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感觉一年级kindle 背光 有必要吗背这个吗?

查看: 3519|回复: 23
一年级背古诗有必要吗?
在线时间 小时
我孩子一年级,寒假要求买古诗书背10首古诗,我家孩子没理解就自己找家里古诗背了几首:春晓,静夜思,悯农,蹬鹳雀楼…等开学老师说不算一定要书上的,每天必须补背一首,背不上留下来,我就弄不懂了课堂上又不上,又不讲意思,有些字一年级的根本就不认识更不懂古诗意思,有口无心的背有用吗?有其它学校一年级的家长吗?你们学校也是这样吗?
在线时间 小时
单纯的背就没意思了,家长应该讲解给小孩听,让他明白里面的含义以及美好的意境
不过我看你把这个当成任务来完成的,只知道让孩子死记硬背,不会给他讲解了
在线时间 小时
就是课堂上又不上的,我找简单的10首古诗又不算
在线时间 小时
注释一般都是家长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讲解给孩子的。
大多数低年级的古诗词根本不上意境,没那么高雅,基本围绕品德、佳节等抒发一下情感,也有一些是小故事,很好懂的啦。
在线时间 小时
参考钱桥小学的国学经典,很棒,老师上课讲的。
在线时间 小时
旧时私塾就是背,不理解没关系.等大了理解了.还背不下来了
在线时间 小时
能理解古诗意思和诗人再好。
不能理解,背古诗也可以锻炼开发记忆力。
在线时间 小时
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有时背诵不一定要求孩子现在就能理解,或者说,不是很快就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现在就是一个记忆。等孩子慢慢大了,有生活经历了,可能会理解其中的意境了。
在线时间 小时
有必要,总比背核心价值观有意义吧?
在线时间 小时
不需要知道太多意思,先背到顺口再说,以后长大了慢慢体会,越多越好,背得多以后会收益无穷。
就像郭靖背九阴真经一样
在线时间 小时
上海一年级教课书没古文,习大大说古文好,以前都是背古文成长起来的。你又要孩子不背?!
在线时间 小时
现在的孩子刚刚丫丫学语就开始说“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了,有好多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呢就能背几十首唐诗了,幼儿园里老师也教的,一年级背10首古诗不算啥的。
在线时间 小时
背满十首就行了,同样是古诗,干嘛一定要书上的?再说了包含这十首诗的书多了去了,只不过家里没有而已。
孩子在这方面会把老师当权威,但其实老师这种教条是没有道理的,如果还牵扯到推销某本特定的书籍有牟利嫌疑那就更加可恶了。在这方面家长应该主动跃过孩子直接跟老师沟通。
在线时间 小时
& &有必要,现在小可以死记硬背。。。等大了,自然会理解意思的。。。
在线时间 小时
就是课堂上又不上的,我找简单的10首古诗又不算
我觉得LZ你一定没理解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你家娃的作业没有记得很清楚。
老师应该布置的是古诗文70首里面的古诗。这个不是课本上的,但是是大纲要求买的书。不如回头你再跟老师沟通一下,或者跟班级里其他家长沟通一下,或者再仔细问问孩子。
反正肯定不会是你说的
寒假要求买古诗书背10首古诗,等开学老师说不算一定要书上的,课堂上又不上的,我找简单的10首古诗又不算
要求买古诗书 要求买哪一本书是关键,LZ最好去跟其他家长沟通一下
在线时间 小时
有两件事家长一定要从小就引导小朋友学习兴趣:
一是文言文,二是英文。这样长大后就可以直接与古时的先贤"交流",直接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了。
在线时间 小时
不需要知道太多意思,先背到顺口再说,以后长大了慢慢体会,越多越好,背得多以后会收益无穷。
就像郭靖背 ...
