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么样做,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心理更定?

父母做好准备:你们的态度决定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很长,值得看完)
跟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年龄不同的阶段,他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他没有得到心理营养的满足会怎么办呢?那么他这一生,大概会要寻寻觅觅,直到他能够寻满那个缺失的心理营养为止
【0-3个月 我只会哭,但要你无条件接纳我】
0-3个月,孩子出生,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 无条件地接纳
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他的父母亲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过他不会讲话,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会用哭来表达。需要他的父母亲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他。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但是,你没有条件地来爱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
第二个营养: 不是永远,但至少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NO.1 in life。孩子要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好,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对于母亲而言,来作这些,不难。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东西。有了本体胺的分泌,母亲会为愿意为孩子提供一切。从身理上,提供乳汁,从心理上,无条件地爱孩子。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最完美的。并且不管孩子有什么需要,都会满足。妈妈心里最大的满足也是这个孩子。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可是如果,3个月内,这个妈妈由于某种原因情绪受到转变,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 那么父亲就要承担起来。看护孩子,照顾孩子,保护妻子。如果孩子在3个月内,在成长的过程中, 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了,没办法照顾孩子。那孩子会去在成长过程中,另外找一个人替代。 也就是另外一个重要他人。
从这个人身上希望得到没有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那么这个孩子一生中都会这样去做,直到他找到那个重要他人为止。到了小学,他会去找小学的老师,到中学,他会去找爱人,会很早谈恋爱。他会希望有人能那样对他,能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如果找不到,他就会带着这个期待长大,带着这个期待结婚。
等到结婚,他也会一天到晚一直询问,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几?讲了又讲,问了又问。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坏很糟糕,你还会那样爱我那样对我吗? 他会一直不断地去寻找一个答案,这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问题。成为他的缺失。不能够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有那么多困扰。他不能够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他的身体就会去寻找,去找那个重要的他人。
【4个月-3岁 我要安全感,要爸爸妈妈的关系是稳定的】
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就是 孩子想要分离,想办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他本来跟妈妈是相连在一起的,刚出生,经历的是身理上的分离,从母体的分离。从四个月起,他开始走他那条在心理上与母亲或者父亲剪断脐带的另一个过程。
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的话,这个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 那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这是从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的事情。什么是安全感,就是他的爸爸和妈妈的关系是稳定的。这里面,如果母亲是稳定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根本不用担心,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会走过这个分离期,很有安全感。
从妈妈这里得到安全感的话,孩子就会分离一点,更有安全感的话,再分离一点。 3岁以下的孩子是不知道什么是“我”的,也不知道“我”是谁。也就没有我的经历。 这也就是绝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有3岁前的记忆的原因。
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会分离,这是孩子心理上的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我们提供了他心理营养,心理健康,他会一直不断地试验,然后 他会一直不断地离开,回来,离开,回来……从整个的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这样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这个经过的话,这个孩子与他的妈妈会一直处于共生期。他以为他和妈妈是一个人,以为他和妈妈和爸爸是一体的。
【可怕的两岁怎么办?】
而这个时候就进入到我们养孩子的一个头痛的时期: 可怕的两岁。为什么可怕呢,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正是又想要独立,他又与母亲是一体的。这个时候,他们对母亲的要求是非常大的,看到妈妈什么时候围绕你你都要反应,然后你真要去帮助他,他又不同意。 这个时候,他最常讲的,就是两个字:不要。如果你一定要帮他,他会反对你。这些,都是因为这个孩子正在挣扎着想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那么,很多小孩子在这个时候有很多缺失的,怎么知道会有这个缺失呢。一个你会看到很多小孩子,到了4岁,5岁,6岁,7岁或者10几岁的时候,孩子还会拉住你的衣角,自然而然,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他会抱着家里的柱子不肯出门。因为他不能分离。这些都是因为他在这个阶段,心里营养不够,也就是他的安全感不够,安全感不够他就没有办法分离。
他也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以情相系的人。以情相系就是用感情与别人联系。如果他没有,他整个人就会充满恐惧和害怕在里面。而这时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要很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你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孩子那么小,他不需要那么多物质,而是父母亲相互间良好的关系。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 如果父母常吵架,常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而他不会表达他的害怕时他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处理。
