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矛盾论导读为什么不能把矛盾平均看待

  6.主要矛盾与主要矛盾方面  辩证法作为人本质发展和人性升华的要求与导引,不仅要在学理上进行系统探讨和论证,更要具体化于社会变革的实践,这里要有一系列中间环节,才能从抽象的思辨经实证而达到对矛盾的分析和解决,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规定,是其中的关键。  主要矛盾与主要矛盾方面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进一步展开,是辩证法从抽象思辨转向具体应用的关键,也是分析和解决矛盾的关键。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矛盾是随着事物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中都有本阶段的主要矛盾。不论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都有主要矛盾方面,对事物矛盾状况的分析,抓住其主要方面,由此规定事物的性质是辩证法的要点。而对主要矛盾的把握,则对解决问题至关重要。提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是毛泽东在辩证法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但他只是提出并实践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这一思想方法,尚未从学理上进行系统规定和论证。为此应进一步探讨认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一般逻辑方法,使辩证法从学理到实践更为系统、明确。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对此进行了论说:  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进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毛泽东:《矛盾论》,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主要矛盾是随着事物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认识和解决问题,必须抓住主要矛盾。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明确了主要矛盾的地位,还不等于问题的全部解决,还要进一步规定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  不能把过程中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已如上述。但是在各种矛盾之中,不论是主要的或次要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又是否可以平均看待呢?也是不可以的。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情形,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毛泽东:《矛盾论》,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对事物矛盾状况的分析,抓住其主要方面,由此规定事物的性质,这是辩证法的要点。不论是次要矛盾还是主要矛盾,都有主要的矛盾方面,明确其中的主要方面,是认识矛盾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对主要矛盾的分析,把握其主要方面,对于问题的解决,是至关重要的。这在对中国社会矛盾的总体认识,以及革命的路线、策略的制订上,表现得非常突出。毛泽东的路线之所以能够使人折服,并能取得伟大胜利,方法上的原因就在于此。而他晚年对中国社会矛盾演化的预见性诊断,在当时听来似乎很费解,但其之深谋远虑,日益为历史所证明。  毛泽东指出,随着事物的演进,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必须注意这种变化,以判断矛盾的性质,进而规定矛盾演进的阶段性。他写道: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矛盾属于甲方,非主要矛盾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  (毛泽东:《矛盾论》,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正是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这种转化,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据,对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就是针对这种转化的。辩证法的意义,就在于顺应并促进事物主要矛盾方面的转化。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入灭亡的东西。而一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  以上就是毛泽东关于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论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辩证法在20 世纪的抽象化方面的发展,主要就体现于此。而这种抽象化的发展,又是以具体方面的发展为基础,并导引具体的发展,即指导中国革命的。正是在这发展了的辩证法导引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矛盾的总体性质,乃至局部、阶段性矛盾的分析,更具体的是对每一次会议、战役的研究,都贯彻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分析方法。当然,在毛泽东的生涯中,虽然他能明确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抽象规定,也会在具体问题上出现失误。这里最突出的,就是他对“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规定,忽视了(起码是在语言表述上不明确)官僚资本势力的变形及残存,不是把这股势力,而是把仍在中国具有先进性的自由资本势力(资产阶级)作为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虽然晚年曾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来诠释“资产阶级”,但仍不确切。而这样的规定,也必然导致革命运动对象的不明确,以及策略上的失误。  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规定,是哲学从自然转向社会,从“绝对精神”转向人之后,作用于社会变革的关键环节。毛泽东在这个环节上的贡献,是使辩证法得以系统化和实践化的关键。在明确这一层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毛泽东提出并实践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这是必要的,但他的论证并不是充分的,只是提出了命题和基本思路,仍应就此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在学理上明确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地位,特别是在逻辑上界定和判断主要矛盾与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涉及三个基本点和八个步骤。三个基本点是:第一作为对象的矛盾的界定。能够纳入对象的矛盾,是与主体相对应的矛盾,而非“客观存在”的矛盾,或者说是主观所涉及的过程,矛盾的多少,是与主体存在统一的。主要矛盾是作为对象的矛盾系统中的矛盾。第二,判断主要矛盾的标准。如果用所谓“客观”的标准来衡量,是不可能确定主要矛盾的。“客观”事物本身不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别是自然界,它自身不需要这种划分。人们判断主要矛盾时,完全是从作为主体人的存在和需要来判断。不同阶级、不同集团以及不同个体的立场、利益、目的都体现出来,而且能体现不同的认识能力。第三,认识与对象的关系。在矛盾的分析中,主观认识与对象的关系是相当重要的,强调主体性,但不能将主观愿望强加于对象,而应注重对客体的实事求是。矛盾本身分几个方面,特别要注意其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内在的因素,外因是外在的因素。对立的双方相互制衡,形成一个“场”,或一个制衡态,这种制衡态里各个方面、各个因素相互之间的作用,就表现出不同势力的对抗与制衡。这种势力对抗与制衡不仅在社会矛盾中有,同时也是自然科学中必须涉及的。一个矛盾的构成方面可以分为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次要方面往往不是一个而是几个,主要方面是一个,矛盾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方面来决定的。主要矛盾方面处于统治地位,制约着次要矛盾方面。但是,次要方面也有它的反制约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形成势力的制衡,这是一层关系。另一层,是在一个大的矛盾系统中,有多个矛盾,其中一个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为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性质是由其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当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时候,它的表现就是原来作为主要方面的力量开始弱化。这又体现出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如果仅仅是处在量变的时候,这个主要矛盾方面还是主要矛盾方面,主要矛盾性质还没变,其在矛盾系统中的地位也没有变。如果主要矛盾方面的力量弱化,超过其度,就变成次要矛盾方面,原来的次要矛盾方面就可能上升并超过其度,变为主要矛盾方面。这种主要矛盾方面的地位的变化引起主要矛盾性质的变化,这就是质变。主要矛盾的质变又会引起整个矛盾系统的质变。这个过程继续不断地进行,其中每一个质变就是一个否定。否定之否定就由此展开。  八个步骤是:第一步,确立主体,确定矛盾系统。对于存在并有意识的人来说,他能够感受到的矛盾现象,虽然受其存在的制约是有限的,但仍然是若干很混乱的现象,要认识这些矛盾,第一步就得明确主体,先是认识者个人的主体性,进而是与其相关的社会群体(总体)的主体性,明确主体的利益和目的,进而是对所感知的现象材料进行比较、分类、归纳。这三个环节是确定对象矛盾的关键,至此才有了对对象矛盾范围的界定,同时界定了矛盾的类别与其总体系统。这些都不是感性认识所能达到的,而是理性或思维的后果。第二步,就是分析。把归纳的特定范围内若干个矛盾都进行分析,分析的关键是确定其矛盾方面的势力对比,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方面。第三步,对各矛盾分析的结果加以综合,即形成对其对立统一的规定。第四步,对规定了的各矛盾进行比较,选择其中一个矛盾为主要矛盾。第五步,对这个选定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其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第六步,综合,以综合规定主要矛盾,最好是达到概念的程度,起码也要有对该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有准确的提法。第七步,对主要矛盾与各个次要矛盾的制约关系进行整体考察和规定。第八步,明确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制约和影响。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特别是第三步以后,尽可能地要规定、展开、改造、完善概念,以概念运动为核心,展开思维的进程。
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分与评论
&&评论员用户名
&& 发贴后,本网站会记录您的IP地址。请注意,根据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您的发帖内容、发帖时间以及您发帖时的IP地址的记录保留至少60天,并且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这类信息提供给有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辩证法、经济文化、毛泽东思想、中国官文化以及西方经济思想的中国化等方面均有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代表著作有《辩证历史》、《经济文化论》、《孔子与毛泽东》、《中国现代化导论》、《中国文化现代化》、《中国官文化批判》、《主义方法主题》、《民权国有》、《中国经济矛盾论》、《主体辩证法》、《劳动历史观》等书。
联系我们:QQ 邮箱: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矛盾论读后感]《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_6C社区
