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名词界10.16将公布什么消息

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题:人类首次“看见”引力波意味着什么?国际天文界再次被引力波刷屏。多国科学家16日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及其伴随的电磁信号。中子星引力波怎么探测?引力波解答了哪些疑问?还有哪些未解之谜?“中国网事”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科学家。引力波怎么探测北京时间16日晚22时,包括我国在内的多国科学家宣布,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由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据科学家介绍,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发现一个新的引力波信号GW170817。这个信号是一个由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全球约70个地面及空间望远镜从红外、X光、紫外和射电波等多个波段开展后续观测。这其中,也包括中国架设在昆仑站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仅仅在LIGO观测到引力波信号后的1.7秒,美国费米太空望远镜探测到名为GRB170817A的伽马射线暴。“费米几乎在同一时间观测到伽马射线暴,让我们更加兴奋,也更有紧迫感。”加州理工学院LIGO数据分析小组负责人艾伦?温斯坦教授回忆说。LIGO和费米在遇到强信号时,会自动向天文界发送警报。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世界范围内的望远镜后续观测随即启动。大约11个小时后,位于智利的斯沃普望远镜率先观测到此次信号的光学对应物——位于一个叫NGC4993星系的双中子星系统。基于AST3-2独立收集到的数据,科研人员还计算出,此次两颗致密中子星合并的过程共抛射出超过3000倍地球质量的物质,这些物质携带有巨大能量,抛射速度达到0.3倍光速。引力波也被称为“时空的涟漪”。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剧烈的天体活动会带动周围的时空一起波动,这就是引力波的由来。此后百年间,科学界一直在寻找引力波的存在。此前,人类已经发现4例由双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何以震惊天文学界为什么中子星引力波引起天文界震动?专家们说,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这是人类第一次探测到双中子星合并。LIGO项目组成员、美利坚大学天体物理学家格雷戈里?哈里告诉记者,此前观测到的引力波均来自黑洞。黑洞完全由扭曲时空构成,本质上没有物质,而中子星却是一个切实星体,因此能深入了解核物质的行为。哈里说,中子星引力波可以用来直接测量到源的距离,而相应的电磁信号给出了速度,由此可用来校准宇宙膨胀速度,即所谓哈勃常数,从而进一步回答宇宙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等重大问题。其次,这是人类第一次同时观测到来自同一个天文事件的引力波和电磁波,使得确认宿主星系成为可能。这一事件展示了引力波与电磁波等不同研究团队之间开展合作的重要性,也标志着“多信使天文学”跨入新时代。“我想说的是,这是第一次我们既能‘看到’也能‘听到’一个天文事件,这些不同的‘感官’体验将能给我们很多信息。”哈里说,“引力波天文学才刚刚开始,随着21世纪向前发展,我们可以期待引力波观测将为宇宙学、天文学、天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引力学以及其他领域带来更多见解。”第三,地面红外望远镜探测到了中子俘获过程,从而第一次提供确凿证据证实了中子星合并就是宇宙金、铂等超铁元素的主要起源地。南非夸祖鲁-纳塔尔大学的引力波研究专家马寅哲在发给记者的一份电子邮件中开玩笑说:“如果有人问带着金戒指的女性朋友,她的金戒指从哪儿来?她应该说,这是从银河系中的合并中子星那里产生的。”还有哪些未解之谜本次LIGO项目组宣布发现的引力波,来自距地球约1.3亿光年处的双中子星合并。与黑洞合并只产生引力波不同的是,中子星合并除了产生引力波外,还发出了大量的电磁波。这就是让天文学家感到兴奋的“多信使天文学”。引力波和电磁波作为不同的“信使”,可以告诉我们同一个天文事件在不同方面的信息。美国田纳西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迈克尔?吉德里说,“多信使天文学”是天文学家长期追求的“圣杯”,将对相关领域的未来产生巨大影响。哈里说,如果没有引力波研究,中子星的许多性质都将是长期悬而未解的谜,包括在强引力作用下怎么弯曲变形、合并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质量多大时会形成黑洞等等。
上一页&1共2页热门新闻更多
实时热点榜单热门视频发现好货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天文大数据都能做什么? 虚拟天文台让天文数据活起来 | 北晚新视觉
天文大数据都能做什么? 虚拟天文台让天文数据活起来
日,美国天文学家劳伦斯.克劳斯曾说过:“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形成你左手的原子可能和形成你右手的来自不同的恒星。”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天文学解答的是关乎人类从何而来、将去向何处这样的大问题,它是孕育重大原创发现和前沿的科学,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战略制高点。在互联网+的时代,面对海量的天文大数据,天文学家和公众有同样的机会取得新的发现。也许未来,我们中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揭示宇宙和人类发展重大奥秘的那位幸运儿。
在天文大数据扑面而来之际,你准备好了么,让我们一起去迎接和描绘你对宇宙的新认识。
美国学者预测:到2025年,全球天文数据采集量为每年250亿TB,而我们身边比较常见的U盘及移动硬盘,U盘容量有16GB、32GB、64GB,移动硬盘数据容量有500GB、1TB、2TB,想想看,这样怎样的海量的数据?
