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你说的话使我形容深受启发的诗词”类似意思的句子用文言文怎么说?

&p&前方大量干货,长文预警。&/p&&p&第二次更新。&/p&&p&————————&/p&&p&终于找到这个问题了!!!个人亲身经历解说!教大家速成文言文写文言文的方法!&/p&&br&&p&先来个目录——&/p&&p&1、导语和废话&/p&&p&2、幼儿园级别——缩&/p&&p&3、文言文写作常识&/p&&p&4、学前班级别——文言文常识运用&/p&&p&5、小学级别——常用结构&/p&&br&&p&1.导语和废话&/p&&br&&p&我个人强烈建议,&/p&&p&&b&没事做不要写文言文,也不要信任何网上传的所谓的文言文。&/b&&/p&&p&为什么这样说呢?&/p&&br&&p&首先,现代一般写文言文的主要是三种人。&/p&&p&&b&1.
&/b&&b&文言文爱好者。(对文言文有一定研究且热爱文言文)&/b&&/p&&p&&b&2.
&/b&&b&段子手。(功利化较强,一般比传播或装比为目的)&/b&&/p&&p&&b&3.
&/b&&b&国学大师。(仰望……难以揣测)&/b&&/p&&br&&p&对于第三人类暂且不论(要论我也没那个本事),前两类人写的文言文&b&基本都不是文言文,没啥看头,不如看古人的。&/b&&/p&&p&同样,我劝奉前两类人,最好不要写文言文,尤其是第二种人。为啥?往下看就知道了。&/p&&p&好了不废话,接下来教大家一种速成文言文的方法。&/p&&br&&p&2.幼儿园级别——缩&/p&&p&先上段文言文。&/p&&blockquote&&p&“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p&&p&——刘歆《西京杂记》&/p&&br&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来自百度)&/blockquote&&p&看这两段话,文言文给人的感觉是啥?&/p&&p&&b&短。&/b&&/p&&p&不计标点,原文31字,译文53字。&/p&&p&好,我们知道了个道理:&b&文言文语言很精炼。&/b&&/p&&p&请注意,&b&语言很精炼的东西不一定是文言文。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这点性质,写出像文言文样的东西。&/b&&/p&&p&对比下上面那段文言文和译文,(以逗号为分隔计算)文言文中第二句少了状语“家中”,第三句以“不逮”两个字作为“光线却照不到他家”,第四句多次出现单音节词译双音节。&/p&&p&是不是感觉省略很多结构,用了很多代词?&/p&&p&就这样,我们得出了&b&速成文言文定则一:省略一切能省略的。&/b&&/p&&p&口说无凭,举个栗子。&/p&&p&把下面一段话改编成文言文。&/p&&br&&p&&u&我昨天晚上好无聊,忍不住撸了一把。&/u&&/p&&br&&p&“我”,主语,省略。“昨天”,状语,省略。“好无聊”,字多了,换。“忍不住”,省略。“了一把”,省略。&/p&&p&这样,就变成了——&/p&&br&&p&&u&夜甚闲,撸之。&/u&&/p&&br&&p&同样,我随便换个话题,都能转化成文言文。&/p&&br&&p&例如:&/p&&p&&u&次日雨骤。初莫晦暝,星月不见。俄而凉风送爽,轻雨拂窗。忽闻雨坠之声,迎窗而望,但见万千游丝飘飞,恍若尘灵。&/u&&/p&&p&(在下才疏学浅,仅举个例子,写得极差,领会意思即可,仔细推敲还请大家见笑了)&/p&&br&&p&是不是有一丢丢文言文的味道了?&/p&&p&恭喜你,写出了像文言文一样的东西。虽然很短,但没关系,依葫芦画瓢可以继续拉长。关键在于,我们又得出了&b&速成文言文的中心方法:先写出现代文,再改编成文言文。&/b&&/p&&br&&p&&i&就着良心说声,我前面之所以说普通人写的文言文不是文言文,就是因为很多人写的文言文都是在心里想好现代文再翻译过来的。如果你是这样写的,除非是国学大师,写出来的东西都不会是纯文言文。哪怕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出现过“须臾,蛇不见了”这种近乎口语的败笔,也比普通人用得再熟练的之乎者也要好100倍。谁叫人家古人呢,惹不起。&/i&&/p&&br&&p&就是这样。&/p&&p&留点课后作业。&/p&&p&请问,&b&“你知道吗”,翻译成文言文是啥?&/b&&/p&&br&&p&
——更新&/p&&br&&p&——————————————————————————————&/p&&p&3.文言文写作常识。&/p&&br&&p&可能有人注意到,上面我在句子里面换词的时候不仅仅是把句子缩短,还换了一些词。这说明,文言文的创作不仅需要缩,还需要换。&/p&&p&&b&速成文言文定则二:把一切白话文的、口语话的内容换成文言文用法。&/b&&/p&&p&一般来说换分为三类:字,词,句。其中词的用法和字类似,就不细讲了。&/p&&br&&p&(1)字&/p&&p&普通人一提起文言文,首先想到的都是“&b&之乎者也&/b&”。这无疑告诉了我们字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p&&p&举几个栗子。&/p&&br&&p&&u&我:余,愚,己,吾……&/u&&/p&&p&&u&你:卿,尔,汝,女……&/u&&/p&&p&&u&唉:呜呼、噫、矣、嗟夫……&/u&&/p&&br&&p&如果你对文言文稍有了解,应该知道以下用法:&/p&&p&&u&“之”字,可做代词、助词去读、宾语前置标志、动词……&/u&&/p&&p&&u&“夫”字,可以用在议论之前。&/u&&/p&&p&……&/p&&br&&p&那么你把用法全部叠起来,然后往要写的东西里面砸,基本上就成功一半了。&/p&&br&&p&再来一颗栗子。&/p&&p&我洗了手,感觉很困。我觉得这件事还是挺费神的。&/p&&p&漱之,乏。夫是之劳神也。&/p&&br&&p&“是”在这里做“这”解,“之”作主谓去独解,“也”作判断,“是”解。&/p&&br&&p&这种时候,你追求的就不该是“漱这个字在这里这样用对不对”,而应该在意如何用乱七八糟的文言文知识写出有味道的东西。&/p&&p&(其实真正应该关注的是这句话内容是不是和第一个栗子接起来的……)&/p&&br&&p&好了,到这里肯定有人要开喷了。&b&你这翻译得不对头啊?“漱”一般作漱口、冲刷解,作“洗手”解有依据吗?“乏”应该是没有精力的意思,比“困”要笼统。“劳神”是指劳损心神,而原句的意思是“损失精力”,&/b&你这怎么翻译的呢?&/p&&br&&p&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p&&p&&b&不要在意那些细节。&/b&&/p&&br&&p&这些东西,一些类似词用法的好坏,可能连你自己都不知道,就别谈那些一目十行看完了说两句nb然后有人的朋友了。&/p&&p&&b&这也就是前面我为什么说前两类人写的文言文不值得看的原因之一。&/b&&/p&&p&&b&因为知识储备根本不够。&/b&&/p&&br&&p&你知道“之”这个字的很多用法,且能说出来,可是百度上关于这一个字的解释就有两百个字。&/p&&p&你知道“夫”这个字可以表议论,可是还有更多的表达法都了解。在白话文的观点看来并无大碍,可在文言文里就是错误的最高境界——错都不知道错在哪里。&/p&&p&中华浩瀚五千年历史,其中白话文是从上世纪兴起的。文言文中的知识,岂是背过几篇课文就掌握了的?&/p&&p&可能在白话文上你已经可以小学毕业了,而在文言文上还是你父亲体内的一些蛋白质。&/p&&br&&p&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结论。&/p&&p&&b&速成文言文弊病一:牵强附会,自以为是,且不会有人指出缺点。&/b&&/p&&p&错了,得到的却是赞扬。&/p&&p&其中的问题应经不需要多说了吧。&/p&&p&(2)句子。&/p&&p&几种常见的句子(小学文言文知识储备)。&/p&&p&倒装句。&/p&&p&太多了,略。&/p&&p&省略句。&/p&&p&
前面讲过类似的。&/p&&p&判断句。&/p&&p&者……也……&/p&&br&&p&&b&感叹句&/b&&/p&&p&一般正文写完以后,在结尾都可以出现几个叹词。一般是独立成句或者放在句末。&/p&&br&&p&例:&/p&&p&&u&呜呼!劳神伤精此事何得呼!&/u&&/p&&br&&p&古叹词是古语中表示语气的词,其中有一部分用法现在已经很少沿用。所以在恰当的位置使用恰当的叹词,可以大大增强全文文言文的味道。&/p&&p&叹词的作用,原本是正常的抒情,现在变成了增强文言文味道的工具。&/p&&br&&p&&b&速成文言文弊病二:败坏古文风气,违背语言原则。&/b&&/p&&p&&b&没有那种思想,却只通过用法达到那种文学味道,这与文字的本质背道而驰。&/b&&/p&&br&&p&4、学前班级别——文言文常识运用&br&&/p&&p&综合以上种种基础,再翻两篇文言文钻研下,可以发现一些很实用的东西。&/p&&br&&p&(1)感叹句用法。&/p&&p&参见上文。&/p&&br&&p&(2)同词连用。&/p&&p&可能有标准的语法称呼,我不是很清楚,反正在学文言文的时候有这些印象。&/p&&blockquote&&p&&u&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u&&/p&&p&&u&清荣峻茂(&/u&郦道元《三峡》&u&):水清、树荣、山高、草茂 。&/u&&/p&&/blockquote&这是什么用法呢?就是把一些同类的事物,用非常简短的语言(基本上是一个字)概括到一起。&br&转换成写文言文方法就是,打破常规缩句子的极限,大幅提高精炼程度,同时可以让提高逼格而且很少人能看懂。&br&其实话说过来,“蒙”作&覆盖&解,“络”作“&u&缠绕&/u&”解等等,这些用法没有作者本身的创新成分我是绝对不信的。原作者不过是抓住事物特征,再通过书面用语表示出来,不一定全都是标准的古人用法。&br&那么从&b&强盗思维&/b&来想,我也是人,凭什么不能也自创些类似的用法呢?&br&&b&其实你是不能。&/b&&br&&b&你没有那个学识,读过的文言文比古人少。&/b&&br&&b&更重要的是,你以写出文言文为目的,态度本身不端正,还谈何所谓创新?&/b&&br&&br&&p&(3)四字假骈文。&/p&&blockquote&&p&比较标准的骈文体在古文里非常常见。有的不是骈文体(声律或者对仗不对)但是也粗略放在一起吧。&/p&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br&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br&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blockquote&看看这些用法,有没有觉得很高大上?别慌,看看百度怎么说的。&blockquote&骈文又称骈体文、&a href=&///?target=http%3A///view/1608555.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骈俪&i class=&icon-external&&&/i&&/a&文或骈偶文;古代&a href=&///?target=http%3A///view/661165.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汉民族&i class=&icon-external&&&/i&&/a&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a href=&///?target=http%3A///view/151603.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骈四俪六&i class=&icon-external&&&/i&&/a&”[1] 。全篇以双句(&a href=&///?target=http%3A///view/5352612.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俪句&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view/6364168.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偶句&i class=&icon-external&&&/i&&/a&)为主,讲究&a href=&///?target=http%3A///view/34241.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对仗&i class=&icon-external&&&/i&&/a&的&a href=&///?target=http%3A///view/340449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工整&i class=&icon-external&&&/i&&/a&和声律的铿锵。(来源百度)&/blockquote&你可能会看到,有什么“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br&&b&全部都别管。&/b&&br&假骈文基本上就是把要表达的内容换成四个字的。&br&好处在于,看起来很有震撼感。&br&&b&仅此而已。