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各位美国留学生回国潮分析朋友,这个人穿的美国潮

国外办事处
您所在的位置: > >
中国留学生难以融入美国的3种情况4类原因5个建议
标签:留学
出国留学 留学低龄化
随着出国留学观念深入人心,低龄留学似乎成了一种新趋势和潮流。如果能够从高中阶段甚至更早就开始融入国外的教育,在大学时就能够完全适应国外的教学方式。但是,低龄出国,在孩子世界观还没有形成的时候,独自出国生活能不能适应?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孩子出国后,如何快速适应国外生活?
Pan同学是一位2013年秋刚去美国读10年级的学生。他性格较成熟,但不能说外向,更确切地说是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他的一大困惑是如何有效地融入美国同学圈子。更具体点,他觉得他与美国同学之间的话题不投,而且美国同学一般都是4、5个人成群,自己的语言能力善待提高,因此争取到机会说出自己的声音不容易,让人家注意到并接受自己更不知道从何做起。
这种困境可能是绝大数中国或者国际学生初到美国所碰到的困难。对Pan同学来讲,他其实有一个更大的目标:他想在11年级的时候,竞选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一职。因此他希望从现在开始就攒人气,建立自己的威信。
难融入的三种情况四类原因
关于如何融入的话题,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关心。对于这条必经之路,中国学生,不管是高中还是本科,一般会遇到三种情况(高中因为规模比大学小,学生年龄也小一些,因此现象更明显):
1)完全被孤立:在中国人圈子里和在美国人圈子里都找不到好朋友,自己对交友没有信心。甚至在心理上会变的孤僻,这是令人担心的,但相对少。
2)被中国圈子孤立:如果一个中国学生刻意避开中国学生圈子,去找美国朋友,很有可能会被中国孩子排除在外。但是如果这个孩子在美国圈子里找朋友不成功,那么他就成了第一种情况。其实这种现象在韩国学生圈子里更为明显。
3)扎堆在中国圈子里:现在很多学校里中国人不少,很容易形成一个中国小圈子。不少中国学生实际上就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令自己的美国生活和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家长并不知道。
那有没有可能做到自由行走于中国圈和美国圈呢?有,但是难度系数很高。那具体的困难有哪些呢?哪些是显而易见的,又有哪些是深层,隐性的呢?面对这些困难,又如何准备并克服呢?
首当其冲的,也是最容易理解并能预见到的困难是语言。语言方面的挑战至少有两个层面:语言能力本身以及交流的内容。学生首先要具备流利的英文表达能力,再者便是找到同他人对话的共同兴趣点。两者必须共有,但是后者的难度更大。
第二个是个体的性格。虽然说没有两个人的个性是一样的,但是中国人作为一个群体来讲, 出于文化,社会,国情,以及现代教育模式的影响,是有不少共性的,特别是在自我表达和展现方面能力,往往跟年龄的增长成反比,比如在主动性方面就多少存在障碍。
第三,中国大陆的学生往往会带有历史包袱:跟他人交流的时候,尤其是谈到关于一些历史遗留的敏感话题,在还没有跟对方(包括跟老师)展开深入的交流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标准&答案。但既然你远道而来美求学,最起码要给自己一次机会,听听不同的声音,其中难免有些观点是你不喜欢的,也有些是从未接触过的。学会去听不同的观点,难道不是留学的一部分吗?
