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态下我国的财政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新常态经济下财税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及对策_参考网
新常态经济下财税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李爽【摘 要】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说明,全面深化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是势在必行的,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新一轮财税体制的改革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重要特征。因此,全面把握新常态经济的表现,剖析新常态下财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矛盾,并找出新常态下财税体制改革的新对策,是实现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关键词】新常态;财税政策;财税改革一、中国新常态经济的表现(一)经济增长减速的新常态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通过投资带动,我国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近些年,我国经济总量虽然不断上升,但增速不容乐观,从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情况,不难看出,2010年以后,经济增长率已下滑到6%—8%之间,中国经济放缓是当前新常态经济的重要表现。(二)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常态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对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应用上。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的宏观调控工具主要偏向于那些外部时滞性短、能带来立竿见影效果的财政政策。近年来,我国改变了先前的宏观政策调整策略,进入了将宏观调控目标转向以改变产量结构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将投资驱动政策转向为创新驱动政策,注重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合理搭配,共同运行的新常态时期。(三)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新常态。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区间转入中高速增长区间,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也在发生改变,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贡献率在不断的攀升,且消费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化,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的转变速度和力度不断加强。二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常态。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处于持续上升态势。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96125亿元,增长7.9%,高于同期GDP增速0.5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农业的内部结构在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在工业增长中的带动作用明显,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逐步趋于优化。这也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改变,并逐步趋于合理化。(四)改革与完善国家治理的新常态新时期,围绕着社会经济的全新改变,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治理体系也迈向了新的台阶,致力从“法制国家”迈向“法治国家”,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制现代化作为今后国家治理经济社会的重点,这突出强调了法治社会的重要性,预示着新常态下,任何经济社会的管理、治理工作都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真正的将法律凌驾于权力至上,人民权力得到了更好的保障,社会矛盾的化解更加顺畅,深化改革的进行更加顺利。二、新常态下财税改革面临的挑战(一)经济低增长与税收需求高增长的矛盾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上移,中央政府事权下放,尽管中央政府加大了转移支付规模,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地方政府对财力资金的需求程度。加之,新常态经济下,经济结构转型,土地财政、房地产、国债等一些便利资金来源的弱化,使得追求税收收入的高增长成了每个地方政府殷切的需求。大量研究表明,税收收入的增长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然而当前经济的放缓,我国的税收收入定将下滑,这是当前阶段我国政府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矛盾。(二)产业结构升级与财税政策滞后的矛盾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在不断的上升,且不断展现出新式的发展模式,以互联网、电子信息为标志的新兴产业的兴起势必将成为未来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杆力量。然而,现阶段我国对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还局限在以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为主,对第三产业而言,尽管对一些服务行业实行了营改增,但是范围较小,且就目前看来效果不是很明显。就互联网、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而言,财税政策更是极度不完整,例如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基础处于免税或者不征税的状况,且财税监管方面严重不足。此外,我国仍未形成促进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长效政策机制,财税政策的服务、引导带动能力较弱,这是新常态下阻碍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重要方面。(三)消费驱动型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公的矛盾尽管新常态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投资带动转向了以消费和创新带动。但是当消费带动的效果均衡到我国人口上时,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居民收入是居民消费的基础,因此,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不公,居民收入水平差异较大是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最大矛盾所在。首先,农民在收入分配方面仍然受户籍制度影响而受到相当程度的歧视,消费能力极度匮乏。其次,当前我国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收入分配体制,使得劳动要素在参与配置中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这些都是制约居民提高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四)民生改善需求与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迈入了小康社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扩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迫切需要良好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高层次民生保障,这需要加大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力度,与现阶段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情况极度不协调。三、新常态下财税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一)完善税收管理机制,强化税收征管力度税收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新常态下,我们要加强税收管理体制的建设,从征管工作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现有新征管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与当前经济新常态相适应的税收管理机制。一是合理转变税收观念,追求税收相对增长;二是减少税收征管成本,提高执行力;三是注重税源管理,培育挖掘新税源;四是完善税收分配机制,实现跨区分配;五是加强税收宣传,提高纳税遵从度。(二)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税制度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矛盾,加快财税体制的改革,制定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财税新政策,是实现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加快完成相关企业营改增步伐;二是进一步完善房产保有与交易环节征税,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加快资源税改革,扩大范围,从价计征,提升税率,有效强化资源配置;四是防范第三产业空壳化,开拓符合新常态经济要求的再工业化;五是完善环保税,引进环保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三)加快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的迫切需要。一是要借鉴国际经验,改变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改进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格局;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使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近而使居民有能力消费、敢于消费;三是进一步完善消费税制的改革,引导居民理性消费。【参考文献】[1]孟祥娟.“新常态”下产业政策之变[J].经济动向,2014(47).[2]刘世锦,赵晓,林抚生.国有企业应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J].前线,2015(1).[3]葛扬,李慧.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运行特点与趋势分析[J].特别关注,2015(1).
