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物理奖与中国人无缘

国人缘何无缘诺贝尔奖 中国土壤不适合其生存?
中国网 .cn  时间:   
<font color="#08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籍华人榜上有名。
他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却为何受到国内媒体追捧,引起热议,是因为他一脉相承的华裔血统,还是源于名门之后的特殊身份?
而国人对于诺贝尔奖台上的华人面孔到底应该以何心态对待?
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七名华裔科学家无一是代表中国登上奖台,难道真的橘生淮南则为枳,而本土科学家为何多年无缘诺贝尔奖?
《新闻1+1》正在解析。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是由一名日本科学家、两名美国科学家共同获得的,本来跟我们中国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是两名美国科学家里面有一名是华裔,而且他还是钱学森的堂侄,这样一来,这样的一名获奖者似乎就跟中国有了关系。
那我很想知道,岩松,你觉得他到底跟中国有没有关系?
白岩松(新闻观察员):
虽然他叫钱永健,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虽然他是黄皮肤,黑头发,虽然他是钱学森的堂侄,虽然他是华裔,但他是美国人,跟咱们真的没什么关系。但是我觉得这个时候倒是要思考,中国人应该得诺贝尔奖,但是怎么样才能得,我们现在有哪些制约我们不能得诺贝尔奖的因素,我觉得在每年的10月值得考虑。
《新闻1+1》,不一样的解析,首先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这位新科的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钱永健。
(播放短片)
北京时间10月8日17时45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正式揭晓。三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中,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的获奖分外引人注目。1952年生于纽约的钱永健是三位获奖科学家中最年轻的一位,现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化学及药理学两系的教授,在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上的贡献,使得钱永健近些年来屡屡成为诺贝尔化学奖或医学奖的热门人选。就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化学奖获奖名单之时,钱永健居住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天还未亮,正是祝贺获奖的电话将他吵醒了。当天下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和药理学系为刚刚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举行庆祝会。
这一消息同样让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人兴奋不已。然而,最让国内媒体津津乐道的却是他除了获奖者之外的另一个身份——“中国导弹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已96岁高龄的钱老也通过媒体表达了对这位堂侄的祝贺。
除了诺贝尔化学奖的出炉,占尽时间优势的网络媒体几乎都将这一新闻放在首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标题却都不约而同的强调了钱永健作为钱学森堂侄的身份以及华裔的血统。事实上,钱永健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钱学森于1955年回到中国时,在美国出生的钱永健才是3岁的孩子,纽约出生,新泽西长大,略懂中文的钱永健几乎从不说中文,所有科研经历也都在西方教育科学体系中完成,尽管如此,他三四年前携家人来中国旅游还是当成重要新闻出现在了各大网站上。
据统计,截止到目前为止,共有七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而每次他们的获奖都能引起国人的浓厚兴趣,但其实,他们都是早已加入外国籍的外国人,尽管在国籍上我们无法分享这些科学家的荣誉,但他们的血统还是让许多国人津津乐道。
“诺贝尔奖很重要吗?”著名媒体人闾丘露薇在自己的博客上对国内媒体的刻意炒作提出了置疑,面对华裔科学家的获奖,我们究竟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在如此热闹的新闻报道中,我们是不是该保持一份冷静的心态?
今天我们在看这些报纸的媒体的抬头的时候,都纷纷用的在钱永健之前往往都是两个定语,一个是“钱学森的堂侄”,另外一个就是“华裔”,这种标题看完了以后让人觉得,这是不是我们跟人家套近乎、攀亲戚,你有什么感觉吗?
