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土地侵蚀土地危险需要哪些数据资料

(原标题:中国土地侵蚀曾致巨大沙尘暴 澳媒:退耕还林重现绿色)

参考消息网10月24日报道 澳媒称,中国造林率位居世界首位,因而过去30年森林覆盖率增加了9%。这并非出于利他主义的原因。自2000年开始,中国成为全球林业的主要加工中心。不过,历史上森林的丧失仍使中国成为全球最缺乏森林的国家,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2%,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1%。

据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10月21日报道,在山西黄土高原偏关县的山丘顶上,中国农民把谷物扬向空中,以让谷物与杂物分开。山西的土地侵蚀是全国最严重的。进入本世纪后,黄土高原上的天然植被覆盖率减少至10%。在经过几十年努力之后,中国政府开始在多部门的帮助下系统性解决森林采伐问题。如今农民们从世界银行贷来软贷款,在小于20度的斜坡上开发梯田,种植粮食,更陡的坡上种植防护灌木和树木。

最近,于2016年提出的十三五计划涵盖了加强和完成一系列全国自然资源地理数据库的措施,其中包括森林数据库。现在预测新法规的后果以及国际减排承诺会如何影响国家政策为时尚早,这两方面都将会给森林保护带来重大影响。但是中国目前的全国性土地退化已经带来了教训。

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20世纪80和90年代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定期给北京带来令人窒息的巨大沙尘暴,包括1993年特强沙尘暴“黑风”。

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是一片广大的多丘陵半干旱地区,几千年的农耕让之前的草地退化侵蚀。粮食产量下降,河道布满淤泥,遥远的城市也受到了来自黄土高原的沙尘暴影响。当地人口达到了5000万人后,问题更加严重。需要采取措施了。

1994年,5亿美元的退耕还林措施开始。两个黄土高原流域恢复项目在山西、陕西和甘肃以及内蒙古自治区48县展开。

人们分析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项目和其他一些类似项目的影响,目的是寻找退耕还林成功和失败的共同点。从而找出了退耕还林成功的三个共同因素。

首先,要有明确的动机。决策者、土地拥有者以及/或者市民受到激励或鼓舞,恢复森林和树木种植。

其次,要创造条件。要创造充足的生态学、市场、政策、社会或机构条件,以利于森林景观的恢复。

最后,要提供并调动足够的能量和资源,以便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实施森林景观恢复。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项目取得了积极成果,获得了广泛关注。要想取得成功,政策调整和执行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制止放牧以及改变土地用途方面。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在黄土高原一些地区,当地农民的收入翻番,土地侵蚀减少,每年的沉淀物减少了1亿吨,洪涝风险减少,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但是这些成果也付出了代价。

中国行动见效快是因为使用单一物种或最低限度多样化的植物,当地居民常常无法享受森林恢复的益处。在有些地区,退耕还林保护了土壤免于进一步沙化,改善了农村生活,而在另一些地区,树木生长得很慢,有些树已经死了。中国专家承认,有时树木种在了更适宜种草的干旱地区。这使人们进一步要求“自然绿化中国”。

除了捐赠资金之外,私营领域也在退耕还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普及食品行业的风险(毒素、添加剂和有毒物质堆积)以及环境对退耕还林的需求,有助于激励工业界参与退耕还林行动。(编译/魏晓慧)

资料图片: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后,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生态恢复已初见成效。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下一页:北方省份开启入冬模式 徐州站即将出现民工返乡高峰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CopyRight ? 广东地合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

您好~~~~~~~~~~~~~~~~~~~~希望我的回答能解决您的问题~~~~~~~~~谢谢哦~~ 土壤侵蚀形式是指在一定土壤侵蚀外营力种类作用下(或称在同一种土壤侵蚀类型中),由于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和土壤侵蚀发生的条件不同,使地表形态产生变化而导致的地表形态差异,如面蚀是地面表层较为均匀地流失一部分土壤,而沟蚀是在地表径流作用下呈线状损失部分土壤及其母质后形成沟道。

erosion)是指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水力侵蚀也简称为水蚀。水力侵蚀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也最为普遍的一种土壤侵蚀类型。在陆地表面,除沙漠和永冻的极地地区外,当地表失去覆盖物时,都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水力侵蚀。常见的水力侵蚀形式主要有雨滴击溅侵蚀、层状面蚀、砂砾化面蚀、鳞片状面蚀、细沟状面蚀、沟蚀、山洪侵蚀、库岸波浪侵蚀和海岸波浪侵蚀等。

在雨滴击溅作用下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壤颗粒产生位移的现象称为雨滴击溅侵蚀(rain drop splash erosion),简称为溅蚀(splash erosion)。雨滴落到裸露的地面特别是农耕地上时,具有一定质量和速度,必然对地表产生冲击,使土体颗粒破碎、分散、飞溅,引起土体结构的破坏。

