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帮女收到孩子的研究生通知书父亲的心情的这位好父亲

我家女宝宝23个月了.腿明显比别的孩子短,是发育不良,还是遗传? 爸爸是腿短的类型, 谁能帮帮解答_百度宝宝知道您当前的位置 :
请帮帮这个与命运抗争的姑娘:亲人离去,她在命运的磨砺中学会坚强,生命之花将热烈绽放时却得了白血病
  记者&金梦玲
  她6个月时,母亲离家;2岁时,父亲去世;4年前,相依为命的奶奶也&走&了&&好不容易还有一年将大学毕业,更大的一道坎&从天而降&:7月底,被确诊为白血病&&
  周到工作室的记者最初得知林紫荆的事,是来自衢州中专老师的求助。
  在衢州中专老师、林紫荆当年的班主任沈华英眼中,紫荆是个坚强的孩子,&她的家庭条件不好。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开了,她一直和奶奶相依为命。4年前,奶奶也离她而去。原本我十分担心她会被击垮,但她却依然积极生活、乐观学习。&
  林紫荆读大学后,沈老师还是关注着她。就在沈老师以为林紫荆的生命之花将热烈绽放时,今年7月26日,却在微信朋友圈里得知林紫荆患了白血病,她很难过,&紫荆还有一年就大学毕业了,大家能不能帮帮这个女孩?&
  亲人离去,她在命运的磨砺中学会坚强
  7月31日上午,记者联系上了正在舟山医院里接受治疗的林紫荆。电话中,林紫荆的声音有些虚弱:&这几天胃不舒服,吃不下东西,所以人有些没力气。&
  病床上的林紫荆
  对于自己患了白血病的事,林紫荆依然选择勇敢面对,她说:&我希望一切都能好起来。&
  今年20岁的林紫荆是常山县球川镇东山村人。在她6个月时,母亲离开了这个家,从此再也没回来。林紫荆跟着爸爸、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然而,就在她2岁时,爸爸因胃癌永远离开了她,紧接着爷爷也去世了,林紫荆与奶奶相依为命。
  &奶奶对我很好,家里有好吃的,她都给我留着。亲戚也经常会给我们一些帮助。&林紫荆说,在奶奶的呵护下,她觉得自己的童年与其他同龄孩子没有区别,一样也充满了快乐。
  就在2014年,林紫荆中考结束的那个暑假,奶奶因病去世。奶奶的离开,给了林紫荆前所未有的打击。她在电话中向记者说起此事时,一度哽咽到说不出话来&&
  刻苦学习、拼命兼职,她想回报帮过她的人
  奶奶&走&了,林紫荆虽然很难过,但没有被打倒,她选择乐观地面对生活。&我觉得生活应该过得积极一点,亲戚、村里的人都帮过我,我要用自己的努力去回报他们。&所以,在衢州中专读书的那三年,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还是学校篮球队队员。
  在衢州中专上学时,林紫荆给同学们上班团课
  去年,林紫荆来到舟山,就读于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两个多月的适应后,她就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兼职。&我长大了,想要靠双手养活自己。&林紫荆说,她与学校联系的爱心企业对接,只要课余有时间,都会过去工作,一个星期至少去四五次。不仅如此,从今年3月开始,林紫荆又在超市做起了收银员。有时下了课,她就赶过去上班,从傍晚6:30做到晚上9点,更不用说周末和假期了。
  自从上了大学,林紫荆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兼职,&我的生活费都是我自己挣出来的,我觉得很满足。&
  不幸患上白血病,请帮帮这位向往美好的女孩
  然而,就在前不久,林紫荆觉得自己有些感冒发烧,吃了退烧药还是不见效,于7月24日去了医院,经检查,被告知血液有些异常,之后被确诊为白血病。
  林紫荆当时就懵了,不相信、难过、无奈,各种情绪夹杂在她心头,但她还是选择去面对这一切。林紫荆的微信名叫&林小糖&,她说:&这是向往美好生活的意思。&
  现在,林紫荆还在舟山医院接受治疗,63岁的姑姑已赶去照顾她。可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林紫荆一筹莫展,她的老师、同学、亲戚都在帮着想办法。
  如果您也愿意伸出援手帮助她,请与周到工作室联系:。
扫码分享到手机
(来源: &责任编辑:吴红梅)
24小时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点击排行找书:重生文找书名帮帮忙,女主前世在最后的时候,得知自己并非现在父亲亲生的孩子,_百度宝宝知道谁能帮帮我,我爸爸患上了恶性脊椎肿瘤_百度知道
谁能帮帮我,我爸爸患上了恶性脊椎肿瘤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稀健网(稀健生物公司)成立于2013年,主要生物科技研发、健康信息咨询等服务。
这个还是不排除局部神经的问题的。建议去骨外科做个详细的咨询看看。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每个父母都能成功》全文
我的图书馆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全文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
哪怕您的孩子缺点再多,也不会达到李圣珍老师所收留的孩子的那种程度,可李圣珍老师可以让这些被他们的父母和老师视为“不可救药”的“坏孩子”、“差孩子”一个个变成了“乖孩子”、“好孩子”,那么,您凭什么还对自己的孩子那么没信心呢?
不一样的母亲李圣珍
李圣珍现年53岁,从教近30年,是北京通州二中的一位优秀教师。经她之手调教的学生已是桃李满天下自不必说,最令人称道的是她作为一位平凡的母亲,所调教出来的一批特殊的儿女。她的儿子王远,16岁即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20岁又以超群的成绩考入亚洲著名学府——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经她领养的50多名被他们的亲生父母视为“无可救药”的“问题孩子”,如今大半已考入国内重点大学,多位赴日本、欧美等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未成年的孩子,经她手把手的调教,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全部“脱胎换骨”,由原来的被父母和老师评判为在教育方面已经没“希望”的“教育弃儿”,变成了深受学校和家庭欢迎的位居全班前三名的“希望之星”。
不论是有学习障碍的孩子,还是有健康障碍的儿童;不论是有品德障碍的未成年人,还是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只要来到李圣珍老师的家里,通通“药到病除”,个个都成为了文质彬彬的“小天才”。尽管有些孩子不能亲聆李老师的教诲,但只要得到她片言只语的点拨,或隔三岔五的指导,就如醍醐灌顶,好比久旱逢甘霖,立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给她写信打电话而得到亲自指导的遍布全国,有的一边给她打电话一边哭喊着,有的简直是在苦苦地哀求,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甚至还有让人羡慕的研究生,都把她当作了惟一的救命稻草,视她为亲生母亲。她点拨的数以千计的家长和孩子均受益匪浅,成千上万的孩子视她为“再生父母”。
第一章李圣珍老师就教育问题答记者20问
您为什么会想到要来教育这些连家长和老师都感到绝望的孩子?▲我从1971年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已经有30年的教龄了。我一直都教化学。在学校,我的教学方法、教育方法,以及做人的方法,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同事们、学生们都称我是一个“口碑很好的人”。我和同事们相处得很愉快,对学生的教育也比较成功。尤其在我的儿子王远1994年——当他16岁的时候,就考上了中国最负盛名的清华大学以后,我的邻居、亲戚、朋友们都认为我的教育,无论在学校和家里都算是成功的。于是,名气就在小范围里传开了,家长们、同事们纷纷要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来。可以说,我今天做了数十个孩子的“母亲”也是因缘巧合。我1994年接手的第一批学生现在都生活得不错,有一个孩子现在在日本留学,有的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了。还记得,那位现在在日本留学的孩子,当时人比较聪明,小学成绩一直就很好,上中学后,由于父母工作较忙,对他疏于管理,到初中一年级上学期成绩还凑合,结果到下学期就完全不行了,有五门功课不及格,只有语文一门得了61分。同时,他还迷上了电子游戏机,成天地疯玩,还早恋。父母没有办法,成绩不好就给他找家教,孩子还是不好好学。据他妈妈讲,在校大学生请过,普通教师也请过,最后没办法,还将海淀的一个数学特级教师也请到了家里。招数都用尽了,结果孩子还是不争气,到初二考试还是五科不及格。这时,父母着急了,动不动就骂孩子,孩子听烦了,心理就起逆反情绪,于是就与父亲对骂,家庭气氛特别紧张。孩子还养成了不尊重父母的一些毛病,父亲恨铁不成钢,有时气急了想动手打几下,孩子就说:“你敢打,你打我,我就出走。”父母于是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后来,孩子送到我这里,我告诉他母亲,你的孩子要解决的不是知识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孩子送到我家里,结果只呆了一年零九个月,回去后就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还稳稳当当考进了大学,后来大学没念完就考到日本一所世界名牌大学留学去了。那孩子刚开始来的时候,我给他测试了几道最简单的几何题,才得了十几分,他脾气也很暴躁,动不动就要对父母动粗。从这儿走出去的时候,他已经改掉了很多“恶习”,人变得温良恭俭,成绩也基本上达到一个较稳定的中等以上水平。现在在我这儿还有个孩子,同样是刚来的时候数学才考了50多分,来这儿之后,我让他把代数、几何书来来回回地大声朗读,让他真正进到书里头去,只用了三个月,现在数学基本在80分左右。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教过了好些这样的学生,他们都是在家父母实在没有办法教了,学校也不肯收留了,说句不好听的,是走投无路了,才到我这儿来的。这些从我这儿走出去的孩子现在都能正常地生活学习,有多位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和国际一流大学,而且从我这里毕业的孩子,基本上都能在全班上前三名。
现在常住在我家里的孩子有12个,他们都管我叫妈,每天上门来要认我做妈的更是络绎不绝,长此以往,我的孩子真的会像漫天繁星,多得数不清了。
您的教育思想中的第一点:家长要真正和孩子建立意识上的平等。您能具体谈一谈吗?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也是中国的大人们最不好把握的一点。
▲为什么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感到和孩子沟通特别的困难?孩子有心里话也不愿意跟大人讲,大人找孩子谈话谈不了两分钟,孩子不但听不下去,而且感到十分厌烦。最后,父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十分紧张。而紧张的关系造成的消极影响最具杀伤力,孩子还能教育好吗?这就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总是倾向于把孩子当成下级,当成被驾驭的对象,当成小奴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一方面来讲,绝大多数家长总是习惯于居高临下地去驾驭孩子的精神和肉体,比如说,有的家长总是教训孩子要这样那样,而并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从未把他当作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比方,上我这里来咨询的很多孩子的父母,总是以斥责或者命令的口吻来对待孩子,总是说,你要这样,你要那样,总是让孩子听他们发号施令,而从不考虑孩子们自己的所思所想,时间长了,孩子不但不听父母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父母与孩子一旦离心离德,教育还能有什么好结果?
