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找一个工具,可以帮助学员刻意练习的,请问有推荐吗?

本书是两位作者合作撰写的,一位是心理学家,另一位是科学作家。10多年前,我们开始经常探讨杰出人物和&刻意练习&这个主题,并在5年前开始认真地围绕这个主题写书。在那段时间,本书在我们两人的思想碰撞中慢慢成形,以至于我们现在都难以分辨,书中的哪一部分观点由谁提出。我们只知道,本书由我们两人合写,比由我们单独去写要好得多,也完全不同。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Anders Ericsson, Phd)&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他是该领域世界顶级研究者之一。艾利克森博士曾出版过这一主题的几部学术专著:《从平凡到卓越:前景与局限》《通向卓越之路》《剑桥专业特长与杰出表现指南》等。《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是他于2016年出版的畅销书,首次向大众读者普及&刻意练习&法则,这也是他首次出版的中文书。&刻意练习有七个特点:(1)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是其他人已经想出怎样提高的技能,也是已经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2)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而且要求学生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3)刻意练习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通常还包括目标表现的某种方便;它并非只想某些模糊的总体改进。(4)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的,也就是说,它需要人们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5)刻意练习包含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的调整的努力。(6)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有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7)刻意练习通过着重关注过去获得的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致力于有针对性的提高那些方面,并且几乎总是包括构建或修改那些过去已经获取的技能。什么是刻意练习呢?刻意练习是有目的的练习。有目的的练习: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有目的的练习有四个特点:第一,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定义明确的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根据小目标制定具体的计划,可以有效地引导练习。第二,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第三,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适时的反馈可以让我们来辨别在努力做得事情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以便对应的练习来提高自己。第四,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要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当前能力范围的事情,因此,它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也许是有目的练习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人类的身体有一种偏爱稳定性的倾向。大脑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练习改变大脑结构,潜能可以被构筑。
共获得金币 0
本书已经看了三分之二,觉得特别好的一本书,推荐给大家,可以改变你的工作和生活的一本书
共获得金币 0
有看过的小伙伴,可以一起计讨论,讨论也是一种进步
共获得金币 0
还没有看过
共获得金币 0
引用:1还没有看过那你可以再看一看
共获得金币 0
使用(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
举报邮箱:用户名/邮箱
快速链接:
IP除了被互联网公司热捧外,也在令传统电影人“尴尬”。精益生产的精髓是企业生产系统不断创新和持续改善的过程。近两年,一批知名投资人开始选择离开老东家,自立门户。怎样才算成功的商业领袖?神华集团在海外项目中履行了全球企业公民责任的作为。记录了当下各类精英在商业社会中的奋斗、荣耀和挣扎。双赢理念已深入人心,想赢得更多的欲望却从未减弱。如今,综艺节目也站上了“互联网+”的风口。官方就业数据好转的同时,企业却传来了不太好的消息。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并购、经营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和挑战。
当前位置:&&&&&&《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作者:[美] 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基本信息]
书名:《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作者:[美] 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
译者:王正林
出版时间:2016.11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编辑推荐]
杰出不是一种天赋,
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会的技巧!
迄今发现的最强大学习法,
成为任何领域杰出人物的黄金法则!
