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脏肌肉胃中都分布着肌肉这句话是对的还是错的

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
时间: 2:48:11
&&&&&&&&幼儿卫生保育教程第一章第一节:幼儿的健康健康,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前提。一个人自诞生之日起,父母和长辈们就期望其能健康、幸福;人们也常常在对亲朋好友的祝福中写道:祝您健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健康都是十分宝贵的财富,是人一生中所渴望得到的,是人类的基本需求。那么,你了解健康的真正含义吗?一、健康的概念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健康的儿童就是能吃、能睡、不生病,或是长得白白胖胖、结结实实的。其实,这些理解都是不够完整的。对于健康概念的研究,最早当属医学领域。健康和疾病是医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虽然它们是两个完全对立的、矛盾着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只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健康是很不全面的。因为,人不仅仅是生物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是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存的一个有机整体。人不仅有生理活动,而且还有心理活动以及对社会环境、社会事件的适应和反应。医学研究不断证实,不仅生物因素会导致疾病,而且许多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也会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的发生,影响人的健康。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已不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这三大疾病在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已占据死因的头三位,因而也被称之为“现代文明病”。研究发现,引起这三大疾病的原因主要是与人的精神紧张、情绪压抑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心理、社会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精神病、性病、爱滋病等更主要是来自于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和社会因素。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对人所产生的不良情绪反应,会改变体内激素平衡,影响机体的代谢过程,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加了机体对细菌和病毒等的感染机会,导致人产生疾病。对于幼儿来说,健康的幼儿不仅应该是身体各器官系统发育正常、功能良好、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而且还应该具有情绪愉快、开朗乐观等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对社会环境较好的适应能力。由于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因此,“健康”这一概念主要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同时,又因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因而,对于健康概念的理解,还应该考虑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健康,首先应是身体的健康。人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健康的身体之上。身体是心理的物质基础,健全的大脑是心理发展的基本保证,只有身体各个器官、系统发育正常、功能良好,才能保证心理功能得到正常发挥和良好发展。因此,身体健康是&&&&&&&&1&&&&&&&&&&&&心理健康的基础,人要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并得到发展,首先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另一方面,一个人的心理发展状态(尤其是人的情绪、个性特征和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对于身体的健康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综上所述,整体的健康观应该包括以下主要的内容:(1)健康这一概念主要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层面。(2)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是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都处于健全、良好的状态,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明确“健康”概念的含义,树立起整体的健康观,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观念基础,幼儿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二、维护和增进幼儿健康的重要意义婴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最初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幼儿身体和心理能否得到健康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幼儿现阶段的发展及其一生的健康,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以及民族、国家的兴旺。保证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托儿所、幼儿园的重要任务。从婴幼儿的发展来看,婴幼儿时期,正处于一个人生命刚刚起步、开始发展的阶段,其身体的基础还相当薄弱: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够成熟,机体组织比较柔嫩,机能不够完善,机体对自然环境影响的调节和适应能力较差,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弱,机体易受损伤、易感染各种疾病,而且,肌肉的力量也较弱,耐力较差,动作不够平稳、准确、灵敏和协调,身体素质较薄弱。但同时,婴幼儿时期的生长发育又十分迅速和旺盛,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这就为发展幼儿的身体提供了最有利和有效的时机。维护和增进幼儿身体健康乃是婴幼儿时期的首要任务,它是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婴幼儿时期还是心理发育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对于外界环境及其变化的影响十分敏感,极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能力很脆弱,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还很差而且,幼儿的心理与身体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大量的研究与事实已证明,幼儿的情绪、行为以及对自我的认识与态度等心理方面的因素,对其身体的发育和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因而,我们要爱护幼儿、尊重幼儿,注意保护幼儿的心理不受伤害,使幼儿能在托儿所、幼儿园中愉快地生活和学习,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谐的个性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也能为幼儿身体健康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不仅如此,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还将为其一生的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从社会的发展来看,现代社会也需要身心健康的公民去从事社会的各项工作,这是促使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不断地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必将能提高&&&&&&&&2&&&&&&&&&&&&新一代人的素质,从而使其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从这一点上看,它也是提高人口素质、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三、影响幼儿健康的主要因素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很多,而这些因素之间又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它们对幼儿的健康起着综合的影响作用,因此,要将这些影响因素截然地分开是比较困难的。但为了便于分析,我们还是可以将这些因素大致地加以归类。保健学家通常将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分为以下四类:生活方式因素;(4)卫生保健设施因素。(一)环境因素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客观世界,它是影响幼儿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幼儿的健康发展,有赖于他们生活在其中的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有时也称为物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对于幼儿来说,新鲜的空气、合理的膳食、安全的设施、卫生的环境等,都是保证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物质条件。而幼儿生活环境中超过卫生标准的铅、砷、汞等元素,煤、液化石油气、汽油、烟叶等物质燃烧后所产生出来的有害物质,气候的严寒酷暑与骤变,过量或过强的光辐射,过强的声音刺激和噪声,致病性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都有可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损害幼儿的机体,影响幼儿的健康。例如,铅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种重金属。铅笔、爆玉米花、罐装食品、含铅的油漆和汽油等物品中的铅含量较高。环境中的铅,主要是通过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进入到人体中,影响人的正常发育和健康。幼儿对铅的吸收能力比成人要强,如果幼儿接触的铅较多,很容易导致慢性中毒。铅中毒对于幼儿健康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它会影响幼儿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发育,尤其是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有害的影响,使幼儿生长发育迟缓,导致幼儿智力障碍。再如,病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病源微生物,它一旦侵入人体,就会造成感染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孕妇感染上了流感病毒,可引起胎儿唇裂、小头畸形、无脑畸形等;而幼儿如果感染上了流感病毒,则会引起流行性感冒等疾病。(1)环境因素;(2)机体自身因素;(3)&&&&&&&&3&&&&&&&&&&&&例如,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爱护和关心,处事通情达理,能使幼儿生活在安宁、温暖、融洽、民主、愉悦的家庭氛围中,幼儿会从中感到安全、心情愉快,这有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相反,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经常争吵、关系紧张,将会使幼儿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而产生焦虑不安、敏感、多疑、胆怯、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甚至会导致某些心理疾病或心身疾病的产生,严重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促使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托儿所、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也是幼儿生活的社会环境。托幼机构中的安全管理、疾病预防、膳食提供以及教师的教育行为、人际关系、心理氛围等,都会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不仅生活在家庭、托幼机构中,而且还生活在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的社会环境中,一个社区、地区、乃至国家、国际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对幼儿的关心和保护机制,也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健康。