有,是你的就是你的,其实不是你的,怎么套都不是你的。你比如说举一个细节,当然从钱老他们一家人来说值得高兴,因为这毕竟是自己的亲属当中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有一个细节我特别注意到,钱老的儿子在表达了向钱永健的祝贺的同时,也强调他们从来没有联系过,因为当初的联系之所以是堂侄,是因为钱老当时去美国留学的时候是跟着他的堂哥一起去的,也就是钱永健的父亲,所以这也能证明他们的关系当时还是相当好的,后来他的堂哥也曾经当过波音公司的总工程师,这是说明他的才华也是相当高的。但是从钱老的儿子再也没跟钱永健他们联系过,说明这几年可能也不常走动。如果说跟中国的关系的话,他中文只是略知一点,再举一个细节,有一次有人聊说“枇杷真好吃。”指的是水果,钱永健听到了,非常惊讶,琵琶怎么能吃呢?因为他的“枇杷”的概念只有乐器,所以他是这样的一个水准。
粗通中文。
对,粗通,而且基本不太说,所以我觉得我们看他的简历,1952年出生在纽约,16岁“西屋科学天才奖”,20岁哈佛大学化学和物理双学士,又到英国剑桥大学等等等等,其实跟咱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就像当初美国的网球选手张德培,成绩打得很好的时候,中国人就关注他就要比关注别人多得多,因为你发现一个细节,所有我们去拉亲戚的时候,都是我们不太强的地方。
我觉得很有意思,你刚才吐的这个细节,就是钱老自己的儿子反而站出来,赶紧划清界线,我们跟他们没有什么联系了,但是反倒是媒体还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件事情。
咱们更像是亲戚了。
我觉得我反正是有这么一种感觉,比如说我们两个都有孩子,我们都想让孩子进名校,我的孩子没考上,你的孩子考上了,这个时候我逢人便说,白岩松的儿子上了名牌大学了,好像咱俩是同事,所以我跟你有点关系。
其实有的时候我觉得这背后有一种情结在里面,虽然我们嘴上说我们不在乎诺贝尔奖,但是不在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说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把窗户纸捅破,我们在乎诺贝尔奖,我们也应该在乎,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好像我们没有实现的梦很少了,奥运会不要说了,连中国足球都进过世界杯,但是居然我们没得过诺贝尔奖。这个时候你去检查,1901年一直到现在那么多诺贝尔奖里面,有那么七位基础科学方面的华裔面孔,当然也还有文学奖或者说和平奖等等,但是由于它搀杂了很多意识形态,然后一些政治的因素,再加上本来就文无第一,所以你很难去做评判,也有中国人的面孔,但是反过来说获基础科学的,无论是杨振宁或者丁肇中、李政道等等都是美国人。
你觉得刚才我通过你刚才说的那么多奖,你可能更关注像基础科学方面取得的诺贝尔奖,而不是说跟意识形态相关的,像和平奖和文学奖。
没错,所以从基础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确有这么七位,而且这七位你发现他们受教育的也都是在美国,我接触过中间的几位,像杨振宁、李远哲、丁肇中等等,那么他们都是很浓郁的美国式思维,虽然他们中国的情结也很重,毕竟像杨振宁老先生他们是1953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奖,因为他的那种中国情结要比像朱棣文、崔琦,尤其是像钱永健要浓厚得多,所以他们的一些表达,尤其年老了之后回忆祖国这样的一种概念更拉近了之间的关系,但是从他们获得诺贝尔奖本身这个角度来说,跟我们一点关系没有,完全是美国的结果,就像张德培完全是美国网球培养的一个结果,跟我们也没有关系。但是它从另一个角度却在提示我们,我们也可以,华人也可以,华人也可以打好网球,对吗?张德培的身高放在那儿。
咱不管国籍,咱们的基因是一样的。
对,就是说我们也可以,既然有七位获得了基础科学,那证明我们的思维也可以,没问题,所以这个时候越套近乎,其实越该思考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有我们自己的货真价实的中国人的诺贝尔的基础科学的获得者。
还有我今天看了很多报道之后,我一直就在想,钱永健获得的是诺贝尔化学奖,他到底取得的是什么成就,结果我们发现,更多的媒体关注都是他获奖了,但是他得的奖能做什么用反而倒变成了很不重要的一件事。
其实我不太知道我能不能说明白,今天我也特别地在关注这件事情,因为真正让我感慨的是这一个绿色荧光蛋白整个的研究是他们获奖的理由,这三位科学家平常不多交流,但是却像传递接力棒一样,从最早发现的一棒一棒传下来去推广它,绿色荧光蛋白就可以使一些生物显现出来,就有点像X光透视一样,这样你就可以追踪它。因为钱学森的堂哥也就是钱永健的父亲是死于胰腺癌,从确诊到死亡不到一年的时间,因此一直也成了钱永健的心中之痛,很多人问他现在在做什么,其实他现在在做的是关于癌细胞的研究,就是他想追踪癌细胞能在拍摄的过程中,能把它显现出来,显现出来就可以让药准确地到达被显现出来。