溅蚀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干溅阶段、湿土溅散阶段、泥浆溅散阶段(见图2.6)。雨滴击溅发生在平地上时,由于土体结构破坏,降雨后土地会产生板结,使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降低。雨滴击溅侵蚀发生在斜坡上时,因泥浆顺坡流动,带走表层土壤,使土壤颗粒不断向坡面下方产生位移。由于降雨是全球性的,雨滴击溅侵蚀可以发生在全球范围的任何裸露地表。

斜坡上的降雨不能完全被土壤吸收时在地表产生积水,由于重力作用形成地表径流,开始形成的地表径流处于未集中的分散状态,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地表土粒称之为面蚀(surface erosion)。面蚀带走大量土壤营养成分,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在没有植物保护的地表,风直接与地表摩擦,将土粒带走也会产生明显的面蚀。面蚀多发生在坡耕地及植被稀少的斜坡上,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植被、地形、土壤、降水及风速等等因素。

按面蚀发生的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发生程度不同,面蚀可分为层状面蚀、砂砾化面蚀、鳞片状面蚀和细沟状面蚀。

在土层较为深厚的黄土地区,地表径流刚刚形成时一般呈膜状,由于雨滴的击溅、振荡和浸润,膜状水层与土体混合形成泥浆状态,泥浆顺坡流动将土粒带走,使地表均匀损失一层土壤的过程称为层状面蚀(layer erosion)。其典型图见图2.10,2.11。

图2.10 耕地层状面蚀 图2.11 耕地层状面蚀

在富含粗骨质或石灰结核的山区、丘陵区的农地上,在分散地表径流作用下,土壤表层的细粒、粘粒及腐殖质被带走,沙砾等粗骨质残留在地表,耕作后粗骨质翻入深层,如此反复,土壤中的细粒越来越少,石砾越来越多,土地肥力下降,耕作困难,最后导致弃耕,此种过程称为沙砾化面蚀(gravel erosion)。其典型图见图2.12。

图2.12 耕地砂砾化面蚀

在非农业用地上,如草场、灌木林地、茶园、果园等,由于人或动物的严重踩踏破坏,地被物不能及时恢复,呈鳞片状秃斑或踏成呈网状的羊道,植被呈鳞片状分布,暴雨后,植物生长不好或没有植物生长的局部有面蚀或面蚀较严重,植物生长较好或有植物生长的局部无面蚀或面蚀较轻微,这种面蚀称之为鳞片状面蚀(sheet erosion),有时又称鱼鳞状面蚀。见图2.13,2.14。

图2.13 鳞片状面蚀 图2.14 鳞片状面蚀

当分散的地表径流集中成片状小股流水时,速度加快侵蚀能力变大,带走沟中的土壤或母质,在地表出现许多许多近于与地表径流流线方向平行的细沟,这些细沟的深度和宽度均不超过20cm,称之为细沟状面蚀(rill erosion)。见图2.15。

图2.15 细沟状面蚀

在面蚀的基础上,尤其细沟状面蚀进一步发展,分散的地表径流由于地形影响逐渐集中,形成有固定流路的水流,称作集中的地表径流或股流。集中的地表径流冲刷地表,切入地面带走土壤、母质及基岩,形成沟壑的过程称之为沟蚀(gully erosion)。由沟蚀形成的沟壑称作侵蚀沟,此类侵蚀沟深、宽均超过20cm,侵蚀沟呈直线型,有明显的沟沿、沟坡和沟底,用耕作的方式是无法平覆的。见图2.16,2.17。

在山区、丘陵区富含泥沙的地表径流、经过侵蚀沟网的集中,形成突发洪水,冲出沟道向河道汇集,山区河流洪水对沟道堤岸的冲淘、对河床的冲刷或淤积过程称之为山洪侵蚀(torrential flood erosion)。见图2.18。由于山洪具有流速高、冲刷力大和暴涨暴落的特点,因而破坏力较大,能搬运和沉积泥沙石块。受山洪冲刷的河床称为正侵蚀,被淤积的称为负侵蚀。山洪侵蚀改变河道形态,冲毁建筑物和交通设施,淹埋农田和居民点,可造成严重危害。山洪比重往往在1.1~1.2之间,一般不超过1.3。

暴雨时在坡面的地表径流较为分散,但分布面积广总量大,经斜坡侵蚀沟的汇集局部形成流速快,冲力强的的暴发性洪水溢出沟道产生严重侧蚀。山洪进入平坦地段,因地势平坦,水面变宽流速降低,在沟口及平地淤积大量泥沙形成洪积扇,或沙压大量的土地,使土地难以再利用。当山洪进入河川后由于流量很大,河水猛涨引起的决堤,可淹没、冲毁两岸的川台地及城市、村庄或工业基地,甚至可导致河流改道,给整个下游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五)海岸浪蚀及库岸浪蚀