所以 当看到我们的孩子行为古怪时,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他自己的情绪。夫妻关系在孩子成长的头几年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母亲不能太过焦虑。太焦虑的妈妈,对孩子很难放手。
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我们常常会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而实际上,这个时候最好的就是,我们坐在一边,让孩子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然后来试验他的成长。等到他跑回来,要妈妈抱抱的时候,抱起来,抱了一下,你会发现,他有安全感了,他又要下来,那你就放他下来。最不好的就是,今天我们心情很好时,就把孩子抱起来,玩,等到很忙的时候,孩子一来就跟他说,不成不成,你去找XXX。这样很不好,孩子会乱。
最好的情形是,不辛苦的。 爸爸妈妈不用那么辛苦,孩子也不用辛苦。所以, 父母亲,只要坐在那边,能让孩子看到你的脸,就成了。等到他跑过来,让你抱你再抱,他不要抱,就让他去玩,你也别打扰他。他邀请你玩就陪他一起玩。只要这样顺其自然地做,孩子就能很好地走过这个时期,真正从身理上心理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妈妈最大的功能是给孩子安全感
所以我们认为, 妈妈最好的功能,就是给孩子安全感。
你怎么样给孩子安全感呢? 你的情绪的稳定,你的孩子自然就会有安全感。甚至在安全感的建立上,妈妈的功能要大于爸爸的。因为孩子的分离主要是跟妈妈的分离。但是没有安全感的妈妈会常处于焦虑,害怕孩子长大,害怕这害怕那,还会情绪失控,不能让孩子心安。
妈妈没有安全感,那么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所以妈妈要保持心平气和。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孩子就会有安全感。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最重要的,就是坐在一边,但是你知道他什么时候需要的是什么,当他跑过来有需要,就要满足他,满足了,他自然就会走开。妈妈还要去自我反省,如果妈妈自己有情绪的话,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面对孩子。不能把你的情绪给到孩子。
孩子为什么老是会来烦你呢,那是因为他需要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他才会一直想要!其实他不需要很多的,不能说,我喜欢的时候就给她吃这个吃那个乱吃一团,我不高兴的时候,就把他推开到一边去。他要的其实不多,只是想在要你抱的时候,你能抱一抱他!这样的话,孩子逐渐与妈妈进行分离,与父亲分离,一直到完全分离,成为独立的个体而这个时候他就有了一个“我”。
【4-5岁 孩子最需要的是“肯定”】
当他有这个“我”时,那么到了4岁-5岁的时候, 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
这个部分, 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父亲对孩子的赞美,肯定,认同,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份量是特别重的,如果父亲愿意这么认真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那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且开心一辈子。
如果爸爸在这个部分愿意去欣赏孩子并且用语言和行动表达表现出来,孩子就会充满自信,真正的自信来源于他自己内心的。他知道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因为他会认为,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好,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可爱。 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是充满了自信。这个孩子会有这样一种自我的信心后,他就会有一个新的我,并且会明白,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然后能够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去面对他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难题。要请爸爸这样来做。愿意去肯定孩子,去向孩子表达: 我很喜欢你,你很棒!在信任级上,父亲的肯定,要比妈妈的肯定比重更大。
父亲与妈妈不同的是,爸爸如果肯定的话,对一个女孩子,她会觉得她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子,做为一个女性她是很好的。对一个男孩子,他会觉得作为一个儿子的男性的部分自己是个很好的男孩儿。在性别的认同上,父亲的作用更大。 社会上之所以出现很多男同性恋,很多都是与父亲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导致的结果。让父亲肯定他,赞美他,孩子就会顺利走过这段时期。
【6-7岁 孩子需要学习的模范】
6-7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
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 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如果孩子能够有这些的话:第一他需要人没有条件地接纳他,让他认为他是最重要的。接下来他需要安全感,使到他能够独立,然后需要肯定赞美认同,到了七岁前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是心理营养最重要的。当然他再长大,他能够选择,需要更加多的生活上的一些能力。但是在心理上,他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到七岁之前。
如果这个孩子给足了他七岁之前的心理营养,他自然就会有生命力去学习,学习新的东西。 如果没有,有缺失,他就不能够有成人目标。他就会一直处于寻找的状态。让人家去肯定他,让人家去称赞他。他不能在他那个年龄发挥一个人的很好的生命力。
这个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如果没有,也不存在晚不晚的问题,什么时候你意识到你发现了,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发现苗头,就从现在开始做。如果存在缺失的话,先要处理的,一定是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妈妈爸爸与孩子的关系。然后给他肯定,告诉他,他很重要。 愿意听他说话,出现需求的时候,要满足他。
孩子一开始的心理营养必须由那个重要他人给的。这个重要他人,第一是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阿姨。但是,后面两种,可不可以做到,也要看孩子的性格来决定。至于为什么一个孩子会选爸爸妈妈为第一位的重要他人,没有理由,就象人们找对象谈恋爱一样。 而如果父母不当这个重要他人。而孩子又不选其他的话,这个孩子就一定会有心理缺失。
微信号:6557255(←长按复制)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开心俱乐部
育儿网用户登录
欢迎您nickname
专家在线回答网友问题。
婴幼儿护理
情商与品德
赏识与挫折
感知觉训练
行为与习惯
艺术潜能开发
儿童常见病
玩具游戏运动
玩具游戏运动
发育关键期
发育关键期
&&&家长应该怎样做到尊重孩子?
