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吃刀深度路径间距穿透银行理财监管路径,下一个白银十年还有多久

深度:2016年银行理财报告(附全文及解读)
深度:2016年银行理财报告(附全文及解读)
《年报》以“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以下简称“理财登记系统”)的大数据为基础,秉承客观、公正的理念,详细分析了2016年银行业理财市场的全貌,总结2016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运行特点如下:一是,银行理财业务平稳发展。截至2016年底,共有49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数7.42万只,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9.0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5.55万亿元,增幅为23.63%。2016年,银行业理财市场有52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了理财产品,共发行约20万只,累计募集资金约168万亿元,其中开放式产品累计募集资金(含各开放期内的申购)约121万亿元。二是,理财资金投资的资产结构保持稳定。截至2016年底,债券、存款、货币市场工具是理财产品主要配置的三大类资产,余额占比为73.52%,其中,债券资产配置比例为43.76%。三是,理财产品为客户带来稳健回报。2016年,银行业理财市场累计兑付客户收益9,772.7亿元,较2015年增长1,121.7亿元,增幅12.97%。其中一般个人类产品兑付客户收益4,582.7亿元,私人银行类产品兑付客户收益1,016.2亿元。[解读一]【中金银行】流动性观察系列—理财#12:监管倒逼结构大幅调整,关注流动性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6)》,其中,规模增速、资产配置及结构调整完全符合我们的预期,请关注《流动性观察-理财#10》。向前看,强监管将引导负债结构大幅调整,流动性继续维持偏紧。预计2017年新增量低于2014年。期末理财存续余额29.05万亿,同比增长23.6%,增速较过去三年增速均值下降25.5ppts;期内新增5.6万亿,较2015年少增2.9万亿,仅略高于2014年的4.8万亿。另外,1Q17理财余额环比仅微增958亿,前四个月较年初仅增长1.2万亿。结构上,大行/股份行/其他行2016年新增理财0.8/2.3/2.5万亿,余额同比增长8.8/23.6/50.0%,股份行/区域行增速显著超出大行。考虑到MPA考核影响,以及同业理财业务的调整,2017年理财新增量大概率低于2014年,股份行/区域行增速将显著放缓。同业理财占比/余额见顶。按照负债端统计,2016年末一般个人客户/机构客户占比46.3/25.9%,较2015年下降3.2/4.8ppts,私行客户占比同比持平,同业理财占比大幅上升7.8ppts至20.6%。从新增量看,2016年新增同业理财3.0万亿,占新增资产的53.9%,显著超出其他投资者,尤其是机构客户/私行客户新增资产仅亿。预计强监管引导同业理财大幅下降,相当部分产品到期后不再续作,草根调研反馈显示1Q17同业理财占比环比下降1-3ppts。向前看,理财规模仍然维持增长,负债结构将大幅调整。按照收益率划分,期末非保本占比75.96%,同比提升5.39%,低于15年的7.0%。债券、非标类配置情绪高涨,权益类配置仍然在上升通道。期末债券类投资占比43.76%,占比较1H16提升3.3ppts。预计主要是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期末非标类资产占比17.49%,占比较1H16提升1.0ppts,预计未来仍然处于高位;权益类资产数据并未披露,向前看,规模/占比等数据依然处于上升通道。期末现金及银行存款/货币市场工具类占比较1H16下降1.1/2.5ppts。调研显示,新增理财主要集中于1-3Q16,大概率对应委外业务的新增高峰期,考虑到到期赎回因素,短期流动性依然维持偏紧。【中金银行】流动性观察系列—理财#12:监管倒逼结构大幅调整,关注流动性[解读二]【民生@银行】理财市场年报点评:同业、中小银行理财扩张,理财强监管渐进《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6年)》近日发布。2016年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9.05万亿元,增幅为23.63%,较年初下降32.83个百分点。增速放缓趋势不改,中小银行扩张相对较快年末理财规模29.05万亿元,增速23.62%,较年中明显下降。在MPA考核约束下增速逐步放缓,一季度增速18.6%,预计未来不改放缓趋势。国有大行年末占比较年中下降1.79个百分点,中小银行占比有不同程度提高:股份制提高73BP、城商行提高91BP、农村金融机构提高17BP。委外助中小银行规模扩张从投向资产来看,债券投资占比在年末有所回升。年末债券占比43.76%,较年中提高3.34个百分点。其中,利率债占比8.69%,提高1.77个百分点。侧面看出去年中小银行增速相对较快主要是通过委外投向债券,实现理财规模扩张。从收益类型来看,非保本占比扩大。非保本理财占比79.56%,与年中相比提高2.77个百分点。同业理财扩张,非标一季度已有降同业理财年末占比明显提升,年末占比20.61%,较年中提高5.33个百分点。同业理财在去杠杆的过程中伴随资产端到期将逐渐压缩,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当前强监管也在压缩理财监管套利空间。近日理财穿透式监管文件发布,要求理财按逐层穿透原则等级至最底层基础资产信息。一季度非标占比15.4%,与16年末占比17.49%相比已有所下降。【林加力/解巍巍/王弓】[解读三]【研报】理财资金投向“脱虚向实”:《银行理财年报》点评作者:国泰君安银行团队邱冠华王剑张宇1.银行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银行理财年报》今日,银行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6年)》(以下简称《银行理财年报》)。这报告就像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2.总量继续增长,结构较上半年有所变化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部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29.05万亿元,下半年增长2.77万亿元,该增量与上半年的2.78万亿元几乎持平。2016年全年增5.55万亿元,低于2015年的8.48万亿元。