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幼儿时间观念的培养

【就是爱成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
曾看过这样一个漫画
《儿子要去参加劳动》
漫画里妈妈左手拿着扫帚
边走边用右手给儿子扇着扇子
爸爸紧随其后
毛巾/脸盆/饮料一应俱全
这样的劳动教育方式令人哭笑不得
作为家长需要找到“呵护孩子”与“锻炼孩子”的平衡点
我们不妨让孩子意识到
作为家庭中独立的一分子
理应与其他成员平等
付出应有的劳动
获得来自家庭的温馨回馈
一旦孩子长到可以参与简单劳动的年龄
就可以被分配诸如浇花/扫地/喂养宠物等
日常性的家庭工作
父母二人与几个孩子各有分工
使家务劳动井井有条
孩子见到其他家庭成员都有各自的劳动任务
也会觉得自己的劳动理所应当
很容易养成自觉劳动的好习惯
今天这个小妙招学到了吗?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盘点父母培养孩子误区:劳动习惯重在养成 | 北晚新视觉
盘点父母培养孩子误区:劳动习惯重在养成
日讯,教育部联合共青团、全国少工委近日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义务教育阶段里三至九年级开展劳动与技能教育课做出了相应规定。除了学校,家庭里,对孩子们的劳动教育,是不是也应该好好抓一抓呢?
插图 王金辉/takefoto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勤勤恳恳、踏实肯干,在坚持不懈的劳动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对、1970年代出生的群体来讲,剧中的情节总能引起他们一些共鸣——小时候,父母每日为工作而忙碌,洗衣做饭、打扫屋子之类的劳动常常需要孩子们自己完成,有时还要帮忙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这些人做家务可称得上轻车熟路。如今这些人自己也成为了父母,看看他们的孩子在家庭劳务方面的表现,却发现了巨大的反差 ——学习之余,孩子们很少甚至从来不参与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知何时变成了一句空话。
从学校回到家中,孩子是否会将自己的屋子打扫干净,能否动手整理自己的书桌?晚餐前后,孩子是否具备煮饭做菜的基本技能,会不会协助家长清洗碗筷?炎炎夏日,孩子是否会在运动之后自己动手,将换下的衣物洗净晾干?对大多数家长来说,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父母劳动观念有误区,孩子劳动习惯难养成
现如今,孩子大多是家里的独苗,“4+2+1”模式下,常能见到四位老人与父母二人围着一个孩子团团转,当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当所有长辈的呵护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时,溺爱也由此产生,家长们担心孩子会感到劳累或受到伤害,因此主动承担了一切可能的家务劳动。一个个小公主、小王子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轻松长大,脑海中几乎没有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更难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另一方面,当今对孩子的培养观念中,“学习至上”占了主流,似乎孩子的唯一义务就是好好学习。只要成绩好、分数高,就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就可以不用考虑其他一切事情。放学或是参与补习班后回到家,家长往往心疼孩子学习辛苦,将本该由孩子完成的家务活一并代劳,孩子也就乐得清闲;若是赶上初三、高三等紧张时段,家长更会尽全力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连水果都会洗净切好送到孩子面日前,更不要提其他多余的劳动了。
如何找到“呵护孩子”与“锻炼孩子”的平衡点?在这一问题上,家长们的观念存在很多误区:有些家长没有意识到养成劳动习惯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孩子参与家务之事可有可无,并不予以重视;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理应再呵护几年,等到他们长大独立,自然能学会生活必需的家务事;还有些家长虽然希望孩子均衡发展,想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却总是决心不足,孩子稍有不愿便妥协让步,并不能坚持下来。此外,部分家长会在孩子做错事时罚他们擦地洗碗,将劳动作为一种惩戒手段,无形中增强了孩子对劳动的抵触情绪,更难让孩子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家庭劳动之中。
在我国传统的价值观中,勤劳朴实、艰苦奋斗,一向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品质;提及孩子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一直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如今,家长与老师过分关注孩子成绩的提升,“智”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德”、“体”、“美”与“劳”,使得孩子的发展方向趋于单一。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缺失了必要的劳动经历,孩子便无法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可以想象,对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孩子们而言,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只是课本上几行苍白的文字,他们难以设身处地理解劳动者的辛苦与光荣,也就无法体谅父母与其他劳动者的付出与工作。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轻则不懂感恩,重则轻视劳动,对他人的劳动成果毫不珍惜,甚至恣意践踏。
观念之外,劳动更是一切美好生活的根本来源。没有家庭劳动的基本经验,孩子如何在长大成人后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心理,适应独立自主的生活?没有从家务劳动中锻炼出的动手能力与坚定意志,孩子又如何适应未来工作中的种种挑战,通过不懈的社会劳动取得想要的生活?缺少对劳动的必要认知,即使智力再发达,也无法做好全面的准备走向社会,更难以实现个人的终身发展。
怎样才能引导孩子自觉自愿参与家庭劳动?针对这个问题,国外许多家长交上了优秀的答卷。在他们的观念中,孩子作为家庭中独立的一份子,理应与其他成员平等,付出应有的劳动,获得来自家庭的温馨回馈。因此,一旦孩子长到可以参与简单劳动的年龄,就会被分配诸如浇花、扫地、喂养宠物等日常性的家庭工作,父母二人与几个孩子各有分工,使家务劳动井井有条。孩子见到其他家庭成员都有各自的劳动任务,也会觉得自己的劳动理所应当,很容易养成自觉劳动的好习惯。
但我们如今的家长,这方面做得,到底怎么样呢?