&/b&&br&&br&好,我们先不谈什么四个字了。&br&&b&我问你,“骈文”的骈怎么念?&/b&&br&不会念的自觉到墙角罚站。念成“bing”的也自觉。&br&&br&(4)复用。&br&&blockquote&“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柳宗元《小石潭记》&/blockquote&这种用法也蛮常用的,相同的句式排列在一起。比较简单,跟排比句有点像。就不细讲了。&br&&br&&b&(5)压假韵。&/b&&br&&b&这个是重点!!!注意!!!&/b&&br&非常常用,随便翻首流行歌到处都是压假韵的。&br&比如某首比较有名的歌词:&br&&blockquote&看我流泪,你头也不回。&br&&/blockquote&以及各种随便点开首歌就能看到的。&br&&blockquote&&p&夜空中最亮的星 能否记起&/p&&p&曾与我同行 消失在风里的身影&/p&&p&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p&&p&和会流泪的眼睛&/p&&p&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p&&p&哦越过谎言去拥抱你&/p&&p&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p&&p&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p&&/blockquote&再来一首&br&&blockquote&&p&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p&&p&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p&&p&只剩下麻木的我&/p&&p&没有了当年的热血&/p&&p&看那满天飘零的花朵&/p&&p&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p&&p&有谁会记得这世界&/p&&p&它曾经来过——《老男孩》&/p&&/blockquote&&p&押韵,俗称“读起来蛮顺口的”。个人理解是通过相同的音调达到回环往复的效果。&/p&&p&听起来挺神奇的吧,原本单一的文字,加上了一条叫做“音调”的维度后,变得更加有趣了。&/p&&p&不要觉得押韵是很难的事,事实上最简单的押韵在我们学前班的时候就学过。&/p&&p&&b&没错,就是学声母韵母的时候。&/b&&/p&&p&再怎么无知,声母韵母总知道吧?这都不知道?那拼音总会写吧?&/p&&p&拼音都不会写?那我真是没办法了。&/p&&p&我们这里说的押韵,是指把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换成同样韵母,就押韵了。&/p&&p&比如:&/p&&blockquote&&b&&u&昨晚在家,来了一发。&/u&&/b&&/blockquote&&p&(刚才要给大家举例子,就忍不住多写了两句。结果看了一下发现实在太污了……就还是删了,写两行大家脑补一下就行。)&/p&&p&以上举出的种种歌词,绝大部分都用上了押韵。事实上,几乎所有流行歌曲都是押韵的,连英文的都压,不过跟中文的似乎有所不同。&/p&&p&然而,大多数流行歌曲的歌词有点两个要注意的地方。1.可能出现换韵或者多韵的情况。比如上文中《夜空中最亮的星》这首歌就有“ing”和“i”两个韵母。2.同样,绝大部分的歌词都是在无脑押韵。就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找一个韵,然后把辞藻往上面堆。&b&相当多的歌都有这样的毛病,包括很多经典曲目。&/b&&/p&&br&&p&另外很多伪文青都喜欢用押韵写诗,再加上一些书上抄来的辞藻、意境、思想,可以显得蛮文艺。后来这样的人多了,形成了一个圈子,&/p&&p&叫做&b&古风圈。&/b&&/p&&p&算了古风圈其实还是有不少文化内涵的就不继续黑了。&/p&&br&&p&说到这里,可以给大家推荐两首歌,适合“文青”听的。另外大家也可以看看别人的辞藻和韵调。&/p&&blockquote&《离殇》小5&br&&p&夜未眠 寒月翩翩&/p&&p&起舞弄影掀闺帘&/p&&p&入梦间你容颜迷乱双眼&/p&&p&谁的泪花染笔砚(有谁怜)&/p&&p&千缕丝素雪连天(迎风结茧)&/p&&p&行书笺思念无边(朝暮剪白发添)&/p&&p&离歌浓烈风消云变泪色半尺见&/p&&p&往事如烟 相思难解愁上眉梢尖&/p&&/blockquote&&br&&p&还有一首不错的,可惜歌词重复过多了,显得有些腻。&/p&&blockquote&&p&《钗头凤》薛之谦&br&&/p&&p&有人在兵荒马乱的分离中 &/p&&p&折半面铜镜 &/p&&p&漂泊经年又重圆如新 &/p&&p&有人在马嵬坡外的夜半时 &/p&&p&留三尺白绫 &/p&&p&秋风吹散她倾城的宿命 &/p&&p&有人在干涸龟裂的池塘中 &/p&&p&见鲤鱼一对 &/p&&p&用口中唾沫让彼此苏醒 &/p&&p&有人在芳草萋萋的长亭外 &/p&&p&送情人远行 &/p&&p&落日照著她化碟的眼睛&br&&/p&&/blockquote&&p&(这估计是薛之谦在某乎上被黑得最狠的一次……虽然我还蛮喜欢他的歌的)&/p&&br&&p&还有首也不错。虽然词依然散散乱乱,但好歹也算是叙事了,就是不够直观。&/p&&blockquote&&p&《牵丝戏》&a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http%253A%252F%%252Fmingxing%252F%593%5E4%5B4.htm%253Ffrom%253Ddq360%26q%3D%25E7%%25E4%25B8%259D%25E6%E6%25AD%258C%25E8%25AF%258D%26ts%3D%26t%3Dec359f4adab4e27aac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银临&aki阿杰&i class=&icon-external&&&/i&&/a&&br&&/p&&p&嘲笑谁恃美扬威&/p&&p&没了心如何相配&/p&&p&盘铃声清脆&/p&&p&帷幕间灯火幽微&/p&&p&我和你 最天生一对&/p&&p&没了你才算原罪&/p&&p&没了心才好相配&/p&&p&你褴褛我彩绘&/p&&p&并肩行过山与水&/p&&p&你憔悴 我替你明媚&/p&&/blockquote&&p&通过以上栗子,估计不少人已经对“押韵”这个词有个大致印象了。&/p&&p&&u&不就是读一下换个字就完了吗?&/u&&/p&&br&&p&&b&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b&&/p&&p&以上所有歌词的押韵,全部都是&b&小打小闹&/b&。&/p&&p&真正的押韵,藏在诗词里。&/p&&p&&b&真正的押韵,对句子中每一行的每一个字都有要求。就算是韵脚也有什么“阴平阳平”的区别。有的时候还有补韵等等情况。而且古语有的读音与现代汉语不同。&/b&&/p&&p&音律有多深奥呢?&/p&&p&举个栗子。这个是词牌名《江城子》的格律。&/p&&blockquote&&p&中平中仄仄平平(韵)。&/p&&p&仄平平(韵),仄平平(韵)。&/p&&p&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p&&p&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p&&p&中平中仄仄平平(韵)。&/p&&p&仄平平(韵),仄平平(韵)。&/p&&p&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p&&p&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p&&/blockquote&&p&估计又有不少人要说,切,我《江城子》填了几十首了,格律八百年前就背下来了。&/p&&p&那我问:&b&为什么要这样压韵呢?&/b&&/p&&p&音律里面学问相当大,日常的读音里面其实有很多东西。如果学得多了,甚至还可以“自创词牌名”。&/p&&p&那我们正常人怎么学到这些知识呢?未必还一个个百度?那学得到啥?&/p&&p&一般来说,如果是文学系的同学。&b&以上所有知识大学老师都会讲&/b&,而且讲得更细、更准确、更系统。&/p&&p&真不是我说,虽然自己还没上大学,但是真心感觉大学里面会学到相当多的知识。初中做修改病句题目的时候,我按新观察上的方法把句子结构一个个剖开看,发现一大堆符合日常用语但是不符合我所认为的语法规则的情况。我问我语文老师,他对我说:“上了大学,关于中文的语法规则会&b&专门有一个字典那么大的书&/b&,就讲那些内容,现在先别纠结这些。”他还说:“你不是喜欢写诗词吗?到了大学会有专门关于韵律的课,各种知识要上很久。到时候你就什么都知道了。”&/p&&br&&p&就讲这么多吧。韵律这块,复杂而又玩烂了。&/p&&p&对了,有个要注意的地方。不要强行押韵。&/p&&p&否则打脸啪啪啪的。&/p&&p&比如这个。&br&&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3794&/span&&span class=&invisible&&4878/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a data-hash=&2d7e078e95aebd6e54619e& href=&///people/2d7e078e95aebd6e54619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2d7e078e95aebd6e54619e&&@董士达&/a&&/p&&br&&blockquote&本来我就想写这些,不过真的有一些名句,不给大家看可惜了。&br&一秋一秋九一八,可怜国人就要发。&br&——题主《九一八有感》&br&千秋如水水如烟,只为梦中的明天。&br&——题主《秋窗风雨夕》&br&别说,读起来还挺顺,题主可以考虑将来去写广告词,不比写诗有前途多了?&/blockquote&&br&&p&这样的诗词还拿出来秀,典型的找死不找地方。&/p&&p&(6)引据论典。&/p&&p&这个正常人都懂。也非常常见。具体作用可以让自己的文章显得很nb,没文化的喷子都不敢喷。&/p&&blockquote&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br&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在心境茫然之中对从政仍有所期待。(来源&a href=&///?target=http%3A///q/9343%3Fsrc%3D15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好搜问答&i class=&icon-external&&&/i&&/a&,侵告删。)&/blockquote&&p&各种典故都可以往上面砸。&/p&&p&但是,有两个地方要注意。&/p&&p&1.千万不要用用烂的例子。&/p&&p&比如什么李白杜甫毛主席,叶公好龙守株待兔。&/p&&p&一切“别人一看就知道”的例子最好都别用。&/p&&p&相反,你最好用一些“不是例子的例子”。&/p&&p&比如,我有位朋友,他形容唱歌时写道——“移宫引商”。&/p&&p&看到这个词时我瞬间懵了,咋没见过这成语啊,一搜,哎哟百度都没有。&/p&&p&后来我才知道,“移宫引商”是化用宫商角徵羽。&/p&&p&我去,简直智商碾压。&/p&&p&&b&2.千万不要出现任何有关现代汉语的东西。重要!&/b&&/p&&p&举例子。&/p&&blockquote&&p&吾夜读马克思列宁主义,忽有所感,遂记之。&/p&&p&昨日做一三角函数题,忽有所感,遂记之。&/p&&/blockquote&&p&这都是非常愚蠢错误。&/p&&p&文言文是&b&过去&/b&的&b&经典&/b&。把一些现代的内容&b&粗糙&/b&地融进去是非常愚昧的行为。&/p&&p&当然,似乎高中语文教材的选修讲古诗词的那一本,里面有个清代的人就用古体诗写现代事物,而且非常成功。但是别人是精雕细琢了的,与这种“现代文和文言文杂交的狗屁不通”是截然不同。&/p&&p&(7)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p&基础。不讲。&br&——.更新&br&——————————————————————&br&——.
更新了压假韵、引据论典板块。&br&PS.一晃两个月过去了啊。当时刚刚进入高中,现在三角函数都快学完了。&br&每天累得要死,一直没时间更。今天考完了月考,有个小间隙。看到赞数和评论区留言才过来更了一下。&br&——————————————————————
前方大量干货,长文预警。第二次更新。————————终于找到这个问题了!!!个人亲身经历解说!教大家速成文言文写文言文的方法! 先来个目录——1、导语和废话2、幼儿园级别——缩3、文言文写作常识4、学前班级别——文言文常识运用5、小学级别——常…