下半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率继续下行。然后,其他结构信息包括:(1)产品类别结构上,非保本理财23.11万亿元,占79.56%,保本理财5.94万亿元,占20.44%,保本占比近年持续压缩;(2)投资者结构上,个人投资者仍然占年末余额的最大比重,为46%。但,2016年下半年2.77万亿元的增量中,银行投资者(即同业理财)占了71%,个人投资者占35%(含私人银行),企业投资者在赎回。因此,同业理财成为增长的主力。(3)发行银行结构上,下半年股份行增量占比最大,为49%,农村金融机构增量占比为7%,比上半年的19%已明显收敛。3.投向实体增加,显示融资需求有所向好2016年末的理财余额中,占比最大的仍然依次是债券(43.76%)、非标(17.49%)、现金及存款(16.62%)、货币市场工具(13.14%),与上半年类似,说明资产配置结构未发生重大变化。下半年2.77万亿元的理财增量中,占比较大的是债券和非标。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理财产品对实体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投向实体的余额为19.65万亿元(占全部理财比例67.41%,这也就是回到年的水平),下半年增3.62万亿元(占全部理财增量的比例为131%,意味着有其他投向的资金被收回,改投实体)。这背后,一方面反映了2016年下半年以来债券市场走弱,利率债配置收缩;另一方面,经济启稳复苏,实体融资需求有所向好。因此,理财资金投向也出现了“脱虚向实”的良好苗头,这也有助于减轻理财业务的监管压力。[解读四]滞后的验证,疯狂的同业:2016年理财年报解读——华创债券银行理财专题报告-2016年银行理财年报姗姗来迟。5月19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了2016年理财年报,尽管年报发布的时间比较晚,且内容相较此前年度和2016年半年报明显缩减,但是依然印证了过去一年疯狂的同业链条增长和债券牛市的配置力量。也许正是同业理财的高增速引发了监管的重视,毕竟监管比我们知道这些数字早上好几个月。今天的日报,我们和大家一起读一读理财的年报,看看过去一年理财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一、理财年报改版?少了哪些信息银行理财研究遇到的一大问题是没有高频数据跟踪,信息不透明,每年的银行理财年报是大家跟踪市场最好的工具。但是今年的年报,相较于以往版本和2016年半年报省去了很多内容。第一部分,银行业理财产品存续情况,删减了不同运作模式产品余额情况,即对于封闭式、开放式理财产品的占比数据没有披露;不同投资者类型产品余额只公布年底时点值,不再公布月度值,无法了解同业理财2016年下半年的月度变化情况。第二部分,银行业理财产品发行情况,删减了不同期限类型产品发行募集情况。第三部分,银行业理财产品投资资产情况,不再公布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债权类资产情况;理财资金投资债券情况不再公布信用债评级分布;理财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情况不再公布资金投向的行业分布。第四部分,银行业理财产品收益情况,不再公布不同期限理财产品兑付客户收益情况和银行收益实现情况;不同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兑付客户收益情况也仅做简单描述,不再区分产品类型。理财年报的改版原因我们不得而知,可能和监管逐步推进过程中的工作安排有关,但是从有限的数据中,还是可以窥探出过去一年,银行理财发生的重要变化,及其对于债券市场的影响。二、解读理财年报:同业理财快速增长,债券投资持续放量(一)理财业务平稳发展,增速先快后慢理财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共有49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数7.42万只,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9.0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5.55万亿元,增幅为23.63%,相较过去6年平均55%的增幅看,增速明显放缓。从2016年月度理财发行量数据可以看出,上半年理财增速发展较快,特别是4月和7月有显著上升,现半年则呈现缓慢上升的态势,2016年11月达到全年理财规模高点29.11万亿,12月规模小幅回落0.6万亿。从净增量看,上半年理财净增量2.78万亿,下半年理财净增量2.77万亿,基本持平。(二)同业理财快速增长,占比超五分之一2016年末,银行同业类产品存续余额为5.99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20.61%,较年初上升7.84个百分点。2016年7月半年报发布时,我们就提出同业理财快速增长,成为银行主动负债的新工具,2015年6月之前,同业理财占整体理财的比重在4%左右平台波动,15年5月份之后,同业理财进入快速上升期。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年中,同业理财占整体理财的比重为15.3%,此后6个月同业理财占比大幅提升5.32个百分点。可见下半年是同业理财发行的高峰期。由于年报中没有披露每月的客户占比,但是我们判断,7月-10月理财的增长主要来自于银行扩充同业业务,进行委外投资的需求;11月-12月则可能出于维系已有同业链条的目的,继续通过同业理财进行主动负债。除同业理财快速增长外,一般个人理财和机构专属类理财占比较2016年年初分别下降3.2和4.76个百分点至46.33%和25.88%,私人银行理财占比较2016年年初小幅上升0.12个百分点至7.18%。此外,2016年理财年报对银行同业类产品的定义进行了说明,即专门面向银行同业发行的,由其他银行表内资金购买的理财产品。在过去银监会的各类理财监管文件中,均没有对同业理财作出定义,只有每年的银行理财年报会披露同业理财的占比,但均为对其定义进行说明。2017年版1104非现场检查报表中,G06理财业务表,专门将同业理财进行单独列示;最新披露的理财年报也对同业理财定义进行明确,我们判断后期将出台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将进一步对同业理财进行明确和管理。(三)非保本理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产品2016年末,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3.1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79.56%,较年初上升5.39%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年报中详细阐述了保本和非保本理财的区别。