从另一个方面说,平等相待不能等同于迁就。有的家长在听了我讲的话以后,说:“李老师,我们觉得对孩子很平等了,什么都依着他,可他还是不听我的,我们的谈话总是失败。”这就是家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这种平等就像是在单位同事之间,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一样,这种平等没有任何驾驭和依赖的成分。家长一旦被孩子所操纵,成了孩子的奴隶,平等也就无从谈起,孩子的发展也就失去了目标,多半成为任性的小霸王。
我这里曾经收留过一个交流困难的孩子,他来自广西,叫小风。拿小风来说吧,这个孩子在广西的时候,上课不听讲,调皮捣蛋到了极点,经常在学校打架,他甚至还动手打过老师。父母亲说他,他当耳边风。孩子到我这里来了以后,我很少说他,尽量给他自由的空间,偶尔有小错误,我也当作没看见,但一旦发现他有德行方面的错误,我就会把道理都给他讲明白,我讲道理的时候,尽量言简意赅,就事论事,不东拉西扯,也不是反复唠叨,孩子反而能听进去了,恶习很快就矫正过来了。现在这孩子进步很快,学习也不错。
我发现,有一种孩子,精神处于一种奇特的紧张状态,这种孩子老是浑身不自在,肌肉紧张,精神也紧张,还希望老师打他一顿。上次,有个孩子做的事情很过分,我打了他几下,他精神上放松了,思想上有扭转的迹象。同时打不能成家常便饭,否则适得其反。对孩子要看准了他的缺点的实质,然后找着他的“痛处”狠打一拳。有很多孩子的心理其实非常脆弱,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同时喜欢用各种手段把自己的缺点包裹得紧紧的,有时击中他的痛处,打中他的核心问题,能让他警醒,并且拉近你和他的距离,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所以还是回到我的那个观点,教育的确是一门很神秘的科学,它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知识,精神科学、行为科学等,同时又要把握每个孩子的特性,看准了时机做出适当反应。
对孩子做出的任何一件事,包括一句话,我都是反复琢磨,只要想得比较清楚了,我会很冷静。我的经验就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但一定要跟他们讲道理,对孩子的错误要鲜明地指出来,不要总是絮絮叨叨不得要领,不要在家庭里制造一种紧张气氛,给孩子造成精神上的折磨。
为什么家长不要向孩子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
▲有很多家长因为孩子考试时得的分数不高,就向孩子发泄自己的愤怒,实际上这是不对的,我平时在家接待的一些家长,就犯了这个毛病。孩子只要考分不好,就直接向孩子宣泄他们的不快,说一些过激的话,结果只会搞得孩子越来越紧张,一紧张就更加学不好,或者产生心理上的障碍。
有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初中阶段学习一直都非常好,刚考上重点高中,第一学期还不太适应,其中有一科出现红灯,家长就惊慌失措,认为孩子考上高中后学习有所松懈,就不分青红皂白把孩子骂了一顿,而这个孩子自尊心特别强,听了父母那些过激言辞后,认为形势真的很严峻,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逐渐地,孩子反而不认真学了,他认为自己已经失败了,还不如破罐子破摔。于是,彻底放纵自己,从不认真听讲,还逃学,最后发展到没日没夜地打电子游戏。
其实,要相信孩子,他考得不好,心理压力已经很大、很难受了,家长尽量不要不顾后果地在孩子面前宣泄愤怒情绪。因为家长的这种过激的批评,不是一种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是家长在向孩子发泄自己的不满,甚至是家长在转移自己的紧张情绪。
上次到我这里来的有些孩子家长,喜欢将自己的“哀”也发泄给孩子听,这也是不应该的,尤其一些离异的父母亲要注意这一点。比方说,前两天,有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到我这里来,孩子今年已经19岁了。他辍学已经有1年半,在学校一直上到高中二年级,本来在学校成绩不错,由于父母亲离异后,母亲情绪不稳定,经常在孩子面前发泄自己的痛苦,说什么做人真难,做女人好惨,说什么人生之路太难走,人间世态好炎凉……孩子本来就比较内向,听多了这些后,性格更加孤僻,学习也松劲,感到世态真炎凉,特别憎恨他父亲,内心一直处于特别矛盾的一种状态。孩子毕竟还不成熟,不理解大人的很多的事,将自己的“哀”发泄出来有时会扭曲孩子的正常心理发育。同时,家长还要把握一点的是,对自己“喜”的情绪要稍加控制。有很多家长很喜欢用金钱或物质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尤其有的孩子考分不错,家长就高兴得忘乎所以,说:“儿子,你真了不得,你考得这么好,你要什么爸爸都给你买。”还有的家长,在麻将桌上赢了一把,回家后就搂着孩子亲个不停,给他买这个,买那个。其实,这种情绪对孩子也是不利的,因为孩子会觉得父母的情绪反应太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凭什么会得到这种奖赏。父母喜怒无常,就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或情绪起伏较大的毛病。
所以,父母的喜怒哀乐,不能无控制地展现给孩子,比如说夫妻吵架,当着小孩的面情绪失控,孩子肯定会觉得无所适从,对他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我注意到,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下岗工人与生活贫困的家庭,他们把全部的希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父母本身的这种焦虑的心态直接传达给了孩子,结果孩子反而感到压力重重,不堪重负,索性逃避学习了。
您谈到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情感归宿是什么意思?
&▲其实,人是一种感情的动物,孩子在感情上天然需要一个贴近的人,家长必须就是成为孩子感情贴近的这个对象..拿最通俗的比方来说,夫妻之间,应该互为情感归宿,要不是这样,婚姻就会出现伤痕、裂痕。如果父母亲不是孩子的情感归宿,那么,父母亲和孩子之间就会出现裂痕,孩子就会寻找新的情感归宿,就会将自己的痛苦、自己的心里话找别人说,尤其在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子就会去找女孩子,女孩子就会去找男孩子,很多早恋的情况就是这样形成的。像我儿子王远就没有早恋的情况,因为他在父母这里找到了情感归宿,他什么都会跟父母讲,不需要再到别的地方寻找一种情感需要。如果父母亲不注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可以说,到了一定年龄是很危险的。孩子本身是很孤独无助的人,父母对其情感需要如果漠不关心,孩子就觉得自己好孤独,仿佛普天之下,无自己的立足之地。这种油然而生的痛苦,在大人看来是小孩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孩子自己看来,就仿佛自己是天底下最孤僻、最不幸的人。为此,他们可能会走上情感的歧途。
把握孩子的情感需要,不仅要父母细心观察,而且要讲究方式方法。有时候,孩子需要热情的鼓励,甚至包括亲吻和拥抱;有时候,孩子需要安静,家长应该视而不见,给孩子自己反思调整的机会。
有很多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斥责孩子,批评孩子,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没有感情上的归宿感。有时候,该拍拍背就给拍拍背,该摸摸就摸摸,该抱抱孩子就应该抱抱孩子,甚至有时候该贴贴脸也得贴贴脸。但是如果做得太过了的话,跟他这个年龄段不合适的时候,孩子的心理也不会健康。去年有一个北京的家长到我这儿来咨询,孩子都12岁了,她还经常把孩子抱在腿上,亲他的脸,还是一个男孩子,显然这个动作就超越了这个孩子的年龄阶段,这样做已经不合适。11、12岁的男孩子正处在人生的迷茫阶段,他需要的是那种男子汉的鼓励,是与父母亲那种心与心的交流,他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父母亲给他鼓励,给他找出前进的方向来。要是父母亲不能给孩子这个,孩子心理上不能成长,这个孩子还是处在四五岁的孩子心理状态,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拉大距离,心理年龄滞后。
所以说,孩子在成长阶段,对孩子的情感归宿到什么程度,家长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我非常反感父母对孩子搞间谍手段,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情感需要,一些家长生怕孩子情感失控,所以,不择手段地侦查孩子的新动向,甚至偷看孩子日记、对孩子电话监听,这样做,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将小孩推向情感的对立面:父母反倒成了自己感情的敌人,原来最可信赖的人成了克格勃。这不就麻烦了吗?其实,只要父母相信孩子,把握住孩子的本性,孩子不会越轨的,即使出了问题,也是可以挽救的。而父母一旦成了孩子心中的间谍,你就失去了最终的把握能力。
&一旦您的孩子不再从情感上相信你,我可以断言,您的家庭教育已经亮起了红灯。
您常说:“孩子遇到困难,不要指责,要采取具体的措施去帮助他逾越困难。”为什么?
▲这是我们现在的家长的一个通病。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老是不停地念叨,不停地指责,孩子学习不好,就会在旁边“你要努力,你要努力”、“你怎么不好好学”、“你看人家多努力”,如此循环往复,不停地在孩子耳边说。最后,家长唇干舌燥,问题也解决不了,孩子情绪也受影响,更没有心思学习。
所以,孩子在遇到困难时,遇到挫折时,家长千万不要指责,而要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孩子逾越这个困难,使他战胜自己,重新找到自己的自信,让他勇敢地跨越过去,这是做父亲做母亲的应该做的。如果父母亲连这一点也做不到的话,就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
我很反对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一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一味地指责,一开口就是“你看谁谁学习怎样,你又怎样”。实际上,每个孩子面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像我自己的孩子,有一次,考试应该考满分,却又没有考满分,然而我没一味地指责孩子,我故意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你这辈子也得不了100分了吧,你这么马马虎虎的。”孩子听了说:“我下次一定得100分。”我说:“那好,看你行动。”结果,孩子下一次考试就真得了100分,他说:“我真得了100分。”我告诉他:“那下次咱再接着得100分。”如果我要是一味指责孩子,肯定就不会是这个结果了。我觉得我之所以教育上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因为在孩子碰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他一些具体的指点。对现在的这些孩子,我也是这样。
今天上午来的一个家长,因为孩子马上要面临高考,成绩不算很理想。家长整天絮絮叨叨,说,要抓紧,要努力,你怎么不争气,你怎么不好好用功,要不怎么会这样被动啦。我告诉那位家长,从现在开始,你不要再说一些这样的大而空的话,这样只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让他更加紧张、焦虑。你现在要做的是,采取一些具体的办法来提高孩子的成绩。你可以和孩子的老师取得联系,大家在一起分析孩子面临的具体障碍,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泛泛而论,对孩子全盘否定,这样言不及义,只能增加孩子的紧张程度,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
其实,在大人眼里,孩子面临的那些障碍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孩子本身是个弱者,大人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问题,在孩子那里,可能就会被看作是不得了的问题,这是由孩子本身在社会中的能量较小决定的。他们更需要切实的帮助,而不是大而空的理论,更不是家长消极的抱怨。
在我这里的孩子们,我都是这样,无论是学习上、精神上,他需要你帮助他解决一些难题,我就会给他们很多具体的指导,而从不抱怨他们。
全国为什么会有如此大面积的家长给您写信、打电话?据有关部门的调查,80%~90%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障碍,人格方面的、品德方面的,其中还有很多层次很高的家长,为什么家长们会对教育孩子感到如此棘手,如此难堪?