虚拟天文台 让天文数据活起来
作为宝贵的科研资料,天文数据成为人类了解和研究宇宙奥秘的第一手素材。从哈勃空间望远镜每天3-5GB的数据,到LAMOST每年10TB数据,再到FAST每4小时产生10TB数据,天文学研究已成为一项以数据为中心,为数据所驱动的科研活动。美国天文学家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天文数据采集量将达到每年250亿TB。这些丰富的数据资源将大大加深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这样一个数据密集型时代,对天文大数据的挖掘和知识的发现变得大有可为。
现在,“数据洪水”或“数据爆炸”早已成为天文学界的常见词汇,如何利用好这些海量数据,通过信息技术推进天文学研究成为一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虚拟天文台应运而生。
虚拟天文台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全球范围内的天文研究资源无缝透明连结在一起,从而形成数据密集型、网络化的天文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环境。它将全球的天文数据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多波段的数字星空和一个全球性的天文数据网格,让科学家和普通公众能够基于数据发现、高效数据访问和互操作,以各种创新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检索、展现和分析,打造创新型的科学研究和资源使用环境。
以往传统的天文研究模式为人类留下了GB量级的数据遗产,大望远镜巡天模式则为人类留下了TB量级的数据遗产。而虚拟天文台模式则把人类带入PB量级的数据密集型时代这三种模式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取代另一种,而是同时存在于现代天文学研究活动中。
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为首的中国天文学界于2002年提出了中国虚拟天文台的设想,并于当年加入国际虚拟天文台联盟。中国虚拟天文台是将国内外天文望远镜的海量观测数据融合在一个互联网的平台上,通过云计算的方式为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提供服务。
随着平台的建立,知识发现的新模式也随之建立。在中国虚拟天文台汇集的众多天文数据中,LAMOST望远镜的数据就是其中之一,LAMOST望远镜已经通过中国虚拟天文台进行了多次数据发布,天文学家利用这些数据发表了一百多篇科学论文,取得了许多精彩的研究成果。比如,前不久美国天文学家利用这些数据发现了超高速星。这是国际上已经发现的20颗超高速星中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超高速星”是指这颗星的速度很高,能够达到银河系的逃逸速度,会直接跑出银河系,对超高速星的研究,可以让科学家加深对银河系中心黑洞的了解,在银河系暗物质的分布、暗物质的组成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天文大数据
让宇宙漫更有个性
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在太阳系以外发现了1800多颗经证实的行星。其中1000多颗是由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在年四年间发现的。在此期间,它成功地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在对这些数据进行短短两年的研究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之公诸于众--不仅仅是研究者,普通大众也能获取这些数据。美国的全民科学组织研发了一种工具,通过这一工具,天文学家足不出户就可以寻找下一个类似地球的行星。最近NASA还发布了一个可在电脑中使用的寻找小行星的工具,借公众下载使用。哈勃望远镜团队的一些科学家致力于将哈勃的数据转移到一个公共数据库项目中,使研究者更容易获取这些现有的数据,以验证假设,减少研究时间。
在资深天文学家看来,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基于天文大数据的虚拟天文台,结合计算宇宙学、天文信息学,对海量科学真实数据进行归档、大规模数值模拟、可视化展示,将天文大数据进行融合以及智能挖掘,从各个方面都能够激发更多学科的发展。
在中国虚拟天文台里,大量天文科学数据的上线,除了能够帮助天文学家进行更加高效的科学研究外,将天文科学数据也降低了公众获取天文数据,参与天文学研究的门槛,成为公众科普的重要资源。
中国虚拟天文台有一个“公众频道”,其中的特色栏目中包括征集星座故事的“家乡的星星”,开栏语中写道:中华大地上,一地一方的人们心中都有不同的星空,这就是广泛流传的中国民间星座,这些星座充满博物学气质,有着各种各样神奇的名字。然而,这些民间星座在慢慢消失……现在,如果你知道它们的名字或者故事,请告诉我们吧!
