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是谁创作的是在那的

在微博搜索里键入“八百冷娃”四个字,可以看到这样一则故事被大量转发:“比狼牙山五壮士悲壮百倍!很少人知道。日军进攻中条山国军31军以阵亡27000人代价,把十万日军阻隔在西北之外,改变整个战局。八百衣衫褴褛十六七岁的军人,被日军逼到悬崖边,弹尽粮绝。八百名‘秦军’,面朝陕西,跪天,再跪爹娘,唱着秦腔宁死不降,跳进滚滚黄河。”
故事的背景,是1939年中条山会战中最惨烈的“六?六战役”。微博的内容,其实来自纸媒的报道。譬如华商报日刊载的文章。这则故事,是真的吗?
“八百冷娃”的说法,源自长篇纪实文学《立马中条》
“八百冷娃”的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起来的?目前所见资料,至少可以追溯到2004年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一篇文章《一段几乎湮没的史实:中条山八百壮士血祭黄河》。
陈忠实写文章感叹“八百冷娃”是“一段几乎湮没的史实”
陈忠实这篇文章写于日,微博流传的内容与这篇文章的描述基本一致:
“177师有一千多名士兵被两倍于己的鬼子包围,经过拼杀后死亡200人,余下的800人被逼到黄河岸边的悬崖上,三面都是绝壁。这800士兵在短暂的一瞬里从悬崖上跳了下去。下面是被称作母亲的黄河。黄河以母亲的慈爱襟怀包裹了这800个殊死搏斗后不齿投降的关中‘冷娃’。他们都是16至18岁的孩子。他们从关中(也有少数山西河南)乡村投到孙蔚如麾下来,不是为了吃粮饱肚,而是为着打日本鬼子走进中条山的。他们没有一个人活下来。他们800人集体投河的那一幕,被山里的村民看见了。活着的这个村民尤其清晰地记得最后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悬崖上只剩下最后一个关中籍中国士兵,这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他的部队的军旗。那是他和他的父亲和村民们崇拜着的杨虎城创建孙蔚如统率着的西北军的军旗。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被硝烟熏染,他仍然双手高擎着。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几句秦腔。那位活着的当地村民还记得其中两句戏词,是《金沙滩》杨继业的两句――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
陈忠实的史料来源,是纪实文学《立马中条》;但《立马中条》的史料来源不详
陈忠实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为一本名为《立马中条》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所作的序,该纪实文学于2004年12月正式出版。上述“中条山八百壮士血祭黄河”的情节,即取自该书第十七章《血祭黄河》,该书写道:
“八百英雄壮士、八百中国士兵、八百血性男儿、八百炎黄子孙、八百生命的绝唱,震撼了古老的崤山,震撼了逶迤的中条,震撼了中州大地,震撼了八百里秦川。……直到今天,当年听到那个声音的老人们仍记忆犹新:‘那娃娃唱的是秦腔,只有两句,就是老戏《金沙滩》里被困在两狼山的杨继业唱的。’离河滩最近的杨家寨一位8旬老人说着唱了起来――
‘两狼山(啊)战胡儿(啊……啊……)天摇地动,声好男儿(啊)为国家何惧(也)死(啊)生!’”
