人参皂苷Rh2(护命素),患者普遍反映它在止痛,提高食欲,控制癌细胞的扩散转移,配合化疗使用方面效果很不错。f2   建议查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彩超,注意血凝情况,注意患侧肢体破溃及感染的情况,建议看是否能放置下肢静脉血栓滤网,完善直肠癌转移复发的检查。 病例四:病情描述 :  小腿软组织受伤有静脉血栓怎么办病人今年1月19日骑电车被车撞,小腿挤压软组织受伤,当时没有烂,拍片没有伤到骨头,医生开的活血药,没有嘱咐冰敷,卧床休息等。所以继续工作,一周后左小腿淤血成片,进行了中医针灸治疗,两周后淤血大部分消退,就是被挤压的地方还是很硬,颜色青紫。过了几天开始红肿热,医生说发炎,进行了头孢注射和口服头孢呋辛酯,共15天。此期间一直在家卧床休息。3月中旬,感觉腿好多了,单位又要求上班,就去上班了,上班性质就是坐着,使用电脑。4月初,突感小腿伤处发凉,以为是变天原因没有重视,4月8号患肢还是忽冷忽热的,就去看医生,医生说是可能有血栓。10号才做到B超,昨天结果才出来是:血液粘稠流动缓慢。想问下这个到底是不是血栓??(我们医生说不确诊……)小地方,治疗条件有限。很担心病情,不知道有没有必要去省城的大医院看?该怎么治疗,结果是不是很严重???会不会有后遗症?还是会截肢???好紧张,好害怕。问题回答 :  病情分析:您好,根据上述描述,先不考虑血栓形成,应该是肌张力降低所致的血液回流较慢,与损伤后没有完全恢复有关。指导意见:需要以做下肢的肌张力锻炼为主,辅以热敷、烤电等理疗。  病情分析:你好,这种情况建议还是要去上级医院进一步确诊治疗的。指导意见:通过血管B超是可以明确血栓的,静脉血栓一般采用溶栓治疗。  关于小腿静脉血栓怎么办就给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引起关注,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所以大家在生活中要引起特别的重视,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治疗,不要引起可怕的并发症。另外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必要的,祝您健康!
在寻医问药你还可以
大家都在搜:为什么左下肢容易产生深静脉血栓 -压力袜网,正品静脉曲张医疗压力袜
正品、低价保障,指定城市顺丰48小时送达,免费货到付款
为什么左下肢容易产生深静脉血栓
  在深形成的患者中,左下肢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右下肢,这是什么原因呢?除了血液本身和其他一些原因以外,解剖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腹主动脉位于下腔静脉的左侧。下腔静脉与左、右髂总静脉的汇合处正好在第五腰椎上缘的前面,下腔静脉与左髂总静脉位于骶骨岬最前凸部位,前面有右髂总动脉经过,可压迫左侧髂总静脉,在动脉和静脉之间形成纤维束带,或者在血管内形成内膜增厚,甚至局部粘连或血栓形成,影响左下肢静脉血液回流。这不仅是深形成好发于左下肢的潜在原因,而且也会引起非血栓性肿胀。&&& 最突出的症状可发生在青年女性不明原因的肿胀,在骨盆发育完全后,左下肢开始出现肿胀,这是因为女性的腰骶部前突要比男性明显,而且左髂总静脉是多见的受压部位。所以,这种肿胀实际上是由静脉原因所造成的。大多数患肢并无疼痛,月经来潮或气候温暖时肿胀明显,但不一定受运动影响。要明确诊断,可以作左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特别需注意髂静脉进入下腔静脉的部位,有无主干静脉中断和周围侧支形成。当然股总静脉穿刺插管造影,会提供更清楚的信息。近年来,磁共振血管成象(MRA)技术的发展,可为此征的检测提供更为有利的手段。作者曾用这项技术发现一位年仅14岁的女性患左髂总静脉受压综合征。
支付/配送方式
服务及条款为什么下肢深静脉血栓好发于左侧?
我的图书馆
为什么下肢深静脉血栓好发于左侧?