在线时间 小时
你把它当成任务,那就没必要了,其实小学一年级背古诗已经晚了,从学前语言能力开发的角度来看,背不背也无所谓了,最好就是幼儿园之前就要开始背,小儿背古诗,不是小儿在背,是大人与小儿一起背,反复不停地在小儿面前朗诵背诗,小儿还没会说一句完整的句子就要开始,很多古诗在古代其实就是童谣,这些古诗可以锻炼小儿的语言开发能力,大人自己不花时间陪小儿,完全让小儿自己背,怎么可能,小儿开始听,什么也不会,甚至一句,一个字也说不上来,突然有一天冒出一句完整的句子,然后就是一首完整的诗了.
现在背诗,还是能对小儿的语文其他能力有帮助的,希望对你有用.
在线时间 小时
不需要知道太多意思,先背到顺口再说,以后长大了慢慢体会,越多越好,背得多以后会收益无穷。
就像郭靖背 ...
这个例子举得有说服力
在线时间 小时
小时候背古诗不用理解,只要记住,到时候自然就理解了。
举报电话:&&论坛邮箱:|||||
Powered by三论小学生要不要背加法口诀
我的《再论小学生要不要背加法口诀》在《中小学数学》(小学版)(后又登录在邱学华新浪博客)发表后,引起许多教师和家长的关注,纷纷发表看法,在“百度”输入了这句话,可以搜索到二、三百条,以下略记一些:
“我按照邱老师的办法,要求学生背加法口诀,学生的计算速度立即提高了,非常神奇。”
“当然要背的,到初中、高中都要用到的,背了的话,算的速度也就快了。”
“背20句加法口诀,对学生不是难事,可背会了一生有用,就像乘法口诀一样。”
“我是一名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孩子计算能力始终上不去,特别是进位加法是孩子容易卡住的地方。看了你的这篇文章,真是如获至宝。我教孩子背加法口诀,难点解决了,真是太棒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教育行业里,有你打先锋是我们这些晚辈的幸运,感谢一路上有您。”
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鼓励。为了回应大家的问题和提出成立“加法口诀研究共同体”的倡议。特写“三论”此文。
根据大家的提问,我把有关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问题作进一步说明。
1.什么是加法口诀?
我在网上看到,有些人对什么是加法口诀有误解,把“20以内加法表”“珠算加法口诀”当成加法口诀。
(1)20以内加法口诀表是把20以内加法算式排列成表,要求学生熟记,如:
9+1=10&&
7+1=8&& 6+1=7
9+2=11&& 8+2=10&
7+2=9&& 6+2=8
9+3=12&& 8+3=11&
7+3=10& 6+3=9
9+4=13&& 8+4=12&
7+4=11& 6+4=10
9+5=14&& 8+5=13&
7+5=12& 6+5=11
……&&&&&&
……&&&&&&
这种做法我国和国外教材中就有,题目太多,没有突出重点,又不容易背诵,一般收效不大。
(2)珠算加法口诀如六上一去五进一
&七上二去五进一
&八上三去五进一……珠算加法口诀用在算盘拨珠运算中,现在采用三算结合的方式教珠算,已不用珠算加法口诀了,根本不需要教。
(3)加法口诀同乘法口诀,四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加法口诀只限于20以内进位加法,一共才20句,熟记起来并不困难。
口诀写法,采用前面两个汉字是加数,后面阿拉伯数字表示和,这样可以分清哪是加数,哪是和。最后一句不用九九18,而用两个九18,同乘法口诀统一起来。20句加法口诀中已包括了4句乘法口诀,可以减轻以后熟记乘法口诀的负担。这种加法口诀,才是继承了中国数学教育的传统,具有中国特色。
2.加法口诀同乘法口诀混淆,怎么办?
有人担心加法口诀会同乘法口诀混淆,其实不必要担心。因为:(1)学20以内加法,要时隔半年再学表内乘法;(2)两者形式不同,加法口诀是大数在前小数在后(如九四13);乘法口诀是小数在前大数在后(如四九36);(3)两者的得数相差甚大(如八六14,六八48)。以前,实验班中很少有学生产生两者混淆的现象。
3.一年级学生背加法口诀是否会增加负担?