将保本理财定义为国际通用的结构性存款,认为“其在法律关系、业务实质、管理模式、会计处理、风险隔离等方面与非保本理财产品‘代客理财’的资产管理属性存在本质差异,已纳入银行表内核算,视同存款管理,相应纳入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的缴纳范围,相关资产已按银监会规定计提了资本和拨备。”因此,只有非保本理财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产品。这与此前媒体流出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讨论稿中指出的,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方向匹配。2016年上半年,非保本理财规模增加2.75万亿,而理财总规模增加2.78万亿;2016年下半年,非保本理财规模增加2.93万亿,而理财总体规模仅增加2.77万亿。说明下半年年以来,部分非保本理财替代了保本理财,未来资产管理产品表外运作、打破刚兑的方向更加明确。(四)股份制和城商行贡献主要增量,农商行增速最快2016年末,国有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理财存续余额分别为9.43万亿、12.25万亿、4.4万亿和1.64万亿。其中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贡献了主要增量,2016年理财增长分别为2.34万亿和1.33万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理财增速最快,2016年增长79.87%。可见,中小银行依然是贡献本轮同业理财扩张的主要力量和重要的边际变量。(五)理财投资债券占比继续扩大,非标占比有所反弹2016年末,理财配置债券的占比为43.76%,较2015年底提高14个百分点,较2016年6月末提高3个百分点,由于理财配置债券的占比已经很大,所以下半年占比增速放慢。2016年上半年,理财资金进入债券市场的净增量资金为为3.69万亿,下半年为2.09万亿。具体到债券投资类型,2016年末,理财配置利率债占理财余额总规模的8.69%,配置信用债占比为35.07%。另一方面,非标投资占比从2015年的15.73%万亿,上升到17.49%万亿,这可能与债券市场收益率下行,理财增加配置其他高收益资产有关。(六)债券利率下行带动理财收益率回落,但17年有所反弹根据理财年报披露信息,封闭式产品按募集资金额加权平均兑付客户年化收益率为3.79%,较2015年下降90个基点。2016年,封闭式理财产品兑付客户收益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兑付客户年化收益率从年初的平均4.2%左右下降至年末平均3.5%左右。主要是资产端债券收益率持续下行带动理财收益率回落。但是经历2016年底的债市调整后2017年理财预期收益逐步回升,一方面由于资产端收益率上行,客户对理财收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部分银行为了维系亏损的同业链条需要保证负债端稳定,理财供需平衡被打破。三、银行理财市场展望:等待监管规则的落地(一)2017年理财发行数量维持高位,收益率上行除银行理财年报披露的数据外,还可以跟踪理财产品的新发售数量。2017年以来,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依然维持高位,收益率持续上行。4月以来理财产品维持高位可能是部分银行同业存单受监管影响发行量下降,将负债端需求转移到银行理财渠道。展望未来,同业理财占比或将回落,中小银行增长也将放缓。银行理财特别是同业理财,是过去两年银行同业链条的主角,是银行负债端进行主动负债的重要工具之一。理财的边际变化来自于两个维度,一是同业的快速增长;二是中小银行的快速增长。本轮监管直指银行同业链条,无论是MPA考核指标还是此前媒体传出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亦或者近期银监会三三四对于同业套利、理财套利的相关规定,都主要针对过去快速扩张的同业负债和中小银行扩张。预计2017年同业理财占比将维持现状甚至小幅回落,中小银行相关业务也将经历调整。银行理财的核心将逐步向资产管理的本质回归。(二)2017年银监会立法计划中有关银行理财的监管要求从2017年更新的1104非现场检查报表可以看到,《理财业务统计表》(简称G06报表)进行了完整的更新(此前一直使用2014年版本),对理财产品的分类标准、资产负债填报科目进行了全面更新。2016年7月,媒体又流传出新的理财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尽管目前有关理财的监管要求还没最终落地,但是2017年银监会立法计划中已经可以看到相关监管政策的踪影。具体来看需要关注以下几项监管规则:《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是针对理财业务的全面监管要求,针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系统性监管文件最早是2005年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此后2014年和2016年分别下发两次征求意见稿,但均未正式落地。从此前流传的征求意见稿版本看,《管理办法》将对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进行分类管理,对理财投资非标、权益类资产,理财的杠杆规模、理财产品集中度、理财风险准备金制度、理财“三单”管理提出更明确的要求,促使理财从表外信贷扩张回归资产管理本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将督促表外业务对其承担的实际风险进行计量和应对,将限制表外理财业务的过度发展。2016年11月,媒体曾披露其征求意见稿版本,一是对表外业务概念进行了扩充:从之前的担保类和部分承诺类,增至担保承诺类、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其他类等四类;二是继续强调银行表外业务不存在刚性兑付;三是对于市场关心的资本计提问题,指引中的核心是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从银行是否承担信用风险的角度进行衡量。但是有关“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具体落实标准尚未明确,目前表外银行理财尚未计提风险资本,需要关注正式文件下发时的相关要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是约束商业银行业务开展行为的核心标准之一,通过对不同资产计提相应的风险资本,从而引导银行业务开展的规模和方向。