[矛盾论读后感]《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 一、写作背景 二、文章主体 三、矛盾论与大庆 四、几点体会与认识 一、写作背景 时代大背景( (一)时代大背景(1937 年) 中国共产党 1937 年大事记: 1 月中旬,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由陕北的保安迁驻延安。 2 月 10 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保障言论、集会、结社的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 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作战的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电文指出,如果 国民党将上述五项要求定为国策, 中国共产党愿实行如下四项保证: 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 府的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民主 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坚决执行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15 日,在国民党的 五届三中全会上,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为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 建议,提出关于恢复孙中山所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紧急议案。 2 月至 6 月中旬,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叶剑英、林伯渠等同国民党代表顾祝同、贺 衷寒、蒋介石等,先后在西安、庐山,进行了多次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谈判。 3 月,西路军在甘肃北部地区完全失败。西路军是由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和红五军共 2 万余人于上年 11 月组成的。西路军组成以后,向甘北西进,在没有根据地,没有兵员、物 资补充,敌众我寡的条件下,到本年 3 月,遭到最后失败。党中央和军委对西路军的困危极 为关注,曾于 2 月下旬组成以刘伯承为司令员,张浩为政委的援西军,准备救援。李先念率 领的西路军左支队历尽艰险,于 4 月到达甘肃、新疆交界的星星峡,尚有 400 余人,在中共 中央代表陈云、滕代远的接应下进入新疆迪化( 今乌鲁木齐)。西路军的失败主要是张国焘 的严重错误造成的恶果。 3 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召开扩大会议,讨论目前国内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并 着重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张国焘表面上承认错误, 实际上准备最后叛党。翌年 4 月,张国焘逃出边区,在武汉投入国民党特务集团。 4 月 15 日,中共中央发出《告全党同志书》,号召全党“为巩固国内和平,争取民主 权利,实现对日抗战而斗争” ,指出“在目前新阶段内,我党工作中心的一环,应该是抗 日的民主运动的发展。” 5 月 2 日至 14 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有苏区、白区和红军代表参加的党的全国代表 会议(当时称为苏区代表会议 )。毛泽东作了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的报告和 《为 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的结论, 强调在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领 导权的重要性,会议批准了遵义会议以来党的政治路线,为迎接全国抗日战争的到来,作了 重要准备。 7 月 7 日夜,日本侵略军向北平郊区宛平县卢沟桥的中国驻军发动进攻,中国守军第二 十九军一部奋起抵抗。全国抗日战争开始。17 月 8 日,中共中央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 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国同胞、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 日本的侵略。9 日,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贺龙等致电蒋介石,要求 全国总动员进行抗日斗争,并代表红军战士请缨杀敌。同时,中共中央郑重声明:愿为彻底 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取消苏维埃政府,改称特区政府;取消红军番号,改编 为国民革命军;在特区内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和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7 月 17 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同国民党代表蒋介石、邵力子等在庐山举行会谈。蒋介 石就卢沟桥事件发表谈话说:“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 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但这时他实际上还没有下定抗日的 决心,仍“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而把中共的提议搁置起来。 (二)具体写作背景 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 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为了迎接抗日战争 、提高干部水平 而写的,曾在延 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 这两篇哲学著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 总 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揭露和批判了“左”右倾错误, 特别是“左”倾教条主义的 错误,为中国共产党规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二、文章主体 了解几个点 (一)了解几个点 毛泽东(-) :1913 ~ 1918 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19 年在 长沙创办《 湘江评论 》 。1920 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 年 7 月,出席中国 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 年参与中共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活动。在国民 党一大、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任宣传部代理部长。1927 年到武汉任全国 农民协会总干事,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此期间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 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同盟进行革命 的主张,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第一次国共合作全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面破裂后,中共中央于 1927 年 8 月 7 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八七会议) ,毛泽东在 会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湘赣领 导秋收起义, 建立工农革命军第 1 师, 后率部上井冈山 , 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 年 4 月 ,率部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会师后,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 军 ,任党代表 。在此期间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认真总结经验,先后写了《中国的红 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创造性 、 、 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1931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从 1930 年 12 月到 1933 年 2 月, 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 剿 ”。1933 年被 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反对毛 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方针, 在他们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 就把 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 , 执行不同的战 略 和政策, 从而导致第五次反“围 剿”的失败。1934 年 10 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不得不退出苏区 ,开始长征。1935 年 1 月,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 位,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的统治,粉碎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红 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陕北会师 。1936 年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担任这 一职务直至逝世 。1937 年 7 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毛 泽 东 领导人民开展敌后2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等重要著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 抗日胜利后,毛泽东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提出“针锋相对” 的斗争方针。1945 年 8 月,毛泽东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1946 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1948 年 9 月~1949 年 1 月 ,指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接着,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发动渡江 战役, 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 大西北, 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 1949 年 3 月 , 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规定了党在全中国 胜利以 后的各项基本政策 。同年 6 月 ,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阐明中华人民共 和国政权的性质及其内外政策 。 月 1 日, 10 在北京天安门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 德波林() 苏联哲学家,历史学家。 年担任《在马克思主义 旗帜下》杂志的责任编辑,1928 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29 年起任苏联科 学院院士。德波林在宣传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他的《辩证唯物主 义哲学入门》一书先后出了 6 版 ,在当时影响广泛。在 20 年代反对机械论的斗争中, 他起了重要作用。 他还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试图加以改造, 而且进一步研 究了整个辩证法史。30 年代初德波林哲学思想受到批判 。 罪名是: 认为德波林站在“孟 什维克或唯心主义立场”,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列宁阶段,忽视了唯物辩证 法同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质的区别,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核心意思: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者思维方式的两个特点:一是迷信。在他们的心目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 “圣哲”,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是教条,并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苏联的经验神圣化。二是 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处处是从书本(主观)出发,理论和实际分离,认识与实践脱节。中 国的教条主义者,以传统的唯圣唯经的思维习惯、思维框架去看待马克思主义,结果, 马克思成了带有浓重的传统中国味的“先哲”,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成了万古不变的教 条。 批判教条主义, 不仅是政治思想的尖锐斗争, 也是中国思维方式变革的继续和深入。 (二)文章梗概 简单回忆一下文章。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我们在研究这个 法则时,必然会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他们是: 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如果 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 两种宇宙观 一 两种宇宙观 一是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 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 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 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这种思想,在欧洲,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 联系实际 是机械唯物论,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则有庸俗进化论。