[内容简介]
4岁就会弹奏小提琴,童年时代写出多部名曲,只用一根弦也能弹完一首曲子,
瞬间记住几百个随机数字,开平方比计算器还快,一秒内说出某个日子是周几,
入行1年就获得世界跳高冠军,同时和26人下  盲棋,14岁即成为世界象棋大师。
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
“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源于“正确的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
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作者简介]
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
(Anders Ericsson, Phd)
“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他是该领域世界顶级研究者之一。
艾利克森博士曾出版过这一主题的几部学术专著:《从平凡到卓越:前景与局限》《通向卓越之路》《剑桥专业特长与杰出表现指南》等。《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是他于2016年出版的畅销书,首次向大众读者普及“刻意练习”法则,这也是他首次出版的中文书。
引言 天才存在吗& //001
我们的大脑拥有和莫扎特这样的“天才”相同的适应能力,“天才”只是更多地利用了这种适应能力。
莫扎特的完美音高& //002
“天才”是训练的产物& //007
本书将告诉我们什么& //010
第1章 有目的的练习
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而且还会缓慢退化。有目的的练习则更加有效。
史蒂夫的超强记忆力& //018
各领域的杰出人物都靠大量练习& //022
从有目的的练习讲起& //028
有目的的练习的四个特点& //033
遇到瓶颈怎么办& //038
有目的的练习还不够& //043
第2章 大脑的适应能力
一个人遇到的挑战越大,大脑的变化就越大,学习也越高效,但是过分逼迫自己可能导致倦怠。因此,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不太远的挑战,能使大脑的改变最为迅速。
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 //049
大脑拥有无限的适应能力& //055
走出舒适区的重要性& //060
练习改变大脑结构& //065
潜能可以被构筑& //071
第3章 心理表征
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良性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提升技能。
偶然的盲棋大师& //076
大师比新手强在哪里& //080
心理表征是什么& //085
心理表征有助于找出规律& //090
心理表征有助于解释信息& //093
心理表征有助于组织信息& //095
心理表征有助于制订计划& //100
心理表征有助于高效学习& //105
第4章 黄金标准
刻意练习与一般练习的区别十分关键:首先,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其次,需要一位能够布置训练作业的导师。
从音乐领域开始& //114
最杰出的人,练习时间最长& //121
刻意练习是什么& //127
如何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131
1万小时法则的错与对& //141
第5章 在工作中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培养以练习为导向的心态,即不再认为工作日只能用来工作,练习只能在特殊时刻、特定场合才能进行,而是将日常商业活动转变成练习活动,将练习变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王牌训练计划& //150
让练习变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154
用王牌训练方法训练医生& //159
致力于传授知识的传统方法& //167
致力于改进技能的新方法& //175
第6章 在生活中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刻意训练针对的是每个有梦想的人,可以帮助每个想学习怎样画画、编程、变魔术、吹萨克斯管、写小说的人。它针对的是所有那些想掌控自己的人生、不甘心于现状的人们。
首先,找位好导师& //185
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 //189
没有导师,怎么办& //194
跨越停滞阶段& //201
保持动机& //206
第7章 成为杰出人物的路线图
杰出人物拥有相同的成长路线:一,产生兴趣;二,变得认真;三,全力投入;四,开拓创新。
三位女性象棋大师& //225
第一阶段:产生兴趣& //228
第二阶段:变得认真& //234
第三阶段:全力投入& //238
年龄与适应能力的关系& //240
成年人也可培养出完美音高& //246
第四阶段:开拓创新& //250
第8章 怎样解释天生才华
自闭症奇才并不是天生拥有某种神奇的才能。相反,他们和其他任何人一样,是通过练习来练就那些本领的。
破解“帕格尼尼奇迹”& //256
破解“莫扎特传奇”& //260
破解“天才跳高运动员的神迹”& //265
破解“自闭症奇才”& //270
“缺乏”天生才华的人& //273
训练VS“天才”& //277
换个角度看基因差异& //286
相信天生才华的危险性& //292
第9章 用刻意练习创造全新的世界&
我们可以给孩子留下的最重要的礼物,是帮助他们发展出本来认为自己不可能具备的能力,从而发现自己能够掌控自身潜能,也知道要使自己的梦想成真,需要用什么方法、付出怎样的努力。
用刻意练习原则教物理& //300
刻意练习的前景& //304
创造全新的世界& //313
参考文献和注释
在提升自己技能、不断精进的道路上,没有人能否认练习的作用。但1万小时定律有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作者艾利克森的本意是什么?人们如何更好地学习?
