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语43个辅音怎么读教读

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问题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问题研究
第1章&绪论一、问题的提出&&&&当前学术界对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和汉语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从已有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对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发展历程、现状和双语教育类型等方面;对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研究主要涉及汉语教学政策和理论性方面,缺少对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研究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而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当下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涉及教学观念、教学过程以及方法等方面。笔者从民族文化与汉语教学两者内在联系的的角度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教学状况进行分析,希望对该彝族地区汉语教学的改进提供一定思路。&&&(一)凉山彝族地区教师教学方面问题首先,从教师教学的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的核心问题则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范式)。对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的问题的研究则是探讨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教与学的各个方面。同时涉及在这一过程当中的各方面的有效协调与配合,最终选择最优化的方法进行教学。而最根本的问题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所关注的问题就是对学习任务和学习任务的策略的优化和改进,换句话说也就是寻求一种更加合理的教学观念支持学习者的学习,从而使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更加有效。反思现阶段凉山地区汉语教学的实践,大多仍传承着传统的课堂教学规范。教师几近(读经式)的讲授,学生对汉语学习兴趣的丧失和学习动机的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几乎无互动或者(机械式)互动状态、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似是而非以及学习内容的抽象枯操,评价维度的单一和狭窄是当前汉语教学的缩影,由此造成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或理解偏颇,将学到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力的严重缺乏。所走访的各所学校,其汉语教学都是从汉语拼音开始。教学方式以教师教授为主,教学手段陈旧,每个学校识字教学基本都是这样:老师将所要学习的汉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根据拼音读出来,老师再将拼音注释在每个汉字上面,然后就开始大声朗读,边读边组词,最后把新学习的汉字和词组抄写在作业本上。整堂课就单纯的学习几个汉字和词组,没有注重学生汉字书写顺序,师生之间毫无互动,在考察中发现:教师采取的基本模式都是:(好了,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学生:立刻拿出书本,端正的坐在那等着老师说翻到哪一页。或教师:(大家听懂了吗?)然后,学生一脸茫然的回答道:(听懂了)。整个课堂气氛枯燥无味,学生机械地跟着老师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挫败了教师教学积极性。小学低年级汉语学习属于纯粹的识字课,教师不讲课文内容,原因是课文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因此民族地区学生如何应对汉语教学,以及如何在接受汉语教学的同时与本民族语言的学习不冲突,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以及如何有效的开展汉语教育等问题。而如何激发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为其汉语学习创设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进而改善其汉语学习效果,是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基于上述思考,笔者通过对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中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该地区汉语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单一、死板;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多媒体工具的价值;教师的教学没有处理好学习者民族文化、认知特点、思维习惯等的关系。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充分了解个体已经具备的彝语和彝族文化的基础之上,了解该地区的个体的初始状况,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展开汉语教学,寻求该地区汉语教学的最优模式则可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具体问题从多元理论视角下(心理学、教育学、哲学、教育技术学等),通过各理论的统合找到该地区汉语教学的方式、方法。&&&(二)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多元统一的中华民族内部,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是其融入中华民族主体的前提。在其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主体的同时,也可使自身的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继而获得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和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其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汉语。在凉山州昭觉县各学校考察期间,笔者对该地区部分学校进行调查后发现:低年级学生汉语水平低下,表现为口语表达能力差、识字量低;中高年级口语交流能力一般,识字量大体可以,但是深层次交流和对汉语更深层次的理解欠缺。比如:同低年级学生交流,他只能听懂很少一部分汉语,书本上的课文所讲的内容亦是茫然不知;高年级的学生对所提问题不能给出明确的回答。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的兴趣也不是很浓厚,上课期间学生会有各种(开小差)的行为,对汉语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不明白。通过对上述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凉山彝族学生汉语学习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语言交流环境;本民族语言对汉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已有认知结构和思维习惯与汉语学习之间的脱节等,以及由这一系列问题所引起的汉语学习效果差,继而影响其学习动机与成就。彝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彝文发音系统与汉语拼音发音系统不同,导致很多学生发音不准确,出现彝文与汉语拼音混淆的现象。拼音学不会,很多汉字不认识,挫伤了学习汉语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克服以上弊端,要求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改变忽视学生已有认知基础、思维习惯和文化心理的基础上,对已有汉语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即在兼顾个体民族文化认知、母语认知特点及思维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对彝族学生当前状况和汉语水平的研究为基础,并在相应理论的指导下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从而展开教学。用维果茨基的理论讲就是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展开教学。以上思考促成(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问题研究)这一选题。&二、研究的意义本研究在理论上对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实际状况进行研究,并找出其问题并进行分析,最后在兼顾个体民族文化认知、母语认知特点及思维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对彝族学生当前状况和汉语水平的研究为基础,并在相应理论的指导下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从而展开教学。有助于深化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研究领域,为双语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以期对该地区汉语教学与学习提供实践指导;其次,明确良好教学观念在民族地区汉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改善彝族汉语教学的方法及相关问题,进而提高该地区汉语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为其他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三、文献综述从已有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对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发展历程、现状和双语教育类型等方面;对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研究主要涉及汉语教学政策和理论性方面,缺少对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研究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一)彝族双语教育模式的研究有学者依据我国彝区双语教学实施中各有侧重的特点,将其概括为以下两种模式。