▲说实在的,随着我们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人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大人的社会化程度本身就相当高,而孩子的社会化程度还刚刚起步,一个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人去教育一个来自于自然状态的人,精神距离、语言距离、环境距离还差得太远的人,孩子所面临的压力简直是他们无法想象的,而家长和老师无疑也是面临一道无法短时间逾越的难题。
孩子不可能一下成为那种像家长那样的社会化程度很高的角色。而且家长所追逐的东西和孩子所追逐的东西有时候是不相吻合的。尤其大人们的很多思想都是极其功利的,极社会化的。比方说,家长老是跟孩子说:“你要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下岗,就只能去卖油饼。”其实,孩子并不能理解这些成人化的东西,因为失业、下岗离他们的世界太远,如同地球上的普通人无法顾及银河系外面的星座一样。又比如说,家长和老师还经常举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的例子来勉励小学生要立志,其实,他们不仅不能理解,反而产生压抑感,因为他们压根儿没见过的国际名人,离他们的世界太遥远。还有,有的家长喜欢跟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当个部长、省长,就会怎样怎样荣华富贵。比较极端的例子,如:我听说外地还有某重点中学一语文教师竟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将来“挣下大把的钱”,“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含有这些观点的教研论文《入学教育课》日前竟还获得了2000年中学语文教研论文评选二等奖。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你读书干什么?考大学干什么?总之你为了什么?也许你会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我要明确地告诉你——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所以,我强调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
我认为大多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伤害直接来自于家庭、学校。孩子成长是有其规律的,他们想的可能就是吃饭、睡觉,爱享受点、爱玩玩点,而家长则用极其社会化的指标去要求孩子,比如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等等。过于社会化的要求自然会出现问题,尤其是一些干部家庭、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特别容易出现“问题”,因为这些家庭较为传统、封闭,家长自以为是,对孩子的要求过于理想化。
可以说,面对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世界,面对成人越来越苛刻的要求,面对这个离自然状态越来越远的社会,儿童和未成年人面对的成长的烦恼会越来越多,而目前家长和学校主要采取的是拔苗助长的教育方法,更是加重了孩子的痛苦。我的教育方法无非是更为人性化,更贴近儿童的自然习性,讲究顺其自然、乘势而上,扒掉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种种枷锁,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下放歌,只可惜许多人只看中我将不少问题儿童培养成名牌大学生的事迹,却很少顾及我的教育目的其实是培养真正的人、健康的人、自由乐观的人,只要人做好了,升大学、搞创造、有所建树,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吗?
李老师,上您这儿来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有毛病的,您能把这些孩子的问题大致归归类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像我这里曾有好几个孩子就属于有心理障碍,他们老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实际上人非常聪明。我曾经带过一个孩子,人非常聪明。就是因为小时候被老师误认为“弱智”,被同学和老师抛弃,后来十分厌学,她想了很多办法逃避上学,其实,这个孩子后来经过测定,智商非常高,在130以上。但在此之前,她陷入了一个死胡同,她绝望了。后来到我这里呆了一段时间后,我将她心里的创伤一步步修补起来,使她找到了自信,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还考上了大学。现在在我家还有此类孩子,他们智商没有问题,但是不自信,心里特别难受,没有任何朋友。其中有一位男孩子,非常厌烦上学,顾虑很多,怕和同学交往,怕路上被高年级劫钱,怕进教室被同学评论服装,就是班主任给他找朋友也不行,孤僻到一种极端的地步;还有一个孩子,看的书非常多,懂的也很多,但就是找不到那种自信自如的感觉,老是觉得自己想够又够不着,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如此种种,都属于心理问题。
第二种类型是那种有品德障碍的孩子。如小风,以前在家打架,骂人,和父母亲吵闹,还打过母亲。刚来我这里的时候身上有60多处刀伤,还有自虐倾向;还有一个孩子也是经常打架,小小年级还和社会上的闲杂人员混在一起,头发染成红色,穿着大裤腿,还吸烟;还有些孩子一开口,语言就很脏,精神层次和语言层次都很低,十分庸俗;当然,还有品德障碍和精神障碍交织在一起的情况。究其原因,是这些孩子接触的都是一些低层次的孩子,耳濡目染多了,孩子自然开始学坏,将那些坏孩子视为知己,视为榜样,盲目模仿,这种糟糕的成长环境,孩子的品质发育最容易滑坡。
第三种是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有的孩子并不是智力上有问题,而是他从未跨进过学习状态,没入过学习这扇门,这可能跟他的家庭环境有关系。他也不是什么坏孩子,他往教室里边一坐,也不捣乱,就是什么也看不进去,什么也学不进去,也不知道怎么学习。他们往往不知道应该怎样读书,应该怎样复习,阅读能力很差,不会看书,更不会举一反三。在我这里,我重点培养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比方,我会叫孩子把数学书,甚至把练习题来回地读。买练习题册,让他们自己测试自己的学习情况,还买来红笔要他们给自己判分,做错的题,我又布置他们大声地读。这样,让孩子自己进入到书本里去,通过集中精神状态去真正体会自己学习的乐趣。
最后一种是有身体健康障碍的孩子。比如我这里有个孩子刚来的时候特别瘦,10岁才38斤,手指细得像一根根筷子。吃饭吃不好,睡觉也睡不好。据说,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亲经常带他去京城各种各样的餐厅,天下的美味佳肴他早就尝了个遍,又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所以吃什么都不新鲜,后来就什么都不爱吃。由于身体不好,学习肯定跟不上,甚至无力支撑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他的母亲对孩子要求也很严格,孩子作业很多,母亲经常要他“必须完成作业”,还要完成家庭布置的任务。孩子身体不好,不愿意做,他就经常躲到厕所里,磨磨蹭蹭不出来,每天晚上折腾到11点钟,精神紧张的孩子肯定又睡不好,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后,他父母只好把他送到我这里来。刚来的时候,我决定先不急于让他去学校上学,先在家把身体养好,每天抱着他睡觉,给他唱歌,哄他,一点一点安慰他,抚摩他,让他参加一定的体育锻炼。孩子苍白的脸上逐渐有了红晕,睡觉也踏实了,吃饭也正常了,现在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
李老师,您在一次谈话中讲过这么一句话:“没有差的孩子,只有差的老师。”您能把一些差孩子教得很好,那为什么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老师对自己的学生那么绝望呢?
▲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并不知道孩子的问题在哪儿。孩子在成长中有很多困难和障碍是自己无法逾越的,他们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去解决困难,去逾越这些障碍,让他们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有时候就差那么一点点。但是这些障碍恰恰是老师和家长制造的。既然障碍是他们亲手造成的,他们肯定也不可能自觉地去排除这些障碍。
而这些障碍孩子到我这儿来,我马上知道他是什么障碍,我能马上帮助孩子排除这些障碍,并且帮助孩子逾越这些障碍,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像一些学校按学生成绩给学生排座位,成绩好的排在前面,成绩差的坐在后面。这是一个目前普遍性的现象。但一些孩子在老师和家长设置的这些障碍中就变得很没有自信,一旦解决不好,就会带着这些挫折感、失败感走向社会。一次考试失利,本来是件轻松平常的事情,但学校排名,就会对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造成伤害,也许她离第一名只差一分,可是因为她排名低了好几位,她就认为自己低人一大截子,时间长了,自信心消磨了,干脆放弃学习算了。
去年到我这里来的一个孩子,孩子父亲有病住院,母亲忙着照顾他父亲。结果孩子的学习松懈下来,老师老是数落他,孩子就不上学了。后来,家长又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学习逐渐有了提高时,老师又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孩子情绪又一落千丈,成绩又降下来了,老师又开始嫌弃他,说什么也不要他来上学了。孩子特别痛苦,说:“学校要是不让我上学,我就跳楼。”校长问了他一句:“你们家住几楼啊?”“二楼。”孩子他妈说。其实,当时孩子已经很痛苦了,校长还以为孩子说的是假的,说:“二楼还摔得死?”实际上校长的奚落只能是增加孩子的痛苦,孩子便会感到他是一个被学校抛弃的人,他在社会上将失去自己的位置,他要是将来带着这份失败感走向社会,会很麻烦,可能就毁了他一生的成功。
所以,孩子变得难教,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和老师人为地设置了障碍,这些障碍也许是大人们在无意中设置的,也许是有意为之,一旦形成,当事人很难自己去排除,久而久之,孩子的前程就这样被断送了。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家长与老师认不清自己在教育中的失误,贻误的当然是孩子啦。
而且,有许多高知家庭、高干家庭,乃至金粉世家,他们自以为很有学识,很有教养,对教育也是百般重视,孩子却照样不能成材,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家庭对孩子期望值一般都非常高,不许孩子有半点闪失,以为给孩子提供了优厚的学习条件就可以让孩子在学业上傲视群伦,其实是忽略了孩子内在的需要,也许孩子对一只蟋蟀的兴趣要比对一台电脑的兴趣大得多,他们更喜欢与阳光、草地和同龄人为伍,而不是与饱学之士、计算机和冰淇淋打交道。那些自己事业有成却对自家的小皇帝、小公主束手无策的家长,他们什么时候静下心来过、好好琢磨过小孩子的所思所想呢?