May-Thurner综合征又叫髂静脉卡压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疾病,是由于左下肢静脉流出道受压造成髂股静脉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引起局部不适、肿胀、疼痛的现象。左髂总静脉通常是由跨过其上方的右侧髂总动脉压迫所致,这导致血流瘀滞,从而诱发血栓形成。May-Thurner综合症更常见于左侧髂静脉与左侧髂总动脉严重重叠的情况。到了本世纪,May-Thurner综合症的定义已经大大扩展,既包括包括非血栓性的髂静脉受压病变(NIVL),也包括包括左、右髂静脉以及多个其他下肢节段静脉的血栓性或压迫性病变。本病得名于1957年最早从解剖上解释这种想象的 R May和 J Thurner 。机制:相对于几乎是垂直上升延续至下腔静脉的右侧髂总静脉,左侧髂总静脉上升时更趋向横向方向,而且右侧髂总动脉还要从左向右跨过左侧髂总静脉。在左侧髂总静脉上行过程中,正好位于右髂总动脉的后方和腰椎和骶骨岬的前方。右侧髂总动脉动脉慢性跳动的压缩力可以在左侧髂总静脉周围发展出纤维束性结构,导致静脉流出道狭窄。缩小的通道容易使患者静脉血栓形成,并往往导致侧枝血管形成。盆腔横行侧枝和腰椎旁垂直侧枝的形成常常还会造成一系列盆腔不适和神经系统的症状,如刺痛、麻木等。
图1左髂总静脉与右髂总动脉位置示意图这种静脉受压、流出道狭窄导致血流瘀滞,这是所谓的“魏尔啸三联征”中的一个最主要因素,直接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魏尔啸三联征:指造成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危险因素----血流瘀滞、内皮损伤和高凝状态)。超声表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表现不在赘述。左侧髂总静脉受压:超声可见位于右侧髂总动脉和腰椎椎体之间的左侧髂总静脉受压呈扁平状(图2a),远心段静脉频谱呈平直的单相波(图2b),不受呼吸和心脏搏动的影响。受压处的静脉血流速度增加(图3)。 图2左侧髂总静脉受压超声表现。图a中单箭头为右髂总动脉,双箭头为左髂总静脉。图b为远心段静脉频谱为单相波(速度为35cm/s)。 图3 受压段髂总静脉流速增加,约为100cm/s。治疗:支架置入和血管成形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
图4 右侧髂总静脉支架植入术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深静脉血栓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深静脉血栓
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病人可能并发,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深静脉血栓主要影响
有的骨科病人手术做得很成功,但是术后几天一下床,竟突然死亡。原来,患者在术后发生了,因血栓脱落导致而殒命。一旦发生,无特效治疗。
所谓,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及属于诊疗范围。
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
在临床上,只有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包括下肢肿胀,局部深处触痛和足背屈性疼痛。DVT发展最严重的临床特征和体征即是,死亡率高达9%~50%,绝大多数死亡病例是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死亡的。有症状和体征的DVT多见于术后、外伤、晚期、昏迷和长期卧床的病人。对付DVT重在预防。应对所有下肢大型手术病人进行.对急性形成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术后在下垫枕,影响小腿深;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并嘱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让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必要时穿着医用弹力袜。对术后的年老或患者要更加重视。
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及症状
所谓,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
深静脉血栓诊断方法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重要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近几年的事情,目前国内对于的规范治疗做的比较优秀的是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他们的带头人()医生是最早开始重视这种病症的几个专家之一。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
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
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
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如何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
虽然早期深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挤压小腿肚子时深部出现疼痛往往提示小腿(医学上称为Homan征)。这是因为时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缘故,同样道理,大腿根部压痛往往提示股静脉血栓形成。当然,一旦有怀疑,就尽早检测血液D2聚体,B超探测深静脉以明确诊断。这样,大部分的病例就可以得到早期诊断。
深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深静脉血栓溶栓
关于溶栓的问题,一直在医学界存有争议。在我国,许多人听到“溶栓”这个很有诱惑的字眼,就抱有很大的期望。其实,“溶栓”两字更多的是指药物的机理而非必然的治疗结果。最新的国际ACCP血栓治疗指南里并没有推荐溶栓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治疗,其原因有三:一是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滞后,溶栓药物对的血栓无效;二是溶栓药物的出血风险很大,尤其是高龄病人可能发生致命性脑溢血;三是大量对比研究表明溶栓的治疗效果并不优于抗凝治疗。当然,随着的发展,置管溶栓的开展是否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还在进一步的经验积累中。目前的临床结果来看,还是比较乐观。但要严格掌握指证。
深静脉血栓抗凝
只要病人没有或凝血功能方面的问题,一般首选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的作用在于防止血栓继续蔓延或形成新的血栓,给侧枝循环的开放缓解症状争取条件。
深静脉血栓操作方法
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彻底治愈的手段。药物溶栓和介入治疗对没有意义。介入支架治疗的效果差,通畅率低。手术架桥或转流的效果同样很差,且存在手术风险。中医中药治疗仍缺乏循证医学的支持。