四川(并行)模式:(并行)指的是在彝族地区中小学根据具体情况实行以彝语文为主要教学语文同时开设汉语文课(简称一类模式)和以汉语文为主要教学语文同时又开设彝族语文课(简称二类模式)的两种双语教学模式并举的体制。云贵(试行)模式:试行中采用的是(双语教育体制)中的(二类模式),即以汉语文课为主同时开设彝语文课的彝汉双语教学,这是单一型的彝汉双语教学模式。有学者从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民族心理、可利用的资源、地理与经济生态环境等几方面分析了影响和制约凉山彝族学校彝汉两类模式双育教育的因素。本文所进行的研究是基于二类双语教育展开。还有学者从彝汉双语教育问题人手,对彝汉双语教育现状、教育模式和当前存在问题等作了论述和分析。(二)对少数民族和彝族地区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调动基础教育工作者在双语教育研究中的积极性、进一步拓展双语教育研究视野、加强双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融合等。还有学者基于实地考察,对凉山彝族自治州两类教学模式的分析,并论述了在其双语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一定问题。有些从观念、教材、语言表达能力、版书能力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某些学者认为凉山彝族地区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热情很高,但传统的双语教学效果欠理想。以收音机为媒介、以交互式录音脚本为基础、由收音机老师和听者通过良性互动共同构成的新型教学模式IRI,适用于学习者人数多而分散、教育资源匮乏的彝族地区。也有学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从多媒体的视角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当前汉语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还有学者在结合新疆高校预科《大学汉语》系列教材的编写过程基础之上,从少数民族汉语教材的性质着手,重点讨论少数民族汉语教材针对性的具体体现,提高汉语教材针对性的主要途径:即对教材进行需求分析,在教材设计和编写中体现针对性。&&&&还有学者认为从纯粹语言的角度看,汉语对于我们部分少数民族来说是一种第一语言;汉语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语言教育,它还是一种文化教育。除此之外,也有学者对凉山州学生汉语阅读能力现状及其可能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凉山州学生汉语阅读能力的真实水平及影响因素;明确研究结论,尝试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阅读能力的可行性建议。(三)研究述评首先,从上述文献的研究来看,对民族地区汉语教学和学习的研究主要针对双语教育极其模式等问题的研究,而对民族地区汉语学习与文化、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研究较少;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研究几乎没有;对网络、信息学习环境等的设计、研究,集中于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民族地区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其次,在现阶段,对民族地区教育的论著涉及汉语教学方面并不多见,而从凉山彝族地区切入并讨论的更寥寥无几。该部分研究大都是从宏观上泛泛而谈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有些还是面向各个民族地区立论,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各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更没有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民族地区汉语教学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往往对现存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对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提出的对策也显得有些肤浅,缺乏时效性和可操作性。从近几年对民族地区汉语教学问题的研究来看,情况好一些,但区域性不强,理论探讨较多,与实践联系的研究欠缺。这些研究对于解决我国当前民族地区汉语教学问题仍然显得不足。最后,在对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的实地考察基础之上,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而找出该地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期望通过对民族文化、学习者认知特点、思维习惯的研究,结合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进行研究,继而设计出符合该地汉语教学的方式、方法。基于上述理由,本文拟将(汉语教学问题)作为切入点,对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四、研究方法及思路调查研究法:对彝族地区学校汉语教学现状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采用的具体方法是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参与教师上课过程,观察和分析现有汉语教学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了解教师和学生在汉语教学方面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现状;学生汉语水平的程度有一定标准衡量,但是思维的发展却不容易进行测量,因此,通过参与式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在进行汉字学习前后言语和行为的变化,利用摄像、录音等技术帮助记录。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了解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困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对现有教学现状的态度等,获得开展汉语教学第一手资料。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梳理,了解和掌握有关汉语教学的已有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发展历史和现状;特别关注彝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了解彝区双语教育中汉语教学现状、方法和存在的问题,避免重复研究。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为:(1)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进行实地考察,(2)分析彝族学生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并根据汉字构形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分析,找出彝族学生汉语学习存在问题;(3)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找出其原因所在;(4)结合相关理论,分析该理论应用于彝族地区汉语教学的探索路径,最终形成论文。&第2章&凉山彝族汉语教学现状一、凉山彝族自治州概况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南部,少数民族类别多,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县市,有彝、、藏、回、蒙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总人口487.25万,其中彝族人口为243.65万,占总人口的50%。凉山彝族自治州分为大凉山和小凉山地区,黄茅埂以东的小凉山区是彝汉杂居区;黄茅埂以西的大凉山区是凉山彝族的主要聚居区,主要分布在喜德、昭觉、布拖、金阳、美姑等县,该地区彝族人口占彝族总人口的90%以上。&&(一)凉山彝族语言、文字及双语教育的发展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凉山彝语属于彝族六大方言中北部方言的一部分。凉山彝语可分为(依诺)、(什扎)、(所地)三个土语区。凉山彝语各土语间的差异虽大,但作为同一方言却有它们共同的特点,以作为凉山彝语标准音的(什扎)土语为例:它的辅音较多,共43个,部分辅音分有清浊,元音少,仅10个,并且韵母都为单元音,声调4个。词汇与各方言的同源词较多,最多可达42%。语法的基本语序为主宾谓顺序。例如,汉语的(我睡觉了),彝语是(我觉睡了)。修饰语置于被修饰语之后,如汉语(黑色的帽子),彝语为(帽子黑色的)。彝族文字和其他民族文字一样,是广大彝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彝文的基本特点有:彝文与汉字一样,一个字代表一个有意义的音节,每个字大小相同,基本为方块形。古代彝语也与古代汉语一样,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因此,一个彝文就是一个词;彝文的笔画少直笔,多曲笔和折笔,笔画类型复杂,保持了早期文字(随体诘诎)的特点;彝文字体从古至今的变化不大,这与彝文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基本掌握在毕摩之手有关;彝文不是官方文字,在过去只是由少数毕摩所掌握,文字的书写比较随意,缺乏社会规范,因此异体字较多。彝文在历史上多是记载彝族历史、文学、天文、哲学、宗教和毕摩经典等。学校与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在学校,学生除上课用汉语交流外,其余时间均用彝语。其中凉山州昭觉县是典型的彝族聚居区。据昭觉县志记载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昭觉县人口为201393人,其中彝族193119人,汉族8026人(仅占总人口的3.9%),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昭觉县人口为251836人,总体增长幅度不大。该县人口具体比例的详细数据尚未公布,但据政府官员介绍,变动不大,彝族人口比例仍占全县人口95%以上。昭觉县城是彝语与汉语并行的双语社会,但在广袤的农村地区仍处于以彝语为主的单语社会。在家里,学生家长与学生也主要用彝语交流。从教师和家长的访谈中得知,大多农村学生家长汉语水平不高,有的甚至根本听不懂汉语。与农村相比,县城中的学生和家长汉语水平要相对较好,能与我们进行正常交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彝语进行交流。