最近颇为喜好,花了些时间,一点心得,抛砖引玉。&br&&b&方明、雅坤&/b&:两位老前辈最出名的应该是标准朗读版,标准意味着以准确表达为主,感情以及个人情绪上的发挥必然会有克制。具有老一派艺术家特有的强调,会让听者有一点官腔的感觉。事实上标准朗读版的要求也正应如此,字正腔圆,表达精准。两位的作品念的比重大一些,诵的比重因为作品的需求性以及普及性较少。适合初学者对照原文跟诵,以正字音及断句。此段评价只针对两位老师初、高中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修订版),其他作品还未集中欣赏过。&br&两位作品甚多,来一首范文正公的名篇《岳阳楼记》吧,朗诵者雅坤。&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N3ROQR1d5Uo/&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古文精选名家朗诵25 岳阳楼记 雅坤& data-poster=&/034/712/799/audio_120x90.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034/712/799/audio_120x90.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古文精选名家朗诵25 岳阳楼记 雅坤&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N3ROQR1d5Uo/&/span&
&/a&&b&周正&/b&:声如其名,音色醇正,有厚重感。感情渲染平实,层层迭进,代表作有《钱塘湖春行》,《游山西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我个人觉得最佳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太白的诗向来洒脱奔放,虽是送别诗,却意境开阔。周正演绎开来,情深绵绵,意切悠悠,有一股开朗磅礴的气象,是诗境与诵者个人风格极配的作品。陶渊明的《饮酒》平淡适意,周正润朗的音质将其演绎得恰到好处,也属上佳作品。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个人感觉旷达是有了,悲欢离合还可以表现地强烈一些,但也是个人风格的演绎,&b&并无高下之分只有偏好之别&/b&。&br&帖一个诗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LeK_yJAot8o/&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周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data-poster=&/034/712/799/audio_120x90.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034/712/799/audio_120x90.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周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LeK_yJAot8o/&/span&
&/a&&br&&b&张家声&/b&:我不是专业耳帝,个人感官其音色清却不亮,声音有回旋之感,停顿转折特别有味道,极具韵味。朗诵的作品有种胸中有丘壑娓娓道来的感觉,仿佛就是随手翻至,随口念来,却辞意隽永。代表作品有杜甫作品集。&br&诗圣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仔细听作品的节奏与停顿,抑扬顿挫!&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Y7Xx1wbieoo/&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张家声& data-poster=&/034/712/799/audio_120x90.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034/712/799/audio_120x90.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张家声&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Y7Xx1wbieoo/&/span&
&/a&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回味无穷呐&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sjj9wSItNnY/&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中国文学标准朗读古诗词篇35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南宋)(流畅)& data-poster=&/034/712/799/audio_120x90.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034/712/799/audio_120x90.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中国文学标准朗读古诗词篇35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南宋)(流畅)&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sjj9wSItNnY/&/span&
&/a&&br&&b&鲍国安&/b&:作为魏武帝的最好扮演者,鲍国安的朗诵极其厚重!情调慷慨悲凉,语气刚健有力,气势之强,感情之浓烈,情绪起伏之大,在我熟悉的朗诵者中为最,颇具魏武帝的建安诗派风骨,朗诵的近乎都是豪放派的作品。鲍老有张《大江东去》的配乐朗诵专辑,全部都是苏轼的词,值得一听。&br&必须上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气韵沉雄!孟德每次念诵时会不会哭郭奉孝呢?&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MsgfmUdKRFY/&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大江东去--配乐朗诵苏轼作品(共22首)》--鲍国安01.念奴娇·赤壁怀古& data-poster=&/034/712/799/audio_120x90.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034/712/799/audio_120x90.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大江东去--配乐朗诵苏轼作品(共22首)》--鲍国安01.念奴娇·赤壁怀古&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MsgfmUdKRFY/&/span&
&/a&《江城子密州出猎》,鲍老会想起那个碧眼小儿么&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3Yb25DKYPds/&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data-poster=&/034/712/799/audio_120x90.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034/712/799/audio_120x90.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3Yb25DKYPds/&/span&
&/a&&b&焦晃,&/b&&b&濮存昕&/b&:两位都是著名演员,相较专业播音出生的朗诵者,朗诵形式比较开放丰富,诵的表现形式会比较多,常常有长叹短调的处理。情绪表现得极为有张力,节奏感尤强。焦晃的朗诵短促有力,停顿短,爆发力强,节奏快,常有连续快读以积累情绪。濮存昕的朗诵代入感极强,大多一咏三叹,我几次快睡着了被濮大叔的“君不见”炸醒,晚上睡前慎听!&br&焦晃演绎的《蜀道难》,注意停顿与节奏感,很紧。&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diE1qtTuk6E/&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焦晃朗诵 蜀道难& data-poster=&/img/programs/audio_120x90.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img/programs/audio_120x90.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焦晃朗诵 蜀道难&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diE1qtTuk6E/&/span&
&/a& 濮存昕朗诵的《将进酒》咏叹调极多,情绪饱满,和背景音乐配合地特别帖,诵到后面,简直能听出微醺之意。&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Qwe5sbVnOHo/&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李白《将进酒》
朗诵 濮存昕& data-poster=&/034/712/799/audio_120x90.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034/712/799/audio_120x90.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李白《将进酒》
朗诵 濮存昕&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Qwe5sbVnOHo/&/span&
&/a&&br&&b&曹灿&/b&:我最喜欢的朗诵者。音色沧桑,极具岁月感。个人尤爱老者的那种岁月磨砺的声音,音色上没有张家声清,却更加厉!情绪表达上没有鲍国安浓,却更加烈!那个悲吟,那个怆然呐,感同身受。一曲柳永的《雨霖铃》,我当时听到“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时,情不自禁跟着朗诵起来,字字都是愁苦意,句句皆含离别情,咂嘴称赞,到位到位!其个人风格极为强烈,尤擅抒情诗文。周正念诵的《天净沙.秋思》含而不发,总觉不够究竟,稍显收敛(个人偏好),一直想若是曹灿前辈念来,那个悲苦凄凉之意只怕真能断肠了。&br&先来一首《送元二使安西》,阳关三叠真心好听!&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pZNoCJ5W7k4/&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曹灿-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data-poster=&/img/programs/audio_120x90.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img/programs/audio_120x90.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曹灿-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pZNoCJ5W7k4/&/span&
&/a&&br&苏轼千古名篇再度出场,可以和鲍国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一二。曹灿版的表现更为丰富,“雄姿英发”有神采,“灰飞烟灭 ”有神气,个人认为处理得要立体一些。&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G3E2F0OUXRU/&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曹灿& data-poster=&/034/712/799/audio_120x90.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034/712/799/audio_120x90.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曹灿&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G3E2F0OUXRU/&/span&