那次《焦点访谈》报道您的专题名称叫什么?您谈了哪些教育孩子的方法?
▲那期《焦点访谈》的题目叫《教子需有方》。我一共谈了8点我对教育的看法。其中:
第一,家长要真正和孩子建立意识上的平等,而不是一种居高临下或被孩子牵着鼻子跑的那种平等;
第二,不要向孩子发泄你的喜怒哀乐,孩子不是你情绪化的倾泻对象;
第三,一定要成为孩子的情感归宿,如果父母在情感上不受孩子信赖,他就会“移情别恋”;
第四,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指责,而是用具体的措施去帮助他渡过难关;
第五,孩子读好书可以帮助他塑造灵魂,父母和孩子要一块读好书,让好书成为孩子的精神导师;
第六,要真诚地赞扬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学会欣赏你的孩子,从孩子身上看到大人欠缺的优点,而不是横加指责;
第七,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孩子,不要期望值过高,动不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去做那些高不可攀的事情;
第八,不要对孩子说,你这不行,那不行,也不要对孩子说,这危险,那不能动,要鼓励他们去探索,并与他们一道去体会这个神奇的世界。这几点堪称我教育的基本信条,当然,这几点看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尤其许多家长不研究孩子的心理,不会选择适当的时机,不用恰到好处的手段进行教育,也同样起不了作用。我向来觉得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它追求完美,却又永远达不到完美,只能靠一步步地摸索、揣摩、尝试,慢慢地接近人性演绎的规律,最后是家长能与孩子一道,同步达到人生的和谐喜乐的成功境地。
""▲""""""
很多孩子的心理毛病都来自于压力,而有的家长对孩子似乎没有什么压力,比方给您写信的一位家长说孩子:"我们只要求你健健康康,将来找个工作,成个家,你怎么就这么不上进呢?成绩就搞不上去呢?"这样的家长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这样的家长其实并不是说他真的不在意,他要真不在意,那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可以去找个工作,那你还着什么急,担心什么,要求什么呢?实际上家长并不是他跟你说的这种模式,他们内心当中,对孩子有更高的要求。  家长也许刚开始时希望孩子在身体上、心理上、行为上、品德上的健健康康,一旦这些目标达到以后,家长就会有更高的要求。比如说,孩子在胎儿期,父母只希望他们健康地降临人世就深感高兴了,很少有人会指着胎儿说,你生下来必须当总理;等到孩子上学了,父母会希望他们顺顺当当升入中学,这时候,帮助他们进入重点高中的愿望就会油然而生;如果孩子在高中表现不俗,又有哪位家长不希望他考进重点大学,然后深造、出国、干出一番事业来?所以,家庭给孩子的压力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像我这儿的一个孩子,原来留长头发,还染成红色,也不上学,成天打架。他妈当时跟他说:"你别打架了。"他故意要气他妈,出门之前说:"妈,我打架去了。"回家进门就告诉他妈:"妈,我打完了。"这样一来,家长的惟一要求是孩子安分就好,学习好不好没关系。现在来我这儿以后,这些症状都消失了,开始进入正常学习了,他爸又开始着急了,说:"在学习上还没有达到理想境界。"这时,家长就会对孩子有更高要求,也就是学习成绩由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了,他们开始很在乎孩子的学习了。  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可以说是家长与社会不断在他们身上加码的过程,只是由于小孩不争气,家长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而已。
您曾经说过,您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和孩子产生心灵碰撞的一个过程,应该怎么理解这样的过程?  ▲应该这么说,我的教育是用我自己的灵魂在塑造一个个新的灵魂。我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包括跟每一个孩子说一些话的时候,自己先都要考虑我做得对不对,对孩子会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影响。我要不断地净化我自己,同时也可能因为我自己本身比较纯净,也就是说我的"社会化程度比较低",我觉得自己与社会上的人相比,可能功利的东西少一些,世俗的东西少一些,与孩子相近的地方多一些,与人性中自然的状态贴近一些,所以,我容易和孩子沟通,容易与他们打成一片。我的教育过程也是我自己受到净化的过程,孩子们通过我的言传身教也在受到净化,包括我自己的语言,我自己的行为,没有这些,孩子的转化是很困难的。我自己要是没有足够的人格力量,要去感化孩子,教育好孩子,根本是不可能的。  有人说我是用自己的生命与孩子的未来在做交换。有一个从我这儿变好的孩子说,我们都好起来了,你却变老了。我现在看我1995年在电视台做节目的录像带,觉得这短短5年,我似乎老了10岁。  做一个教育者,就如同春蚕吐丝,就如同蜡烛成灰,当初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过教育者的生涯是这样充满着悲剧意味,实际上,这个过程的确是悲壮而又崇高的,它展现了人性中的高贵的一面。换句话说,真正的教育者,如同艺术家、哲学家、殉道者,他与别的人相比,更接近于上帝,更接近于人性中美好的彼岸。所以,教育的最高境界,其实是以心换心,用心血育人,用灵魂铸造人。
您教育孩子这么辛苦,是不是也从教育本身获得一点乐趣?  ▲我现在没有时间去享受自己的喜怒哀乐,我必须集中全部精力,负责每个孩子,对他们一个一个地研究、分析、辅导、点拨,现在学校教育都是群体教学模式,对这些个体的孩子来说,显然就不适合。我能把孩子从一个一个的差生培养成一个一个的好学生,很大程度上我是在研究个体,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问题开出不同的处方。  你们在我这儿也看到了,孩子们干的事都不一样,时间安排也不一样。关键是要根据孩子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施教,而不是那种讲究统一的严格的秩序进行教学,孩子们进步才能非常大。  这些年来,我家里经常有十几个孩子长住,我只有两居室,这样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了极限。凭我个人的精力,照顾好这么多孩子也已经达到了精力的极限。我每天忙于奔波,真的没有工夫好好做一点自己的事情。现在前来咨询的家长和教育界人士不计其数,我确实在很吃力地应付。然而,我又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看到任何一个孩子沉沦而浑然不顾,这与看到人落水而不顾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样繁重的任务。
人类进入21世纪,全球的国家都在进行教育改革,我们国家教育改革的呼声也很高,您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尤其是素质教育改革浪潮怎么看?您有什么建议吗?  ▲人类越发展,社会的变迁越大,教育改革的需求就越大。  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文明的大变迁时期,可以说,现在是人类数千年来文明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变动的背景下,教育改革,已经不仅仅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政府、哪个教育部长的责任,而是每个家庭、每个家长、每个孩子自己的责任。  相对于正在推广的学校素质教育改革浪潮,我更关心家庭的素质教育,我突出地感觉到,对父母的素质教育比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更为迫切,也更棘手。现在那么多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感到束手无策,那么多的家庭为了子女的发展绞尽脑汁却收效甚微,还有那么多的孩子厌学、逃学、讨厌父母,甚至出走、犯罪,这不都说明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在子女教育中,家长是占主导的一方,孩子是被引导的一方,主导方误入歧途,你还能指望孩子有什么大出息?  而且,我认为,青少年的发展程度与父母水平是有关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范围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做了统计发现,凡是父母尤其是母亲文化水平低、教育知识匮乏的,孩子犯罪率就高,而父母文化水平在大学以上的,子女犯罪率就低。统计还表明,在对10万个成功人士的调查中,90%以上的人认为家庭教育为他们的成就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80%的人士还认为母亲对他们成功的人生更为重要,这一比例大大高于父亲的重要性。  所以,欲有成功之教育,必先从家庭教育开始,家庭成员人人对孩子的成长都负有责任;欲有成功的素质教育,也要从家庭素质教育开始,从家长开始,从父母开始,尤其是母亲的素质,至关重要。  在举国上下都在展开素质教育的同时,我认为,不能忘记在中国的家庭中来一场素质教育革命,让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传入千家万户,让儿童权利观深入人心,还要让千千万万的父母认识到,素质教育,从我做起。  我作为一个母亲,几十年来潜心探索为人母之道,为人师之道,虽然小有成就,却深感教育之道,玄而又玄,极高明而至精微,我深感自己尚未登堂入室,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将自己的这一点经验和心得与天下父母分享,如果能够对天下父母有所裨益、对解除千万问题儿童之痛苦有所帮助,我这样的人生也许会有点价值。  我想再一次向你们新闻界的朋友强调,非常感谢你们为社会做了这么个公益事业,但我李圣珍确实不是个名人,也无意于此,对我的东西,切莫拔高,切莫浮夸,因为我向来觉得教育还是一门神秘科学,欲臻于此道,非得下番功夫不可,容不得半点偏见和傲慢,可以说,欲教化人心,必先教化自己,欲教化下一代,也必先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只有父母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能指望"生下龙种,而不收获跳蚤",家长自己的教育观念端正了,本身就是对社会的贡献,而对家长这方面的启蒙工作,现在才算开了个头。