小学三年级以下学生几乎不能用汉语进行交流,据老师反映学生是可以听得懂,因为电视、网络等媒体给他们汉语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即使有些学生没有说过汉语但是简单的意思还是可以理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双语教学,依据实践状况,分为5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年)、停滞阶段(年)、恢复试行阶段(年)、规范实施和完善阶段&(年)。彝汉双语教育涉及现状调查、存在问题分析、对策研究、必要性分析等方面。虽然研究成果众多,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已有研究多集中在彝区实施双语教育的现状调查上,只是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双语教育的实施情况,几乎没有文献对汉语教学的效果进行探讨。其次,已有研究在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多数是从政府层面入手,认为国家对实施双语教学的投资不够,师资不足,并没有从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考虑。第三,在对策研究中,很多学者只是从宏观角度给出政策性建议,没有根据民族地区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此外,双语教育中有关汉语教学的研究较少。&&(二)对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的实地调查笔者结合老师课题,于日起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地调查。凉山州昭觉县位于四川西南部,属高原山区,具有独特的高原湿地生态环境,生计类型为山地耕牧型。昭觉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由于地形大多是高山峡谷,长期以来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加之居住分散,由此形成了凉山彝族人特有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特征。昭觉县居民以彝族为主,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昭觉有凉山彝族历史文化中心的美誉,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在这里世代定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以半耕半牧为基础的民族文化。在以凉山昭觉县城及竹核片区几所学校重点考查范围的前提下,先后走访了工农兵小学、东方红小学、昭觉县民族中学、昭觉县民族小学、竹核中心小学、东电希望小学、比尔中心小学。综合几个学校的调查情况,可以发现:该地区小学低段(1-3年级)学生上课有时候老师会借助彝语帮助他们理解所学的内容,高段学生(4-6年级)这方面表现优于低段学生;在下课或者休息时间学生之间(彝族学生)的交流都是用彝语交流,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彝族学生在家里和家长之间的交流98%都是用彝语交流,调查还发现学生90%以上对课本呈现的学习内容在理解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从问卷中还发现学生对(希望教师上课有何建议的问题?)8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希望老师讲解更清楚、更清晰,以便自己可以更好的理解。针对以上调查现象分析发现,该地区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形式,脱离实际,没有考虑到学习对象的认知基础和思维习惯。调查还发现92%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汉语的目的和作用是为了以后出去工作更方便,而且和彝族之外的民族交流只能用汉语交流,所以才觉得需要学习汉语,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由于没有考虑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个体的学习没有内部动机的支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导致汉语学习的效能低,学生学业成就低,继而影响民族地区学校汉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考察中了解到小学生在汉语学习的各个环节上都存在严重的问题,表现为:听不懂老师说话的意义;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字词的认读和默写都有所欠缺。由于汉语课在整个课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超过40%),因此,学习兴趣的缺乏也是导致汉语学习效果低下的另一重要原因。总结起来为:1.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县城内小学教学用语以汉语为主彝语为辅,如昭觉县工农兵小学,学校要求每个教师在讲课时必须用汉语,师生间在下课交流也必须用汉语,该学校只是在一年级上课时会辅以一定的彝语,其他年级均为汉语授课,从听课班级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跟得上老师上课节奏,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中心小学教学用语出现分层现象,在低年级(一般是二年级以下)以彝语为主汉语为辅,高年级开始以汉语为主彝语为辅或全部汉语教学,课堂气氛与县城学校相比还是有差距,大部分学生只是能听得懂汉语,但对课文内容却不理解,学习汉语还处在机械记忆阶段。村小教学用语全部为彝语,与三年级以下学生无法进行交流,学生听不懂汉语,三年级以上勉强能听懂,可以进行简单交流。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无论从教学观念还是教学过程方面,几乎所有老师的教学模式都是一样的,先把字、词的读音告诉学生,然后将字、词写在黑板上,最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重复字的读音。针对以上调查现象分析发现,该地区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形式,脱离实际,没有考虑到学习对象的认知基础和思维习惯。从问卷中还发现学生对(希望教师上课有何建议的问题?)学生都认为希望老师讲解更清楚、更清晰,以便自己可以更好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汉语的目的和作用是为了以后出去工作更方便,而且和彝族之外的民族交流只能用汉语交流,所以才觉得需要学习汉语。汉语教学的效果只是注重外在的工具价值,这造成了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失败的,因此,要提升汉语教学效果,教师方需要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并加以改善,从而达到建构主义教学观所追求的过程,只有在教师的观念和方法的改变过程中,学生对汉语学习产生了兴趣,并将自己原有的知识以及思维方式融入汉语学习中来,这样的汉语教学则会比当下有很大的进步。2.忽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学习兴趣等所走访的各所学校,其汉语教学都是从汉语拼音开始。教学方式以教师教授为主,教学手段陈旧,每个学校识字教学基本都是这样:老师将所要学习的汉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根据拼音读出来,老师再将拼音注释在每个汉字上面,然后就开始大声朗读,边读边组词,最后把新学习的汉字和词组抄写在作业本上。整堂课就单纯的学习几个汉字和词组,没有注重学生汉字书写顺序,师生之间没有互动,有的只是:教师:(123)学生:(快坐好。)或教师:(听懂了吗?是不是呀)学生一脸茫然的回答道:(听懂了,是)。整个课堂气氛枯燥无味,学生机械地跟着老师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挫败了教师教学积极性。小学低年级汉语学习属于纯粹的识字课,教师不讲课文内容,原因是课文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彝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彝文发音系统与汉语拼音发音系统不同,导致很多学生发音不准确,出现彝文与汉语拼音混淆的现象。拼音学不会,很多汉字不认识,挫伤了学习汉语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考察情况来看,学生在学校、家庭中缺乏汉语交流、应用的语言环境,而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至关重要;由于各学校所用的教材是国家通用教材(人教版),该地区小学低段(1-3年级)学生汉语课上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同程度上有理解困难,通常老师会借助彝语帮助他们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且,大部分同学不能用汉语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观点;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彝族学生在家里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几乎是用彝语交流,调查还发现学生对课本呈现的学习内容在理解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而且课文内容引不起学习的兴趣;调查还发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是纯版书式的,国家实施的(农远工程)配备的设备和工具在教学实践中完全没有发挥作用。由于没有考虑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个体的学习没有内部动机的支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导致汉语学习的效能低,学生学业成就低,继而影响民族地区学校汉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考察中了解到小学生在汉语学习的各个环节上都存在严重的问题,表现为:听不懂老师话语的意义;不能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字词的认读和默写都有所欠缺。由于汉语课在整个课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最主要的课程就是汉语文和数学,彝语文一个星期两节课),但是学生却没有内在学习动机的支持,对所学内容或者老师的教学方法都没有较强兴趣的情况之下,其汉语学习效果低下也是必然的结果。&二、凉山彝族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的实地考察,并对其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发现该地区汉语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该地区汉语教学效果回个水平低下,要改善该地区汉语教学效果,则须解决当下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传授以学生记住汉字、背诵课文等要求为指导,学生的教学目标则以此为依据。在此情况之下,学生对汉字意义的理解,词语传达的含义,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等内容知之甚少。