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有爆发力的台词独白重点有哪些?

比特客户端
您的位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学者谈:大数据时代下的未来教育革命
  “人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却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因为采纳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做法总是令人不快的。”――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未来的教育
  有两件事情总让职业选手郁闷不已:科技的未来,科学家们从来没有作家预测得准;而教育的大师又往往不是教育学出身的。如果2013年我们要凑出第,那就是:能够既准确预测科技还能准确预测教育的,这个人既不是学科学的也不是学教育的,这个人叫托夫勒。
  1970年,托夫勒写了第一本畅销书《未来的冲击》,在书中托夫勒不仅批评了以哈钦斯为代表的面向过去的教育、支持了以杜威所代表的面向现实世界的教育,更创造性地提出了明确的面向未来的教育:小班化、多师同堂、在家上学趋势、在线和多媒体教育、回到社区、培养学生适应临时组织的能力、培养能做出重大判断的人、在新环境迂回前行的人、敏捷的在变化的现实中发现新关系的人和在未来反复、或然性和长期的设想下的通用技能。
  43年后的今天,基于云、、技术、社会网络技术等的成熟应用,托夫勒当年感性预知的理念性的东西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信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和感官的东西,更是可捕捉、可量化、可传递的数字存在。于是从1970年到现在,教育悄悄发生了一场革命,教育革命一词,正是托夫勒最早所说,而今天,我们已经明确知道带来这场革命的真正原因:那就是。
  我曾在各地反复提及“数据”与“数字”的区别。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这78分背后的因素考虑进去: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把它们和78分联系在一起,这就成了“数据”。正在发生的这场教育变革与之前的远程教育和在线课程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不过是“数字”而已,后者却是“数据”――数据的集中以物联网、等综合技术的成熟为基础,数据是过程性和综合性的考虑,它更能考量真实世界背后的逻辑关系。
  由于的迅速发展,美国从1997年以来的十多年,在家上学的人数迅速增长至超过5%,这些孩子学习成绩和参与社区超过同龄公立学校30%以上,教育不再是每个学生必须接受的事情,互联网的作用确实在增加、增大。然而,如果就此断言未来的教育会消失就错了。正如随着印刷术的普及,教师的比例并不是减少而是大幅度增加一样,大量的信息垃圾的出现,反而需要更多的教师进行指导。未来的教育在互联网教育的推动下,会更加个性化和更加普及,只不过教师和学校的定义和需要重新定位。
  云技术、物联网和基于云技术和物联网的大数据是教育变革的技术推动力量。在向、知识时代跨越的过程中,知识将无处不在。目前,仅就知识传播而言,教育资源正在经历的是平台开放、内容开放、校园开放的时代,这是前所未有的。未来的教育会是怎样的?主流的模式必将是:视频成为主要载体;教育资源极其丰富;翻转课堂;按需学习;终生学习;不以年龄划线;远程教育的提法将消失;距离不再是问题,教育在学校之外发生,等等。
  大数据的支撑作用
  传统的教育兴盛于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模式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在2013年的春节,你要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回到20年前骑半个小时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的年代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个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演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游。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教育环境,实验场景,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等等),确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决策,这些过去靠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云、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
  在美国宾州,有一个叫做EDLINE的网站,将学生的每次作业、每次考试记录在网上,完成学生的日常GPA积累,这个网站的技术并不难,然而能够坚持下来的数据积累,对于学生、家长和教育管理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大学入学GPA非常重要。依靠这个GPA再加上学生的SAT和ACT所提供的分析报告以及志愿者活动资料,就决定了学生的大学去向。
  教育将继经济学之后,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在上海的东华大学,学校正在将10多个学院的数十个实验室管理起来,通过物联网和云的技术将实验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实验室数据的整合、分析、可视化、报表,依靠数据,不再依靠人的上报。
  东华大学实验数据可视化
  目前的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经济结构转向服务经济,劳动力大规模转向服务业,职业分布由工厂转向办公室,社会焦点从围绕生产转向围绕创新;同时,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也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的社会的竞争是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的,然而我们的教育还围绕着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的培养方式,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为什么数学课每天都有,而舞蹈、音乐和体育课一周一次呢?”罗宾逊这个疑问逐渐得到改观,针对性和多元的教育目标正在普遍得到认可,尤其是在私立学校中。
  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印度教育科学家苏伽特•米特拉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1999年,他去了印度的很多偏僻的乡村,那里的人既不懂英语、也没见过电脑。苏伽特•米特拉在孩子们经常聚集的街头的墙上装上连接互联网的电脑屏幕,配上鼠标,然后离开那里。
[ 责任编辑:杨瑗嘉 ]
去年,手机江湖里的竞争格局还是…
甲骨文的云战略已经完成第一阶段…
软件信息化周刊
比特软件信息化周刊提供以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管理软件为重点的全面软件信息化产业热点、应用方案推荐、实用技巧分享等。以最新的软件资讯,最新的软件技巧,最新的软件与服务业内动态来为IT用户找到软捷径。
商务办公周刊
比特商务周刊是一个及行业资讯、深度分析、企业导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周刊。其中,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合力打造的比特实验室可以为商业用户提供最权威的采购指南。是企业用户不可缺少的智选周刊!