第二节:幼儿的保育刚刚出生的婴儿,是一个十分孱弱的个体,他无法离开成人而独自在社会中生存。他弱小得甚至无法移动自己的身体,更无法自己去寻找食物人类赖以生存的所有的基本需要,都必须通过成人而获得。即使是在幼儿期,幼儿也尚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其自我照料、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等都比较缺乏,也必须依赖于成人而生存和生活。婴幼儿的这种依赖性,决定了成人要为他们提供必需的生活环境与条件,要给予他们精心的照顾与养育,这是婴幼儿得以生存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有关这方面的工作,在托儿所、幼儿园中通常称为保育工作。幼儿的保育工作是托儿所、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幼儿的年龄越小,其保育工作的重要性也就越加显得突出。一、保育的概念传统的保育,主要是指对幼儿的身体方面进行保护和照顾,这种理解是很不完整的。随着健康概念的日趋完善以及人们对幼儿生理、心理和教育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有关幼儿保育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得到扩展和深化。&&&&&&&&4&&&&&&&&&&&&保育,是指成人为幼儿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需的、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给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养育,以保护和促进幼儿正常发育和良好发展。它包括对幼儿的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两个方面。身体保育,是指对幼儿身体及其机能的保护、照顾与促进。它既包括对幼儿的身体进行保护和照顾,使其不受伤害,能正常发育,同时,也包括采取各种保健手段与措施,以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发展和完善。&&&&&&&&幼儿的身体与心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在对幼儿进行保育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的有机结合,不能顾此失彼。只有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健康。例如,在幼儿进餐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同时考虑到幼儿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保育。幼儿园为幼儿提供营养丰富、搭配合理的膳食,这是对幼儿身体保育的重要内容,幼儿教师应尽可能引导每个幼儿都吃完一定量的食物,以满足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但是,如果为了完成这项任务而采取消极的办法,逼迫幼儿吃,则会使幼儿对进餐过程产生消极的情绪,这不但会影响幼儿机体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甚至会逐渐导致幼儿产生神经性厌食。因此,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身体保育的过程中,必须同时重视对幼儿的心理保育,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积极地鼓励幼儿多吃一些食物,如果幼儿实在不想吃,则应该尊重幼儿的选择,决不能逼迫幼儿吃。再比如,两三岁的幼儿在午睡时,总免不了偶尔会出现尿床的现象,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是责备幼儿,还是理解和爱护幼儿?幼儿都有自尊心,如果这时幼儿教师能对幼儿表现出理解和关心,帮助幼儿悄悄地换下尿湿的裤子,把尿湿的褥子悄悄地拿出去晒一晒,并且帮助幼儿逐渐改掉尿床的毛病。这样做,不仅对幼儿的身体进行了保育,而且也对幼儿的心理进行了保育,即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帮助幼儿逐渐适应集体的生活。综上所述,全面的保育观应该包括以下主要的内容:1.保育这一概念包括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两个方面。2.无论是身体保育还是心理保育,都含有两层意义:一个是对身体和心理的保护和照顾,使其免受伤害,能正常发育;另一个是对身体机能和心理能力的促进和增进,使其能更好地&&&&&&&&5&&&&&&&&&&&&发展和完善。3.在对幼儿进行保育的过程中,要将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忽视任何一方,以促使幼儿的身心能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树立全面的保育观十分重要,它是做好幼儿保育工作的基础,更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健康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二、幼儿保育工作基本内容托幼园所的保育工作,涉及到幼儿的生活、游戏和学习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十分繁杂的,甚至有些琐碎,但它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健康的重要保证。托儿所、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主要包括:良好的、符合安全与卫生要求的物质环境以及良好的精神环境。(二)做好幼儿日常生活的保育工作例如,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幼儿一日的生活,为幼儿提供科学、合理的膳食,对幼儿的进餐、睡眠、穿脱衣服、盥洗、排泄等生活环节给予精心的照顾等。&&&&&&&&(六)积极锻炼幼儿的身体例如,保证幼儿每日户外活动以及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充分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有计划地锻炼幼儿的身体等。(七)做好特殊幼儿的保育工作例如,对体弱儿、残疾儿以及有心理问题的幼儿提供特殊的照顾、帮助与指导等。&&&&&&&&6&&&&&&&&&&&&三、幼儿保育工作的实施为了做好幼儿的保育工作,更好地维护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保育和教育相结合,是我国托幼园所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幼儿的保育工作固然很重要,但为了幼儿更好地发展,对幼儿实施全面的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要发展幼儿的心理能力,这些都需要在对幼儿进行保育与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只有将对幼儿的保育和教育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兼顾、相互渗透以及相互促进,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共同完成幼儿教育的任务。为此,幼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做好幼儿身心的保育工作以及幼儿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又要在保育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必要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实施一定的保育,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结合。例如,幼儿绘画活动通常属于教育活动的范畴,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这一活动的时候,需要注意到幼儿身体的保育,如坐姿与握笔姿势是否正确、光线来源与亮度是否合理、幼儿用眼时间与握笔时间的长短等。同时,幼儿教师还应该利用这一过程,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坐姿和握笔姿势,教育幼儿爱护自己的眼睛、讲究用眼卫生,这就做到了在教育过程中实施保育,在保育过程中进行教育。再比如,帮助幼儿穿脱衣服是一个最常见的对幼儿进行身体保育的过程。为了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幼儿教师还应该通过这一过程来发展幼儿,注意保育和教育相结合,逐步帮助幼儿学会自己穿脱衣服,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家庭也是幼儿生活的环境,家长理应承担起维护和增进幼儿健康的重任。要做好幼儿的保育工作,只靠托幼园所单方面的努力尚且不够,还需要得到幼儿家庭的支持与配合。例如,有些新人园的幼儿,由于不太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午睡时常常不能很快地入睡或者是&&&&&&&&7&&&&&&&&&&&&会较早地醒来,午睡时间明显不足,而且,幼儿第二天还要早早地起来上幼儿园,这很可能会使幼儿每日的睡眠时间不够充足,长此下去将会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为此,幼儿教师除了要做好幼儿午睡时的保育工作,还需要及时地与幼儿的家长取得联系,告诉家长幼儿午睡时的情况,并建议家长让幼儿能在晚上早些就寝,适当调整幼儿在家里的生活作息时间,双方相互配合,共同保证幼儿能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以确保幼儿健康地成长。有关幼儿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的具体内容与知识,将在随后的有关章节中作详细的阐述,在此仅作概要性的论述。&&&&&&&&第三节幼儿的健康教育由于幼儿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这就需要成人在幼儿的生活和活动等各个方面给予他们精心的照顾、爱护和帮助,与此同时,成人也应该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一、幼儿健康教育的意义健康教育是以促进人们的健康为目的、以教育为手段的一门新兴学科。在教育领域,作为人的培养与塑造工程,健康教育又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人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就是要向幼儿传授基本的健康知识,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幼儿自我保健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这不仅有益于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将为其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受益终生。幼儿健康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把通向健康之门的金钥匙交给幼儿,使幼儿能逐步学会关心自己的健康,成为自己健康的小主人。因而,它是帮助幼儿获得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一种积极的、重要的途径。(二)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教育作为20世纪90年代促进全球初级卫生保健的战略重点。1988年第13届世界健康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健康教育应该从小抓起,要让健康教育系统地走上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的课堂。1991年召开的第14届世界健康教育大会上,在更是突出地强调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儿童和青少年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我国政府也已经把“开展全民健康教育”纳入到“年的十年卫生发展规划”之中。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以预防为主。把健康教育纳入到托幼园所的教育之中,从幼儿抓起,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环节。&&&&&&&&8&&&&&&&&&&&&幼儿是未来世纪的主人,他们的态度、行为、习惯以及健康状况对未来的社会面貌将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就是对未来世纪进行投资,因为,他们是未来的父母,未来的公民,未来的领导人。只有实现了个体的身心健康,才能促进整个社会健康。&&&&&&&&为幼儿所选择的知识,既要考虑适合幼儿身心发育和发展的特点以及他们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又要考虑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不必要求知识的系统性,可以根据幼儿所处环境的特点以及幼儿发展的需要进行有关的教育。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可以帮助他们适当地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概括,使幼儿获得的健康知识能比较系统些,不断地提高幼儿分析、归纳、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无论怎样,给予幼儿的知识都必须注意其科学性与可接受性。