“公众超新星搜寻计划”和“WWT宇宙漫游项目”是公众频道的重头戏,前者是面向普通大众的宇宙新天体搜寻项目,它让任何对新天体搜索感兴趣的普通公众都有机会参与到专业的天文发现中来。2015年,来自安徽合肥的10岁小学生廖家铭,借助中国虚拟天 文台公开发布的天文数据发现了一颗超新星,他也成为全球年龄最小的超新星发现者。
如果说超新星搜寻需要一定的天文学知识的话,“WWT宇宙漫游项目”就更为普及。"WWT"是万维望远镜的是简称,WWT漫游制作借助先进的数据可视化技术,和友好的用户界面,通过加载虚拟天文台中丰富的真实大数据资源,可以将遥远陌生的宇宙快捷、方便地呈现出来,并通过互联网分享出去。利用基于虚拟天文台的WWT软件,任何人都可以对真实的科学大数据进行引用、剪辑,实现宇宙场景的切换,配以图片、文字、音乐和旁白,可以制作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宇宙漫游节目。
你想象的宇宙漫游,是个什么样
从2010开始,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国家天文台、中国虚拟天文台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了两届WWT宇宙漫游制作大赛,从获奖的作品来看,这些由在校学生和天文爱好者们用手边的普通电脑制作出的WWT宇宙漫游课件让人惊叹,那恢弘的宇宙场景、震撼的画面、宇宙时空中伸缩自如的镜头感及个性化的情节故事和配音配乐,都让人感觉是在看BBC或Discovery制作的天文科普作品,又或是好莱坞重金打造的科幻大片。大赛获奖者赵志豪表示:“任何人都可以制作一个漫游节目来分享自己眼中的宇宙,把自己认为美的东西分享给别人,有时候千言万语的描述不如一张图片、一段视频来得直接。我正在做的,就是分享我自己的宇宙。”
目前中国虚拟天文台又启动了第三届宇宙漫游制作大赛,面向全球征集参赛作品,主题围绕天文学基础知识、天文学最新科学成果、航空航天和太空探索、地球科学和绿色家园等。可以预见,在天文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下孕育的虚拟天文台及WWT,能够让更多的普通人通过电脑互动界面接入网络,进入到海量的天文数据中去体验天文之美。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本报记者蔡文清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万昊宜
在天文大数据扑面而来之际,你准备好了么,让我们一起去迎接和描绘你对宇宙的新认识。
美国学者预测:到2025年,全球天文数据采集量为每年250亿TB,而我们身边比较常见的U盘及移动硬盘,U盘容量有16GB、32GB、64GB,移动硬盘数据容量有500GB、1TB、2TB,想想看,这样怎样的海量的数据?