能看得见。
能看得见,所以绿色荧光蛋白,为什么在颁奖的时候,在揭晓的时候,颁奖拿的是一个试管,然后打亮了它,被显现出来,所以你注意钱永健的是化学及药理学两系的教授,所以他现在更多的,其实我从他攻克癌症的这个角度来说是正投身于是医学方面获得更大的实践。
其实我特别想知道,作为一种个人的本能,就是他取得的这个化学上的成就,我们和他到底差多远,因为我们觉得好像平时科普知识也不太多,似乎都没听说过。
当一个人当一个环境可以让一项事业非常安静地在那里扎扎实实往下做,并且做了很久,显现出结果的时候,他可能离诺贝尔奖就非常近了,如果一个人,一个时代,一个环境都是在被眼前的事情所吸引,浮躁着,做一件事情做不了多久又要做的件事情了,因为利益不断地在变化,那可能离诺贝尔奖就很远。所以我觉得透过每年的10月份,一到诺贝尔季节,我们总会有一些说酸不酸,说甜不甜,说渴望不是渴望,还总有人泼冷水,诺贝尔奖怎么怎么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非常正常,闾丘我们也很熟,我觉得她的看法也是对的,但是我觉得换一个角度我们的看法也是对的,诺贝尔奖很重要,我们应该去得它,作为一个检验,否则我们不能说隔了好多年前说奥运会不重要,不,它很重要。
《新闻1+1》不一样的解析。刚才我们在演播室里说,一系列的华人科学家取得诺贝尔奖,说明我们有这个能力,但为什么他们在其他的国家就可以表现出这种能力,而在我们国家却表现不出来,我们的节目稍后继续。
多位华裔科学家已经得过了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那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我们来看看。
文章来源: 央视《新闻1+1》
责任编辑: 飘落
1&#160;&#160; &#160;&#160; &#160;&#160;
版权与免责声明关注我们:
集团报刊系列为什么中国人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
为什么中国人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本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医学、物理、化学奖、文学奖与和平奖已经揭晓。在今年的获奖者中,有英国人、美国人、挪威人、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中国人再度榜上无名!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是,在过去114年的获奖者名单中,除了两位和平奖获奖者和一位文学奖获奖者之外,中国人至今与科学奖无缘。个中的原因,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占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人的智商似乎也并不低于其他族类,按理说,中国人应该有五分之一的几率为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摘取诺贝尔科学奖的桂冠。考虑到人口的“规模效应”,这个几率似乎还应该更高些。但是,为什么在世界科学的最高荣誉奖项上,中国人交出来的答案如此地令人汗颜?有人解释,上个世纪的前半段,中国积贫积弱,一直遭受内战和外敌侵略的困扰,缺乏科学发展的必要社会环境。但是,共产党执政已经六十五年,中国已经有三代科学家们没有遭受战乱的干扰,而且改革开放也已经有三十六年之久,其间向世界发达国家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有不少也已经学成归国,为什么中国人还是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仔细分析与中国有关的科学获奖人名单,还有一个现象令人无法忽视:在那些华裔外籍的获奖人中,有四位曾经在共产党执政以前的中国大陆读过中学或大学,有两位曾经在台湾和香港读过中学或大学,他们最终由于在美国学府的研究而获奖的。但是,只要是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中学和大学浸润过的人,即使最后到美国的高等学府去深造,也仍然与诺贝尔奖无缘。有人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对中国人有偏见。本人不是科学家,没有资格去对获奖者们的成就与中国杰出科学家的成就进行对比;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学者,那些获奖的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显然是中国经济学者所无法比肩的。