第四是文化上的区别。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承认中美文化相差甚大,但是真正看清楚文化的差异是如何影响留学生的融入,并非容易。就如同Pan同学遇到的:跟美国学生交流,话不投机,甚至觉得美国学生的有些话题过于幼稚。这确实是由于生活的轨迹和关注点不同而导致聊天的兴趣点不在一起。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美国百姓对体育的热衷和中国人民对学习和分数的疯狂,两家人只能说两家话。
但是有更深一层的文化区别,并不容易觉察到,那就是中美对&朋友&或&友情&的定义存在差异。中国是个极其讲人情的社会,因此&朋友&这个概念往往比美国要复杂,微妙许多。这种差异类往往导致中国学生感觉找不到很要好的美国朋友,读了四年的美国高中,还是觉得中国朋友亲。
也许中国朋友真的就更亲一些,但是我希望用一个比喻来客观地分析这个现象:比较一下中美两国的中国菜。凡是第一次吃美国的中国菜的中国人,都会认为它不正宗,甚至不好吃。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已经吃习惯了中国的中国菜,依赖的是中国的标准。
同样的道理,中国学生在美国交朋友,如果始终没有找到中国式的那种友情,你总是觉得没有交到好朋友或者友情&不正宗&。但是有人会说,中国菜的标准当然是以中国的为准。但是交友又有别于中国菜:在中国依赖中国的标准,但是到了美国,就需要了解并接受当地的标准。
最后一点困难是取决于中国留学生所接触到的美国同学和老师。很多美国人对中国不了解甚至误解,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所在。最核心的问题是这些美国人是否有意愿去了解中国。如果美国学生和老师也能向前迈出一步,主动去了解中国,那么中国学生的融入也就会事半功倍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选一个合适的美国学校是何等重要。
如何才能真正融入?五个建议!
除了在校生面临融入的问题,不少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后,要在美国工作并定居生活的人群也面临类似问题。哈佛大学国际学生办公室JosephChen 最近在一次教育论坛上的分享,对这群人总结了三点:1)语言文化2)工作签证3)工作经验。当我们要跨入社会的时候,融入就关系到生存,因此就变的既实际又奢侈。Chen先生谈到的三点,还仅仅是定居的基本条件,是否能融入乃至被接受,仍然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话题回到15-20岁的在校留学生,面临上篇谈到的种种困难,那又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解决办法呢?
首先,预期要实际。愿望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是有距离的。建议家长和学生先要明白成为中美之间自由穿梭的两栖人是一个非常高端的目标。能做到,最好;做不到,很正常。人人都做到了,很不正常。为什么如此武断?因为在留学的中国人群里,还有不少人是属于跟风的。想像一下如果一个学生去美国读书本身都是跟着别人走的,那么去了美国之后方向感和主动性又从何说起?
第二,择友要有选择性,无需追求所有的美国学生都接受你,你也无需为了被他人接受而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你若稍微仔细观察一下周围,很容易就会发现美国学生之间也存在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比如美式橄榄球的总会在一起。既然如此,在美国的学校里,就应该先有自己的择友条件,避免到处撒网。
建议在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首先学会观察哪些同学以及老师符合你的择友条件,然后有方向性地去了解,接触。退万步来讲,你我去美国求学,到底还是非美国人,完全没必要强求被美国人接受。他们不接受或者不来主动了解你,是他们的损失。不过这种想法绝对不能成为你不主动去接触他人的借口。
第三,择友如此,那么择校也得小心考虑。上面谈到美国同学和老师是否对中国感兴趣,对中国学生的融入有直接影响。因此小留学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就应该去注意这一点。判断一个学校是否对中国感兴趣,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能有所掌握。比如说,当你在访问校园,见招生官的时候,咨询一下学校每年有多少人在上中文课?跟法语,西班牙语等其他外语课的人数相比如何?甚至了解一下学校课程设置里是否有亚洲历史或者中国文学等。
第四,谈到个性,我们都觉得美国人开放,中国人腼腆,内敛。其实中国人的特点并非就是缺点,反而很多时候是个优点。不鼓励每个人都追求性格外向,引用描述水浒梁山好汉的一句话倒很合适:该出手的就出手。也就是说,该轮到你上场了,比如说录取面试的时候,那么你就得好好表现,展现出自己最闪亮的一面。
这点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需要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孩子能够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声音。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孩子能够跟不同的人群交往,比如不同的经济背景的,不同国籍的或者就是不同性别的。另外一种有效的培养个性的方式就是通过体育。参加体育培训,竞技都能够让孩子变的更阳光,更有魅力。