目前实行的管理办法是2012年颁布的,对于表外理财等业务的资本计提方式并未明确,本轮修订预计将配合《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对表外业务进行进一步的规划,表外理财计提风险资本或将有迹可循,实现表外业务表内化管理。除此以外,3月28日银监办发布的《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中,对“理财空转”套利进行了明确,包括但不限于理财资金购买理财产品;非银机构利用委外资金进一步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等现象;理财资金为各类监管套利提供支持;利用同业理财购买本行同业存单等行为,并要求银行简述理财资金委外规模,以及主动管理和非主动管理的规模情况,并列明简要交易结构5月12日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穿透登记工作的通知》,也对理财底层基础资产和负债的登记、委外产品分层登记穿透管理、理财投资集合资管的登记要求、底层资产信息的获取、登记材料的和规定、理财底层资产信息披露频率进行了明确和规定。尽管部分银行反馈具体要求和此前并无大的差异,但是我们认为在执行力度较此前会明显加强,从监管条文的细节看,穿透性、完备性和时效性最值得引起重视,集合类资管产品和违规加杠杆的行为受到冲击最大。2016年银行理财年报则提到。2016年1月、7月、11月完成了理财登记系统的三次升级上线,并增加了资产管理计划底层穿透计算机展示功能。(三)配置的洪荒之力没了,债券调整还将持续一段时间2016年下半年,债券市场从信用风险的压力中快速恢复,收益率呈现出超越基本面的快速下行,三季度市场看多的核心因素在于银行的配置力量,其中理财贡献了大量的增量资金。然而2016年12月理财规模已经小幅回落,预计2017年增速将进一步放缓,特别是同业理财在严监管的背景下可能会出现规模和占比的回落。一方面,理财市场新增规模将放缓,另一方面存量资金配债的规模也不会大幅增长,2016年理财配债的占比增速已经显著慢于上半年。因此,债券市场的配置力量相较于2016年将明显回落,更多表现为存量博弈的行情。除了新增资金难觅外,存量产品也将面临调整,而监管的不确定性是建仓的最大阻碍。目前理财将面临的监管升级,未来如果对表外理财计提风险资本或是按照“三套利”的要求规范理财行为,银行理财对接的委外产品或也将面临一定调整,需要持续关注在监管进场摸底检查过程中银行主动去同业链条的进程以及未来政策落地时对同业理财、表外理财计提风险资本的相关要求,伴随着银行自查整改工作的逐步推进,委外产品赎回带来的债市抛压和恐慌情绪将逐步释放,预计当前的债市调整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建仓节奏不宜过早过快。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传递简单、快乐的生活理念和家庭烘焙文化
作者最新文章此页面内容不存在点击下图 [] 继续阅读该文章
但是后期随着同业存单调整到位,可能银行会重新增加对同业存单的配置。权益类上半年增配,后续预计稳健小幅增加:股票今年表现较好,银行的对权益类资产参与度明显提高。银行主要以三种参与方式:1,打新:今年上半年可获得7%-10%收益,下半年肯定会收益率下降,因为上半年很多收益来自于底仓。2,港股持仓。3,定增,此部分各行收益差异比较大。目前银行对权益类资产兴趣较高,但是刚兑没有完全打破,基于风险考虑,权益类资产预计未来稳健小幅增加。收益震荡上行银行理财收益率随银行资金松紧波动,可以明显看到季末时理财收益率的提升。上半年银行理财的手一览表整体小幅波动,但在6月份大幅抬升,这主要受年中MPA考核,理财集中到期,去杠杆下某些银行负债端缩减综合共振导致的资金紧张所致。6理财委外:大行不减反增,小部分整顿,大部分维持现状4月末曾有一波委外赎回潮发生,其主要因素为MPA广义信贷增速的考核使得中小行表外理财扩张速度受到限制,资金源头受到压制;16年下半年以来资金成本也有所抬升;过于激进的杠杆受到监管限制;债市调整带来的市场风险。这几个因素共同促成了今年4月末的委外赎回。但我们认为委外赎回更多的是监管冲击下和债市调整下,一部分银行为了满足考核指标和流动性管理的短期行为。我们了解到,对于大行,其委外本身规模本身占比并不大,整体运行比较规范,风险控制较好,因而上半年委外规模并没有减少,甚至在三季度随着理财的发行增加,扩大了委外的规模。对于局部地区的中小银行,当地银监对违规开展委外的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范整顿,这些提前终止仅是局部的行为,在安徽、山东、内蒙较为密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整顿并不是针对所有行,也不是针对全部委外,是针对部分地区的不规范委外行为。而对于大部分银行,采取的则是保守姿态,不增不减。目前监管对于委外没有明确表态予以禁止或者限制,另外很多银行委外也没有获利,有些账户有浮亏,如果赎回不许做,则会兑现亏损,仅仅是为了保持业务模式而持续续期委外。7银行理财未来展望模式:资金池、刚兑打破需时间;净值型理财是趋势,推进需时日资金池刚性兑付的运作模式是银行理财核心的盈利模式,也是银行理财吸引投资者之所在。虽然针对资金池和刚性兑付问题有诸多监管文件,但目前情况来看,对于资金池银行大多采取了账户拆分,设置虚拟账户的方式达到定期上报的要求,实质上仍然可以通过关联交易等途径内部转移。对于刚性兑付,银行无论是出于声誉,还是出于金融稳定角度,都有极强动力刚性兑付,短时间难以大规模打破。理财保本,资金池运行的模式还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长期来看,净值型理财仍然是趋势,虽然目前市场存在的大多为成本摊余法的假净值。刚兑+资金池模式非常依赖于银行理财规模的持续增加,该模式才能够健康持续,但如果长期来看,随着理财规模增速放缓甚至下降,刚兑+资金池模式再加上严监管,则可能出现被动的刚兑。再此之前监管层会循序渐进推进净值型理财,例如首先推进三方托管,阳光化账户;然后强化投资者教育,进一步推进净值型理财,或者允许银行成立理财分公司;最后再在风险可控条件下逐渐打破刚兑。而从银行角度,各银行也在积极探索净值型理财的出路,在人才队伍积累,投研能力提升方面做出尝试。在市场被动推进、监管主动干预和银行自发探索的三方合力下,净值型理财会循序渐进地推进,不太可能一蹴而就。地位规模:仍为资管先导,规模增速变缓,但不会下降基于上面对于银行刚兑将一定时期存在的判断,我们认为银行依托于广泛的分支机构、良好的信誉品牌和广大的储户、支付用户基础,保本的理财,拥有巨大的渠道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负债数量大和负债成本低上。短期看这种优势难以被撼动,投资管理能力的劣势可以较快的被弥补。《愉见财经》全媒体专栏
监管重压下 银行理财创新怎么走?