根据儿童年龄特点,4—6岁的孩子机械记忆能力强,儿童能背唐诗三百首,已屡见不鲜。许多国学大师能背四书五经,其实都是在儿提时代背会的,至今不忘。趁小时候多背一点东西,一生受用。20句加法口诀对小孩来说,真是小菜一碟。
何况,按照教科书编排,20句加法口诀是逐步出现的,教9加几时,出现8句9的加法口诀;教8加几时,出现6句8的加法口诀;教7加几时,出现4句7的加法口诀,教6加几时出现2句6的加法口诀,最后再汇总起来背20句口诀,前后时间长达一个多月。用一个多月时间熟记20句加法口诀,应该是没有什么负担了吧。
4.怎样熟记加法口诀?
熟记加法口诀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可以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帮助记忆。例如,把6~9四个数分解成:6=5+1,7=5+2,
8=5+3,9=5+4,计算的时候先要求学生思考分解的数,然后分别相加,很快就能算出结果。例如
两个5得10,只要算2+3=5,因此结果是15。
两个5得10,只要算3+4=7,因此结果是17。
事实上这同算盘上的上珠和下珠关系是一致的,我们可以借助算盘的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先把7+8拨在算盘上,一看就知道结果了。
不用算盘可以用“双手助记法”帮忙。一只手表示一个数,大拇指表示5,其他四指各表示1。例如7+6,按照规定伸出双手,一看即知,7+6=13。经常练习后,学生看到算式,即在头脑中呈现双手的表象,借助表象,学生便可立即算出得数。一双手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这样可以促进左右脑协同活动。这同数手指头不同,数手指头是逐一计数,水平较低,而“双手助记法”属于按群计算了,达到高一级层次。
教学时,可采用学生一边动手,一边唱口诀的办法,效果更好。于教寓游戏中。
5.有哪些游戏方法熟记加法口诀?
常用的是扑克游戏
游戏一:取一副扑克牌,拿走10、J、Q、K四种牌,把大王、小王看作零。两人游戏,洗牌后把牌放在中间,各人取2张牌,各自把2张牌的点数相加,如甲8、6,乙9、4,甲胜,把对方的牌吃掉。最后看谁的牌多,谁就是胜方。这种扑克游戏,取材方便,易学易用,学生喜欢。
游戏二:取一副扑克牌,把J、Q、K当作11、12、13,大王、小王当作零。可2人、3人或4人玩。每人依次发3张牌。各人先从自己的3张牌中挑出2张牌,这2张牌的点数之和,不得小于15。剩下的1张牌,以牌面点数相互比较,大者胜。假如自己的3张牌中,无论怎么组合都不能用2张牌求得不小于15的和,视为“死牌”,提前出局。胜者统吃其他人的牌,最后看谁得牌多,谁就是“王者”。
6.何时能摆脱加法口诀,熟练计算。
学生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大致有四种水平:(1)数数法,表现为数手指头。(2)凑十法,如8+5=8+2+3=15,(3)口诀法,利用加法口诀直接计算,如八五13;(4)自动反应,看到8、5,自动反应得数是13,不需要借助八五13这句口诀。所以口诀仅是拐棍,熟练后可以摆脱口诀自动反应出得数。真所谓,“此时无诀胜有诀”了。教师要不失时机,帮助学生从第3种水平向第4种水平发展。训练时,教师拿出2张(8、5)卡片,一闪而过,要求学生立即说出得数13,闪烁的速度越来越快,容不得学生再想口诀,促使学生逐步摆脱口诀。
7.怎样测定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能力高低主要的标志:一是正确,二是速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速度不是越快越好,总有一定的限度。因此最好有一把尺子,量一量,达标了,可以减少训练时间,把时间用于其他方面;如没有达标,要继续加强训练。所以在八十年代初,我联合全国各地的教研室和学校,有十六个省、市、自治区,40多个单位参加的联合研究组,开展“口算量表”的研究,受测学生达72000多人次。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数据,制订出11张口算量表(刊登在《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第70~81页)。以5分钟做对的题数作为指标,每张量表有两个标准,一是及格标准,二是优秀标准。如20以内加减法量表,5分钟做对的题数,及格标准是60题,优秀标准是80题。这个标准是根据八十年代中国小学生口算能力制订的,现在看来要求较高,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上下浮动调整。
我一向主张少发论文,多搞教育实验。空谈不如行动,事实胜于雄辩。“小学生要背加法口诀”我也是通过教育实验得的结论,而且还有许多个案得到印证。可是许多人还是不相信。在中国教育界有个奇怪现象;外国人讲一句话,大家会顶礼膜拜;中国人讲一句话,总是抱有怀疑态度。记得第一篇文章“要不要学生熟记加法口诀”早在1981年4月发表在《小学数学教师》上,已有30多年了。
今年,我已81岁了,搞小学数学的教学与研究已有64年了,荣誉和地位都已经有了,还想什么呢?我就想中国的小学数学教育能够走向世界,使全世界孩子受益。我认为,在文化教育上,目前中国有两件宝贝能够而且已经开始走向世界,一件是国学,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吸引着全世界,世界各地像雨后春笋般成立“孔子学院”,已经得到明证;一件是中国小学数学,因为小学数学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数学符号,世界各国差别不大,所以容易被外国人接受。英美等发达国家都相继派人到中国考察数学教育,英国准备引进中国的数学教师、数学练习册以及乘法口诀,已经引起国人喜惊。