陈忠实的文章还批露,发掘出这段历史的,是《立马中条》一书的作者之一张君祥――“我在阅读《立马中条》书稿前,曾经听到过本书作者之一的张君祥先生讲述的这个细节。”《立马中条》一书是如此介绍张君祥先生的:“从文40余载,涉猎广泛,有杂家之称。自1986年起,开始搜集中条山抗战资料,为本书撰写做了大量扎实的准备工作。”如此,似乎“八百冷娃”的故事,是有充分史料根据的;不过,《立马中条》一书并没有给出任何史料来源。
媒体跟进:实地采访后所得到的结论各不相同
《立马中条》2004年末出版,正好赶上2005年国人热烈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书中“八百冷娃”的故事,很自然地受到了媒体的青睐和跟进。但跟进的结果,是意见分歧严重,并不能够证实“八百冷娃”故事的真实性。下面选取的,是三种最具代表性的媒体意见:
肯定:《新西部》杂志采访到一位“亲历老兵”,认为“八百冷娃”是真的
《新西部》杂志2005年第8期封面策划《抗战在西部》,采访了一位据说亲历了“八百冷娃”这段往事的老人李玉杰。李玉杰老人自称“我是孔从洲的警卫排排长,我跟着孔从洲打过很多仗呢”。老人说:“在中条山的两年多战争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随孔从洲参加黄河滩的公祭大会。当时公祭的是800多牺牲的新兵。可惜呀,都是十六七岁的娃娃……”杂志据此写道:
“那是一个比‘狼牙山五壮士’更悲壮的故事。在中条山最激烈的‘六?六战役’中,陈硕儒率领的177师主力从敌人正面突围,该师新兵团的1000多新兵被日军分割包围在老庄、许八坡、六甲村、马家崖一带。这些新兵刚刚参军才3个月,没有一点战斗经验(新兵们在操练军事技术的同时,接受了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干训班教官们的政治培训,思想觉悟、爱国热情极高),第一仗就遭遇到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的包围。子弹打完后,新兵们和日军在黄河畔展开了肉搏。十六、七岁的新兵的拼刺刀技术显然没有日军娴熟,再加上体力也差许多新兵干脆扔掉枪支,抱住近身的日军连踢带咬……这些新兵被步步紧逼到黄河边的崖畔上时已经有200多人牺牲了。日军把孤崖围住后开始喊着让新兵们投降。800多名新兵对着陕西的方向跪下身去随即在身后日军的叫嚣声中纷纷纵身跳下黄河……(《中条山记忆》)”…
但老人的这段口述回忆,是有可疑之处的:1、孔从洲在中条山会战期间,是独立第四十六旅旅长,隶属于赵寿山的第三十八军;陈硕儒的一七七师,则隶属于李兴中的第九十六军。按照《新西部》这篇文章的描写,“800冷娃”隶属于陈硕儒的一七七师。和孔从洲一样,陈硕儒在“六六会战”中顺利突围,如果真的存在“黄河滩的公祭大会”,那么主持公祭之人,不应该是孔从洲,而应该是陈硕儒,孔从周及其部队只可能是公祭的参加者。2、孔从洲在其《平陆抗敌回忆》一文中,详尽回忆了“六六会战”期间,自己率领独立第四十六旅“仅以伤亡100多人的代价,毙伤日军400多”而突围成功的全过程,但并无一字提及那场“黄河滩的公祭大会”。3、李玉杰称“公祭800多牺牲的新兵”,但考诸史料,在2004年《立马中条》一书之前,找不到任何“800多”这个数据的记载,而据《立马中条》一书的作者张君祥所说,“800”这个数字,只是该处捞起的国军壮士的尸体总数,且并非“都是十六七岁的娃娃”(见下文)。
存疑: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组实地采访后,称“没能还原那悲壮的一幕”
日,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播出《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铁血冷娃》,节目组说:“我们在史料中,并没有找到任何相关的记载描述,那么这究竟是一个虚构的传说,还是一些夸张的叙述,还是一段沉钩的历史呢?2008年7月,我们来到中条山麓黄河两岸,寻访幸存的老兵。”最后节目组给出的结论是:
“我们其实没有能够找到一个扑黄河幸存的老兵,采访到的也大都是些零散的,年代久远的记忆的片断,最终,很遗憾,我们并没有能还原出那八百‘陕西冷娃’扑黄河的悲壮的一幕。”…
否定:《南都周刊》刊文称“八百壮士集体投河”是艺术创作,并不是信史
2009年3月,南都周刊刊发文章《寻访“八百壮士集体投河”真相》。作者谢海涛自称曾“在2005年7月,入晋采访八百壮士集体投河之事”。作者的结论是:1、“当我怀着一腔热血,赶到事发地山西芮城时,却是遍寻史料而不得。”2、“回头查新闻的出处,发现多出自小说《立马中条》,作者之一是西安灞桥区南牛寺村的张君祥。7月底的一天,我赶往西安,敲开张君祥家的门时,已是晚上10点多。……800壮士集体投河,是否真有其事?那一天,张君祥告诉我,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用艺术手法塑造的。800人是怎么回事?为血战黄河之后,第四集团军在平陆与芮城交界的河滩上捞起800多具尸体。”3、“一句话,我们不够尊重历史,人自轻,方有外人轻之。而于陕军中条山惨烈抗战史来看,先是被政治烟云遮蔽,再是“八百壮士集体投河”由艺术创造成为“信史”,又何尝不如此?”…
文献考据:国军战士“六六战役”中投黄河实有其事
三家媒体,三种态度。但这些媒体都没有从文献角度提供相关资料,这和史料的稀缺有关,正如《冷暖人生》栏目组所说:“我们在史料中,并没有找到任何相关的记载描述”。为了补上这一环节,编辑将寻找到的几则相关文献资料,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下――这些文献资料的出版时间全部早于《立马中条》一书,晚于《立马中条》一书者,恐其系跟风之辞,故全部略过不提。
1941年的中共统战文件提到:国军“一千余官兵死伤了,百多跳黄河淹死了”
笔者目前所能查找到的最早的“六?六战役”期间国军壮士跳黄河牺牲的记载,是1941年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编写的的一份名为《西北军的历史》的文件,该文件写道:
“在六月六号,敌人开始以九路向西北军的防地中条山进攻。由于西北军的英勇抵抗,敌人也有很大的伤亡,但因敌人的进攻猛烈和部队高级指挥官的无能,使得这次战争最后遭到严重的失败。……就在这些无能指挥官的罪恶行动下,一千余官兵死伤了,百多跳黄河淹死了,百(多)被敌人俘虏了。”(《陕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四一年(二)》)
1986年,亲历者回忆:“大部分经过肉搏后跳入黄河,壮烈殉职官兵计一千五百余人”
1986年出版的《垣曲文史资料?第2辑》,收录了原三十八军机要室译电员车国光先生的一篇回忆文章《“六?六战役”与“古?计王战役”亲历记》。车国光先生是“六六战役”的亲历者,其回忆很有价值。文章写道:
“本日(1939年六月六日)下午五时许,进攻九十六军敌之主力将我一七七师压迫于方家村、许八坡,老庄黄河沿岸,经白刃战两小时,因众寡悬殊,损失惨重。该师除一部分由陈师长率领向敌后突围外,大部分经过肉搏以后跳入黄河,壮烈殉职官兵计一千五百余人。”(《垣曲文史资料?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垣曲县委员会/编)
1994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赵寿山将军》一书,收录有车国光先生撰写的另一篇回忆文章《中条山血战》,较之前文,内容更为详细:
“然而,离(一七七师)师部较远的新兵团和五三一团部分官兵却未来及突围,被敌人压到黄河岸边。这些新兵虽无战斗经验,格斗,拼杀技术较差,但爱国心切,抗日心坚,青年人热血沸腾,一身豪气,他们回首退路,绝崖百尺,俯视河水,汹涌澎湃,正面之敌犹如疯狼,他们虽知已临绝境,但无丝毫畏怯,此时,已勿须长官命令,人人奋身回扑,与敌人拼为一团。日军依仗人多势壮,拼刺技术好,于是兽性大发。几天的惨败恼怒要在这里发泄了。新兵团的青年壮士们多系西北人,政治素质较好,爱国热忱又高,虽处于绝境,但毫不怯懦,舍命拼杀,有的失落了枪枝,不顾刀刺小腹,双手紧夺敌人枪枝,有的已断了手臂,但仍啃住敌人不放,……血战进行了一小时左右,终因寡不抵众,被逼至绝崖。这时,一新兵战土大声高呼:‘弟兄们!宁跳黄河死,不做亡国奴!’喊完奋身一跳,被吞没在忿怒的黄河之中。其余千多名业已伤残无力拼搏的官兵,个个大骂着鬼子,也都纷纷随黄河而去……像野兽一样残暴的日军,竟也被这壮烈的场面,惊得目瞪口呆。滔滔黄河水,被1000多名爱国将士的鲜血染得发红,咆哮的声音也变为悲伤的低吼。”
此处第一次出现了“新兵团”和“五三一团”的具体番号。而据南都周刊《寻访“八百壮士集体投河”真相》一文的说法,“至于新兵团,后查到陕军抗战史研究者李长林的疑惑:‘这个部队的建制里,从没有新兵团的编制。’”第九十六军一七七师是否有“新兵团”的建制,笔者没有查到可靠的资料。但与之同属第四集团军,一同参加中条山会战和“六六战役”的第三十八军,确实是有“新兵团”编制的,可供参考。曾担任三十八军特务连连附的孙宏奎先生,就曾是该军新兵团的一员,其回忆文章《回忆在三十八军的斗争生活》如此说道:
“我抱着朴素的感情,于日毅然离开家乡,告别父老,参加了十七路军第三十八军十七师师属新兵营。 当时的营长是米鸿材,……我一参军,就在新兵营营部通训班接受训练,训练不到三个月时间,到这年的10月间,部队奉命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从西安出发经风陵渡到太原北的娘子关,部队到了娘子关后,从前方传来消息:十七路军第十七师在河北雪花山与日寇接战,由于日军的强大攻势,十七师败北,向内撤退,听说赵师长讲的由于不让我们这些新兵再上去挨炸弹,因此,我们这支新兵团没有再往上开拔。……1938年6月,赵寿山接到蒋介石的晋升命令,任命他为三十八军军长……”(《赵寿山将军》,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07月第1版)
1991年,国军老兵回忆:“许多军职人员和战士……面对滔滔洪流,毅然跳河”
1991年出版的《渭南文史资料?第3辑》收录有曾参加中条山战役的老兵冯金明先生的一篇文章《中条山“六六”战役始末》。文章写道:
“六?五之夜,日寇秘密集中兵力,突然从平陆县城北高山南下侵袭,我军猝不及防,东西防线被从中切断,李兴中九十六军一七七师、独立四十六旅、四十七旅,均陷入敌人包围之中。我军在强敌围攻之下损失惨重,但仍勇猛抗击,奋力突围。许多军职人员和战士被敌人逼近黄河时,既不投降,又誓不束手就擒,面对滔滔洪流,毅然跳河 ……”(《渭南文史资料?第3辑》,渭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综合上述资料,可以得出一个虽然保守但比较客观的结论:
1、在纪实文学《立马中条》一书之前,“八百冷娃”的说法,乃至“800”这个数字,均不见于任何文献记载。2、《立马中条》的作者之一张君祥说“800人”是血战黄河之后从河里捞起的国军战士的尸体总数,这个说法与凤凰卫视对中条山抗战老兵胥继武的采访是暗合的。胥老先生说:“千人都有,不要说八百几百了,男的,女的都有,尸体都腐烂了,因为在那漂了好几天了,它那是个漩涡,水就在那儿旋,那尸体也就跟着那水,就在那儿漩”――可见当时捞起的烈士尸体,很多是从上游漂下,滞留在该处漩涡之中的。“八百冷娃”,并不全是从漩涡上方的悬崖上跳下来的,甚至可能大部分都不是从上方悬崖跳下来的。3、文献资料可以证明,“六六战役”国军战士投黄河确有其事;但无论是媒体的调查,还是文献的搜索,都无法证明“八百冷娃集体投河”这一具体事件的存在。
中日史学界对遇难人数认定差异悬殊
对日仇恨被刻意引向对美仇恨
勾勒75军预四师辉煌悲壮的抗战历史
您相信“八百冷娃”的真实性吗
将您的投票发到微博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本期责编:
联系方式:邮箱:(来信时#改为@) ,电话:010―黄河有九十九道弯,你知道“最美的一湾”在哪?