(二)帮助幼儿逐步树立起对健康的正确态度帮助幼儿树立起对健康的正确态度,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一个人对于健康的态度如何,不仅表明了他的行为倾向,而且,它还能对行为起到直接的干预作用。应该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关心自己的健康,树立起“我要爱护我自己”、“我要做健康的小主人”的意识和正确态度,使幼儿相信:我自己能照顾好自己,只要自己能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注意到自我保健和自我保护,自己便可以成为健康的小主人。幼儿对于健康的正确态度的形成,是促使幼儿将有关健康的知识转化为健康行为和习惯的动力。当幼儿对健康有了一定的正确态度以后,他就会变得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更加积极地获取有关健康的知识,而当面临健康的问题时也就会变得更加审慎地行事。一旦幼儿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态度,将有可能对其一生的行为产生持久性的影响。(三)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目的就是要促使人们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只有将健康的知识和对健康的正确态度转化为健康的行为,才能真正地达到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应该逐步使幼儿认识到:只有按照健康的知识去做,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教师应努力地帮&&&&&&&&9&&&&&&&&&&&&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改掉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使其形成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幼儿阶段正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的健康教育应注重在幼儿尚未受到不良的生活、卫生行为影响之前,就予以适时、适当的健康教育,这对幼儿健康行为的形成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生活中经常地、不断地引起幼儿健康的行为,则有助于幼儿建立起比较稳固的动力定型,从而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以上幼儿健康教育的三项任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健康知识的获得是基础,正确的态度是形成健康行为的动力,而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则是最终的目的。在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最终达到增进幼儿身心健康的目的三、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幼儿的健康教育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生活卫生教育、安全教育、体育锻炼以及心理卫生教育。(一)生活卫生教育幼儿生活卫生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幼儿获得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基本的生活知识和卫生知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提高幼儿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使幼儿逐步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幼儿的生活卫生教育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预防保健的教育、保持环境整洁的教育等。(二)安全教育幼儿安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幼儿获得和掌握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使幼儿逐步懂得爱护自己和他人,不断地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幼儿的安全教育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的安全知识的教育、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或少受伤害的能力培养等。&&&&&&&&幼儿心理卫生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幼儿自身的心理强度,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幼儿的心理卫生教育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情绪情感的教育、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自我价值感的培养、性教育等。&&&&&&&&10&&&&&&&&&&&&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虽然可以相对地分为上述四个方面,但由于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渗透和关联,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将上述几个方面综合地加以考虑,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对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综合的效应。有关幼儿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将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中作详细的阐述。思考题1.什么是健康?整体健康观的含义是什么?2.影响幼儿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保育的含义是什么?4.幼儿保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5.简述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二章第一节:神经系统人体由数以亿计的细胞构成。细胞种类很多,形态、功能各异,但每个细胞都可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存在于细胞之间的物质,称为细胞间质,是维持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环境。许多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与细胞间质集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组织。人体的基本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多种组织集合在一起构成有一定位置、形状和生理功能的器官。如脑、心脏、肺、胃、肠、肝、胆、脾、肾、膀胱以及眼、耳等等。多个器官共同作用,进行某一完整的生理活动,就称为某一系统。比如,口腔、食道、胃、肠、肝、胆、胰腺等,构成消化系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人体包括:神经、运动、循环、呼吸、消化、排泄、内分泌和生殖八大系统。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以及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人体从外界摄取养料并贮存能量,称为同化作用;体内部分物质氧化分解、产生能量,以供人体各种生理活动需要,并排出废物,称为异化作用。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新陈代谢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同化作用相对较强。&&&&&&&&11&&&&&&&&&&&&第一节神经系统一、概述人的意识产生于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均受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一)神经元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的结构可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是神经元营养和代谢的中心,并能整合信息。突起分为轴突和树突。每个神经元有众多短小的分支,就是树突。树突能接受刺激并将刺激传向细胞体。神经上有一条细长的分支,是轴突。它能将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图2.1)。有的轴突外包有髓鞘,起保护和绝缘的作用。&&&&&&&&12&&&&&&&&&&&&(二)脊髓和反射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与脑干相连,下达腰椎。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从脊髓发出许多神经,通过椎间孔,分布于躯干、四肢和内脏,称为脊神经。来自躯干、四肢及内脏器官的刺激先传到脊髓,再传人脑。如果脊髓受到横断损伤,损伤面以下的身体各部位将失去与脑的联系,发生感觉和运动障碍,称为截瘫。反射是人体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发出的反应,是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按照巴甫洛夫的观点,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无条件反射是指先天具备的、不学而会的反射活动,如奶头放到新生儿嘴里,他就能吮吸并吞咽乳汁;膀胱贮满尿液,新生儿就要排尿等等。无条件反射在脊髓及脑干参与下即可完成。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条件反射。比如,妈妈每次给新生儿喂奶时,都抱成一定的姿势,大约到新生儿出生后的第11天左右,当妈妈把新生儿抱成喂奶的“一定姿势”,奶头还没放到新生儿的嘴里时,新生儿便做出吸吮的动作。这就是对喂奶姿势的条件反射。(三)脑脑位于颅腔内,分为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四部分。脑干将脑与脊髓连结起来,它自下而上可分为延髓、脑桥和中脑。脑干中有调节呼吸、循环、吞咽等基本生理活动的神经中枢,脑干受损伤,可危及生命。间脑在脑干上方,大部分被大脑覆盖,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能将全身各部位传人的神经冲动进行简单的分析,更换神经元后,传递到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全身传人神经冲动在到达丘脑前交叉到对侧,因此,一侧丘脑受伤时,对侧肢体的感觉将会丧失。下丘脑位于丘脑前下方,体积很小,作用却很大。它有控制体温、食欲及干渴感觉的中枢,还有调节人体对环境刺激发生情绪性反应的中枢。下丘脑前部的脑垂体,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内分泌腺,它分泌的生长激素能调节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小脑位于大脑后下方,脑干背侧。小脑通过神经纤维与脑干、大脑、脊髓发生联系。小脑能处理大脑发向肌肉的信号,维持肌肉的紧张度,控制人体的活动,并保持人体随意运动的平衡与协调。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也是人类进行思维和意识活动的器官。大脑分左、右两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凹陷处称为“沟”(深的叫裂),隆起处称为“回”,“沟”与“回”大大增加了大脑的表面积。较大的沟裂有: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和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大脑表面分成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部分(图2.2)。&&&&&&&&13&&&&&&&&&&&&大脑的表面集中了大量神经元细胞体,约2~3毫米厚,称为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神经元能接受刺激,整合、处理信息,并以记忆的形式贮存各种信息。大脑皮层以内是众多的神经纤维,使大脑两半球之间及大脑与脑的其他部分之间发生广泛联系。根据大脑皮层各部位主要机能的不同,可划分为许多机能区,叫“大脑皮层机能定位”,也叫某种活动的中枢。如额叶有记忆、思维中枢;枕叶有视觉中枢;颞叶有听觉中枢;顶叶有躯体感觉中枢。脑神经从脑发出,主要分布于头、面部的器官。(四)植物性神经植物性神经从脑和脊髓发出,分布于内脏器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植物性神经通过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调节机体的营养、呼吸、循环、内分泌、排泄、生长及生殖等生理活动,并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植物性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类,它们分布于同一器官,作用相反,相互制约,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协调、准确。二、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一)脑发育非常迅速婴幼儿时期脑的发育非常迅速,从出生到7岁,脑重量增加近4倍,7岁左右已基本接近成人。