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 道亦不变” 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 二是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主张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 而 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 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 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3⑸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这 样, 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大 ( 量的例子)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 量的例子 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 矛盾, 新旧之间的矛盾, 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 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 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 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 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时常存在的。在资本主 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 影响和互相激动,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 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 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 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 举了例 ( 由此看来, 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 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子) 二 矛盾的普遍性 (这段很重要,直接针对现状)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 这段很重要,直接针对现状) 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 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他们也不了 解研究当前具体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 对于我们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因 此,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应当着重地加以研究,并用足够的篇幅加以说明。 讲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 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然后分别阐述。接着用伟人的 接着用伟人的 用一些实例来证明这两点意义 这两点意义:,结论是: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 话,用一些实例来证明这两点意义 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 但是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 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具有自始至 终的矛盾运动呢? 在这部分,主席专门提到了德波林: 在这部分,主席专门提到了德波林:从苏联哲学界批判德波林学派的文章中看出,德 波林学派有这样一种见解, 他们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 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 的阶段才出现。 (接着主席反驳了这种观点,最后得出结论,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的矛 盾运动,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 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 ) 三 矛盾的特殊性 主要讲矛盾的特殊性的几种情形: 矛盾的特殊性的 矛盾的特殊性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 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 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 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 但是, 尤其重要的, 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 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 中存在着,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地存在着。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 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 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例如,数学中的正数和负数,机4械学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学中的阴电和阳电,化学中的化分和化合,社会科学中的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 阶级和阶级的互相斗争, 军事学中的攻击和防御, 哲学中的唯心论和唯物论、 形而上学观和辩证法观等等, 都是因为具有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 才构成了不同的科学 研究的对象。固然,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 遍的根据; 但是, 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 研究的领域。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 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 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 的事物。 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 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 共同的认识为指导, 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 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 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 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 一个是由特殊到一 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 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我们 的教条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 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 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 质;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 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 我们的教条主义者是懒汉, 他们拒绝对于具体事物 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 他们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 把它变成为人们所不能够 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 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了这个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 他们也不懂 得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的互相联结由特殊到一般, 又由一般到特殊, 他们完全不懂得马 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 而且要研 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 一切运动形式 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着重这一点,而 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 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殖民 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 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 的方法去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 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所解决的矛盾及其所用以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根本上不相同的。 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 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他们 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区别, 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 而只是千 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 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 或者将本来 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 为要暴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 在其相互联结上的特殊性, 就是说暴露事 物发展过程的本质, 就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 否则暴露过程的本质成为不可 能,这也是我们作研究工作时必须十分注意的。 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的矛盾。例如,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过程中,有中国社会各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5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有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有各个反动的统治 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 情形是非常复杂的。 这些矛盾, 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 不能一律看待, 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们从事中国革命的人, 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 方面着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 占何等特定的地位, 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关系, 在互相依存 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研究这些问题,是 十分重要的事情。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 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我们的教条主义者违背列宁的指示,从来不用 脑筋具体地分析任何事物,做起文章或演说来,总是空洞无物的八股调,在我们党内造成了 一种极坏的作风。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 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这一点,我在《实践论》一文中已经说过了。