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如何重塑城市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理?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重塑城市经济地理 -- 《空港双流》数字报刊
第02版:政务信息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重塑城市经济地理
“空港双流·周末大课堂”第二期开讲 叶丹,廖琴
□本刊记者 叶丹 廖琴 “一尊重五统筹” 14日,“空港双流·周末大讲堂”第二期在区委党校举行,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五所所长、副总工程师吴善荀作《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城市经济地理》专题讲座。区规建、发改、交通等部门,各镇(街道)、管委会、区属国有公司相关负责人共160余人参加。 吴善荀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背景和要求、发展阶段和趋势研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全面讲解了加快推进成都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现阶段城市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吴善荀指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随后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一尊重、五统筹”的城市工作新要求,指明了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各地相继落实中央新理念、新要求,北京、上海等更是针对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率先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其中,严守资源环境底线、调整城市功能格局、传承发扬历史文化等,都是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要标准。成都也按照 “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实施导向”三大导向,围绕“识规律、明方向、守底线、优格局、提品质、重实施”六个方面,确定了十大工作重点。 成都将迎来新挑战 在深入研判城镇化、经济发展、国际化、空间模式、区域关系等多个维度后,吴善荀指出,当前成都正从区域中心城市走向国家中心城市,处于新一轮城市能级的上升期。未来5-10年,成都将接近或基本达到国内一线城市的发展水平,未来的20-30年更是有条件全面进入全球城市体系的第二梯队。 与此同时,全新的发展时期也必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在吴善荀看来,在产业发展、资源环境、空间结构、区域协调、人口城镇化、城市品质、城市文化、综合交通等各个方面,成都将迎来新的挑战,例如具有国家级影响力的战略性产业有待提升,资源的瓶颈约束逐步显现,人口分布过度集中,公共服务有待提升,文化传承和特色彰显不足……这些都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 “支招”城市规划建设 针对这些问题,吴善荀“支招”说,首先要明确成都的国家使命,科学把握城市战略定位。成都的责任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引领国家级、世界级城市群,因此应当围绕经济、金融、对外交往、综合交通通信四大核心功能,重点打造国家级中心,逐步提升国际影响。 吴善荀建议,要明确四定管控原则,框定城市发展的绿色前提。可以水定人,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上限,或以底定城,锚固全域的绿色空间底限,也可以气定形,划定城市的通风廊道界限,还可以能定业,提高产业发展的门槛阈限。 吴善荀还建议成都构筑双城五区格局,优化空间结构,重塑经济地理;厚植国际空港铁港优势,打造国家西向开放门户;落实“五中心一枢纽”功能,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培育网络化多中心城镇体系,促进城乡统筹的提档升级;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和谐宜居的生活城市;发展天府文化,塑造特色风貌,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强化设施配置,构筑绿色低碳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实施保障机制,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 成都规划七大产业布局
责任编辑:李娟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摄影 王勤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完善城市体系与提升城市功能互促共进,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全面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适度。
  其中明确,构建城镇空间四级城市体系。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区、大都市区、区域中心和功能区、产业园区和特色镇四个城市层级,形成分工合理、层级清晰、有机衔接的大都市城市体系,创新城市发展模式,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出台的《成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结合各区(市)县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规划提出七大产业布局,推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相互支撑的空间布局。
  “十字方针”
  可为城市持续发展拓展空间
  市规划局负责人表示,就宏观层面而言,成都目前正处于从区域中心城市上升为国家中心城市,未来迈入世界城市行列的关键时期,必须疏解和分担中心城区功能,减轻环境压力,同时为城市持续发展拓展空间,建设城市永续发展的新引擎。
  针对“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市规划局局长张瑛表示,“东进”主要是沿龙泉山东侧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性行业,对中心城区及城市西部区域的产业有效转移和承接。
  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曾九利认为,从国家战略来说,临空经济区加上青白江国际铁路港是成都未来发展重要的基础性条件,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基地,是充分结合了现有资源。另外,从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来看,提出未来在龙泉山东侧构建一条从绵阳、德阳到金堂、简阳,往南一直延伸到仁寿的龙泉山东侧新走廊,基础条件已具备。
  “南拓”,则是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瑛介绍,主要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管理体制,建成行政政务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区域性总部基地、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基地。
  对于“西控”,张瑛表示,成都的西部主要位于都江堰精华灌区,同时也是龙门山生态保护区域,对高排放的产业要加以限制,大力发展高端绿色科技产业,提升绿色发展能级,保持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田园城市形态。