&/a&姜白石的《扬州慢》,姜夔可是音乐大师,音律感极强。我特别喜欢“过春风十里”这句。“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简直用尽了全身之力,配上单秀荣的歌曲伴奏,余音渺渺,环绕不绝。&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R2QglMpmr24/&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曹灿-扬州慢 南宋 姜夔& data-poster=&/034/712/799/audio_120x90.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034/712/799/audio_120x90.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曹灿-扬州慢 南宋 姜夔&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R2QglMpmr24/&/span&
&/a&&br&柳永《雨霖铃》,句句名句!情绪极为饱满有张力,“兰舟催发”的急促,“无语凝噎”时的哽咽等等。每到”念去去“时,我必定会跟着吟诵,强烈的带入感让听者共鸣。带上耳机单曲循环吧。&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Hnekobr4aKU/&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曹灿-雨霖铃 北宋 柳永& data-poster=&/img/programs/audio_120x90.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img/programs/audio_120x90.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曹灿-雨霖铃 北宋 柳永&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Hnekobr4aKU/&/span&
&/a&老一派的朗诵名家很多,功底都非常深厚,风格也各具风韵,如&b&乔榛、丁建华、林如、瞿弦和、张筠英、虹云、姚锡娟&/b&等等,优秀作品也甚多,艺术欣赏从来就没有个标杆,这些老艺术家演绎作品的水平几无高下之分,每篇诗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效果,而每个听者的艺术审美以及兴趣偏好会导致不同的喜好。由于精力和偏好的原因没有更全面地了解每位老艺术家的作品。最近常听的是《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名家名篇,水平极高。林友仁&b&孙道临&/b&合作的《唐诗欣赏一二》,琴诗结合,古色古香,也是精品合辑。&br&读古代诗文,要有一种还原诗境的能力,字词句,韵律顿挫,作者性情,写作背景等等都是很好的着手点。好的朗诵作品有助于我们还原诗境,继而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绪情愫以致情怀。闲时放上听听,或轻声跟和,或高歌唱吟,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方式,毕竟我们再也写不出这么美的诗文了。
最近颇为喜好,花了些时间,一点心得,抛砖引玉。 方明、雅坤:两位老前辈最出名的应该是标准朗读版,标准意味着以准确表达为主,感情以及个人情绪上的发挥必然会有克制。具有老一派艺术家特有的强调,会让听者有一点官腔的感觉。事实上标准朗读版的要求也…
&b&首先。我们先说说正负结构问句disjunctive-negative structure到底是个什么鬼&/b&(题主好像已经在问题里给大家翻译成中文了呢。可是好像大家还是会一头雾水的样子。所以且容我细说。) &br&&br&其实这个正负结构问句是歪果仁在研究世界语言的结构规律的时候把polar question(&b&其实就是能用Yes/No 肯定/否定回答的疑问句&/b&)分成了六种,分别是声调表现类型、疑问小词类型、疑问式标签类型、正负结构类型、词序变换类型、动词变形类型。每一个语言中的polar question可以出现一个到多个类型。&br&&br&资料出处在这里:&br&&img src=&/0eaa2b11ad_b.png& data-rawwidth=&646& data-rawheight=&2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6& data-original=&/0eaa2b11ad_r.png&&&br&&b&这六种类型我各举一点例子,里面重点说一下题目中提到的正负结构类型disjunctive-negative structure。&/b&&br&&br&1. 声调表现类型&br&比如意大利语中可以一切沿用陈述句,只是最后提升语调来表达疑问。&br&&img src=&/a_b.png& data-rawwidth=&691& data-rawheight=&1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1& data-original=&/a_r.png&&2. 疑问小词类型&br&比如日语中在陈述句的最后加上 ka来完成疑问。&br&&img src=&/deeb25f34ba1_b.png& data-rawwidth=&587& data-rawheight=&1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7& data-original=&/deeb25f34ba1_r.png&&3. 疑问式标签类型&br&标签类型和前面的小词类型最大的区别就是标签类型会有比较严重的倾向性。也就是通过对陈述句加上疑问标签来形成反问。问问题的人心里对于答案有一个认定了的的期待。比如德语中这个例子。英语里也常见。&br&&img src=&/ac9acba61984c0d_b.png& data-rawwidth=&493& data-rawheight=&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3& data-original=&/ac9acba61984c0d_r.png&&&b&4. &/b&&b&正负结构类型&/b&&br&&b&这个听起来很玄乎的正负结构疑问句&/b&&b&disjunctive-negative structure,&/b&&b&其实就是“是或不是”这种问句。比如 “大家给我点赞好不好?”这句。&/b&这时,大家可能会想 “ 这太常见了吧,起这么个装逼名字,切。。。” &b&其实不然,这种中文中常见的用陈述句直接加上A不A来进行选择性疑问的&/b&&b&正负结构问句在世界语言中非常罕见。在其他语言中可用肯否来回答的polar question里面几乎看不到。&/b&&br&&b&大家可能会问,那你怎么解释英语里面“ Do you like it or not?” 这句?它之所以不属于正负结构类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它不是陈述句直接加上“like it ot not”。 Do you like it or not这句更符合第五种语序变换类型。咱么接着往下说。&/b&&br&&br&&br&5. 语序变换类型&br&包括英语在内的大部分印欧语系语言都有这种通过调整句子语序来完成疑问。&br&比如英语中:&br&陈述句:She is cute. &br&疑问句:Is she cute (or not)? &br&陈述句:She can swim.
&br&疑问句:Can she swim (or not)?
&br&陈述句:You like it. &br&疑问句:Do you like it (or not)? &br&再比如瑞典语中:&br&&img src=&/3cad41fc800b194a11f814ed5b8afe02_b.png& data-rawwidth=&419& data-rawheight=&15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9&&&br&6. 动词变形类型&br&比如西格陵兰语中,通过不改变语序而直接动词变形来形成疑问句。&br&&img src=&/e6bbc70c9ba093_b.png& data-rawwidth=&317& data-rawheight=&14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7&&&br&&br&&br&&b&好啦~现在题主的问题就变成了到底是什么时候“无”这个字从这种“是不是”这种选择性的疑问词变成了“吗”这种不去强调二选一的疑问词呢?&/b&&br&&br& 无的语用变化说来也是有长长的历史。&br&&br&&b&书面上,最开始“无”只是相对于“有”存在的实意词。后来范围扩展,意义泛化。&/b&&br&&br&&br&&b&南北朝时期,“无”开始进入“有X无” 结构作为&/b&&b&正负结构疑问词,&/b&比如 《贤愚经》中“世间羸瘦,有剧我者无?” 回答用 “有”或者“无有”。&br&&br&&br&&b&随后,出现了“无” 单用做 “吗” 讲还有 “无” “ 否” 连用,发展到中唐时期已经变成了常见表达。&/b&&br&除了“能饮一杯无”还有很多例子,比如李白的“秦川得及此间无” ,杜甫的“肯访浣花老翁无”, 白居易的 “老去还能痛饮无,春来曾作闲游否” 这些。&br&&br&&br&&b&中唐之后,&/b&&b&出现了“莫X无”&/b& 。比如 曹松的“山僧未肯言根本,莫是银河漏泄无”。&b&于是慢慢的“莫无”简化变成了磨、摩、嘛、末、么各种写法说法。&/b&这时候根据语境既可以是选择性问句也可以是反问句也可以是单纯的是非问句。&br&&br&&br&&b&最后,“无”基本定型成了“吗”。&/b&而如今我们使用“吗”是其实也会根据语境,带有不同的疑问语气色彩。比如 “写得这么认真,不给点赞吗?” 就是一个反问~&br&&br&其实我们再从头梳理,把“VP(Verb Phrase)无” 也就是“ 动词以及动词表达 +无 ”这个句式的疑问句按疑问的目的性分类,可以分为以下A、B、C、D四种(A是不带倾向性疑问;B是带少量倾向性疑问;C较大倾向性疑问;D倾向性很强的疑问也就是反问诘问)。VP无结构疑问的的目的性承现了一个不断泛化不断丰富的态势。 &br&&br&详情见下:&br&&br&&img src=&/e44a0ec3fb_b.png& data-rawwidth=&740& data-rawheight=&5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0& data-original=&/e44a0ec3fb_r.png&&&br&&b&另外,感谢
&a data-hash=&bcbbb6e821ed2& href=&///people/bcbbb6e821ed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王奕桦& data-tip=&p$b$bcbbb6e821ed2& data-hovercard=&p$b$bcbbb6e821ed2&&@王奕桦&/a& 的补充~&/b&&br&&br&&i&补充一点:无字构拟上古音是ma,汉朝“南无”对译梵语nama?;么字构拟中古音是ma,隋唐“魔罗”对译梵语māra。所以“无”“么”“吗”很可能都是不同时期对ma这个口语音的不同写法,只是后来文字记录固化下来,我们今天不得不按照文字本身历经数百年演变后的读音读了。&/i&&br&&br&看来以后 “酒干倘卖wu” 可能要读作 “酒干倘卖mah” 啦~全文完~~~~~~&br&&br&&br&&br&&br&&b&&i&更详尽的关于“吗”地演化请参考:杨永龙 《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i&&/b&&br&&b&&br&有关其他语气词的发展演化可参考:孙锡信的《近代汉语语气词》。&br&&br&关于世界语言的研究,以及polar question的六分类请详见: &/b&&br&&b&K?nig, Ekkehard & Peter Siemund (2007)&br&Speech act distinctions in grammar. In: Timothy Shopen(ed.) 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br&Descrip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b&&br&&b&&br&最后安利一下最前面英文节选的出处,是专门研究中文发展的书~有了和世界其他语言的对比以后感觉中文更加有趣了呢~&/b&&br&&img src=&/8a0d21fb463ac1d1ece3e58e641fd56d_b.png& data-rawwidth=&685& data-rawheight=&8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5& data-original=&/8a0d21fb463ac1d1ece3e58e641fd56d_r.png&&&br&最后~我想说~这种夹了英文的中文的题我好喜欢~请大家多邀请我答这种跨语言的问题~~~谢谢~~~
首先。我们先说说正负结构问句disjunctive-negative structure到底是个什么鬼(题主好像已经在问题里给大家翻译成中文了呢。可是好像大家还是会一头雾水的样子。所以且容我细说。) 其实这个正负结构问句是歪果仁在研究世界语言的结构规律的时候把polar que…
&p&问我们为啥打架
就是问叶子为啥落下
大自然可以回答
也许这个问题有点傻&/p&&p&我们为啥打架?