所谓片面 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 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一方、不了解资产阶级一方,只了解农民一方、不 了解地主一方,只了解顺利情形一方、不了解困难情形一方,只了解过去一方、不了解将来 一方,只了解个体一方、不了解总体一方,只了解缺点一方、不了解成绩一方,只了解原告 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只了解革命的秘密工作一方、不了解革命的公开工作一方,如此等 等。一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 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 任务的, 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 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斗争的。 孙子论军事说: “知 唐朝人魏徵说过: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 彼知己, 百战不殆。 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 ”⒁ ⑿ ⒀ ⑾也懂得片面性不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水 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 ,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 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 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 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 相像的方法, 第三次就打了胜仗。 《水 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列宁说:“要真正 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作 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 我们应该记得他的话。表 面性, 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 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 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 (答复问题、解决纠纷、处理工作、指挥战争)。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中国的教 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同志们所以犯错误, 就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方法是主观的、 片面的和表 面的。 片面性、 表面性也是主观性, 因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 人们不去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不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 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所以这种方法是主观主义的。 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情况上,我们必须注 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 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 非到过程完结之日, 是 不会消灭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 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 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 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 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6⒃ ⒂就显出阶段性来。 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 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 的矛盾。 例如,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这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根 本矛盾着的阶级的性质和这个社会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变化;但是,两阶级的矛盾激 化了,独占资本和自由资本之间的矛盾发生了,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了,各资本主义 国家间的矛盾即由各国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而引起的矛盾特别尖锐地表现出来了, 因此形成了 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 形成了帝国主义阶段。 列宁主义之所以成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 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就是因为列宁和斯大林正确地说明了这些矛盾, 并正确地作出了解决这 些矛盾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拿从辛亥革命 开始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的情形来看,也有了若干特殊阶段。 特别是在资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和在无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 区别为两个很大不同的历 史阶段。这就是: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 度,农民革命的大发动,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革命彻底性,由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 义革命的可能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虽然整个 过程中根本矛盾的性质, 过程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性质 (其反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性质),并没有变化,但是,在这长时间中,经过了辛亥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第一次 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 统一战线破裂和资产阶级转入反革 命,新的军阀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第二次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抗日战争等等大事变,二十 多年间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包含着有些矛盾激化了(例如土地革命战争和 日本侵入东北四省 ),有些矛盾部分地或暂时地解决了(例如北洋军阀的被消灭,我们没 收了地主的土地),有些矛盾重新发生了(例如新军阀之间的斗争,南方各革命根据地丧失 后地主又重新收回土地)等等特殊的情形。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 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 在其总 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例如国共两党。国民党方面,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因为它实行了孙中山的联俄、联 共、援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所以它是革命的、有朝气的,它是各阶级的民主革命的联盟。一 九二七年以后,国民党变到了与此相反的方面,成了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反动集团。一九三 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 后又开始向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这个方面转 变。这就是国民党在三个阶段上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当然有种种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方 面,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它是幼年的党,它英勇地领导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 命;但在对于革命的性质、任务和方法的认识方面,却表现了它的幼年性,因此在这次革命 的后期所发生的陈独秀主义 能够起作用,使这次革命遭受了失败。一九二七年以后,它又 英勇地领导了土地革命战争, 创立了革命的军队和革命的根据地, 但是它也犯过冒险主义的 错误,使军队和根据地都受了很大的损失。一九三五年以后,它又纠正了冒险主义的错误, 领导了新的抗日的统一战线,这个伟大的斗争现在正在发展。在这个阶段上,共产党是一个 经过了两次革命的考验、有了丰富的经验的党。这些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三个阶段上的特点。 形成这些特点也有种种的原因。 不研究这些特点, 就不能了解两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特殊 的相互关系:统一战线的建立,统一战线的破裂,再一个统一战线的建立。而要研究两党的 种种特点, 更根本的就必须研究这两党的阶级基础以及因此在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它们和其他 方面的矛盾的对立。例如,国民党在它第一次联合共产党的时期,一方面有和国外帝国主义 的矛盾,因而它反对帝国主义;另一方面有和国内人民大众的矛盾,它在口头上虽然允许给 予劳动人民以许多的利益,但在实际上则只给予很少的利益,或者简直什么也不给。在它进 行反共战争的时期,则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合作反对人民大众,一笔勾销了人民大众原来7⒇ ⒆ ⒅ ⒄在革命中所争得的一切利益,激化了它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现在抗日时期,国民党和日本帝 国主义有矛盾,它一面要联合共产党,同时它对共产党和国内人民并不放松其斗争和压迫。 共产党则无论在哪一时期,均和人民大众站在一道,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但在现在的 抗日时期,由于国民党表示抗日,它对国民党和国内封建势力,也就采取了缓和的政策。由 于这些情况,所以或者造成了两党的联合,或者造成了两党的斗争,而且即使在两党联合的 时期也有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的情况。 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这些矛盾方面的特点, 我们就不但 不能了解这两个党各各和其他方面的关系,也不能了解两党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看来, 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 各个运动形式在各 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 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 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 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 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 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 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这种具体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首先给了我们以很好的模范。 当马克思、 恩格斯把这事物矛盾的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 他们看出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所产 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而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会在各种不 同的阶级社会中,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命。 马克思把这一法则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的时候, 他看出这一社会的基本 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表现于在各别企业中的生产 的有组织性和在全社会中的生产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的阶级表现则是资产阶级 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 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普 遍性。 