超越1万小时定律
如何习得专业技能,没有人能否认熟能生巧的意义。生性懒惰的我们总在寻找借口,试图回避练习。有一天,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告诉你:“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只要练习1万小时,就有了成为领域内领先者的希望,无论天赋、无论出身。你是不是怦然心动—平凡的人生终于可以开始逆袭:立即购买格拉德威尔的图书,并且报名参加各类1万小时练习小组。
然而,真相是,从来不存在1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1万小时定律,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让我们回到诺奖得主西蒙那里。
1973年,即将在 1978 年拿到诺贝尔奖的赫伯特 "西蒙(Herbert Simon)与合作者威廉 "蔡斯(William Chase)发表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比较论文。在这篇论文中,西蒙他们发现,通过长期训练,虽然工作记忆容量相差不大,但是国际象棋大师在摆盘、复盘等实验上都显著强于一级棋手和新手。其中,国际象棋大师、一级棋手、新手三类人能记忆的组块分别是:7.7、5.7 与 5.3。
西蒙在文中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10 years rule),西蒙推测,国际象棋大师能够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存储5万~10万个棋局组块,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大概需要10年。
这就是西蒙的十年定律。当时间来到1976年,一位瑞典心理学家移民美国,他就是本书作者艾利克森。艾利克森参考西蒙论文的十年定律,两人在国际象棋的专业技能习得领域再次合作发表论文。&&
随着西蒙老去,艾利克森在专业技能习得领域积累的证据越来越多。1993 年,他发表论文,阐释了对一个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研究结果。这就是被格拉德威尔引用,以演绎出1万小时定律的实验。
把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分成三个组。第一组是学生中的明星人物,具有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的潜力,第二组的学生只被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第三组学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被认为永远不可能达到专业水准,他们将来的目标只是成为一名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实际上,到 20岁的时候,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已经练习了1万小时,与这些卓越者相比,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练习的时间是8000小时,而那些未来的音乐教师练习的时间只有4000小时。
有趣的是,格拉德威尔丝毫没有提及西蒙的贡献,是故意忽视还是真的没有读到?从论文标题到实际内容,艾利克森的研究报告强调的也仅仅是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而已,而非1万小时这个魔术数字。心理科学史上从来不存在一个所谓的1万小时定律。2012年10月,艾利克森在捍卫刻意练习观念时,提到了格拉德威尔的演绎,这一错误的演绎使得自己的研究经常被当作一个稻草人,遭受心理学界的批评。对于格拉德威尔没有提及刻意练习,他也略有微词。
1万小时定律究竟有哪些问题呢?
首先,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例如,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往往是 3500 小时;记忆类专家技能的习得也并不需要1万小时,而是数百小时。
Hacker News网站的读者们已经整理出的证据表明,不少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专业技能的习得同样不是1万小时。在本书中,艾利克森使用的数据也非1万小时定律,从事音乐教育的学生在18岁之前,花在小提琴上的训练时间平均为3420小时,而优异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了5301小时,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则平均练习了7401小时。