第五,语言文化。语言的使用和文化的了解是分不开的,前者是骨架,后者是血肉。那么上面提到的Pan同学的困惑,如何有效解决?虽然没有灵丹妙药,但是还是有一些办法的。倘若你已经在美国,觉得交美国朋友困难的话,建议你先找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学生。往往都是国际学生,更容易成为好朋友。倘若你是预备留美生,离留学还有一段时间,那么恭喜你,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是参加读书俱乐部。读书俱乐部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是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有常年读书习惯,第二是参加小群体讨论。一个人除了自己爱读书之外,必须学会讨论和分享。我们都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理。前者如果没有后者的补充,对一个人的教育是有限的。但是&行万里路&对现在的中国学生来讲是个奢侈,不是因为没有经济实力,而是没有时间。那么群体讨论,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换经验,从而达到每个人都可以从他人的经历那里获取营养,也算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万里路&。
如果自己的社区没有读书俱乐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一家人形成一个小群体。每个月一家人读同一本书,找个周末,坐在公园里的某棵树下,共同讨论书中的人物和情节,这是不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就算家长读不了英文原著的,翻译版本的也不错,关键在于注重讨论文化元素。
融入一个新文化或者是成为双文化人,话题广而深,足以成为社会学博士的毕业论文,这里只能是点到为止。在中美两边生活过的人,尤其是移民,非常清楚这可是一辈子的追求。通常,双文化的这个平衡点是会根据个人的年龄变化以及中美两国之间的实力的跟新而调整。
选择新通河南的四大理由!
★ 强大的顾问团队:专业性与从业资历极强,经手的本地化案例众多,可参考资料丰富,学生安心。  
★ 正规的申请操作:新通有着18年的国际教育行业资质背景,严格按教育部执行,家长放心。
★ 雄厚的集团支持:新通在全球有30余家分支机构,集团性支持服务,独家案例库与各类申请攻略。
★ 难改的教师情结:高端名校与奖学金,能为学生申请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全力以赴,身为老师的责任!
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想要咨询,请随时致电新通教育:8&
姓名:戴宏莲&&&电话:8
电子邮箱:.cn
所在地点:郑州市经三路与东风路交叉口金成国际广场招银大厦7层
咨询国家/地区:美国,加拿大,英国
【专业资历】
两年半工作经历,四年全职美国和加拿大经验,新浪留学智囊团专家成员。曾帮助数百学生制定合理的方案,能针对学生的背景进行挖掘和提升,精准的把握申请时间,成功的为学生申请到美国众多名校,包括华盛顿圣路易斯,范德堡大学,加州伯克利,加州洛杉矶,密歇根安娜堡,埃默里大学,凯斯西储,伊利诺伊大学,普度大学,印第安纳伯明顿,爱荷华大学,德雷赛尔大学等诸多美国综合排名前100的名校。这四年积淀了丰富的业内经验,同时也收获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友谊。戴老师精准的为学生定位,挖掘学生亮点,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完成申请,家长和学生满意度为100%,经常被学生和家长赞许为&最负责任的老师&。
【成功案例】
1、顺利帮助高中毕业生直接申请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Rotman商学院会计专业;
2、顺利帮助高中毕业生直接申请到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食品营养专业(托福单项成绩不够,申请免成功);
3、顺利帮助河南大学大二学生成功转入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Sauder商学院金融专业继续读本科;
4、顺利帮助高中毕业生直接申请到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工程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和食品营养专业;
5、顺利帮助多名高中生直接申请到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工程学院;
6、顺利在2个工作日获签加拿大SDS新证;
7、顺利帮助高中毕业生T108,SAT2280申请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8、顺利帮助非211大学毕业生T83,GMAT640申请到波士顿大学的商学院;
9、顺利帮助非211大学均分82的学生申请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世界排名top30)的经济学专业硕士;
10、顺利帮助211大学均分85的学生申请到英国华威大学(世界排名top50)、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世界排名top29)的公共政策专业硕士。
内蒙古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新通专家解答之后,系统会将答案发送到您填写的E-mail里)
您还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版权及免责声明1、如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请务必注明出处:新通教育网();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出国留学&正文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中国留学生在异国他乡,刚开始难免会觉得跟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但想打开局面,四招帮你搞定。
据美国《侨报》报道,在愉快地度过了一个暑假之后,中国和美国的小伙伴们马上就要开学了。
在美国,秋季开学一般为8月底到9月初这段时间。这个时候,有大量的留学生来到美国开始新的生活。毫无疑问,初来乍到的异国学子们,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肯定有诸多不适。那么就来谈谈,刚来美国留学的小伙伴们,怎么才能“打入”当地人圈子内部呢?