  文/全景网《WE言堂》专栏特约 愉见财经
&& 自2004年中国光大银行率先发行首支银行理财产品以来,银行业理财市场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的历程。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全市场银行理财业务规模达30万亿,同比增速超过27%,银行业理财产品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近期银监会“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乱象整治”等一系列监管文件的出台,释放出“强监管”信号。银行理财必然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发展,未来几年银行理财业务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更多的体现在内涵上。
  近日,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潘东在接受新浪财经《资管会客厅》专访时表示,银行理财业务的变化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来源和产品端的变化,一方面体现在资金来源和客户结构上,同业投资理财的占比会有较大幅度下降,机构理财客户结构将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则体现为由预期收益率产品向净值化产品转型,理财业务回归代客本源;二是投资端的变化,随着监管要求的不断提高,理财投资的标准化、透明化、市场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三是业务管理的变化,下一步资产管理人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修炼内功上,包括加强投资研究、细化风控体系、注重绩效分析、强化大类资产配置等;四是体制机制的变化,未来我们期待银行资管独立子公司的出现,使理财与自营能够更好的进行风险隔离,另外在队伍建设方面引入更多的市场化机制。
  银行理财的创新转型要抓住三条主线
  银行理财不能只是被动的等待监管政策的出台,而应该在深耕理财业务的同时主动对监管政策和市场形势做出前瞻性的研判,主动管理,积极作为。在此前提下,银行理财的创新转型要抓住三条主线。
  第一条线:资产管理线。 提高银行自身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做到投资的专业化、分散化、集约化,将资产管理业务进行细分,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每一个细分领域中实现纵深化发展。
  第二条线:资管投行线。以往的资产管理行业主要是买方,被动接受市场上已有的金融产品。未来银行资管可以从原来市场买方业务不断向产业链上游、向投行业务递进,利用机构和客户优势,深耕基础资产,主动创设金融工具,提升投资回报。
  第三条线:财富管理线。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投资服务,帮助客户进行大类资产配置,及时充分的进行信息披露,增强客户粘性,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客户收益最大化。
  银行资管与互金机构的竞争将体现在数字客户端
  目前,银行资管与互金机构的竞争更多的可能发生在产品端,主要是在零售客户上。如果我们把零售客户又区分成数字客户、中产阶级、私人银行、家族客户,这种竞争可能会体现在数字客户端。据统计,这种数字客户大概有2亿人,如果未来监管政策有所放开,这些数字客户群将会是银行资管和互金机构的必争之地。无论是银行理财还是互金机构,其都要改革服务模式,提高客户黏性。
  理解“委外”关键点
  对于最近大家热议的“委外”一词,相关监管文件中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对于“委外”,不是单纯的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对其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作为资产管理人,首先要确定好投资逻辑和投资策略,并对自身的资产管理能力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出于丰富自身投资策略、提高组合收益的角度考虑,对于自身不擅长、不熟悉的策略或领域,可以遴选市场上优秀的管理人进行委外投资,同时必须要加强业绩跟踪、风险监控与后续评价。但如果因规模扩张过快而超过自身管理能力的原因,简单粗放的将大量资产委托其他机构进行管理,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不提倡也是需要监管机构加以关注的。
  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潘东
  以下为对话实录。
  新浪财经:我们也知道光大银行在国内商业银行是发行了首支人民币理财产品,您认为在未来的几年之内银行理财市场有哪些变化?银行资管业务会发生哪些转型?
  潘东:银行理财这个行业发展大概十多年,应该讲前面这十年是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我们认为从2016年开始,增速开始放缓,可能会进入下一个我们叫“白银时代”的十年。在未来的这十年当中,我们觉得银行理财市场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个深刻的变化不仅会体现在外延的变化,就是我们讲的规模的变化,而可能更加重要的会体现为内涵的变化,还是同样的银行理财但是不一样的内涵。
  关于内涵的变化,我个人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分析它:
  第一个内涵的变化是资金来源。如果我们从资金来源这一方来看,我们过去的银行理财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是机构理财,尤其是其中的同业客户理财,大概能够占到15%,在未来,我们认为随着监管的去空转、去套利,包括最近监管加强,可能在资金来源的结构上,同业投资理财的占比会快速的下降,机构理财客户的内涵会发生一个深刻的变化,这是从资金来源端,我们叫资金结构、客户结构。资金来源端的第二个变化,就是我们过去大量的银行理财是预期收益率型的,未来会向净值化转型,我们叫回归本源,所以产品端回归本源可能是未来十年我们会看到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变化,这是从产品端、资金来源端的分析。
  第二,从投资端我们依然会看到发生深刻的变化。比如过去银行理财,因为银行是做信用出身的、做信贷出身,信用风险管理是我们的长项。目前遭到“非议”的非标,它的占比一定会下降,标准化投资的比例一定会上升。再比如理财投资通道层层嵌套,这些随着统一监管,给到所有的资产管理人同样的身份,这样我们未来在投资端,会看到标准化的成份越来越高,通道越来越少,透明度越来越高,市场化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这是在投资端我们感到这个行业会发生的变化。
  第三,从业务管理上,我觉得内涵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过去的银行理财发展十年,快速增长、内功不够,很多精细化的工作还没有去做。在未来的十年,我觉得可能越来越多的管理人会把精力重新放回到我们叫练好内功上面,比如说我们的风控体系更加的精细化、我们的绩效分析系统更加的智能化、我们的大类资产配置的模型更加的市场化。
  第四,未来的银行理财内涵的变化,不仅是从资金端、投资端、风控端,还包括在体制机制上的变化。过去的银行理财我们都是说在银行里面有这么一个部门在干这么一个事情,社会一直也诟病说叫“影子银行”,我认为在未来的十年我们可以期待银行资管独立子公司的出现。我觉得这个严格的防火墙,以独立子公司的名义去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这个其实也是国际惯例,所以未来我觉得在体制机制上,一定会看到独立子公司的出现。另外,对于我们优秀的投资管理人才将引入更多的市场化机制,因为资产管理行业就是“人脑+电脑”,它是一个非常轻资产的业务,我们现在对人脑的重视度是不够的,在未来的十年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变化。
  综上我们认为,未来的银行理财十年可能就是我讲的这些深刻的变化,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变化,在内涵上的变化我觉得可能会更加的重要。
  新浪财经:您用一个关键词形容一下2017年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您觉得应该哪个关键词呢?