因此,学生汉语学习的成绩表现出明显落后的趋势。在凉山昭觉县某小学一年级学生语文课上,教师对汉字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先对照书本逐字朗读几遍,然后再通读,再而让学生自己朗读。没有对汉字进行解释,介绍及相关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因此,学生对汉字本身的理解完全处于空白,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明显不足,因为新学习的汉字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和思维方式无法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教学观念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方针,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实现,必然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观念,而凉山彝族地区教师已有的教学观念落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体性,造成所学知识和已有认知结构缺乏有意义的联系,从而无法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从而造成学习效果低下。教师的教学观念犹如火车头,教学观念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凉山彝族地区教师汉语教学观念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是传统倾向的,并且依据汉族地区的汉语教学经验。这势必对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效果造成影响,凉山彝族地区有其特殊的民族文化,彝族有着自己的文字和语言,因此,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解释和传授,而应该对彝族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和民族文化为基础,树立起将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有意义的联系的观念。&&(二)学生缺乏对新知识的(有意义)建构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学习内容和教学对象来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习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作用,在凉山彝族考察期间,某小学三年级汉语言课上,教师在教授新汉字的过程选择的教学方法是:首先,将拼音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照着书本在黑板上将要学的汉字写出来;最后,跟着老师一起朗读所要学习的汉字,重复朗读几遍之后就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课后练习或者家庭作业,让学生自行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存在教学方法选择上的偏差和失误。作为小学低段学生的汉字学习是汉语言课程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教师应该把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另外,汉字作为语文课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大体理解、识记汉字之后才能对课文或者词组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如果对汉字都未能掌握好,学生对之后的词组和课文的学习必然存在很大的困难。而教师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汉字、词语、课文等一系列的知识无法形成系统、连贯的建构。凉山彝族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基本用彝语交流,彝族也有自己的文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的汉语教学对于彝族学生来说是完全不同的语言交流环境,而第二语言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仅是课堂上讲授和学习所能决定的,因此,要讲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脑子里和生活像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课后才有可能凭借自己的回忆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从而提升学习效果。&&(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较少获得(体验)彝族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字和语言,而彝文字的创造过程与汉字不同,汉字是表意文字,彝文是表音文字,故彝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和学习起点,不能简单的照搬汉族地区的教学模式。其次,教材缺少彝族文化特色。以汉族文化为蓝本的人教版语文教材远离彝族儿童的生活实际,内容超越彝族儿童原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认为学习内容难,学习动机不强烈,教学质量难免会较低。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应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要积极创造语言环境,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加之彝族地区缺乏汉语学习环境,学生学完汉语以后很少使用,进而导致汉语教学质量不高。此外,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彝区的经济状况也制约着凉山彝区的汉语教学发展。教材作为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内容最主要的方面,未能按照学生的民族文化和思维习惯出发,从而造成内容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过程并未是(体验)式的,学生自我无法从学习中获得自我满足,从而无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本研究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影响凉山彝区汉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旨在创设一种适合彝族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内容,通过改变教学内容来增加学习兴趣,进而促进汉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彝族作为山地民族,自古生活在高山之上,他们与中原的农耕民族有着本质的区别,彝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也不尽相同。因此,彝族学生汉语学习的教材应该融入彝族本民族特色,而不应该完全照搬汉族地区的教材。因为要提升彝族学生汉语学习的效果,让学生在课本上体验到生活当中经历的真实事情,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作用。&&&(四)汉语教学效果低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及由此萌发出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人的情感相联系,它表现在学习方面,使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以优先的关心注意,并且能够在学习中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和调动学习潜力,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一定的满足和愉悦感。在查阅了2011年凉山州各民族寄宿制小学各年级的成绩汇总表之后,我们发现:整个凉山州昭觉县汉语教学质量偏低,语文成绩明显低下。图1是四年级统计表,从表中可知整个凉山州的教学成绩偏低,尤其是语文成绩,平均分才42.1分,离及格线差了几乎20分。图2是比尔乡中心校的语文成绩,无论是平时测试还是期中期末学生语文成绩都比较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强烈的兴趣、良好的动机可使学习效果产生极大的提升。在凉山昭觉县某小学一年级语文课上学生学习兴趣不弄,不时(开小差),这种情况下学习效果表现明显低下。教学效果与学习兴趣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两者呈正相关的趋势,当学习兴趣浓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学习效果会得到提升,反之亦然。第3章&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归因分析凉山彝族地区的汉语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其深刻的根源,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其原因,对解决凉山彝族地区的汉语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汉语对于彝族学生来讲是彝语言之外的第二语言,这样要求我们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应该遵从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从学生已有的水平出发,强调汉语作为人与人交流的工具性,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应当从最基本的开始。对于汉语而言,由于其具有表意的功能,如果从最基本的语法和字词开始教学,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汉语的基本表达方式,也可举一反三的掌握学习汉语的规律,从而使学习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更轻松。&&&&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彝族学生,教学内容所呈现的材料可能是学生所不熟悉和难以理解的文化现象,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对相应的内容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补充,以便于学生的接受。