中国小学生计算能力高,主要得益于中国有乘法口诀。这个结论已经得到国际公认。由此,英国人要引进乘法口诀。有乘法口诀,再加上有加法口诀,不是如虎添翼了吗。
新学期开学了,一年级(上册)主要内容是20以内加减法,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搞实验。实验方法很简单,选择两个基础大致相同的平行班,最好由同一位教师教。一个是实验班,要背加法口诀;一个是对照班,不用加法口诀。两个班都按现行教材教学,教学进度、练习次数都相同,最后用我制订的“20以内加减法口算量表”进行测定,比较两个班的计算速度。
“加法口诀研究共同体”,采用自愿方式参加,通过邮箱报名:。实验过程中会提供有关信息资料,也可咨询,全部免费。最后把实验结果报送共同体,汇总写出实验报告。这种网络式研究共同体,简单方便,我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参加,大家共同为做一件大事而凝聚在一起。
&&&&&&&&&&&&&&&
(作者: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
&特聘院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小学一年级要背的50首诗
我的图书馆
小学一年级要背的50首诗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评】如果说孩子知晓度最高的诗是《鹅》,小学生知晓度最高的诗就是《春晓》。这首诗带着生机勃勃的意境,以此开篇,不错。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是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孟浩然的诗,词句简约,明白晓畅,易于诵读。这首又是五绝,字数不多,很适合初学者。《宿建德江》,简约版的《春江花月夜》。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评】不用多说。有华人处即有此诗。《爸爸去哪儿》的片尾曲,前奏就是这首诗。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评】可以玩一个文字游戏,去掉一个“间”字,将这首诗变成一首词:“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会提升孩子的兴致,以及他们对词的初步感受。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评】春天的感觉,恰如微风拂面,如杨柳依依。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评】让孩子理解一个老人的心态,学习用他人的视角看人看事。老人眼中的“儿童”,就是“笑问客从何处来”,如此憨痴烂漫。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评】孩子会问:怎么又有一个《凉州词》?解释一下,这是曲调。诗不一定要有名字,但一定要有名。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评】王昌龄是七绝圣手。拿一本地图,青海、玉门关、楼兰,让他/她对国家地理有个初步概念。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评】一口气读了好几首边塞诗,初步形成类型诗的概念。此诗的时间感、空间感和动态感都很强,气势雄浑。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评】送别诗,唐人诗歌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吴、楚,这是上海以及长三角所处的大略地理方位,告诉孩子,春秋战国时期有过这样两个国家。“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一种价值观教育。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评】让孩子系统地读几首王维的诗。王维诗歌中有一种平静的力量。他的山水诗,不是对景色的简单描摹,已经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鸟鸣涧》的意境,让孩子闭上眼睛,在脑子里静静还原那个场景。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评】看似简单的白话,却回味悠长,如吃橄榄、如食梅子。冬天教授此诗,正当其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评】告诉他/她什么是重阳节,古代重阳节的习俗是什么;让他/她体会什么是思乡,什么是手足情深。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评】王维诗中多“君”字,仿佛在与你对话,可见重情义的君子之风。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评】渭城朝雨又见“君”。送别诗的经典。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评】读此诗时,正值春节。古代的“元旦”,是农历新年。正要讲一个故事:“古代有个叫做‘年’的怪兽……”孩子打断说:“我早就知道了……”三滴汗。