  潘东:“转型”吧,上次接受采访时我提出了“合规”、“转型”、“创新”三个关键词,但我想如果只用一个词的话我觉得就是“转型”,其实合规也是一种转型,应合规的要求去转型,产品端要转,投资端要转,内部流程要转,体制机制要转。
  新浪财经:银行资管与互金机构的竞争,就像刚才您说的投顾,这方面的竞争您是怎么看的?
  潘东:我觉得是这样的,银行资管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竞争目前主要会发生在产品端,就是我讲的财富管理服务端。现阶段投资端即使是智能投顾的模型出现,估计影响也没有那么大,目前被动投资的策略毕竟在中国的份额还是有限的,所以我觉得跟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竞争会发生在零售客户。如果我们把我们理财产品的客户分为零售客户、公司客户、机构客户,那么跟互金的竞争可能会发生在零售客户端。如果我们把零售客户又区分成数字客户、中产阶级、私人银行客户,这种竞争可能会体现在数字客户端。数字客户的特征是什么呢?人口基数特别大,据他们统计说有2亿人,也许每个人没有多少钱,但群体年轻、网络活跃,所以我觉得数字客户群可能会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跟传统银行资管在财富管理上抢夺资源的一个重要的点,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其实银行理财一直也在改革,我们今年的零售理财销售的一个主力的目标,就是要增强客户的黏性,叫直达客户。有可能今年我们的传统金融机构,像银行理财,会在移动互联网的销售上去做一些努力,或者提前做一些工作。目前监管规定是不允许银行理财在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代销的。银行理财和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规则不是统一的,监管一直要求,银行理财第一次买的时候必须到柜台去面签,然后第一次做当面的风险评价,但互联网金融机构不受这些内容的监管。但是反过来讲,将来比如说监管的技术越来越高级,监管也在不断的完善,我觉得我们提前去做些准备是好事情,叫未雨绸缪吧。
  我理解,投资端不叫互金机构,我觉得我们在投资端跟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的机构,可能会在量化对冲策略、被动投资等方面有一些竞争。因为现在国内有一大批人,他们在用人工智能、用大数据、用模型算法去做量化对冲策略、去做被动的指数策略,这一类东西有可能将来会是人工智能替代人脑,但是在价值投资上可能人脑比机器会更加擅长。所以说短期看我觉得竞争可能就是销售端,因为私人银行客户和中产阶级相对来讲比较有钱,但是他们都很理智,他们不会跑到互联网上买个几千万的理财,就是一般的老百姓[股评]花个几千块、几万块,他们叫小而散,我觉得小众客户、大数法则。
  新浪财经:您刚刚也谈到了银行业资管业务可能在体制机制上也会有一些转型,现在随着监管新规的出台,光大银行在以后的业务中应如何做到合规发展?
  潘东:如果讲2017年,我们银行理财需要关注的东西很多,我觉得合规要提到第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如果合规做不好也不要谈赚了多少钱,可能你在这个市场里面会活不下去的。所以我想合规风险的防范就是起码大家在思想上首先要把它提到一个可能比往年更加重要的这个地位来做。
  光大银行在银行理财里面一直是非常重视合规管理的,我们从2013年成立资产管理部的那天开始就有一个独立的处叫合规与风险管理处,但是今年我觉得在合规上跟往年不一样的,就是可能我们除了被动的接受监管新发的一些文件,我们去满足一些要求之外,我们还要主动的去做一些前瞻性的研判,因为古话说未雨绸缪、船小好调头,银行理财其实到现在30万亿了,如果我们对很多东西没有做前瞻性的研判,等到监管政策变化、债券市场央行发一个什么文件、或者股票市场证监会发一个什么文件、或者货币市场发生什么变化,我们的这种被动应对会变得很艰难。所以我觉得今年在合规上可能跟往年不一样的,就是要增加主动性,要积极作为。
  新浪财经:增加主动性的前提下光大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比如在产品配置、销售、投资、管理、盈利模式方向上如何进行创新、转型?