黄河有九十九道弯,你知道“最美的一湾”在哪?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最美就在乾坤湾。黄河被喻为母亲河,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境内形成了五个S形大转弯,它由北而南依次是: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乾坤湾、清水湾。乾坤湾位于延川县城以南53公里处土岗乡的小程村,这个“S”型大转弯的神秘造型,留下了一个古老的神话,相传远古时, 太昊伏羲氏在这里“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细看乾坤亭, 地下是用大石铺成的阴阳太极图, 和山下的乾坤湾相对应。亭柱上刻着两行大字: “天地造化乾坤湾,羲皇推演太极图”,传说伏羲先祖在乾坤湾仰观天象,发明了太极八卦阴阳学理论。后人在此观光朝祖,祈拜求福。站在乾坤亭,极目远望,眼前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黄河犹如一条巨龙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间奔腾不息。位于S型的黄河古道边畔上的河怀村和伏义河村,犹如黄河巨龙怀抱其间的“阴阳鱼”。这段黄河古道就是乾坤湾。她令人遐想,发人深思。她如同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在天廷丢落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河图”和“洛书”,她酷似天地造化的天然太极图。1997年初冬,全国著名的民族民俗文化学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在当代著名画家、陕北知名人士冯山云的陪同下首次考察了乾坤湾。靳之林教授看着黄河秦晋大峡谷,看着S型黄河大转弯,浮想联翩,激动不已。他对冯山云等随行人员说:“我去过世界上不少地方,看到过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可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激动过。在我看来,古埃及的金字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等著名景观,比起这里的黄河秦晋大峡谷上S型大转弯来,那才是小巫见大巫!”。当晚在土岗乡政府下榻的靳教授,依然激情澎湃,欣然命笔,题写了“若不见民族魂,阳阳初照,黄土群峦,大河九曲十八弯”。1998年秋,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栏目首次向全国观众播出展示了“乾坤湾自然景观”。随后,乾坤湾自然景观成了延安电视台新闻联播前的标志性特写镜头,成了国内外许多游客向往的地方。2005年,乾坤湾通过了国家资源部的审查,批准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命名为延川黄河蛇曲地质公园。乾坤湾定情岛是黄河秦晋大峡谷延川河道上的小岛,长约800米,宽约200米。因外形酷似巨人的左脚印,当地老百姓称之为“鞋岛”。相传伏羲之母风华胥在此处履大迹,有感而生伏羲。 又因伏羲、女娲在此情定终生而得名并闻名天下。在乾坤湾游客可以体验很多项目:红枣采摘:乾坤湾旅游沿线是红枣主产区,沿途的红枣采摘园“一路风光一路景”,成为这里的又一独特景观。天下黄河第一漂:沿着百里秦晋峡谷漂流而下,可观赏东海神龟、八卦石等离奇怪石和摩岩古寨、摩岩石刻等奇特景观,充分领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恢宏气势。黄河滑索:在黄河栈道入口处的滑索项目,极具挑战性,使游客在有惊无险的快乐中获得刺激和满足。跑男郑恺就在乾坤湾体验了黄河滑索,当时对着母亲河激情地呐喊道:“&我爱你黄河!&小程民间艺术村:延川县土岗乡小程村是黄河西岸一个古老的山村,尚有战国时期古墓群、汉代古墓群、唐代修文县古城遗址和匈奴人所建的千年古窑等,附近有女娲山、会峰寨、牛尾寨、清水关古渡口、摩崖天书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是陕北这个“民族摇篮”上的一个亮点。延川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里的剪纸和布堆画,更是独树一帜。在小程民间艺术村,游客可听布堆画的由来,看巧妇现场剪纸,感受一幅幅艺术品传递出来的久远的文明气息。(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精选搞笑段子图片,每天笑不停
作者最新文章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黄河在什么地方开始黄的?
一中ju队稤x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黄河从源头处约古宗列曲到扎陵湖、鄂陵湖地段,河流多流经在基岩裸露的山区,水中含沙量很少,注入扎陵湖、鄂陵湖沉淀后更加变清.因此,从鄂陵湖排出后的黄河水,仍然是清澈透明的.但是,当从鄂陵湖排出后奔流15—20公里到“达扎陵湖乡”地段时,水流即开始混浊泛黄.究其原因,是达扎陵湖乡一带分布着大面积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多黄泥沙土,很易被水流带走;而这一带又密布着多条黄河支流,且由于气候多变,多雨雪风暴袭击,引起山洪暴发.学者们测得此处黄河水中的输沙率为每秒803公斤.由此确定,黄河水是从达扎陵湖乡开始变黄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而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还不到1千克。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所以应该是在进入陕西后流经黄土高原开始变黄的。具体大概应该在河南省霍邱县河口镇这个位置。这...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河尸王是真的假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