其次,成功与练习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天赋虽然在其中不起决定性作用,却也会是一大影响因子。如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指出,优秀科学家的平均智商在125以上。同样,1997 年一篇研究报告表明,医生、律师、会计的智商多数位于中上水平。一些体育项目更是会对身高和身材有要求,这类身体特点上的差异,更不是时间和简单的练习可以弥补的。
再次,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这一点,也取决于练习方法。艾利克森就在书中举到很多例子,我们身边也不乏一些看似努力、其实没有成就的人。练习时,我们是采取阶段性进步,随时间和效果调整策略,有针对性和技巧性,还是机械地每日花上几小时,只为达成“1万”这个目标,却始终没能发现更为有效的训练方法,不能辨别并弥补练习中的漏洞,以取得进步?其间的差别,最终便是“高级新手”、胜任者和专家的区别。
最后,驳斥1万小时定律可以玩一个巧妙的思想游戏,这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Eubulides)提出的沙堆悖论(Sorites paradox):
1粒沙子不是堆。如果1粒沙子不是堆,那么2粒沙子也不是堆;如果2粒沙子不是堆,那么3粒沙子也不是堆;以此类推,9999粒沙子也不是堆;因此,1万粒沙子还不是堆。
“破解”沙堆悖论时,我们经常不得不设定一个固定的边界。如果我们说“1万粒沙粒是一堆沙”,那么少于1万粒沙粒组成的就不能称之为一堆沙。那么这样区分9999粒沙和10 001粒沙就有点不合理。这样不得不设定一个可变的边界,但是这个边界是多少呢?我们现在并不知道。那么最初设定的“1万粒沙粒是一堆沙”作为知识的价值就被削减了。
同样,在沙堆悖论的视野下,1万小时定律的价值也就这样被消解了。正如真实的心理科学研究表明,成为专家的时间往往随着不同的专业技能领域而变化。
刻意练习的本质
熟悉写作技巧的畅销书作者常常会用一个清晰的行动规则,如“练习1万小时成为专家”“21天养成好习惯”等来激发你的行动。但是对于究竟有多少人能够坚持1万小时,1万小时是否真的引向成功,坚持1万小时的关键节点,以及1万小时练习的本质是什么却置之不理。这些畅销书作者略过不谈的细节,恰恰是科学着墨最多,也是对人们提升自我最有帮助的地方。
事实上,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的核心观点是,那些处于中上水平的人们,拥有一种较强的记忆能力: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练习的指向与本质。
那些卓越的专家,能够将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对接起来,在进行钢琴、象棋等自身熟悉的专业活动时,能够调用更大容量的工作记忆。如同西蒙等在 1973 年那篇开创性研究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国际象棋大师在长时记忆这款硬盘中存储了5万~10万个关于棋局的组块。
如果说专家和准专家们已将自己的大脑升级了,工作记忆内存条可以同时调用一块SSD硬盘来当虚拟内存用,那么那些专业领域的新手们往往还是在使用小内存跑。
幸运的是,进化给一般人留了条路。这种长时记忆能力,艾利克森认为是与具体领域相关的,并且通过他所说的刻意练习可以习得。只要你努力,经过几十小时到成千上万小时不等的艰苦努力,就能买来那款可以被工作记忆内存条调用、当虚拟内存使唤的SSD硬盘,即长时记忆。
一般人怎样才能买得起那块硬盘?刻意练习的任务难度要适中,能收到反馈,有足够的次数重复练习,学习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
其中,多数不靠谱的成功学选择了错误的练习方式,虽说喊的口号是刻意练习,但实质并不是刻意练习,因为它们没有激活长时记忆能力。比如,下象棋的次数毫无作用,10个1万小时,也成不了国手。但是,如果看着已经发表的棋谱,然后推测国手下法,这种刻意练习方式,就是往长时记忆硬盘里面攒 SSD 硬盘:存储关于象棋棋谱的组块。
在本书中,艾利克森在辩驳1万小时定律时同样提到:
随着训练方法的改进和人类的成就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在任何一个人类付出努力的行业或领域,都在持续不断地出现变得更加卓越的办法,以抬高人们认为可以做到的“门槛”,而且,并没有迹象表明这样的“门槛”将不能再抬高。每当人类发展至新的一代,潜力的界限也随之扩张和提高。
长时记忆的培养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 赋予意义,精细编码:(准)专家们能非常快地明白自己领域的单词与术语,在存储信息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采取元认知的各项加工策略。
◆&&& 提取结构或模式:往往需要将专业领域的知识、提取结构或者模式以更好的方式存储。比如,专家级的开发者善用设计模式。
◆&&& 加快速度、增加连接:通过大量重复的刻意练习,专家在编码与提取过程方面比新手都快很多,增加了长时记忆与工作记忆之间的各种通路。
所以,刻意练习的本质是去买 SSD 硬盘,而不是纯粹卖苦力,更不是帮畅销书作者们营销,喊喊热血口号:1万小时,今天,你坚持了吗?