刘女士:儿子马上要上六年级了,为了培养他的独立性和劳动意识,我偶尔会让他帮忙刷刷碗、扫扫地,外出购物时拎些东西。现在每天能坚持做一点,但整体动手能力还是比较差。
如今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除了学习之外很少做家务,从大环境来看,孩子的劳动能力普遍不足。孩子发展不应该只有智商,情商也要提升,劳动教育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学会了劳动,才能有自理能力,才能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何女士:家中有一对双胞胎,平时在家都很少劳动,即使告诉他们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孩子也不愿意动手。现在上了高三,学习十分紧张,他们多数时间都在各自房间里学习或是放松,其他事情无暇顾及,我也只好包揽大小家务。现在整体环境就是如此,孩子看到其他同学没有做家务的习惯,自己当然也不想去做。我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应该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的技能,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有好处。希望学校能给与一些进行正面的教育,把环境培养起来,让孩子们都有劳动的意识,会比家长说教有效得多。
夏先生:女儿平时在学校住宿,培养起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寒暑假回到家会主动做一些家务,整理书柜或是打扫一下房间,还是比较自觉的。但是做父母的都心疼孩子,生火做饭怕烫到,在厨房一般也只让她帮忙端一下碗筷。整体来讲,现在都是几代老人爱一个孩子,又没有农活,孩子的劳动量普遍偏少。学校暑假有劳动实践活动,算是对劳动缺口的一点弥补,让孩子对劳动有一定认识,也培养起了孩子的责任心,还是有意义的。
雷女士:女儿平时生活很有条理,会用洗衣机洗自己的衣服,也会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平时我看见她的书柜、抽屉乱了,只要提醒一下,她都会自觉整理。总体来讲,孩子认可家务是自己应该做的,并不反感这些劳动,只是有时会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干起活来多少有些毛躁,劳动技能也有所欠缺,她做完的家务我可能还要再进行返工。不过,跟孩子同学的父母交流后得知,她与同龄孩子相比已经很勤快了,这点让我既惊讶又欣慰。无论如何,劳动教育都是有必要的。
别等长大才明白
日前,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城市生存训练活动,让十位学生每人携十元钱来到北京,通过劳动换取生活所需的一切,靠自己的能力度过四天。学生们此前鲜有类似的劳动经历,加之求职时间有限,因此在寻求工作的路上屡屡碰壁,一度感到灰心失望;然而,不懈的努力过后,他们最终都找到了工作,以辛勤劳动换得应有报酬,度过了自食其力的四天。城市生存训练活动,带给这些学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感悟与收获。
参与了此次城市生存训练的学生表示,由于功课繁忙,从小到大很少进行家务劳动,直到这次训练才体会到平时积累经验、锻炼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训练之后,自己整体上细心了很多,也更能体会到父母工作、挣钱养家的不易,以后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做些家务活,为爸爸妈妈分担一些劳动的辛苦。
“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与挑战。”一位学生如是说。
插图 王金辉/takefoto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勤勤恳恳、踏实肯干,在坚持不懈的劳动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对、1970年代出生的群体来讲,剧中的情节总能引起他们一些共鸣——小时候,父母每日为工作而忙碌,洗衣做饭、打扫屋子之类的劳动常常需要孩子们自己完成,有时还要帮忙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这些人做家务可称得上轻车熟路。如今这些人自己也成为了父母,看看他们的孩子在家庭劳务方面的表现,却发现了巨大的反差 ——学习之余,孩子们很少甚至从来不参与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知何时变成了一句空话。
从学校回到家中,孩子是否会将自己的屋子打扫干净,能否动手整理自己的书桌?晚餐前后,孩子是否具备煮饭做菜的基本技能,会不会协助家长清洗碗筷?炎炎夏日,孩子是否会在运动之后自己动手,将换下的衣物洗净晾干?对大多数家长来说,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父母劳动观念有误区,孩子劳动习惯难养成