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对于彝族学生来说是第二语言,所以汉语的教学应同文化的交流和交际的角度有适当的联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更能体会教学内容的深刻含义,而不是简单的识记和背诵。一、教师教学观念忽视学生主体性特征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对学习内容和知识的(建构),强调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对于具体的汉语教学而言,应当是教师和学生有着良好的互动,教师将文本和内容呈现给学生,并对这些知识做出相应的解释和说明,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有什么看法,或者对教师所讲的有不同的意见或者看法,从而形成课堂良好的互动。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则变成了新学知识和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流,并最终形成了意义的建构,学生由于对新知识建立起意义的理解,所以学习的效果是非常良好的。另外,教师要想达到建构主义所说的要求,必须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更新原有的知识总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式来适应学生学习。从最宽泛的意义上来说,教师是一位教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学习者。虽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部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它们都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就要求对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二、汉语教学方法忽视学生认知特点、思维习惯&&&&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决定学习效果的成败,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绝大部分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将所学内容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不需要反思知识所传达的意义是否是合理和正确的,也不需要主动将所学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起合理的联系。我们知道客观与建构是知识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处于知识连续统一端的客观主义对知识的假设是:知识是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有关世界的知识是可靠的,因此,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获得这样的现实映像。这种知识观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忽略了世界的无线复杂性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巨大能动性。基于对学习的这种理解,我们认为传统的汉语教学方法是有极大弊端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采取的是(填鸭式)、(灌输式)的,将学生隐喻成(容器),可以装多少就往里面填,传统的教学理念则认为学习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做的事情则是简单的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和知识,在课后的复习阶段则是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的输出和再现的过程,整个过程不需要学生自我情感的参与。从上述分析来看,针对汉语学习的特点,学习者应主动建构起对课文或者汉字等内容的意义,而不是简单的识记和背诵,必须将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的生活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否则,学习的效果则是低效的,或者说事无效的。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个学校都配备有相应的远程教学设备、图书室、实验室,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学习资源都是比较丰富的。但是据了解,几乎每个学校的远程设备闲置程度是很高的,图书室也是无人问津,实验室更是空无一人。就这一现象我们询问了一些学校的相关负责人,他们的回答是:(这些设备其实没什么用,放在教室里还干扰学生学习呢,但是国家要检查呀,不放在教室又不行。而且,我们学校只有1-2个老师会使用,上课比较麻烦,影响教学进度。至于图书室和实验室,我们也是对外开放的,只是没有学生借阅,没有老师使用,也只有关起来了。)对我们的追问:(学生怎么不借阅?)该负责人似乎很不耐烦的说道:(学生字都不认识几个,借回去也看不懂……)在与其他老师访谈中得知:其实不止他们学校,甚至是县里面的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都比较低,对于一些热心人士捐赠的书籍还有很多没有开封,学生用的上的也只有字典,作业本,书包等文具或体育用品。当问到老师平时上课会不会使用远程设备时,大多数老师都说不怎么会用,有些教学视频还得到县城专门下载,所以就只给学生播放一些动画片,供留宿学生娱乐。理论上来讲,教学中应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改变已有教学观念,充分利用情境的作用,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技巧上的突破,最终取得学习成绩上的突破,从而使其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总之,要实现汉语教学的最大效果,学生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体,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乐趣,从而树立自信心,最终使汉语教学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学生自我也形成自我的超越。三、汉语教学内容脱离民族文化针对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该地区采用的是和汉语地区相同的教材,并未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编订相应的教材。而知识的情境性是知识本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所有的情景理论和观点都强调认知与学习的交互特性和实践的重要性。知识应当是个人和社会或者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所以学习内容不能使学生获得(体验)的时候,学习的效果也是低效的。考察中我们就(目前汉语教学当中表现尤为突出明显的困难的是什么?)与教师进行访谈时,老师们的回答是学生识字量少,词汇量更少,尤其是汉语实际应用能力较差。在查阅学生之前提交的课后作业后,发现大多数学生所写的作业基本是老师上课时教学所应用的范例,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一个认知基础,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建构新知识和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对这一问题我们咨询了该班汉语老师,她的回答是:(班上的学生基本都是农村孩子,接触外界东西较少,加上识字量少,也没有机会阅读其他书籍,只是仅仅靠课本学习点知识,见识一下书本上所体现出来的外面的世界。所以,我觉得只要他们能够将上课时的所讲内容写出来我觉得我的教学就算是成功的了)该老师向我们反映,有一次作文课是(我的爸爸),有一位学生竟然这样写:(我们家有五口人,爸爸,妈妈,我,姐姐,妹妹……)对于每天的课后作业,以及学生提交的作文,老师认为只要内容字数够,其他的就不那么重要了。良好教学内容的呈现,对于学习者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凉山彝族学生汉语学习中,教师应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教材上的内容,而应该是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有机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体验)的感受,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已有的思维习惯可以被调动起来,更有利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在以后的生活中则可灵活利用,并最终转化成技能和能力。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照本宣科,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得到体现,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特点也要得到关照,这样学习的过程才是(体验)的过程。教学过程还应考虑到汉语教学对于凉山彝族学生来说是第二语言的学习,其整个过程必然受到本民族语言的影响,而且,在最初的阶段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必不可免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是否得当,关系整个教学的成效。其问题的实质也是要将汉语的特点与学生认知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汉语的理解不再是别扭的,而应该像学本民族语言一样得心应手。&&&&彝族学生有着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彝族是世代的高山居住民族,以及由这一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特殊民族文化,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方式都与我们汉族文化有一定的区别,汉语学习作为彝族第二语言的学习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对于母语的学习而言,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是一致的、想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生活中交流的过程;而汉语的学习与学生已有认知和思维之间有着天然的区别,要提升汉语教学的效果,必然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并将所学内容和民族文化适当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体验)汉语的魅力,从而提升其兴趣和动机。