家长应该怎样做到尊重孩子?
孩子渐渐长大了,我觉得孩子现在也有自尊心了,我们应该尊重他,但应该怎么尊重小孩子呢?
每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但是家长所认为的好方式,并不一定适合孩子。爱有很多种表现方式,有时候家长给孩子提供的,并不一定是孩子最想要的。
孩子们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成长,做家长的都会向孩子倾注毕生的爱,但是不恰当的爱,除了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外,还会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
只有得到尊重、被平等地对待,孩子才能和父母建立相互信任,父母只有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和孩子进行良好沟通。尤其是家长轻易对孩子许下诺言,又当成耳边风一样忘记了,看似小事,对孩子的影响却非常严重。
真心疼爱孩子,就要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以孩子的眼光来审视自身的行为。
相互信任是良好沟通的前提,父母与孩子之间更是如此,不信任会使孩子抵触父母,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想要做个合格的父母,就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获得孩子的信任。 真心疼爱孩子的家长们,就应该有意识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永远对孩子保持真诚。在家长与孩子的相处中,尽量避免虚假。真诚还意味着向孩子敞开我们的思想和感受。如果孩子做了让家长不高兴的事,直接对孩子表露真正的感受,会比用隐讳的方式更好。
二是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立场不同难免观点会不同,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为人父母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的方法和技巧,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要以孩子的思维和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和孩子更好地沟通。同时,换位思考,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
三是放弃作为家长的自我成见。我们都知道,大人和孩子的世界截然不同。如果父母硬要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势必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因此,父母应该学会放下成见,试着用孩子的眼光来了解和认识他们。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尊重和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友谊。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主要就是平时不和孩子交流,然后让孩子有自己的隐私,不要过分干预孩子的行为
相关未解决
高悬赏问题大安法师:家长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更懂事孝顺--学佛网
&大安法师:家长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更懂事孝顺
发布:清心&[ &]&& 日期: 21:15:00&&
  问:我侄子今年十七岁,父母已离异,学习、生活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学习成绩还可以,但却内向寡言,不善交流,特别是在家不顺心的时候还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如顶撞家长、把门踹烂等。我现在开始念《地藏经》回向他的冤亲债主,请问法师这样可以吗?还需要我们家长做什么才能让孩子变得更懂事,孝顺阳光呢?  大安法师答:不要什么都找一个冤亲债主作为理由。小孩的教育,是要从小熏习的,到了顶撞家长,特别是把门都踢烂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  教化要从童年开始,要有颗温顺、慈悲、孝顺的心。他小时候如果有过激的行为,该揍一顿的,就得要揍一顿。不要舍不得打。该打就要打,这叫折摄并运。  中国《周易》讲蒙卦,蒙卦就是讲该要惩罚的,就要惩罚。小惩而大诫,一点惩罚都没有是不行的。传统社会家长是有一根鞭子的,不听话就打。所以孩子他是有一种畏惧感的,知道做了坏事就要挨打。  