2015年10期
智富时代的其它文章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财税改革的目标、路径以及面临的挑战--《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01期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财税改革的目标、路径以及面临的挑战
【摘要】:由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举办的以"2014新兴经济体智库经济政策论坛——走向新常态的新兴经济体"为主题的第79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于~2日在海口举行。本刊征得张军扩、王一鸣、吴晓求、宋立、倪红日、曹文炼、刘尚希、王小鲁、汪玉凯、张占斌、郑新立、郭濂、欧阳康、李实、薛澜等专家学者的同意,编发该组演讲论文。文章在"走向新常态的新兴经济体"的背景下,纵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涵盖中国追赶型增长的阶段转换与增长前景;以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资本市场发展与中国金融的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城镇化新趋势;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财税改革的目标、路径以及面临的挑战;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结构调整等多个视角。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812.2【正文快照】:
一、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确定了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现代财政制度包括现代税收制度、现代预算制度以及现代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体制。但是,怎么理解现代财政制度,我认为,简单概括就是现代的国际经验或者是通行做法与中国国情的结合。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惠安;;[J];涉外税务;2005年12期
;[J];中国橡胶;2005年06期
;[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05期
范大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年05期
任媛;;[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11期
贾康;;[J];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40期
;[J];中国财政;2008年04期
冀原;;[J];中国财政;2008年13期
陈明婧;;[J];经济师;2008年12期
陈明婧;;[J];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宣庆;;[A];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雍君;[N];中国税务报;2007年
王宏?王立文
白俊峰;[N];天津日报;2008年
蔺红 邹国金
郑猛;[N];中国税务报;2008年
邱爽;[N];平顶山日报;2011年
谭德波;[N];深圳特区报;2012年
本报见习记者
徐科;[N];证券日报;201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杨志勇;[N];海峡财经导报;2012年
黄栀梓;[N];解放日报;2012年
廉维亮;[N];人民政协报;2012年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高培勇;[N];经济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刚;[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赵璐迪;[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新常态下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我的图书馆
新常态下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新常态下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人民日报 李伟
核心提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了系统阐述。这一重要讲话对统一全党认识、指导今后各项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学习讲话和会议精神,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的表现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运行度过增速换挡期、转入中高速增长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符合后发追赶型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后发优势的内涵与强度、技术进步模式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其实质是追赶进程迈向更高阶段出现的新变化新特征。
后发优势是追赶型国家可以长期保持较高经济增速的根本原因。在追赶进程的不同阶段,后发优势的具体表现、蕴藏的增长潜力不同,从而带来经济增长速度、增长动力和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应变化。根据追赶型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可以将追赶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起飞阶段。在制度变革或外部环境触发下,后发国家经济摆脱低水平均衡,向持续高增长转换。这一过程通常较快完成,但也有一些国家会持续较长时间。二是高速增长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特点是高投资、高增速,产业结构、居民消费结构、城乡结构、出口结构迅速优化升级。这个阶段市场需求空间大,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应充分,通过购买设备和其他技术引进渠道,企业很容易组织并扩大生产;在增量扩能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大幅增加,大量剩余或闲置资源被有效利用,或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向生产率较高的非农部门,生产率和人均资本存量快速增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高增长就是处于这一阶段。三是中高速增长阶段。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的难度加大、成本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消费、出口等需求增速逐步下降。生产要素供应紧张、价格显著上涨,早期简单外延式扩张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效率提高更多依靠模仿创新和行业内企业间优胜劣汰实现。四是中低速增长阶段。追赶的后期,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水平进一步接近,大部分后发优势已经释放。传统市场空间饱和,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依靠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很难消化企业投入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企业开始尝试前沿创新,通过创造全新商品和技术路线、构建新商业模式等获取高额利润。
这四个阶段的更替是渐进的过程。前两个阶段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数量扩张,后两个阶段则更多依靠质量提升。当然,并不是所有落后国家都能成功实现经济起飞,也不是所有开启追赶进程的国家都能完成整个追赶周期。在追赶的道路上,不乏“贫困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沟沟坎坎。
在经过30多年的快速追赶、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后发优势仍然是我国保持较快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展差距依然很大,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的1/8,蕴藏着较大后发优势。这突出表现在:虽然新增劳动力数量下降,但劳动力总量丰富、成本相对较低,人力资本提升空间较大,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劳动力供给增加较快;物质型生产资源供应紧张,但资金、知识、管理经验均明显增加,供应链的效率和覆盖面具有较大优势;虽然市场空间有所缩小,但在基础设施、制造业更新投资、居民物质及文化消费提升等方面仍有较大的需求增长空间;制造业内部具有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率的潜力,拥有通过模仿创新和应用型创新提高技术水平的空间;培育本土跨国公司,走出国门寻找、发现和整合国际创新资源、提高技术水平的进程尚处于初期阶段。