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是所有有资本主义 的存在和发展的各国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说来,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资本主义 的这种矛盾, 乃是一般阶级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东西, 对于一般阶级社会中的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说来,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然而,当着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切矛 盾的特殊性解剖出来之后,同时也就更进一步地、更充分地、更完全地把一般阶级社会中这 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普遍性阐发出来了。 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 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着我们研究一定事物 的时候, 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 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 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斯大林在他的名著《论列宁主 义基础》一书中说明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的时候,他分析了列宁主义所由产生的国际环境, 分析了在帝国主义条件下已经发展到极点的资本主义的诸矛盾, 以及这些矛盾使无产阶级革 命成为直接实践的问题,并造成了直接冲击资本主义的良好的条件。不但如此,他又分析了 为什么俄国成为列宁主义的策源地, 分析了沙皇俄国当时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以及 俄国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国际的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原因。 这样, 斯大林分析了帝国 主义的矛盾的普遍性, 说明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又分析 了沙俄帝国主义在这一般矛盾中所具有的特殊性, 说明俄国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策略的 故乡,而在这种特殊性中间就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斯大林的这种分析,给我们提供了认识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及其互相联结的模范。 马克思和恩格斯, 同样地列宁和斯大林, 他们对于应用辩证法到客观现象的研究的时候,8总是指导人们不要带上任何的主观随意性,而必须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的条件, 去看出这些现象中的具体的矛盾、 矛盾各方面的具体的地位以及矛盾的具体的相互关系。 我 们的教条主义者因为没有这种研究态度, 所以弄得一无是处。 我们必须以教条主义的失败为 鉴戒,学会这种研究态度,舍此没有第二种研究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 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其共性是矛盾存 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 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 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 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 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 弃了辩证法。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 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 这就是主要的矛盾 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 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着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 其他 的矛盾力量,例如,残存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小资产者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者的矛盾, 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 资产阶级的民主主 义和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主义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矛盾, 以及其他的矛盾,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 半殖民地的国家如中国,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呈现着复杂的情况。 当着帝国主义向这种国家举行侵略战争的时候, 这种国家的内部各阶级, 除开一些叛国 分子以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帝国主义和这种国家 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 而这种国家内部各阶级的一切矛盾 (包括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 之间这个主要矛盾在内),便都暂时地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中国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21),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战争(22),一九○○年的义和团战争(23)和目前的中日战争,都有这种情形。 然而在另一种情形之下, 则矛盾的地位起了变化。 当着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压迫而是用 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阶级就会向帝国 主义投降,二者结成同盟,共同压迫人民大众。这种时候,人民大众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 式, 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的同盟, 而帝国主义则往往采取间接的方式去援助半殖民地 国家的反动派压迫人民,而不采取直接行动,显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中国的辛亥革 命战争,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战争,一九二七年以后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都有 这种情形。还有半殖民地国家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内战,例如在中国的军阀战争,也 属于这一类。 当着国内革命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内反动派的存在的时候, 帝 国主义就往往采取上述方法以外的方法,企图维持其统治:或者分化革命阵线的内部,或者 直接出兵援助国内反动派。这时,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完全公开地站在一个极端,人 民大众则站在另一极端,成为一个主要矛盾,而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发展状态。十月革命 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援助俄国反动派,是武装干涉的例子。一九二七年的蒋介石的叛变,是分9化革命阵线的例子。 然而不管怎样,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 没有疑义的。 由此可知,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 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 起着领导的、 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 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 刃而解了。 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 列宁和斯大林研究帝国主义和资 本主义总危机的时候,列宁和斯大林研究苏联经济的时候,也告诉了这种方法。万千的学问 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 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 着重于捉 住主要的矛盾,已如上述。但是在各种矛盾之中,不论是主要的或次要的,矛盾着的两个方 面,又是否可以平均看待呢?也是不可以的。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 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情形,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矛 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 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 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 事物的性质也就随 着起变化。 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 主要方面属于甲方, 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 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 就互易其位置, 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 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 我们常常说“新陈代谢”这句话。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 依事 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 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而 一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 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 由 此可见,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取得支配地位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资本主义已从旧的封建主义社会时代的附庸地位, 转化成了取得支 配地位的力量,社会的性质也就由封建主义的变为资本主义的。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时代, 封建势力则由原来处在支配地位的力量转化为附庸的力量, 随着也就逐步地归于消灭了, 例 如英法诸国就是如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由新的起进步作用的阶级,转化为旧的 起反动作用的阶级, 以至于最后被无产阶级所推翻, 而转化为私有的生产资料被剥夺和失去 权力的阶级,这个阶级也就要逐步归于消灭了。人数比资产阶级多得多、并和资产阶级同时 生长、但被资产阶级统治着的无产阶级,是一个新的力量,它由初期的附属于资产阶级的地 位,逐步地壮大起来,成为独立的和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阶级,以至最后夺取政权成为统 治阶级。这时,社会的性质,就由旧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化成了新的社会主义的社会。这就 是苏联已经走过和一切其他国家必然要走的道路。 就中国的情形来说,帝国主义处在形成半殖民地这种矛盾的主要地位,压迫中国人民, 中国则由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然而事情必然会变化,在双方斗争的局势中,中国人民在无 产阶级领导之下所生长起来的力量必然会把中国由半殖民地变为独立国, 而帝国主义则将被 打倒,旧中国必然要变为新中国。 旧中国变为新中国, 还包含着国内旧的封建势力和新的人民势力之间的情况的变化。 旧 的封建地主阶级将被打倒,由统治者变为被统治者,这个阶级也就会要逐步归于消灭。人民 则将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由被统治者变为统治者。这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就会起变化,由10旧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变为新的民主的社会。 这种互相转化的事情,过去已有经验。统治中国将近三百年的清朝帝国,曾在辛亥革命 时期被打倒;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同盟会,则曾经一度取得了胜利。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 七年的革命战争中, 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的南方革命势力, 曾经由弱小的力量变得强大起来, 取得了北伐的胜利;而称雄一时的北洋军阀则被打倒了。