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的研究内容不包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周筱婉+占玲+张舒娇+李世安+刘美玲

【摘要】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到的临终关怀重要性,我们通过分发并收集调查问卷,万人签名,开展演讲比赛,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度做了调查,并宣传了关于临终关怀的知识。我们还通过走访调查望城当地的敬老院,对临终关怀的开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临终关怀;认知度;研究

临终关怀运动始于英国,英国护士桑德斯在她长期从事的晚期肿瘤医院中,目睹垂危病人的痛苦,决心改变这一状况。1967年她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的临终关怀机构,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过程得到需要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点燃了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80年代后期经香港澳门被引入中国。“临终关怀”一词的正式应用,始于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

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老年人口超过了1.35亿,其中高龄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占9%,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不得不面临着一对夫妇照顾4位老人的这一事实。如今的医院由于床位和其他条件的约束,通常不予收治临终病人,让社会管理家庭,让社会管理老人已经刻不容缓。临终关怀不仅在生活方面有利于解决老年人在临终阶段的照料问题,而且在精神层面上对缓解老人的心理痛苦,意义更为重大。

一、我们国家对于临终关怀的现状

我们通过调查学校基础医学院的学生发现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同学都听说过临终关怀,在这些同学中有一半的人了解临终关怀的概念。但当被问到是否知道长沙市的一些临终关怀机构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知道我市是否有这样的机构。这就可以看出我国关于临终关怀的认知度上还有不足,在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上还较为滞后。

为什么我们国家对于临终关怀的发展相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上相对落后呢?主要是面临着如下几个问题:

1、我国缺乏生命伦理教育和死亡教育,在我国生命伦理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以前人追求长生不老的神怪邪说,这就是缺乏对死亡的正确认识的体现。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对死亡十分忌讳,恐惧死亡,回避死亡。而科学的死亡观是:把死亡当作一种自然的归宿。认为死和生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有生就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但中国的大部分家属对亲人的死亡,精神上会感到十分的痛苦,甚至会长时间的影响到日常的生活质量。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曾对3000多名病人进行调查,发现93%的病人对死亡没有准备,没有和家人谈论过死亡,50%的病人不知道自己的病情,生活在家人善意的谎言中。家人为了减少病人的心理负担,想方设法的向病人隐瞒病情,为了不让病人知道病情,往往弄得疲惫不堪。从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家人还是患者都没有对死亡有一个很好认识。中国是一个以孝为先的国家,如果子女要将自己的父母送进临终关怀的医院的话,往往会因为这个“孝道文化”而背上不孝的罪名,从而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实施经费的问题,在中国临终关怀不属于慈善的范围,政府没有专门的拨款,由于中国的临终关怀发展较晚,知名度不高,得到社会的捐助较少。许多临终关怀医院为了应付开支,维持运转,还要向病人收取相当的费用。这就使得更多的人,不愿意去临终关怀的医院。1996年,马克医生说:“资金缺乏是困扰我们事业发展的最大困难,如果哪位伟大的慈善家能够投资400万,我将成立一个以医疗为中心的社会服务网络,高质量的承担起至少50万人口城市的临终关怀的工作。”

3、临终关怀的制度不健全。我国至今还没有临终关怀的专门政策,行业标准及相关规范。临终关怀医院被视为普通的一级综合医院,政策不配套。同时由于缺乏行业标准,一些临终关怀医院还出现一些医疗服务不规范,费用收取无标准等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完善的系统作支撑,光靠一部分人或社会团体是不可能完成这个庞大的社会事业的。

4、临终关怀医疗服务人员短缺,在我国参与临终关怀的主要是社会志愿者。作为为临终关怀提供人才动力的医科院校,临终关怀教育与专门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几乎都所有的医学专业都开展了与临终关怀有关的课程。有人调查过中国的48所医科学院,其中仅有7所开设了临危关怀的必修课。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再伟大的事业也会走向尽头。

二、针对国情拟解决的方案

我国和那些发达国家不同,有着特有的中国国情,人口多,所以制定相关的政策应该从我国特有的国情出发。

1、加强死亡教育,让人们了解死亡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无论是怎样的人,人人都会死。正如庄子所说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都是自然规律,没必要对生死过于在乎。人生的境界应该在思考死亡中得以升华。古罗马的塞涅卡认为,只有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脆弱性和有死性,从而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积极筹划自己有限的人生,才能够从容,有序的度过自己的一生。

2、加强临终关怀制度的建设,我国应该制定专门的卫生法来管理,规范化建设临终关怀医院。同时也鼓励并建设临终关怀机构,隶属于相应的医疗卫生部门。在医院,社区服务中心设置相应的科室。

3、在广大医学院开设一些有关的课程比如“临终关怀”,“死亡学”等,提高全科医生的技术水平,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也可对在职医生进行相关人文教育,树立理念,在临床工作中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服务。

4、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现阶段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社会、政府、个人共同承担费用的方式更加符合中国的现状。应当积极鼓励公众充当志愿者,这样才能解决社会服务工作者的数量不足。并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服务的专业性。积极宣传,有利于临终关怀的理念的普及和工作的进行。

总之,我们要继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的开展方式。首先,在思想上让人们淡化“治疗”,强化“照护”。重点为减轻痛苦,维护生活质量,协助安详的离世。其次,争取相关的法律和社会的支持,从各方面筹集资金,建立临终关怀的机构和医院。同时,也要招募志愿者,培养专业工作人员,制定规范化的制度和行业标准,加强培训和管理。让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在临终关怀的实践之中。

[1] 史宝欣. 生命的资源与临终护理[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7:366.

[5] 钱昊平. 临终关怀医院渴望关怀[N]. 京华时报, .

[8] 北京大学哲学系, 编译. 古希腊罗马哲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所发布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和个人收集,仅用于分享交流使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来邮件联系,我将立即删除相关资料.如有其它问题也欢迎与本人联系,谢谢!

内容提示:国内临终关怀模式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_朱海玲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7| 上传日期: 14:38:01| 文档星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终关怀的内容包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