与此同时,脑的机能也逐渐复杂、成熟和完善起来,为建立各种条件反射提供了生理基础(图2.3)。&&&&&&&&14&&&&&&&&&&&&(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均衡脊髓和脑干在出生时即已发育成熟,而小脑发育则相对较晚,从1岁左右迅速发育,3~6岁逐渐发育成熟。所以,1岁左右学走路时步履蹒跚,3岁时已能稳稳地走和跑,但摆臂与迈步还不协调;到5~6岁时,就能准确协调地进行各种动作,如走、跑、跳、上下台阶,而且能很好地维持身体的平衡。大脑皮层发育极为迅速。到8岁左右,儿童大脑皮层发育已基本接近成人。脑的发育是否完善,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影响,其一为遗传基础,即发展的潜力;其二为个体生长环境中各种刺激的作用,丰富的、适度的刺激可促进脑细胞结构和机能的发育。优生,提供了脑发育的良好潜力;优育,给婴幼儿丰富的生活体验,使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三)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幼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形成较慢,但兴奋持续时间较短,容易泛化,主要表现为对事物保持注意的时间不长,常随兴趣的改变而转移注意,动作缺乏准确性等等。(四)植物性神经发育不完善交感神经兴奋性强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弱。比如,婴幼儿心率及呼吸频率较快,但节律不稳定;胃肠消化能力极易受情绪影响。三、幼儿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一)保证合理的营养&&&&&&&&15&&&&&&&&&&&&婴幼儿正值脑细胞发育的高峰期,如果缺乏必需的营养物质,如优质蛋白质、脂类、无机盐等,将影响神经细胞的数量及质量。(二)保证空气新鲜成人脑的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1/4;婴幼儿脑耗氧几乎占全身耗氧量的1/2。因此,婴幼儿生活的环境应空气新鲜。新鲜空气含氧多,可以确保婴幼儿发育对氧气的需求。(三)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可使全身各系统、器官,特别是神经系统得到充分休息,消除疲劳,积蓄养料和能量。睡眠时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多于清醒时的分泌量。长时间睡眠不足,会影响婴幼儿身体和智力的发育。睡眠时间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总的要求是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体弱儿睡眠多一些。(四)制订和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托幼园所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地制订生活制度,安排好不同年龄班一日活动的时间和内容。生活有规律,形成良好习惯,可以更好地发挥神经系统的功能。(五)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托幼园所保教人员要热爱、关心幼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和引导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坚持正面教育,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不歧视有缺陷的幼儿;更不能体罚及变相体罚幼儿,以保证孩子在托幼园所中生活愉快。(六)安排丰富的活动及适当的体育锻炼丰富的活动,特别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体育锻炼,能促进脑的发育,能提高神经系统反应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为使大脑两半球均衡发展,应使幼儿的动作多样化,如两手同时做手指操、攀爬及各种幼儿基本体操等。日常活动中注意让幼儿多动手,尽早用筷子进餐,学会使用剪刀,玩串珠子游戏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左右开弓”,能更好地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发育。&&&&&&&&第二节感觉器官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途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摸觉、味觉及本体感觉等等。视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人们获得的知识70%来自视觉。&&&&&&&&16&&&&&&&&&&&&一、视觉器官——眼睛(一)概述眼球是感受光线刺激的视觉器官。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折光物质组成。眼球周围的附属结构除眼肌外,还包括眼睑、结膜、泪腺、睫毛、眉等(图2.4)。&&&&&&&&1.眼球壁眼球壁的最外层是巩膜和角膜,较厚、白色、坚韧的巩膜,能保护眼球;巩膜前方是透明的角膜,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眼球壁中层后三分之二为脉络膜,有大量色素和血管,能防止光线散射并为眼球输送营养。脉络膜前缘是由睫状肌构成的睫状体,睫状体借悬韧带与晶状体相连。睫状体向前是环形的虹膜,虹膜含色素,决定“眼球”的颜色。虹膜中央是圆形的瞳孔。随着光线强弱的变化,瞳孔可改变大小,进而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强弱。眼球壁最内层是视网膜,能将光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形象。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一种是视锥细胞,能感觉强光和有色光;另一种是视杆细胞,能感受弱光刺激,使人们在较黑暗的环境中仍能看清物体的轮廓。2.眼球内的折光物质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其中最重要的是晶状体。晶状体位于虹膜后方,形似双凸透镜,有弹性。晶状体借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通过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而改变其凸度,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聚焦成像。晶状体的弹性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晶状体与角膜之间是房水。房水有营养角膜和晶状体的作用,并维持眼压。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是一个较大的空隙,填充着无色透明的胶状物,称玻璃体,它能支撑眼球并加强聚光效果。&&&&&&&&17&&&&&&&&&&&&若光线经过折光物质不能准确地在视网膜上聚焦成像,大脑皮层不能收到清晰的信号,难以形成清晰的图像,就称为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二)幼儿眼睛的特点1.眼球前后径较短,呈生理性远视,一般到5~6岁左右转为正视。2.晶状体弹性大,调节能力强,因此能看清很近的物体。如果幼儿形成不良的用眼习惯,长时间视物过近,则会使睫状肌过度紧张而疲劳,以致使晶状体变凸,形成近视。(三)眼的卫生保健1.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1)不在光线过强或暗的地方看书、画画。(2)看书写字时眼距书本保持1尺以上的距离。(3)不躺着看书,以免眼与书距离过近;不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因身体活动可导致书与眼的距离经常变化,极易造成视觉疲劳。(4)集中用眼一段时间后应望远或去户外活动,以消除眼的疲劳。(5)容易导致幼儿用眼时间过长的活动主要是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等,因此要限制幼儿看电视的时间,一般每周1~2次,每次不超过1小时,小班不超过半小时。看完电视适当进行户外活动。2.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采光条件。幼儿活动室窗户大小适中,使自然光充足。室内墙壁、桌椅家具等宜用浅色,反光较好。自然光不足时,宜用白炽灯照明。3.为幼儿提供的书籍,字体宜大,字迹、图案应清晰。教具大小要适中,颜色鲜艳,画面清楚。4.定期给幼儿测查视力。幼儿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也是矫治视觉缺陷效果最明显的时期。定期为幼儿测查视力,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矫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当幼儿出现某些特殊行为时,要提醒家长,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比如:两眼“黑眼珠”.不对称;经常眨眼、皱眉、眯眼;眼睛发红或常流泪;看东西经常偏着头;经常混淆形状相近的图形;看图片只喜欢大的;手眼协调差等等。5.教育幼儿不要揉眼睛,毛巾、手绢要专用,以预防沙眼、结膜炎。6.预防眼外伤。7.照顾视力差的幼儿,减轻他们的用眼负担,合理安排他们的座位,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并让他们经常望远。若幼儿配戴矫治眼镜,应要求幼儿按医生的嘱咐去做。&&&&&&&&18&&&&&&&&&&&&二、听觉器官——耳(一)概述耳是听觉和平衡觉器官,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图2.5)。&&&&&&&&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耳廓主要由软骨和皮肤构成,能收集声波,也是传统中医学进行耳针穴位疗法的部位。外耳道的外三分之一由软骨构成,软骨外的皮肤上有耳毛和能分泌耵聍的耵聍腺。外耳道是声波进入中耳的通道。中耳包括鼓膜、三块听小骨和咽鼓管开口。鼓膜介于外耳和中耳之间,是一块椭圆形的薄膜。三块听小骨外连鼓膜,内与耳蜗相连,可以把鼓膜振动传到耳蜗。中耳的空隙叫鼓室,鼓室有通向咽部的咽鼓管开口。吞咽时,空气从咽部进人中耳,使鼓膜两侧的气压相等,保证鼓膜正常振动,人们才能听到清晰的声音。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和前庭。耳蜗内有数千根听觉神经纤维末梢,并充满液体。声波使鼓膜振动并带动听小骨,听小骨振动引起耳蜗内液体的振动,听神经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送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半规管和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人体运动时,特别是头部位置改变时,位觉感受器将刺激传到大脑,形成位觉。(二)幼儿耳的特点1.外耳道比较狭窄,外耳道壁尚未完全骨化。2.咽鼓管相对比较短、平直、管径较粗。当鼻腔有感染时,病菌易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三)幼儿耳的卫生保健1.不要用锐利工具给幼儿掏耳朵,防止损伤外耳道,引起外耳道感染;若不慎损伤鼓膜,则会影响听力。若耵聍较多,发生栓塞,可请医生取出。一般,耵聍会自行脱落。&&&&&&&&19&&&&&&&&&&&&2.预防中耳炎。要教会幼儿正确的擤鼻涕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个鼻孔擤另一个鼻孔,擤完再擤这一个,不要太用力,更不要按住两个鼻孔同时擤,以免鼻腔分泌物经咽鼓管进人中耳。不要让幼儿躺着进食、喝水。防止污水进入外耳道。若在洗头、游泳时污水进入,可将头偏向进水一侧,单脚跳几下,将水控出。3.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及早发现其听觉异常。如:婴幼儿对突然的或过强的声音反应不敏感;与人交流时总盯着对方的嘴;听人说话喜欢侧着头,耳朵对着声源;不爱说话,或发音不清、说话声音很大;平时很乖、很安静,睡觉不怕吵;经常用手搔耳朵,说耳闷、耳内有响声等。&&&&&&&&第三节:运动系统第三节运动系统一、概述“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保持人体健康。运动系统由骨骼、肌肉和骨连接构成。可以活动的骨连接叫关节。肌肉跨过关节,由两端的肌腱与骨相连,并包围着骨骼。肌肉收到脑发出的信号而收缩,通过肌腱牵拉骨骼,以关节为支点,产生相应的动作。此外,骨骼还起着支持人体、保护内脏器官和造血等功能。(一)骨骼&&&&&&&&20&&&&&&&&&&&&人体有206块骨。骨骼(图2.6),以脊柱为中心,支撑着身体。从正面看,一个人的躯干是挺直的,从侧面看脊柱有四道生理性弯曲。这些弯曲可以减轻运动时对脑的冲击力,保护脑组织;能够平衡身体,并能负重(图2.7)。&&&&&&&&骨的基本构造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骨膜是骨表面的一层薄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骨膜还有大量成骨细胞,可使骨长粗。骨膜内坚韧的结构就是骨质。骨髓填充于骨髓腔内,能制造血细胞。骨的成分主要包括无机盐和有机物。无机盐主要是钙、磷化合物,使骨坚硬;有机物主要有骨胶原等蛋白质,使骨有韧性和弹性。(二)肌肉肌肉可分为骨胳肌、平滑肌和心肌。骨骼肌能接受大脑的指令而收缩、舒张,使人体产生各种运动,因此又称随意肌。面部的表情肌附着于皮肤,能自如活动,也属骨骼肌。平滑肌分布于内脏器官,不受意识支配,又称不随意肌。心肌只存在于心脏,能自动、有节律地收缩、舒张,产生有节律地一搏动。肌肉的主要成分包括水和蛋白质等物质。成年人肌肉约占体重的40%;年龄越小,肌肉所占体重比例越低,肌肉中水分越多。肌肉呈红色,是因为伴随有大量血管。人称骨胳肌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就是因为肌肉收缩时能挤压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肌肉收缩产生力量,力量来源于肌肉中蛋白质、葡萄糖等储备的能量。