因此,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控制或缓解的症状、促进深静脉管腔再通。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再通后是否可以手术治疗
如果B超复查发现下肢深静脉已经完全再通,这时还必须做CT了解髂静脉通畅情况。如果髂静脉也排除闭塞狭窄,病人又有的情况下,则可以做下肢浅静脉和交通支离断手术。仅仅存在下肢水肿或小腿色素沉着的情况,一般采用保守治疗。
发生后如果没有再通,该如何治疗
如果下肢深静脉B超或髂静脉CT提示深静脉仍然存在阻塞的情况,首先考虑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方法包括:(1)压力治疗;(2)药物治疗。压力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
压力治疗对的治疗意义何在
下肢深静脉压力梯度变化是从上至下逐步增加的,而压力治疗就是通过消除这种压力而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压力治疗方法分为:(1)间歇性充气泵压迫治疗;(2)带压力梯度的弹力袜。间歇性充气泵压迫治疗的效果优于弹力袜。
治疗下肢后遗症的药物
严格意义来讲,医学上还没有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有效药物。但是,在采用压力治疗的同时,辅助用些药,可以增加治疗的效果。一般临床采用的药物有:爱脉朗、消脱止、迈之灵、中医中药等。其中以爱脉朗效果最好,服用最方便,价格最为便宜,为国际临床指南推荐用药。但是,单纯用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好,一定要配合压力治疗。
最佳的治疗方案
根据大量的病例,结合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报道来看,以下推荐的治疗方案具有快速减轻水肿,预防,加快深静脉血栓再通的优点。具体方案如下:(1)每天间歇性充气泵压迫治疗两次,每次15分钟以上;(2)气泵压迫治疗后穿戴压力中级以上的弹力袜;(3)口服爱脉朗一天一次,每次两片。(4)有急性的病人需要使用肝素和华法林,行抗凝治疗。每6个月复查深静脉B超了解再通情况,一年后复查髂静脉CT[1-2]
深静脉血栓技术要求
深静脉血栓的规范治疗
抗凝治疗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案,其应用的技巧不同也会造成
结果不同。规范的抗凝治疗有以下几个要点:
(1)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先于华法令口服。华法林起效比较慢,用药早期可以诱导。因此,一定要使用低分子肝素作为启动抗凝方案。
(2)等华法林起效并相对稳定时再停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3)调整华法林的剂量要以参考INR指标,以维持在2.0~3.0为最佳。
(4)抗凝治疗的时间在3~6个月。
(5)每次调整华法林剂量后第三天再复查INR。剂量调整以每次1/4片为妥,避免大减大增。
(6)影响华法林的因素较多,个体差异大,尽量至少每两周检查INR。
(7)使用华法林的品牌不要轻易更变。因为每家产品的药效不同。
(8)使用肝素后要检查血小板,预防肝素诱导的(又称HIT)。
深静脉血栓注意事项
不规范治疗往往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辅助的药物治疗替代抗凝药物。这种情况容易导致新鲜血栓形成,的概率大大增加。
二、抗凝药物剂量和时间不足,导致效果不佳或是遗留后遗症。
三、抗凝药物剂量过大,或是过度采用溶栓药物,造成出血。
有出血倾向的病人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病人近期有手术史、脑血管意外以及有不良的病人,不应该使用或慎重使用抗凝治疗。这类病人如果有风险,应该植入腔静脉滤器。
深静脉血栓预防保健
(VTE)是一种严重的威胁生命的疾病。临床包括和。系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即通常所称。二者是同一疾病病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在等西方国家,VTE的发病率在中居第3位。有数据显示,10%的医院死亡是由VTE导致的。在欧州,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VTE,这个数量超过了AIDS、、乳腺癌和高速公路意外事故导致死亡人数的总和。
在第19届国际学会议上, 教授称,VTE不仅在西方国家多见,而且在及亚洲国家也很常见。相当数量的VTE高危患者由于没有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在出院后发展成为VTE,严重时发生猝死。
在第一次患VTE的患者中,50-75%存在明确的危险因素。VTE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创伤、卧床、肿瘤治疗 (激素、化疗或放疗)、高龄、心脏或呼吸衰竭、、肥胖、吸烟、、遗传性或获得性倾向等,这些危险因素通常合并存在。
事实上,VTE是可预防的。经过预防,其发病率会大大降低。常见的预防措施比如:在,胸科大手术前常规给予小剂量抗凝药物;大手术术后患者及时翻身拍背,按摩下肢,小手术患者应当及早下床活动,如遇到突发的单侧肢体肿胀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等等。事实上向群众以及普及的相关知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深静脉血栓护理方法
1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15 °~30 °,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2尽可能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达到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一般患肢只作为溶栓药物给药途径,不作其他药物输入)。
3严禁按摩、推拿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以免造成腹压突然增高致血栓脱落。
4避免碰撞患肢,翻身时动作不宜过大。
5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饮食,忌食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
6每班测量大腿周径,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皮肤颜色、温度变化。
7预防并发症: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多漱口、多饮水,大便干结者可用开塞露通便,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防止发生。
