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和压力的时候,要"逆来顺受,居安思危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_学霸学习网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大纲 考试内容 (一)书写 书写规范、工整、美观,保持卷面整洁。 (二)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正确书写汉字。 3.根据语言情境的需要准确、得体地使用常用词语。 4.根据语言情境的需要进行仿写、扩写、续写等,做到语言准确、连贯、流畅。 5.辨识、修改常见的语病。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7.了解课程标准建议课外阅读的名著以及其他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8.正确默写课程标准附录中推荐背诵的古诗文的精彩语句以及其他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 9.对浅易的诗歌进行初步的鉴赏。 10.根据语言情境的需要准确、得体地进行口语交际;根据活动情境,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形成自己的假 设或观点。 (三)现代文阅读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情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4.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初步作出自己的评价。 5.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探讨。 6.分析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以及语言表达作用。 (四)文言文阅读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其思想内容。 (五)写作 1.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审视生活,发现 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2.写一般的记叙文,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语句通顺、生动,有真情实感;能 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材料,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某些特点;能根据需 要,灵活运用表达方式;不少于 600 字。 3.写简单的说明文,以科学的思想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点,语言通顺、明白,不少于 600 字。 4.写简单的议论文,能对议论的事情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会作简单的分析,观点正确,思路清楚,结 构完整,语句通顺,不少于 600 字。 5.初步具备修改文章的能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九年级) 编者意图介绍 一、编排体例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1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九年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语文》(7~9 年级)的最后一册,也是整个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在编排体例上,仍是以专题组织单元, 同时兼顾文体。 九年级上、下册,文体分编,文白分编,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属于整套教材的第 三个阶段,六个单元分别安排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先秦诸子散文、叙事散文以及古代诗歌等。 上册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 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 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上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 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 名著为主。议论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 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唯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 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 的古代诗歌。 下册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板块,设计了六个人文专题。它们分别是:土地情思、人物 画廊、生命之歌、舞台人生、百家争鸣、古代生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类 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提高文 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整套教材的教学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设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九 年级上、下册教材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文学作品: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 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 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议论文: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文言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诵读和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具体内容 在内容上,九年级上、下册由六部分组成: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 导读;语法知识(补白);附录等。现将二册各部分的教学重点介绍如下: 九年级上册: 1.阅读单元学习重点 本册六个单元:文学作品三个单元,议论性文章二个单元,文言文一个单元。这些单元围绕其学习目 标,确定学习重点。 ①文学作品:诗歌单元要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含蓄、 精练、优美的语言;小说单元一是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二是结合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 性格特点。 ②议论性文章:演讲、书信单元,首先注意文体的形式特点,其次要了解文章的观点和论述,最后了 解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议论文单元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 言。 ③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理解文章意思。 2.综合性学习的学习重点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2 本册综合性学习可以分如下几类: ①“雨的诉说”“青春随想”,主要是启迪学生的灵性,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②“微笑着面对生活”“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主要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品 格。 ③“好读书,读好书”,主要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并培养他们勤于读书的良好习惯。 ④“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主要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学习古代杰出人物的优秀品格。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3.课外古诗词背诵 重点是积累,给学生文化、审美等方面的感受领悟。 4.名著导读 本册导读的名著是《水游》《傅雷家书》和“培根随笔”,与课内相对应。注意沟通课内外,把课内 学习和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扩展他们的视野。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另外引导学生阅 读其他名著,包括哲学、历史等学科的名著。 5.附录 “附录”有“怎样读诗”“怎样读小说”“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常用修辞格简表”。前两项 是文学欣赏的常识介绍,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诗歌和小说;后两项是有关语法修辞的知识归纳,可以指导学生在具 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运用。“附录”中的知识,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自读,多少予以了解,有助于学习。 九年级下册: 阅读部分包含四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 第一单元学习中外诗歌,主要学习自由体诗。与以前各套教材相比,这套教材大大加重了自由体诗的比例。 全套教材共有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17 课 23 首,占全套教材课文比例的 1/10。再加上古典诗词的篇目,这套教 材对诗歌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学习这个单元要注重诵读和体味,抓住诗中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深入 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第二单元学习小说。本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专题,选编了四篇中外小说,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抓住 小说的主要因素──人物,了解小说的主要特点,深入体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第三单元学习散文。本单元侧重学习哲理性散文。这类散文,除了具备一般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以外, 还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特点。 如在具体细腻的描写之外, 一般都隐含着某种深刻的理念, 《谈生命》 《人 如 和 生》。有的则借助对环境和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如《地下森林断想》。学习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语 句,深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 第四单元学习戏剧和影视文学。设计这样一个单元,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剧本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戏剧影视 文学的兴趣,开阔视野,增强对不同艺术的感受能力。学习时要注意抓住每篇作品的艺术特点,重点把握戏剧冲 突和戏剧语言,注意剧本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怎样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对于电影文学,则要 注意体会其生动的画面感。 第五、六单元是浅易的文言文。其中既有诸子散文,也有先秦时期的一些叙事散文,还有《诗经》中的两 首名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学习这类文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和古代文化的兴趣。