&四、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偏差、兴趣不高影响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主要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凉山彝族地区教师主要采取的是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的目标是统一制定的,所有学生都按照一样的标准和同样的教学进行,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不同水平和特点的学生在创造思维能力以及个人差异性方面遭到严重的压制,这种教学目的和教学评价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表现出(千篇一律)的风格,也许,学生在考试和交流方面表现得正常而且是有效果的,但是从更深层次的目标来看,这种学习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学生情感的表达,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体验是严重的摧残。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长期熏陶最终导致学习动机出现偏差,学习兴趣严重下降。在考察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觉得学习汉语最主要的目的是会说汉话,并且与其他人进行简单交流;有相当部分学生学汉语的目的并不是升学,而是想出去打工或者从事其他工作,因为在外工作赚到钱,并且可以(见世面),这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事情。这种现象在小学四年级之后表现较为突出,据老师反映,尤其是在彝族年(每年11月15左右)后,时常会发生学生辍学外出打工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表现尤为明显。在访谈中问到:(现在国家早就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了,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责任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学生出去打工是不允许的,这个问题您怎么看?)东方红小学校某语文老师A老师给我们解释说:(几乎每年开学之后的几个月之内,班上就会有一些学生不来了。尤其是在彝族年过完之后。家长对此的说法基本也是说转到其他县去读书了,对于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也没做详细的了解,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辍学的孩子还是外出打工了。虽然国家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我们学校表面上看来没有辍学的学生,但是这是一种隐性辍学。学生从小学一直学习汉语几年之后,外出差不多能用汉进行交流,加上回家过年的亲朋好友介绍外面的世界多么丰富、有吸引力,一些本来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会心动,向往打工,希望走出大凉山,所以就不来上学了……)针对这些情况建构主义教学观念认为,民族地区汉语教学最关键的问题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产生良好的效果,从而使所学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实质的、有意义的联系,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内化。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要把新概念与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加工,那么教师的教学必须在学生有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去实现其可以达到的水平。第4章&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路径探究&当前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关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显示,汉语教学观念的改变与建构主义学习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汉语教学特点,如何把握汉语教学规律,从而进行切实而有效的汉语教学呢?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应从小学、中学到高中这样一个分层次、分阶段的进行。另外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看,也是同样的一个发展,人类先有语言,后有文字。不同阶段的学习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小学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识记汉字和词组,可以利用图片或者实物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对所学的汉字有一个形象的理解,这与汉字本身的造字原则是一脉相承的。对于彝族学生来说第二语言的学习也一样,要先学习听说,再学习文字,这样的学习才符合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同样,《汉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阶段要从学习汉语拼音入手,以训练听力、口语表达和识字为主,逐步向阅读过渡。)笔者的理解是:小学阶段听说教学应该是重点,先从语音(拼音)学习入手,正确掌握汉语的语音,这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学好拼音要熟记声母、韵母和四声,掌握拼写规则,熟练拼读和拼写音节。)汉语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教师采用何种教学观念将何种知识或者内容,以何种方式传授给学生;然后,学生怎样通过教师教学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并理解它。针对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并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所有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建构知识,并可以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良好的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内容的本质含义,同样也可将自身的经历融入学习中,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次,汉字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源生语境媒介,这样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学生可通过媒体技术所呈现出来的方式对汉字的发展以及汉字的构型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之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有基础的作用;最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这对教学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从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看来,所有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帮助之下,学生可以达到一个自己可以达到的更高层次。这是学习的可持续性的目标。对学习者而言,与以黑板为载体,以板书式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指导下的韩语学习,无论从内容设计的趣味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认知方式的直观性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其在拓展思维、提升思考空间、扩大学习资源、促使其对汉字本身的意义建构等方面,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在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指导下的汉语学习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引入的是学习者极为熟悉的时下物象,以增强学习主动性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者不再是传统解读的绝对权威,而成为学习者在自我先前经验中塑造纯正的阅读趣味的正确引导者,其工作是引导学习者从纷纭杂沓的表象中切入实质,认识到汉字本身的魅力和价值。&&一、汉语教学应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主体、情境、协作和资源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要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第二,学习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舍.使学习内容和内容呈现方式更具生动性、丰富性;第三,注重协作学习,强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讨论及互相学习;第四,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9]不论怎样的族群与文化,个体的学习总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知识的获得是个人经验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选择与学习者经验、兴趣相一致的学习材料,选择学习者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内容,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知识体系的建构都有所助益。建构主义教学观观指导下的汉语教学,恰在从很大程度上体现上述学习观。首先,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可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并通过内容和教学设计来实现,使学习者在学习或软件应用过程中,体会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感。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指导下的学习内容,是融合汉字造字规则、汉字发展历程、汉字应用语境等多方面素材的,可使学习者在模拟情境中体会到汉字生成的过程与意义,并将所学内容应用于生活实践。