8最严重并发症为,致死率达70%,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窒息感、咳嗽、咯血,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1.止痛。疼痛是患者最痛苦的症状,当患者有溃疡、坏疽或并发感染时,疼痛更为剧烈,可适当给予止痛剂,但要预防止痛药的成瘾性。 2.禁烟。绝对禁烟,消除烟碱对血管的收缩作用,但可饮少量酒,促进血管扩张。 3.保护患肢。避免寒冷潮湿、外伤等因素,保持被褥清洁、平整、干燥,定期消毒更换,肢端坏疽应保持干燥,以免创面继发。对溃疡面用油纱布换药,忌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 4.患肢锻炼。患者取平卧位,抬高患肢约45度,保持2~3分钟,然后将患肢沿床边下垂3~5分钟,再放平患肢2~3分钟,同时进行踝部和足趾的活动,每日锻炼数次,每次5~6回,以便更好地恢复患肢机能。关注今日:0 | 主题:810554
微信扫一扫
为什么临床上的深静脉血栓多见于左下肢?
页码直达:
这个帖子发布于13年零103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为什么临床上的深静脉血栓多见于左下肢理由有三: 1、右髂总动脉骑跨左髂静脉 2、第五腰椎前凸 3、左髂静脉的汇入下腔静脉的角度问题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我只知道第1个.谢谢!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Hidden Post:1]
您无权限看这个帖子,您的积分需要大于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概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劳动人民健康。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患本病,我国尚无统计数字,但并不少见。上海中山医院自年期间共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49例,其中下肢深静脉30例,上腔静脉10例,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仅2例。该院血管外科自年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124例,其中下肢深静脉106例,上腔静脉1例,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10例,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以下肢髂股静脉段最多见。  【诊断】  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快。  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伸延至下腔静脉时,则两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  4.后期血栓吸收机化,常遗留静脉机能不全,出生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分为:①周围型。以血液倒灌为主。②中央型。以血液回流障碍为主。③混合型。既有血液倒灌,又有回流障碍。  5.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  6.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多普勒超声及静脉血流图检查,有助于诊断。静脉造影可确定诊断。  【治疗措施】  (一)急性期 近年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治疗主要是非手术疗法,但偶尔仍需手术治疗。  1.非手术疗效  ⑴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患急性深静脉血栓病人,需卧床休息1~2周,使血栓紧粘附于静脉内膜,减轻局部疼痛,促使炎症反应消退。在此期间,避免用力排例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患肢抬高需高于心脏水平,约离床20~30cm,膝关节处安置于稍屈曲位。如抬高适宜,就不需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度地压迫浅静脉,以增加静脉加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阻止下肢水肿发展。弹力袜使用时间:①对小腿深静脉或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一般不需用,但如踝部及小腿下部出现水肿,可用数周;②对腘、股静脉血栓形成,一般使用不超过6周;③对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先使用3个月,以后间断取除,一般不超过6月,但如水肿出现,则需继续应用。病人在早期,禁忌久站及久坐。对重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人,适当限制站立及坐位,并抬高患肢3个月,这样可促使下肢建立侧支静脉以减轻下肢水肿。  ⑵抗凝血疗法:这时深静脉血栓形成现代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这一。正确地使用抗凝剂可降低朏栓塞并发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其作用在于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滋长和其他部位新血栓的形成,并促使血栓静脉较迅速地再管化。  适应证:①静脉血栓形成后1月内;②静脉血栓形成后有肺栓塞可能时;③血栓取除术后。  禁忌证:①出血素质;②流产后;③亚急性心内膜炎;④溃疡病。  常用抗凝血剂有肝素和香豆素类衍化物。  肝素是一种有效抗凝剂,药效迅速,静脉注射10分钟后,就能有效地控制血液凝结力。其作用时间短,在体内迅速被破坏,大部被酶破坏,小部经肾排泄。静脉注射3~6小时后,血液凝固时间即能恢复正常。肝素水溶剂有12500μ和5000μ两种针剂,每100μ相当于1mg。一般剂量近垦素1~1.5mg/dkg/4~6h计算。给药途径可经皮下脂肪层、肌肉、或静脉注射:①深脂肪层注射:一般注射在腹壁深脂肪层,用浓的肝素溶液(100mg/dml),剂量每次按公斤体重1~1.5mg计算。每隔8~12小时注射1次;②肌肉注射:肝素剂量每次50mg,每隔6小时注射1次;③静脉注射:连续静脉滴注法和间歇静脉注射法,可每次注射50mg,每4~6小时1次。  肝素应用时,需测定凝血时间调节肝素剂量。一般用试管法测定,在间隔注射前1小时测定,以调节下次的注射剂量,凝血时间(试管法)正常值为4~12分钟。在进行肝素疗法期间,要求凝血时间维持在15~20分钟。如凝血时间为20~25分钟,肝素剂量减半;凝血时间超过25分钟,暂停注射1次。4~6小时后再次测定,以决定肝素用量。肝素疗程一般为4~5天,然后应用口服抗凝药物,如香豆素类药物。  肝素一般很少有过敏反应。用量过多,可引起出血,如血尿、创口出血或内脏出血等。一旦发生,可用硫酸鱼精蛋白拮抗,剂量按1~1.5mg对抗肝素1mg。它具有完全的拮抗作用,可每隔4小时注射1次直到出血停止。必要时可输新鲜血。  香豆素类衍化物是一种凝血酶原抑制剂。其作用诱导期长,一般需在用药后24~48小时才开始起作用。作用消失时间也长,并有药物累积作用,要停药后往往要经过4~10天作用才完全消失。香豆素类衍化物均用口服法。凝血酶原值应维持在20~30%(浓度%)。  现国内常用香豆素类衍化物有:双香豆素(dicoumarin),新抗凝(stntrom)和华法灵钠(warfarin sodium)。一般以华法灵钠最常用,第一日每次5mg,每日3次;第二日每次5mg,每日2次;第三日开始每次2.5mg或5mg,每日1次,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节。  