学习这两个 单元,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努力扫清文字障碍。常用文言词语、句式是学习的重点。另一方面,学习文言 要注重诵读,反复朗读直至成诵。积累丰富的文言篇章,对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能力也非常有帮助。 九年级下册的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与前几册一样,也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整合于综合性 学习活动中。本册一共设计了六个综合性学习活动:脚踏一方土,走进小说天地,关注我们的社区,乘着音乐的 翅膀,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 它们一般都是由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生发、 拓展来的, 每项活动的内容都比较丰富。如由第一单元的“土地情思”,设计了“脚踏一方土”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土地 的过去和现状,讲述土地的故事,增强对祖国、乡土的热爱之情。另一种是设置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 这类写作与口语交际练习相对简单一点,一般会随课文而生发,进行一些仿写、改写或说话练习等。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3 古诗词背诵和名著导读也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册选了 10 首古代诗词, 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 推荐这些背诵篇目,主要是为了增加背诵量,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多一点文化积累。本册推荐的名著有 《格列佛游记》《简?爱》和泰戈尔的诗。 本册书将有关的语法知识放在了补白中,一共五项,分别是:句子的结构要完整,表达要合事理,句子成 分搭配要得当,语序要合理,使用句式要单一,其核心内容是“如何修改病句“。 附录是两篇如何进行文学欣赏的指导性文章,一篇是“谈谈散文”,一篇是“谈谈戏剧文学”。这两篇文 章分别从各自的体裁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散文与戏剧文学的不同特点,并以教材所选文章为例,谈到如何进 行文学欣赏的问题。四、编排宗旨 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九年级教材在选文、练习、活动等方面的设计主要贯彻以下几个意图。 (一)编写主旨 1.人文性 这套教科书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本册 教材在选文、练习等编排上,努力突出人文性。比如《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对自由和平等的呼吁; 《孤独之旅》中对少年成长的关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陈涉世家》对暴政的反抗 等等,都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2.多样性 由于读者的成长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的不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阅读文学作品 的过程,也就是读者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样性,是应该允许并予提倡的。教材尊 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在阅读提示和练习的设计中,也尽可能地引导学生 得出自己的认识,避免标准的统一的答案。如对《故乡》主题的分析,对《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评价, 对《范进中举》中范进的悲喜剧内在意义的认识等。 3.探究性 进入初三阶段,学生的心智得到一定的发展,思维水平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个性的形成也得到一定程 度的深入。所以,教材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逐渐增加学生探究性学习的 深度。无论是阅读还是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透过语言表达等表层的东西,探究深层次的问题。如《敬业 与乐业》中对“有业”“圆满”等人生问题的思考,《智取生辰纲》中对叙述角度的研究,《词五首》中“酒” 在古代诗歌中的意义等。探究性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而不是单方面地训练某些语文技巧。 4.开放性 开放性的含义是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教材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学生丰富自 己的学识、经验,并对社会人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前四册更加注重教材的开 放性。尤其是在研讨与练习中,几乎每课后都有一定深度、广度的扩展性题目。如《心声》中对当前教育某些现 象的触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唐雎不辱使命》对人格与历史的引申等;综合性 学习更是以各种活动,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和形式,让学生开阔视野,加深思维,关注社会生活。如《微笑着面 对生活》《青春随想》《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等,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让他们在活动中丰富人生 经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观念。 (二)学生素质 1.自主意识 九年级教材以文学作品欣赏和议论性文章阅读为主,比前四册更注重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提示、研讨与练习主要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激活思维,激发情感,深入理解课文 的思想内涵,并积极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实践延伸。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 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语文能力, 完成教学目标。教材中阅读提示主要给学生指出深入探究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给出明确的答案。 2.创造精神 本册教材因为内容题材的特点,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文学作品阅读更强调个性、创造性,提倡多 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去感悟和思考,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享受审 美乐趣。在写作上更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为他们提供自由和想像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有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4 创意的表达。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创造性是读者阅读的必要的活动。如诗歌单元对意象的理解,小说单元 对人物的解读等,都为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3.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既要重视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要重视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合作精神不仅 对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品格,也有一定的意义。教材强调学 生合作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不必多言,如《好读书、读好书》《青春随想》中的许多活动,都明确合作学习 的内容、方式;课后各项练习也多有合作交流的要求,如《雨说》中交流心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借鉴他 人的探索经验等。教材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机会和空间,教师要多注意引导、鼓励。 4.整合能力 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所以,教材注重整合性。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 方法的综合,综合听、说、读、写以及实践能力。并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 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综合性学习中,口语交际、写作和专题活动 整合在一起, 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好读书, 如 读好书》 中搜集名人读书经验 (阅读) , 说说自己读书的体会(口语表达),写评论、报告(写作),办沙龙、做书探(实践),全面整合学生的语文能 力。在阅读教学中,也注意把各种知识技能结合起来运用,课后练习有读有写有说有听,有交流有实践,改变以 往单一、片面的教学模式。 五、教学建议 (一)如何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 文学作品有着多义性、丰富性、含蓄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首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注 意体验、感悟、生发,切忌某些生硬概念的灌输。要结合文学作品多用形象思维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想像能 力、联想能力。文学作品讲究以情动人,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学时要 注意引导学生多加体会,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真善美的教育。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多诵读,在朗读中细细体味文学 作品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另外,对文学作品,不要孤立地阅读,而要把作家作品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去分析, 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引导他们广泛读书,不仅要课内读,还要课外读;不 仅要读单篇的文章,还要读整本的书;不仅要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还要广泛涉猎哲学、历史、 经济、自然科学(科普)等方面的著作;不仅要读中国的,还要读外国的。应尽量引导学生多读一点,读杂一点。 古今中外的名著读得多了,独立欣赏鉴别的能力也就强了,文化素养也就提高了。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很多方面,如善查工具书;学习时注意做卡片、文摘,写读书笔记;读书前读序跋、 目录;认真认字、写字,字斟句酌,克服写错字、用错字的毛病等。关于读书方法,张志公先生曾提出一个“三 遍读书法”,即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粗读一遍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意,得其梗概。想一遍,就是 在自己头脑中理清文章的脉络和主旨。再细读一遍,目的在于验证、咀嚼、消化。这种读书方法对中学生应该很 有借鉴作用。写作方面,则包括仔细观察和认识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写作之前先写提纲;会自己修 改文章等。这些习惯都贵在坚持,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和有意识的培养、督促。 