虚拟天文台 让天文数据活起来
作为宝贵的科研资料,天文数据成为人类了解和研究宇宙奥秘的第一手素材。从哈勃空间望远镜每天3-5GB的数据,到LAMOST每年10TB数据,再到FAST每4小时产生10TB数据,天文学研究已成为一项以数据为中心,为数据所驱动的科研活动。美国天文学家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天文数据采集量将达到每年250亿TB。这些丰富的数据资源将大大加深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这样一个数据密集型时代,对天文大数据的挖掘和知识的发现变得大有可为。
现在,“数据洪水”或“数据爆炸”早已成为天文学界的常见词汇,如何利用好这些海量数据,通过信息技术推进天文学研究成为一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虚拟天文台应运而生。
虚拟天文台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全球范围内的天文研究资源无缝透明连结在一起,从而形成数据密集型、网络化的天文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环境。它将全球的天文数据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多波段的数字星空和一个全球性的天文数据网格,让科学家和普通公众能够基于数据发现、高效数据访问和互操作,以各种创新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检索、展现和分析,打造创新型的科学研究和资源使用环境。
以往传统的天文研究模式为人类留下了GB量级的数据遗产,大望远镜巡天模式则为人类留下了TB量级的数据遗产。而虚拟天文台模式则把人类带入PB量级的数据密集型时代这三种模式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取代另一种,而是同时存在于现代天文学研究活动中。
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为首的中国天文学界于2002年提出了中国虚拟天文台的设想,并于当年加入国际虚拟天文台联盟。中国虚拟天文台是将国内外天文望远镜的海量观测数据融合在一个互联网的平台上,通过云计算的方式为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提供服务。
随着平台的建立,知识发现的新模式也随之建立。在中国虚拟天文台汇集的众多天文数据中,LAMOST望远镜的数据就是其中之一,LAMOST望远镜已经通过中国虚拟天文台进行了多次数据发布,天文学家利用这些数据发表了一百多篇科学论文,取得了许多精彩的研究成果。比如,前不久美国天文学家利用这些数据发现了超高速星。这是国际上已经发现的20颗超高速星中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超高速星”是指这颗星的速度很高,能够达到银河系的逃逸速度,会直接跑出银河系,对超高速星的研究,可以让科学家加深对银河系中心黑洞的了解,在银河系暗物质的分布、暗物质的组成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天文大数据
让宇宙漫更有个性
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在太阳系以外发现了1800多颗经证实的行星。其中1000多颗是由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在年四年间发现的。在此期间,它成功地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在对这些数据进行短短两年的研究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之公诸于众--不仅仅是研究者,普通大众也能获取这些数据。美国的全民科学组织研发了一种工具,通过这一工具,天文学家足不出户就可以寻找下一个类似地球的行星。最近NASA还发布了一个可在电脑中使用的寻找小行星的工具,借公众下载使用。哈勃望远镜团队的一些科学家致力于将哈勃的数据转移到一个公共数据库项目中,使研究者更容易获取这些现有的数据,以验证假设,减少研究时间。
在资深天文学家看来,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基于天文大数据的虚拟天文台,结合计算宇宙学、天文信息学,对海量科学真实数据进行归档、大规模数值模拟、可视化展示,将天文大数据进行融合以及智能挖掘,从各个方面都能够激发更多学科的发展。
在中国虚拟天文台里,大量天文科学数据的上线,除了能够帮助天文学家进行更加高效的科学研究外,将天文科学数据也降低了公众获取天文数据,参与天文学研究的门槛,成为公众科普的重要资源。
中国虚拟天文台有一个“公众频道”,其中的特色栏目中包括征集星座故事的“家乡的星星”,开栏语中写道:中华大地上,一地一方的人们心中都有不同的星空,这就是广泛流传的中国民间星座,这些星座充满博物学气质,有着各种各样神奇的名字。然而,这些民间星座在慢慢消失……现在,如果你知道它们的名字或者故事,请告诉我们吧!