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波浪对海岸及水库岸库产生拍打、冲蚀作用,如果岸体为土体时,使海岸及库岸产生涮洗、崩塌逐渐后退,如果岸体为较硬的岩石时,岸体形成凹槽,波浪继续作用就形成侵蚀崖。

erosion)系指土壤颗粒或沙粒在气流冲击作用下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一系列过程,以及随风运动的沙粒在打击岩石表面过程中,使岩石碎屑剥离出现擦痕和蜂窝的现象。风力侵蚀简称为风蚀。气流中的含沙量随风力的大小而改变,风力越大,气流含沙量越高,当气流中的含沙量过饱和或风速降低,土粒或沙粒与气流分离而沉降,堆积成沙丘或沙垅。在风力侵蚀中土壤颗粒和沙粒脱离地表、被气流搬运、沉积3个过程相互影响穿插进行。

风力侵蚀包括石窝(风蚀壁龛)、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垄槽(雅丹)、风蚀洼地、风蚀谷、风蚀残丘、风蚀城堡(风城)、石漠与砾漠(戈壁)、沙波纹、沙丘(堆)及沙丘链(新月形沙丘链、格状沙丘链)和金字塔状沙丘等形式。

(一)石窝(风蚀壁龛)

在陡峭的岩壁上,经风蚀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大的深10-25cm,口径达20cm。有的分散,有的群集,使岩壁呈蜂窝状外貌,称之为石窝。这种现象在花岗岩和砂岩壁上最为发育。

(二)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孤立突起的岩石,或水平节理和裂隙发育的岩石,特别是下部岩性软于上部的岩石,受到长期的风蚀和风磨,易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的岩石,称之为风蚀蘑菇。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蚀,易形成柱状,故称风蚀柱。它可单独挺立,也有成群分布,其大小高低不一。见图2.18。

(三)风蚀垄槽(雅丹)

在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上,由于湖水干涸,粘性土干缩裂开,主要风向沿裂隙不断吹蚀并带走土粒,使裂隙逐渐扩大,将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陡壁、垄岗(墩台)和宽浅的沟槽。吹蚀沟槽与不规则的垄岗相间组成的崎岖起伏、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风蚀垄槽。这种地貌以罗布泊附近雅丹地区最为典型,故又叫雅丹地貌。沟槽可深达十余米,长达数十米到数百米,沟槽内常为沙粒填充。

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后,形成宽广而轮廓及界面不大明显的洼地。它们多呈椭圆形成行分布并沿主要风向伸展,有时也形成巨大的围椅形风蚀洼地,自地面向下凹进。洼地的背风壁较陡,常达30度以上。

(五)风蚀谷和风蚀残丘

在干旱地区遇有较大暴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冲刷地面后形成沟谷,这些沟谷再经长期风蚀形成风蚀谷。风蚀谷无一定形状,有狭长的壕沟,也有宽广的谷地,蜿蜒曲折,长达数十公里,谷底崎岖不平宽窄不均,不象河谷有一定的纵坡。在陡峭的谷壁上分布着大小不同的石窝,在壁坡的坡脚堆积着崩塌岩屑锥。

风蚀谷不断发展扩大,原始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下不同形状的孤立小丘称之为风蚀残丘。它们常成带状分布,丘顶有不易被直接吹扬的砾石或粘土所保护,平顶的较多,也有尖峰的,高度一般在10~20m左右,在柴达木盆地的残丘多在数米至30m之间。

(六)风蚀城堡(风城)

在地形隆起、有产状近似水平的裸露基岩地面,由于岩性软硬不一,垂直节理发育不均,在长期强劲风力作用下,被分割残留的平顶山丘,远看宛如颓毁的城堡树立在平地上,称为风蚀城堡或风城。典型风城分布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哈密西南。

(七)石漠与砾漠(戈壁)

在干旱地区某些地势较高的基岩或山麓地带,由于强劲风力将地表大量碎屑细粒物质吹蚀而去,使基岩裸露或留下具有棱面麻坑的各种风棱石和石块,使得地表植物稀少、景色荒凉,称之为石漠与砾漠(又称戈壁)。石漠与砾漠在我国的分布的面积是很大的。

沙波纹主要是颗粒大小不等的沙面,经风的吹动产生颗粒的分异,某一段被带走的多于带来的沙粒,这样就形成微小凹凸不平的沙面或小洼地,如此反复就形成有规则的沙波纹。其排列方向与风向垂直,相邻两条沙波纹脊线间距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侵蚀土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