目前对刻意练习最大的批评是,艾利克森关于刻意练习的证据多是来自“认知复杂性”较低的活动,如象棋、钢琴、篮球、出租车驾驶、拼写,但是,对于“认知复杂性”较高的活动,如销售、管理等作用有限。怎样通过刻意练习成为一名卓越销售或卓越CEO,从哪里练起?怎么练?练什么?认知复杂性高与认知复杂性低的学习活动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隐性知识的多少与比重。隐性知识需要在情境中去寻。
认知复杂度(cognitive complexity)是指你建构“客观”世界的能力。认知复杂度高的人具有高度复杂化的思维能力,更善于同时使用互补与互不相容的概念来理解客观世界。真实世界中,黑白对错并非截然分明。
仍然是西蒙,他认为人的“有限理性”体现在学习中就是“情境理性”—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人的学习受到情境的制约或促进。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比如,你要学习编程,就应该在 GitHub 里学习,因为你以后编程就是通过 GitHub。又如,你要学习讨价还价的技巧,就应该在实际的销售场合学习,因为这一技巧最终是用在销售场合中的。
刻意练习并没有否认情境的重要性,但是在一些畅销书中,那些已经被学习科学证实的主流方式被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隐性知识被忽略了。学习科学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有效学习是进入相关情境,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学习者最开始时围绕重要成员转,做一些外围的工作,随着技能增长,进入学习共同体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终成为专家。
这就是学习科学日益主流的观念:从“情境学习”出发,当一名“认知学徒”,它的要点有以下几个。
◆&&& 找到学习共同体:因为大量知识存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不是在书本中,所以有效的学习不是关门苦练,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小团体。如程序员在类似于 GitHub 这样的网站练习编程。
◆&&& 隐性知识显性化:隐性知识是使人们有能力利用概念、事实以及程序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一般也被称为策略知识。
◆&&& 模仿榜样: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导师,也可以是网上的导师。
◆&&& 培养多样性:在多种情境中实践,以此强调学习广阔的应用范围。例如,裁缝出师并不是已经练习了1万小时,而是能够缝制出足够好的衣服。
图灵奖得主理查德·哈明(Richard Hamming)谈到如何变得卓越时认为,练习时间并没有那么重要,也无法精确和明示,他写道:
在许多领域,通往卓越的道路不是精确计算时间的结果,而是模糊与含糊不清的。没有简单的模型通向伟大。
即使是格拉德威尔拿来当作1万小时定律例子的比尔 "盖茨也谦虚地谈道:
1万小时定律是有帮助的,但真正实现,还需要坚持不懈,并练习上很多个周期。(The 10000 hour rule helps. But to be achieved, it needs persistence and passing through a lot of cycles.)
这或许才是西蒙的十年定律对我们真正的启发:耐心地、谦虚地保持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
安人心智科学总监&开智文库出品人
[作者声明]
本书是两位作者合作撰写的,一位是心理学家,另一位是科学作家。10多年前,我们开始经常探讨杰出人物和“刻意练习”这个主题,并在5年前开始认真地围绕这个主题写书。在那段时间,本书在我们两人的思想碰撞中慢慢成形,以至于我们现在都难以分辨,书中的哪一部分观点由谁提出。我们只知道,本书由我们两人合写,比由我们单独去写要好得多,也完全不同。
不过,尽管本书是合写的,但其中讲述的故事,只是我们中一个人(艾利克森)的故事,他长大后一直在潜心研究杰出人物。因此,我们选择从他的视角来写这本书,书中出现的“我”这个人称,应当指的是他。但不管怎样,本书是我们描述这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及其含义的共同努力的结晶。
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
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
2015年10月
请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官方帐号:
@商业评论网()
@商业评论杂志()
1706 次阅读0 次评论
&& && && &&
(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本词条展开的讨论,与本网站的观点立场无关。)
分享说明:
你还可以输入140个汉字
:分享了一篇文章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杰出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会的技巧!迄今发现的最强大学习法...