经常锻炼,可使肌肉&&&&&&&&21&&&&&&&&&&&&丰满,能源储备充足,力量增强。(三)关节骨连接主要有3种形式:1.直接连接。如颅骨,骨与骨之间有骨缝,随年龄增长,骨缝逐渐骨化。2.半直接连接。如椎骨,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物是橡胶样的软骨,使脊柱既能支撑身体,又有弹性,能在一定范围内活动。3.关节。这是四肢骨之间及躯干骨之间连接的主要形式。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图2.8)。&&&&&&&&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二者相互嵌合,表面有软骨,可减少活动时产生的摩擦和震动。包围着关节面的纤维组织,叫关节囊,能保护关节,关节囊外有韧带,起固定关节的作用。关节囊与关节面之间的间隙,称关节腔,充满滑液,能润滑关节。机体不同部位的关节,结构不尽相同,所以活动范围及牢固程度也不同。如髋关节的关节窝很深,关节头呈球状,大部分嵌合在一起,因此牢固性很强而活动范围较小,使大腿的活动远不及上肢灵活,但能牢固支撑身体。上肢肩、肘、腕部关节因关节窝较浅,活动范围较大,能内伸外展、旋转自如,但牢固性较差,受外力作用时,容易脱臼。二、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一)骨骼1.小儿骨中有机物较成人多,骨的弹性大,可塑性强,且骨骼中软骨较多,因此,容易因姿势不好等原因造成骨骼变形。&&&&&&&&22&&&&&&&&&&&&2.骨膜较厚,骨的再生能力较强。若发生骨折,可能为不完全骨折,即骨折部位还有部分骨膜相连,称为“青枝骨折”。3.婴幼儿颅骨骨化尚未完成,有些骨的连接处仅以一层结缔组织膜相连,称囟门。前囟在颅顶中央,约在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囟门闭合的时间,反映婴儿颅骨骨化的程度。4.出生时腕骨都是软骨,以后逐渐出现骨化中心,到10岁左右,8块腕骨的骨化中心才出齐,13~16岁才完全骨化。5.随着动作的发展,逐渐形成脊柱的生理弯曲。新生儿的脊柱较平直,只有最下方的骶部有弯曲;3个月左右会抬头了,逐渐形成颈前曲;6个月左右能坐,形成胸后曲;1岁左右开始站立行走时,形成腰前曲,以维持行走时身体的平衡。婴幼儿时期,脊椎的生理性弯曲虽已出现,但未完全固定,一般在18~25岁之间,才能完全固定。6.骨盆是由髋骨与脊柱下部的骶骨和尾骨围成的骨性腔。婴幼儿时期,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借软骨连接起来,一般在18~25岁左右才骨化成为一块完整的骨。(二)肌肉1.幼儿肌肉中水分较多,蛋白质及储存的糖元较少,因此肌肉柔嫩,收缩力较差,力量小,易疲劳。但由于幼儿新陈代谢旺盛,疲劳后恢复较快。2.婴幼儿时期,支配大肌肉群活动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早,故大肌肉动作发育较早,躯干及上下肢活动能力较强;支配小肌肉群活动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晚,手部腕部小肌肉群活动能力较差,难以完成精细的动作。(三)关节特点幼儿的关节窝较浅,周围韧带较松,关节的活动性及伸展性较强,但牢固性较差,在较强外力作用下,容易脱臼。(四)足弓特点婴幼儿足弓周围韧带较松、肌肉细弱,若长时间站立、行走,足底负重过多,易引起足弓塌陷,特别是肥胖儿更易发生扁平足。&&&&&&&&三、幼儿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一)教育幼儿保持正确姿势保持正确姿势,形成良好体态,即“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育。不良体态如驼背、严重脊柱侧弯等,使胸廓畸形,可严重影响幼儿的&&&&&&&&23&&&&&&&&&&&&心肺发育,易患呼吸系统疾病。体态不良的幼儿也容易产生自卑感,影响健全性格的形成。为防止骨骼变形,形成良好体态,需注意以下几点:婴儿不宜过早坐站,不宜睡软床和久坐沙发。负重不要超过自身体重的八分之一,更不能长时间单侧负重。托幼园所应配备与幼儿身材合适的桌椅。教师要随时纠正幼儿坐、立、行中的不正确姿势,并为幼儿做出榜样。正确站姿是:头端正,两肩平,挺胸收腹,肌肉放松,双手自然下垂,两腿站直,两足并行,前面略分开。正确坐姿是:头略向前,身体坐直、背靠椅背;大腿和臀部大部分落坐在座位上;小腿与大腿成直角,两手自然放在腿上;脚自然放在地上。有桌子时,身体与桌子距离适当;两臂能自然放在桌子上,不耸肩或塌肩,坐时两肩一样高。(二)组织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可使肌肉更健壮有力;可刺激骨的生长,使身体长高,并促进骨中无机盐的积淀,使骨更坚硬。户外活动时适量接受阳光照射,可使身体产生维生素D以预防佝偻病。锻炼时血液循环加快,可为骨骼、肌肉提供更多的营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运动方式及运动量,使幼儿全身得到充分锻炼。(三)衣服要宽松适度幼儿不宜穿过于紧身的衣服,以免影响血液循环,鞋过小会影响足弓的正常发育。衣服、鞋宽松应适度,过于肥大会影响运动,易造成意外伤害。(四)供给充足的营养骨的生长需要大量蛋白质、钙和磷等,还需要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肌肉生长及“能量”的贮存,需要大量蛋白质和葡萄糖。合理膳食是保证骨骼、肌肉发育的重要条件。&&&&&&&&第二章第四节: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图2.9)。&&&&&&&&24&&&&&&&&&&&&血液循环指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再从全身回到心脏的过程,该系统包括血液、心脏和血管。淋巴循环是指全身淋巴液进入血管、参加血液循环的过程,淋巴系统包括淋巴液、淋巴管和淋巴结。循环系统在机体中起着运输各种物质(养料、氧、废物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一)血液循环系统1.血液血液存在于心脏和血管中,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它是血细胞生存的环境,并起着运送血细胞、养料、细胞和代谢废物等作用。血浆中的纤维蛋白酶原和钙有帮助伤口止血的作用。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双面凹陷的圆盘状,体积较小,数目很多,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约有红细胞350万~500万个。红细胞能把氧气输送到身体各部位,并把二氧化碳运送到肺。上述功能与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有关。血红蛋白又叫血色素,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使血液呈红色。血红蛋白能与氧结合,把氧输送到组织中去,再与二氧化碳结合,把它输送到肺,以完成吐故纳新。白细胞体积较大,数目较少,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约个。白细胞能吞噬病菌,当白细胞数量少于正常值时,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白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则反映机体已有病菌感染。&&&&&&&&25&&&&&&&&&&&&血小板很小,能止血和凝血,皮肤上伤口出血时,血小板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和钙共同作用,凝成血块堵住伤口。伤口较大时,血小板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约有血小板10万~30万个。2.心脏心脏位于胸腔内,形状像个桃子,心底部连接着主动脉,心尖游离向左下方。心脏内部有四个腔。上面两个叫心房,下面两个叫心室。房室之间有瓣膜,为单向的阀门,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而不会倒流。心脏左右两半互不相通。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心率,测心率应在受试者处于安静状态时测。3.血管血管是血液循环的通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是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的管道。连接左心室的是主动脉,管壁很厚、富有弹性,管径较粗大。由于心室收缩的推动力及血管壁的弹性,主动脉内的血流速度很快。主动脉分出颈动脉、腹主动脉、冠状动脉等,再逐级分支,越分越细,管壁也越来越薄,血液流速逐渐减慢。毛细血管由动脉逐级分支后形成。管径极小,管壁极薄。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速度极慢,使血液中的氧及养料能透出毛细血管壁输送给细胞;同时,细胞代谢的废物又透过管壁进入毛细血管再进入静脉。静脉是血液流回心脏的管道,由毛细血管静脉端逐渐汇集而成。与动脉相反,它是越来越粗,最粗大的是连接右心房的上、下腔静脉。经过物质交换后的血液由静脉进入右心房,再入肺进行气体交换。血液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称血压,一般指动脉压。心室收缩时产生的压力称收缩压,心室舒张时产生的压力称舒张压。心脏有节律地收缩舒张时,会引起主动脉的搏动,并沿着动脉管壁传播,使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脉管壁也跟着搏动,称为脉搏。脉搏可反映心脏和动脉的机能状况。4.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由于左心室收缩血液进入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进入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主动脉及各级动脉中的血液富含氧气,颜色鲜红,是动脉血;静脉血颜色发暗,含较多废物和二氧化碳。肺循环:由于右心室收缩血液进入肺动脉,到肺泡壁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26&&&&&&&&&&&&流回右心房。5.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受植物性神经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血压降低。(二)淋巴系统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装置,包括淋巴液、淋巴管、淋巴结、扁桃体等。1.淋巴液和淋巴管细胞代谢的废物及细胞间的水分,渗透进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毛细淋巴管分布于全身,逐渐汇合成较大的淋巴管,最后汇集到两根较粗的淋巴干。淋巴干与上、下腔静脉相通,淋巴液由此进入静脉,加入血液循环。2.淋巴结淋巴管道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扁圆形小体,叫淋巴结。淋巴结大多成群存在,身体浅表部位的淋巴结群主要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细胞随淋巴液进入血液循环,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能过滤一定范围的淋巴液,扣留并消灭其中的异常细胞和病菌。同时,淋巴结会肿大、疼痛,所以,淋巴结的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3.扁桃体扁桃体位于咽部后壁两侧,与机体免疫有密切关系。二、幼儿循环系统的特点(一)血液幼儿的血液总量相对比成人多,约占体重的8%~10%。但幼儿的造血器官易受伤害,某些药物及放射性污染对造血器官危害极大。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血液循环量增加很快,喂养不当或幼儿严重挑食、偏食,容易发生贫血。幼儿血液中血小板数目与成人相近,但血浆中的凝血物质(纤维蛋白、钙等)较少,因此一旦出血,凝血较慢。幼儿白细胞吞噬病菌能力较差,发生感染容易扩散。(二)心脏&&&&&&&&27&&&&&&&&&&&&由于婴幼儿心输出量少,而新陈代谢旺盛,为满足需要,只有加快心率来补偿。年龄越小,心率越快(见表2.1)。表2.1不同年龄的心率&&&&&&&&常以测量脉搏来表示心率。儿童的脉搏很容易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稳定,如哭闹、进餐、发热、运动等都会影响脉搏。因此,测量脉搏应在儿童安静时进行。(三)淋巴器官幼儿时期淋巴系统发育较快,淋巴结的保护和防御机能显著。扁桃体在4~10岁发育达到高峰,此年龄阶段儿童易患扁桃体炎。三、幼儿循环系统的卫生保健(一)合理组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组织幼儿进行适合其年龄特点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造血机能;能提高心脏的工作能力,增加每搏输出量。组织幼儿锻炼应注意让幼儿每天有体育活动时间,但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幼儿应安排不同时间、不同强度的活动。避免长时间的剧烈活动以及要求憋气的活动(如拔河比赛等)。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结束时做整理活.动,尤其在比较剧烈的运动后不宜立即停止。因为运动时,心脏向骨骼肌输送大量血液,如果立即停止运动,血液仍留存在肌肉中,静脉回流减少,使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可造成脑暂时缺血,引起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慌甚至晕倒等后果。(二)预防动脉硬化应始于儿童预防动脉硬化应从幼年开始,使幼儿形成有利于健康的饮食习惯。儿童膳食应控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同时,宜少盐,口味“淡”。(三)纠正幼儿挑食、偏食的毛病,预防缺铁性贫血。(四)发烧时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担。