香豆素类衍化物引起出血时,处理为静脉注射维生素K110~20mg。严重出血者,需静脉注射大剂量维生素K1,每次50mg,每日1~2次,并输新鲜血。  凡肝肾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抗凝血疗法。抗凝血疗法,一般选用肝素4~5天,停肝素前一天起口服香豆素类衍化物,疗程应根据病变部位及有无肺栓塞而定。1975年Hirsh指出,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需4~6周;髂股静脉血栓形成需3~6月;轻度肺栓塞需4~6周;重度肺栓塞需6个月。  ⑶溶血栓疗法: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并发肺栓塞,在发病1周内的病人可应用纤维蛋白溶解剂包括链激酶及尿激酶治疗。1984年Zimmermann主张在血栓形成2周内,仍可应用溶栓药物。  链激酶是从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提制,尿激酶则由人尿提制,两者均是有效的活化剂,能激活血液中纤维量白酶原使之转变为纤维蛋白酶。此酶可水解纤维蛋白成为小分子多肽,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  尿激酶的使用法:①初剂量:一般为5万μ/次,溶于5%葡萄糖水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②维持剂量:纤维蛋白原正常值为200~400ml/dl,如测定低于200mg/dl,暂停注射1次。同时测定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正常值大于120分钟,如小于70分钟,也需暂停次。使用时间可长达7~10天;③副作用:尿激酶无致热反应,副作用远较链激酶为轻,可有出血如创口出血,但很少发生,发热、恶心、呕吐、头痛、倦怠、胸闷及皮疹等。并发严重出血时,可用10%6-氨基已酸10~20ml,静脉注射,必要时可输注纤维蛋白原。  近年来,已研制成功作用仅限于血栓部位的新溶栓药物,使溶栓药物史上又增添新的一页。①人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自子宫组织或人体黑色素瘤细胞瘤培养液中提取,能特异地激活血栓表面凝胶状态的纤溶酶原,但对血液循环中溶解状态的纤溶酶原无作用,故无全身影响,该药产量甚微,价贵。1989年Krupski报道临床应用TPA治疗血管阻塞,8例中有7例血栓完全溶解,1例部分溶解,无併发症。国内实验研究已完成,尚未摊投入临床应用。②尿激酶前体(Pro-UK),是尿激酶的活作用,国内外均处于实验阶段。  ⑷其他药物:中分子量(平均分子量7~8万)或低分子量(平均分子量2~4万)右旋糖酐静脉滴注,是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药物,现已被广泛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能消除红细胞凝聚,防止血栓继续滋长及改善微循环。疗程为10~14天。可与肝素或尿激酶同时应用。副作用:偶有过敏反应、胸闷、呼吸困难、腰痛、出血和寒战等。  2.手术疗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不作手术取栓。但对于广泛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伴动脉血供障碍而肢体趋于坏疽者(股青肿),则常需手术取栓。髂股静脉血栓取除术的手术时间,一般在发开门见山72小时内,尤以48小时内效果最好。手术时间越早,血栓与静脉壁粘连、炎症反应程度越轻、静脉内膜破坏越轻、继发血栓形成越少,手术取栓越可彻底,术后疗效更佳。在作髂股静脉切开取栓时,需暂时性阻断下腔静脉或髂总静脉,以防取栓时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如采用进腹途径显露、钳夹阻断下腔静脉,创伤较大且费时。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先在健侧腹股沟部在局麻下作一小切口,显露股静脉,插入带气囊的腔静脉阻断导管,在取栓时鼓张气囊,暂时性阻断下腔静脉回流。然后再作病侧用股沟部切口,显露股静脉,插入Fogarty导管(一种带气囊的导管)向近心端到达髂总静脉,鼓张气囊后,将血栓缓慢地拉出。萎瘪腔静脉阻断地管的气囊,恢复静脉血回流。用塑料带暂时控制股静脉近端,将Fogarty导管再向远心端插入腘静脉,鼓张气囊后,将远端血栓缓慢地拉出。同时可在体表反复辅以向心方向的手法挤压,挤出小腿静脉及分支内的血栓。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否则可发生继发血栓。两侧的静脉壁切口宜用7-0或5-0尼龙线作精细的间断缝合或连续缝合,要求内膜对合整齐,勿使外膜内翻。术后需应用抗凝血疗法。  Andriopulos报告164例髂静脉血栓切除术,其中87例在发病4天内手术,41例在发病8天内手术,其余更晚。有6例发生肺栓塞,2例死亡。在165例中远期随访者134例,疗效最好者是发开门见山1~4天内手术的病人。134例中50%痊愈,295偶有中度肿胀,仅4例存在严重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手术效果较为满意。1980年Nüllen报道46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对其中13例凝有肺栓塞患者作了及时的血栓切除术。取栓后同时作暂时性动静脉瘘,3月后关闭瘘口。1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所有病人均保存了静脉瓣膜功能,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症状。掌握好手术适应证,髂股静脉血栓切除术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二)慢性期 下肢深静脉血全西藏居发病一年之内,一般不作任何静脉重建手术。在此期间,大量侧支循环可望建立。经药物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后,许多病例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可明显减轻。  根据病理过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粗略分成阻塞期和再通期两个阶段,其手术治疗方法截然不同。术前均需作下肢深静脉上行性和下行性造影,以明确病变部位和程度。  1.阻塞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肢体主干静脉回流受到障碍,血栓远侧的高压静脉增加回流。大腿上部和腹下部的浅静脉吻合支可通至对侧躯干,向上可通过腹壁至奇静脉和胸廓内静脉系统。在深部,吻合支可通过骨盆静脉丛抵达对侧髂内静脉。这些静脉的适应性扩张,促使血栓远侧静脉血心回流。但许多病例,侧支循环建立缓慢不足以代偿阻塞静脉的回流功能,引起下肢肿胀、色素沉着、皮炎及溃疡。各种手术的目的均是加强侧支循环,克服血液回流障碍。手术方式有下述数种:  ⑴原位大隐静脉移植术:本手术仅适用于股腘静脉血栓形成,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膝后显露腘静脉,将大隐静脉远侧与膝以下腘静脉作端侧吻合。但必须具备下述条件:大隐静脉近端以上的股静脉和髂静脉通畅;小腿部深静脉通畅;大隐静脉无曲张及栓塞且瓣膜功能良好。本手术只需作一个吻合口,使同侧大隐静脉取代了股腘静脉的血液回流功能。  ⑵大隐静脉转流移植术:1958年Palma首倡这种术式,适用于近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股静脉中下段及小腿深静脉无明显继发血栓的病例。在患侧股静脉部位作一纵形切开,剖出管腔通畅的股浅静脉一段备用。继分离健侧大隐静脉,结扎、切断各分支,分离至膝以下达足够长度,在近股静脉处暂时阻断大隐静脉,于远端切断大隐静脉,腔内充盈肝素溶液(肝素20mg加生理盐水100ml)。大隐静脉远端经耻骨上皮下脂层隧道引向患侧股浅静脉。全身肝素化(肝素1mg/kg)后作大隐静脉与股浅静脉端侧吻合术。为提高吻合口通畅率,可在患肢吻合口远端加作暂时性动静脉瘘,并预置两根缝线于动静脉瘘处,将缝线引出皮肤外,3~4周待吻合口血管内膜愈合,再结扎此动静脉瘘。  1979年Dale报道48例大隐静脉-髂股静脉转流移植术,疗效良好者28例,好转9例,失败11例。  ⑶带蒂大纲膜移植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如健侧或患肢的大隐静脉均不能利用(如已切除或曲张、栓塞等),可采用带蒂大网膜移植术。  先作上腹正中切口,打开腹腔,仔细分剖大网膜,仅保留胃网膜右动、静脉,使共蒂宽皮下和大腿深筋膜,向上、下方作皮下隧道,将大网膜自右侧盆腔腹膜开口中位出,沿腹股沟皮下隧道一直放至大腿中部。根据大风膜血管行径,可作裁剪延长,最长可延至膝下,裁剪时需注意勿损害大网膜血供,如部分大网膜变暗黑色,可将其剪去。不作裁剪延长,大网膜的存活率较高,但移植位置不够理想,常仅达大腿中上段。大网膜是否裁剪延长,各有利弊,可按具体情况确定。大网膜铺平后,将大网膜与腹膜作固定缝合,以防发生医源性股疝。  由于大网膜布满淋巴和毛细血管网,移植后,对减轻肢体肿胀有一定效果。经上海中山医院临床观察,大多数病例术后肢体肿胀有不同程度减轻,但小腿肿胀难以完全恢复正常。一般仍较健侧周长大约2~3cm。估计这与大网膜移植长度不够以及下肢长期血液郁滞致肌细胞肿胀变性等因素有关。  2.再通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静脉壁和瓣膜同时存在炎性反应,血栓阻塞管腔并粘附于瓣膜。在血栓机化和再管化过程中,静脉瓣膜再前受到损伤,因疤痕而增厚,造成一个管腔通畅但瓣膜关闭不全的深静脉系统。因瓣膜关闭不全仍可引起下肢肿胀、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炎和溃疡。下肢下行性静脉造影,可见造影剂明显逆流,严重者可自腹股沟部一直逆流至膝下乃至踝部。  过去曾采用股浅静脉结扎或小腿穿通支静脉结扎治疗本病。近期有一定疗效,但远期疗效不甚满意。  近年我们采用带瓣膜肱静脉段-股静脉移植术。治疗再能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取得较好疗效。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先在股部做一纵形切口,游离股总、股浅和深静脉,常可发现股静脉壁增厚变硬,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瓣膜已破坏殆尽。然后暴露上臂的肱静脉,将长2~3cm带1~2对静脉瓣膜的肱静脉,经测试显示机能良好后,切下备用。将带瓣膜肱静脉与股浅静脉作端吻合。一般将移植瓣膜置于股深静脉开口这下,以确保股深静脉血液向心回流而逆流入股浅静脉。术后抬高患肢鼓励作小腿肌和足背屈的被动和主动运动。  1985年Taheri报道5年中作了66例静脉瓣膜移植术,随访到48例,75%的病人下肢肿胀减轻或消退,18例术前有溃疡,17例术后溃疡愈合。5例併合血肿,4例发生于腹股沟部,1例发生于上臂。31例做了术后静脉造影,28例瓣膜关闭功能良好,1例股静脉血栓形成,另2例瓣膜关闭不全。  上海中山医院自1983年5月在国内首先开始对深静关闭不全患者作带瓣膜肱静脉段移植术,并作了改进:由移植一对瓣膜改为心可能移植相信两对瓣膜:肱静脉缺损部用大隐静脉作间置移植。术后短期内下肢踝部溃疡迅速愈合,肿胀减轻,经两年多随访疗效良好。  目前新技术仍在发展,包括用带瓣膜的腋静脉段、对侧股静脉段、颈静脉段的移植等,正在试验中。  值得指出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治疗,必须配合以药物和其他辅助治疗。对不同部位、不同轻重和不同阶段的血栓形成宜采用截然不同的手术方案。目前各种手术方法尚待改进,其疗效尚待进一步提高。可以预料,通过各国血管外科医师的持久努力,更有效更新颖简便的方法必将不断涌现,完善地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时期即将诞生。  【病因学】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兹分述如下:   (一)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发生有关,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20%发病,2~3小时46.7%,3小时以上62.5%(国外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国内高),并发现50%在术后第1天发生,30%在术后第2天发生。Sevitt从临床上观察证明血栓常起自静脉瓣膜袋,静脉连续处以及比目鱼肌等处的静脉窦。比目鱼肌静脉窦内的血流,是依靠肌肉舒缩作用向心回流,因此它是血栓形成的易发部位。血栓也可发生于无瓣膜,但易发生血栓,可能因被前方的右髂总动脉压迫所致。约24%髂外静脉是有瓣膜的,在此瓣膜的近端也有相当高的血栓发生率。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 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 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 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三)血液高凝状态  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也可使血凝固孕药,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上海中山医院近年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有60例可追踪病因,其中手术后9例,恶性肿瘤患者9例,产后8例,慢性病长期卧床6例,动脉供血不良2例,盆腔肿块压迫4例,静脉或静脉内膜损伤4例,骨折卧床7例,外伤、受冻后卧床9例,长时间的站立或下蹲2例。有46例未发现明显诱因。  综合上述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例如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高,即是综合因素所致。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缓,从而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单纯血流滞缓不足以产生本病,有时伴有血管壁的损伤,如直接损伤、慢性疾病或远处组织损伤,产生白细胞趋向性因子,使白细胞移向血管壁。同样,内皮细胞层出现裂隙,基底膜的内膜下胶的显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内膜,导致凝集过程的发生。  