比特网络周刊向企业网管员以及网络技术和产品使用者提供关于网络产业动态、技术热点、组网、建网、网络管理、网络运维等最新技术和实用技巧,帮助网管答疑解惑,成为网管好帮手。
服务器周刊
比特服务器周刊作为比特网的重点频道之一,主要关注x86服务器,RISC架构服务器以及高性能计算机行业的产品及发展动态。通过最独到的编辑观点和业界动态分析,让您第一时间了解服务器行业的趋势。
比特存储周刊长期以来,为读者提供企业存储领域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及时、全面的资讯、技术、方案以及案例文章,力求成为业界领先的存储媒体。比特存储周刊始终致力于用户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储业务、数据保护与容灾构建以及数据管理部署等方面服务。
比特安全周刊通过专业的信息安全内容建设,为企业级用户打造最具商业价值的信息沟通平台,并为安全厂商提供多层面、多维度的媒体宣传手段。与其他同类网站信息安全内容相比,比特安全周刊运作模式更加独立,对信息安全界的动态新闻更新更快。
新闻中心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以独特视角精选一周内最具影响力的行业重大事件或圈内精彩故事,为企业级用户打造重点突出,可读性强,商业价值高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为互联网、IT业界及通信厂商提供一条精准快捷,渗透力强,覆盖面广的媒体传播途径。
云计算周刊
比特云计算周刊关注云计算产业热点技术应用与趋势发展,全方位报道云计算领域最新动态。为用户与企业架设起沟通交流平台。包括IaaS、PaaS、SaaS各种不同的服务类型以及相关的安全与管理内容介绍。
CIO俱乐部周刊
比特CIO俱乐部周刊以大量高端CIO沙龙或专题研讨会以及对明星CIO的深入采访为依托,汇聚中国500强CIO的集体智慧。旨为中国杰出的CIO提供一个良好的互融互通 、促进交流的平台,并持续提供丰富的资讯和服务,探讨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国信息化发展引领CIO未来职业发展。
IT专家新闻邮件长期以来,以定向、分众、整合的商业模式,为企业IT专业人士以及IT系统采购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包括IT新闻、评论、专家答疑、技巧和白皮书。此外,IT专家网还为读者提供包括咨询、社区、论坛、线下会议、读者沙龙等多种服务。
X周刊是一份IT人的技术娱乐周刊,给用户实时传递I最新T资讯、IT段子、技术技巧、畅销书籍,同时用户还能参与我们推荐的互动游戏,给广大的IT技术人士忙碌工作之余带来轻松休闲一刻。
微信扫一扫
关注Chinabyte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60dd4106dd43bf-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未来教育,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嘉宾
陈如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所长
秦春华&&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郭文革&&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数字化阅读实验室主任
姜&&艳&&IBO国际文凭组织发展部中国区经理
郑&&彤&&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校长
郑巍巍&&浙江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小学校长
吴震陵&&浙江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六院副院长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一定要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聚焦“核心”
中国教师报:“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词,可能会对未来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您对此怎么看?