声明:本文由 http://www.ebusinessreview.cn(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未经商业评论网书面许可,对于商业
评论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包括博客及个人空间)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 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
您也可以直接
或致电 800 820 5396 购买刊登本文的当期杂志。
电子版全文将于本月内更新发布,届时您可购买在线阅读卡阅读全文。
帐户如果还没有点数?立即 ,在线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注册冲值后仍打不开全文?请点击“
”。如需更多信息,请进入
订阅热线: 800-820-5396&&&&邮局订阅代码: 80-115
共0人分享过本文,他们是:
请问是否要删除此评论!
请问是否要删除此回复!
十大热门12345678910&人参与 | 时间:日 07:37
道理都懂,但是当有人用赤裸裸的数据和事实再告诉你一遍,你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奥秘。说到底,刻意练习其实只关注一件事:如何成为所在行业的高手。1曾经一度风靡的“10000小时”学习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吐槽,不管是实际操作上的单薄,还是逻辑上的缺陷,都印证了无目的的练习10000小时,对于来说,作用很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几十年驾龄的老司机开车不如五六年的新手,为什么很多行医几十年的医生手术水平并不比行医十几年的医生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刻意练习”理论应运而生。2美国人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两位作者将前人的研究汇总形成了属于这样一套如今被广为人知的理论,《刻意练习》。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3之所以说这个了理论有极大的价值,是因为它颠覆了我们很多关于成功的既有观念。比如,曾经我们一度认为“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但刻意练习告诉我们,学习不是光努力就可以,重要的是学习的技巧;曾经觉得人的天分是出生那一刻就注定了的,但是刻意练习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天赋;很多人说,我没有努力,是因为我不喜欢,但是刻意练习告诉我们,只有那些花了数年时间苦练某项技能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那一技能……4说了这么多,“刻意练习”核心思想是什么?1、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套路”的多少书中将高手与普通人之间的区别定义为“心理表征”的多少,所谓的心理表征,其实就是“套路”,也就是当你遇到某个问题的时候,脑袋中存在多少思考的方式以及解决的方案。大多数的刻意练习包括创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征,不论你在练习什么,都可以使用这些心理表征。2、“套路”的产生需要有目的的练习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要把目标分解,并制订一个计划:为了将差点降至5杆,你得做些什么?其中的一个目标可能是增加把球打入平坦球道的次数。这是一个合理的具体目标,但你甚至还得将它进一步分解:为了成功地把球打入平坦球道,你到底要做些什么?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一般而言,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一般来讲,有意义的正面反馈是保持动机的关键要素之一。这种反馈可能是内部反馈,比如满足于看到你自己在某件事上的水平提高,也可能是由其他人提出的外部反馈,但它们对某个人是否能够在有目的的练习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努力以提高自己的水平十分重要。5刻意练习—方法论这张图几乎概括了刻意练习的核心方法论:1、建立理论:首先辨别杰出人物,然后推测是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杰出,接着再提出训练方法,这些方法使你也能像他们那样表现卓越。也许值得和杰出人物交谈一番,并试着去了解他们如何完成任务,以及为什么能够完成任务。其次,可以通过阅读高人写的,获得他们自己总结出来的成长经验和提升路径。2、制定计划:根据得到的理论,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制定计划时,要有目标,同时要将目标和计划进行拆解,使得每一个计划都可执行且可测量。最好能够找到评价计划执行情况的客观测量指标,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发现在实施过程中出了什么差错。3、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有几个重要的点:第一,需要保持专注;第二,每一次刻意练习都要有明确的目标;第三,刻意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第四,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在舒适区内练习。刻意练习的目的,是将完成大目标过程中的每一个小目标都训练成一个套路,让它深深的长在自己的脑子里。也就是书中提到的:对大脑的重新布线。我们的细胞是渴望保持常态不变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让他们走出舒适区,才能提升能力。在练习的过程中,增加竞争性,让自己保持动机——与自己竞争、与todolist竞争、和同事的进步比较等。4、获得反馈:获得反馈是为了更及时的发现自己的问题,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些反馈可以是群众的评价、前辈的指导,也可以是行业通用的测量指标——文章发表之后的反馈、前辈反馈、技能测量表等。作者:&郑良知-Roger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相关阅读:顶: 9踩: 1