&&&&&&&&28&&&&&&&&&&&&第五节呼吸系统一、概述人体不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呼吸。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图2.10)。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一)呼吸道1.鼻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鼻腔前部有皮肤,上有鼻毛,其余部分覆盖着粘膜,分布着丰富的血管,能温暖和湿润吸入的空气。鼻粘膜能分泌粘液,其中含有能灭菌的酶类,空气进入鼻腔被鼻毛和鼻粘膜过滤、净化。鼻旁窦是鼻腔周围含气的空腔,发音时起共鸣作用。鼻还是嗅觉器官。2.咽咽是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共同通道。鼻咽部后壁两侧上方,有一对咽鼓管开口,通过咽鼓管与中耳鼓室相通。&&&&&&&&29&&&&&&&&&&&&3.喉喉既是呼吸道的一部分,也是发音器官。喉腔前上部有一块叶状的会厌软骨,吞咽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就盖住喉口,防止食物进入呼吸道。喉腔侧壁左右各有一条声带,两条声带之间的空隙叫声门裂。发音时,声带拉紧,声门裂缩小,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使之振动而发出声音。4.气管、支气管气管上与喉相接,下入胸腔分为左、右支气管。管壁内表面覆盖着有纤毛的粘膜,能分泌粘液,能粘住吸入的尘粒与病菌,粘膜上密集的纤毛不断向喉口方向摆动,经咳嗽将痰排出体外。(二)肺肺位于胸腔内。支气管人肺后逐级分支,越分越细,最后形成肺泡管,附有很多肺泡。肺泡壁很薄,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网和弹性纤维。弹性纤维使肺泡富有弹性。毛细血管与肺泡紧贴在一起,有利于气体交换。(三)呼吸运动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包括肋骨和隔肌的运动。呼吸运动受中枢神经的调节。呼吸频率随年龄、性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测量肺活量,可判断一个人呼吸机能的强弱。二、幼儿呼吸系统的特点(一)呼吸器官的特点婴幼儿鼻腔较狭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缺少鼻毛,容易受感染。感染时可引起鼻粘膜充血、肿胀,分泌增多,造成鼻腔堵塞。鼻中隔前下方血管丰富,容易因干燥、外伤等原因出血,称为“易出血区”。鼻泪管较短,鼻腔感染可引发泪囊炎、结膜炎等。幼儿喉腔狭窄,粘膜柔嫩,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组织。如果感染,可因粘膜充血、肿胀使喉腔更狭窄,致呼吸困难。幼儿喉部的保护性反射机能尚不完善,吃食物时说笑,容易将未嚼碎的食物呛入呼吸道。幼儿声带容易疲劳,若发生肿胀充血,可造成声音嘶哑。&&&&&&&&30&&&&&&&&&&&&幼儿气管和支气管管腔较狭窄,管壁柔软,缺乏弹性组织;纤毛运动较差,若发生感染易造成呼吸困难。幼儿肺泡数量少、容积较小,若被粘液阻塞,也易引起呼吸困难。(二)呼吸运动的特点幼儿新陈代谢旺盛,机体需氧量相对比成人多,只能加快呼吸频率以满足需要,所以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新生儿每分钟呼吸约40~44次,岁以内约30次,11~3岁约24次,4~7岁约22次。因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婴幼儿呼吸节律常不稳定。因呼吸肌较弱,以腹式呼吸为主。三、幼儿呼吸的卫生保健(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1.养成用鼻呼吸的习惯,充分发挥鼻腔的保护作用。若幼儿白天张口呼吸,睡眠时打鼾,可能是由于鼻咽后壁的增殖腺肥大所致,应去医院诊治。2.教育幼儿不挖鼻孔,以防鼻腔感染或引起鼻出血。3.教育幼儿咳嗽、打喷嚏时,不要面对他人,用手帕捂住口鼻。教给幼儿正确的擤鼻涕方法。4.不要让幼儿蒙头睡眠,以保证吸入新鲜空气。(二)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新鲜空气含氧量充足,能满足机体需要。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三)科学组织幼儿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可以加强呼吸肌的力量,促进胸廓和肺的正常发育,增加肺活量。户外活动还能提高呼吸系统对疾病的抵抗力,预防呼吸道感染。(四)严防呼吸道异物培养幼儿安静进餐的习惯,不要边吃边说笑。教育幼儿不要边玩边吃小食品,更不可抛起来“接食”。不要让婴幼儿玩玻璃球、硬币、扣子、豆类等小东西。教育他们不要把这些小物件放人鼻孔。&&&&&&&&31&&&&&&&&&&&&婴幼儿不要玩塑料袋,以防他们套到头上。(五)保护幼儿声带选择适合幼儿音域特点的歌曲或朗读材料,每句不要太长,每次练习时,发声时间最多在4~5分钟内。鼓励幼儿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说话,避免高声喊叫。练习发声的地点应保持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冬季不要在室外练声,要避免幼儿在温度骤变的情况下练习发声。第六节消化系统一、概述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图2.11)。&&&&&&&&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消化液含有水、无机盐和多种消化酶,能分别消化分解不同的营养物&&&&&&&&32&&&&&&&&&&&&质。(一)口腔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包括牙齿、舌,还有三对唾液腺的开口。1.牙齿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长在上、下颌骨的牙槽里。牙齿的外形包括三部分:长在牙槽骨中的叫牙根,露在口腔中的叫牙冠,牙根与牙冠之间叫牙颈。牙颈表面覆盖着粘膜,叫牙龈。牙齿主要由牙本质构成(图2.12),在牙冠部位,牙本质外层为乳白色的牙釉质,极坚硬,但损坏后不能再生。在牙根部位,牙本质外层是牙骨质。牙齿中央有空腔,称牙髓腔,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若因患龋齿使牙髓暴露,会引起疼痛。牙齿的形态可分为切牙、尖牙、双尖牙、磨牙四种类型。成人口腔中一般有32颗牙齿,上下、左右对称,排序为:磨3、双尖2、尖1、切2。&&&&&&&&牙齿的主要功能是咀嚼、磨碎食物,使食物与消化液混合。牙齿还能辅助发音。2.舌舌面上有味蕾,能辨别味道;舌能帮助搅拌和吞咽食物,并帮助发音。3.唾液腺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腺和舌下腺,能分泌唾液进入口腔。唾液含水分、淀粉酶、溶菌酶等。&&&&&&&&33&&&&&&&&&&&&(二)胃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胃的上端与食道相通处叫贲门,下端与十二指肠相通处叫幽门。胃壁内表面为粘膜层,可分泌胃液。胃能暂时贮存食物,并初步消化食物。胃蛋白酶能初步分解蛋白质。胃酸是浓度很低的盐酸,能刺激胃蛋白酶的活性,帮助溶解食物,促进铁的吸收,并能杀菌和抑菌。胃排空时间与食物的质量有关。流质食物比固体食物排空快。碳水化合物排空约需2小时,蛋白质排空较慢,约需2~3小时,脂肪需4~6小时才能排空。一般混合性食物的排空需4~5小时。胃排空后不久,即出现空胃运动,产生饥饿感。(三)小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小肠与胃相接的部分叫十二指肠,这里有胰腺导管和胆总管的开口,胰液和胆汁由此进入小肠。小肠内壁有肠腺,可分泌肠液。小肠内的消化液主要包括肠液、胃液、胰液和胆汁,含有各种消化酶。食糜进入小肠后可停留3~8小时,在肠内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小肠是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场所。(四)大肠食物经小肠消化分解吸收后剩下的食物残渣进人大肠。大肠能暂时贮存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并能利用肠内某些物质合成维生素K。食物残渣最后形成粪便,经大肠蠕动推送到直肠、肛门排出体外。(五)肝脏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脏分泌胆汁,暂时贮存于胆囊,进食含脂肪类食物时,胆汁即流人小肠,帮助消化脂肪。肝脏把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元,暂时贮存起来,机体需要时又释放出来。肝脏能清除血液中的杂质,并对药物、酒等有解毒作用。(六)胰腺胰腺分泌胰液进入小肠,能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胰液中的多种消化酶,能帮助小肠内的消化顺利进行。胰腺内还有特殊的细胞群,称为“胰岛”,是内分泌组织,能分泌胰岛素,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调节血糖浓度,保持血.糖相对稳定。二、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一)口腔&&&&&&&&34&&&&&&&&&&&&1.牙齿牙齿的发育始于胚胎第六周,到出生时已有20个乳牙牙胚,生后6~8个月时,下中切牙萌出,2~2.5岁出齐20颗乳牙。乳牙萌出过程中,恒牙已开始发育。一般于6岁左右,首先萌出的恒牙叫第一恒磨牙,又叫六龄齿。乳牙因牙釉质薄,牙本质较松脆,易生龋齿。2.唾液腺新生儿及小婴儿,由于唾液腺未发育成熟,分泌唾液较少,因此口腔较干燥。生后三四个月,唾液腺逐渐发育,分泌增多,唾液常流出口外,称为“生理性流涎”,随着生长可逐渐消失。(二)胃婴幼儿胃壁肌肉薄,伸展性较差,胃的容量小,且消化能力较弱。给婴幼儿提供的食物以及每餐的间隔时间,应考虑到年龄特点。(三)肠婴幼儿肠管相对较长;小肠粘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能力较强,但植物神经的调节能力差,容易发生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泻或便秘。(四)肝脏婴幼儿肝脏相对较大,在肋缘下摸到肝脏下缘,一般为生理现象。因肝脏分泌胆汁较少,对脂肪的消化能力较差;肝脏贮存糖元较少,容易因饥饿发生低血糖。肝脏解毒能力较差。(五)胰腺婴幼儿时期胰腺对淀粉类和脂肪类的消化能力较弱,主要依靠小肠液的消化。随着年龄增长,胰腺功能日趋完善。&&&&&&&&三、幼儿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一)保护牙齿1.定期检查牙齿。至少每半年检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治。2.培养幼儿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从两岁半开始即应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指导幼&&&&&&&&35&&&&&&&&&&&&儿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顺着牙缝竖刷,刷上牙自上而下,刷下牙自下而上;磨牙的里外要竖刷,咬合面横刷;刷牙时间不要太短,要使牙齿里外及牙缝都刷到。为幼儿选择头小、刷毛较软、较稀的儿童牙刷,每3个月左右更换一次。每次刷牙后将牙刷清洗干净、甩干,刷头向上放在干燥的地方。3.教育幼儿不要咬坚硬的东西。4.婴幼儿饮食中供应充足的钙。常吃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可以清洁牙齿。5.纠正幼儿某些不良习惯。如托腮、咬舌、咬唇、咬指甲、吃手指等,以预防牙列不齐。若乳牙该掉不掉影响恒牙萌出,应及时拔除滞留的乳牙,以保证恒牙正常萌出。(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1.饭后擦嘴、漱口,吃完零食也应及时漱口。2.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细嚼慢咽有利于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能减轻肠胃负担,促进人体对营养素的吸收。细嚼慢咽还可使食欲中枢及时得到饱的信号,避免过量饮食。3.饮食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少吃零食,不挑食。4.不要边吃边说笑,更不要边玩耍边吃零食。(三)饭前饭后不要组织幼儿进行剧烈运动饭前应安排幼儿进行室内较安静的活动。饭后宜轻微活动,如散步,1~2小时后方可进行体育活动。(四)培养幼儿定时排便的习惯,预防便秘让幼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不要让幼儿憋着大便,以防形成习惯性便秘。适当运动,多吃蔬菜水果等含粗纤维较多的食物,多喝开水,都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第七节泌尿系统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大部分代谢产物,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图2.13)。肾脏生成尿,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排尿,膀胱还能暂时贮存尿液。&&&&&&&&36&&&&&&&&&&&&(一)肾肾位于腹腔后部腰椎两侧,左右各一个。外形象蚕豆。血液流经肾脏,大部分的水、所有的葡萄糖及部分无机盐被重新吸收入血,剩余少量水、无机盐和所有的废物。每天,人体血液在肾脏被反复“清洗”,将废物排出体外。(二)膀胱膀胱位于盆腔内,底部有通向尿道的开口。尿道开口处是环形括约肌,可控制尿道口,使尿液不外漏。当膀胱内贮满尿液后,膀胱内壁的神经末梢将刺激传到大脑,使人产生尿意,同时刺激传人位于脊髓的排尿中枢使膀胱平滑肌收缩,尿道口括约肌舒张,尿液由尿道排出。当大脑判断不宜排尿时,就抑制排尿中枢,使尿道括约肌收缩,关闭尿道口,防止尿液从膀胱漏出。二、幼儿泌尿系统的特点(一)肾功能较成人差婴幼儿时期肾发育不完善,浓缩尿及排泄毒物的功能较差。&&&&&&&&37&&&&&&&&&&&&(二)膀胱贮尿机能差,排尿次数多。(三)尿道短,易发生上行性泌尿道感染。