“公众超新星搜寻计划”和“WWT宇宙漫游项目”是公众频道的重头戏,前者是面向普通大众的宇宙新天体搜寻项目,它让任何对新天体搜索感兴趣的普通公众都有机会参与到专业的天文发现中来。2015年,来自安徽合肥的10岁小学生廖家铭,借助中国虚拟天 文台公开发布的天文数据发现了一颗超新星,他也成为全球年龄最小的超新星发现者。
如果说超新星搜寻需要一定的天文学知识的话,“WWT宇宙漫游项目”就更为普及。"WWT"是万维望远镜的是简称,WWT漫游制作借助先进的数据可视化技术,和友好的用户界面,通过加载虚拟天文台中丰富的真实大数据资源,可以将遥远陌生的宇宙快捷、方便地呈现出来,并通过互联网分享出去。利用基于虚拟天文台的WWT软件,任何人都可以对真实的科学大数据进行引用、剪辑,实现宇宙场景的切换,配以图片、文字、音乐和旁白,可以制作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宇宙漫游节目。
你想象的宇宙漫游,是个什么样
从2010开始,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国家天文台、中国虚拟天文台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了两届WWT宇宙漫游制作大赛,从获奖的作品来看,这些由在校学生和天文爱好者们用手边的普通电脑制作出的WWT宇宙漫游课件让人惊叹,那恢弘的宇宙场景、震撼的画面、宇宙时空中伸缩自如的镜头感及个性化的情节故事和配音配乐,都让人感觉是在看BBC或Discovery制作的天文科普作品,又或是好莱坞重金打造的科幻大片。大赛获奖者赵志豪表示:“任何人都可以制作一个漫游节目来分享自己眼中的宇宙,把自己认为美的东西分享给别人,有时候千言万语的描述不如一张图片、一段视频来得直接。我正在做的,就是分享我自己的宇宙。”
目前中国虚拟天文台又启动了第三届宇宙漫游制作大赛,面向全球征集参赛作品,主题围绕天文学基础知识、天文学最新科学成果、航空航天和太空探索、地球科学和绿色家园等。可以预见,在天文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下孕育的虚拟天文台及WWT,能够让更多的普通人通过电脑互动界面接入网络,进入到海量的天文数据中去体验天文之美。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本报记者蔡文清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万昊宜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网页至朋友圈(点击二维码隐藏)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
新视觉·新媒体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北晚新视觉微信
新视觉影社微信
地址: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205室 电话:010-邮箱:takefoto(at)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号公安机关备案号:09世界各大天文台联合预警 16日晚10点准时!一则神秘信息即将披露
中国小康网讯 世界各大天文台联合预警!各位观众,今天预报一条天文学最新消息!与此同步,全球还有数十家其他天文机构准备同时发布重大消息!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北京时间今天晚上10点,将会与NASA联合发布重大消息。
欧洲南方天文台:北京时间今天晚上10点,将会发布重大消息。
清华大学LIGO 工作组:北京时间周二上午,将会发布重大消息。
澳大利亚OzGrav 团队:北京时间周二上午,将会发布重大消息
目前,世界天文圈已经沸腾!预计今晚10点新闻公布后,将会掀起一波与引力波事件同等级别的舆论高潮!那么,今天公布的天文学重大消息究竟是什么呢?
好奇的宝宝看(担心)了很久的消息,最后对这些猜测失去了信心,便去了NASA官微看,这是目前为止最靠谱的猜测。
刚才,一则“北京时间16号22点,来自LIGO,VIGO和大约70个天文台等全球各大天文台和研究中心将联合发布重大消息。”引发大家恐慌。
实际上是:公布引力波探测中的新发现和细节。
或许你会疑惑,引力波不是都发现好几年了吗?天文学界是要“重新定义”引力波吗?这一次到来的,或许是天文学界的新时代:中子星合并。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观测到的引力波都是源于黑洞合并,这些年发现的引力波都是如此。黑洞与黑洞并合产生引力波,这类事件现在基本上只有搞引力波的那群人感兴趣了。但前些天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著名天文学家J. C. Wheeler放出了一些蛛丝马迹——人类可能首次探测到了由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