我相信,诺贝尔奖作为一个受到科学界尊崇的世界大奖,更考虑到其涵盖广泛的提名机制和严格的评选机制,所谓的“偏见说”这一解释很难服众。在我看来,造成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现有科技体制的问题。中国目前的科技和高等教育体制不是以科学家为本位,而是以官员为本位。无论是在资源分配还是社会地位上,这个体制都在引导着科学家朝官本位的方向走。这种做法为科学家的研究设置了障碍,同时也将不少“现实”的科学家引向官场。当然,中国科学发现的落伍,还有更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现有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对人的创造性的扼杀。从小学起,中国的孩子们便被教育要服从,不仅行动上要服从,思想上也要服从。任何的不服从,都会收到歧视甚至惩罚。在这样的制度下,中国人的聪明都用在如何得到权威的认可上,而不是用在创造性地探索与众不同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的本意是要通过对思想的控制,来维护自己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但是,这种思想控制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的一种范式,服从控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科学家是在社会中成长的,一旦形成了这样一种自我约束、寻求权威认可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创造性便已经死亡,他们只能够在别人的研究成果后跟从。从一九四九年算起,这种共产党主导的极权体制下的以服从权威为特征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重创了至少三代中国青少年的创造精神,已经和将要影响整整三代中国的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成果。我希望中国人能够有机会重拾创造精神,在文明层面赢得世界的尊重。图片:希望中国人能够有机会重拾创造精神,在文明层面赢得世界的尊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中国人为什么获不了诺贝尔科学奖?
文/散粉思考者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又揭晓了。刚刚在去年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夺取了诺贝尔化学奖,今年就又有一位华裔获得诺贝尔奖。出生在上海的华裔科学家高锟(Charles
K. Kao)获得了物理学奖《》。高锟获奖是因为他在“光在纤维中传导方面的研究为光纤通讯带来开拓性进展”。高锟教授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及钱永健之后,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裔科学家。华人频频获奖是我们整体华人的荣耀,这说明我们华人有智慧有能力,是一个优秀的种族。但是我们也发现,这些人虽然有着华人的面孔,但是全部是美籍华人,高锟也是美国公民,同时也有英国国籍,并非中国人。拥有世界1/5人口的中国本土,却从来没人能得诺贝尔科学奖。1901年以来,共有700多人或组织获得诺贝尔奖,而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已经有13位本土的科学家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反差之大引人深思。
有人说诺贝尔奖是西方国家具有偏见的奖项,因为政治理念社会制度不同,不会把奖颁给中国人。我们不稀罕这奖,散粉思考者不能苟同。如果说诺贝尔文学奖,和平奖等因为和社会制度等挂钩的确会产生一些有争议的获奖人,但是科学无国界,诺贝尔科学奖是以科学成就对全人类的贡献大小来衡量的。今年的医学奖颁给发现”长生不老钥匙“的研究者,而高锟的研究成果对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的作用也获得了共识。诺贝尔奖的世界影响力也取得了共识,如果忽视这些共识的主要因素,对于诺贝尔奖故作不屑是无知和做作。诚然诺贝尔奖并非衡量一个国家的科学发达程度的唯一指标。但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没有获奖很难说明已经具有世界顶尖水准。自大和盲目自吹是掩耳盗铃。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去改善造成不足的原因。散粉思考者在此抛砖引玉对中国人为什么获不了诺贝尔奖做了一些探讨。&
中国人为什么获不了诺贝尔奖?