现如今,孩子大多是家里的独苗,“4+2+1”模式下,常能见到四位老人与父母二人围着一个孩子团团转,当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当所有长辈的呵护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时,溺爱也由此产生,家长们担心孩子会感到劳累或受到伤害,因此主动承担了一切可能的家务劳动。一个个小公主、小王子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轻松长大,脑海中几乎没有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更难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另一方面,当今对孩子的培养观念中,“学习至上”占了主流,似乎孩子的唯一义务就是好好学习。只要成绩好、分数高,就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就可以不用考虑其他一切事情。放学或是参与补习班后回到家,家长往往心疼孩子学习辛苦,将本该由孩子完成的家务活一并代劳,孩子也就乐得清闲;若是赶上初三、高三等紧张时段,家长更会尽全力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连水果都会洗净切好送到孩子面日前,更不要提其他多余的劳动了。
如何找到“呵护孩子”与“锻炼孩子”的平衡点?在这一问题上,家长们的观念存在很多误区:有些家长没有意识到养成劳动习惯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孩子参与家务之事可有可无,并不予以重视;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理应再呵护几年,等到他们长大独立,自然能学会生活必需的家务事;还有些家长虽然希望孩子均衡发展,想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却总是决心不足,孩子稍有不愿便妥协让步,并不能坚持下来。此外,部分家长会在孩子做错事时罚他们擦地洗碗,将劳动作为一种惩戒手段,无形中增强了孩子对劳动的抵触情绪,更难让孩子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家庭劳动之中。
在我国传统的价值观中,勤劳朴实、艰苦奋斗,一向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品质;提及孩子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一直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如今,家长与老师过分关注孩子成绩的提升,“智”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德”、“体”、“美”与“劳”,使得孩子的发展方向趋于单一。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缺失了必要的劳动经历,孩子便无法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可以想象,对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孩子们而言,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只是课本上几行苍白的文字,他们难以设身处地理解劳动者的辛苦与光荣,也就无法体谅父母与其他劳动者的付出与工作。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轻则不懂感恩,重则轻视劳动,对他人的劳动成果毫不珍惜,甚至恣意践踏。
观念之外,劳动更是一切美好生活的根本来源。没有家庭劳动的基本经验,孩子如何在长大成人后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心理,适应独立自主的生活?没有从家务劳动中锻炼出的动手能力与坚定意志,孩子又如何适应未来工作中的种种挑战,通过不懈的社会劳动取得想要的生活?缺少对劳动的必要认知,即使智力再发达,也无法做好全面的准备走向社会,更难以实现个人的终身发展。
怎样才能引导孩子自觉自愿参与家庭劳动?针对这个问题,国外许多家长交上了优秀的答卷。在他们的观念中,孩子作为家庭中独立的一份子,理应与其他成员平等,付出应有的劳动,获得来自家庭的温馨回馈。因此,一旦孩子长到可以参与简单劳动的年龄,就会被分配诸如浇花、扫地、喂养宠物等日常性的家庭工作,父母二人与几个孩子各有分工,使家务劳动井井有条。孩子见到其他家庭成员都有各自的劳动任务,也会觉得自己的劳动理所应当,很容易养成自觉劳动的好习惯。
但我们如今的家长,这方面做得,到底怎么样呢?