九年级上册备课 第一单元 单元指要 本单元在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以单元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 赏能力。选入的五首抒情诗,其中有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这些诗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写心中的情致。《沁园春?雪》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 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星星变奏曲》是诗人渴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在主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5 题和手法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典型特征:《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流淌在诗中的不管是 清新与生机,还是静谧与闲适,都会让我们感受来自自然的魅力。 总体目标 1、通过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诗句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 想像,体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凝练、形象的语言。 2、在熟读、背诵诗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3、了解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 达效果。 4、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诗歌之间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 课文简析 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 全词借景抒怀――它描写雄伟壮 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 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创意说明 放弃政治概念式的解读,引领学生在颂读中以鉴赏评点者的姿态,完成对词的内涵、主旨、景致描写、情感 抒发的把握,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引导学生创建并探究这首词的阅读效果史。 教学预设 一、把握词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把握这首词字面上的意思,各用一句话概括上下阙的内容。 明确:上阙描写北国雪景;下阙纵论历代英雄。 2、学生自由朗读,同时找出上下阙的关键词:“望”、“惜”。 二、评点词景 1、点名朗读上阙,思考用词中的诗句回答“望”的范围、景观、变化、胸襟以及“望”而不见的内容。 2、引领学生评点相应的诗句,同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师示例:“千里、万里”在“北国”的领起下,吸引着我们的视线,展现出来的辽阔远大不仅在拓展词的 境界,为词的进行设置背景,而且与下文的“长城、大河”意象呼应,体现了作者在这样的广阔天地中一定会大 有作为的思想感情。 提问示例:“长城”、“大河”,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两个意象所具有的历史纵深感与 由“北国、千里、万里”具有的空间辽阔感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环节小结:这里的景物,冰也美,雪也美,高山大河到处美;阴也美,晴也美,红妆素裹分外美。所以这段 景物描写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作者实实在在看到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的情感(大气魄)怎样通过这些景物的 描写显现出来。 3、有感情地背读上阙。 三、领悟词情 1、 推荐朗读下阙,谈一谈作者“惜”之对象、“惜”之原因、“惜”之目的。 2、 设问:有人说,下阙中作者无意批评古人,其实表明了对人文景观的赞美?你同意 这个观点吗? 3、找出诗人直抒胸臆的一句诗,在诵读中体会它的作用。《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课文简析 这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拟人手法和象征手法。全诗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6 “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真情倾诉,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 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 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创意说明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 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从字里行间把握诗歌春雨形象的特点, 品味含蓄、 精练、 优美的诗歌语言,同时领会诗作所歌颂的春雨牺牲自我、伟大无私的崇高精神,让霏霏细雨飘进读诗人的心田。 教学预设 一、把握雨踪(从结构上分析雨之形象) 听读诗歌。思考: 1、从诗中找出春雨的行踪涉及了哪些地方。 2、从诗中找出春雨“亲近”了哪些事物? 自由读。然后理清诗歌行文线索 1、春雨来临之前大地上是怎样的? 2、春雨到大地之后做了些什么?大地上有什么变化? 3、 雨后。春雨为什么说“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4、 探究:作者为什么在诗中反复出现“雨说,我来了??” 二、品味雨韵(从语言上分析雨之形象) 1、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品味诗人笔下描述的“春雨”。 2、为“春雨”建个履历表。 示例:雨的性格:温声细语 雨的问候:呼唤乳名,别将我拒绝。 雨的任务:到大地上亲近你们的。 雨的希望:勇敢地笑 雨的祝福:大地拥有希望 三、体悟雨情(从主旨中分析雨之形象) 1、通过同学们的分析,说说“这是 的雨。” 2、介绍北京,副标题为什么取作“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四、吟咏雨语 1、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既要读得连贯, 也要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并掌握好句中的重音。 示例,供朗读教学时参考: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7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2、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成一篇小散文。 《星星变奏曲》 课文简析 这是“朦胧诗”的一首重要诗作。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 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这正如音 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 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这首诗的深刻主题和“朦胧”风格,是与它的创作背景和反映的社会时 代状况分不开的。 创意说明 这首诗的学习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在两个诗节的比较中感受朦胧诗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的特点, 通过语言、句式,内容的比较领会诗人的理想。 教学预设 一、整体感知 1、 读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 2、 出示创作背景资料。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 年生,北京人。1968 年高中毕业。1980 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 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 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他的《星星变奏曲》 是新时期的“火把”,却更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它是真正的对于光明的呼唤。 二、引领发现 1、作者的这种感情,在第一节诗中是通过哪些意象来体现的?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的 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2、品味词句。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 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3、有感情朗读。读出一系列美好的意象,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如夏夜般柔软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 温馨迷人的世界。 三、比较探究 1、自主阅读第二节诗,探究一下,第二节与第一节有什么变化? 句式由肯定变为否定 内容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 情境有温馨美好转向寒冷严酷 2、这些“变奏“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如:寂寞地燃烧 颤抖地星星 瘦小的星?? 四、提升领悟 思考: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外国诗两首》 课文简析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 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8 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创意说明 1、《蝈蝈与蛐蛐》可以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所呈现出来的场景,品味由“蝈 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2、《夜》这首诗很具有一种画面感,可以通过语言品评的方式再现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另外,这两首诗都可以通过不同之间译文的比较来品评诗歌的语言。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蝈蝈和蛐蛐 一、整体感知 1、 诗中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幅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这些场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自主探究 1、 为什么诗中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场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 2、 为什么诗中仅仅描写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却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 虫的歌唱? 三、比较品析 对于济慈的这首诗歌,有许多版本,你认为那一种译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歌颂大在然,歌颂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的感情。 出示三种译文:邹绛译;屠岸译;查良铮译 第二课时 夜 教学预设: 一、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营造诗歌氛围。 2、学生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画面感,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思考:这首诗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二、研读赏析 仿照示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勒梦梦乡, 幽暗的松林市区喧响。 茂密的松林也是静静的。