  “北改”则主要是“有机更新”,改善北部区域的人居环境。张瑛介绍,北部区域有历史原因,城市建设得比较早,配套不全,城市功能缺失。同时建筑的形态、环境,都存在层次较低的问题,随着“北改”进行,探索既能提高产业层次又能提升城市品质的改造模式,北部产业业态、城市形态将有机融合更新。
  整个中心城区,从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等来看,都相对偏高,“‘中优’就是要优化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实行‘三降两提’。”即降低中心城区开发强度、降低中心城区建筑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中心城区产业的层次、城市的品质。
  重塑城市空间结构
  规划七大产业布局
  目前出台的《成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产业布局上,将依据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行业发展重点,注重与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相互协调,结合各区(市)县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以及相关规划、研究成果,推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相互支撑的空间布局。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布局上,按“一核主导、多地协作”原则引导布局。成都高新区(南区)重点发展以设计研发为主的企业总部。成都高新区(西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设备及器件、网络与通信设备、航空电子设备、高端计算机、信息安全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
  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布局上,以青羊区、新都区、简阳市为整机研制主基地,以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双流区、彭州市和金堂县为辐射区,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形成“3+X”的布局。
  在节能环保产业布局上,形成以金堂县为核心区,高新区、成华区、锦江区、彭州市为配套发展区的产业格局。在生物(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上,形成以成都医学城和成都国际生物产业城为“双城共兴”的发展格局。在新能源产业上,按照“一核两翼”进行空间布局,即市(双流)新能源产业功能区。“两翼”包括新津和新青金(青白江、新都、金堂)。
  新材料产业布局上,形成“一核多点”产业布局。“一核”是以新津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为核心。“多点”是高新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行业新材料,成都经开区重点发展汽车行业新材料、玄武岩纤维,青白江区重点发展高端金属材料等。
  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上,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按照“核心、重点、后备、辐射”进行空间布局。核心发展区域为成都经开区,主要发展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重点发展区域为青白江区和新都区,主要发展商用车等整车(含新能源商用车)及配套零部件制造。后备发展区域为简阳市和金堂县。辐射区为双流区、崇州市、新津县和大邑县等区域。(记者 辜波)
责任编辑:李娟
来源:成都商报登录四川在线通行证
新闻24小时排行眼眸深邃、轮廓分明、身材颀长,活生生的一幅画。
这在监狱民警看来,那么令人不可思议。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从18世纪码头城市、港口城市,到19世纪的车站城市,再到21世纪的交通枢纽城市,历史发展轨迹告诉我们,产业升级、城市演进和交通系统是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的。未来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关键是全要素生产率,其很重要的体现在产业、空间的组织效率上。”在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看来,就“交通”论“交通”,就“产业”论“产业”,就“城镇空间”论“城镇空间”的传统区域发展模式,无论从区域产业体系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构建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自身发展的诉求,还是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来看,都已难以为继。
  当前成都城市定位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跃进、区域合作从城市单体发展向区域协调发展转变。“积极开展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理论创新、产业体系的利益共享机制创新和协同发展的合作模式创新,将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的必要支撑和保障条件。”张国华说。
张国华 (资料照片)
  看发展大势
  交通设施》》》》
  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对不同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成都地处我国西南的四川盆地,对外交通存在先天不足。当前,成都正在加快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国际性铁路枢纽、国家级高速公路枢纽,构建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张国华表示,对外交通条件的变化将对成都的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综合交通通信枢纽作为通达全球的国际性门户,天府国际机场的枢纽建设的契机,将促进适空适港产业及流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成都需要抓住历史机遇,依据各类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对不同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和空间要求,优化城市的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各类产业的不同要求配套建成城市交通网络,从而实现城市交通、产业和空间的协调发展。张国华表示,这需要成都统筹协调好双流国际机场与天府新机场的发展关系、多层级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中心体系的关系。
  成都 资料图
  城市空间》》》》
  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城市空间是城市各项功能的载体,也是实现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在张国华看来,成都近年来在城市空间优化调整上做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历史文化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等方面也同样走在国内外城市的前列。但他同时表示,也应当认识到,目前成都仍属于典型的“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随着城市规模不断向外扩张,这种空间形态无法满足国家中心城市的空间要求。