刘女士:儿子马上要上六年级了,为了培养他的独立性和劳动意识,我偶尔会让他帮忙刷刷碗、扫扫地,外出购物时拎些东西。现在每天能坚持做一点,但整体动手能力还是比较差。
如今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除了学习之外很少做家务,从大环境来看,孩子的劳动能力普遍不足。孩子发展不应该只有智商,情商也要提升,劳动教育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学会了劳动,才能有自理能力,才能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何女士:家中有一对双胞胎,平时在家都很少劳动,即使告诉他们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孩子也不愿意动手。现在上了高三,学习十分紧张,他们多数时间都在各自房间里学习或是放松,其他事情无暇顾及,我也只好包揽大小家务。现在整体环境就是如此,孩子看到其他同学没有做家务的习惯,自己当然也不想去做。我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应该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的技能,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有好处。希望学校能给与一些进行正面的教育,把环境培养起来,让孩子们都有劳动的意识,会比家长说教有效得多。
夏先生:女儿平时在学校住宿,培养起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寒暑假回到家会主动做一些家务,整理书柜或是打扫一下房间,还是比较自觉的。但是做父母的都心疼孩子,生火做饭怕烫到,在厨房一般也只让她帮忙端一下碗筷。整体来讲,现在都是几代老人爱一个孩子,又没有农活,孩子的劳动量普遍偏少。学校暑假有劳动实践活动,算是对劳动缺口的一点弥补,让孩子对劳动有一定认识,也培养起了孩子的责任心,还是有意义的。
雷女士:女儿平时生活很有条理,会用洗衣机洗自己的衣服,也会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平时我看见她的书柜、抽屉乱了,只要提醒一下,她都会自觉整理。总体来讲,孩子认可家务是自己应该做的,并不反感这些劳动,只是有时会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干起活来多少有些毛躁,劳动技能也有所欠缺,她做完的家务我可能还要再进行返工。不过,跟孩子同学的父母交流后得知,她与同龄孩子相比已经很勤快了,这点让我既惊讶又欣慰。无论如何,劳动教育都是有必要的。
别等长大才明白
日前,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城市生存训练活动,让十位学生每人携十元钱来到北京,通过劳动换取生活所需的一切,靠自己的能力度过四天。学生们此前鲜有类似的劳动经历,加之求职时间有限,因此在寻求工作的路上屡屡碰壁,一度感到灰心失望;然而,不懈的努力过后,他们最终都找到了工作,以辛勤劳动换得应有报酬,度过了自食其力的四天。城市生存训练活动,带给这些学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感悟与收获。
参与了此次城市生存训练的学生表示,由于功课繁忙,从小到大很少进行家务劳动,直到这次训练才体会到平时积累经验、锻炼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训练之后,自己整体上细心了很多,也更能体会到父母工作、挣钱养家的不易,以后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做些家务活,为爸爸妈妈分担一些劳动的辛苦。
“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与挑战。”一位学生如是说。
本报记者陈滨 实习生 郝怡平
“优秀”的风险
珮嘉:你好!
前天在报上看到,日下午,耶鲁大学师生在贝特尔教堂为在27日自杀的华裔女学生不幸离世组织了一场纪念活动,并呼吁学生关爱自身。这与之前看到的MIT斯隆管理学院的28岁的中国女留学生自杀的事件仅隔3个月时间。回看这两起事件的主人公,加上2009年以同样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加州理工学院的数名学生,这些鲜活生命的逝去令人痛心。
虽然这许多案例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但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令人深思:他们无一不是非常优秀的学子!这不免让我想起上星期到敏芝家,看到她在儿子床头上贴的那个横幅:“优秀是一种习惯”。