秦春华: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以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所以,我们要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陈如平:提及学生核心素养,我们要思考:到底要发展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谈到: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应该使每个人借助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
著名教育学者顾明远先生曾发表文章,提出“要与反教育行为作斗争”的观点。但目前来看,有些教育仍然深陷“高耗低效”的“体力型教育”泥潭,呈现出高消耗、低产出、粗放式、欠科学的特点。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一定要消除各种不讲科学、违背规律的反教育行为,要加强学校的竞争力,迎接教育的3.0时代;立足学校自有优势,整合已有经验和做法,让学校有人性、有故事、有温度、有美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应具体研究学生,探究他们的政治角色、社会责任、人性品格、素养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儿童成长的潜质和可能性。
郭文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信息化素养的养成。作为新时代原住民的这一代学生,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发生了变化,可能更适应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中进行数字化学习。这意味着,将真实的生活场景进行切片化后,按照学术的标准教给学生。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流程,还是学校管理流程,都会为新型学校的模式进行调整和重构。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新技术支持,利用各种各样的自动传感器,记录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新技术所带来的变化,使新模式和新理念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割裂。所以,要搭建起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的桥梁】
与学生生活关联
中国教师报:关于核心素养有许多理论,但关键是如何落实到实践层面。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秦春华:现在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大。在我看来,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虚伪性。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大大地写在学校的标语中,挂在墙上。但尴尬的现实是:学生成绩提高一分,就能干掉千人。
在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是重点内容,但如何培养呢?如果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能培养出来吗?教育要有场所、情境、环境,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很难单纯从课堂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当然,学生也会参与社团活动等所谓的“第二课堂”,但仅靠社团活动,仍欠缺系统性和稳定性。所以,我们必须通过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吴震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关注环境建设。以前的学校基本上是冷冰冰的混凝土建筑,很难赋予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感的内容。现在,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客观上要求学校的建筑与教育理念、学生生命和人性关怀紧密结合,这是以前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我们试图结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探索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小学校园定制设计模式,核心也是为了通过校园设计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中国教师报:如何搭建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桥梁?
秦春华:反思过去的教育,我们常常以灌输方式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这样的弊端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割裂开来。思想政治课通过灌输式教育进入课堂,进入教材,却未必能够进入学生头脑。为什么我们不能通过学术的方式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呢?我看过《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读后受到震撼。通篇并不是常人想象的讲理论,而是告诉你高中如何开展通识教育,以及对民主社会的共识,要求学生去讨论、去辩论、去分析。所以,我们不要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要让他们从自己的内心深处、自己的意识中,形成对这个问题的认知。
再如,我们讲国际化,但国际化仅仅是指学生到美国、欧洲去游历吗?我们的学生是否真正了解日本、俄罗斯、印度、巴西都发生了什么?所以,要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学校必须开设有关国家文化和文明的课程,增进相互理解,形成全球视野。
吴震陵:我想从校园设计方面举个实例谈谈想法。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是我们主创的,当时想法是要让北大精神在学校延伸,在建筑设计中渗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民主科学的理念。所以,要建设一所好学校,必须围绕学生的需求,才能随“心”所欲,让学校成为培养完整人格公民的场所。为此在教育建筑设计专业化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体现办学理念与文化传承;通过求是创新,大处着笔,真正形成有品位、开放式的建筑,更好地顺应未来学校建设的需求。结合校园设计,我们为了打造“江南燕园”的精品,总体布局再现北大的精神和传统,朱红大门、小未名湖、博雅塔,随处都能见到北大的影子,还有小桥流水、莺歌燕舞的美好视听感觉,让学生快乐地徜佯其中。另外,学校的建筑群以组团形式呈现,所有的实验室、普通教室、体育教室、图书馆都在一幢楼里解决,能便捷地让学生到达他们想要去的地方。
我认为,教室不只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同时也是生活场所,是教学行为最为基本的空间载体,应该以方便学生、利于交流为原则,让学生快乐学习和生活。
【以核心素养为理念,学校要设计整体育人模式,建构新的课程体系,培养满足未来社会多样化需求的人】
再构课程体系
中国教师报:课程是培养人的重要载体。核心素养对我们的课程建设会带来哪些变化?