  张国华认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城市群战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等带给成都一系列机遇叠加,而成都要抓住机遇,完成国家赋予成都的历史使命,首先在城市空间上需要统筹交通、空间、产业三大要素,通过“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先行,产业一体化作突破口,城市群一体化作空间的载体”的三位一体,建设高效便捷、生态友好、舒适宜人的网络化空间结构,构筑“ 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
  具体而言,张国华指出,要注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整体性和前瞻性,不单单追求自身繁荣,而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同时要建立和完善高效率的各种流转系统。“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空间格局的基础和智力条件之一。还应当进一步完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巩固和发展良好的医疗条件和和谐的社区环境。”张国华说。最后,他强调,要保护和继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市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搭建人与人关系体现亲和力和正能量的大平台。
  产业发展》》》》
  重视产业空间聚集所具有的共享、匹配和学习效应
  “在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一体化的情况下,产业的空间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张国华分析,产业在空间上体现为高度集聚后首先是基础设施的共享,其次不断细分,产业之间合作加强,即产业链条之间的匹配效应。第三,知识信息环节从制造业环节分离出来,集聚在一起,产生知识信息化学效应,即不同的思想交流过程中,会产生第三、第四个思想。“这就是今天信息经济区别于传统工业经济的强大所在。”张国华说。
  他认为,因为“基础设施共享、产业链条匹配和知识信息化学”三大效应,形成了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后带来的极大的报酬递增,并且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空间。“社会经济一旦发展进入这个态势,它的增长一定是非线性的。所以未来在投资、城市发展中,应该充分重视产业空间集聚所具有的共享、匹配、学习效应。”张国华说。“成都作为成渝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产业集聚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全方位开放,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在全球和国家的网络体系和产业链条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张国华表示。
  他建议,成都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上下游之间的高效合作。其次,成都应当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使之服务于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本土科技创新公司,并以”硅巷“模式在大街小巷嵌入式地容纳外来创新创业者,最大程度调动和释放区域的创新动力。此外,张国华认为成都作为我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应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成都的文化影响力和和吸引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经济产出效益。
  说比较优势
  成都具有充沛的产业承载空间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度发展,要素流通、产业协作、市场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间的竞争越来越转变为城市群、经济区之间的竞合。”张国华表示,因为在城市空间、产业发展等方面突出的区位比较优势,成都在这场转变中将扮演更为重要角色、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在城市空间方面,成都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充沛的产业承载空间。”张国华表示,成都面积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四,新一轮的城市空间拓展和优化为承载产业带来显著优势。张国华分析,成都平原以东的龙泉山脉地带以丘陵、平原地区的旱地为主,国土开发强度不大,具有较大的开发前景。南部天府新区新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650平方公里,为强化“极核”功能提供了充沛的产业承载空间。
  “在产业发展方面,成都当前正处在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张国华表示,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表现有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农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2016年,成都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超320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9.6%。成都产业门类齐全,已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制造、食品、金融、旅游六大千亿产业集群。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主导产业正向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加速迈进。2016年,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分别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1%和43%,逐步成为引领成都工业发展的关键。张国华认为,新的发展阶段就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新的发展潜力。
  专家名片:
  张国华: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交通规划院院长,博士、教授、高级规划师。研究方向:基于产业交通空间协同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规划。
  关注成都的理由:关注成都是因为成都作为“一带一路”、成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交汇点,正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
  文章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客户端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
  微信编辑:雨影晨新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中国城市中心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当前位置: >
成都市产业空间布局导则 实施“十字方针” 重塑产业经济地理
来源:成都日报
恒成工具工人检查产品
&&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是城市经济,支撑是产业。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必须遵循城市、产业发展规律,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性产业支撑体系,推动城市空间布局和经济地理集聚高度契合。