一九二七年,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 量,受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打击,变得很小了;但因肃清了自己内部的机会主义,就又逐步 地壮大起来。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内,农民由被统治者转化为统治者,地主则作了相 反的转化。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 革命斗争中的某些时候, 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 在这种时候, 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顺利是其次要方面。然而由于革命党人的努力,能够逐步地克服困难,开展顺利的新局面, 困难的局面让位于顺利的局面。一九二七年中国革命失败后的情形,中国红军在长征(24)中的情形,都是如此。现在的中日战争,中国又处在困难地位,但是我们能够改变这种情况, 使中日双方的情况发生根本的变化。在相反的情形之下,顺利也能转化为困难,如果是革命 党人犯了错误的话。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的胜利,变为失败了。一九二七年以后 在南方各省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至一九三四年都失败了。 研究学问的时候, 由不知到知的矛盾也是如此。 当着我们刚才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 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情况,和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之间,互相矛盾着。然 而由于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甚多,由对于马克思主义 的盲目性改变为能够自由运用马克思主义。 有人觉得有些矛盾并不是这样。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要的;理 论和实践的矛盾,实践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是主要的:它们的 地位并不互相转化。 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 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见解。 诚然, 生产力、实践、 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 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 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 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当着如同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5)的时候,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某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是 一样)要做,但是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的时候,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 也就是主要的决定的东西。 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 对于 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 我们这样说, 是否违反了唯物论呢?没 有。 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 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 意识; 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 唯物论。 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 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 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 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 那就将 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 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 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 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同时,这种具体的矛盾状况,以及矛盾的主要方 面和非主要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正是表现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力量。 对于矛盾的各 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 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 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 面的研究, 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 是 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11五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在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之后, 我们必须进而研究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 斗争性的问题。 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 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 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 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 列宁说:“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 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为什么人 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 凝固的东西, 而应当看作生动的、 有条件的、 可变动的、 互相转化的东西。”(26)列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一切过程中矛盾着的各方面,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世界上一切事 物的过程里和人们的思想里,都包含着这样带矛盾性的方面,无一例外。单纯的过程只有一 对矛盾,复杂的过程则有一对以上的矛盾。各对矛盾之间,又互相成为矛盾。这样地组成客 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思想,并推使它们发生运动。 如此说来,只是极不同一,极不统一,怎样又说是同一或统一呢? 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 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试想一切矛盾着的事物或人们心中矛盾着的概念, 任何一方面能够 独立地存在吗?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 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谓祸。没有顺利,无所谓困难;没有困难,也 无所谓顺利。没有地主,就没有佃农;没有佃农,也就没有地主。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 产阶级;没有无产阶级,也就没有资产阶级。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就没有殖民地和半 殖民地; 没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也就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 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 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 质,叫做同一性。一切矛盾着的方面都因一定条件具备着不同一性,所以称为矛盾。然而又 具备着同一性,所以互相联结。列宁所谓辩证法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就是说的 这种情形。怎样能够呢?因为互为存在的条件。这是同一性的第一种意义。 然而单说了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 双方之间有同一性, 因而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 中,这样就够了吗?还不够。事情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 的事物的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 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 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 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 种意义。 为什么这里也有同一性呢?你们看, 被统治的无产阶级经过革命转化为统治者, 原来是 统治者的资产阶级却转化为被统治者,转化到对方原来所占的地位。苏联已经是这样做了, 全世界也将要这样做。 试问其间没有在一定条件之下的联系和同一性, 如何能够发生这样的 变化呢? 曾在中国近代历史的一定阶段上起过某种积极作用的国民党, 因为它的固有的阶级性和 帝国主义的引诱(这些就是条件),在一九二七年以后转化为反革命,又由于中日矛盾的尖 锐化和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这些就是条件),而被迫着赞成抗日。矛盾着的东西这一个 变到那一个,其间包含了一定的同一性。 我们实行过的土地革命, 已经是并且还将是这样的过程, 拥有土地的地主阶级转化为失 掉土地的阶级,而曾经是失掉土地的农民却转化为取得土地的小私有者。有无、得失之间,12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联结,二者具有同一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之下,农民的私有制又将转化为 社会主义农业的公有制,苏联已经这样做了,全世界将来也会这样做。私产和公产之间有一 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哲学上名之曰同一性,或互相转化、互相渗透。 巩固无产阶级的专政或人民的专政, 正是准备着取消这种专政, 走到消灭任何国家制度 的更高阶段去的条件。建立和发展共产党,正是准备着消灭共产党和一切政党制度的条件。 建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进行革命战争,正是准备着永远消灭战争的条件。这许多相反的 东西,同时却是相成的东西。 大家知道,战争与和平是互相转化的。战争转化为和平,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转化为战 后的和平,中国的内战现在也停止了,出现了国内的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例如一九二七 年的国共合作转化为战争, 现在的世界和平局面也可能转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是这 样?因为在阶级社会中战争与和平这样矛盾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具备着同一性。 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 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列宁所谓“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 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 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呢?因为客观事物本来是如此的。客观事物中矛盾着的 诸方面的统一或同一性,本来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 的、相对的东西,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这种情况,反映在人们的思 想里, 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只有现在的和历史上的反动的统治阶级以 及为他们服务的形而上学,不是把对立的事物当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 的东西去看,而是当作死的、凝固的东西去看,并且把这种错误的看法到处宣传,迷惑人民 群众,以达其继续统治的目的。