的确,我也老和你念叨“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那句流行语。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都只有一个孩子,加上中国的传统教育在培养孩子自信心上的长期缺失,所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我们这代人中深入人心便不难想见它的背景。但从上面的例子看,凡事过犹不及。适当的鼓励,对孩子日常行为是个鞭策,但从人生的长远看,过分地运用“夸”这个办法,便会造成天大的谬误。一个小孩子,特别是那些在学校的竞争中长期处于优势的孩子,整日面对的都是师长的夸奖,加之周遭同伴欣羡的目光,那么,倘若有一天他们遇到了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这些优秀的孩子又当如何应对?上面的例子就是这样情况的极端反应。当然,这样的“远忧”一时也许很难进入我们望子成龙的父母的视野,但这种事情发生频率的增加,不得不让我们警惕这样的倾向。
也许是事业上的竞争还没有完全从我们这些年轻父母自身的生活中褪去,因此,我们会不自觉地忽略了,生活中要“排队”的哪里就止步于学业、事业呢,还有诸如健康、交友、婚姻等等太多的东西,哪个搞不好都会造成一票否决的恶果。没有谁能保证在生活中我们的孩子总是处于优秀的队列。一旦孩子们在一个新的环境下不再优秀,那么,这些已经习惯了优秀的孩子,将如何面对“平凡”这个世间的常态呢?这个问题也许会成为将来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考验。
由此看来,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还是慎用“你是最好的”这样的话来误导孩子,因为,当生活的种种变数不断地告诉他们“你并非是最好”的时候,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很可能还没有具备战胜困难的勇气,所以,发生前面那些悲剧就有了自身的逻辑了。
因此,从长远看,我们作为孩子人生的领路人,还是不要只顾着给孩子们指明更高的目标而忽略了其他。在鼓励他们向更高的山峰攀登的同时,别忘记教给他们如何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难处,并如何设法去战胜它。
蓝天下的静思
这个夏天,原本是想去欧洲避暑,没想到一落地,就遇上欧洲500年不遇的高温。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的就是已经明亮耀眼的阳光,接着是一整天在高强度紫外线下的高强度游览,直至晚上九十点钟到达酒店,太阳仍恋恋不舍,用余辉照耀着我汗津津的发梢。
我就像一朵向日葵,整天追逐着欧洲大陆的阳光和异域文化的魁宝。
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建筑,每一个细节都精美到无以复加,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那些雕塑,明明是些冰冷坚硬的石块,可英雄的孔武健硕,美妇的圆润婀娜,传神到仿佛能触感他们肌肤的温度;
每一副色泽饱满的油画,都和那谜一般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灵动得逼人……
真希望就这样一直停驻在他们面前,细细地品味。
手机里存满了当时的感动。就为了回家后,打开相册,再慢慢欣赏,同时,还要一一解读给好友共享。
完全没想到的是,回来后,跟好友聊得最多的,竟是琉森湖畔、塞纳河边,城市中心花园的长椅上,随处可见的,那些沐浴着烈日,静静安坐的男女老少。
据说,欧洲的日照极为珍贵。所以,咖啡馆户外的座位,要比店内稍微贵上一些,多出来的钱,是用来为阳光买单的。
因此,即使在这炎炎夏日,我所见到的的静坐者,虽然和我一样汗流浃背,却都安之若饴。
忽然想到苏格拉底。为了思索一个问题,苏格拉底,可以站着一动不动,如雕塑般,从深夜到清晨。
有人告诉我,欧洲人因为福利太好,所以,他们喜欢慵懒散漫,不像我们那样勤劳勇敢;到今天,他们经济几乎停滞不前,而我们正在奋勇追赶。
我想,这话也许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我又在想,这些年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倡导,呼吁国人重返慢生活。
凡事都有正反两面,不想在这样的对错问题上纠结。我仅仅凭直觉,喜欢那种在天地之间,停下来,静静思索的情境。
已经不清楚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能够体味放空的魅力了——抛开一切事务、情感,脑海里纯净到无物。往往在这种时刻,突然有了思索,而思索的内容,常常又是那样无稽且无忌。
记得也是在一个夏日午后,阳光刺痛了我一直聚焦在无物空中的眼睛。突然就想,我眼里看到的事物,和别人眼里看到的,真的是一样的吗?从我拥有视力开始,长辈们就在告诉我,这是红色,这是圆形……有没有可能,别人看到的和我看到的虽然不同,可是,因为他也被告知那是红色,那是圆形,所以,我们给各自眼见的并不一样的事物,下了同一个结论?
超级幼稚的问题,但是引发了我对人类这个生物群的兴趣。
不敢妄说那些先哲们也是因为这样的静思,才有了各种发现和探究。但,思和想,应该是不同的。
至少我,在想这想那的时候,全是眼前身边之事。因为,想,是心上有相,而相,可理解为形,因为具象,所以难脱世俗;
把自己投身于大自然中冥思则不同。思乃心田,而心田之上,则是辽阔天空,思绪在无垠空间翱翔,不由自主,就想探究地壳深处、星际之间和心海荡漾的无穷奥妙。
欧洲之所以能出现那么多伟大的哲学家、艺术家,是否与这蓝天下的静思,有某种关联呢?