三、幼儿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一)养成及时排尿习惯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及时排尿的习惯,不要让幼儿长时间憋尿。如果经常憋尿,不仅难以及时清除废物,还容易发生泌尿道感染,可在活动前及睡眠之前提醒幼儿排尿,养成习惯。但不要频繁地提醒幼儿排尿,以免形成尿频,影响膀胱正常贮尿机能。6个月左右的婴儿,可在成人帮助下训练坐盆,1岁时即可主动坐盆排尿。不要让婴幼儿长时间坐便盆,以免影响正常的排尿反射。(二)保持会阴部卫生,预防泌尿道感染1.让幼儿养成每晚睡前清洗外阴的习惯。要有专用毛巾、洗屁股盆,不要用洗脚水洗外阴,毛巾要经常消毒。2.1岁以后活动自如的幼儿就可穿封裆裤。教育幼儿不要坐地。3.每天适量喝水,既可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及时排泄废物,又可通过排尿起到清洁尿道的作用。4.教会幼儿大便后擦屁股要从前往后擦,以免粪便中的细菌污染尿道。5.托幼园所的厕所、便盆应每天消毒。&&&&&&&&第八节皮肤一、概述皮肤主要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外有一层已死亡的表皮细胞,称为角质层;真皮下有一层皮下脂肪组织。真皮里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毛囊,皮肤的附属物包括毛发、指甲、皮脂腺和汗腺等。皮肤对机体起着保护作用,表皮成为阻挡微生物的天然屏障。表皮内的黑色素细胞可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生成黑色素,阻挡紫外线深人人体内。真皮较厚,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与皮下脂肪一起使皮肤能抵御、缓冲外力的摩擦、挤压和冲击。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丰富,可产生触觉、温度觉等。皮肤能够调节体温。汗液蒸发可降低体温;皮下脂肪能保存体内热量,维持体温。&&&&&&&&38&&&&&&&&&&&&皮肤还有代谢作用。皮肤中有一种7一脱氢胆固醇,可吸收紫外线转化成维生素D。通过出汗,能排泄少量无机盐、废物和水。&&&&&&&&三、幼儿皮肤的卫生保健(一)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保持皮肤清洁应教育幼儿养成爱清洁的习惯。给幼儿洗头时,要避免皂沫进入幼儿眼睛。幼儿以留短发为宜。给幼儿修剪指甲时,手指甲应剪成圆弧形,脚趾甲则应剪平,边缘稍修剪即可。(二)加强锻炼经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坚持冷水洗脸,可提高皮肤调节体温的能力,增强对冷热变化的适应性。(三)注意幼儿衣着卫生当季节、气候变化时,应提醒幼儿及时增减衣服。平日着装不宜过多,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衣服应安全舒适,式样简单,便于穿脱。内衣以棉织品为好。(四)不用刺激性强的洗涤、护肤品幼儿皮肤嫩、皮脂分泌少,不宜用刺激性强的洗涤用品,洗脸洗手后应使用儿童护肤品,不宜用成人用的护肤品或化妆品,幼儿不要烫发和戴首饰。&&&&&&&&39&&&&&&&&&&&&第九节内分泌系统一、概述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组成。内分泌腺可分泌激素,激素以“渗透”的方式进入腺体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管内,经血液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控制和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生殖等生理过程。人体内的主要内分泌腺有:脑垂体、松果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胸腺及性腺等。对幼儿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内分泌腺主要有脑垂体和甲状腺。&&&&&&&&三、甲状腺甲状腺位于颈前部,喉与气管的两侧,重约20~40克,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素,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主要成分。甲状腺素可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可调节营养物质与氧气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并调节体温;能促进脑细胞的生成与成熟,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孕期若缺碘,可致使甲状腺机能不足,婴儿出生后易患克汀病,又称呆小症,表现为智力低下、身材矮小、耳聋。《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二000年,基本上消除儿童碘缺乏症。”在缺碘地区,卫生部门专门为儿童、孕妇制订出补充碘的计划,规定出儿童、孕妇服用碘制剂的方法和时间,对预防缺碘造成的甲状腺机能不足起到了重要作用。&&&&&&&&第十节生殖系统一、概述生殖系统可分为外生殖器官和内生殖器官。男性外生殖器官包括:阴茎和阴囊;内生殖器官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射精管和前列腺等。女性外生殖器官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前庭及前庭大腺;内生殖器官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40&&&&&&&&&&&&二、幼儿生殖系统的特点及卫生保健&&&&&&&&思考题1.如何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才符合幼儿的生理发育特点?2.为什么要组织幼儿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好处?3.应注意培养幼儿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什么?4.如何保护幼儿的视力?5.如何保护幼儿的牙齿?6.如何保护幼儿皮肤?&&&&&&&&第三章幼儿的心理卫生第一节幼儿心理卫生概述&&&&&&&&随着人们对健康概念认识的日渐完善以及对健康关心程度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要保证人的心理健康,就要讲究心理卫生。重视和讲究幼儿的心理卫生,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一、幼儿心理卫生的意义心理卫生,也称精神卫生,它是指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以及矫治各种不健康心理的心理学原则、方法和措施。较早从事心理卫生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应属医学界。早期的心理卫生工作主要是围绕有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的患者开展的,目的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这可以说是一种狭义的心理卫生。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医学的发展,人们更多地从积极的意义上去认识和研究心理卫生。当今&&&&&&&&41&&&&&&&&&&&&社会,心理卫生工作的着眼点已经放在健康人的心理保健方面,即从个体生命刚刚诞生之时起,就开始加强心理保健工作,其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消除对心理可能造成有害影响的根源,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促使人们的心理尽可能达到较高的健康水平。可见,心理卫生的主要意义在于积极地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各方面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会经历许多转折点,也会遇到许多矛盾与困难。由于他们年龄尚小,经验与能力都很欠缺,而且,也极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成人应重视幼儿的心理卫生,加强对幼儿的心理保健,增强幼儿的心理能力,尽可能避免幼儿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这对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从社会的背景上看,现代社会正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际关系的日益复杂、家庭结构与居住环境的改变等等,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或不利因素,致使幼儿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如果幼儿期的心理问题没有能得到及时消除,将会使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挫折,这不仅会影响幼儿现阶段的生活和活动,影响幼儿心理的正常发育和健康,而且,不良的心理状态还会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有的甚至会导致躯体疾病或心身疾病的发生。不仅如此,某些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还将会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许多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心理方面的异常、障碍和心理疾病,并不是无缘无故、突然发生的,其原因大多数起源于儿童时期(尤其是幼儿阶段)在心理方面所受到的不良刺激或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幼儿心理卫生工作。这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乃至人一生健康的重要保证。二、幼儿心理卫生工作的内容幼儿心理卫生工作的内容相当广泛,凡是能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都属于幼儿心理卫生工作的范畴。概括地说,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三)幼儿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42&&&&&&&&&&&&幼儿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和早治疗十分重要。通过观察、诊断、筛查等方法,可以及早地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幼儿,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这样便可以把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为童年期的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幼儿心理卫生工作的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从事幼儿心理卫生工作的人员不仅应该包括幼教工作者、医务工作者,还应该包括家长和社会工作者。三、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心理保健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需要,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实施相应的心理保健,可以避免幼儿出现心理问题,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心理保健方面的内容很多,在这里,仅介绍在幼儿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比较突出和重要的方面。(一)0一1岁婴儿心理保健的重点1.满足婴儿的多种需要婴儿从出生之时起,就产生了需要,这些需要必须依靠成人才能得到满足。婴儿的需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理需要,另一类是心理需要。婴儿的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对其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婴儿最早出现、也是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这是婴儿维持生命、保持正常发育的基本条件。这些生理上的需要主要包括:食物、睡眠、衣着、排泄、清洁、安全等。只有当婴儿的这些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他才会显得很宁静和放松,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婴儿的这些生理需要如果不能得到满足,不但会妨碍他的发育和身体的健康,而且还会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成人在满足婴儿基本的生理需要的同时,还应该满足婴儿的心理需要,如:安全感的需要、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活动的需要等。婴儿喜欢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喜欢躺在母亲的怀里吃奶,更喜欢成人多抱一抱他、多与他说话、多陪他玩、多逗他乐每当这时,婴儿总是会表现出愉快的神情,甚至会开心的欢笑,这些都反映出婴儿对于爱、安全感以及交往的需要。充分满足婴儿的这些需要,可以使婴儿感受到成人对他的关心和爱,从而产生对成人的依恋和信赖,建立起与成人亲密的关系,从中获得安全感、愉悦感和爱的满足,这些都是婴儿将来形成良好个性和人际关系的基础。