再次,因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汉语学习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直观解决学习者遇到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最后,还可以设计出包涵丰富内容和信息的学习软件或课件,以拓展学生认知视域。如将各民族文化作为课程资源,从与不同族群日常生活、各类仪式、语言、神话、宗教等密切联系的内容中,提取与学习主题相关的素材,既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述路径,也为通过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汉语教学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就教学方法而言,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言行,保护学生思维中闪现出来的智慧的火花。对于学生的见解,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评价,明确指出对与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等等。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毫无反应,脸上一副不置可否的表情,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或者只以一个泛泛的(好)字做评语,这也是目中无学生的一种表现。还要让现代化教具走进课堂,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课堂教学要体现开放性,摆脱本本主义,与生活接轨,&实现课堂与生活的互通。汉语课堂教学不能用&(记叙了……反映了……表现了……)&之类的公式钳制学生的思维,而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功能,施展创造性才华。强调师生之间的密切合作,形成心理相容的朋友型关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自主学习习惯。&&二、汉语教学过程应创设真实情境要将建构主义学习观念应用于汉语教学,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汉语本身的特点,二是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多媒体编辑工具可减少和化解二者的矛盾。汉字(音、形、义)三性的复杂性,汉字在漫长演化过程中衍生出的符号性、抽象性等,都给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和认知带来困难。汉语学习,既要求学习者掌握汉字的读音,也要求学习者记住汉字的形状,及汉字符号本身的含义。另一方面,教学设计需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特点,需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这要求汉语学习的材料具有情境性、直观性、形象性,学习内容的难度出于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之内等。多媒体编辑工具作为教学媒介,可充分满足汉语学习的这两个基本因素,并能针对汉语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找到将二者充分契合的条件。既能通过编辑和设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有情境性;也可将晦涩难懂的字形、字义简单化;还能使枯燥的阅读和记忆变得直观、生动。《汉语课程标准》中提到:(汉语教学应该重实效,努力营造轻松、和谐、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通过不同内容的话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这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汉语教学中做到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同时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为,在汉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接近多彩的汉语交际和汉语表达的环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应用汉语来表达,或者在课堂之下鼓励学生用汉语进行同学与社会之间进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将在教学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学生可以对这类知识进行一个复习以及运用的联系,对于学生形成长久的记忆以及在以后形成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通过不同内容的话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进行模仿性的训练,&使汉语课堂成为学生练习表达、交流汉语的训练场,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汉语言运用情境和语言实践的平台。学生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亲身体验、感受,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进而产生表达、交流的意愿,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汉语言,&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应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解读》中提到:第二语言的教学应重视汉语实践,充分利用课内外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更多地接触汉语材料。因为这种课外的汉语实践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可将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也可培养学生合作回个交流的学习方式,对汉语实践能力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联手汉字进行汉语教学与学习,通过课件画面展示汉字的内在文化与发展历程,创设真实可感的情境引导学习者进入,并在学习过程中对汉语文化和汉字发展有所认识,以达到有效汉语教学的目的。在汉语教学课堂上尝试引入由教学者建构的特殊学习环境,引入了汉字的溯源,配合多种特效使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容更加丰富,既能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活跃思维,使他们不仅更易达到学习目标,而且,作为课外材料或者背景知识的获得也是一种学习的收获。学习者应在教学者和教育技术的引导下,以适合自我发展的手段和态度进行认知思维,在声画天地中激发出对汉字的认识和形成汉语思维的能力,以他们熟悉的方式,通过如动画、视频、游戏等现代化媒体,结合各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质,好地进行汉语学习。这正是当下教育所积极提倡的(体验式)教学,该(体验)是现代教育哲学的重要发现之一,(体验)的发现标志着教育领域中(人)的发现,强调学习者的内在体验。多媒体编辑工具,可为汉语教学与学习创设出类似的(体验式)情境。在对汉字的原初分析中,介入多元化文化介质,既让学习者习得汉字的发音、字形,也加深对汉字字义的理解,以及对汉字承载的文化内涵的体察和感悟。&&&三、汉语教学应充分利用再现汉字原生语境的媒介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凉山彝族地区的汉语教学也产生了积极的意义,虽然该地区教学条件相比其他地区落后,但是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方面也不断发展完善。因此,教学过程也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多媒体工具和软件等应用于汉语教学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同时,建构主义者也认为,建构不仅仅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关于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当今的建构主义者用这种种建构给予了更高的重视,他们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供日后提取出来用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相反,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日常生活中,我们将常识的东西简单看作为知识,这种知识观就是把知识看成是可以以某种方式记录下来的,以某种形式捕捉到的,可以积累、加工、储存和分配的,因此,是不可分割的,可以以语言和符号的方式明示的,可以以现成的方式加工传递的。据此,教学就是对这种简单知识的传递、传授、传播,而学习就是通过对所教知识的复制与通话来获得知识。然而,当我们被这误认为是知识的信息的连续体引导前行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知识实际上要比信息复杂的多。知识的这种复杂性来源于我们所面对的并作为一员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的复杂性与普遍性相联系,以及作为认知者的每一个人的认知建构物的独特性。因此,我们队学生学习、理解和知识的获得的研究在本质上和传统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区别。具体而言,多媒体字源识字教学的核心就是文化溯源,以多媒体为媒介来实现,即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图文声画并茂、生动丰富的情境(原始图画),将抽象的汉字还原,融入古人造字时的形象的原生语境中,再利用动画技术将历时长久、形体变异的汉字演进的过程实时地连续展现出来。在这个动态情境中,学生既可听到字的读音,又能看到字形的演变,更可意会字的本义,自主、自然地建立起字的音、形、义三者间的联系,从而读准了字音,认清了字形,了解了字义,感染了文化,牢记了汉字。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是认知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其中以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为基础,在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的思想和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其中,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建构主义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系列的发展对建构主义不断的完善有着极大的意义。