为了保护我们的家!
保护平衡,创造和谐天下!
对于窝们而言
真正的问题是,啥值得我们打架!
(?Д?)ノ&/p&&br&&p&我觉得这才是题主想要的翻译。&/p&&p&--------------------------------------正经回答的分割线-------------------------------------&/p&&p&我不同意题主所理解的”何以为战“中”何以”的意思
“何以”的出处有很多,用法也相当灵活,我最早认识“何以”来自初中课本《曹刿论战》,文中,“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凭借什么”
题主所理解的意思也对,但显然在这里不能用这个理解,古文的内涵丰富,翻译成当代语言需要结合语境,灵活选择其意义。&/p&&p&我的理解是,“何以为战”中“何以”意为“为何”,“为”是动词,表示实施,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为什么战斗?”,表达对争战的目的的思索,很契合英文原文“ what is worth fighting for&的意思。&/p&&p&另外,”战火“和”秋叶“并不是对子,原文是”to ask...is to ask“,是引申比喻的关系,”战火燃起“和”秋叶落下“的原因是一样的,”天性不可夺”。种族争斗和叶子秋落一样,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是天性。&/p&&p&还有所谓英文平和但翻译激烈的问题,如果这么看的话,那是割裂了整个翻译与情节的耍流氓行为。
“怒拳为谁握?”
拳缘何为怒拳?
因为要护国安邦,因为要惩处奸恶,因为要扫除心魔。
怒拳不紧握,怎么守护家人朋友(和美食?)?&/p&&p&要我说,翻译并不激烈,只是体现出了爱好和平的熊猫人,当遇到敌人的时候,毫不怯懦,奋起反击,牺牲自我的刚性的一面。这翻译,紧扣原文,又高于原文,谁能说它不好。&/p&&p&照那些人的逻辑,《雾都孤儿》就该翻译成《奥利弗特威斯特》,《盗梦空间》就该翻译成《全面启动》,《魔兽世界》就该翻译成《战争艺术的世界》&/p&&p&“帝陨”就该翻译成他妈的“皇帝的瀑布”!!!!&/p&&p&(╯‵□′)╯︵┻━┻&/p&
问我们为啥打架
就是问叶子为啥落下
大自然可以回答
也许这个问题有点傻我们为啥打架?
为了保护我们的家!
保护平衡,创造和谐天下!
对于窝们而言
真正的问题是,啥值得我们打架!
(?Д?)ノ 我觉得这才是题主想要的翻译。-------------------------…
楼上有些朋友有疑问:&br&“不问善恶,只问出身?”&br&“人妖混血就该死?”&br&&br&是的,在《西游记》的世界观里就是这样的,观世音菩萨也是支持的:&br&&blockquote&菩萨道:“唐三藏奉旨投西,一心要秉善为僧,决不轻伤性命。似你有无量神通,何苦打死许多草寇!草寇虽是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比那妖禽怪兽、鬼魅精魔不同。&b&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b&;这人身打死,还是你的不仁。但祛退散,自然救了你师父,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blockquote&只要是人,就算是杀人放火的歹徒也不能杀。但妖就不一样了,打死就是功绩。&br&我一直觉得第六十四回里那几棵成精的树木死得可惜,它们是难得的好妖怪,和唐僧赋诗谈玄,就算是唐僧发怒拒绝和杏仙的婚事,它们也没有加害强迫的意思,顶多是死皮赖脸缠着唐僧。&br&但就是这样的妖怪,也被灭门了:&br&&blockquote&八戒闻言,不论好歹,一顿钉钯,三五长嘴,连拱带筑,把两颗腊梅、丹桂、老杏、枫杨俱挥倒在地,果然那根下俱鲜血淋漓。三藏近前扯住道:“悟能,不可伤了他!他虽成了气候,却不曾伤我,我等找路去罢。”行者道:“师父不可惜他,恐日后成了大怪,害人不浅也。”那呆子索性一顿钯,将松柏桧竹一齐皆筑倒,却才请师父上马,顺大路一齐西行。&br&&/blockquote&三藏:它们没伤害我,为什么要杀它们呢?&br&悟空:它们以后有可能会伤害很多人,还是提早杀全家吧。&br&于是八戒拿钉耙打死了四个老人,还有一个少女和她弟弟,以及两个小萝莉。&br&而人类是自带免死金牌的:&br&&blockquote&沙僧骂道:“我要打杀你这孽畜,怎奈你是个人身!我还怜你,饶你去罢!让我打水!”&br&&/blockquote&&br&所以两个小孩杀了也就杀了。
楼上有些朋友有疑问: “不问善恶,只问出身?” “人妖混血就该死?” 是的,在《西游记》的世界观里就是这样的,观世音菩萨也是支持的: 菩萨道:“唐三藏奉旨投西,一心要秉善为僧,决不轻伤性命。似你有无量神通,何苦打死许多草寇!草寇虽是不良,到底…
&p&古文观止是什么?是吴楚材老先生、吴调侯老师在康熙年间自己编的私塾教材,“古文观止”,字面意思是“古文至此观止矣”,响当当的标题,但是书目类别是辅导书,科举策论辅导书,所以这本书又叫 &/p&&p&《科举名师吴先生策论全解》 &/p&&p&《科举完全解读之策论篇》 &/p&&p&《吴先生* 策论典型素材大全》 &/p&&p&《五年科举 三年策论》&/p&&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p&你问我为什么不收?科举不考啊...&/p&&br&&p&========================================================&/p&&p&其它的几个回答提到了 “经史子集”,并以 集不收子 作为原因,其实略有不妥,此处作个科普。&/p&&ul&&li&经史子集是什么?&/li&&/ul&&p&经史子集是一种对传统典籍(文言类)的分类法,将典籍分为 经、史、子、集 四个部。&/p&&p&&b&经&/b&,正统儒学类,指儒家的&b&十三经&/b&,&b&十三经注疏&/b&,&b& 经学史&/b&,&b&小学类。&/b&&/p&&p&(十三经:诗、书、礼(三礼)、易、春秋(三传)、论、孝、孟、尔雅)&/p&&p&&b&史&/b&,历史大百科,有正史、编年、纪传、地理、职官等十五大类。 &/p&&p&&b&子&/b&,诸子百家类,儒道佛法农医兵 杂艺术 墨纵横 等。&/p&&p&&b&集&/b&,名人专集类,有个人的,有多人的,收录起来的集合,主要是是诗文词曲小说还有外国作品。&/p&&p&但是根据分类法去限定作书就有点本末倒置了,你想一下哈,你要出书,不应该是出好了书,再日后某个馆藏有个专业人士去帮你分类,把你这本书归到某类放进柜子里么……&/p&&p&本来分类法就是人为指定的,先有书,后有类。《古文观止》算是集的话,里面收录这么多左传、史记的内容怎么算?&/p&&p&所以它不算是一个严格的集,本来就是自己的私塾教材,就像高三老师自制的复习资料,并没有打算作为历史典籍去出版,所以收录之时只是主要考虑了科举策论这一个方面,大概两位老师没想到自己的辅导书卖到现在还这么火。&/p&&p&《古文观止》的审定和序言,是汉军都统 吴兴祚 所书,作者吴楚材是他侄子,吴调侯是他侄孙。 &b&序言里讲的很清楚,就是一本辅导书&/b&。下面附上序以及粗意译。&/p&&br&&blockquote&
余束发就学时,辄喜读古人书传.每纵观大意,于源流得失之故,亦尝探其要领;若乃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辩字句于毫发之间,此衷盖阙如也. &/blockquote&&p&
我喜欢读书,但是文章含义和字句辨析有所不足。
&/p&&blockquote&
岁戊午,奉天子命抚八闽.会稽章子、习子,以古文课余子于三山之凌云处。维时从子楚材实左右之。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与从孙调侯,日以古学相砥砺。调侯奇伟倜傥,敦尚气谊,本其家学,每思继序前人而光大之。二子才器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blockquote&&p&
我侄子吴楚材读书很厉害,侄孙吴调侯也很行,两个人经常开学术研究父子局,功底深厚,论文到处随便发表。&/p&&blockquote&
今年春,余统师云中,寄身绝塞,不胜今昔聚散之感.二子寄余《古文观止》一编。阅其选,简而该,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书,无不精切而确当。批阅数过,觉向时之所阙如者,今则单展然以喜矣。&b&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岂浅鲜哉!&/b&亟命付诸梨枣,而为数语以弁其首。
康熙三十四年五月端阳日 愚伯兴祚题 &/blockquote&&p&今年春天两个人出书了,看了一下,选文简明完备,批注详实不罗嗦,字句讲得清清楚楚。再看几遍,开心,很合适我这种对文章含义和字句辨析搞不太懂的人。&b&拿这个做读书的启蒙,辅助后续的学习,意义相当之大&/b&,于是就印书出版,我来写个序。&/p&&p&&b&&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岂浅鲜哉!”,&/b&大概是《逍遥游》做不到正蒙养和裨后学吧,教育意义小,对科举考试帮助小,就没有收录。&/p&&br&&ul&&li&关于&b&四部分类法&/b&,最早源自西晋。&/li&&/ul&&blockquote&&b&《隋书·经籍志·&/b& &a href=&///?target=http%3A//gj.zdic.net/archive.php%3Faid%3D687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 经籍一(经)&i class=&icon-external&&&/i&&/a&》
 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blockquote&&br&&p&唐初来了一次全国书籍大拯救,全国采购,专人手写,列经史子集四库。欸,没错,四库全书也是这四库。&/p&&blockquote&《新唐书·&a href=&///?target=http%3A//gj.zdic.net/archive.php%3Faid%3D710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志第四十七 艺文一&i class=&icon-external&&&/i&&/a&》