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评】春节过了,孩子快开学了。带他/她一起去放风筝吧,把这首诗背下来不成问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评】读春天的诗。“草色遥看近却无”,带他/她去公园里寻找草地中正在萌发的青草;去看看河畔的垂柳,顺带复习前面学过的《咏柳》。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评】春天的景象越来越气象万千。白描的手法,让各种小动物、小植物活跃在纸面上。蒌蒿、河豚都是美味,苏轼是个馋嘴猫,跟小孩子们心心相印。家在江南的朋友,一定要带他/她去吃吃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评】正值烟花三月,所以选这首诗。孟浩然、李白,他们居然是好朋友,孩子顿时觉得那是一个多么厉害的时代。带他/她去看大江大海,体会什么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什么叫“地球是圆的”。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评】进入了春的时节,抓住时机多念几首春天的好诗吧。杜甫的诗,大多是沉郁顿挫,小孩子不容易理解,大诗兄也不建议这么早给他们念。这是杜甫难得的一篇“小清新”,田园生活的恬淡、邻里关系的温馨、生机勃勃的美丽,都是亮点。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评】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这是古代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不能生火做饭。让孩子体会一千多年前帝都长安的风貌,以及傍晚时分、灯火初上的那种静谧。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评】清明节必读。孩子说,她早就会背了。那好吧,放假一周!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评】大诗兄的故乡,也是孩子户口本上的“籍贯”。不能忘本。再说,这首诗本身就很美!父女曾经亲临潺潺涧溪,幽草犹在,黄鹂不减。江南春绝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评】明快江南春,濛濛江南雨。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诗评】孩子第一次接触到词。描摹江南之春,《忆江南》与上周的《江南春绝句》堪称双璧。“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仿佛自己就站在朝日喷薄的船头,于大江之上顺流而下。现代人很难想象,如此壮阔的一条大江,居然能够澄净如斯!小孩子会有一点不解:“为什么说绿色像蓝色?”原来,“蓝”是古代的一种植物染料。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评】这是孩子第一次接触到律诗,而且是七律,56个字,本来担心背诵下来有难度,没想到很轻松搞定。这说明孩子的潜能很强大,也说明这首诗真的很朗朗上口。早莺、新燕,应该还有蝴蝶、蜜蜂,萌物多多。读上几遍,感觉真应了那句话:春暖花开时,杭州萌萌哒!杭州离上海不远,可以全家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评】“还是唐-白居易啊。”没错,还是。农历的人间四月天,花期极盛之后,地面落英一片,细小的、青涩的果子开始挂上枝头。不过,山里的桃花刚刚盛开。这是为什么呢?给孩子上一堂五分钟的科学常识课——《海拔和温度对植物花期的影响》。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评】话说读这首诗的时节,真的是漫天“飞雪”、喷嚏连天!大约两三个月前,不是学过一首《早春》吗?孩子那时就在问:“有没有《晚春》呢?”现在,《晚春》真的来了。一看作者,还是这个韩愈呀,哈哈。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评】不知不觉,春天就在念诗中过去了,梅雨天来了。夜晚,能够听到不远处公园池塘中传来的蛙声。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诗评】继续梅雨季。“‘梅子黄时日日晴’?上一首《约客》不是说‘黄梅时节家家雨’嘛?”这……怎么解释?“呃,看这首诗的样子,大概是快出梅了……”小孩子总是有“十万个为什么”,等着接受考验吧。“添得黄鹂四五声”,可以回忆一下《滁州西涧》里的“上有黄鹂深树鸣”。比较,对照,总是很有意思。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评】初夏到来。我们去公园里看卷卷的小荷叶,尖尖的荷花苞,还有飞舞的红蜻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评】还是杨万里,还是写荷花。现在,小荷叶已经舒展开来,小花苞已经绽放吐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诗评】我们读过白居易的西湖,读过杨万里的西湖,现在来看苏东坡的西湖。夏天的疾风骤雨,来匆匆,去匆匆,仿佛在变魔术。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评】晴西湖、雨西湖,道不尽的夏日西湖!