陈如平:以核心素养为理念,学校要设计整体育人模式,建构新的课程体系。通过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顶层设计;通过自下而上的点上突破,整体推进,总结提炼。
郑彤: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在2014年创办之初,确立了“传承北大精神,回归教育本真”的办学理念,以及“立足传统,面向未来,培养‘德才群美体’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目标,高度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校邀请北京大学、中国教科院及国内外教育专家联合组成课程研发团队,借鉴并融合IB国际课程标准和框架,形成传统文化教育、跨文化理解与交流、北大红船品格课程、以探究为核心的超学科主题课程、STEM核心素养课程、生活即教育、运动与健康、才艺与审美等8大板块组成的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做全方位准备。
郑巍巍:一事一物皆教育,时时处处皆课程,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学校的核心是培养满足未来社会多样化需求的人。作为校长,我提出了一个基于儿童可能性召唤的育人方程式:m+n=∞。即课程内容包括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教学实施包括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课时安排包括常规课时+长短课+微课+联课;师资队伍涵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空间维度包括模拟+现实;活动场所包括校内+校外……最后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让学校真正关注儿童。
具体到课程建设上,我们在国学馆、戏曲苑等特色教室打造了“最课程”的环境文化,应该说,学校的课程群比国际文凭组织的中小学阶段课程更适合学校需要。
中国教师报:我们知道,目前中国有200多所学校参与了IB国际文凭课程的实践。那么,我们在IB课程建设方面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姜艳:IB课程是国际文凭组织课程的简称,开设这类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积极探究、勤于思考、善于交流、懂得关爱等。而在学习广度、批判性思维方面,IB课程比同类其他课程要更加注重。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IB课程在课堂怎么实现?我们注重全人教育,在课堂和课外都善于探究,通过6个超学科主题,包括“我们是谁、我们身处什么时空、如何表达自己、如何组织自己、世界如何运作、共享地球”等,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态度,提升技能和行为能力。
【如果核心素养不容易被量化评价,也不能在大学招生时体现,就很容易成为一句空话而流于形式】
评价应及时跟上
中国教师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然对评价体系产生影响。如何在评价中考量学生的核心素养?
郑彤: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其实对未来教育及评价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仅要对学生当前的教育负责,更要对他们的未来负责;不仅要培养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更要适应并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通过中外资深校长联合治校,选拔拥有国际视野、现代教学理念的中外籍优秀教师任教;在硬件设施上,引入现代建筑设计思想,导入北大建筑元素,希望为学生营造更好的环境,并用新的评价体系引导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育人方式。
郭文革:确实,以往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包括人才选拔的主要依据,是单一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的选拔机制已经带来不利影响。比如,两个学生在一次考试中都是85分,但通过大数据显示,尽管他们的分数完全一样,但知识点的薄弱环节并不相同,根据这样的数据分析,我们在后续跟进性教育方面的补救措施会更具针对性。另外,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高考成绩,几乎将他们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这样容易让孩子失去太多的人生乐趣。而基于大数据评价机制,我们期待可以在学生的天资禀赋和教育结果之间作出最优化选择,既不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乐趣,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看好大数据带来的前景。
今天,评价一个人是不是文化人,标准已经从原来的能读会写大大拓展了。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读、会写,很可能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文盲。比如,以前我们只需要读图表和文字,现在要有视觉阅读能力,如TED视频等。学生在信息化时代要学会:重构数字内容,要有视觉化表达方式;进行思维建模,要把大问题化小并进行重构;搜索信息并进行甄别和评价,提升社会-情感数字素养等。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字化阅读能力等。
秦春华:目前,在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只有极少一部分知识可以通过考试评价,别的都只能进行主观评价。如果核心素养不容易被量化评价,也不能在大学招生时体现,就很容易成为一句空话而无法得到落实,流于形式成为纸上文字。其实,对于如何量化评价的问题,美国三大考试机构对新一代测评技术的开发已经做了一些尝试。如美国大学理事会所做的大学先修课程“顶点”计划,学生的多角度素养可以通过量化工具来测评。再如ACT(American&College&Test)考试,不仅强调考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而且注重对考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测试。这一体系针对学生创造力和合作能力进行量化测评,目前已完成心理学基础理论工作,正在设计操作层面的模型和技术。还有美国的OLIN&COLLEGE课程新实验,典型特征是打破过去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现状,师生可以共同就课程建设进行研究开发,一起参与讨论和设计课程,聚焦“到底教什么、学什么”的内容。所以,评价体系的改革还要靠一个个学生、一个个课堂、一所所学校,尤其要重视大学和中学携手合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爆发力感人的独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