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夜莺也收起了美妙的歌声,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长脚秧鸡也停止了它的快乐的叫嚷。 三、深情朗诵,深入体会诗中意境 四、比较品析 1、阅读另外一种译文,说说自己的发现。 夜 叶赛宁 疲倦的白昼垂向黑夜, 喧闹的波浪起始静息。 夕阳西下,而月亮 沉思地在苍空浮行。 岑寂的山谷在聆听 平静的小溪的潺鸣。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9 幽黯的树林弯着身子, 在夜莺的歌声中微睡。 河水侧耳倾听呖呖莺啼, 亲热地同沙岸叨叨絮谈。 而在河面上,轻轻地漾起 芦苇快乐的簌簌的声响。 2、对比阅读沈尹默的《月夜》 月 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雨的诉说 活动简析: “雨的诉说”从《雨说》一诗引申出来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通过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人们熟悉却并不 关注的雨等几种常见现象,来引导学生体验自然的诗意之美,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 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项活动可以灵活掌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来开展。 活动目标: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 境。 活动建议: 1、学生三项活动任选一项,自愿组成活动小组。 2、 活动在第一课《雨说》教学之后提前布置活动。 3、 这篇综合性学习的文字叙述很美,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 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活动前,请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 活动安排: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 在雨淅淅沥沥下起的时候,带着录音机或摄像机,带着一份好心情,去观察雨幕,去倾听雨韵,去感受雨情, 1、作好以下记录: 具体季节和时间: 地点: 雨的特点: 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 自己观雨时的心情: 2、请你把听雨的感受及听雨的资料与同学们分享。 第二组:说说雨的功过 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福祉与灾难的资料, 了解雨的别样情形, 并在展示课上讲述给同学听。 (以下可参见《读写导航》) 1.概述一个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 2.罗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等等。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选择一个进行探究)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10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 1、搜集有关雨的诗文佳作或俗语,并将有关描写“雨”的名句或名段摘录下来,在展示课上向全班交流。 (有关雨的古诗名句可参见《读写导航》) 2、将自已搜集并喜欢的有关雨的文学作品,制作成配乐诗文,在展示课上与同学分享。 全体同学:抒写雨的情怀 在自己听雨和学习他人文学作品描绘雨的方法的基础上,以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 雨给你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抒情文章或诗歌。 第二单元 单元重点 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了解书信和演讲词的特点,学写演讲词;体会口语和 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 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积累、掌握一些字词,了解一些文化、文学常识生平、成就概况; 2、通过演讲和书信语言的比较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3、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揣摩其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 4、练习写演讲词、书信,学习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过程和方法: 1、不依赖于老师的讲解,学习自主阅读逻辑性较强的文章; 2、进一步增强朗读的兴趣,养成朗读习惯(《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中的一些段 落尤其适合朗读);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文章和语句含义的方法,品味和积累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并养成深入思考的习 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入中外伟人宽广博大的精神世界,带着生活体验去感受激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事业、正义、艺术、 爱情等问题,从而拓展自己的精神疆域,深化个性内涵。 第5课 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学习和积累文中运用的大量经典语句、格言;初步了解、能够判断“举例子”和“讲道理” 两种论证方法;体会演讲语言口语化的特点。 2、 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阅读逻辑性比较强的议论性文章。在整体感知过程中逐步理清行文思路;联系语 境、借助注释理解一些古代名言的含义。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对事业的责任心和热爱事业的态度。能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对“敬业与乐业”精 神有所品味与领悟、反思与批判。(难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解题,简介作者。 二、通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谈到了哪几个问题?全文从结构上看有何特点? 三、小组内交流谈论,然后在老师指导下归结出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交代题目的来源,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部分(2~8)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 第一层(2~5)论述“有业”之必要。 第二层(6~7)论述“敬业”的重要。 第三层(8)论述“乐业”的重要。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11 第三部分(9)总结全篇,勉励人应该“敬业”“乐业”。 四、重点研读第二部分: 1、主问题:作者运用哪些材料来证明做人应该要“敬业”、“乐业”?(归纳论据) 引用:儒门孔子的话、朱熹名言、《庄子》里的语句等。 举例:佛门百丈禅师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做工苦的实例。 2、总结:体会举例、引用论证的好处,思考应该选择怎样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运用:为“投身于学业是有趣味的”的观点找几个有说服力的论据。 五、探究结构特点: 找出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与中间部分有密切关系的关键句子,思考它们的作用。 1、第一段中有可以概括全文意思的句子: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即论点) 2、末段中有与上文想照应的句子: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与“敬业、乐业”的关系最 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趣味就是乐业。希望能勉励大家。(即结论) 3、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论点――证明论点――得出结论。 六、体验生活: 作者认为“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能依据这个标准从 身边找出一两个“天地间第一等人”吗?和同学们交流。 七、总结归纳: 1、 中心意思: 这篇讲演稿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 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罢工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 写作特色: 论点鲜明,论据生动有力,论证条理清晰。(这里可以穿插议论文的知识――语文书 115、122 页上也 有简单的介绍) 3、 语言特色: 举例来自生活,语言通俗浅显,但又引用了大量的名言格言,是语言准确周密,生动有力,有很强的说 服力。 八、思维跳台: 课文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作者还认为:“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 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一个价值。”但是也有人引用拿破仑的名言说“不想 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请找出一些事实的依据或说出一些有信服力的道理来说明你的看法。 资料链接: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 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 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 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 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 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 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 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12 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 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 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 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 个更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 亦说的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 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 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 人间一种趣味。可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 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 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 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 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 本来没有责任, 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 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第6课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伏尔泰的历史功绩以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体会雨果充满激 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风格,培养朗读能力,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演讲词语言感情丰富、富有鼓动 性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层次,体验雨果演讲的风格、语言的风采和澎湃的激情。