孩子踹门,第一次踹门,就要揍他,知道吧!如果说踹门了,你还说:“哎呀,你力气很大呀,很好啊!”还来骂门:“你这个门,怎么把我的儿子的脚都踹痛了!”那你就完蛋了。  现在多少家长有时候都太颠倒了,小孩子一跑被凳子绊了一下,摔在地上哇哇哭,家长不教育他的小孩,而去打凳子:“啊!你把我的儿子给碰痛了……”迁怒于凳子?这就麻烦了!  要多跟他交流,现在不是什么学习成绩好和坏的问题了,学习成绩你不要看得太重。一个人做一个好人,做一个阳光的、正能量的人,向上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没有道德的品性,成绩再好,就是考上了重点大学,考上了博士后,又怎么样呢?多少贪官污吏,多少所谓的教授、专家不都是学习成绩很好的人吗?现在有很多的专家学者都没有社会良知了,都讲些欺骗人的话了,这都是道德涵养、人文涵养的问题。  所以不要太看重他考什么大学、成绩怎么样,做好一个人,才是最关键的。他人都做不好,你作为父母,可就要苦难重重了。宁可做一个一般的工人,做一个好人,也不要去做高智商,有博士、教授学历的坏人。一定要有这个观念。  因此教育是一个大问题。从小就要用东方的文化、圣人的教化来教育下一代,让他要信因果,培养仁爱之心;要有仁义礼智信、孝顺父母的心;要有那种恕道的、深刻的同情心。  这样的孩子,他以后真正成长起来对社会才有正面作用,才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现在这些年来,我们看那些所谓学习成绩好、智商高,但没有道德品性的人,他们危害社会的力量更大,非常非常的可怕。  所以我们要转变教育的观念,教育就是人格的教育,而不是片面地去追求所谓的成绩。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家长要明白:手巧的孩子心更灵_网易亲子
家长要明白:手巧的孩子心更灵(全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来源:《博览》
中,总有些以为要孩子就得多教些知识,而不注重发展的动作,训练幼儿的双手,尤其是不了解训练孩子手指动作灵活的重要性。幼儿的智慧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而手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主要器官,双手的动作能使幼儿变得聪明。
我们知道,孩子的那双小手不进行训练是很笨拙的。相应的,手越笨,就越不爱动手。不爱动手的孩子脑子也不灵。这样下去,就会形成懒惰、依赖性强等不良品质。不少家长疼爱孩子,许多事情不让孩子亲自动手,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在实践中锻炼、获得经验和发展智慧的机会。
家长必须懂得,幼儿手的动作和操作技能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首先,幼儿生理上的成熟是手的动作发展的基础,尤其影响着幼儿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幼儿期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逐渐完善,对手的动作的控制逐渐从整体到分化,从简单到复杂。手的小肌肉发育也日趋成熟,在大脑控制下能较准确、迅速地完成一些精细动作,如使用筷子、小剪刀,打算盘等。
其次,家长对幼儿有目的的指导和训练,对手的动作发展有促进作用。教幼儿动手,并经过反复练习,能够形成手的动作的某一技能,提高手的活动效率。长期的动作训练,可以加速幼儿手的动作的发展。
再次,幼儿完成任务的态度、情感、意志和注意力也影响幼儿手的动作发展。往往手的动作灵敏、操作速度较快的孩子,都有积极完成任务的态度,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能集中注意力,动脑筋,克服一些困难。所以,要发展幼儿手的动作,促使幼儿手巧心灵,还必须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
让孩子有一双灵巧的手,这是所有家长的心愿。怎样训练才能使孩子手巧心灵呢?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培养幼儿的操作技能,在幼儿生理成熟的早期进行适当的手的训练。家长可采用以下几种做法:
训练孩子手指灵活
从孩子四五个月开始,父母就应抓紧时机抚摸孩子的手心手背,逗引孩子屈伸每一个手指,拿可发声的玩具让孩子抓握,摇动。一岁左右,教孩子摆弄积木,拿东西,撕纸头。孩子往往对撕纸很感兴趣,常常抓住一张纸,撕得粉碎。有的大人会认为这是“破坏”而加以阻止。其实,这是孩子认识外界事物的创造性活动,是训练孩子手指功能的有益活动。家长可以拿一些废纸给孩子撕,撕得越碎越好。三岁左右,家长应加以正确引导,除了可以将纸撕成长条(做“面条”),还可以教他撕成其他形状,如圆形(做“大饼”、“气球”等),撕成“树”、“花”,“汽车”等。这样,可以训练手指更高的灵敏度,发展孩子的想像力、思维能力和创造才能。