每年开学时间,都会看到很多报道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很难交到朋友的新闻。比如,无论在课堂上、校园里、或大街上,你经常能看到中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聚在一起,只愿和中国人交往。
有些人认为,造成这样现象是由于中国留学生对自身英语能力的不自信导致他们不敢和其他国家的同学交流,所以在课堂上会本能地选择和中国人坐在一起,或一起讨论。
也有人觉得,课程和专业设置也导致了这种“扎堆”现象。尤其在受中国人欢迎的专业,如传媒、商科、汽车工程等,80到90%的学生都是中国人,这本身就使得中国留学生很少有机会和其他国家的学生进行交流。
不论是什么原因,如果想真正融入当地文化生活,你就要打破自己的“舒适范围”。
第一步,要主动和当地人交流。
微信公众号“天道”留学给大家的建议是,来美国留学的学生最好主动与外国同学打交道,住在宿舍的学生,友好地向别国室友打个招呼,介绍自己;其他人也可利用课上时间,主动与外国同学交流讨论。
中国留学生Emily就曾说,2010年,年仅18岁的她第一次只身来到国外,生活中的困难令她不得不向外国同学求助。在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她感觉一切并没当初想象得那么难。
她回忆道:“当时周围都是外国人。我有不懂的问题,只能向他们请教。他们都尽心尽力地帮助我,这让我很感动。慢慢地,我们就变成无话不说的朋友。”根据自己的经验,Emily得出结论,主动和外国人交流是融入他们圈子的第一步。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传媒专业的约翰斯顿教授也认为,态度是决定中国留学生能否打破“扎堆”局面的关键。
第二步,自信地表达自己想法。
很多中国留学生由于自己的语言问题,很少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想法。也有因为性格内敛,很少说出自己的需求。
很多外国学生表示,中国学生不愿和他们交流自己的想法。来自美国的Becky说:“有时,我想和中国学生交朋友,但他们看起来并不愿与我多说。”
但是,“语言并不是问题,外国人不在乎这一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Cassie以过来人的身份表示,与外国人交流的重点是要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另一位成功融入外国圈子的中国学生Vicky也有相同看法:“外国朋友并不在意我的英文水平,能表达自己基本的想法就可以了,他们很聪明,可以理解你想说什么。”
第三步,让你的性格更外向。
实际上,外国人朋友圈和中国朋友圈不应成为零和游戏中的对峙双方。圈子可以共存,也可以多元化,而不是囿于单一类似的朋友圈。
留学快讯网站称,很多时候,中国留学生会认为在美国读书,如果结交了外国朋友,中国朋友就无法再继续交往。这完全是偏见。而且,一些同学拒绝甚至不愿意去和其他国家的人交流,把原因归结在嫌自己英语不够好、怕丢脸,或者直接归结于外国人很无趣、理解不了笑点等种族偏见上。这些心态同样也是在还未尝试过交流之前,就树立了偏见与门槛。
其实,“交朋友”是多元化的,来到美国的你们也应该变得更OPEN一些。让自己接受、常识不同的圈子,让自己更加“外向”,能帮你不少忙。
最后,请更多关注当地社会文化。
很多中国学生在与外国人交往过程中会发现,不知道要和对方聊什么,或者对方所聊的话题,他们并不熟悉;但和其他中国人却有聊不完的话题,这也造成了中国留学生的“扎堆”现象。
当然,这与文化背景不同有直接关系。因此,关注美国本土文化,是中国留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来自北京的Grace在这方面有切身体会。她认为,要和外国同学交朋友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文化及生活方式。
“在很多中国留学生印象中,想融入外国人的社交圈,就必须去参加各种party,喝酒、跳舞。”Grace说,酒吧确实是交朋友的好地方,但并非融入外国圈子的唯一途径。
美国大学的校园生活十分丰富,学校会组织音乐节、电影节、啤酒节和各种艺术展览。Grace经常参与其中,和外国同学一起参加音乐节,去跳蚤市场等。
但她最推荐的还是观看美国当地的电视节目。“看电视不仅丰富了课余活动,提高了英语能力,还为和外国同学聊天增加了很多谈资。比如,当其他外国同学提到BBC节目主持人Jeremy Clarkson时,我不再傻傻地不知其所言了。”
除此之外,一些已融入外国圈子的中国留学生也指出,打工是了解当地社会文化的方法之一。
中国学生Joan在到美国后就通过网上申请进入了当地的星巴克当小时工。“在这里,我不可避免地要和同事、顾客有频繁交流,自然而然地就有机会和他们成为朋友。”
责任编辑:宁佳慧
相关搜索:
点击加载更多
教育热搜词
黄金周哪些景点最受欢迎,会不会被挤成饼干?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当前位置:&|&&|&
揭美国本土高中生眼中中国留学生的真实样子
作者:简介&&