中子星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重力崩溃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形成的特殊天体之一。它是质量没有达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恒星,在寿命终结时塌缩形成的一种介于白矮星和黑洞之间的星体,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质密度大相当多倍。与黑洞不同,中子星是可以被观测到的。因此,中子星的并合是一项不同于黑洞碰撞的事件。
两个中子星的并合,或者一个中子星和一个低质量黑洞的并合,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短伽马射线暴的制造者。而短暴起源于双星系统的决定性证据就是引力波探测器。一个并合中的双星系统会发出独特的引力波。如果在伽马射线暴发生的同时探测到引力波,那将是人类伽马暴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更重要的是中子星并合或中子星与黑洞并合所产生的引力波信号可以揭示中子星的构造,同时能够帮助我们确定碰撞后的合并产物。并且这是我们第一次将传统的天文学与引力波天文学结合了起来。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同时,中子星的合并过程会甩出一部分物质。这部分物质会产生极其丰富的物理现象。其中一部分成为吸积盘(环),与黑洞构成一个系统,产生喷流(速度接近光速),形成时间不超过2秒的伽玛暴(短暴),喷流扫除周围物质,会形成x、光学、射电等多波段的余辉。
还有一部分被甩出去的中子星物质会彻底逃逸,速度为光速的0.1到0.3倍,质量为太阳千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倍,这部分富含中子的物质会迅速形成一团放射性物质。这些放射性通过衰变和裂变等过程,释放能量,将自身加热成红热化状态,发出红外线、红光为主的辐射,类似于超新星,但亮度比超新星低,比“新星”高一千倍左右,因此被称为”千新星”。千新星在2013年被哈勃太空望远镜首次发现,与一个短伽玛暴同时同地出现。
当然,在今天晚上之前,一切都是猜测。但是,科学家们为什么要对引力波如此神魂颠倒?我们是不是在探测未知世界的路上又更进了一步?
关于这一次的天文学界大事件,有消息指出,伴随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千新星和伽玛暴也都分别被探测到了,这是人类首次接触到类似事件,因此,如你所见,天文界的狂欢即将到来。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县域频道,主要发布各县、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新闻报道
今日搜狐热点帖子主题:世界各大天文台联合预告 16日晚上有一件大事要宣布
共&10&个阅读者&
军号: 工分:240844
/ 排名:522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世界各大天文台联合预告 16日晚上有一件大事要宣布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北京时间周一晚10点,将会与NASA联合发布重大消息。欧洲南方天文台:北京时间周一晚10点,将会发布重大消息。清华大学 LIGO 工作组:北京时间周二上午,将会发布重大消息。澳大利亚 OzGrav 团队:北京时间周二上午,将会发布重大消息。据估计,全球还有数十家其他天文机构准备同时发布重大消息。这是要干嘛???天文圈里已经沸腾了。疯传。所有人都在议论这件事。目测周一大新闻出炉后,会掀起不亚于第一次引力波事件时候的舆论巨浪。不过在一片猜测中,Nature 杂志新闻栏目今年8月份的一则低调的官方“传谣”,其实已经泄露了天机。这篇文章发表于今年8月23日。文章说,此前美国的LIGO(以及后来加入的欧洲的Virgo)一共看到三次引力波事件,都是双黑洞并合,不过我们还期待看到另一种类似但不同的现象:双中子星并合。看起来它们都是致密天体的旋进并合,从引力波的角度来说看起来是很像的――频率不断提高的一声“鸟鸣”。不过它们之间有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黑洞并合时,真的是黑的,没有电磁波会发射出来;而两个中子星并合时,会在电磁波段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可以在传统的电磁波望远镜中探测到这起事件及之后的余辉――意思就是说,会发光。引力波固然很火、固然能拿诺奖,但当下能找到引力波的也就LIGO和Virgo;其他人要想一起玩耍,只能用原来手头有的,主要是电磁波望远镜来进行跟进观测。所以自从第一次发现引力波事件以来,在可见光、射电、高能等电磁波段跟进LIGO/Virgo引力波事件,看看预测的方向上有没有电磁波段的新的小亮点,成了天文学界竞相争夺的一个圣杯。今年8月18日,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J. Craig Wheeler开了“造谣传谣”的第一枪,他在国外社交网站上说:“LIGO新发现:引力波源,带光学对应体。吓尿!”