1楼&& 15:26:05 综合来讲,还是需要有执行力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楼&& 08:07:20 刻意练习,总结的很好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楼&& 08:01:30 首先不要频繁的换行业,在自己所处的行业,有兴趣的前提下,扎根下去。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4楼&& 10:11:47 写得非常好,谢谢分享,很有帮助!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5楼&& 17:57:01 没有老师快速的带入门,可以那么快的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么?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6楼&& 23:05:29 在练习的过程中,增加竞争性,让自己保持动机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7楼&& 17:03:32 有机遇就有机会。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8楼&& 10:05:14 每个行业都是其内部的潜规则,要想更快的成为行业的第一梯队,不知道怎么能行,这里有各个行业的爆料潜规则,帮助更多的人不被潜规则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8楼&& 12:09:59 还有人坚持通过在卢松松博客留言来增加外链,哎,可惜没效果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8楼&& 12:09:03 广告服你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9楼&& 16:03:25 从0做到精通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0楼&& 08:30:53 要是有机会玩玩儿微信运营试试。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1楼&& 08:22:53 心灵鸡汤,现在都没有了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2楼&& 20:54:43 写得不错,重在坚持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3楼&& 12:46:17 这个可以算是心灵鸡汤么?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3楼&& 13:58:49 这个是鸡汤升级版,加了佐料,不然你也不会看完啦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4楼&& 10:37:41 坚持下去,持续的去做,随着时间的积累,会慢慢了解,再加上深入的研究,迟早会成为专家。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4楼&& 13:59:36 专家就是这样炼成的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5楼&& 08:01:10 要么执行力非常强,要么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5楼&& 14:02:34 对,很多东西是没有体系的,非常零散,也就不难发现现在很多人喜欢学习有理论体系的东西,更完整。但是理论体系也得至少有可行性吧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6楼&& 07:09:36 学习,实践,改正错误。再学习,时间,再改正错误。继续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6楼&& 14:03:04 就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7楼&& 00:25:47 好文章啊,学习了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7楼&& 14:05:14 还是需要不断地总结,落到实处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7楼&& 14:04:33 感谢来访啊,学习并不一定有用,实践了之后才发现这莫多问题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8楼&& 22:57:42 在练习的过程中,增加竞争性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9楼&& 22:43:30 一山比一山高!有方法的练习当然比死记好用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0楼&& 19:13:07 没有刻意的高手,只有刻意的执行力!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1楼&& 18:37:04 支持一下博主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2楼&& 17:46:34 又学到了一种知识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3楼&& 15:50:43 成为行业的高手,兴趣才是最重要。如果没兴趣,每天把工作当任务,刻意练习时心不在焉,即便练习10年又如何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4楼&& 12:32:05 时间的积淀。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5楼&& 11:24:33 好久没有来了,先混个脸熟。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6楼&& 10:59:17 坚持不懈是成功的垫脚石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7楼&& 10:55:56 嘴炮最牛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8楼&& 10:35:39 有了理论,还有有敢于试错的勇气和执行力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9楼&& 10:33:32 只要努力,九成能成功,不努力,一成都没有。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0楼&& 10:01:07 总结得很好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0楼&& 13:21:25 觉得刻意练习是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1楼&& 09:15:59 面对自己的困难,必将走向成功。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2楼&& 09:14:50 记住,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如果走不出就注定平庸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3楼&& 08:58:52 刻意练习告诉我们,不要被天赋禁锢,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天赋最喜欢这句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4楼&& 06:04:17 很多东西来源于一个坚持的习惯!!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5楼&& 05:14:06 很优秀的文章 看了学不少!支持下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6楼&& 23:06:13 说的简直,真正没几个人去做。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7楼&& 22:55:11 理论易懂,实践不易啊!