许多研究与事实证明,在这一时期如果婴儿缺乏母爱、缺乏安全感或缺乏交往,那么,在其将来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较多的心理问题,如情绪紧张、焦虑、多疑、胆怯、缺乏自信、吮吸手指、咬指甲等。值得一提的是,母乳喂养对于婴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它不仅有利于婴儿身体的发育和健康,而且,当婴儿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吃奶的时候,还能使婴儿感受到母亲的体温和母亲对他的爱抚,这种母子间肌肤的接触、眼神的相接以及气味的交融等,能加强母子间的情感交流,使婴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同时,婴儿在吮吸母亲乳头的过程,也会使他感受到一种安全和满足。&&&&&&&&43&&&&&&&&&&&&婴儿还有活动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他喜欢摸摸这、摸摸那,玩玩小手、蹬蹬小腿,不停地爬动、玩玩具、摆弄物体等。如果成人带他外出,那他的小眼更是会忙不迭地东看看、西瞧瞧,生怕漏掉什么婴儿的动作能力和智慧,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活动与探索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婴儿对于事物的兴趣、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对自己能力的感受,也是在此过程中开始萌发的。如果给予婴儿的限制过多,或是给予婴儿活动的刺激过少,不能使婴儿的需要得到满足,则很可能使婴儿神情变得呆板,行为变得退缩、被动,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较差,对自己缺乏信心,或是表现出发怒、反抗等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由于这一时期的婴儿,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声音、表情、身体动作等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因此,成人需要十分细心地观察婴儿,学会理解婴儿的各种反应和表现,以便能较准确地把握婴儿的身心状况和感受,及时满足婴儿的各种需要,以促进婴儿身心健康的发展。2.避免婴儿受到伤害对于婴儿来说,由于其年龄尚小,身体和心理的发育均处于十分娇嫩的状态,外界给予他的刺激哪怕只有一丁点儿,但对于他来说有可能就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养育婴儿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让婴儿受到任何伤害,包括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注意婴儿身体的保健以及安全防护,是防止婴儿身体受到伤害的关键,成人要精心地照顾好婴儿的生活。疾病和身体受损,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婴儿的正常发育。避免让婴儿的心理受到伤害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时期,婴儿也会逐渐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如断奶、所依恋人离开自己、陌生人的介入等等,而这些,又都是在婴儿生活中必须经历的事情。对此,成人要理解婴儿的心理感受,更要耐心地帮助婴儿慢慢过渡、逐渐适应,不要使婴儿感到不安、无助、忧郁、紧张或恐惧。例如断奶,为了帮助婴儿逐渐减少对母乳的过分依恋,为断奶做好准备,当婴儿出生4个月以后,成人就应该逐渐开始给婴儿添加辅助食品,使婴儿知道除了母乳以外还有许多好吃的东西,以便激发婴儿对其它食物的兴趣,并使婴儿逐渐喜欢吃这些食物,这是为断奶做好生理与心理准备的重要一步。当婴儿手部动作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以后,成人可以给婴儿一些手拿食吃,如手指饼干、小馒头片等,以便让婴儿自己体验拿东西吃的感受,这不仅能锻炼婴儿手眼协调的动作,而且,还能使婴儿感到自己吃东西是那样的有趣、好玩,从而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同时,这也能使婴儿逐渐摆脱对母乳的依恋。就这样,通过逐步培养婴儿的咀嚼和吞咽能力,使婴儿对其它食物产生兴趣,减少母乳喂养的次数,最终达到断奶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让婴儿有一个生理和心理的准备过程是相当重要的。成人尽可能不要采取突然断奶或是逼迫断奶的方式,否则,很容易使婴儿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不适应,引起婴儿烦躁不安、哭闹不止、拒绝进食,或使婴儿体验到失落和挫折。正确对待婴儿怕生的现象也是很重要的。婴儿出生六七个月以后,由于他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产生了较强的依恋感,因而,对于家庭以外的人便会表现出怕生的现象。例如,当陌生人走近他或是逗他玩的时候,他会感到害怕甚至哭起来如果陌生人将他抱起,他哭闹得会更加&&&&&&&&44&&&&&&&&&&&&厉害,身体拼命地挣扎他已不再像从前那样,任凭谁逗他都会觉得高兴。婴儿怕生,是婴儿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化,这充分表明婴儿在感知和记忆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对于婴儿所表现出来的怕生,成人应该做的是:一方面,不要强迫婴儿与陌生人接触,以减少婴儿的消极情绪和不安的感受另一方面,应逐渐地引导和鼓励婴儿去接触周围的事物和人,不断扩大婴儿的接触范围和交往面,这样,便可以使婴儿在逐渐适应的过程中,摆脱心理上的恐惧和担忧,逐渐学习与他人进行交往。(二)1--3岁婴儿心理保健的重点1.满足婴儿独立性的需要能独立行走,对于婴儿来说,是人生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不仅意味着婴儿生活空间的扩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婴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行动了,他想到哪儿就可以到哪儿,其活动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提高。随着婴儿动作能力、智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婴儿己经不再像从前那样乖巧、听话,而是变得比较任性了,尤其是喜欢自己动手做事,什么都想自己来干,表现出独立性的需要和意识。例如,他们总是想自己用勺吃饭、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洗手、自己倒洗脸水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独立性的需求愈加强烈。婴儿这种独立性的需要,是这一时期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说,这正是培养婴儿独立性最有利的时机。对此,成人应该认识到婴儿的这种需要和愿望,并尽力去满足他、帮助他、鼓励他和培养他,使婴儿能从中体验到成功,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这样,婴儿就愈加乐意去学习做事,其行为会变得主动和积极。婴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对事物的认识和各种能力,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这对于婴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以及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反,如果成人觉得婴儿做事太慢、干得不好,甚至添麻烦,对婴儿的活动缺乏耐心和信心,于是就去制止婴儿的活动,包办代替,或是责怪婴儿,这种做法,将会抑制婴儿刚刚萌发出来的独立意识,使婴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逐渐放弃尝试和努力,最终养成婴儿对成人较强的依赖性,影响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或者,会使婴儿产生不满的情绪,导致婴儿的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这些均不利于婴儿心理的健康发展。2.鼓励婴儿与他人交往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由于缺乏兄弟姐妹,再加上城市中的居住特点,许多儿童交往的对象主要是自己的亲人,通常缺乏与同伴交往以及其他成人交往的经历,这将会给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带来一定的困难。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他会逐渐开始对其他的儿童产生兴趣。当看见其他儿童时,他会表现出很高兴的神情,并情不自禁地上前用手去摸摸别人,玩玩别人的玩具,这是婴儿与人交往需要的重要表现,这也是帮助婴儿逐渐学习与人交往的有利时期,成人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帮助。&&&&&&&&45&&&&&&&&&&&&婴儿在与其他儿童一起玩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对此,成人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尽可能使每个婴儿的手中都有玩具玩,满足婴儿游戏与活动的需要。但有时他们之间仍然会出现争抢,这时,成人应该逐渐地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调整活动的内容、如何轮流着玩、如何分享玩具、如何合作着玩。对于较委屈的一方,成人应给予较多的理解、帮助和关心,不要使其情绪过于不快,并帮助他逐渐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于较好强的一方,成人应帮助他理解别人的感情,指导他如何与他人相处,不要过多的指责。如果婴儿能表现出友好的行为,成人一定要表扬他&&&&、奖赏他,使他能体会到获得表扬和奖赏后的愉快心情。鼓励婴儿与其他陌生的成人进行交往也是很重要的。这不仅能帮助婴儿逐渐摆脱对陌生人的恐惧与不安,/扩大婴儿的交往范围,淡化婴儿对亲人的过分依恋,而且也能帮助婴儿学习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社会规范,这些均有利于婴儿社会性的发展。3.帮助婴儿做好从家庭到托儿所的过渡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城市中的托儿所己逐渐增多,人托的婴儿也随之越来越多。从入托第一天起,婴儿的整个生活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婴儿离开自己的亲人和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要和陌生的人在一起生活,要适应陌生的生活制度,这对于年龄尚小的婴儿来说,可以说是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婴儿能否顺利地渡过这一转折期,将会对其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大多数的婴儿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分离焦虑的现象,县叮由于离开亲人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这主要是对陌生的环境不太适应的反应。由于每个婴儿自身的特点与社会经历不太一样,因而这种分离焦虑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轻一些,有的则较重一些。婴儿分离焦虑的主要表现是放声大哭、不愿意离开亲人、不愿意上托儿所当亲人离开以后,分离焦虑反应稍重的婴儿,其情绪仍然表现低沉或啼哭不止,有的甚至会出现尿床、拒绝吃饭、夜惊等适应不良的反应或心理问题。为了帮助婴儿能顺利地适应新环境,避免因适应不良而造成心理问题,托儿所和家庭要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过渡工作。对于托儿所方面来说,最好采取渐进人托的方式,使婴儿逐渐熟悉新环境,例如:从认识教师和托儿所的环境开始,逐渐过渡到认识同班的小朋友,再过渡到熟悉托儿所的生活人托的时间开始时应短一些,以后逐渐地延长婴儿家长先陪婴儿玩一会儿,然后再离开婴儿等等。另一方面,托儿所应安排和照顾好婴儿的生活和活动,为婴儿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生活与活动气氛,使婴儿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同时帮助婴儿学习与同伴交往,激发婴儿对各种活动的兴趣。对于婴儿的家庭来说,家长应亲自带着婴儿认识新环境,熟悉新环境,积极鼓励婴儿入托的行为,给予婴儿更多的理解、关心和爱护,同时,在生活作息时间的安排以及生活能力的培养上,应注意与托儿所保持一定的衔接,努力帮助婴儿逐渐解除对新环境的不安与焦虑,促使其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家长对于婴儿的态度和语言,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婴儿的心理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家长应多对婴儿说XX老师可喜欢你了、xx小朋友可喜欢和你玩了、托儿所里有许多玩具,你玩了吗?、小朋友可想你了激起婴儿入托的愿望而不应该对婴儿说:你如果再不听话,我就送你上托儿所去等之类的话。&&&&&&&&46&&&&&&&&&&&&只有托儿所和家庭双方密切地配合,共同关心婴儿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共同调整婴儿焦虑不安的情绪反应,共同帮助婴儿适应新的环境,才能使婴儿比较顺利地度过这个转折期,而不致于造成心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脏是最强壮的肌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