责任编辑:马水亲
  陈晚在美国高中执教中文,给她的学生布置了一次写作作业:如果你的班级有中国小留学生,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随着中国学生留学年龄的低龄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们开始走进美国高中课堂。当中国家长[微博]在大洋彼岸苦思冥想是否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出国留学读高中时,大洋这边的美国高中学生们也悄悄加入了关注中国小留学生的行列。
  目前很多留学教育类的文章,都在反反复复地探讨着中国家长的思考与苦恼以及中国小留学生在异国的新奇经历和梦想。当中国小留学生走进美国课堂时,他们身边的美国学生到底是如何看待他们的?据我所知,这类信息目前比较少。
  今年夏天在我执教的美国高中生中文课堂上,我给我的学生布置了如下的作业:如果你班上有来自中国的小留学生,你该如何用你学过的中文和他/她打招呼?请用你的亲身经历,谈谈你对中国小留学生现象的看法。
  美国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确实很强,拿到我布置给他们的作业后,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讲了一个又一个的留学故事和他们对留学的看法。经我的学生们同意,我现在把他们的作文一一翻译出来,供中国家长们参考。为了提醒读者留意文章内容,我添加了中文标题。
  美国高中生巴杰:留学是否容易?时间将告诉你
  如果有中国高中生来我们学校就读,我会和他/她探讨他们对移民[微博]的看法。我会问他们是否喜欢美国。比方说,我会问他们对美国交通和食物的看法,我还会问他们是否喜欢美国音乐以及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有哪些不同。我会继续问他们是否想念中国。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我会问他们最想念谁。如果他们问我如何看待中国学生来美国留学[微博],我会告诉他们,留学的结局不一定很好。我之所以这样认为,这是因为我觉得中国孩子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和文化一定会很难。
  比方说,在中国,中国学生可能会这样介绍自己:“我家有三口人,他们是我,我爸和我妈”。而在美国,美国学生可能会这样介绍自己:“我家有六口人。他们是我爸和我妈,我哥,我的两个妹妹还有我。”(译者注:英文作者的本意是中国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到了美国以后,当他们看到美国家庭里都有好几个孩子时,独自出国的他们很可能会感到格外地孤单)。
  再比如说,中国人喜欢吃饺子和拉面,也喜欢喝茶。而美国人则喜欢吃三明治和喝咖啡与可乐。上述这些,只是中美文化不同中的两个小例子而已。
  必须要考虑的另外一个因素是,中国孩子到了美国以后,如果没有父母的陪伴,他们就会缺少必要的家教(parenting),这就有可能导致中国孩子的不当行为。
  我有一个美国朋友,他家就住着一位中国小留学生。这个中国小留学生一年前来美国,他和我的朋友上同一所学校,而且寄宿在我朋友家。为了方便叙述,我就叫他“Joe”吧。
  这个中国学生经常把音乐声开得很大,还经常在凌晨两点锻炼身体。虽然寄宿家庭告诉他不要这样做,可惜他不仅不服从寄宿家庭的要求,还到脸书
  (facebook)上表达他对寄宿家庭的憎恨,还说要急着搬家离开这个寄宿家庭。我想,如果他的父母在这里,这种不愉快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即使小留学生的父母能来美国陪读,还会有其它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父母是否需要在美国找工作?如果需要找工作,现实会很残酷。
  第一,美国的好工作不那么好找。
  第二,英语不好的人,在美国找工作会难上加难。
  第三,即使能找到一份所谓的工作,也很可能没有他们在中国的工作好。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人们非要移民来美国呢?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释这种移民潮。一个原因是,美国学校比中国学校相对自由。我知道,中国学校竞争激烈,上好大学不容易,而且人们常常认为美国学校压力没那么大。
  然而,留学是否真的很容易?只有时间能回答你。
  美国女高中生何佳美:我劝小留学生不要来美国(作者简介:美国妈妈,日本爸爸,混血儿。在家庭学校(Home School)上学。)
  如果我有机会和中国小留学生聊天儿,或许我会这样问他们:“请问,你想中国吗?你想家吗?你喜欢在美国学些什么?在学习方面,中美学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类似的问题,我可以一直问下去。不过我要问他们的最重要问题是:“你爸爸妈妈把你送到美国来留学,你觉得他们的决定正确吗?”