  潘东:我觉得银行理财的创新其实可以从几条线去展开。
  第一条线,我觉得应该是讲资产管理线。资产管理线本身就是要提高银行自己的大类资产配置的能力,因为我们都知道,在资产管理行业里面,包括国际、国外的经验,真正赚钱的可能是靠大类资产配置,就是你看准了这个大的周期,抓住了大周期,抓住了大类资产配置的逻辑,可以保证你为投资人赚更多的钱。从银行自身的角度,因为所有的银行都叫资产管理部,但是我们看到,同样是叫资产管理部,其实我们的资产管理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光大银行,我们是高度强调投资的分散性,强调说不要把所有的东西放在一个篮子里,因为现在投资的不确定性在提高,很难说股市就一定会赚钱或者债券市场就一定会赚钱,没准有的时候货币市场反而是赚钱的。
  所以我们强调投资的分散性、投资的集约化、投资的专业化。这个就是我们自己强调的管理模式,就是“双F”的管理模式。第一个是Fund Of Funds的管理模式。我们从2013年开始,投资体系就是按照“FOF”来搭建的。我们会发现证监会去年开始正式的在公募基金行业、在私募基金行业开始推FOF模式,社保等大资金管理机构也采取这种模式,近期关于养老金第三支柱的主流研究也建议采用这种三层架构。我们会看到“FOF”这个模式作为大基金的管理人,是能够有效的去做投资的专业化、集约化、高度的分散化,这是我们的讲的第一个F。我们的第二个F就是我们的Fixed income固定收益投资。因为银行本身是做信用风险管理的,在没有银行理财之前,银行的资金部也是债券市场主要的参与人,所以银行的基因就带有信用风险管理的基因。所以我经常说如果讲信用风险的管理,全市场资管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上最强的一定是银行。我们光大银行一直也是采用了这个“固定收益+”的投资逻辑,包括我们自己在信用风险管理、信评系统的建设中,这几年都倾注了很多心血。这是第一条线,我们大家要着力去深挖的。
  第二条线,我觉得叫资管投行。什么叫资管投行,券商基金他们做资管是单纯的买方,他们是被动的接受市场上已有的金融产品,但是中国的市场结构是直接融资占比不到20%,间接融资的占比是80%,这个跟美国、跟国际是非常大的不一样。银行的长项在什么地方,我们在全国都有网点,我们全国的大中型各种客户都是银行的客户,因为中国是一个强银行的金融体系。我们可以用资管投行的逻辑去深耕基础资产,我们提前去挖掘基础资产,比如说现在的产业基金、政府采购、PPP,基础设施、证券化、并购、混改,这些都是我们着力和创新的方向,而这个优势是整个资管行业里面其他参与人的优势和资源禀赋远远赶不上银行的。所以你会看到,近年来,光大理财提出了资管投行的理念,就是我用投行的思想去挖掘寻找最优秀的基础资产,然后把这些基础资产用一些合适的资本市场或者是间接融资市场的一些工具,去投资组合,把它工具化之后,做成理财产品。目的只有一个,保证理财产品的投资人能够得到一个较为稳定的风险较小的投资回报率。有人说银行理财刚性兑付,我说不全对。如果我们是用自己的资产管理技术去做大类资产配置,用自己的资管投行的思路去挖掘优秀的基础资产,是实实在在的这个组合,按照绝对收益策略的逻辑去管理,确确实实为客户能够赚到这么多钱,就不是刚性兑付,而是一个绝对收益策略下的一个投资逻辑,所以我觉得这是第二条线,是资管投资线。
  第三条线,是财富管理线。财富管理线就是指我们的投资者服务,刚才我讲的是资产端的内容,财富管理线指的是,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端,包括零售客户、私人银行客户、家族客户、公司客户、同业客户等。如果说某一家资产管理机构,在监管趋严的时代,做好了财富管理的投资人服务,比如说信息披露,比如说我们每个季度的投资者的路演报告,比如说我们做一些智能投顾的模型,帮助客户去做大类资产配置。包括我们光大银行很早做了一个APP,就是想用一些互联网的工具,把这些工具给到我们的客户,帮助他们去做大类资产配置,帮助他们去选理财产品,在财富管理端形成特有的竞争力,跟客户的黏性就最强,这样一方面抓住了资金来源端的客户黏性,第二个,在资管投行端抓住了基础资产的黏性,同时在资产管理端,通过大类资产配置技术,最好的实现了风险收益的投资比,我想这样的资产管理人将来一定是可以在竞争中胜出的。
  新浪财经:刚才您在资管线上提到了“三个化”,分散化、集约化、专业化,分散化是分散风险,关于集约化和专业化方面能谈一下重点是哪些方面吗?
  潘东:分散化主要指资产要高度分散,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专业化讲的是什么,我们光大银行资管部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把我们的投资团队大概分成了四个组,第一个组叫组合管理及流动性投资组,他们专门负责大类资产配置、货币市场工具投资和流动性管理。第二个组叫固定收益组,这个组就负责公开市场的债券投资。第三个组叫结构化投融资组,这个组专门负责深挖项目类资产,包括基础设施基金、并购、股票质押式回购等,我们叫项目投资类组。第四组叫资本中介组,就是从事跟资本市场相关的一些业务。其实没有一个人是有三头六臂的,没有一个投资人才是万能的,所以我们比较强调专业化的团队,如果说今天我们要看一个固定收益的资产,我一定是让固收团队去做,如果我要看一个结构化投融资的资产,我一定是让结构化投资团队去做,今天股票市场有一个资本中介业务,比如有一个量化对冲的、有一个打新的基金或者一个定向增发的项目,一定是请资本中介团队去做。这样这些人可以聚焦在一个特定的领域深挖,然后形成自己的专长,这是我们讲的专业化。
  新浪财经:其实就相当于说我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在一个领域从1做到100。
  潘东:深挖啊,他们每个团队,其实资产管理的人员有两种,一种是垂直纵深式的,一种是平台延展式的。垂直纵深式的就是说,要在某个特定市场或策略深挖。还有人说我这个人要全才,什么都要会干,既要看股票,又要看债券,还要做流动性投资,类似于混合型基金的投资经理,这就是平台延展式的,这两种都有,但是我个人认为一个大型的资产管理机构一定要有不同的团队,在不同的领域去深挖。
  新浪财经:您能简单的讲讲光大银行2017年的投资策略及产品的整体思路吗?