""""""""""""""""""""""
--"""""""""""……"""
""?"""""""""""""""""""""……""……"
""""""""""""""""""
"""""""""""""""……"""""
""""""""""""
马月又遭不幸,被人当作"同性恋"  也许所有的聪明人都要受到一番苦难的折磨。由于马月对关心爱护她的数学老师产生了很朴素的师生感情,却被人误解为"同性恋",使小小的马月又陷入了另一个人生的误区。  马月的数学老师,是一位态度温和的女老师,她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马月在她这里没有受到歧视,没有受到嘲讽,她对马月和其他同学一样地和蔼可亲,马月的任何一点小进步,她都会看在眼里,及时地鼓励和赞扬。仅此一点,马月的心就被深深地感动了,因为从上小学以来,她就从没被老师尊重过,没有被老师表扬过,她只是老师眼里的一颗"沙子",在以往的所有老师面前她感到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因为有了这位老师,马月似乎觉得学校生活不再那么痛苦和难熬,书本也不再那么可厌和可憎。她喜欢上数学课,她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她希望以自己的刻苦努力把这门课学好,让老师高兴。为了能够更多地引起数学老师对她的关注,为了给数学老师留下更好的印象,马月甚至向老师主动要求每天由她来开关教室的门。虽然这是一个苦差事,每天早上她必须比别的同学提前半个小时到校,下午放学,她必须等同学们都走了才能锁上教室的门。可是她却主动揽下这个谁也不愿干的苦差事,而且每天忠于职守风雨无阻。她觉得老师讲的课那么好,对自己的学生也是那么温和那么有责任心,不禁对老师产生了一种"崇拜感"。她希望天底下的老师都像这位老师这样,那该多好啊!有好几次放学后,她都不禁悄悄地骑着车跟随在老师的后面,目送着老师回家。  这一下可不得了,同学们议论纷纷,说马月爱上了那位数学老师,说马月是"同性恋者"。顿时,谣言像长了翅膀在校园里飞扬。也许因为马月曾经有过"精神病史",于是在许多人的眼里,她是一个不正常的女孩,所以,听到这个谣言的人几乎都深信不疑。就连那位和蔼可亲的数学老师也感到惶惑不安起来,她被那些潮起潮涨的谣言也弄得痛苦不堪,她再三思索,决定有意疏远马月。也许她并不真正了解一个久被遗忘、久被歧视的女孩的心理、感受,并不了解老师一个温暖的笑容、一句亲切的话语乃至一个善意的眼神在一个几乎被所有人抛弃的女孩心里的分量。连她的父母亲也感到马月可能在心理上还存在某些问题,他们忧心忡忡地带马月去看心理医生。没想到那位在心理学方面很有造诣的京城名医,也怀疑马月真的是个同性恋者。马月欲哭无泪,精神上再一次跌入了谷底。后来,母亲几次要带马月去见那位心理医生,都被她哭着拒绝了。
"""……"--"""''"""
…………""""""……"……"""
""""""""""""""""
""""""""""""""""""
"""""……"""
""""""""""""""""""""
--""""""……""""
--""""""""""
"王远,咱们玩够了,也该学习一会儿了"  李圣珍老师对王远的过去很坦率,别的孩子一般的毛病他都有,尤其是贪玩,现在很多家长写信或打电话给李老师,讲述自己的孩子贪玩的那股"疯劲"。大多数孩子都是被现在的那种电子游戏给迷住了,有的孩子竟然通宵达旦地打电子游戏,甚至连学都不上了,就在电子游戏室里"上班"。当然,有的孩子是心理上遇到障碍后,无法解决,干脆消沉,借打游戏机进行发泄,如果是这种情况就另当别论。但是很多孩子并非这种情况,他们就是没有毅力,没有学会克制自己。  王远曾经有一段时间也是特别迷恋玩游戏机。那还是他上初中的时候,一次,李老师出去办事,王远在家。母亲嘱咐他写作业,走的时候,他也答应得好好的。其实,王远就想等她出去后开溜。李老师一走,王远就跑到游戏厅,忘乎所以地玩了一个下午。李老师回来之前,他已经算好了时间在家装着写作业。李圣珍老师其实心里跟明镜似的,长期的班主任生涯,凭她和孩子打交道的经验,同时,凭借一些蛛丝马迹,她就断定王远出去打游戏机了。不过,她决定这一次不把孩子的行为抖出来,她问王远:"作业写完了吗?"儿子很尴尬,说:"还没有。"他原以为会被母亲训斥一通,没想到李老师什么也没有表示,就说,没写完,那你快点儿写吧。孩子的脸腾地红了。后来李圣珍老师在采访中提到这件事的时候说,有时候,父母亲不能太显精明,还要会一点装聋作哑的本事,给孩子留一点面子和空间,这样反而会获得一定的威信。  很多孩子玩起来不节制,管束不了自己的行为,是很多家长特别头疼的问题。李圣珍老师说,孩子要玩可以,但是决不能没有度,影响了学习就不行了。每次王远玩的时候,李圣珍老师都会陪着一块玩,就是王远上高中以后,在清华附中上学,每星期回来,也会和妈妈玩会儿棋什么的,但是在玩的时候,李老师总是会在心里暗暗地把握一下时间,或半点钟,或一点钟,时间一到,她就会提醒王远,小马,你看咱们玩够了,也得开始学会儿了。语气一定要带着坚定。一般说来,孩子都应该能接受。  李老师说,孩子在一些方面是缺乏理性的,是任性的,这就需要家长用理性来阻止他们一些行为习惯的任意膨胀,要是经常让孩子这样,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放纵,在某些行为习惯方面越陷越深,积重难返。同时要对孩子加强责任心的教育,要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使他明白,他的任何不负责任的行为都要付出代价。
"""""……"""""""""""""
""""""""""""""""""""""""""
"妈妈,您有一颗高贵的灵魂"  王远的确和母亲的关系非常好。这是李老师多年苦心培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结果。李圣珍老师说,家长一定要成为孩子的感情归宿。王远什么事都不会瞒着他妈。李老师说,王远一回来,总是在我耳边说个不停。班上的事、同学之间的事、书上看到的知识,有时连她在厨房做饭,王远也在旁边说个没完。李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儿子一个倾诉的空间,就像朋友一样虔诚地凝听。妈妈有时候还会给儿子一点主意或者一点建议,或者会给他一些鼓励,大家彼此都很信任,也感到很有收获。长此以往,妈妈就成了王远感情上的归宿和牵挂。  李老师说,为什么教育孩子要更注重孩子自然的生长发育阶段呢?其实,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他希望有人听他倾诉,有人跟他交流、沟通。有些孩子刚开始试着跟家长交流沟通,很多想法因为跟父母亲的想法相去甚远,不是遭到呵斥就是遭到嘲讽,以至于孩子没法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中断了以后,孩子就会找别人交流,这样就很容易促成了青少年早恋的现象,也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王远没有在妈妈这里碰一鼻子的灰,他在学校里的表现没有被妈妈拿来取笑或者当个小辫子时不时揪一揪,妈妈总是会给他一些男子汉的鼓励,会引导他看一些讲述人生哲理的书籍,会语重心长地对他敞开心扉讲一些"故事"。王远用妈妈对他的尊重换来了他自己的自尊。妈妈经常会告诉他,王远,你长大了。  王远对母亲永远是一种崇敬的心理,他会经常跟同学讲自己的妈妈,同学们都很惊讶,因为王远的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化学老师,便问他:"王远,你怎么老是讲你的妈妈?"王远自豪地说:"我妈妈有一颗高贵的灵魂,世界上什么难事都难不倒她。"在采访中,记者也的确感到,这个头发有些花白的女人,虽然脸上写满了憔悴,但是她的内心有一种很强大的东西,同时又是一种很清澈的东西。她充满了魅力。怪不得王远有时候会很幽默地说,将来一定要找一个和妈妈一样漂亮的夫人。
""""""""""""
……""
--""""""""""
--""""""""""""
"……""……"……"""""……""""""""""……"
李老师学生中第一个出国留学的孩子--梁磊  梁磊初中二年级6门课有5门不及格记者前两天给梁磊的母亲去电话,才知道,梁磊是李老师亲戚的孩子。梁磊的母亲说,1994年,自从李老师的儿子王远考上清华大学以后,她就想把梁磊送到李老师家里去。当时梁磊刚读初中二年级,6门课程有5门不及格。家长很着急,只好把他送到李圣珍老师家。  他迷上了游戏机,没日没夜地打游戏说到梁磊,李老师说,他是一个智力没有问题的孩子。主要是他父母亲工作太忙,小小年纪没有人管,孩子疯狂地迷上了电子游戏机,严重地荒废了学业。初中二年级那年到这里来的时候,他只有一门语文考了61分。他母亲说,孩子就是太管不住自己,经常一回家就是看电视,作业要挨到很晚才潦草对付或者根本就不交作业。尤其是当他迷上游戏机以后,就更加没有摸过书了。  请遍了北京的名家教,还是没用梁磊的母亲说,她给梁磊几乎请遍了北京的名家教。刚开始请的是大学生、普通教师,到后来家长觉得不是很奏效,又给他请了海淀的特级数学老师给他辅导数学,可是照样还是不及格。做一个几何题,应该是4步,他用2步就写完了。家长很着急,孩子与父母情绪上的对抗特别强,经常与父亲对骂,不尊重父母,还要挟父母:"再敢打,我就出走!"李老师说,其实孩子成绩不好,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一个学习问题。主要是孩子管束不住自己,自觉性太差。  "送到李圣珍老师家,很奇怪,孩子就变好了。"  梁磊送到李老师家里以后,当时李老师还在通州二中教课,她让梁磊上了她所在学校的初中二年级。以前每天下午放学回家,梁磊都是一放书包,就打开电视。在李老师家,李老师说:"梁磊,你在我这里可不允许这样,你一定要先把作业写完以后再说。看看新闻联播就可以了。"当时梁磊心里还挺不服,后来慢慢也接受了。李老师不让他看电视,但是会买一些很好的书籍给他看,李老师说,书本上的东西才是最能帮助人提高的。梁磊的母亲说,也奇怪,这么多人都教不好梁磊,为什么孩子到李老师手里后就变得很听话了,我真是佩服。  梁磊的成绩从360分提高到中考的540分,他考上了清华附中分校,后来去了日本梁磊的母亲说,要是没有李老师,小磊的成绩不可能提高那么快。没有李老师的辅导,他只能考360分,结果在中考中考了540分,虽然不算高分,但是比一般的普通高中的录取分要高。梁磊上高中后学习就走上了正轨,也很自觉,能管束住自己了。高中读完后,他考上了大学,大学没有读完,他要求去国外上大学,争取更大的发展。家里同意了他的请求。现在梁磊在日本语言大学学习语言,他很刻苦,前两天打电话回家,告诉妈妈,他一定要争取考上日本一所最好的大学。他还跟妈妈逗乐:"我一定要让你花我赚的钱周游日本一趟。"妈妈说,"有你这句话,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
""""""""""
""?""""""""""""""""