  美国和中国有很多不同。比如中国人和美国人讲着不同的语言,吃着不同的饭菜,生活环境也大不一样,而且还有12小时的时差。另外,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为人处事方式可能也不一样。上述这些,只是中美之间泛泛的不同。
  关于中美教育,中国学校和美国学校差别很大。在美国,主要有三种学校: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家庭学校。我本人就是家庭学校的学生。尽管如此,我对美国的公立和私立学校并不陌生,因为我有很多朋友在美国的公立和私立学校里就读。
  以我为例,我在家庭学校就读,我不仅需要刻苦努力,而且我还要遵守纪律。这是因为家庭学校的学生很容易放松自己,随便就把作业丢在一边等以后再做。所以说,如果某学生想选择家庭学校,这个学生一定要能吃苦用功。
  美国的公立学校最普遍,但它不一定最好。美国公立学校的课堂很大,大约有25到30名学生,这种大班不利于有效的学习。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有时候是因为学生,有时候是因为老师。因为学生太多了,美国公立学校的老师,不可能帮助每一位学生。
  遗憾的是,有的美国公立学校的老师不仅为人不善,他们还并不在乎学生是否真的学会了。私立学校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小班教学,美国私校的老师对学生可以有直接的帮助,学生在私校的学习质量相对好一些。但私校的学费又太贵了。
  尽管美国学校可能有一些优点,但我不觉得中国父母把他们的孩子送到美国来学习是正确的选择。中国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美国来,中国孩子在美国会有一个轻松容易的学习生活。
  这种看法很不对,全美国的高中生都不会赞同中国父母的这种看法。美国高中生有很多作业,他们经常要写到半夜十二点。睡眠和精力的不足,让美国高中生一直疲惫不堪。
  我无法想象当中国父母要把孩子送到美国求学时,他们的子女会怎样想。他们一定会觉得很紧张吧 (terrified)。 在美国学校,他们谁都不认识,他们的英语也不一定好,而且美国学校和中国学校的教育系统大不相同。
  到了美国,中国孩子一定很想中国的家。最近我们这里发生了枪击案,这提示着即使每天上学都会有潜在的危险。又因为他们和美国高中生不一样而且没有朋友,他们很可能在学校被美国同学欺负。
  总而言之,我觉得中国父母不应该把孩子送到美国来求学。这里的教育系统不一定比中国好,美国老师和中国老师也不一样,而且中国孩子会孤单难过。
  中国家长应该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学习,鼓励他们在学校做最好的自己。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学生都要做很多作业,学习压力都很大。作为学生,都需要刻苦努力,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郝路安:小留学生要多参加美国学校的课外活动(作者简介:美国高中生,父亲是美国某学校校长)
  尝试任何新事物总是充满着艰难,从中国到美国来留学当然会不容易。尽管如此,中国家长把子女送到美国读高中是可以理解的。
  和中国相比,美国高中在学业上不一定最好,美国学校的优势是培养多才多艺的学生(well-rounded students)。对学生来说,学习成绩似乎是头等大事。但是对长远的人生而言,学习成绩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喜欢接受教育以及自主学习的愿望应该来自学生本身,而不是来自外界的逼迫。
  在很多科目上,比如数学和科学,中国学校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的。由于中国学校在这些重要科目上的领先地位,中国学校很容易让中国学生集中精力狠抓功课因而忽视了课外活动。
  这样做确实可以培养出特别聪明又会考试的中国学生。遗憾的是,不让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很可能会造就非常内向(introverted)的未来社会 (future society)。这是因为今天的中国学生没有时间以友好的方式和他人相处(译者注:赞同作者的观点。学生们在玩乐中确实可以建立友情,培养开朗的性格。)