重视师生与文 本之间的“对话”,在平等、自主中感悟作品的内涵,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并充分感受雨果对先贤、伟人伏尔泰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 扬,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培养崇尚正义、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操。 教学设计: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维克多?雨果――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名字。他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 动的领袖,同时也是一位极富正义感、推崇人道主义思想的伟人。这一点,我们在去年学过的他的文章中已 经充分感受到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请同学回忆一下那封书信的主要内容,简要说一说。 是啊,在那封信中,雨果以一个法国人的身份,站在正义的高度,热情赞美了中国圆明园的艺术价值, 又用辛辣的反语讽刺了法兰西帝国政府犯下的侵略罪行,让我们不由得深感钦佩。今天,他又会给我们带来 一篇怎样的文章呢? 二、听老师范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确认情感基调。(赞美) 三、研读内容: 1、伏尔泰是何许人也?他有什么值得后人赞美的呢?找出文中相关句子读读说说。 2、自由发表,交流归纳。(卓越贡献、伟大人格两大方面)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一些含义丰富的句子进行重点研读。 四、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澎湃激越的情感。 五、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演讲”的资料,初步把握演讲的特点。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13 1、演讲的主要特点: ①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话题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 ③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感情,富有鼓动性。――本文语言特点:诗化。 主要手段――有声语言(讲)、态势语言(演) 2、欣赏一段大学生演讲比赛的录像,切身感受演讲的魅力。 六、一起探讨、解答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新产生的问题。 七、课外作业: 1、自主选背文中几个自己认为比较精彩的段落; 2、课外深入去了解伏尔泰、雨果和阅读一些作品; *3、课后创作一篇演讲词,话题“微笑着面对生活”或“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资料链接: 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 丘吉尔 今晚,我要借此机会向大家发表演说,因为我们已经来到了战争的关键时刻。 今天凌晨四时,希特勒已进攻并入侵俄国。既没有宣战,也没有最后通牒;但德国炸弹却突然在俄国城 市上空像雨点般地落下,德国军队大举侵犯俄国边界。一小时后,德国大使拜见俄国外交部长,称两国已处 于战争状态。但正是这位大使,昨夜却喋喋不休地向俄国人保证,德国是朋友,而且几乎是盟友。 希特勒是个十恶不赦、杀人如麻、欲壑难填的魔鬼;而纳粹制度除了贪得无厌和种族统治外,别无主旨 和原则。它横暴凶悍,野蛮侵略,为人类一切形式的卑劣行径所不及。 过去的一切,连同它的罪恶,它的愚蠢和悲剧,都一闪而逝了。我看见俄国士兵站在祖国的大门口,守 卫着他们的祖先自远古以来劳作的土地。我看见他们守卫着自己的家园,他们的母亲和妻子在祈祷──啊, 是的,有时人人都要祈祷,祝愿亲人平安,祝愿他们的赡养者、战斗者和保护者回归。 我看见俄国数以万计的村庄正在耕种土地,正在艰难地获取生活资料,那儿依然有着人类的基本乐趣, 少女在欢笑,儿童在玩耍。我看见纳粹的战争机器向他们碾压过去,穷凶极恶地展开了屠杀。我看见全副戎 装,佩剑、马刀和鞋钉丁当作响的普鲁士军官,以及刚刚威吓、压制过十多个国家的、奸诈无比的特工高手。 我还看见大批愚笨迟钝、受过训练、惟命是从、凶残暴戾的德国士兵,像一大群爬行的蝗虫正在蹒跚行进。 我看见德国轰炸机和战斗机在天空盘旋, 它们虽然因英国人的多次鞭挞而心有余悸, 却在为找到一个自以为 垂手可得的猎物而得意忘形。在这番嚣张气焰的背后,在这场突然袭击的背后,我看到了那一小撮策划、组 织并向人类发动这场恐怖战争的恶棍。 于是,我的思绪回到了若干年前。那时,俄国军队是我们抗击同一不共戴天的敌人的盟军,他们坚韧不 拔,英勇善战,帮助我们赢得了胜利,但后来,他们却完全同这一切隔绝开了──虽然这并非我们的过错。 我亲身经历了所有这一切。如果我直抒胸臆,感怀旧事,你们是会原谅我的。但现在我必须宣布国王陛 下政府的决定,我确信伟大的自治领地在适当时候会一致同意这项决定。然而我们必须现在,必须立即宣布 这项决定,一天也不能耽搁。我必须发表这项声明,我相信,你们绝不会怀疑我们将要采取的政策。 我们只有一个目标, 一个惟一的、 不可变更的目标。 我们决心要消灭希特勒, 肃清纳粹制度的一切痕迹。 什么也不能使我们改变这个决心。 什么也不能! 我们决不谈判; 我们决不同希特勒或他的任何党羽进行谈判。 我们将在陆地同他作战,我们将在海洋同他作战,我们将在天空同他作战,直至邀天之助,在地球上肃清他 的阴影,并把地球上的人民从他的枷锁下解放出来。 任何一个同纳粹主义作斗争的人或国家, 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 任何一个与希特勒同流合污的人或国家, 都是我们的敌人。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国家,而且适用于所有那些卑劣的、吉斯林之流的代表人物,他们充当 了纳粹制度的工具和代理人,反对自己的同胞,反对自己的故土。这些吉斯林们,就像纳粹头目自身一样, 如果没有被自己的同胞干掉(干掉就会省下很多麻烦),就将在胜利的翌日被我们送交同盟国法庭审判。这 就是我们的政策,这就是我们的声明。 因此, 我们将尽力给俄国和俄国人民提供一切援助。 我们将呼吁世界各地的朋友和盟友采取同样的方针,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14 并且同我们一样,忠诚不渝地推行到底。 我们已经向苏俄政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可能对他们有用的技术援助和经济援助。我们将日以继夜地、 越来越大规模地轰炸德国, 月复一月地向它大量投掷炸弹, 使它每一个月都尝到并吞下比它倾洒给人类的更 加深重的苦难。 值得指出的是,仅仅在昨天,皇家空军曾深入法国腹地,以极小损失击落了 28 架侵犯、玷污并扬言要 控制法兰西领空的德国战斗机。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端。从现在起,我国空军的扩充将加速进行。在今后 6 个月,我们从美国那儿得 到的援助,包括各种战争物资,尤其是重型轰炸机,将开始展示出重要作用。这不是阶级战争,这是一场整 个大英帝国和英联邦,不分种族,不分信仰,不分党派,全都投入进去的战争。 希特勒侵略俄国仅仅是蓄谋侵略不列颠诸岛的前奏。毫无疑问,他指望在冬季到来之前结束这一切,并 在美国海军和空军进行干涉之前击溃英国。他指望更大规模地重演故技,各个击破。他一直是凭借这种伎俩 得逞的。那时,他就可以为最后行动清除障碍了,也就是说,他就要迫使西半球屈服于他的意志和他的制度 了,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的一切征服都将落空。 因此,俄国的危险就是我国的危险,就是美国的危险;俄国人民为保卫家园而战的事业就是世界各地自 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 让我们从如此残酷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吧! 在这生命尚存, 力量还在之际, 让我们加倍努力, 合力奋战吧! 第7课 傅雷家书两则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整体感知两封家书的内容和蕴涵其中的感情,体会作者严密的思维特点、富有逻辑性的表 述方式,把握主题思想。继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书信的内容;通过仔细研读,再联系生活实际认真品味“坚强”、“孤 独”、“赤子之心”等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语句的含义。鼓励学生对文中提到的艺术、人生等问题产 生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知、理解父母对孩子的舐犊深情、殷殷期望,对于“人生”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 和感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一、导入:由介绍傅聪引出《傅雷家书》,了解傅雷和《傅雷家书》的主要内容。 二、通读两封家书,感知内容: 从信的内容看,这两封书信分别写于什么时候(什么样的情形下)?傅雷在信中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 感情创伤、精神消沉――劝慰、鼓励儿子,希望他坚强、勇敢。 ? 成功之时――祝贺、告诫儿子,希望他头脑清醒。 三、研读分析: 1、把两封信结合起来看,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坚强、勇敢、有赤子之心) 2、怎样理解成功以后也需要“坚强”? 3、从文中的议论来看,什么样的人是有“赤子之心”的人? 四、揣摩语言: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难懂的句子与大家一起交流,争取解决。 五、开放探究: 阅读讲义上另一则傅雷家书,理解父子之间的感情特点,并用具体语句加以印证。 六、课外阅读:《傅雷家书》。 资料链接: 傅雷家书一则 一九六一年七月八日上午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里,人的生活比较闲散,周围没有紧张的空气,随遇而安,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还能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15 对付。现在时代大变,尤其在西方世界,整天整月整年社会像一个瞬息不停的万花筒,生存竞争的剧烈,想 你完全体会到了。最好作事要有计划,至少一个季度事先要有打算,定下的程序非万不得已切勿临时打乱。 你是一个经常出台的演奏家,与教授、学者等等不同:生活忙乱得多,不容易控制。但愈忙乱愈需要有全面 计划,我总觉得你太被动,常常 be carried away〔失去自制力〕,被环境和大大小小的事故带着走,从长 远看,不是好办法。过去我一再问及你经济情况,主要是为了解你的物质基础,想推测一下再要多少时期可 以减少演出,加强学习──不仅仅音乐方面的学习。我很明白在西方社会中物质生活无保障,任何高远的理 想都谈不上。但所谓物质保障首先要看你的生活水准,其次要看你会不会安排收支,保持平衡,经常有规律 的储蓄。生活水准本身就是可上可下,好坏程度、高低等级多至不可胜计的;究竟自己预备以哪一种水准为 准,需要想个清楚,弄个彻底,然后用坚强的意志去贯彻。惟有如此,方谈得到安排收支等等的理财之道。 孩子,光是瞧不起金钱不解决问题;相反,正因为瞧不起金钱而不加控制,不会处理,临了竟会吃金钱的亏, 做物质的奴役。单身汉还可用颜回的刻苦办法应急,有了家室就不行,你若希望弥拉也会甘于素衣淡食就要 求太苛, 不合实际了。 为了避免落到这一步, 倒是应当及早定出一个中等的生活水准使弥拉能同意, 能实践, 帮助你定计划执行。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你既要保持你艺术的尊严,人格的独立,控制物质更成 为最迫切最需要的先决条件。孩子,假如你相信我这个论点,就得及早行动。 经济有了计划,就可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定一个音乐活动的计划。比如下一季度是你最忙,但也是收入 最多的季度:那笔收入应该事先做好预算;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而是要作为今后减少演出的基础── 说明白些就是基金。你常说音乐世界是茫茫大海,但音乐还不过是艺术中的一支,学问中的一门。望洋兴叹 是无济于事的,要钻研仍然要定计划──这又跟你的演出的多少,物质生活的基础有密切关系。你结了婚, 不久家累会更重;你已站定脚跟,但最要防止将来为了家累,为了物质基础不稳固,不知不觉的把演出、音 乐为你一家数口服务。古往今来──尤其近代,多少艺术家包括各个部门的到中年以后走下坡路,难道真是 他们愿意的吗?多半是为家庭拖下水的,而且拖下水的经过完全出于不知不觉。孩子,我为了你的前途不能 不长篇累牍的告诫。现在正是设计你下一阶段生活的时候,应当振作精神,面对当前,眼望将来,从长考虑。 何况我相信三五年到十年之内, 会有一个你觉得非退隐一年二年不可的时期。 一切真有成就的演奏家都逃不 过这一关。你得及早准备。 最近三个月,你每个月都有一封长信,使我们好像和你对面谈天一样:这是你所能给我和你妈妈的最大 安慰。 父母老了, 精神上不免一天天的感到寂寞。 