田田:李老师创造的一个教育神话和医学奇迹田田是湖南长沙的一个患有强迫症的孩子,多方求医,最后在李老师家"治疗"好了,田田的父母感激不尽。就在2001年3月份的一天,李老师接到田田母亲的电话,田田的母亲很高兴地告诉李老师,孩子回来后,情况很好,考试成绩也不错。记者也跟田田的妈妈范大姐聊了一下,她说,田田多亏了李老师!  田田的父母心碎了,千里迢迢跑到北京求李老师田田是湖南长沙的一个小孩,她的父母亲千里迢迢地赶到北京来的时候,已经是费尽心血,感到有点走投无路了。  李老师说,田田的父亲是个事业上很有成就的人,从湖南的小地方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去了省城长沙,把小家庭的环境创造得很好,就是田田成了他不能解决的一块心病。她回忆田田的父亲刚来找她时跟她说:"孩子成了这样,我们两口子心都要碎了,我们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上幼儿园之前,她可是一个很聪明很活泼的孩子呀。从小学二年级起,我们就一次次带她去看心理医生,有的医生说她是强迫症,有的医生说她是孤独症,可是,她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呢?"田田父亲的眼里闪着泪光,他长叹一声将头深深地埋进了手掌,那个样子真显得万般无奈。  过了好久,他抬起头,说:"后来,我们慢慢醒悟到,田田变成这样,我们有很大的责任。我们望女成凤,却不知道怎样做父亲、做母亲,当我们知道了这一切的时候,却已经铸成了大错,如果田田不能好起来,不能像一个正常孩子那样学习和生活,我们一辈子也不能原谅自己,一辈子都会在痛苦中煎熬,最爱她的是我和她的妈妈,但却是我们给她带来了摆脱不掉的恶梦……"
""""……""""""""""
""…………
""""""""""""""""
……""""
""……""……""""
""""""""""""""""……""""""
"""""""…………""……""""""……""""……"
""""……""…………
"""""""……"""
--·""""""""""""""""
……""""""""""""""""""
""……
""""""""""""""
--""""""""""""""""""
""""""""""""
一个典型案例:僵化教育模式下的牺牲品  浙江来的那两位夫妇带着他们10岁左右的男孩子,从这两位父母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焦急。我抽空和孩子的父亲谈了谈,他告诉笔者,他们是在前几天看中央电视台对李圣珍老师的报道后从浙江立即赶过来的。孩子今年11岁,他们是浙江玉环人。夫妻都是在当地私营企业中打工为生。据这个孩子的父亲说,孩子在小学四年级以前,成绩在班上一直都名列前茅,精神方面除了有一些内向、贪玩外,其他一切正常。这位家长说到这儿,长叹一声:"怪就怪在我们将孩子放到封闭化的私立学校,孩子表现出很不适应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原来,夫妻俩都是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后本来就为儿女的前程感到紧张的他们更加严阵以待,夫妻俩商量来商量去,靠打工为生的他们决定勒紧裤腰带也要让孩子能"锦上添花",于是商量把孩子送到比普通学校开销贵几倍的私立学校去。孩子去了以后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在那里待了半个学期后,不但学习没有以前好了,成绩直线下滑,孩子极端厌学,尤其不愿意再呆在那所学校。家长还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以为孩子只是对陌生环境有一种很自然的、普遍的"不适应"而已。好说歹说,第二个学期又把孩子放到了该校,这又加重了后果的悲剧色彩,孩子不但厌学,性格变得极其孤僻,而且脾气反常,动不动摔东西。后来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是私立学校的气氛窒息了孩子的活力。在那所学校,学生每天从起床开始,上课自习、吃饭睡觉等等都被安排得很细,而且是封闭式的,孩子们要到一定的时间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这种每天程序式的僵化的生活学习模式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加上年龄太小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疼爱,使得孩子变得孤独,易怒厌学。  "孩子现在对母亲依赖性很重,每天一刻也离不开母亲。书也不想看。"这位30多岁的年轻父亲的眼里噙着泪水。也许是在忏悔,但更多的是在担忧。他承认,他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李圣珍老师接待了他们,她和颜悦色,给这个11岁的小男孩介绍着学习室里坐着的两个男孩小羽和小成,因为他们年龄较为相似,她说:"这都是你的朋友。你愿意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吗?"孩子离开的时候,他父亲提着两个口袋先出了门,他死死地拽着他的母亲的右手,身子依附在他母亲身上。李老师叫住了这个孩子:"帮爸爸提一个袋。"孩子拼命挣脱李老师递过来的一个塑料提袋,李老师也执意不放手,说:"你这么大了,也应该给爸爸做一点事。"孩子终于拿住了。李老师笑了,说:"这才是好孩子。"
""""""""""""" """
""""""""""""""""
内忧外患的孩子  在李老师没有谈完之前,又来了两位母子,他们是北京人。母亲约有四十七八岁,男孩20岁左右。母亲长得很精神,穿得干净利索,头发盘在脑后,还化了一个淡妆。这个男孩高高的个子,在1.80米以上,瘦瘦的,头发凌乱得把整个脸遮得只剩下很小的一块,并且很久都没有剪了。据他妈介绍,孩子成绩一直很好,从小学到初中总是排在班上前几名。到高中,由于转学到了一个新的群体,整体竞争力比以前要强多了,他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父亲工作很忙,还在外面找了一个情人,母亲忙于开餐馆赚钱,有很长一段时间根本没有人管他。家长也不知道孩子的情况,一方面疏于对他的教育,另一方面,由于父亲性情比较粗暴,非常没有耐心,望子成龙心切,言语过激,有时候居然说:"像你这样还不如死了算了""考不上大学看你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等等。加上近段时间父母亲闹离婚,孩子更加没有心思学习。母亲说的时候,孩子坐在旁边一言不发,一直在玩弄自己的手指,脸低得几乎看不见。笔者说:"其实这种压力是很多人都有过的。不要紧,调整一下就好了。"笔者安慰他的母亲。  然后,母亲在那里继续长吁短叹,说:"其实我的孩子特聪明,特有悟性。"孩子在旁边很不耐烦地说:"说那有什么用。我的问题你们永远无法解决。"然后从屋子里一下子冲了出去。他母亲本已潮湿的眼睛倏地眼泪涟涟,说:"我和他爸爸对他伤害太大了。"于是,又开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述她的痛苦。她说,他们本是一个很好的家庭,丈夫和她都是大学毕业,丈夫在国家机关工作,她是一个公司的会计,她在原单位内退后就自己开了一个餐馆,一天18个小时忙里忙外地精力全花在了那个餐馆上。结果祸起萧墙,丈夫在外有了二心,孩子对父亲更加憎恨,甚至仇视。  已经有一年多不愿跟父亲见面了。"其实很多地方也只能怪我自己,刚开始闹离婚那会儿,我哪有时间关心孩子啊,整天自己跟天塌下来似的。心里一闷得慌,或觉得自己特委屈,就控制不了情绪,老是跟孩子说。李老师今天在电话里告诉我,不要把这些情绪都撒在孩子身上,我才知道,我的那种情绪对孩子伤害太大。孩子现在挺恨他父亲,同时性格方面变得极其孤僻,在高中二年级时,孩子感到内忧外患,终于在精神上垮了下来,老是钻牛角尖,只好辍学在家。整天什么也不干,半步不离开家门,就是在家睡觉,打会儿游戏,看会儿电视。"  李老师跟这位孩子的母亲进屋里聊了一会儿,然后准备跟孩子再谈。孩子一直就站在楼下,也不肯上来。他母亲要笔者帮忙将她的孩子从楼下叫上来,说:"我去他就会跑,今天是我非拽着他来的。"笔者下楼将这个名叫小伟的孩子带了上来,他还比较听话,没有犟,乖乖地跟着笔者上楼来。李老师将孩子带到了没人的一个学生卧室。气氛很轻松,李老师面带微笑,像对一个朋友那样,很亲切地说:"这么精神的小伙子,应该把头发好好理一理,剪短一点,多精神多帅气啊!"这个沉默的孩子一直僵绷的脸上不好意思地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李老师不急着"说教",问他:"你现在准备怎么办?是继续读书,还是出去工作?"小伟回答不出来。李老师说:"那我现在给你出个主意,你现在去找份工作。"孩子马上说:"那我以现在的学历怎么去找工作啊。"李老师建议,不要还没有找就认定找不着,一定要去找,可以自己买来一些招工招聘方面的报纸,还可以通过你的父亲或母亲的亲戚朋友去找,哪怕刚开始只有300元或400元一个月,也是自己挣出来的。当你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充实,会觉得自己活得很有意义,并且可以把第一个月工资的大部分给妈妈,让她分享你的快乐,证明你已经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了。