 初,隋嘉则殿书三十七万卷,至武德初,有书八万卷,重复相糅。王世充平,得隋旧书八千余卷,太府卿宋遵贵监运东都,浮舟溯河,西致京师,经砥柱舟覆,尽亡其书。贞观中,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继为秘书监,请购天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藏于内库,以宫人掌之……
……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其本有正有副,轴带帙签皆异色以别之。 &/blockquote&&br&&p&源远流长的文化,靠的是历朝历代那些甘坐冷板凳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先贤达人。&/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写好一篇文言文? - SMS Parry 的回答 - 知乎&/a&
&/p&&p&以上。&/p&
古文观止是什么?是吴楚材老先生、吴调侯老师在康熙年间自己编的私塾教材,“古文观止”,字面意思是“古文至此观止矣”,响当当的标题,但是书目类别是辅导书,科举策论辅导书,所以这本书又叫 《科举名师吴先生策论全解》 《科举完全解读之策论篇》 《吴…
2005年秋,我十八岁,中等师范学校毕业,通过就业考试考到一个之前从未听说过的外县乡镇教书,一开始,报到第一天,中心学校校长告诉我:你分到一个距离中心校约十五分钟车程的村完小。听完后我没什么感觉,反正都是陌生,于我而言,远近或者条件优劣并无太大差别。&br&第二天我再去学校,中心校校长告诉我有调整,我到a完小报到,a完小的校长会来接我们。我不知道前后两个学校之间有何差别,也没问调整的原因。大约中午,一辆农用车拉着我和另外两个新老师,还有我们杂七杂八的行李上路,五公里后,路面开始凹凸不平,山越来越高,沟越来越深,不断出现的塌方路段让我紧张不已。一条小河的桥完全坍塌,为了避免汽车熄火,司机轰足油门冲过小河,溅起的河水越过车窗,靠在窗边的我头脸全湿。两个小时后,车在路边停了下来,完小校长说:货车只能到这里,接下来的路只能坐牛车或者摩托车,对了,我姓熊。当时我们都叫他熊校长,后来直接叫老熊。那天老熊指着路边的一颗草,说:看清楚那个位置,只有那里才有手机信号。我认真地把那颗被踩成扁平的草记下来,然后把行李搬上牛车。搬完行李我才有时间看看眼前的景象:两侧高大的山峰,山上全是枯草,在秋天的夕阳下干净地衰败着,一条弯曲的小路在两山之间,穿过包谷地伸向远方。&br&我把坐摩托车的机会让给另外两个新老师,自己则走路。牛车咯吱咯吱地前行,一开始的时候我还跟着队伍慢慢走,后来发现跟赶车的人没什么聊的,便自己上前走,不认识路的地方,便看看电话线杆子立在哪,胡蒙一气。&br&三小时后,我终于找到了那所小学,那是一间很有些年份的房子,土木结构,土墙上遍布着十多厘米的裂缝,裂缝较宽的地方里外透亮,据说是几十年前的地主房子。如果你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毕业之前没有过独自出游的经历,那以后的你就能体会到我当初的感受:那种面对未知的恐惧,所有投向自己的好奇目光似乎都能读出敌意,本地人似乎在用看侵略者的目光看着你。&br&那地方确实没法呆,我说第二天就走,我爸说既来之则安之,坚持一段时间再说。&br&第二天,我老爸就回家了,我以为食堂供饭,结果食堂只煮学生的饭,老师的饭菜都是自己做,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不会做饭。幸运的是,跟我一起分下去的女孩会,而且手艺相当不错,她叫老任………,在这个学校的两年里,一直在吃她煮的饭(打住,别用你们八卦的心来揣度我,十八岁的我如今天般纯洁),我把她变成了姐,一口一个二姐叫得比蜜还甜。&br&整整一个月,我上课下课,吃饭睡觉看书,从没离开过那个村子,后来实在受不了,约着另一个叫老龙的新老师,准备去找那棵传说中有信号的草,准备打个电话,我倔强地认为一定要打那个电话,不管打给谁,我要让人知道我还在活着,像棵草一样的活着。三个小时后,我和老龙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那棵草,那棵传说中有信号的草,早已枯萎,变成飞灰。找个大概位置,举高手机,东南西北转了个圈,徒劳无功,颓然坐在路边的乱石上,眼前山重水阻,思乡的念头无比强烈。&br&平时,我们喝的水要到一公里外的水塘去挑,至今我还记得几十斤的水桶晃悠着,木扁担扭得我肩膀刺疼的感觉,泼洒出的水滴落在灰尘里,回头是两串灰色记忆。到春季学期,水塘干涸,必须节约用水,下雨的时候把所有的桶全摆在屋檐下,隔着雨帘看着灰蒙蒙的远山,期待着雨能下得久一些,丝毫不去考虑瓦片上全是学生扔的垃圾和已经风干的唾沫。&br&因为有寄宿生,必须安排老师值班,那晚恰好轮到我,几个大概十五六岁初中辍学的混混到学校里调戏六年级的女生,我很礼貌地上前阻止:哥几个,孩子还小,别吓到他们,我们当老师的也挺无聊,有时间经常来找我们聊天吹牛。几人骂骂咧咧地走了,第二天一早,学生宿舍,学校围墙上全是骂我的话,诸如“某某某,你小心点”、“某某某,我x你全家”之类。我很愤怒,这已经触及我的底线了,如果不处理这件事情,我作为教师的尊严何在,我如何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如何教书育人?可是作为本地人的校长对此事不置一词,似乎没发生过一般,十八岁的我决定自己处理。处理的方式简单粗暴,在另一个晚上,几个混混没另我失望,又到学校调戏小女生,我和另一个同事联手把他们教训了一顿,混乱之中没注意控制内力和招式,一个耳光上去,其中一个混混耳膜穿孔…………。教训的地点是学校门外,据说这个地点出了大问题。此事如一枚导弹,在当地引起极大轰动,那几个混混的家属轮番到学校理论、争吵、要挟,几个二十几岁稍大一些的混混总是把桌子拍得震天响。在此过程中,学校一直旁观,据说某混混的一个亲戚在镇司法所,所以镇中心校也保持沉默。最后,我们赔款一万余,并调离完小,下放校点。&br&什么是校点?校点就是村委会小学的下一级——自然村(寨子)里面的学校,学生一般在五至三十个,老师一般是一个或者两个,少的两个年级,多的四个年级。我去的那个学校距村完小两小时路程,意外的砖木结构校舍,有个小院子,有多小?从东往西走五十五步,从南往北十四步。厕所在院外,周围近二十户农户在用这个厕所,而且没水冲…………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是不是想问厕所满了怎么办?告诉你,不会满,因为这个厕所还养着全村近三百条狗。&br&每次进厕所之前,我都要靠在门口墙一侧狠狠跺上两脚,免得被突然惊跑的狗撞到。厕所坑里会出现一些脱粒后的玉米棒(有更好的词汇来描述这东西么?),村子里的人会用它来擦屁股,呆的时间长了,你就能知道附近哪些人有痔疮。&br&和我一起被调离村完小的另一个老师姓弹,我们叫他老棉花,老棉花性格豪放,好酒,但醉后特冷静。他在山头的学校,而我则在山脚。那时我们经常小聚,老棉花厨艺很好:从村民手中购得土鸡一只,放些山里的野菜,味道鲜美。三四个人坐在夕阳下的操场上,秋天的晚风偶尔吹来,手中的的酒杯频频举起,沉默时只有杯盏碰击的清脆回响,热闹时高谈阔论,纵声大笑。&br&酒足饭饱,我抽着烟,把外衣搭在肩上往回走,站在破败山门的亭子下,看着眼前崎岖坎坷的小道,山下村落里袅袅升起的催烟,蜿蜒远去的溪流,溪流两旁在风里摇摆的满地枯黄………,那一刻,心里平静而悲怆。&br&我没有古意盎然的亭子,只有塌落一半的山门;我没有古道,只有崎岖乱石间需手脚并用才能安全通行的小路,小路旁的荆棘经常把我的手脚划伤;我没有一望无际的芳草,只有四十里小溪旁秋天满地的枯黄和晚春碧绿的麦苗;我的晚风不轻拂柳树,它只是刮过长满荆棘和各种灌木的山坡。暮色之中,远山渐渐隐去,手里的香烟燃尽,这路尽管难走,还是要走下去。&br&离开那个地方已经七年了,前段时间再回去的时候,路变得比以前好走了很多。村子没太大变化,以前的搭档却老了,拄着拐杖,双腿旧疾复发,行动十分困难,我们走的时候,他蹒跚着送出很远……。(全文手机回答,有错勿喷)
2005年秋,我十八岁,中等师范学校毕业,通过就业考试考到一个之前从未听说过的外县乡镇教书,一开始,报到第一天,中心学校校长告诉我:你分到一个距离中心校约十五分钟车程的村完小。听完后我没什么感觉,反正都是陌生,于我而言,远近或者条件优劣并无太…
&p&啊,我来填“文言文”的坑了。&/p&&p&这是一个高考占了19分(部分地区或有不同)的大板块,该填。&/p&&p&很多同学一见文言就头疼,一听文言课就犯困,然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学。整天听老师讲评翻译,早读背诵课文,默写生僻短句……就这么恍恍惚惚三年过去了,也不知道花的那些时间都有没有用。&/p&&p&蹉跎啊!少年!&/p&&p&大多时候,我们的文言文学习,都太盲目了。&/p&&p&本文,将为你好好掰扯这件事,目录在下:&/p&&p&(一)考什么?&/p&&p&(二)怎么学?&/p&&p&(三)学了怎么用?&/p&&p&(四)一点延展&/p&&p&(一) 考什么&/p&&p&在最新的高考说明里,是这么写的要求:&/p&&p&“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p&&p&我知道你们想吐槽什么,但这已经比我读高中那会的“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好太多了……&/p&&p&什么叫浅易呢?说不好。&/p&&p&但想来高考能出的,必是符合“浅易”的。&/p&&p&几年前的高考,题型是固定的:&b&一个选择题考实词,一个选择题考虚词,一个选择题考文意理解,然后再给两个翻译。&/b&&/p&&p&近些年却是越来越往“理解”的方向偏移,如去年就有:&b&一个断句选择,一个古代文化常识,一个文意理解,再加两个翻译。&/b&&/p&&p&这是一种能力的延伸,在过去,你需要做的是“读懂”。怎么算读懂呢?实词会不会?虚词会不会?我说句话你看我说得对不对?都答上来了,好你懂了,给分。&/p&&p&现在,你除了要&b&读懂&/b&。你还要:&/p&&p&&b&1, 能分析;&/b&&/p&&p&&b&2, 能概括;&/b&&/p&&p&&b&3, 能评价;&/b&&/p&&p&&b&4, 能推断。