惟有万里外的游子归鸿使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些光彩和生气。 希望以后信中除了艺术,也谈谈实际问题。你当然领会到我做爸爸的只想竭尽所能帮助你进步,增进你的幸 福,想必不致嫌我烦琐吧? 第8课 致女儿的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 写法的好处。 2、过程和方法: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9 世纪英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 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 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 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 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或老师发问。 可是有一个 14 岁的小姑娘却勇敢地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 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出示课题。) 二、学生根据手头资料介绍作者,如有必要,老师可做一些补充。 三、阅读感知: 1、对女儿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如何?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16 2、他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向女儿阐述爱情的真谛? 3、父亲告诉女儿,爱情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词句回答。 (补充) 爱是一种关系,一个人只有爱是始终专一的时候,他才会有最牢固的、最崇高的爱。忠实于自己的爱情 的人,意味着把自己的一部分给了所爱的人。爱,这不仅是充满激情的欣赏,为你所创造的美的一种享受, 而且是为你所爱的人永无止境地创造美。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做真正的人》 四、理解故事说理的好处: 比较两种不同的阐述方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更好?为什么? 总结――特点一:故事说理,深入浅出。 五、再读课文中的故事,引导点拨: 1、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他分别看到了什么? 2、面对所看到的一切,上帝的态度分别如何? ――追问:为什么这一次不再发怒? 3、三个片断的语言叙述有重复的东西,把上帝的其中一次视察删除行不行?为什么? 总结――特点二:层层推进,起伏有致。 六、拓开范围,深化主题: 1、阅读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麦琪的礼物》,说一说:爱情除了忠诚、心灵的追念,还需要 什么? (无私奉献,相互的信任,时间的考验,依靠,理解??) 2、说说你所知道的、让你感动的爱情故事。(可以是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轰 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也可以是平淡如水、却历久弥新的??) 七、开放探究: 如果上帝第四次来到人间视察,他还会看到什么?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给故事增加一个片断,通过描 绘上帝又一次的所见所闻,来表现爱情(抓爱情的某一个方面)。 八、把苏霍姆林斯基送女儿的话:“爱,你准备好了吗?”赠送给大家,结束全课。 九、课外作业:写一句有关爱情的“凡人格言”;读曼德拉写给女儿的信。 资料链接: (美)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综合性学习――演讲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金钱”、“生活”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 乐观、宽容、合作、无私等良好品质。 2、学会写作比较规范的演讲词(议论性文章),中心明确,材料有力,结构完整,表达流畅,语言富有感 情。 3、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能通过活动初步掌握演讲技巧,学会通过演讲形式表述观点,锻炼自己在 公开场合发言的胆量和能力,以及学回用演讲形式鼓舞人、号召人。 活动设计: 一、在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一课时,先布置写一篇演讲词,话题 在“微笑着面对生活”和“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中选择其一。 二、结合习作,准备好范文,安排一次写作辅导课,辅导作文的修改。 三、每个合作小组推选一位选手、一位评委,在班里组织一次演讲比赛。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17 第三单元 九年级上、下册小说单元的教学建议 一、对小说阅读教学的粗浅认识 从阅读考纲和课标中,笔者对小说教学有如下新的认识: 1.教材所选的小说虽不会作为考试的阅读材料,但它可以成为学生最爱的体裁,可以成为学生激发语文学 习兴趣的载体。所以,在小说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所选的小说,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读课内小说, 并且能自然地延伸到读相当程度的课外阅读材料。 2.小说是生活中阅读人群最广泛的读物,随着中考难度系数的降低,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放下思想包袱,提 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小说。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所选的小说, 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比如训练学生学会快速阅读;训练学生较熟练地运用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指 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品味小说;启发学生学会联系实际读出自我,读出对自然、社会、人生、写作的有益启示; 指导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地阅读。 3.从考试内容的层次要求可以把小说阅读的目标定位为: 基础层次:能正确辨识常用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了解重要的作家作品,熟读精彩语 段,默写或仿写精彩语句。 中级层次:筛选并整合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情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高级层次: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初步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 的体验;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探讨;分析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 4.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小说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型的阅读能力,提 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三、小说教学的基本流程 传统的小说教学流程为:作家介绍、写作背景、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术特点的分析等等。整个流程 的关注点是教师,其主要目的是教懂,教师的作用是导入与输入。 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 教学流程应该关注学生,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主动去学,并且会学。因此,在新课程的背 景之下,我们要适当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要遵循教学规律,更要遵循一般的阅读规律,进行教学。 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依据学的规律,笔者把小说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分成以下四步: 1. 教师创设情景或指引方法。目的在于导入阅读状态。 2.快速阅读。重在教学生如何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3.精读。重在提高学生对小说的综合理解能力,主要包括对叙述性语言和描写性语言的理解力,对内容和 表达的探究能力,对作品情境和形象的感受能力。 4.反思与创新。重在引导学生由作品走进生活,学以致用,增加有创意的阅读,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作品的评判能力。 四、每道流程中常见的“问题设计” [略读] 1.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全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指导:主要内容的概括要小说的三要素。 2.请快速找一个最感兴趣的文学人物,划出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3.请说出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关系。 4.为什么以“*****”(如《变色龙》)为题? [精读] 1.你怎么理解“*******”句话的含义。 2.在文中划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谈一谈你的理解。 3.请结合你的经历,说说“*******”句话的内涵。 4.比较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为什么原文用 A 句而不用 B 句。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18 5.品析(某段),说说你抓住了哪些词语来理解内容,感受情感。 6.作品语言生动,描写细腻,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作一点具体的分析。 7.找出文中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一处文字,说说你的理由。 [反思与创新] 1.根据你对小说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提炼出一句勉励自己的警句。 2.请你结合对小说的理解,仿照画线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3.有人这样理解小说的主人公和作品的主题??你赞同吗?为什么? 4.从写作方法或语言特色或思想内容等方面,探讨一下甲乙两小说的异同点。 5.从主人公的命运、变化,你看到了什么? 6.甲乙两篇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你更喜欢哪一篇? 7.为小说的某个情节补写,或续写或改写。 8.读了这小说,你有哪些体会(可以是内容上,也可是写作特色上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 9.研读下面几则材料,再联系全文,就某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10.根据小说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请用一段话把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11.尝试做一些自拟自答的互动题。 五、九年级上、下册小说单元的教学示例 (一)教与学的策略 【教的策略】 【学的策略】 1.方法先行,课内外结合。 1.习惯先行,主动参与。 2.单元整合,进行专题化教学。 2.合作学习,以强带弱。 3.目标整合,落实三层次训练。 3.口笔双用,实实在在。 (二)九年级上、下册小说单元的篇目 两册所涉及的小说单元 3 个,课文 12 篇,还有 3 个综合性学习。 1.九上第三单元:少年生活 《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 2.九上第五单元:古代白话小说 《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香菱学诗》 3.九下第二单元:世态人情、精神风貌 《孔乙已》、《蒲柳人家》、《变色龙》、《热爱生命》 4.