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已声明 不可访问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什么意思

【中华文化】玄鉴精通与审象于净心
来源: &&&&
隋唐两代特别是唐代是艺术发达的时代,时人不再喜欢玄谈,而重视对艺术的鉴赏与创造。因此,在美学本体论上,已不多见于对美的概念作形上玄辩,而重在对审美活动的情理把握,从而将中华美学本体论引向审美经验的深层次探索。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都必须具备必要的心理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所谓审美心胸与审美修养。自先秦老庄开始,历代对此均有阐发,如汉代的《淮南子》、桓谭,魏晋时的阮籍、播康、刘勰、刘昼等。隋唐时期,人们对此进而有较多说明。如张怀璀云: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十青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所谓独闻之听,独见之明,即欣赏者独特的审美能力,没有这种能力,是不能领悟无声之音,无形之相的审美意蕴的。孙过庭在《书谱》中,对于审美鉴赏的心理条件与心理修养也有一段精彩说明,他说:闻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语过其分,实累枢机。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既昧所见,尤喻听闻。或以年职自高,轻致陵诮。余乃假之以乡细缥,题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愚夫继声,竞赏毫末之奇,罕议峰端之失;犹惠侯之好伪,似叶公之惧真。是知伯子之息流波,盖有由矣。夫蔡邕不谬赏,孙阳不妄顾者,以其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也。向使奇音在,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凡识知其绝群,则伯喈不足称,良乐未可赏也。至若老姥遇题扇,初怨而后清;门生获书儿,父削而子懊;知与不知也。他还举庄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下士闻道,大笑之为例,说明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的道理。也就是说,作为审美的鉴赏者,如果不具备相应的鉴赏能力,就会出现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或竞赏毫末之奇,罕议峰端之失的现象,不能鉴别出真正美的成分。而蔡邕、孙阳之所以能做到不谬赏、不妄顾,就在于他们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也。那就是具有高超的审美鉴别能力。他举了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典故来说明这一道理,如奇音在爨、逸足伏枥、老姥遇题扇、门生获书儿,、惠侯之好伪、叶公好龙、伯子之息流波等等。刘知几在论述史学著作之摹拟时说不尚貌异而心同者,何哉?盖鉴识不明,嗜爱多僻,悦夫似史而憎夫真史,此子张所以讥于鲁侯,有叶公好龙之喻也。此虽论述历史著作,但亦适用于艺术欣赏。他所说的鉴识不明,嗜爱多僻,和孙过庭所说的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正好相对,即不知与知的区别。在唐代,接触到这一问题的还有很多,如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中说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辨于味就是要求能明辨审美对象中的韵味,具备了这种心理能力,才能进行诗的创造与欣赏。韩愈关于伯乐与千里马的论述,虽不是讲审美欣赏,但亦具此种含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如果以千里马为美的对象,那么只有伯乐才能识之真美,因为只有伯乐才有独见之明。犹钟子期之于伯牙,唯悟其理者知其音。李颀《听安万善吹鱟篥歌》诗云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飚风中自来往。所谓解听不解赏,言其只听其音调而不悟其意境,同样是缺乏审美力的表现。又如韩愈《听颖师弹琴》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重。此两耳非审美之感官,故不懂丝篁之妙。再如元稹《华原磬》〖泗滨浮石栽为磬,古乐疏音少人听。工师小贱牙旷稀,不辨邪声嫌雅声。刘长卿《幽琴》广占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元稹《琵琶歌》曲名《无限》知者鲜,《霓裳羽衣》偏宛转。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俱叹知音者稀。那么,如何才能具备相应的心理条件,欣赏到美的精髓呢?唐人继承了老子、庄子的涤除玄鉴及虚净等思想,对审美的心胸作了新的说明。例如王维在《绣如意轮象赞》序中提出了审象于净心的命题。此净心与禅宗思想有关,同时也吸收了老子、庄子的思想。审象于净心,强调了审美观照中的虚静心理,即抛弃一切杂念,达到精神的纯净与集中。李白有诗谈到他欣赏绘画时称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清心魂相当于王维所说的净心,指心境空明纯静的状态。要保持这种心境就必须摆脱功利的束缚,全神贯注地去观照,去体味,犹西人杜夫海纳所谓我们必须做到集中注意力于作品本身,并且以无利害的方式去欣赏它,玩味它。也就是说,除审美兴趣外,不为其他兴趣所动;除审美作用外,不为别的用途。只有这样才能使审美欣赏者与审美对象产生共鸣。张乔《鹭鸶障子》诗闲来相对茅堂下,引出烟波万里心。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此中冥味失昼夜,隐儿寂听无鸣蝉。&&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五色粉图无足珍,真山可以全吾身。《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高丘梦彩云。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白居易《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嗶颀《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白居易面对自然胜境唱道时有沉冥子,姓白字乐天,平生无所好,见此心依然。