中国本土科学家没人获得诺贝尔奖,这说明我们的科技竞争力一直处于比较低的位置。国内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够。科技实力的薄弱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说明我们有许多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在我看来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国家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低
我们国家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年,日本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为2.99%,3.07%,3.12%,3.15%。我国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在1%以下。2001年3月,日本出台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表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当时许多人认为日本政府疯了,从现在的速度看,这一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日本有人称,中国科技人才缺乏,70年也撵不上日本。如果我们不在研发上多投入,就不会有高产出。我们花在做表面功夫的钱太多了,而用于科研的钱还很不足。而科学是生产力,是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动力这点大家都明白。
第二,教育体制以及科技体制的因素。
现在申请科研经费都要和应用挂钩,基础科研的经费少。许多人拿经费也是靠关系。好课题未必能得到经费支持。而诺贝尔奖奖励的很多都是基础科学,这些研究成果当时也许没有应用的基础,很多都是在几十年后被证明是非常有用的。如果我们现在大力支持目前可以”应用“的科学研究,而忽略最本质的基础研究,这就是舍本逐末,应该两方都有平衡。特别是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量。
美国在科研和技术应用方面的衔接做得非常出色,人才很多,有专门的体系。曾经让散粉思考者震动很大。在technology
方面有专门的人才和部门。研究型大学基本都有这样的设置。还有一些顾问公司专门在做。不少人都有理科类的博士学位,同时还有金融,经济,MBA方面的学位。现在都说博士生研究生工作不好找,而他们很多人可以从事这一领域的工作。散粉思考者看这也是我国一个该发展的领域。
美国教授对中国学生的普遍看法是人很聪明,也非常勤奋,考试能出好成绩,但是创造力不足。这是和我们整个教育体制有关。我们的体制培养出的就是这样的学生。此外我们尊崇权威,不敢挑战权威的文化传统也是让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挑战力。
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教授的位子很难拿,一个教授基本就是他所在研究领域,比较有成就的人。我国教授成堆,整体水平不怎样,有的就是排资论辈上的。有些院士也是知识老化,根本是靠老本,而不是能真正担当科技带头人。我以前见到有文章深入分析比较中国院士的水平(以他们发表文章所在的杂志和文章数量为准),有的院士水平还不及美国的助理教授。这样的学术带头人带出来的怎么能有获诺贝尔奖的竞争实力?
美国的院士仅是一个荣誉,和工资、级别、待遇不挂钩,也就没有什么特权。而我国头衔就象是一个学术职称,号称要享受副部级待遇,很多人当领导期间,也给自己上了院士榜,而有成就没职位的可能根本评不上院士。一旦有了院士的头衔,本人不用搞任何科研就够吃一辈子了,自然有人拉他进课题,利用他的牌子申请基金。而他院士本人对课题本身却很少甚至根本不染指,给学术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大学职称的评审主要是根据被评审人发表论文和专著的数量,还有刊物是否在XX索引之列,而不是象国外一样让同行专家评审其学术水平,所以很多人根本对科研不持严谨态度,有点数据不仔细核实就急着发表,有的人甚至造假。不少人一文多投,把几篇文章揉和一下又出篇新文章来凑数,不少人甚至抄袭别人的论文和专著。我们不是时常听到某某教授抄袭被揭发的事吗。还有不久前利用软件评测博士论文的抄袭情况,问题很严重,很普及。现在学术刊物来自中国大陆的论文数量直线上升看起来是个好现象,但是有多少禁得起推敲的值得商榷。在《Nature》和《Science》这样顶级的科学杂志的要求非常高,被引用数量也非常高,代表了某个专业领域的前沿成就。作者也会因此受到业界同行的认同,享有声誉。但是文章一旦出来就要经过此领域里的人来自世界科学家的检查和核实,一旦发现作假就会身败名裂。尽管国内人的文章数量不少,可是被发表到这样杂志的人却很罕见。相反不少文章作者却是海外的华人。这也是海外华人获得更多认知度,甚至获诺贝尔的原因之一。