  潘东:投资策略我觉得今年还是“固定收益+”的投资策略吧,首先是把固定收益投资做好,因为这是底仓,所以今年的固定收益投资第一个防信用风险、第二个防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所以第一个策略就是“固定收益+”,把底仓打好,把固定收益做好。第二个策略就是结构化投融资,通过结构化投融资去深度挖掘基础资产,创设一些品质比较好的基础资产,为我们的整个组合去做收益。第三个策略,就是资本市场策略,要去寻找一些波动相对较小、收益相对稳定的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我们还是定位在,比如说量化对冲的策略,定增、打新、资本中介等等这些策略上。第四个,今年还有一个流动性,流动性管理创造价值,因为以前大家觉得流动性管理都是损耗成本的,今年我们发现随着流动性趋紧,流动性投资如果掌握好了时段和波段,也是可以为组合增厚收益的。
  新浪财经:我看了一下光大银行的同业业务当中,同业业务当中我看到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开展了同业业务,这些同业业务和委外业务有什么区别?同业业务当中也有一些委托资产管理,比如政策性银行当中也是委托资产管理,这个方面跟委外业务有什么区别?
  潘东:其实媒体这些年包括监管机构对“委外”这个词大家的议论比较多,其实你去查遍所有的文件,对委外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什么叫委外?首先是说资产管理人要定自己的投资逻辑,定完你的投资逻辑、投资策略之后要看,哪些策略是你的能力达得到,或者你自己的固有优势自己管理更好,哪些策略是市场上有效的,但是你自己现在还不具备管理能力的,你委托他去管,但是你对他仍然有绩效考评、有考核的明确要求。打个比方来讲,我们光大银行也有一组量化对冲的产品,我们自己是母基金管理人,我们要定策略,负责择时申购或赎回,同时我们会把底下的子策略交给不同的管理人去管理,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个主动管理的母基金,如FOF,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底下的子基金是委外管理的。
  我觉得要把委外梳理成几种情况去看。第一种委外,我觉得应该是鼓励的,就是没有一个投资管理人他的能力是百分百的,他为了让自己的策略更加的丰富化,他会选择一些行业里面更加优秀的人来代自己做,比如说大宗商品的策略,比如说股票多头的策略或者量化对冲的策略,这么做的好处是说,就像我刚才讲的,整个资管市场既有大而全的资管机构,也有小而美的基于某一个点、某一个策略、某一个领域的机构,我觉得这种东西是为了丰富策略的多样性,它不叫委外,国外也有很多这样的东西,不叫“委外”罢了。我觉得这个东西应该是在这个行业里面国际国内都会留下去的,这一类的委外管理人或者这一类的产品管理人、私募管理人,他是有他的生命力和市场空间的,不会说将来就没有了,这是第一类,我们讲所谓的委外。
  第二种委外,我是不太赞同的,就是这两年,特别是这几年资管行业发展很快,不管是证券、保险、银行,这个里面有的管理人自身是没有能力的,也许能力就是管1千亿,但是他发5千亿的理财怎么办?自己管不过来。所以他不得不很粗犷的或者比较粗线条的把这些资产委托给别人去管理,这个属于你的发展速度超越了你自身的管理能力。对于这类我建议管理人要把发展的规模增长的速度放下来,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让自己的规模和自身的管理能力相匹配,这是第二类的委外。
  还有一类所谓的委外,其实是出于种种的监管的规定,比如说我们现在税收政策,就导致了很多银行可能自营的金融市场投资为了避税,然后通过基金公司去投,那个不是委外。如果将来政策没有避税的因素了可能这个业务很快也就没有了,所以我觉得要一分为二的去看待这个事情。
  委外关键要点:第一,作为管理人首先要定好策略;第二,在定好策略基础上遴选管理人,优中选优,选出最优秀的管理人;第三,要加强监控,要随时关注他们的业绩、他们的回撤、他们的持仓,我们都是要穿透持仓的,所有穿透持仓每周我们都会看的,预警债自动会跳出来,及时的策略调整;第四,在组合层面的一个对冲管理。所以如果你把这四点都做到了,我觉得管理也基本到位了。
  新浪财经:光大银行在委外业务上面现状以及将来的规划什么样子的?
  潘东:光大银行从理财业务开办起一直强调自主投资为主,我们要打造自身的资产管理能力,所以我们的策略一直是自主投资为主,委外只是非常小体量的投资能力的补足,比如说在量化对冲的策略上,在商品CTA的策略上、在股票多投的策略上,或者在一些债券上,以交易赚资本利得为目的的投资上,我们有体量很小的委外。
  新浪财经:您怎么看待FOF成为资管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潘东:光大银行从2013年成立资产管理部,我们一直讲的“双F”的管理模式,其中一个F就是“FOF”的管理模式,我们从2013年开始,投资体系就是按照“FOF”来搭建的。所以我觉得FOF的这个模式对于大资金管理,比如说社保基金,比如说银行理财等,一定有它优势的地方。
  我理解,FOF有两个含义,FOF的一个含义是说,FOF是一种管理模式,即“Fund Of Funds”的管理模式。在此种模式下,理财产品不是直接投资基础资产,其投资对象是按照基础资产类别构建的集合投资工具(类似于FOF 中的母基金)。此种管理模式具有专业化运作、集约化管理、分散化投资等优势。FOF的第二个意思是说,FOF是一个产品,它可以是一个公募基金的产品,也可以是一个私募的FOF,也可以是一个银行理财的FOF,这个产品把它卖给投资人,我觉得这两种东西都在推动着这个行业的变化,我并不认为它是转型的唯一力量。但是FOF的这个管理模式肯定是属于资管行业里面、这个丰富的生态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力量。也不是说大家都去干FOF,这个是误区。有一组统计数据,中国现在资本市场的股票大概五六千支,中国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有多少支呢?6千支。基金行业做FOF的逻辑是说,基金太多了,老百姓不知道该买哪一个,所以要优中选优,构架一个金字塔型的产品体系,使逻辑更加清晰。
(本文作者央行观察李朝霞,来源:愉见财经)
投稿须知:
投稿邮箱:
扫描二维码,随时阅读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度优先路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