综合学习:《青春随想》《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走进小说天地》 (三)教学设计示例 【 九上第三单元“单元教学法” 】 第一课时――导入小说单元 第一步,旧课引路,归纳学法 目的:做好进入小说单元学习的知识储备和情绪调动。在前几册已学过《最后一课》、《荒岛余生》等小 说,学生对如何阅读小说已有感性认识。因此进入九年级不妨先以学过的小说为例,让学生谈谈小说,谈谈如何 读小说。 第二步,讲座导航,导出误区。老师利用九(上)附录的《谈谈小说》和其他资料,对阅读小说的基本方 法、基本知识进行专题讲座,在讲座时最好用学生都看过的小说为例,并选用一篇当代的小小说进行阅读方法的 训练。(附录 1:讲座的部分材料) 第二――六课时――整合单元,进行专题化教学 [第二课时] 快速阅读,简介课文。 1.快速阅读四篇小说。(约 1.5 万字,阅读时间 30 分钟内) 2.记时、自评。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19 3.四人小组合作,各选择一篇小说简介主要内容。要求:让阅读能力略差者先选择,让概括能力较强者先 说;简介课文要正确、流利、简洁,要具备小说要素。(约 5 分钟) 如对小说《心声》的简介能说出基本的故事情节、围绕主人公所呈现的两条线索和两种心声。 4.互相纠正、补充与点评。(约 4 分) 5.推荐组内“快速感知”最佳者向全班同学简介课文。或教师针对四篇小说依次抽查一个学生。(约 5 分) 6. 学生自我小结,或教师小结。(约 1 分) 7. 布置作业:把最喜欢的一篇小说讲给家人听。 [第三课时] 1.浏览小说,探究共性。(约 10 分钟) 探究参考题:编者把这 4 篇小说放在一起的理由有哪些?比一比哪个组的理由最多、更合理。 (如:四篇小说都有写到少年生活;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现实;都是以孩童为线索人物或主要人物;都 表现了具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都用了细致的环境描写;都写到孤独的情绪等。) 2.分工合作,精读课文。(约 30-35 分) [学生的行为] 1.以小组为单位,自选其中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分别从某几个角度进行自主探究式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 [教师的行为] 1. 提出精读的一些要求,给予必要的指导。 例:第三单元专题化自主探究式阅读的指导: (1)学习目标: ①从探究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等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小说的主题,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②学会做阅读笔记。 (2)探究角度(参考): ①探究小说的情节安排、结构特色、人物塑造的特点。 ②从言行、外貌等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探讨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形象。 ③具体分析最精彩的一个语段或含义深刻的语句。如《故乡》中的“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自己手制的偶 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 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④具体分析小说中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⑤探究故乡二十年前与二十年后之“变”及其原因。 ⑥具体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与意义。 ⑦谈谈你对其中一篇小说的主题或作者情感的理解。 ⑧其他 (3)过程指导 ①熟读课文,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体会选定切入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②独立思考与查找资料相结合。 ③进行深入思考与比较,形成自己的观点。 ④与老师、同学讨论,进行修改。 ⑤进行交流与答辩。 (4)探究提示或资料(主要来自《教师教学用书》) 2. 安排好没有小组选择的小说。 补救方法 1:简介特色,诱发学生接受该小说。 补救方法 2:教师自己讲授,让学生领会该小说(若需要,一般用 15 分钟)。 补救方法 3:结合创造性阅读要求,说说为什么不喜欢该小说。 3. 及时给各小组成员以帮助。 4. 了解各小组准备的结果,物色好每篇小说的首席汇报小组。 5.课后批阅,并给予修改或者提出整理与修改的建议。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20 [第四课时] 1.汇报与交流(约 40 分钟,每篇 10 分钟)。 首席汇报小组汇报精读的收获,其余小组听讲或补充或纠正。(参见附录 2:学生汇报材料之一《不仅仅是 环境――读&孤独之旅&》) 2.教师总结(约 5 分钟)。对学生的汇报作客观的评价,并点拨几个疑难,强调语言表达方面的一些规范。 3.布置作业: 整理阅读笔记,再阅读课文,把疑难问题和疑义写在自己的阅读笔记本上。 [第五课时] 反思性阅读。 1.提出与讨论疑难问题(约 20 分钟)。 2.对某小说的疑义,或者联系实际体验小说中的情、人、事等(约 20 分钟)。 以小说《心声》为例: (1)作者对李京京的心理描写,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特点吗? (2)从李京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3)从李京京读《万卡》的经过中,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4)假如你是李京京,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同 学?用一句精炼的话回答。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一个少年在用自己的眼、心灵,观察、感受成年人的世界。你作为少年: (1)你觉得在这小说中的成年人的世界怎样? (2)你觉得中国会不会发生于勒这样的遭遇? (3)生活中,你遇到过跟菲利普夫妇类似的人吗?说一件事。 (4)假如你遇到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你会怎样评价他们? (5)你希望拥有怎样的人际关系? (6)金钱真的万能吗? (一般来说,每个学习小组从中选 5 个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第六课时] 课外延伸 1.延伸的渠道有:整部著作的延伸,同类主题的延伸,相似形象的延伸,同内容不同表现方法的延伸,类 似的观察角度的延伸,同作者的延伸??(根据需要,选择一二)。 2.阅读的方法:以比较阅读为主。 例:所选的课外阅读材料是契诃夫的《万卡》。 ①从内容上看,本文与本单元的小说有哪些相似点。 (参考:(1)以“少年生活”为主要内容。(2)都表现了孤独和如何面对孤独的问题。) ②说说本文构思的巧妙之处。 (参考:以写信为线索,写了他的悲惨生活和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 ③随着年龄的长大,时事的变迁,有时会有一种莫名的愁绪涌入心头,那种愁绪有的就是孤独感。你有过孤 独吗?你的孤独感是怎样的?你是如何对待孤独的? (此题目的:学生能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种感觉;能正确对待成长中不经意出现的孤独感。) 3.布置作业:走进生活,写小作文。 通过一个有一定情节的故事反映某种教育问题(教师问题、家庭问题等)。要求:有情节,有主题,有生活 原型,有艺术加工。 第七、八课时――关注考试目标,落实三层次训练点 1. 训练题来源与方法: 来源与方法 1:教师精选或自已设计习题让学生笔头训练。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21 来源与方法 2:比较优秀的学生根据教师的命题指向,选择 1-2 个层次设计 问题,利用自己设计的问题,在班内进行对擂比赛。 2. 训练层次 (1)基础知识与运用(内容略) (2)理解与分析(内容略) 课内外结合,进行语段理解能力训练。 (3)单元总结与创造性阅读 ①总结本单元四篇小说的学法(每人能说出一点)。 ②小结主要收获(每人能说出三点)。 ③续写与表演。 如,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可以说十分鲜明。让我们沿着他们的性格趋向作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他们在船上 遇到的不是穷于勒,而是百万富翁于勒,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或者于勒在卖牡蛎时认出了哥哥前来相认,情形又 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理想像,口头改写故事结局,并合理分工,把它表演出来。 第四单元 重点把握 阅读随感、杂文等一般常见的议论性文章,能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 断,对作者的观点提出看法。特别注意体味和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深刻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思想立意,深入探究如何“求知”的问题,同时也提高自 己的认识水平,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 目标确定 1、知识和能力: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 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特别要让学生学会区分议论文的观点与道理。 2、过程和方法: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 论文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作者们进行对话,充分理解创新精神、实验精神、正确的 求知态度和方法、确立做人自信力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第一,认真阅读课文。对于文学作品,强调整体感悟,进入艺术境界,多多品味与鉴赏,这自然是不错的。 但对议论文,要多用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就是说,在阅读中,要搞清文章内容,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观点与 材料之间联系,并发挥独立思考能力,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议论文,分段、归纳段意、归纳中心思想,似乎不 算多余。 第二,阅读议论文,需要介绍一点议论文知识。例如论点、论据、论证,立论、驳论等,但不需多,点到为 止。目的是帮助学生阅读,如果多了,加重了学生负担,就不好了。这些议论文常识,最好在教师引导下,由学 生自己总结出来.不要采取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做法。 第三,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去阅读议论文。这个单元议论文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有直 接或间接的关系,对学生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学生阅读这些议论文,能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则能取得更好效 果.也更便于学生独立思考,对课文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 第四,注意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能促进写,写也可以带动读。读了立论文、驳论文,不妨让学 生也写一写立论文、驳论文。当然,写的议论文要比读的议论文简单得多,但有些规律性的东西是相通的。 第五,学习议论文,只读过五篇,是远远不够的。应指导学生在课外多多阅读议论文,包括杂文、随笔、小 品等说理性文章。虽说枯燥一些,没有文学作品能引人人胜,但编辑的威力同样是令人折服的。 第 13 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课文分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发表之时,突破了过去人们早巳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提出新颖的观点,使人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22 眼睛一亮。 不过在今天再来读, 应该是已经得到公认了的一个观点了。 全文围绕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进行阐述: (1) 人需要有创造性思维,才能不断前进,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2)创造性思维需要哪些要素?(3)什么样 的人有创造性思维? 课堂设计(简案): 一、导入:一起做一道古老又新鲜的数学题:1+1=?说说答案和理由。 引出课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速读课文,理清课文论证的结构。 