后发优势的存在,意味着我国具备实现挤压式增长的条件和空间,能够将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中高速水平。在1978—2012年的3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9.8%。在不考虑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GDP上调的情况下,若今明两年经济增长分别为7.4%左右和7%左右,则“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可达到7.8%,高于7%的预期目标。“十三五”期间只需保持6.5%的年均增长速度,即可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与此同时,进入新常态后,后发优势的内涵、供给和需求条件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等也将相应转变。从增长动力看,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本积累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积累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转变;从比较优势看,由主要依靠初级资源向更多依靠技术、资本、管理等高级资源转变;从政府角色看,由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向注重培育、优化经济环境转变。我国经济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变化,表明追赶进程将迈向更高阶段,既是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的转变,也是从数量扩张型增长阶段向质量提升型增长阶段的转变。
新常态下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我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符合后发国家追赶进程中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结构变化等方面的一般规律。但是,作为转轨经济体,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特色。比如,转轨经济的改革红利助推后发优势释放;竞争性地方政府加快追赶进程,但也带来潜在风险;发展不平衡蕴藏追赶空间,多种增长模式同时共存;超大规模经济带来特有的机遇和挑战等。这些特点的存在,使得我国挤压式增长的速度可高于历史上其他后发国家,也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
财政金融风险逐步显露。高速增长阶段,由于潜在需求旺盛、资产价格持续上涨,粗放增长模式下的一些矛盾和风险容易被掩盖和吸收。进入新常态后,伴随着增速下行和结构调整,原有的风险化解机制难以继续生效,市场主体行为很难及时做出调整,原来被掩盖的矛盾和风险就会显露出来。比如,原先可以盈利的制造业企业可能因为成本上升或需求不足而出现全行业亏损,长期积累的房地产泡沫可能因为需求收缩而破灭,地方的土地财政模式可能难以为继,等等。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在财政金融部门暴露。调控得好,可以把风险控制在局部较小的范围内,逐步化解。而一旦调控失当,局部风险就有可能演化为系统性风险,从而对整体经济的稳定造成冲击。
新旧增长动力的接续出现断档。最近几年,伴随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增速下行,关于我国经济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很多。应当看到,与拉美、东南亚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不同,我国增速转换时期的工业化水平较高、财政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出口产品丰富、国内市场规模巨大,出现追赶进程中断的可能性极低。但是,如果未能有效培育增长新动力,增长潜力不能得到充分释放,实际经济表现远低于潜在增长率水平,也可能出现类似日本上世纪80、90年代“增长性衰退”的状态。新常态下,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关键靠创新,而适宜的创新环境要靠政府来营造。更为重要的是,从全球资源环境状况来讲,我国不可能在因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范式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而必须通过创新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客观条件来讲,我国人才资源丰富,科研教育基础扎实,具有巨大创新驱动发展潜力。但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科研立项、经费管理等方面存在弊端,严重制约创新驱动发展。这些问题不解决,新的增长动力就难以形成。
宏观经济平衡的难度加大。随着增长速度、动力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调控目标间平衡的难度加大,如果处理不好,将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一是平衡物价和增长的难度加大。高速增长阶段,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强。但是,加工贸易可以转移一部分需求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出口高增长对普通居民更加关注的CPI(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较弱。投资对短期物价上涨带来压力,但在中长期可以形成生产能力,有利于平抑物价。在过去的10年间,总体看我国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消费拉动。消费快速扩张,经济增长才能提速,但物价上涨的压力也会随之加大。二是平衡收入增长和GDP增长的难度加大。高速增长阶段,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带动劳动效率大幅提高,劳动者收入增长速度加快。过去10年,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提高是推动城乡居民整体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效应减弱,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将放缓,不利于整体收入增长。另一方面,劳动报酬占比提高会挤压企业利润和投资能力,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三是平衡就业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矛盾加大。今年,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机器人采购量最大的国家。随着“机器换人”的快速推进,制造业领域大量工人将不得不谋求新的岗位。房地产行业在过去10年间保持了超过20%的增速,随着其增速趋势性下降,房地产领域的大量建筑工人也面临寻找新工作岗位的压力。与以往不同的是,未来更多岗位将出现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这与工业内部岗位转移不同,劳动力岗位转换的难度加大。
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加。国际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不仅经济问题会更加复杂,政治、社会问题也会更加突出。这是因为,发展初期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解决温饱问题,增长成为解决矛盾的主要途径。而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人们就会对公平、正义提出更高要求,相应的政治诉求也会不断增加。过去长期存在但并不突出的收入差距问题、腐败问题、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社会信用缺失问题等,都有可能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诱因。一旦社会稳定局面不能得到有效维持,追赶进程就会中断,增长就会受到较大影响。
积极适应新常态,努力把握新机遇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宏观经济稳定是新常态下处理好各种关系的重要前提。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动力、结构和风险状况都会呈现不同于以往的特征,要求经济工作必须有新思路、新办法。应当看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不会一帆风顺,增长动力新旧转换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经济社会风险可能集中显露和释放,这些都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提出严峻挑战。如果宏观经济短期出现大幅波动,那么,各种经济关系就会绷紧,不仅无法为推进各项改革创造条件,还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甚至使多年来的发展成果遭受重大损失。中央连续3年提出坚持“稳中求进”这一总基调,根本用意正在于此。新常态下,“稳”是基本前提,“进”是根本出路。