一小时后,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Peter Yoachim在同一个网站上说,这个引力波源的光学对应体位于 NGC 4993 星系中,这是一个位于水蛇座的星系,距离1.3亿光年。他还说“初步判断是双中子星并合”。NGC 4993,来自斯隆巡天的档案数据(所以其中不包含这次事件的光学对应体)LIGO是一个有着严明纪律的国际合作组织,这样私自发布消息、不顾组织纪律的行为很快就被请喝茶了。之后这两位仁兄要么删除了推文,要么言辞含糊的道了歉。但谣言既然已经传开,就挡不住好事者的刨根问底。通过查询公开资料,人们很快发现,在他们发表推文的那几天,世界上很多重要的望远镜都指向了同一个天区――正是Yoachim所说的 NGC 4993 所在的天区。例如,8月17日,美国的天文卫星费米望远镜(Fermi)的伽马暴监测器被一个伽马暴事件触发了:GRB 170817A。伽马暴是宇宙中极端高能的剧烈事件产生的天文现象。双中子星并合是可以触发这种现象的事件之一。再如,哈勃空间望远镜公开可查的观测申请显示,有人申请了8月22日和29日的4段观测时间,用来观测由“双中子星并合”带来的“红外辐射”。申请中还顺便解释了这辐射的来源:双中子星并合时会通过 r 过程产生大量重元素,这些元素的放射性衰变可以通过红外辐射来检验。而该观测申请的目标,正是 NGC 4993。天文博客“黑暗之中”8月23日的一篇博文 LIGO, Leaks and NGC 4993 中,提到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也在8月19日对这次事件进行了观测,这次事件在钱德拉的网站上被记做“SGRB170817A”――SGRB是短伽马暴的意思。Nature 新闻说,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VLT)、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波阵列(ALMA)这两台世界顶尖的光学及射电望远镜,也在8月18-19日对 NGC 4993 进行了观测。8月25日,是LIGO/Virgo这个“并网发电”的观测季的最后一天。当天,Nature 新闻在它“传谣”的页面上追加了更新:LIGO/Virgo 合作组织发布了一则看起来像是对这些“谣言”的回应,全文翻译如下:我们在LIGO和Virgo数据中初步指认出一些非常有希望的引力波事件候选体,并且和天文观测合作伙伴们共享了已知信息。我们在奋力工作,来确保这些候选体是确凿的引力波事件,但我们需要时间来评估置信度,在那之后我们才能把结果向科学界及社会大众公布。我们会在有消息后尽快让各位知晓。截至目前,引力波圈子的同仁们还是很有职业操守,没有随意向外散播这个大家早已心知肚明的消息。引力波:时空的涟漪引力波是物理学王冠上一颗耀眼的明珠,被比喻为时空的“涟漪”,是加速中的质量在时空中所产生的波动。早在1916年,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就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是由于质量所引发的时空扭曲所造成,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加速运动都会对周围的时空产生影响,其作用的形式就是引力波。两个黑洞的合并过程。科学家们认为黑洞的合并过程将产生强烈的引力波信号2015年9月,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在经过多年努力后,终于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信号――这些引力波来自两个黑洞的相撞,它们经过13亿年的长途跋涉才到达地球。日,科学家们正式宣布了这一发现,引起巨大轰动,这是人类认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发现。目前,人类已经成功探测到4次引力波信号。引力波为什么获诺奖?北京时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引力波探测计划的重要科学家,三人均来自LIGO/VIRGO合作组,以奖励他们在“LIGO探测器以及引力波探测方面的决定性贡献”。引力波被首次直接探测到有着重大的意义。作为时空本身的震动,引力波常常会被人和声波进行对比。事实上,引力波望远镜能够让科学家们在光学望远镜“看到”某个现象的同时“听到”它的“声音”。可以说,伽利略发明了光学望远镜,人们得以通过光线观察宇宙;射电望远镜则使观测辐射成为探索宇宙的又一途径。然而,如果要探测黑洞,或是宇宙诞生之初,那既没有光又没有辐射的环境,该怎么办?现在,在传统的电磁波天文学无能为力的领域,我们可以靠LIGO等引力波探测装置来获得新发现了。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世界各大天文台联合预告 16日晚上有一件大事要宣布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条记录]&分页:
&对世界各大天文台联合预告 16日晚上有一件大事要宣布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大学天文学学废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