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计算工具,目前,美、日等国也引进算盘,让孩子学会用算盘。研究表明,手指活动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很大,打算盘可以使手巧,而手巧则心灵。为了孩子更聪明,你可以让孩子常拨动算盘珠子玩耍,数数,也可以在四五岁时开始教孩子简单的珠算。
游戏和手工制作是训练幼儿手巧的好办法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在中摆弄和进行制作。比如,搭、插塑、、串珠、粘贴、做泥工等都是孩子喜欢的活动,这些活动对训练孩子双手的动作有特殊效果。
有些家长花大钱买现代技术操纵的高档玩具给孩子玩,如电动的、遥控的、闪光的玩具等,似乎价格越贵越好。其实,这些看似高级的玩具操作较简单,孩子用不着多动脑筋,不利于大脑发育和训练双手的动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注意启发和帮助孩子自己动脑、动手制作一些玩具,这比给孩子买现成的高档玩具有益。孩子需要什么、想做什么就动手做什么,自己动脑设计,动手制作,手脑并用。家长应提供些材料,并教给制作方法。比如,教年幼的孩子学捏橡皮泥。家长先示范给孩子看,然后逐步教他团泥,拍饼,捏一些简单的物品,如小盘子,小碗等;到四五岁可教孩子捏小动物、飞机、大炮等。再比如,教孩子用蛋壳、乒乓球、信袋、药盒、小瓶等制成小玩偶,并操纵这些玩具讲述、表演故事。孩子自己做,自己玩,一定很开心。
鼓励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
家长要逐步教会孩子生活自理,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比如,穿脱衣服、吃饭、上厕所和盥洗等。并耐心地教给孩子一些做事的小窍门和方法。如怎样扣纽扣,怎样握勺,怎样拿筷子夹菜等。既做示范动作,又有具体指导,并让孩子不断实践,反复练习。
训练孩子的双手,要从小开始。一岁可以教孩子自己摘、戴帽子,自己拿勺子吃饭,教他用笔涂涂画画,学串珠子等;两三岁孩子可以学习穿脱衣裤、鞋袜,学习叠衣服、梳头,玩积木,拼图,捏泥,使用圆头或方头的剪刀;四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学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如饭前摆筷子,饭后扫扫地等;五六岁的孩子,可以教他们学点编织、绣花之类的精细动作,玩复杂的结构玩具和自己制作玩具。
要教会孩子掌握各种工具的用途和使用、保管的方法
选择自制玩具的材料可以是废旧物品,但必须是卫生无毒的、不锐利的。孩子使用制作工具,如小剪刀、小刀、针线时,要坐在指定的地方操作,不能乱跑,注意安全。家长不要因怕“伤”了孩子而限制孩子动手,剥夺孩子锻炼双手的机会。当然,家长必须进行精心的指导和帮助,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为了你的孩子聪明成才,抓紧时间锻炼孩子的双手吧
本文来源:网易女人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热门搜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怎样做让孩子更爱你?让父母更理解你? - 简书
怎样做让孩子更爱你?让父母更理解你?
题记: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往往习惯伤害最在乎自己,最爱自己的家人,却尤为宽待家人之外的外。1.今天无意间看到下面这篇微小说,作者:王欣,惊然发觉,原来我们对家人都太过随意,以至于家人受伤而我们却全然不知。虽然篇幅略长,但还是决定放在下面,不知道多少人会感同深受?2.王欣/文前些天,工作出了些差错,搅得我心神不安。那天晚饭后,父亲打来了电话,说:“赶明儿我去给你们送冬白菜,自家种的,你们不用买了,省点儿钱……”听了父亲的话,心情烦乱的我口气有些生硬地说:“这大冷天的,你折腾啥?两蛇皮袋白菜能值几个钱呀!”正在刷碗的妻子一听情况不妙,赶紧跑来,抢过电话,一边应承着一边谢着父亲。挂断电话,妻子嗔怪着,说:“父亲给我们送白菜也是一片好心啊,你怎么那么说呀!看看你对待领导那劲头,你什么时候能拿出一半来对待父亲呀?”想想也是,咱对待领导向来谨小慎微、毕恭毕敬,而对待父亲呢,很多时候似跟“恭”与“敬”还相去甚远,而父亲大概早已习惯了,也从来不跟我计较。别看妻子整天说话没个准儿,这句话还真说到我心坎上了。前思后想,实在有些惭愧。以往的就过去了,这次父亲来送白菜,一定要好好对待。第二天,父亲冒着严寒来了,我赶紧泡上一杯热茶,双手捧到父亲面前。父亲先是愣了,随后赶紧站起来,双手接了过去。他将水杯里的茶水喝下去一半时,我刚端起来要添水,父亲赶紧使劲儿握住我的手,说啥也不肯让我为他代劳了。父亲有烟瘾,交谈中他曾两次不由自主地掏口袋,可是香烟还没拿出来,又若无其事地把手抽了出来。我知道,他是怕我说他。当我再次察觉他的举动时,我边从茶几下摸出打火机,边告诉他,想抽就抽一支吧。父亲歉意地笑着,目光中满是犹豫,直到我手里的打火机“啪”一声跳出了火苗,他才掏出烟来。我为他点烟时,他夹烟的手指有些颤抖。午饭后,父亲要返回去了。