话说,这苏东坡是有多么地爱西湖,又多么地爱喝酒啊。他会不会遗憾,如果西湖的水是酒就好了……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评】“小荷才露尖尖角”“接天莲叶无穷碧”之后,相隔几周,我们接着说荷花。船女们穿着跟荷叶一个颜色的裙子划入荷池,脸蛋儿跟荷花一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花木兰、秦罗敷、采莲女,劳动的少女透着健康的美。江南可采莲(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评】依旧采莲。小女孩哈哈大笑:“这也叫诗?!就这么东西南北地过去?”但是,如此简单重复的韵律,却不知不觉就征服了孩子。“田田”,什么意思?繁盛、广阔,读起来从容舒畅,听上去也悦耳动听。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诗评】城市里的孩子,很难亲身去体会农村的夏夜,这就是我们的“代沟”。有鹊、有蝉、有稻、有蛙,有朗月、有稀星,赶路人真的不寂寞。“七八个星”有时背成“六七个星”,“两三点雨”变成“三四点雨”,引发一阵爆笑。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评】跟着李白走,游遍全中国。“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危楼高百尺”……孩子说,李白就是夸张!仔细算一算,白发比楼房还要高。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评】跟着李白去了一次庐山,再跟苏轼去一次。可以让孩子比较比较,唐诗和宋诗有什么区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在跟我讲道理……如果说唐诗是记叙文,宋诗是不是像议论文呀?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评】秋天就要来了。我们读过那么多汉唐中原人的边塞诗,现在读一首匈奴、鲜卑这些“牧马人”的边塞诗吧。《敕勒歌》是诗,但更是歌。字句长短有变化,韵律朗朗上口,意境也是苍茫辽阔,一口气唱下来,令人“倍儿爽”!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评】中秋节快到了。自古中秋第一诗词,当然是这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么长的词,居然也能背下来。其实也不是背下来的,是跟着王菲阿姨唱下来的……中秋夜,我们在阳台上举起望远镜,依稀看到了嫦娥和玉兔?孩子说,那是环形山。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评】第一次学习元曲。大诗兄肚子里的元曲,其实也没有几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没有动词?对,不需要动词,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不信你看,《春江花月夜》,不也是名词的“堆砌”嘛。倒也奇怪,这么罗列下来,意境全出来了。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评】智者乐水。这里的“乐”,不见得是高兴的意思,而是喜欢、亲近的意思。在一个冷静清冽的自然环境里,人可以变得很空灵。读完这首,我们再回忆一下《宿建德江》吧。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评】仁者乐山。我们曾经去过莫干山,看到山间层层云雾,“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峰会路转,我们还会看到“白云生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孩子会在很多励志小故事里看到这一句,这样的比喻没错;不过,也可以带着孩子去公园里看看枫叶,就欣赏那层层叠叠的红,不必想那么多。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诗评】秋凉,露重。父女举头望月,恰恰看到“月似弓”。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评】去乡村,去田家,去山里;去钓鱼,去捉鸡,去野餐。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诗评】回忆我们夏日读过的那些《采莲曲》《江南可采莲》,再去看看秋天里的荷塘,“荷尽已无擎雨盖”,又是另外一番景致。去江边的橘园采橘,看看小橘子点缀下,秋末初冬的江南。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评】我们回转头来再读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后,原来还有“桃花潭水深千尺”。这个李白,真是夸张得没救了……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评】跟着李白,继续在大江南北游历。我们曾经在马鞍山、在芜湖,在南京、在崇明,多少次跨越长江,每次经过大桥时,壮观的景致都让我们的鼻尖紧贴着车窗玻璃。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走遍美国有必要背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