  遗憾的是,美国学校的学业和中国学校无法相比。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学校并不像中国学校一样把抓成绩放在首位。
  请不要误会,美国其实是很重视教育的,并深知这是建造未来高效社会的必须。然而,美国充分意识到了学校课外活动的价值,美国也明白这些课外活动将如何有助于形成未来的高效社会。这就是美国学校在教育体系中整合了课外活动内容的主要原因。课外活动能培养出多才多艺且成熟的学生。
  中国小留学生来美国留学肯定会遇到困难和障碍。主要障碍是因为他们来自地球的另一边,他们会思乡,不容易适应美国这个新环境。这些学生也会发现很难适应美国的教育体系。
  在美国,学校不要求他们天天坐在教室里读书,他们有很多的空余时间要去应付课外活动。虽然初来美国时不易,中国学生完全有可能溶入美国文化并适应不同的学习方法。一旦中国学生在美国学校能够游刃有余时,他们会发现自己正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新事物并慢慢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
  总而言之,中国小留学生来美国上学,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然而,当他们适应了美国教育之后,通过参加课外活动,他们会变得更加成熟,也会多才多艺并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
  穆安贝:是否出国留学要因人而异(作者介绍:女,中加混血儿,美国高二学生)
  我妈妈是中国人,爸爸是加拿大人。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诉过我,至少在数学和理科方面,中国学生要比美国学生超前两年。
  我妈妈小时候在外婆的督促下,每天上两节数学课,这就使得她比同龄的孩子提前两年上了学。因为我从小就知道妈妈的故事,所以当中国家长认为美国学校比较容易时,我并不感到意外和吃惊。
  如果有中国高中生来我们学校就读,我会问他/她在中国学校是否快乐。我觉得为学生择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这个孩子是否会快乐。
  如果家长担心自己孩子的学业压力过大,我觉得美国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美国学校都比中国学校轻松简单。我只是拿我自己的学校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高中的功课量适当,很适合我本人的能力。所以我很喜欢我的学校。
  如果中国学校压力很大但是学生依然很快乐,我觉得中国家长就没必要把这样的孩子送出国。
  我妈妈当年很喜欢她的学校,但她还是从中国来到了美国。她出国的动机和小留学生不是一回事儿,我暂且不谈。如果中国孩子出了国,在美国觉得很孤单,家长最好在美国为她找一所压力不大的学校。如果中国学生有寄宿家庭,孤单不应该是个大问题。通过电子邮件,视频,短信,甚至是回国探亲,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中美最大的不同应该是语言障碍。如果中国高中生的英文不好,他们在美国会遇到很多问题,他们在美国的漫长过渡期或许很不值。
  中国小留学生必须英文流利才能获得最大的留学收益。另外还有其它的问题可能会困扰小留学生。比如说,如果中国小留学生来到美国留学时,这所高中的美国学生们已经建立了朋友圈,那么中国学生就很难融入这个朋友圈并感到十分孤独。小留学生的功课,作业和考试分数,也很可能落后于美国学生。
  是否出国留学,其实和很多因素有关。我不能用简单的“是”或者“不是”来回答中国父母是否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国。我建议要因人而异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内心感受,来决定是否应该让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并经历巨大的文化差异。
更多相关新闻:
当日,由国家林业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大熊猫
11月19日,在津巴布韦哈拉雷总统府,总统穆加贝在发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留学生归国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