&&左手携一壶,右手挈五弦,傲然意自足,箕踞于其间。兴来仰天歌,歌中聊寄言:言我本野夫,误为世网牵。以至于使他如获经老地,忽乎不知还,陷于了一种忘怀一切的审美陶醉之中。审美心胸这一概念还可以延伸到审美创造领域,因为创造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体验,就是一种审美的观照过程,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审美心理条件,同样不会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来。杜甫曾说: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心多妙为艺绝伦的前提,而心多妙就是具备相应的审美心胸。郑据亦说;更无外事来心肺,空有清虚入神思。刘禹锡《和仆射牛相公见示长句》静得天和兴自浓,不缘宦达性灵慵。这说明创作中的审美心胸亦具有虚静和反功利的特点。又如皎然《诗式》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所谓积精思就是荡涤心胸而进行审美观照。他又说玄真跌宕,笔狂神王。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得更清楚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当然,不管是在审美欣赏或是在审美创造活动中,审美心胸的具备都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如西哲康德所说:美的艺术需要想象力,悟性,精神和鉴赏力。而这些因素与审美鉴赏者和审美创造者的修养有关。柳宗元《答吴秀才谢示新文书》夫观文章,宜若悬衡然,增之铢两则俯,反是则仰,无可私者。杜甫《戏题王宰画水图歌》说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白居易《记画》张氏之得天之和、心之术,积为行,发为艺;&&故其措一意,状一物,往往运思,中与神会,仿佛焉若驱和役灵于其间者。又说苟能以最灵之心,感善应之天地;至诚之诚,感无私之日月,则如影随形,响随声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知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亦非懦夫所能作也。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似行为本,在先诚其中。韩愈《答李翊书》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侯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总之,欣赏者和艺术家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修养,才能进行审美欣赏与创作活动。
相关热词搜索:书议-唐·张怀瓘(713-741)
我的图书馆
书议-唐·张怀瓘(713-741)
唐·张怀瓘(713-741)
昔仲尼修书,始自尧舜。尧舜王天下,焕乎有文章。文章发挥,书道尚矣。夏殷之世,能者挺生。秦汉之间,诸体间出。玄猷冥运,妙用天资。追虚捕微,鬼神不容其潜匿;而通微应变,言象不测其存亡。奇宝盈乎东山,明珠溢乎南海。其道有贵而称圣,其迹有秘而莫传。理不可尽之于词,妙不可穷之于笔。非夫通玄达微,何可至于此乎?乃不朽之盛事,故叙而论之。夫草木各务生气,不自埋没,况禽兽乎?况人伦乎?猛兽、鸷鸟,神彩各异。书道法此,其古文、篆、籀,时罕行用者,皆阙而不议。议者真正稿草之间,或麟凤一毛,龟龙片甲,亦无所不录。其有名迹俱显者一十九人,列之于后:,
崔瑗,张芝,张昶,钟繇,钟会
韦诞,皇象,嵇康,卫瓘,卫夫人
索靖,谢安,王导,王敦,王廙
王洽,王珉,王羲之,王献之
然则千百年间,得其妙者,不越此数十人。各能声飞万里,荣擢百代,虽逸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质自然,风神盖代,且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学;其理隐而意深,固天下寡于知音。昔为评者数家,既无文词,则何以立说,何为取象其势。仿佛其形,似知其门,而未知其奥,是以言论不能辨明。夫于其道不通,出其言不断,加之词寡典要,理之研精,不述贤哲之殊能,况有丘明之新意,悠悠之说,不足动人。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令了然。若与面会,则有智昏菽麦,混白黑于胸襟;若心悟精微,图古今于掌握。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夫诵圣人之语,不如亲闻其言;评先贤之书,必不能尽其深意。有千年明镜,可以照之不陂;琉璃屏风,可以洞彻无碍。今虽录其品格,岂独称其材能。皆先其天性,后其习学。纵异形奇体,辄以情理一贯,终不出于洪荒之外,必不离于工拙之间。然智则无涯,法固不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逸少第一,元常第二,世将第三
子敬第四,士季第五,文静第六
逸少第一,子敬第二,元常第三
伯英第四,伯玉第五,季琰第六
敬和第七,茂弘第八,安石第九
子玉第一,伯英第二,幼安第三
伯玉第四,逸少第五,士季第六
子敬第七,休明第八
草书,伯英创立规范,得物象之形,均造化之理,然其法太古,质不剖断,以此为少也。有椎轮草意之妙,后学得渔猎其中,宜为第一。
伯英第一,叔夜第二,子敬第三
处冲第四,世将第五,仲将第六
士季第七,逸少第八