&/b&&/p&&p&难不难?难。&/p&&p&还好都是选择题,这要是问答……那可要了老命了。&/p&&p&但说那“能概括”,就有说法:&b&写人的,你要知道人(谁)事(干嘛了)论(后人对他的评价);议论的,你要知道事与理;写景的,你要知道情与景。&/b&&/p&&p&……如是种种。&/p&&p&而如无意外,侧重于“理解”的考试方向,还会这样持续下去。&/p&&p&(二) 怎么学&/p&&p&&b&难度是加大了没错,但考的本质变不了。&/b&&/p&&p&高考文言文有个特点:&b&选材必在课外,而知识点必在课内&/b&。这知识点包括而不仅限于:实词,虚词,特殊句式。&/p&&p&比方说那断句,用的也多是课本里的“虚实词”的知识。这个我们会在第三部分再详细展开。&/p&&p&所以,学好课本是对的,打好基础是对的。&/p&&p&我们就有了如下的策略:&/p&&p&积累,读懂,语境,技巧。&/p&&p&以上排序有先后。&/p&&p&在你平时学习文言里,少不了抄和背。&/p&&p&只是……也仅仅是抄和背。&/p&&p&这是积累的过程没错,但也实在太盲目了一些。&/p&&p&而我会推荐:抄一遍,再背一遍。&/p&&p&然后扪心自问四个问题:&/p&&p&&b&这篇文言讲的是什么?(对应上面的能概括。)&/b&&/p&&p&&b&文章涉及的虚词实词都弄懂了?(对应上面的能读懂。)&/b&&/p&&p&&b&一次多义,特殊句式都弄熟了?(对应上面的能分析。)&/b&&/p&&p&&b&是不是对人物熟悉到能放进作文里当素材了?(对应上面的能评价、推断。)&/b&&/p&&p&如果做不到,那就再来一遍,哪做不到,就去补哪。记你小本本上。&/p&&p&做到了,说明你真的学懂了。&b&这篇文章就算过了。&/b&&/p&&p&重复上述步骤,哪怕你是高三也值得,比早读盲目地背要好很多的。&/p&&p&这样做,刚开始时候是比我们平时背东西慢了些,但是这稳啊,稳扎稳打。&/p&&p&你将会越来越顺,越来越快,高考还不会出错。读一篇,抵别人闷头读四五篇。&/p&&p&万事开头难嘛……挺过去就好。&/p&&p&这么训练下来,常见的实词你都熟了。考纲里要求的120算什么,不算什么。&/p&&p&考纲里的十八个虚词&b&“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b&你必然也熟了。助词借此连词副词随便出,不虚。&/p&&p&独立阅读一些“浅易”文言文,是不会有阻碍了。&/p&&p&(三) 学了怎么用&/p&&p&能帮你做对题,能帮读懂文章,能帮你做翻译。&/p&&p&以近年来常考的断句为例,虚实词能帮到你很多。&/p&&p&(1) 名词与代词,多作主语和宾语。是要断的。&/p&&p&(2) 动词与形容词,多作谓语,一般是不断的。&/p&&p&(3) 虚词,大多是要断的&/p&&p&实词举一例,你细细揣摩看是不是这么回事:&/p&&blockquote&上闻景州录事参军⑧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blockquote&&p&虚词举一例,你细细揣摩看是不是这么回事:&/p&&blockquote&凡人各贤其所说,而说其所快。世莫不举贤,或以治,或以乱,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己未必得贤,而求与己同者,而欲得贤,亦不几矣!使尧度舜则可,使桀度尧,是犹以升量石也。&/blockquote&&p&除此,你还可以句式的&b&特点(对偶,排比,顶真)来断句,根据内容的总分结构来断句&/b&。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的重点,就按下不表。&/p&&p&至此,你再去做高考的选择题,就游刃有余了:&/p&&br&&img src=&/v2-db49c712fdd2b8c5e0d2381_b.png& data-rawwidth=&1079& data-rawheight=&4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79& data-original=&/v2-db49c712fdd2b8c5e0d2381_r.png&&&p&选B。&/p&&p&再有大约就是帮你读懂文章了。虚词自然不用多说,一共就18个,就那些用法不会跑。&/p&&p&单说实词。我们用《田单列传》来举例:&/p&&blockquote&1, 城之不拔者二耳。&/blockquote&&p&这里的“拔”你可以对应到“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拔:攻取,占领。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p&&blockquote&2, 齐人未附。&/blockquote&&p&这里的“附”你可以对应到“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附:归附。出自《赤壁之战》。&/p&&blockquote&3, 使老弱女子乘城。&/blockquote&&p&这里的“乘”你可以对应到“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乘:登上,登临。出自《诗·卫风·氓》&/p&&blockquote&4, 齐人追亡逐北。你可以对应到“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北:逃亡的人。出自《过秦论》&/blockquote&&p&完美,而上述四句,就能刚好凑一个选择题给你。&/p&&p&而即便是出了翻译题,这几个实词必是得分点所在,翻译对了,就有分。错了,那不好意思……&/p&&p&所谓“选材必在课外,而知识点必在课内”,就是这么回事。&/p&&p&翻译文言文,除了联系课文,还能顺着语境推断、对称语句推断以及成语推断。这都是你比较容易理解的技巧了。&/p&&p&再此,额外地补一个“字形”推断,即:&/p&&blockquote&凡形旁从“ 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
凡形旁从“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 者词义与兵器有关;
凡“ 马、牛、羊、犭、鸟、虫” 等与动物类有关;
“ 讠(言)、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行)” 等与行为有关,
“ 禾” 与五谷关;
“ 贝” 与金钱关;
“ 皿” 与器具关;
“ 宀” 与房舍有关;
“ 阝” 与地名关;
“ 求” 与毛皮关;
“ 旨” 与美味关;
“ 隹(zhuī) ” 与鸟雀关;
“ 能” 与熊罴关;“
尸” 与身体关;“
女” 与妇人关;
“ 冖” 与笼罩有关;
“ 系” 与捆绑关;
“ 纟” 与丝织品有关;
“ 攴(pū) ” 与敲击关;
“ 歹” 与死亡关 ;
“ 月” 关肉,
“ 页” 关首,
“ 自” 关鼻,
“ 目” 关眼。&/blockquote&&p&如是种种,你自个要多摸索。&/p&&p&但归根结底,这些都算作了应用技巧,稳扎稳打地把基础打好才是正经。&/p&&p&(四) 一点延展&/p&&p&文言其实好美的,但我们上学的时候往往感受不到。&/p&&p&因为就是背嘛,什么东西一带上强迫,就必然没了美感。&/p&&p&本文旨在说明,学习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意思考什么,重视些什么,来帮助自己更好读懂文章,而非死记硬背。&/p&&p&愿你,早些找到其中乐趣。&/p&&p&最后额外加一个小作业题,断句的,来啦:&/p&&p&&b&子罕言利与命与仁。&/b&&/p&&p&不会做就去查,可有意思了。&/p&&p&我不会说答案的hhhh~&/p&&p&————广告分割线————&/p&&p&感谢企鹅辅导田雷老师在本文创作过程中给予的指导与支持。&/p&&p&另附:&/p&&p&&a href=&/p/& class=&internal&&【导航】本鹅写了好多学习方法,分类汇总在这里 - 知乎专栏&/a&&/p&&p&企鹅辅导,让学习变得简单。&/p&
啊,我来填“文言文”的坑了。这是一个高考占了19分(部分地区或有不同)的大板块,该填。很多同学一见文言就头疼,一听文言课就犯困,然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学。整天听老师讲评翻译,早读背诵课文,默写生僻短句……就这么恍恍惚惚三年过去了,也不知道花的那…
日,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逝世。周总理是毛主席最忠诚的战友,与毛主席一起并肩战斗了近半个世纪。毛主席得知周总理去世的消息,心里万分悲痛。那些天里,他老人家饭不想吃,觉不想睡,常常一个人独自坐在沙发上流眼泪。&br&&br&身边的工作人员看到,总理追悼大会的头一天,他在审阅总理悼词的时候,两只眼里不停地流泪。第二天下午两点多钟,总理追悼大会快要开始的时候,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他老人家的内心里是很想去出席总理追悼大会,向老战友送别。可是,当时他老人家两条腿肿得不能站立,两只脚肿得像发面馒头似的,鞋子都穿不进去。&br&&br&此时此刻,他难过的心情,身边的工作人员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才好。只好看着他坐在沙发上泪水泉涌,眼泪浸湿了他的衣衫。那些天里,他一直强忍着,我们也无法知道眼泪往肚里流了多少。&br&&br&到了五六月间,毛泽东的健康状况明显恶化,6月初突发心肌梗死。中共中央一方面积极组织抢救,一方面把毛泽东主席的病情向中央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党政军主要负责同志通报。毛主席的生命力是极强的,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又转悲为喜,他老人家又被抢救过来了。&br&&br&可是时间没过多久,到了7月初,朱德委员长又突然逝世。在半年时间里,周、朱两位与自己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几十年的老战友都走了,毛主席此时的心情更加悲凉。