李圣珍老师青少年时代的痛苦  孩子说,他总是忘不了过去的一些让他很伤心的事。李老师说,其实谁都有过去,也会有很多过去使自己不高兴的人或不高兴的事,这都是很正常的。她说,我的学生都说我这个人怎么很少提到自己过去的事呢?我认为过去并不重要,关键我们要去抓住未来。她接着说,我们在青少年时代也有自己的痛苦。我今天就破例给你讲一回。原来李老师曾是通州的一个有名的重点中学的学生,成绩非常好,在班上非常拔尖,但碰上上山下乡的年代,那是不允许很多人有大学梦的时代,因为客观条件不存在,大学根本就不招生。李老师这位百里挑一的才女只能去乡下种稻子、喂猪、干农家的体力活。当时她心里也是非常不痛快,认为自己还是应该上大学,即使现实如此,但李老师在心里从不放弃她的梦想,她坚信总有一天她能实现这个梦。好不容易盼到公社给他们村里一个保送上大学的名额,她想,村里能考上重点大学的也就是她,而且她在村里干活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理所应当让她去。结果出来了,没有她的份儿,她被一个比她条件差得远的人给顶了。她也曾彷徨但苦于无路。然而她还是没有放弃学习,她继续坚持着她的梦想,她在生完孩子的两三年后,终于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李老师讲完后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不能活在往日的痛苦中,否则就真的不可能走出你的现在。同时,不管你在当时有多困难,只要有毅力坚持到底,就有出头之日。那位孩子沉浸在李老师讲的故事中。李老师接着说:"我很少讲自己的过去,因为人是活在现在和将来,我们在现在和将来还有许多实实在在的事要做。读书的事可以再缓一下,等到工作上有了需求或是自身有了这样的想法,再想办法。因为现在国家发展了多种途径的教育办学,等你开始想学了,或者在工作中发现需要在某些方面再进行深造的时候,你可以继续学习,大学的大门永远欢迎想学习的人。"  "适合你的才会是好的"  小伟嘴角露出了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他说:"为什么有很多内心的矛盾还是不可遏止,尤其在一些对与错的问题上,我好像老是搞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李老师说:"有很多事情本身就没法界定对和错,追求这个也是很辛苦的。比方说,如果你在追求你自己认为的一条正道,而这条道把你折磨得遍体鳞伤,疾病缠身,非常辛苦,你还会认为这是一条正道吗?"她又讲了一个《青年文摘》上的一篇小故事,题目大致是:现在是弃"后"的时候了吗?讲的是两个国际象棋高手下象棋,在其中的一局,一位高手在对手连连逼近中显得十分被动,这位高手有些手足无措,突然间,他勇敢地放弃了作用非凡的"皇后",这在国际象棋比赛中是很少见到的,然后用自己的非凡智慧力挽狂澜出奇制胜。后来证明放弃那个"皇后"是对的,如果当时不果断地放弃这个在众人看来十分可惜的、美好的东西,那位高手也就输了。为什么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因为它告诉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你要追求的,也许不一定是众人都看好的东西,但是那却是适合你的,适合你的就会是正确的。李老师进而告诉他:"虽然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但不一定都要去追逐,有时候用放弃的方式,反而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  小伟基本上同意了李老师的看法,他表示李老师的意见很中肯,为他指出了一条具体的路,他母亲也十分高兴,说:"今天真是没有白来。"他和母亲很感激地走了。
到了小学三年级连一个字还不认识的孩子李老师有她特殊的教育孩子的方式,那就是让他们自己学习。由于她不断地接电话,不断地和家长谈话,她要求笔者下午负责小羽的数学测验,那是一本小学一年二期的测验题。小羽由于没看清题目,做错了一道题,李老师要他大声朗读这道题目三遍。然后要笔者开始计时,小羽很快将B卷用半个小时的时间答出来了。准备给小羽判卷时,李老师告诉笔者,不要给他判,要先让他自己判,这是真正训练他自己学习的能力。小羽很快判了出来,分数却要由李老师来给,李老师将错误处看了以后,轻轻拍了一下小羽说:"98分,好样的。"谁能想象,小羽这个10岁的孩子在去年下半年刚来这儿时什么都不会,到小学三年级,连一个字都还不认识。  小羽是来自河北的一个男孩,由于他上有3个姐姐,在家的地位自不待言。家庭长期的娇生惯养,同时在学校表现不好,不写作业,上课打闹,和同学打架,当老师的想着法子处置他,叫全班同学往他身上吐唾沫,还给他喂屎。在河北他实在呆不下去了。去年9月,到了李老师家,数学数到29就数不上来了,语文呢,连一个字也不认识。今年进步很快,一年级的数学成功地拿下来了,语文也能看一些初浅的课外读物了。写完数学题,李老师要求小羽大声朗读一本带拼音的配有彩色插图的《十万个为什么》的课外书。李老师说,现在要好好拓宽他的知识面,加大各种信息量的摄入。让他开阔视野,养成自己读书的能力。而对于和小羽差不多年龄的小成来说,关键是要训练他的思维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李老师给小成做了两本用长方形纸条做成的口读练习本,上面写着各种数学运算,要求孩子快速阅读这些算式,一定要不断提高速度。小成读着这些算式,刚开始速度很快,越读到后面,就慢了下来,李老师告诉笔者,孩子有一些弱视,通过这种方法,一来提高他的大脑反应速度,二来改变他的口舌不清的问题,再一个,就是刺激他的视觉神经,提高他的视觉反应。小成读得更慢了,他有点不是很专心,李老师马上走到他后面,说:"好孩子,加快速度。"说着,便开始帮小成练习,开始"7+2=9"地读起来。李老师要笔者照着她的模式带孩子读。后来,笔者问李老师,您这个方法是在哪看到的,笔者说我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过西方教育孩子的一个锻炼思维的方法,就是这种快速阅读法。李老师淡然一笑,问笔者:"是吗?我没有看到过这类的书,这些都是我平时琢磨出来的。"  锻炼孩子们的行动能力  李老师非常注重对孩子的行动能力进行锻炼,下午4点多钟,她让小同、小梅、小成、小羽自己把一些自行车和滑板车搬到楼下去玩,还交代陪同的张阿姨,要辅导小成大胆地从左边上车,小成的自行车是后边带两个轮的,李老师说,过两天要把自行车后面的两个轮给卸下来,李老师强调:"要让他在意识上不要依赖后边的两个小轮。"李老师告诉笔者,运动可以锻炼他们的自信力,锻炼他们的勇气。小成刚来的时候下楼都怕,总怕一脚踏空似的,走起路来慢慢悠悠的,像个老头,特别胆小,也怕见生人,说话声音特小,当时是他母亲带来的,进门就躲在妈妈的怀里。李老师就教他玩,跳绳、骑自行车、玩滑板车。现在走路都风风火火的,说话声音提高了好几倍,他妈妈都不敢相信,说:"我们小成怎么像换了一个人。"现在每个礼拜回家,不但自己铺床叠被,还知道玩了以后要求我们陪他学习一阵。"
小同的故事  小同今年12岁,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被大家称为"小博士",扣着一副小眼镜,一副机灵好学的样子。他什么书都爱看,尤其是古典文学。中午在床上折腾半天的就是他,别人在睡觉,他就一直手不释卷。结果到下午2点半,大家都要起床了,他又睡了。他告诉笔者,他喜欢看的书很多,外国小说、中国的古典小说,四大古典名著除了《红楼梦》其他都已经看完了。为了让小同讲出他来这儿的原因,笔者故意激他:"小同,你是不是喜欢在学校打架?""没有。"他笑着说。" 那你为什么来这儿?""我不喜欢老师。""为什么?""不为什么。""是不是老师喜欢骂人?"他笑着说:"就算是吧。主要是那些老师教的课我早会了。"然后,他就不愿意再讲了。后来据李老师介绍,才知道小同是个悟性很高、学习很快的孩子,正因为这样,在课堂上经常提一些老师也会感到有些为难的问题,或者他经常不同意老师的看法。老师对这种经常与他"作对"的孩子真的有点烦,老是批评他,说一些不合适的话。他在老师的高压下有所收敛,但又经常在私底下嘀嘀咕咕,师生关系就更加紧张了。后来,小同就不去上学了。在一个训练中心训练了一年,效果不是很明显,心理还是调不过来,全身的协调性还是很差,连绳也不会跳。  刚到李老师家时,小同特别没有自信,内心很矛盾,性格焦虑,胆子小,动作上极不协调,老是喜欢哭。李老师教他跳绳,他不敢跳,后来在李老师的帮助下,他跳了第一个,动作不是很顺利也不是很完美,李老师还是很高兴,鼓励他:"孩子,其实你不是不会跳绳,你能跳得很好。"小同也露出了难得的微笑。然后在李老师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下,小同终于能连续不断地跳出好几圈绳了,这都是在短短的一个星期里发生的。李老师马上向小同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哲学问题:"你认为难的事做成了以后是不是觉得特别简单?"小同开心地笑了。  小同在李老师的帮助下又开始学习骑自行车了。学习骑自行车的难度比跳绳还稍微要大一些,它需要很强的平衡能力,更需要的是勇气和毅力。李老师教他的第一步是先大胆地一屁股坐到车凳上,因为自行车很小,所以这个动作对小同问题不大,然后就是两只脚勇敢地向前蹬,老师扶着后凳,跟在后面跑,小同刚开始时吓哭了。因为这是他无法逾越的、一道艰难的心理障碍,他没有自信,他害怕摔倒。李老师对他说:"没关系,你大胆地蹬,老师在后面看着你。再说要真快摔了,你脚一点地,不就立住了吗?"孩子终于慢慢地蹬出了他第一段由自行车走出的路程,这对他来说,也许是极其关键的一步。现在,他要学的是怎样上自行车,李老师给他做示范,告诉他说,你先慢慢地用一只脚踩在踏板上然后滑出去,滑稳了,然后把另一只脚勇敢地跨上去就成了。现在的小同很熟练地跳绳、骑自行车,他玩滑板车也玩得不错。在大家都准备下去玩的时候,小同将滑板车一滑,在李老师家的大客厅里滑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如果不是李老师介绍,谁能看出这个孩子曾经在行为协调能力方面有缺陷?应该说,李老师又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
"""""""""""""""""""''"""""""""""""""""""""""""""""
""""--""""""""""""""""""""""""
""""""""""""""""""
""""""""""""""""""""""""""