他想乘公交车再转长途汽车,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到长途汽车站。出租车停到父亲身边,我一步上前帮父亲打开了车门,父亲要上车时,我用右手护住车门的上沿,怕父亲碰了头。父亲看到我这一举动,笑容顿时凝固了,用一种诧异又很感动的眼神看了看我,才坐进了车里……下午四点多,母亲打来了电话,说父亲平安到家了,母亲还说,父亲回到家里很高兴,变得跟小孩子一样。把我给他倒茶、点烟、开车门的事儿,不厌其烦地讲了好几遍……听着母亲的述说,我突然眼角酸酸的、涩涩的,百感交集!倒茶、点烟、为领导开车门……平日里,我在领导面前不知重复过多少次,而在父亲面前,仅仅做了一次,父亲便记住了、满足了,觉得自己幸福了!想到这些,我心里如猫抓一般难过……3.关于孩子生了孩子,却没能陪她成长,是我最为后悔的事。孩子在快3周岁的时候,终于下决心一定要接到身边,这在我看来,是做的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决定。只是,孩子爸爸的教育方式,却成为引发家庭战争的导火索。他教育孩子,一向以嗓门大和身为爸爸的身份来压人,这让我十分不认同,难以接受,甚至数次争吵。虽然他脾气也确实不太好,但很多时候,在外人面前,他还算是不错的人,为何在家里,面对女儿的时候,他除了暴怒的大声喝斥之外,就不会用其他方式 ?在面对家人和孩子的时候,你是否也曾说过这种话:“我这都是为了你好....”让孩子听你的话,做你认为是对的事情,究竟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你自己好?我觉得每位父母都应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孩子是因我们而来,不是为我们而来。生命的意义,就是成为自己。让孩子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应该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意志,习惯说“不”,体验自己说了算的人生。而不是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下,永远说“是”。做为妈妈,我也知道太多父母,希望孩子听话,但实际上,被逼着说“是”的孩子,即使表面上很友善,但真实的情况却是,态度却是消极,被动的。你们认为这样的孩子,能成长为你心目中那个孩子吗?4.关于父母80后的我们,已经30+的年纪,却依然拿着普通的月薪,在这个江南小城中挣扎生存。不光是自己,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都如同我们一般出门在外,讨生活。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身不由己。也正因为此,大多时候我们都无法陪同在父母身边,即使如此,父母最牵挂的,却依然是我们。而我们时常做的事情却是:对亲近的人太苛刻,对不相干的人太谦卑。在还没结婚之前,总是嫌弃爸妈烦,也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因为不知道要说什么,总觉得每回电话都无话可说。那时候要么是真有事情才会打电话,要么就干脆不打电话。那时的自己,总觉得自己跟爸妈想法不同,观念不同,说不清楚的事情,干脆不说不提,甚至一度认为,爸妈只爱小妹不爱我。殊不知,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永无止境的。爸妈无条件的迁就我,毕业虽然工作多年,很少给爸妈钱,因为我自己工资不高,成家后因自己用钱习惯,加上家中各种花销,更没有多余的钱出来给爸妈。虽然心中难免愧疚,但总觉得自己也确实有难处,却从来不知道,爸爸曾经因一次车祸差点没命,妈妈因腰椎病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年......知道这些事情,都是爸妈的病都好了,妈妈才全盘告知,我泪如雨下,我怎么会不知道,爸妈是知道我没钱,怕我为难,才不告诉我?‘父母的心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心在石头上’这句话早就知道,却一直未当回事,现在想来,却如此真实而令人无地自容。如果我们对待父母也能像对待领导一般谨小慎微、毕恭毕敬、关怀备至,那些悲剧是否就会少发生?或者不发生?这篇微小说写出了我的心声,也让我不由反醒,我们对待家人,是不是太多时候,反而不如外人?呼吁一下,大家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和转发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和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也让更多的人来支持苏琪,以示鼓励!一个人长期坚持原创真的很不容易,多次想放弃。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说孩子坏话的心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