在国外开学术会议,很少见到从大陆来的科学家。自然是研究经费所限。见到的华人大多都是从欧美来的。没有这样的国际交流,怎么把握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动向?怎能在同行圈子里展示自己的影响,树立自己的威信?不为外界所知和认可,即便有天大成就,又如何能被提名诺贝尔奖?就我所看到的,即便有个别来参加国际会议的,也没有自信的表现。也许是受英文能力所限,他们的表现和意见也大多没什么影响力。那些拿着国家钱出来考察的所谓科技团,更是不用提,噼里啪啦乱照一通,因为不知道什么是主要的,所以什么都照,也提不出什么关键问题,也听不懂人家介绍的是什么。考察团成了到国外旅行的旅游团。
第三,人的因素&&
再看看国内的那些“科技接班人”。人心浮躁,很少有人安下心来搞科研的。这样的情况也是上面所说科研体制下的一个结果。大学中教师的收入和承担的课题有关,所以人人都使出浑身解术去到处拉项目,而不能潜心做研究。投机钻营、沽名钓誉、唯利是图,丧失了基本的道德的人不少。海归们回了国的,很多热衷于政治,当个官什么的。即便是以前有成就的科学家,回国后被给予各种头衔,最后从政,根本不搞科研了。有些海归,在国内不切实际地乱吹,不吹拿不到经费啊。很多在国外还有点成就的,回了国即便没当官,也没什么作为了。再说学生,在中国读博士,学术水平的要求不够,没有严格的评审,没有淘汰,主要是导师说了算。而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诚信缺失的普遍存在,到处是假冒产品,为了面子工程连奥运会都放上个假唱的。而这种作假竟然被普遍理解和接受。学术界也不干净。为了凑文章数量,一个实验室的几个研究生博士生都是在对方文章里挂名,这样即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实际上只有一篇文章,但是因为互相挂名,文章数量也上去了。近几年还搞起博士大跃进,博士数量多了,但质量却严重下降了。很多人有了博士学位也很少安心去搞科研。以中科院的博士生们为例,很多根本不想继续搞科研,想博士毕业,进大公司挣钱。有很大一部分是想出国,那些博士后们甚至有了副教授们头衔也都不例外。国家的优秀人才都外流了,回到国内的科学人才却没了声响,难怪国外华人能获奖。在海外做科研要严谨得多,一旦发现某人在科研中有诚信缺失,那也意味这他的科研之路到头了。西方学术界多数教授们很严谨,很少做违背良心的事情,或者为了人情世故放弃原则。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恐怕要经历不止一代人的努力。
第四,没有双重国籍的认同 (详见 )
高锟被被国外媒体介绍为美国科学家,同时说他还有英国国籍。而作为上海出生的他,如果我国允许双重国籍,他也有可能成为中国人。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一旦在海外的华人加入美国国籍就自动丧失了中国国籍。现在在美国的科研界,华人占很大的比例。有些物理,生物会议甚至看到1/3的参加者为海外华人。有时甚至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美国某大学来应聘物理,化学教授职位的最后都是在华人之间竞争。美国本土出生的人致力于科研的人很少见,以前在科研领工作的有很大一部分是犹太人。所以出了不少获诺贝尔奖的犹太人,而犹太人现在更多转移到银行,投资,媒体等赚大钱的行业。随着中国敞开大门,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现在在实验室做科研的华人成了主要力量,博士生,博士后很多都是华人。散粉思考者可以肯定海外华人还会不断地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这些未来的诺贝尔获得者,很多都是在大陆接受的基础教育,可是因为在美国工作的方便和减少生活的颠簸感而加入了美国籍,可就是因为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他们就再也不是中国人了。他们之中绝大多数还是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如果中国能像英美等发达国家那样承认双重国籍,散粉思考者认为好处会很多,这些人回国做贡献就更方便了,而且显而易见的是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会因此而有很多中国人。所以散粉思考者在此也顺便呼吁一下我国认同双重国籍制度。
&&&&&&&&&&&&&
&&&&&&&&&&&&&&&&&&&
&&&&&&&&&&
&&&&&&&&&&&&&&&&&
&&&&&&&&&&&&&&&&&&&
&&&&&&&&&&&&&&&&&
&&&&&&&&&&&&&&
&&&&&&&&&&
&&&&&&&&&&&&&&&&
&&&&&&&&&&&
&&&&&&&&&&&&&&
&&&&&&&&宠
&&&&&&&&&&&&&
&&&&&&&&&&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