为自己不时的放空发呆,找到这样深刻的借口,着实得意。
那么,明天一早,我便要爬上山顶,头顶蓝天静静思索,拿自己的那些招致上帝嘲笑的思考题,去问问先哲。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网页至朋友圈(点击二维码隐藏)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
新视觉·新媒体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北晚新视觉微信
新视觉影社微信
地址: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205室 电话:010-邮箱:takefoto(at)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号公安机关备案号:09在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一些孩子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没有体验过劳动的艰难,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他们穿的、用的一律都要最好的,稍微旧一点儿的就扔掉;吃了一半的食物、喝了一半的饮料随手扔进垃圾箱。这些坏习惯,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而且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那么,作为家长——
怎样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
王炜、孔伟、张林、周丹、黄芳
东方烟草报
身教胜于言教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想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仅凭空洞的说教是不行的,最关键的就是家长以身作则。从随手关灯节约电、用完水拧紧水龙头、吃饭碗中不剩米,到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和价值观,家长都应当率先垂范,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使节俭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山东青岛市局 王炜
让孩子体验劳动的艰辛
  现在有的孩子之所以不知节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体会不到劳动的艰辛。父母有时候要“狠”一点,找机会让孩子“受受罪”,去体验一下劳动的艰辛。比如,带孩子去农村看一下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有机会的话最好让孩子下地体验一下;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引导孩子在阳台上独立种一些蔬菜,让孩子感受一下种植的辛苦以及收获的喜悦。
  ——湖北鹤峰县烟叶分公司 孔伟
“穷养”孩子
  现在不少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从小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要什么有什么,从来不知道挣钱辛苦,更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作为父母,我们应从小“穷养”孩子,营造一种“贫穷”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养成节俭习惯。当然,“穷养”并不是刻意地去追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是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所限制,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良好的学习表现来兑换合理的生活所需。
  ——江西新余市局 张林
指导孩子理财
  首先,家长给孩子零花钱要有计划,要限制数额,不能有求必应,应根据孩子年龄大小、实际用途和支配能力,定时定量给予。家长要问清每次钱都花在哪里,如果孩子无法说明钱的花向,家长应暂停“发放”。其次,要引导孩子养成记账的习惯。对小一些的孩子,父母可以帮着记录每一笔钱的用途,孩子大一些后,就可以指导孩子自己记录。父母还可以根据记录的内容,和孩子讨论哪些钱是不需要花的,哪些是必须花的。
  ——浙江兰溪市局 周丹
如何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品质
  从小养成的习惯会伴随人一生,在孩子成长初期培养他勤俭节约的品质,会使他受益终身。
  在培养孩子节俭品质方面,几个建议可供家长参考:
  建议一:谈话诱导,启迪心灵。
  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从孩子的身边事入手,在平易近人的谈话中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孩子自我教育,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发现孩子乱扔剩余的馒头、面包时,家长就要心平气和地跟他们谈话,让他们了解农民春耕秋收的辛勤劳动过程,引导孩子改正浪费粮食的不良行为。
  建议二:树立榜样,言传身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可以抓住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讲讲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节俭故事,如《朱德的板凳》、《雷锋的童年》等。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剖析故事内涵,让孩子联系自己平时的行为进行对照,从而启迪孩子的道德认知。
  孩子心智还没成熟,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爱学习,孩子也爱学习;家长爱劳动,孩子也爱劳动;家长乐于助人,孩子也乐于助人。其实,让一个孩子养成某种习惯并非难事,关键看家长怎么教育,而家长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建议三:带孩子体验劳动。
  平时可结合劳动教育,指导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通过劳动实践,使孩子体验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如农忙时节,让孩子去农田拾稻穗等,使他们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道理,从而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学会利用废旧物品,比如可利用易拉罐做个花篮,将旧凉鞋剪成拖鞋。这样既可培养孩子节约的习惯,又是一种手工劳动练习。
  建议四:让孩子体验独立消费。
  只要父母放手,五六岁的孩子已能独自进行一些小额消费,如买点零食等。让孩子体验独立消费有个原则,不能让孩子大手大脚花钱。孩子自己有钱,花钱也要学会节省。如坐公交汽车时,父母身边没有零钱,让孩子付,孩子会很乐意,有时孩子还会主动要求坐没空调的车,好省点钱。这就是孩子学会节约的一种表现。对孩子来说,让他自己体验节约花钱,比一千遍一万遍地说大道理,要有效得多。
  建议五:给孩子准备一个旧物收纳箱。
  可以给孩子准备个旧物收纳箱,让孩子把暂时不用的东西都放进去,这样不仅能给孩子以后带来美好回忆,还能让孩子养成节约的习惯。有了这样一个箱子,孩子可以盛放自己当前不想用的衣服、鞋帽、玩具等。当孩子需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可以先到箱子里找找。这样或许会节约一笔买新东西的费用。
  据《广州日报》
网络责任编辑:
稳中有进、稳中有变、稳中有为
本报国内统一刊号:CN37-0082 邮发代号:23-217 鲁ICP备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6
《东方烟草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劳动教育生活观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