【病理改变】  静脉血栓可分为三种类型:①红血栓或凝固血栓,组成比较均匀,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分布在红细胞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②白血栓,包括纤维素、成层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只有极少的红细胞;③混合血栓,最常见,包含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些病例起源于小腿静脉,另有些病例起源于股静脉、髂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静脉回流障碍所发生的各种影响。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的程度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形成的范围和性质。静脉血栓形成后,在血栓远侧静脉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小静脉甚至毛细静脉处于明显的郁血状态,毛细血管的渗透压因静脉压力改变而升高,血管内皮细胞内缺氧而渗透性增加,以致血管内液体成分向外渗出,移向组织间隙,往往造成肢体肿胀。如有红细胞渗出于血管外,其代谢产物含铁血黄素,形成皮肤色素沉着。  在静脉血栓形成时,可伴有一定程度的动脉痉挛,在动脉搏动减弱的情况下,会引起淋巴郁滞,淋巴回流障碍,加重肢体的肿胀。  此外,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所引起的静脉本身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血栓远侧静脉压迅速升高,使静脉骤然扩张,因淋巴回流障碍造成下肢水肿,因静脉血栓形成而造成的动脉痉挛,使肢体处于缺氧状态,这一系列病理生理的变化,都能引起程度不等的疼痛症状。  在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当肢体六干静脉血液回流受到障碍时,血栓远侧的高压静脉血,将利用所有通常不起重要作用的交通支增加回流。如大腿上部和腹下部的浅静脉吻合支可通至对侧躯干,向上可通过腹壁至奇静脉和胸廓内静脉系统。在深部,吻合支可通过骨盆静脉丛抵达对侧的髂内静脉。这些静脉的适应性扩张,促使血栓远侧静脉血向心回流。  血栓的蔓延可沿静脉血流方向,向近心端伸延,如小腿的血栓可以继续伸延至下腔静脉。当血栓完全阻塞静脉主干后,就可以逆行伸延。血栓的碎块还可以脱落,随血流经右心,继之栓塞于肺动脉,即并发肺栓塞。  另一方面血栓可机化,再管化和再内膜化,使静脉腔恢复一定程度的通畅。血栓机化的过程,自外周开始,逐渐向中央进行。进行的程度参差不一。血栓退行性变化的发生,可能是血液内纤维蛋白溶酶发生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细胞自溶作用和吞噬作用的结果。机化的另一重要过程,是内皮细胞的生长,并穿透入血栓,这是再管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物实验中,曾观察到2~5周即可导致静脉再通,但瓣膜已受损。临床观察中,发现再管化是一个漫长的病程,约需8~15年。机体的最后结果,将使静脉恢复一定程度的机能。但因管腔爱纤维组织收缩作用的影响,以及静脉瓣膜本身遭受破坏,使瓣膜消失,或呈肥厚状粘附于管壁,从而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机能不全,产生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才可靠,单纯依靠肉眼观察是不可靠的。这一体征对确诊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价值,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②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腘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③Homans征。将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静脉血栓时,Homans征常为阳性。这是由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被动伸长时,刺激小腿血全静脉而引起;④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姓浅静脉曲张。   根据静脉血栓的部位不同,可出现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兹分述如下: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虽然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但有时常被漏诊。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2.股静脉血栓形成 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少数股静脉血栓也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患肢静脉压较健侧升高2~3倍。Homans征阳性或阴性。  3.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绝大多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有时原发于髂股静脉或髂静脉。产后妇女、骨盆骨折、盆腔手术和晚期癌肿病人易发生。病变发生在左侧下肢深静脉较右侧多2~3倍。这可能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的行径较长,部分左髂部总静脉腔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缘故。偶尔也可能由于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存在先天性网状畸形。  本病发病急骤,数小时内整个患肢出现疼痛、压痛及明显肿胀。股上部及同侧下腹壁浅静脉曲张。沿股三角区及股内收肌管部位有明显压痛。在股静脉部位可摸到索条物,并压痛。严重者,患肢皮色呈青紫,称“股青肿”(phlegmasia cerulea dolens),提示患肢深浅静脉广泛性血栓形成,伴有动脉痉挛,有时可导致肢体静脉型坏疽。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体温上升不超过39℃,可有轻度心动过速和急倦不适等症状“股青肿”较罕见。  【辅助检查】  对诊断有困难的静脉血栓形成,可选用下列检查以资确诊。   (一)上行性静脉造影 可了解血栓的部位和范围。病人仰卧,取半直立位,头端高30~45&。先在踝部扎一橡皮管止血带压迫浅静脉。用12号穿刺针直接经皮穿刺入足背浅静脉,在一分钟内注入40%泛影葡胺80~100ml,在电视屏幕引导下,先摄小腿部X片,再摄大腿及骨盆部X片。注射造影剂后,再快速注入生理盐水,以冲洗静脉管腔,减少造影剂刺激,防止浅静脉炎发生。  造影X线片常显示静脉内球状或蜿蜒状充盈缺损,或静脉主干不显影,远侧静脉有扩张,附近有丰富的侧支静脉,均提示静脉内有血栓形成。  (二)静脉压测量 用盛满生理盐水的玻璃测量器连续针头,穿刺足或踝部浅静脉或手臂浅静脉,测得静脉压。其数值需与健侧静脉压对照。这种检查用于病变早期侧支血管建立之前,才有诊断价值。  (三)血管无损伤性检查法(vascular noninvasive technique) 近年来对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查法有很大进展,采用血管无损伤性检查法,包括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超声波检查、电阻抗体积描记法等。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对检查小腿深静脉血栓较敏感,超声波检查对检查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最有价值。如采用上述两种检查法,诊断尚难明确,仍需作静脉造影。至今尚无一种无损伤检查法可完全替代传统的静脉造影。不断探索和完善无损伤检查法,乃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1.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