新常态蕴藏着新机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难免阵痛,难免会有企业被淘汰、会有职工失去工作岗位,但调整成功了就会提升资产质量,提升产业结构,并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和更大的价值。虽然一些传统产业需求饱和了,面临转产调整,但一些新兴技术、新的业态和新的需求正在涌现。虽然国际市场对我国传统出口商品的需求增长放缓了,但我们利用装备能力、产业配套能力和资金输出等优势,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迎来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的历史机遇,我国产业、品牌、资金和人才走出去潜力巨大。保护环境、治理污染表面看会增加成本,但提供需求快速扩张的生态产品,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环保技术、新能源等领域会出现新的增长动力。必须看到,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经阶段,而实现这一阶段演化的重要标志,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二是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基本形成。
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是适应新常态的根本出路。经济发展方式要真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要切实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最根本的出路还是深化改革开放。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过深水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推出既有利于短期发展、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充分尊重和发挥地方、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案。切实抓好改革措施落地,加大协调力度,强化督促评估,落实督办责任制和评估机制,真正让群众来评价改革成效。面对对外开放出现的新特点,必须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倡议、参与和推动新一轮国际经济秩序的改善与调整。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进一步开放制造业,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和速度,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努力提高对外投资效率,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开展先进技术合作,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更高阶段。
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坚守底线的基本着力点。国之大计在于民。在新常态下守住底线,关键是坚持民生为本,做好兜住底线、改善机制和完善社会治理3篇大文章。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我国就业总量矛盾有所缓解、结构矛盾较为突出的背景下,做好就业工作,要精准发力,确保就业总体稳定。同时,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按照“公平性、流动性、可持续性”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安全网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更多面向特定人群和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力争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馆藏&1586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专家热议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新网
专家热议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未来几年中高速增长的潜力范围可能会在6%一8%之间。
  新常态,这是近两日在海口举办的“第79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的热门词。什么是新常态?新常态下新兴经济体的变化与趋势是什么?中国在新常态下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此展开热烈的讨论。
  新常态下的新兴经济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已经开始呈现出“新常态”,世界经济格局就在发生深刻调整。“新常态”一词源于2009年美国投资界对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缓慢而痛苦的低增长过程,简单说就是低增长、高失业、高债务。
  而新兴经济体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德国科隆经济研究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柯乐芙说,尽管现在的经济危机来自于发达国家,但新兴经济体并不能独立于全球经济发展之外,“我们看到的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都有大幅度的下降。”
  在此背景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新兴经济体适应新常态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遇阻,从以外需为主导转变为内外需并重,并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这种新常态既是新兴经济体发展的新环境新要求,又是新兴经济体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前首席总裁艾森布莱特说,新兴经济体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要确保增长是以人为本,能够使改革的成果惠及社会的大多数。”
  当前经济形势总体稳定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与西方国家的“新常态”有很大的不同,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说,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总体上是正常的,虽然经济下行明显,但就业状态和居民收入均保持总体稳定,如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就业已经超过一千万人,基本完成了全年的预期目标。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去年的一项研究,我国未来几年中高速增长的潜力范围可能会在6%一8%之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说,要通过改革释放发展的潜力,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首先就要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把农民工市民化的潜力释放出来。
  走向服务业大国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拐点。
  在迟福林看来,未来6年中国转型改革的重点是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和制度创新。比如说养老,至少有一万亿的需求,但是供给不到两千亿,这与市场的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根源不在国内资本短缺,而在于服务业市场开放的严重滞后。
  “到2020年,中国能不能从一个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将成为转型与改革的历史任务和重大挑战。它不仅是一个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形成过程,还伴随着经济结构新常态、利益结构的新常态。”迟福林说。(记者 邵长春 官蕾)
【编辑:和星晨】
>国内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新常态读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