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 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 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 盾,而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 “夸父追日” 十二变(29) (27),《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30)(28),《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 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 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 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永久的魅力”(32) (31)这种神话中的(还有童话中的)千变万化的故事,虽然因为它们想象出人们征服自然力等等,而能够吸引人们的喜欢,并且最好的神话具有 (马克思),但神话并不是根据具体的矛盾之一定的条件而构成的,所 以它们并不是现实之科学的反映。这就是说,神话或童话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并不是具体 的同一性, 只是幻想的同一性。 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的, 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 性, 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 就 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 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 就没有任何的同 一性。 为什么俄国在一九一七年二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同年十月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 命直接地联系着, 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直接地联系于社会主义的革命, 一八七一年的巴 黎公社终于失败了呢?为什么蒙古和中亚细亚的游牧制度又直接地和社会主义联系了呢? 为什么中国的革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 可以和社会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不要再走西方13国家的历史老路, 不要经过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时期呢?没有别的, 都是由于当时的具体条 件。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就发生一定的矛盾,而且这种或这些矛盾互 相依存,又互相转化,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同一性的问题如此。那末,什么是斗争性呢?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列宁说:“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 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列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 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 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 两种状 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 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 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着事 物的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 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 引 起了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 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 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 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 变状态中、 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 事物总是不断地由第一种状 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 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 并经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 解决。所以说,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除的斗争则是绝 对的。 前面我们曾经说,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 能够互相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 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里我们又说,矛盾的斗争贯 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 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我们中国人常说: “相反相成。”(34) (33)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 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 获得了同一性。 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拿列宁的 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35)。六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在矛盾的斗争性的问题中,包含着对抗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 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在人类历史中,存在着阶级的对抗,这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剥削阶级和被剥 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在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互相矛盾着 的两阶级,长期地并存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着,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 的阶段的时候, 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 发展为革命。 阶级社会中, 由和平向战争的转化, 也是如此。14炸弹在未爆炸的时候, 是矛盾物因一定条件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时候。 待至新的条件 (发火)出现,才发生了爆炸。自然界中一切到了最后要采取外部冲突形式去解决旧矛盾产 生新事物的现象,都有与此相仿佛的情形。 认识这种情形,极为重要。它使我们懂得,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 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共产党 人必须揭露反动派所谓社会革命是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等等欺骗的宣传,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社会革命论,使人民懂得,这不但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整个人类的历史 和苏联的胜利,都证明了这个科学的真理。 但是我们必须具体地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情况, 不应当将上面所说的公式不适当地套在 一切事物的身上。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 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有些矛盾具有公开的对抗性,有些矛盾则不是这样。根据事物 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还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则由原来 是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 共产党内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如前所说,在阶级存在的时候,这是阶级矛盾对 于党内的反映。这种矛盾,在开始的时候,或在个别的问题上,并不一定马上表现为对抗性 的。但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这种矛盾也就可能发展为对抗性的。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告诉我 们:列宁、斯大林的正确思想和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的错误思想的矛盾,在开始的时候还 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但随后就发展为对抗的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有过这样的情形。 我们党内许多同志的正确思想和陈独秀、张国焘(36)等人的错误思想的矛盾,在开始的时候也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 但随后就发展为对抗的了。 目前我们党内的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 的矛盾,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如果犯错误的同志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那就不会发展为 对抗性的东西。因此,党一方面必须对于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另方面又必须充分地给 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过火的斗争,显然是不适当的。但如 果犯错误的人坚持错误,并扩大下去,这种矛盾也就存在着发展为对抗性的东西的可能性。 经济上城市和乡村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 (那里资产阶级统治的城市残酷地掠夺 乡村),在中国的国民党统治区域里面(那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买办大资产阶级所统治的 城市极野蛮地掠夺乡村),那是极其对抗的矛盾。但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面,在我们的革命根 据地里面,这种对抗的矛盾就变为非对抗的矛盾,而当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这种矛盾 就会消灭。 列宁说:“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37)这就是说,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七 结 论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总起来说几句。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 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 史是一个大革命。 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 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 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 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 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 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 对性。 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 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 要的区别; 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 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15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 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 也能够使有经 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 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二)具体分析 毛泽东承认唯一的方法论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 也就是矛盾论。 而矛盾论本身只是承认 一种日常现实,是对社会处在竞争状态中间的把握,可以在“大同社会崩溃共产主义还 没有实现”的状态下,直接得到把握,无须经由论证。由于大同没有了,社会就总是处 在竞争中间,这其实就是矛盾论(或者竞争论)的依据。这样就可以忽略西方的思想发 展里程,也同样无须自然界的现象进行类比说明,自然辩证法也不需要,直接就在社会 现实和历史经验的把握中间中间求得。 