三、研读探究: 根据课文内容,整理归纳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明确两者的关系。 四、讨论本文在论证过程中用到的材料和方法。 五、再读最后一节,联系生活体验说说你对作者观点的看法,鼓励有独创性,但必须要合情合理。 六、拓展、作业。 资料链接: 换个角度 王充闾 日本畅销书《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中记叙这样一则故事: 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 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 可是, 出乎意料, 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 而是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那些大路货。 店老板请来一位中小企业咨询员帮助分析原因。 这位咨询员四周巡视一番, 便坐在地板上把视线降低到小孩子所能看到的高度,这回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 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他同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 重新摆放一遍。尔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绣珠轩诗抄》载,晚清女诗人郭六芳写过一首《舟还长沙》的七言绝句:“侬家家住雨湖东,十二珠帘夕 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家在自己眼中,朝夕晤对,原也平淡无奇,可是,当换个角度从江 上去望,却发现它宛在画图之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 事物本来是复杂的,多向的,因此,应该从多种角度去考察。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从 多方面去探索。主体考察、审视思维客体时,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 认识。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直线式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 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 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有些同 志坚持习惯性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凡是过去存在过的,或曾 被证实过的东西,就认为绝对正确,万无一失,而对现实中与传统相抵触的新事物,则往往不予承认。 再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实际上,这是囿于一种 旧框框。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 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挥发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如果我们在农作 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 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 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 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 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话,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早年清除灰尘,不是用现在这种根据真空负压原理制成的吸尘器,而是用吹的办法。1901 年,在伦敦一个 火车站举行新式除尘器公开表演,就是用吹的办法把灰尘赶跑。可是,当把它实际应用于火车车厢除尘时,就立 刻显现出了弊端,这么一吹,使扬起的烟尘呛得整个车厢的人透不过气来。当时,一位叫做赫伯布斯的人心想: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23 吹尘不行,那么,反过来吸尘行不行呢?回家后,他就用手帕蒙住鼻子和嘴,趴在地上猛力吸气,结果,灰尘都 被吸附到手帕上了。于是,带有灰尘过滤装置的负压吸尘器问世了。 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诸如,削铅笔由动刀不动笔,转化为动笔不动刀,因此,诞 生了卷笔刀;由声音引起振动,反过来把振动还原成声音,于是,发明了留声机;等等。 当人们陷入某种盲目性之后,往往像陆逊进入诸葛亮的“八阵图”一样,怎么也走不出来。反之,动动脑筋, 换换角度,或者经人指点,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则会产生新的思路,进入新的境界。听说,巴黎有一家旅馆, 住客乘电梯上下,抱怨速度太慢。老板发愁了,若是重新设计、安装,这要花一大笔钱。一位心理学家给他出了 一个主意:在电梯室里装上几面镜子。老板依此行事,果然奏效──批评电梯太慢之声遂息。原来,住客走进电 梯室之后,都要对镜整装、梳理一番,这样,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 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 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选自《淡写流年》 作家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4 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文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并 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头从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说起; 接着先解释 “格物致知” 的含义,再讲道理、摆事实说明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而现代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 自己亲身的经验都在显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具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结尾部分再次强调格物致 知精神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中国年轻一代的期望。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课堂设计(简案): 一、导入:经常看到媒体上长篇大论地说中国学生是典型地“高分低能”,你怎么看?为什么???引出课 文学习。 二、读课文,思考:什么叫“格物致知”?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三、整理分析本文中用到的事实论据: ① 王阳明:格竹失败 ――原因: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埋没了古人说“格物致知”的真意义。 ② 作者本人:只顾埋头读书,研究时吃尽了苦头 ――原因: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不重实验。 四、问题探究。 五、梳理结构,明确论点、论据、结论。 六、总结下课。 第 15 课 短文两篇 课文分析: 《谈读书》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首先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一开头提出三种不同读书目的,重点分析读书 和才干的关系,而依次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进而归结读书目的。第二,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好于一般的 书、粗糙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分析了读书、讨论、作文的不同作用,提倡多读书、多讨论和多作文。第 三,论述读书(好处)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弥补”对 比并举例论证,再联系读书作具体论述,最后归纳结论。 《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文章从“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题。接着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认为“不 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最后进一步强调能只求记住一些字句和“甚解”,要“活” 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引用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诸葛亮的例子、宋儒陆象山的话,说明应该怎样 读书,结论是:“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课堂设计: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24 (一) 培根《谈读书》 一、导入:有一句名言叫“知识就是力量”,听说过吗?知道它是谁说的吗? 介绍弗兰西斯?培根。(结合搜集的资料或者书后“附录”中的相关内容。) 二、自由散读,读懂文字。 三、集体朗读,读出文字的“味道”(注意部分词句、修辞手法) 四、默读思考:写到了哪些内容?要表达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①读书的目的(作用)――怡情、傅彩、长才 读书的方法――选读、浏览、通读、精读、读摘要?? 读书塑造个性,弥补精神上的种种缺陷。 ②中心:读书有益。 五、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划出最欣赏的句子,细细品味,感受富有诗意又精辟透彻的随笔语言。 方法提示:从句式、修辞、词语运用、思想深度??等角度进行赏析。 ――了解“随笔”的一些知识。 六、开放延伸: 选择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论点,补充论据材料,写一个完整片段。 七、课外作业:搜集一些名人读书故事和名言,丰富自己的积累。 (二) 马南《不求甚解》 一、导入: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明白了读书实在是有着千般好处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意义非 凡。那么,今天,我们就再走进一步,一起来说说关于“读书方法”的问题。 解题。出处?意思? ――作者是怎样理解这种读书方法的呢? 二、自由朗读课文,解决这个问题――理清内容。 三、学习驳论文的一些结构、语言等特点。 四、比较学习:与《谈读书》之间的异同。 方法提示:可以从语言(句式、修辞、文采等),也可以从论证方式、论证方法 等方面进行比较。 五、体验发表: ①说说自己对 “不求甚解” 这种读书方法的看法, 最好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来说, 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 ②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读书方法?与同学们共享吧。 六、课外作业。 资料链接: 读“死”书与读“活”书 蒋孔阳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 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 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 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 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 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 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 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 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2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面对逆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