大披肩红头发的孩子  3月23日下午,笔者如约来到李老师家。正好见到了刚从大兴回来的小朝,听说他回去给弟弟过生日去了。是父亲送他回来的。小朝今年14岁,跟小弓有点相似,属于品德方面有障碍的孩子。他的父亲很年轻,一来就跟李老师汇报小朝这次回家的情况,说,学习进步很大,就是跟奶奶闹了一点别扭,他父亲就这个事很不满意。还有一点,学习有进步,爸爸没有及时表扬,有点闹小情绪。小朝长得很精神,个头不算高,1.65米左右,但是皮肤白皙,眼睛很有神,穿一件小格子的衬衣,一条裤管有点肥的黑布裤子,一看就是外表很讲究的人。但谁也想象不到,就在被父亲送到这儿来以前,他整天穿着一件紫色的风衣,戴红色的帽子,穿红色的大裤腿,还有红色的大鞋子,全身一股红流,从上到下都是那种亮亮的,像红漆皮做的。最让他父亲生气的是他的大披肩红头发,把他父母吓了一跳,奶奶也看不惯。父母亲都是有身份有知识的人,真受不了,叫他把这头给剃了,他说什么也不肯。最后,在来李老师家的前几天,终于把头给剪成了一个秃子。  李老师布置小朝去做数学题。小朝把自己的几何练习题册拿出来,结果有一道题不会,而且那道题给他留出的做题的位置又已经被他画满了。李老师走过来,看了看题,说,你的数学语言表述得还不够清楚,于是她在纸上写出自己的话并仔细地给小朝讲解,讲解完了以后,说,你再把这个题写到你的本子上,先用一小块纸把这一块写坏的地方贴上。小朝说,贴上去太难看了,我还是把它写到本子后面的一块空地。李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孩子,我们有时候不要太讲究外表,我们要的是方便,要的是实用。贴在这儿不是让你复习的时候更方便吗?小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这时,笔者才感到李老师的确是了不起,她真的有那种"润物细无声"的聪明才智。这时,笔者才感到刚才小朝父亲的那种说话方式可能更需要变化一个角度:"你这裤子怎么回事,又像是个大喇叭。"从小朝很不屑的神情能让人感觉到这种教育的乏力,同时家长也很辛苦。  小朝在继续学习,可是他告诉笔者,他的心实在是有些静不下来,可能是因为环境又变化了的缘故。小弓也拿着一本书,看他的眼神,似乎是在沉思。他们两个开始说起话来。突然,笔者听到小朝说:"去,挖耳屎去。"笔者问,怎么回事?小朝告诉笔者:"阿姨,他真烦,连话都听不懂,所以我叫他挖挖耳屎去。"后来,李老师跟笔者谈到了这个问题,这些孩子是属于品德障碍,精神上和语言层次上都显得极其庸俗化,这主要是长期和那些档次较低的孩子在一起形成的。现在她的办法是要让他们多读一些好书,一些高尚的书,一些浸润他们灵魂的书,有的书还要让他们抄写,还要组织他们讨论,让他们谈谈学习心得,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人格,让他们变的有理想上的追求。
当代孩子的财富观  从小朝身上,笔者发现了这一代孩子的财富观。小朝向他的伙伴介绍,他今天穿的裤子是在哪里买的,很便宜,只要200多元。他那件谢霆锋的衬衣里面穿着一件白色T恤,由于T恤的袖子太长,超过了外衣的袖子,他要笔者帮他剪掉袖子上多余的边,笔者说,这么好端端的一件衣服剪坏了多可惜,他很豪爽地来了一句:"没关系,这衣服挺便宜,才70多块钱。"笔者心里暗暗吃惊,孩子的消费到了这种水平?也许是他们家条件很不错,已经习惯了。笔者随口问了一句:"你父亲是干什么的。"他说:"我爸说他快下岗了,其实他是骗我的,主要因为我花钱太猛了,他这么说,是让我省着花。"  李老师有一次对笔者谈到她教育王远的时候,在物质方面绝对不会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她说,现在的孩子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除了满足一些物质上的需求,精神上的需求几乎很少,他们没有追求,没有那种要去获取美好事物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应该在物质上遭到拒绝,刺激他们的欲望,让他们激起自己努力去获得更多的东西的欲望,而不是靠父母亲,也就是说,要让孩子明白,得到任何东西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她跟笔者谈到王远小时候的一些关于买东西的故事。比方说,一次,王远要去逛商场,李老师就告诉他,如果你提出要买东西,那咱们就不去,如果你不要买东西,咱们就去。王远只好答应,不买东西。  有一次看到一块五毛四的巧克力,特别想让他妈买,他毕竟年纪还很小,实在忍不住了,很小心地告诉他妈,是否可以给他买一块巧克力,李老师硬是没有给他买。到现在,李老师都还记得。因为从那以后孩子不再对妈妈提出更多的"过分要求"。但有一次,李老师却破了例,在商场,王远看到一副望远镜,就问李老师,这个多少钱。李老师说:"4块多钱。"儿子又好奇地问:"4块多钱是多少钱?""4块多钱就是40多毛钱。"儿子还是不明白,或许是有意的(这也是儿童的一种软磨硬泡的手段),又问:"那40多毛钱是多少钱?"妈妈还是不厌其烦:"40多毛钱就是400多分钱。"王远只好恋恋不舍地说:"那太贵了,我们就不买了。"没想到妈妈倒是一下子开明了,说:"那我还是给你买一个,这个可以帮助你增长不少知识呢。"孩子高兴得如获至宝。李老师还记得,王远自从那次"碰壁"以后,变得很节俭,有一次,给他买了一块非常好吃的山楂糕,王远在家吃了一半,还留下一半,李老师叫他赶紧吃完,说,你要留着,明天沾了土,可就不能吃了,王远硬是没听妈妈的吩咐,将另一半山楂糕留到了第二天。李老师笑着说,孩子到现在还是这样,吃菜先把不好吃的吃完,再吃好吃的。  有时候从香港回来,我问他怎么还是这样,孩子说,这不是一贯作风嘛!  现在王远在香港理工大学上研究生,还兼职给老师当助手,他不是任意支配自己挣来的钱,而是节省一部分,交给妈妈。李老师每次谈到这一点,体会就很深,家长一定要注意,对孩子,手一定要紧,否则一定又是在给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设置障碍,而且又会增加家长的许多烦恼。
""""""""……
""""""""""""""""""""
""?""""""""""""""""""""""""""""""""
小弓的"求婚"彻底失败  回到李老师家,已经是下午4点多钟,是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小弓坐在自己的床上,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小朝偷偷告诉笔者,小弓的"求婚"彻底失败。笔者问怎么回事。小朝说,他也不是很清楚,就知道小弓进了那个房间,然后好几次跪在那个女孩的面前。笔者一听,傻了,好大胆啊!笔者对小弓说了一句,你还是个男子汉吗?通过这种方式求爱,男儿膝下有黄金,你知道吗?孩子毕竟是孩子,说,阿姨,我求求你,不要告诉李老师,我已经没戏了。  李老师还是看出了端倪,第二天小弓趁李老师不在又窜到了小飞的房间里。结果他还没出来之前,李老师就已经回家了。  小弓很尴尬,李老师很生气,于是把小弓叫过来,说:"小弓,你不要老是见到女孩就挪不开步子。要学会自尊。"小弓反唇相讥,说:"我的自尊都让人给说没了。"还冲着李老师大嚷大喊,拿着凳子就要砸李老师。李老师说:"我从来就没有说过你,你知不知道你老是将自己的缺点用一层纸紧紧包起来,然后用绳子拼命地勒紧,而这些绳子就是你的各种掩饰手段。"这句话可谓打在小弓的痛处,小弓的声音马上就降低了。李老师说:"你要是在这里不学好,你就走。"小弓不说话了。李老师见机便说:"小弓,你今天对我这样,我告诉你,你不要给我道歉。"小弓有些纳闷:我这样,老师还不要我道歉。其实,李老师是真正抓住了孩子的心理,她知道很多孩子都跟小弓一样,其实心理比较脆弱,他们惯用的"伎俩"就是在和家长吵完了以后,为了很快回到原先的状态,就常常很轻而易举地跟大人说"对不起",而自己的缺点依然包裹得紧紧的。有的家长一心软,的确就能被孩子蒙混过关。李老师进一步正告小弓,你什么时候真正想改了,也就是你一根一根地解开了那些绳子,或者果断地用刀把那些绳子一刀砍断,把你所有的缺点露了出来,就表明你真的发自内心地想改正你的缺点了,那个时候你可以来跟我真正道歉。小弓被李老师说到了痛处,表示愿意在此呆下去。  李老师告诉笔者,像小弓这样的孩子,刚来的时候真令人头痛,现在还算有了一些进步。孩子家庭层次很高,却一直和那些档次较低的孩子混在一起。语言层次和精神层次很低,刚来的那会儿,说的有些话真是难听。而这个孩子心里的内壳又很软,你打一下,没有反应。李老师想了很久,她还是准确用她的一招制胜的办法,就是一拳打过去一定要狠。
小弓又惹事了  没想到,小弓上午被老师骂了一顿。中午吃完饭后,大家都准备睡觉了,小弓进了厕所,大约过了30多分钟才出来。这是李老师观察出来的。他出来后,李老师就到厕所去了,发现马桶圈上全都是白色的精液。  再过了一天,小弓又惹事了。李老师请来帮忙的小王老师,其实是个不到21岁的安徽来的小姑娘,中专毕业,因为人手不够,李老师想请她来帮帮忙,教教小羽这样的低年级的孩子。中午,小王在阳台上晾衣物,小弓不知跟她讲了些什么。小王听了以后又气又羞,找李老师辞职。李老师也很生气,就骂小弓,说,你以为你做的那些事没人知道。你昨天中午在厕所里待了那么长时间。这"一拳"够狠的。小弓这几天被李老师连连进攻,他感到他那些被李老师称之为绳索的东西在一点点变松,有的东西已经完全被暴露在太阳底下。其实,李老师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几天来,她一直为小弓的事感到很困惑。因为小弓的性格总是包裹得很严实,她根本无法对症下药。李老师批评孩子有一个特点,决不多说一句废话,但是句句都是言简意赅,击中孩子的核心地带。  一个母亲全部的温柔和勇敢  晚上小同又哭了。李老师问他为什么。原来他和西西为了抢一根木棍子而吵了架。西西平时是小同最好的朋友,他们睡一个床的上下铺,还经常偷偷地分东西吃。西西说,不就是一根小木棍,你犯得着这样吗?小同哭得两只眼睛都红红的,他倚靠在床的一根铁支架上站着,手里拿着那根小木棍,然后发泄私愤地把小木棍给掰折了。"你现在已经掰折了,刚才为什么不给我玩一下呢?"西西还挺不饶人的。李老师笑着跟小同说:"西西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你真是有些小肚鸡肠了。"没想到,李老师又在他伤口上抹了"一把盐"。李老师接着又说:"你要听得进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要一遇什么小事就哭。"这时,笔者才发现李老师教育孩子,和大多数父母亲不同,她不是看到孩子一哭就慌神,而是很客观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而在很多家长对孩子怒气冲天的时候,李老师会告诉他们不要对孩子发火,孩子需要安慰。今天一位家长带着她经常受同学欺负的儿子来找李老师,孩子已经不敢去上学,而且十分厌学了。家长一急,就对孩子又是打又是骂,"不要打骂孩子,他的心里已经很难受了。"李老师告诉那位家长,并给家长指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李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确倾注了一个母亲全部的温柔和勇敢,她很会掌握分寸,就像庖丁解牛。她会成为孩子们很好的感情倾诉对象,在生活上会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她不会把孩子抱在手里,她会给孩子指路,让他们去走,去跑,有时候还会施加一点压力,但是决不是阻力,甚至她还会给孩子一个警醒的巴掌。笔者在几天的采访中发现,她的手里的确好像握着一个法宝,那也许就是她对人性的真正把握。孩子们爱她,经常在她的耳边上耳语一阵,还和她一起愉快地参加体育活动、玩五子棋……
[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亲如何与研究生儿子沟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