竞争的目标是资源的分配, 而为了确保资源分配的有利份额, 就必须取得相应的支配权 或者控制权。根据古今中外的历史,支配权只存在于三个方面: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 话语权。 最开始的竞争仅仅局限于资源分配关系上的互为消长, 然而由于资源分配的依 据是三种“支配权”决定的,因此竞争就相应地发展到了关于支配权的竞争,这个竞争 实际上就是人们为掌握更多的“竞争力”而发起的竞争。对资源分配的竞争还可能出现 理论上的解决方案,就是马克思所指望的“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状态,去消解人们的竞 争意志和愿望。但是竞争已经发展到“支配权”的这样的竞争力上,这就没有解决的希 望了, 人们在指望自己竞争力上升的同时还追求对手竞争力的相对下降, 瓦解或者消灭 对方的竞争力。因而矛盾论将适用到地老天荒。 孟子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天下叛之,以天下之所助,攻亲戚之所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其实就是统一战线的奥妙所在,国民党无法整合知识精 英,无法整合小地主小资本家,上海的一个小资本家对他的学徒说“现在坏了,共产党 要得天下了,99%的人反蒋,80%的人支持老共,老共要得天下了。 ”统一战线成绩主 要是国民党的失败造成的,而不是共产党的成功。 毛泽东对孔夫子他们发现并反复申说的管理奥秘领会最深, 从井冈山时期就要求红军不 拿群众一针一线, 到辽沈战役的时候进攻锦州的战士不吃老百姓的那个苹果, 再到三野 九兵团进入上海的时候要求他们露宿街头, 都是向老百姓展示 “强势群体不会滥用优势 去侵占老百姓的剩余” 这一根本管理要点。 这不是简单的行为公共关系学展示那么简单, 而是对管理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的反复重申, 而且要宣传得让全国人们都知道, 以帮助 老百姓确立关于长远利益的信心, 帮助人们建立稳定的预期并完成自我调节。 解放后社 会风气迅速好转的根本原因是: 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人作为掌握政权的强势群体, 要求 自身不滥用优势地位去提取剩余剩余, 因此老百姓在这样的事实教育面前能够迅速完成 预期的变换, 全国人民大多数在这样的事实面前都迅速地建立起关于未来的信心, 调整 了自己对于未来的预期,并据以进行自我调节,所以新中国的社会风气,几乎是在一夜 之间就实现了根本好转,从而证实了儒家“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的英明论断。 因为哲学命题比较深奥,所以不谈为好,而是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 特点之一,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 文 章 第 一 部 分 介 绍 两 种 宇 宙 观 即 形 而 上 学 的 见 解 和 辩 证 法 的 见 解 , 这 是 论 述 矛 盾 的 世 界 观 基 础 。 “这 个 辩 证 法 的 宇 宙 观 , 主 要 地 就 是 教 导 人 们 要 善 于 去 观 察 和 分 析 各 种 事 物 的 矛 盾 的 运 动 ,并 根 据 这 种 分 析 ,指 出 解 决 矛 盾的方法。” 第 二 部 分 论 述 矛 盾 的 普 遍 性 。这 一 部 分 作 者 写 得 比 较 简 略 ,因 为 作 者 对16党 内 绝 大 多 数 同 志 的 认 识 水 平 已 经 作 了 客 观 的 分 析 , 认 为 “矛 盾 的 普 遍 性 已 经 被 很 多 人 所 承 认 ,因 此 ,关 于 这 个 问 题 只 需 要 很 少 的 话 就 可 以 说 明 白 ;而 关 于 矛 盾 的 特 殊 性 的 问 题 ,则 还 有 很 多 的 同 志 ,特 别 是 教 条 主 义 者 ,弄 不 清 楚 。 ……为 了 这 个 缘 故 , 当 着 我 们 分 析 事 物 矛 盾 的 法 则 的 时 候 , 我 们 就 先 来 分 析 矛 盾 的 普 遍 性 的 问 题 ,然 后 再 着 重 地 分 析 矛 盾 的 特 殊 性 的 问 题 ,最 后 仍 归 到 普 遍 性 的 问 题 。 ”作 者 对 于 客 观 情 况 有 一 个 正 确 的 分 析 , 对 全 局 有 一 个 得心应手的把握。 第 三 部 分 讲 矛 盾 的 特 殊 性 。 作 者 分 了 几 种 情 形 。 “首 先 是 各 种 物 质 运 动 形 式 中 的 矛 盾 。 ”“任 何 运 动 形 式 , 其 内 部 都包 含 着 本 身 特 殊 的 矛 盾 。 这 种 特 殊 的 矛 盾 , 就 构 成 一 事 物 区 别 于 他 事 物 的 特 殊 本 质 。 ”进 而 , “不 但 要 研 究 每 一 个 大 系 统 的 物 质 运 动 形 式 的 特 殊 的 矛 盾 性 及 其 所 规 定 的 本 质 ,而 且 要 研 究 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 质 。 ”进 而 , “不 但 事 物 发 展 的 全 过 程 中 的 矛 盾 运 动 , 在 其 相 互 联 结 上 , 在 其 各 情 况 上 ,我 们 必 须 注 意 其 特 点 ,而 且 在 过 程 发 展 的 各 个 阶 段 中 ,也 有 其 特 点 , 也 必 须 注 意 。 ”进 而 , “研 究 事 物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各 个 发 展 阶 段 上 的 矛 盾 的 特 殊 性 ,不 但 必 须 在 其 联 结 上 、在 其 总 体 上 去 看 ,而 且 必 须 从 各 个 阶 段 中 矛 盾 的 各 个 方 面 去 看 。 ”这 就 是 在 部 分 的 逻 辑 结 构 : 各 个 物 质 运 动 形 式 的 矛 盾 →各 个 运 动 形 式 在 各 个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矛 盾 →各 个 发 展 过 程 的 矛 盾 的 各 方 面 → 各 个 发 展 过 程 在 其 各 个 发 展 阶 段 上 的 矛 盾 →各 个 发 展 阶 段 上 的 矛 盾 的 各 方 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 第 四 部 分 讲 主 要 的 矛 盾 和 主 要 的 矛 盾 方 面 。 作 者 在 这 一 部 分 开 头 指 出 “在 矛 盾 特 殊 性 的 问 题 中 ,还 有 两 种 情 形 必 须 特 别 地 提 出 来 加 以 分 析 ,这 就 是 主 要 的 矛 盾 和 主 要 的 矛 盾 方 面 。 ”可 见 , 第 四 部 分 是 对 第 三 部 分 的 细 化 。 作 者 在 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 殊 性 的 关 系 。 “在 研 究 矛 盾 特 殊 性 的 问 题 中 , 如 果 不 研 究 过 程 中 主 要 的 矛 盾 和 非 主 要 的 矛 盾 以 及 矛 盾 之 主 要 的 方 面 和 非 主 要 的 方 面 这 两 种 情 形 ,也 就 是 说 不 研 究 这 两 种 矛 盾 情 况 的 差 别 性 ,那 就 将 陷 入 抽 象 的 研 究 ,不 能 具 体 地 懂 得 矛 盾 的 情 况 , 因 而 也 就 不 能 找 出 解 决 矛 盾 的 正 确 的 方 法 。 ”这 样 就 将 第 三 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 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 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 化 , 作 者 明 确 了 “我 们 回 答 道 : 对 抗 是 矛 盾 斗 争 的 一 种 形 式 , 而 不 是 矛 盾 斗 争 的 一 切 形 式 。 ”最 后 , 第 七 部 分 ,作 者 进 行 了 总 结 。这 七 个 部 分 层 次 关 系 清 楚 ,逻 辑 结 构 明 晰 ; 部 分 与 部 分 之 间 、论 点 与 论 点 之 间 衔 接 过 渡 自 然 。这充 分 表 现 了 作 者 高 屋 建 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特 点 之 二 , 例 证 丰 富 。 作 者 是 一 位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他 对 马 克 思 、列 宁 等 革 命 导 师 和 先 行 者 的 著 作 阅 读 广 泛 、理 解 深 刻 ,可 以 熟 练 地 援 引 马 列 主 义 的 经 典 著 作 ;同 时 ,作 者 的 国 学 根 基 也 非 常 深 厚 ,对 古 籍 中 的 典 故 可 以 信 手 拈 来,对《汉书》《资治通鉴》《水浒传》《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引用。这些 、 、 、 足以见出作者知识的渊博。可见渊博的知识是进行创作的前提条件。 特 点 之 三 , 语 言 准 确 而 生 动 。这 是 一 篇 哲 学 论 文 ,对 于 论 文 而 言 ,语 言 的 准 确 性 是 第 一 位 的 。这 篇 论 文 语 言 的 准 确 、精 炼 已 经 达 到 了 炉 火 纯 青 的 境 界 。作 者 通 篇 用 的 都 是 常 见 的 词 汇 ,但 却 十 分 精 确 地 表 达 出 了 作 者 的 思 想 内17涵 。比 如 说 ,作 者 论 述 运 动 的 相 对 地 静 止 的 状 态 和 显 著 地 变 动 的 状 态 时 有 这 样 一 段 。 “……我 们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所 看 见 的 统 一 、 团 结 、 联 合 、 调 和 、 均 势 、 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 中 所 显 现 的 面 貌 。作 者 像 连 珠 炮 似 地 一 下 罗 列 了 十 数 个 词 汇 来 说 明 矛 盾 的 统 一 的 状 态 ,个 个 不 同 , 但 个 个 精 当 ,个 个 准 确 ,让 读 者 很 清 楚 地 明 白 了 哪 些 是 矛 盾 的 统 一 状 态 ,是 相 对 地 静 止 的 状 态 。同 时 ,作 者 驾 驭 语 言 的 能 力 还 体 现在生动性上,作者能够用很通俗幽默的语言阐明深刻而严肃的哲学命题。 如在讲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这个道理时,有这样一段。 “为 什 么 鸡 蛋 能 够 转 化 为 鸡 , 而 石 头 不 能 够 转 化 为 鸡 呢 ? 为 什 么 战 争 与 和 平 有 同 一 性 ,而 战 争 与 石 头 却 没 有 同 一 性 呢 ? 为 什 么 人 能 生 人 不 能 生 出 其 他 的 东 西 呢 ? 没 有 别 的 ,就 是 因 为 矛 盾 的 同 一 性 要 在 一 定 的 必 要 的 条 件 之 下 。缺 乏 一 定 的 必 要 的 条 件 , 就 没 有 任 何 的 同 一 性 。 ”这 些 语 言 是 老 百 姓 都 能 看 懂 听 懂 的 话 ,离 人 们 的 日 常 生 活 非 常 之 近 ,作 者 用 这 么 活 灵 活 现 的 语 言 诠 释 了 深奥的道理足以见出作者用语之生动。 总之,这篇论文值得我学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好好品味和领悟。 实践论 三、实践论、矛盾论与大庆 毛泽东同志 1937 年撰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在解放前指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 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后,大庆石油人在异常艰苦的情况下,依靠《实践论》 和《矛盾论》白手起家,取得了大庆石油会战的胜利。原大庆市委书记、大庆石油管理 局党委书记李智廉为我们讲述“两论起家”的经过: “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大庆是靠‘两论起家’的”。 大庆石油会战 的困难有多大,是众所周知的。在会战没开始之前,1959 年 12 月份,周恩来总理在听 取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关于会战计划的汇报时, 就预测到会战将会遇到重重困难, 是一场 大仗、恶仗,他指出,要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大会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 法,分析解决会战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1960 年 3 月下旬,余秋里和康世恩到位于 安达县的会战指挥部机关临时驻地办公。4 月 1 日,他们到会战前线萨尔图探区指导工 作,他们看到大量的器材、设备和行李,沿着铁路两边摆了 20 多公里,铁路人员根本 无法分类整理,只能是谁的东西谁去铁路沿线找。公路不通,电话不灵,工人的吃饭、 住宿无法解决,组织指挥生产和协调生活非常困难,加上环境恶劣,个别同志的思想出 现了动摇,甚至有的工人当了逃兵。”余秋里部长深有感触地说:“没到现场就预感到 会战有困难, 到了前线, 才知道会战比预想的困难大得多。 ”面对种种矛盾和重重困难, 余秋里等会战领导者想到了周恩来的指示。他们认为,必须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抓住主 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为此,他们决定 组织全体会战队伍认真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4 月 10 日作出了《关 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这是松辽石油会战中的第一 个决定,发表在 4 月 13 日会战指挥部机关报《战报》的创刊号上。“会战领导小组把 学习‘两论’当成一件大事来抓。一开始,没有那么多书,就到安达县新华书店去买。 县书店的书卖光了,就派人到哈尔滨、北京去买。石油部从北京买了几万册《实践论》 和《矛盾论》的单行本,派专人坐飞机送到哈尔滨,再运到萨尔图,发到职工手中,基 本上做到了人手一册。干部读,技术人员读,工人也读。人人学,人人议,人人用。职18工把‘两论’带在身上,放在枕边,有时间就读一段。技术人员下现场、到工地,都随 身带着小书包,里边总是装有‘两论’。” 1964 年 2 月 13 日,在人民大会堂的春节座谈会上,毛泽东发出号召:"要鼓起劲来, 所以,要学解放军、学大庆。"那么大庆的主要经验是什么呢? 根据石油工业部关于大 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概括为以下几条:一、把毛泽东思想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大庆 人通过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矛盾论实践论全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