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7楼&& 13:22:22 还得靠行动力啊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8楼&& 22:38:58 必须是让自己处于不懂到懂才有用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9楼&& 21:24:41 同一事情干一百年没提高有啥用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40楼&& 19:51:14 时间是必要条件,但是不是充分条件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41楼&& 19:46:09 很多东西不得不刻意。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42楼&& 19:42:55 理论往往表面很强大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43楼&& 17:01:27 有计划的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可能称为高手!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44楼&& 16:41:33 行业高手需要时间的积累,要有足够的经验和不断的努力。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45楼&& 16:02:14 量变引起质变?感觉不是很明白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46楼&& 15:30:37 道理谁都懂,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很难的。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47楼&& 14:47:40 这篇文章写得不错 很像杂志那种有点深度的文章 需要好好理解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48楼&& 14:44:47 既有执行力,又有自己的特色。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49楼&& 14:43:51 努力也需要对的方向和方法。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50楼&& 14:43:40 不断实践,总结理论,再实践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51楼&& 14:18:36 理论都懂,就是执行和坚持下来却是很难。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52楼&& 14:14:52 首先你得精通你这个行业,然后坚持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53楼&& 14:09:03 天赋是最次要的,坚持不懈的练习+宽松的实战环境最重要!!!!!!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53楼&& 15:01:47 宽松的实战环境?这一点怎么理解?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53楼&& 19:35:05 所谓宽松的实战环境是指竞争不是过分激烈的行业,KPI指标不令人发指的企业!!!这样的环境我称之为宽松的实战环境!!!!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54楼&& 14:03:59 每个行业都有技巧,玩得溜的才能站在高处并且赚钱。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55楼&& 13:50:55 说白了,就专注而后细分市场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56楼&& 12:42:30 还有天赋在里面的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57楼&& 12:28:12 既有执行力,又有自己的特色。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58楼&& 12:19:05 我发现互联网就是玩套路。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59楼&& 12:00:07 这个刻意练习在学生时代是非常的美好的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60楼&& 11:57:42 有梦想,还要有执行力,执行才是关键。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61楼&& 11:54:19 这不就是 老罗讲的那一套吗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62楼&& 11:31:41 多想,多做,多尝试。很喜欢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在舒适区内练习。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63楼&& 10:50:57 练习是必须的,但同样需要时间的积累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64楼&& 10:46:46 刻意训练更加有方向目标!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65楼&& 10:36:29 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66楼&& 10:13:00 对,要自我思考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67楼&& 09:59:54 高手不是通过练习就可以达到的,需要时间和阅历的沉淀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68楼&& 09:56:25 曾经一度风靡的“10000小时”学习理论,缺点是一定有的,不过还是有可取的地方。文章讲的刻意练习非常不错,很有价值意义!可以练习讲究三点:专注与一件事、不断学习并且反馈、脱离舒适区。这三样少一不可,每一样都有存在的意义,不分前后。文章还是讲得比较详细的,刻意练习,时刻保持警惕性,基于外界的压力和竞争不断地提升自我,不断升华。这就是学习的奥妙之处。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69楼&& 09:24:47 想成为高手的很多,但不是想就行的,成功的毕竟是极少数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70楼&& 09:12:36 并不是一味坚持才能成功,也是要讲方法和技巧的吧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71楼&& 07:55:02 同意文章中作者的大多数观点。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72楼&& 07:54:16 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套路”的多少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相关文章阅读更多:&&&&&&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398775',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