1965年Atkins首先应用于临床,其原理是125碘标记人体纤维蛋白原,能被正在形成的血栓摄取、形成的放射射性,可从体表上进行扫描。这种试验操作简单,正确率高,特别是可以检出难以发现的较小静脉隐匿型血栓。因此这可作为筛选检查。  它的缺点主要有:①不能发现陈旧性血栓,因为它不摄取125碘纤维蛋白原;②不适用于检查骨盆邻近部位的静脉血栓,因为在这一区域,有较大动脉和血供丰富的组织,有含同位素尿液的膀胱,扫描时难以对比;③不能鉴别下列疾病:纤维渗出液炎症,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新近手术切口,创伤,血肿,蜂窝组织炎,急性关节炎及原发性淋巴水肿。  最近,上海中山医院同位素室和血管外科合作,采用99锝标记尿激酶,注入浅静脉,发现能被血栓摄取,所形成的放射性,可从体表上进行扫描,对诊断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正确率,高达90%以上。  2.超声波检查
1959年里村茂夫首先应用,其原理是当一束超声波对一个移动物质反射时,由于Doppler效应,它的频率随被测物体波移动速率而改变。血液中的红细胞作为反射物,当超声波束穿过流动的血液时,其频率将随血流速度而改变。检查时,将超声探测仪的探头,放在下肢较大静脉的体表位置上,如股静脉、髂外静脉、中段股浅静脉、腘静脉和胫后静脉。当血液通过时发出声响,无血流时声响消失。这是一种简便的诊断方法,可反复检查。能迅速作出结论。但根据各家报道,确诊率高低悬殊,自31~94%不等。它有下列缺点:①不适于检查较小的静脉血栓,因没有造成较大静脉的血流改变;②圈套静脉,如早期血栓尚未形成明显阻塞,就不一定能够发现;③如有很大侧支或浅静脉,可造成深静脉通畅的假象;④不能测得肌肉中静脉、股深静脉和盆腔静脉丛的血栓。目前已有国产袖珍式超声波听诊器,对检查静脉通畅度,十分简便、迅速。  3.电阻抗体积描记法
1971年Wheeler首先倡用,其原理是正常人深吸气时,能阻碍下肢静脉血回流,使小腿血容易增加;呼气时,静脉血重新回流,下肢血容量恢复常态。电阻抗体积描记法可以测出小腿容量的改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深呼吸时,小腿血容量无明显的相应改变。Kakkar指出,这种检查可以正当正确地诊断较大静脉的血栓形成,但对小腿较小静脉的血栓形成,效果并不满意。  【鉴别诊断】  在下肢深静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和慢性期分别应和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急性动脉栓塞 本病也常表现为单侧下肢的突发疼痛,与下肢静脉血栓有相似之处,但急性动脉栓塞时肢体无肿胀,主要表现为足及小腿皮温厥冷、剧痛、麻木、自主运动及皮肤感觉丧失,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有时股腘动脉搏动也消失,根据以上特点,鉴别较易。  (二)急性下肢弥散性淋巴管炎 本病发病也较快,肢体肿胀,常伴有寒战、高热,皮肤发红,皮温升高,浅静脉不曲张,根据以上特点,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鉴别。  (三)淋巴水肿 本病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期有相似之处,鉴别要点如下(有49-2)。表49-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淋巴水肿的鉴别临床病象 深静脉血栓形成 淋巴水肿 病史 起病急,往往有手术、分娩或发烧病史 起病缓慢,往往有几年以上病史 疼痛 急性期疼痛,以后逐渐减轻 无或轻微钝痛,患肢有沉重感 皮肤 不增厚 晚期增厚 颜色 可能青紫 无变化 浅静脉 扩张 不扩张 溃疡与湿疹 晚期常发生 一般不发生 水肿 柔软。大腿、小腿部明显,踝、足背、足趾不明显 硬靱。大腿、小腿、踝、足背、中趾均明显 抬高患肢 水肿消退快 水肿消退慢   (四)其他疾病 凡因术后、产后、严重创伤或全身性疾病卧床病人,突然觉小腿深部疼痛,有压痛,Homans征阳性,首先应考虑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但需与下列疾病作鉴别:急性小腿肌炎,急性小腿纤维组织炎,小腿肌劳损,小腿深静脉破裂出血及跟腱断裂。后者均有外伤史,起病急骤,局部疼痛剧烈,伴小腿尤其踝部皮肤瘀血斑,可资鉴别。  对诊断确有困难者,除观察临床表现外,选择上述一或两种以上特殊检查,即可确诊。   【预防】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包括:在邻近四肢或盆腔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避免内膜损伤。避免术后在小腿下垫枕以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并嘱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特别对年老、癌症或心脏病患者在胸腔、腹腔或盆腔大于手术后,股骨骨折后,以及产后妇女更为重视。此外,有下列几种预防方法:   (一)机械预防方法 国外采取跳板装置或充气长统靴,或电刺激化使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全发病率。  (二)药物预防法 主要是对抗血液高凝状态。目前应用的方法有两种:  1.右旋糖酐
1975年Grubr认为右旋糖酐的预防作用在于:①削弱血小板活动,降低粘稠性;②改变纤维凝块结构;③增加血栓易溶性;④有扩容作用,能改善血循环。常用的右旋糖酐70(平均分子量7~8万)和国内常用的右旋糖酐40(平均分子量2~4万),可在术前和术中应用,也可在麻醉开始晨用500ml,静脉滴注,术后再用500ml,然后隔日用1次,共3次。1976年Verstrate指出,预防性应用右旋糖酐对妇科手术如经腹部或阴道子宫切除术和矫形外科尤其是髋关节手术,可使血栓形成发病率明显降低;对年龄超过40岁,施行腹部择期性手术者,如胃、结肠、胆道或前列腺手术,并无明显作用。  2.抗血小板粘聚药物 近年来,国外采用潘生丁、肠溶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粘聚药物,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一定效果。一般用潘生丁25mg,每日3次,肠深阿司匹林0.3,每日3次,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丁香园中级站友
dr_csy 兄:如果是您本人的总结,注意更新哦!抗凝疗法连低分子肝素都不提?不应该的吧,呵呵!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关于丁香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左下肢肌间静脉血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