或问曰:“此品之中,诸子岂能悉过于逸少?”答曰:“人之材能,各有长短。诸子于草,各有性识,精魄超然,神彩射人。逸少则格律非高,功夫又少,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銛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是以劣于诸子。”得重名者,以真、行故也。举世莫之能晓,悉以为真、草一概。若所见与诸子雷同,则何烦有论。今制品格,以代权衡。于物无情,不饶不损。惟以理伏,颇能面质。冀合规于玄匠,殊不顾于聋俗。夫聋俗无眼有耳,但闻是逸少,必闇然悬伏,何必须见?见与不见,一也。虽自谓高鉴旁观,如三载婴儿,岂敢斟量鼎之轻重哉!伯牙、子期,不易相遇。造章甫者,当售衣冠之士,本不为于越人也。然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或烟收雾合,或电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岩谷相倾于峻险,山水各务于高深。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是以无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类其形,得造化之理。皆不知其然也。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观之者似入庙见神,如窥谷无底。俯猛兽之牙爪,逼利剑之锋芒。肃然危然,方知草之微妙也。子敬年十五六时,尝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且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然古法亦局而执。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世人虽不能甄别,但闻二王,莫不心醉。是知德不可伪立,名不可虚成。然荆山之下,玉石参差。或价贱同于瓦砾,或价贵重于连城。其八分即二王之右也。子敬殁后,羊、薄嗣之。宋、齐之间,此体弥尚,谢灵运尤为秀杰。近者虞世南亦工此法,或君长告令,公务殷繁,可以应机,可以赴速。或四海尺牍,千里相闻,迹乃含情,言惟叙事。披封不觉,欣然独笑,虽则不面,其若面焉。妙用玄通,邻于神化。然此论虽不足搜索至真之理,亦可谓张皇墨妙之门。但能精求,自可意得,思之不已,神将告之。理与道通,必然灵应,有志小学,岂不勉欤!古之名手,但能其事,不能言其意。今仆虽不能其事,而辄言其意。诸子亦有所不足:或少运动及险峻,或少波势及纵逸,学者宜自损益也。异能殊美,莫不备矣。然道合者,千载比肩,若死而有知,岂无神交者也?逸少草有女郎材,无丈夫气,不足贵也。贤人君子,非愚于此,而智于彼,知与不知,用与不用也。书道亦尔,虽贱于此,或贵于彼,鉴与不鉴也。智能虽定,赏遇在时也。嵇叔夜身长七尺六寸,美音声,伟容色,虽土木形体,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加以孝友温恭,吾慕其为人。常有其草写《绝交书》一纸,非常宝惜,有人与吾两纸王右军书不易。近于李造处见全书,了然知公平生志气,若与面焉。后有达志者,览此论,当亦悉心矣。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羲、献等十九人皆兼文墨。
乾元元年四月日张怀瓘述。
馆藏&10026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博宝艺术网
扫描二维码关注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资讯
字泰然,山东莱西人,1955年生于济南。幼承家学,勤奋聪颖。其书法以境界高远者为师、博取众家之长,不拘囿于一时一代,也不局限于一家一派。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六届和第七届书法展、全国第二届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第一届扇面艺术大展、全国第二、三届楹联大展、中国书画艺术节一2000年全国书画家新作展、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展,获全国兰亭奖、牡 ..  唐代张怀瓘《书议》曾谓  8220;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  8221;  又曰  8220;  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学,其理隐而意深,故天下寡于知音。  8221;  至  8220;  若心悟精微,图古今于掌握。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  8221;  故  8220;  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8221;  以上数段话,包含的哲理,识高义远,耐人寻味。古人论书之作,有如此深刻的概括和阐明,可以帮助我们从至高的层次上去认识和理解书法艺术的本质与奥妙,从而不断提升作品的审美品格和境界的追求。    高岱先生沉潜书法数十年,精力所聚,深心大力,业已取得突出成绩。其间所下的苦功自不必说,与日孟晋之势,是显然的。从他作品的总体风貌,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书法的深入理解,对艺术表现的出色把握,对风格的不懈追求,在艺术创作中能保持不断探索与进取的势头,也是作为书法家趋于成熟和自由的标志。    明代倪后瞻《倪氏杂著笔法》有言:  8220;  凡欲学书之人,功夫分作三段:初段要专一,次段要广大,三段要脱化  8230;…  忽然悟门大启,层层透入,洞见古人精微奥妙,我之笔底迸出天机来,变动挥洒。  8221;  由此我们可以明了书法之道的途径、次序、任务,以及所涵艺术进境的普遍规律。进而言之,成功之果与所致之由,亦在其中。这是经过历史和事实所证明的。真有个中经历者,冷暖自知,大非易事。由此使我联想到高岱的书法历程,他的进境与成功,也可以看作是前述之旨与规律的印证。明眼细心之人,会从作品本身察出作者在艺术研习和表现上的  8220;  来踪去迹  8221;  ,作品的美质含量和深刻程度,以及蕴涵和折射出的艺术思想与审美理念。这些丰富的信息均存在于作品之中,或隐或显,由微见著,因表及里,作品本身即是最佳的载体和镜子,客观显示和主观追求自然也寓于其中。艺术探索是无止境的,成熟的书法家必有更高的理想。我们期待着高岱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继续攀登,再创佳绩。
博宝声明:博宝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价值判断。突破传统框范的创新与实践――解析李山书法艺术的审美特性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突破传统框范的创新与实践――解析李山书法艺术的审美特性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李山以其特殊的才情、个性和丰富的生活历练,形成其独特的字型、特殊的章法并具有特殊的精神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表现在:以乐入书,构想旋律――旋律之美;以画入书,为书造型――意象之美;以诗入书,为书造境――境界之美和以情入书,彰显个性――情性之美。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知不可而为之下一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