&&&&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改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以及其作为学习主体的观念,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尤其是在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阶段,设置真实情境应用于学习过程变得越来越普遍,在技术层面上来讲,只要教师想要实现的目的,计算机技术是可以实现的,这就为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有了很大的帮助,而且,不同的软件或者工具可以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起到同样的效果,这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极大的帮助。&&&四、汉语教学应关照学习者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在学习主体来看,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设计出的的汉语学习软件,与传统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相比,优点明显。通过设计体现其良好的交互性能,使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融入学习情境;在真实情境的建构方面,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图片、动画、超链接等形式实现,从而建构出真实的情境和语境。另外,在教学环境的管理方面,多媒体工具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在软件中设置奖励机制,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及时予以正强化,通过适当的知识拓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广泛理解和客观认知。中国的历史文化,有数千年的渊源。用汉字记载的浩瀚的典籍,为我们记录和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汉字不仅是历史文记载的工具,而且它本身为我们提供了大大早于历史文献的远古历史文化信息。汉字具有以下优势特征:一方面,汉字的象形象声象意之构造是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结果,它真实而又客观的反映当时代全社会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成果;另一方面,汉字作为汉民族思维和焦距的书面语言符号系统,它包罗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映射社会文化的每一个细节,展示社会文化的多位层面。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汉字成为中国历史的真实而又丰繁的镜像,几乎每一个古汉字都可以从字形、字音、字义、字能解读一部分文化史。对于彝族学生来说,汉语学习的过程必然受到母语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如何使这种影响减小到最少的程度,甚至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促进好于教学的效果。在学生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汉语学习常常伴随着母语的干扰,会不自觉的把汉字或者词组用彝语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母语进行对比,从而使母语的影响或者说负迁移变成正迁移。汉语教学过程教师尽量多的关注学生的思维习惯,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有机联系起来可取的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彝语中有的字比汉字更能体现事物原本的含义,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两者进行比较和区分,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汉字教学方法应与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相一致。要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需考虑这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汉字作为刺激因素所产生的感知特点,另一是儿童学习汉字过程本身的认知特点。)因此,对儿童的汉字教学,(应重点考虑如何根据儿童的语言认知特点,科学地进行识字教育,同时也应尽早地进入语境中进行分析,这样更符合儿童识字发展的规律。)其次,汉语教学当充分考虑汉字本身的独特性,和学习者认知发展规律与特点二者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和软件的优点,全面、系统的体现汉字的独特性,尤其是汉字发展历程和汉字本身文化内涵的呈现。其次,多媒体工具制作的软件或课程,应注意其情境性、直观性、趣味性等,以给学习者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材料与内容。(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初期,最适宜的材料是区分度大的材料,)需要直观、形象、生动情境的引导,这些都可通过多媒体编辑工具来实现。而且,结合编辑工具本身的其他功能,甚至还可以在材料的直观性、实用性、扩展性等方面进行设计。对汉语非母语族群或个体的汉语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需充分考虑不同族群的文化背景,将其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等内容融入汉语教学,设计区分度较大的学习材料,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指导下,使其成为运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设计的文化资源和个体汉语学习的认知基础。以多媒体工具为载体,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和具体的形象实物相联系,通过多媒体软件等形式而进行的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让学习者以先行经验、知识为基础,由个人控制内省活动,主动在声画中激发情感共鸣,更好地进行汉语学习,正是当下教育所倡导的知识的迁移拓展。&&&&对于彝族学生来说,汉语属于第二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主要关注学生对字词的掌握程度,以及讲汉语应用于交流的程度。对于这两点而言,首先,字词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汉字是表意文字与彝文有区别,汉字的构字原则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联系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作为支架,帮助学生理解并识记汉字;其次,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汉语交流能力得到提高之后对自信心也有极大增强,从而产生学习的成就感。因此,对于彝族学生汉语教学,我们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可以按照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小学阶段主要是字词的积累阶段,并且形成对汉语的初步感性认识,这阶段兴趣的培养尤其重要,因为这阶段如果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对后阶段的学习有很大的作用;随着学生对字词逐步累积,汉语教学则可以进入听说的阶段,这阶段的主要任务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可在平时的课堂中鼓励学生多发言,在课后多看汉语类节目;最后随着前两阶段的知识储备,汉语的学习也可过度到阅读和写作的阶段,通过文本的呈现,学生对所学内容学生主动建构成自己的意义,这对于彝族学生汉语学习来说是终极目标。&&&&汉语教学的过程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教学方法则需因材施教,以便不同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评价标准上实行不同的层次,比如,对同样的学习内容,基础不同的学生则有不同的理解,那么教师是否可以对他们进行区别的评价,虽然可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偏差或者错误,但是对相同的内容,同一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有进步,教师可以给与学生正面的评价,这对于教学是有积极意义的。另一方面则是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成绩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难度和层次的学习内容,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使学生获得自我实现和满足感,对学习积极性有良好的效果。当然,要想使凉山彝族地区的汉语教学的面貌有一个根本的改变,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之外,更需要教师教学思想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两方面互相配合,才能使彝族地区的汉语教学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结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大国,国家一直致力于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为了民族地区进一步的发展,汉语教学的成效尤为重要,因为,语言的稳定性是国家认知稳定的基础,是多元一体的基础,是文化心理场的语言基础。因此,民族地区汉语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当前凉山彝族地区的汉语教学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基于对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分析其问题存在的原因,最终寻求其解决问题的路径。为改善该地区汉语教学的效果,进而为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提供帮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辅音读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