&&日前召开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提出,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产业布局亦需要基于此进行重构,以推动产业差异化布局和集群化发展,增强产业聚集力、辐射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记者了解到,《成都产业发展白皮书》中的成都市产业空间布局导则,从&空间发展战略&和&产业空间布局&两个方面介绍了成都如何重塑产业经济地理。
&&专家这样看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滕颖: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产业 成都关键要抓创新和开放
&&&范锐平书记在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成都将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并以此构建成都的产、城新格局。&在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滕颖看来,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是培育产业生态。&从产业生态视角来看,创新性和开放性是健康产业生态网络的重要内容;同时,创新和开放也是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和开放。&
&&&创新是新一轮发展的源动力,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创新能力的源头,企业是决定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这一论断指出了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的创新主导逻辑。&滕颖认为,在蓉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较为丰富,科研实力雄厚,为产业构建的创新逻辑提供了实践基础,但如何释放这些创新能力、增强在蓉科研院所的创新外溢效果,将是成都市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此外,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不能局限在&国家&或&国内&,还要参与国际竞争,发挥沟通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的桥梁和通道作用。&因此,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需要嵌入全球产业网络,产业网络的开放和嵌入也将是成都市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时代,要用全新的理念认识国家中心城市,构建成都产城新格局需要综合考量&创新&和&开放&这两个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范锐平书记在谈到用现代产业来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时,提到的&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增强西部科技中心功能&正是综合&创新&和&开放&这两个关键要素的新一轮产城布局的重要举措之一。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成都区域经济新发展中,创新性人才、创新资源集聚区、政学研产用的战略同盟将迎来发展的新机遇。&滕颖告诉记者。
&&企业新机遇
&&成都恒成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坚持技术创新 紧跟行业发展脚步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成都高新区的成都恒成工具股份有限公司,在该公司的磨床车间看到,先进的全自动CNC数控磨床正高效有序地&忙碌&着,只需要一位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管理,就可以不间断地做出高质量产品。&以前一人操作一台机器,现在一人操作10台机器,不仅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产品质量也十分可靠。&该公司董事长陈康夫介绍,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的观念,目前在已实施完成的各项技改项目及设备更新项目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新增一套MES生产制造系统,使生产在计划、制造过程中做到自动排程,全程监控,生产数据做到自动上传可以分析数据并优化生产。公司现有数控4轴、5轴CNC磨床40余台,含15台机械手上下料。10台数控4轴CNC铣床,4台全自动送料数控CNC车床及公司自己研发生产的自动焊接机8台,70%以上的设备是数控CNC。90%的产品工序可做到一次装夹完成多工序。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品种和规格多达4000多种,基本涵盖了木器加工领域立式木工刀具领域常用的全部铣削加工产品和大部分盘类铣削刀具产品,能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此外,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的观念,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标准,每年的专利申请数在4&6项,目前公司有自主专利产品4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谈及公司在成都高新区这些年的发展,陈康夫表示,最早他的公司在广州,因为自己是成都人,加之成都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他决定回乡建厂。&产业生态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服务和政策支持。去年下半年,高新区出台《&十三五&创新创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科技、人才、知识产权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促进产业发展。& 陈康夫告诉记者,成都一直紧贴企业需求,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是企业的&贴心人&&勤务员&,为企业和人才解决了后顾之忧。目前,高新区仍在不断加快产业创新速度,持续构建并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着力打造创新环境开放包容、创新主体高度集聚、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若干原始创新成果国际领先的国际创新创业中心。&成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优质的政商环境和宜居的生态环境,我们公司在这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报记者 王雪钰 文豪 王李科 摄影 马丁)
2017中国生物制品年会召开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产业生态圈受关注
成都高新区发布金融新政20条 打造国际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Copyright (C) 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
维护单位: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电话:86 28 &&&&传真:86 28
蜀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塑农业经济地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