&br&&br&&b&二读《枯树赋》&/b&&br&&br&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有一天,毛主席突然让机要秘书张玉凤给他读《枯树赋》。&br&&br&《枯树赋》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这篇赋写得很好,但较为长一些,有500多字,毛泽东早年就熟读过。这篇赋讲的是晋朝时候的一个人,来到一棵大树下,看到这棵大树过去也有过生长繁盛的时期,而现在已经逐渐衰老了,这个人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悲凉。&br&&br&几乎整天躺在病床上的毛泽东,此时突然让张玉凤给他读这篇赋。张玉凤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当时:“我读得很慢,主席微闭着眼睛,似乎在体味赋中描述的情景,回顾他一生走过的路。”&br&&br&张玉凤慢慢念了两遍,毛主席突然说:“你拿着书,看我能不能把它背出来。”张玉凤说:“我看着《枯树赋》,他老人家几乎一字不漏地全部背诵出来。他已不能像过去那样声音洪亮地吟诗,只能微弱而费力地发音,一字一句,富有感情地背着。‘此树婆娑,生意尽矣!……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背诵一遍后,主席意犹未尽,又让张玉凤看着书,很吃力地背第二遍。张玉凤很为感慨地写道:“老人家的记忆力真是惊人,他的声音,他背诵时的表情,我至今历历在目,终生难忘。”&br&&br&《枯树赋》是我国赋史上的一篇著名的感伤身世之作。作者庾信在赋中着重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之痛和故国故乡之思,情真意切,血泪迸溢。毛泽东此时正处在极度忧伤悲凉之中,在生命垂危之时还低声一遍一遍吟诵,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作者创作这篇赋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很为欣赏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毛泽东对庾信这个人很为理解和对庾信这篇赋是很为熟悉的。&br&&br&&br&&b&一读《枯树赋》&/b&&br&&br&这里,笔者再介绍一段与此有关的故事:1951年,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回到北京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情况,听取毛泽东对下一段作战方针的指示。将要向主席告辞时,彭德怀突然想起应该向主席说说毛岸英牺牲的事,便讲:“主席,我要向你负荆请罪,我没有照顾好岸英,他……”“岸英怎么了?!”毛泽东一惊。彭德怀顿时愣住了,心想:岸英牺牲后,自己很快给主席拍了电报,怎么他还不知道?看来是别人怕主席伤心……“莫讲罗!”毛泽东打断彭德怀的话,起身踱步到窗前,两眼看着窗外,身子背对着彭德怀。彭德怀接着说:“主席把岸英交给我,我没有照顾好,对不起主席……”彭德怀感到非常痛心。&br&&br&“你莫讲罗,”好久,毛泽东开口说:“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志愿军战士死了成千上万,岸英就是属于牺牲了的成千上万革命烈士中的一员,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不能因为是我、党的主席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事业而牺牲,哪有这样的道理呀!……”&br&&br&彭德怀离去之后,毛泽东依然站在窗前,久久凝视庭院里那一棵棵挺拔参天的松柏。过了好一会儿,毛泽东长叹一声,轻轻地吟诵起庾信的《枯树赋》:“此树婆娑,生意尽矣!……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时,毛泽东处在老年丧子的极度哀痛之中,眼看窗外,心里想着岸英、开慧。在背诵完《枯树赋》最后一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后,毛泽东还自言自语:“开慧,岸英和你一样,是为革命,为人民牺牲的,人民将永远怀念你们……”&br&&br&&br&&b&《枯树赋》陪他走完人生&/b&&br&&br&据我们身边工作人员所知,毛泽东至少有两次背诵《枯树赋》。第一次是1951年,毛泽东58岁,在中南海丰泽园的办公室里,得知爱子牺牲的消息之后;第二次是1976年,毛泽东83岁,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地书房里。在周恩来、朱德两位国家领导人逝世之后,在自己突患心肌梗死被抢救过来之后。这两次背诵《枯树赋》,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极度悲痛忧伤的时候。&br&&br&我们无法知道,毛泽东一生中到底吟诵过多少次《枯树赋》,到底熟读过多少次《枯树赋》,到底边背边书写过多少次《枯树赋》,但是,我们知道,毛泽东读过的赋作是很多的,头脑里记住的赋作是很多的。在他生前的书房里至少有四种不同版本的《枯树赋》,上海专门印制的大字线装本《枯树赋》,一直放在他的身边,他伸手就可以翻看。&br&&br&应当说,《枯树赋》是一直陪伴着毛泽东走完人生旅程的书籍之一。&br&&br&&br&&b&《枯树赋》庾信&/b&&br&&br&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br&&br&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抵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声含嶰谷,曲抱《云门》;将雏集凤,比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br&&br&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覆;熊彪顾盼,鱼龙起伏;节竖山连,文横水蹙。匠石惊视,公输眩目。雕镌始就,剞劂仍加;平鳞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br&&br&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搓枿千年。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岂独城临细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br&&br&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千寻瓦裂。载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br&&br&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br&&br&乃为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日,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逝世。周总理是毛主席最忠诚的战友,与毛主席一起并肩战斗了近半个世纪。毛主席得知周总理去世的消息,心里万分悲痛。那些天里,他老人家饭不想吃,觉不想睡,常常一个人独自坐在沙发上流眼泪。 身边的工作…
&p&&b&尝闻士林传曰:某擅古文,以文言著述云云。余求而览之,则文法错乱,不忍卒读。又闻:名士某某,应景而作古文,才藻艳逸,名不虚传。余求而览之,则文白驳呈,其实难副。又闻:某君擅骈赋,笔下生花,光耀今古,可谓文道帝尊云云。余求其作而览之,则隔夜之藜藿,呕诸沟壑,三日而不敢近水米。至于举“之乎者也”,加诸语间,名之“文言”者,芸芸乎众矣,实不足一哂。呜呼!古文之断绝也久矣。——&/b&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0742caa1e944e1f745eeaab& data-hash=&0742caa1e944e1f745eeaab& data-hovercard=&p$b$0742caa1e944e1f745eeaab&&@五柳花生&/a& &b&《文群嘉懿录序》&/b&&/p&&br&&p&身为一名比较熟练的古文写手,给题主说一下结论,是时代的问题。&b&不客气地说吧,如今的时代并没有古文大家,只有菜鸡和更菜的菜鸡。&/b&包括新闻上常见的各类“大师”“才子”,包括楼上楼下所有答案中的民间高手,包括我本人。没错,比其他菜鸡强一丢丢不代表你不是菜鸡了。&/p&&p&不妨想象某个没落的大型网游,斗技场荒草萋萋,商店蛛网高悬,世界频道中不再有人求碎片求带队,boss蹲在副本画着圈圈发呆。然而,依旧有一小撮兴趣使然的玩家,时不时地登录游戏刷刷御魂打打麒麟。在这一小群人当中,依旧有技艺不凡的高手,甚至有人无师自通地模仿出了古早大神的绝版技术,然而,他们可以和游戏最鼎盛时的一流玩家抗衡吗?&/p&&p&&b&答案是不能,天赋再高,兴趣再浓,也不能&/b&。没有超一流高手互相的切磋碰撞,超神的操作根本无法练成;失去了屏幕后的观众和身边的队友,再疯狂的玩家也无法保持长期而枯燥的日常训练;过小的玩家基数导致一流玩家难以产生,更由于缺乏奖励措施使得人才外流。说的直白些,&b&我们这点兴趣爱好,无论如何也抵不过人家的吃饭家伙。&/b&&/p&&p&我们假设有两位天赋和兴趣大致等同的创作者,他们唯一的不同点是,一个生在文章鼎盛的古代,一位生长在网络发达的当下。现在来看看,后者要想达到前者的成就,究竟是多么不切实际。&/p&&br&&p&&b&一、由于基础教育的不同,当代人若想拥有与古人同等的知识积累,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太现实的。&/b&&/p&&br&&p&&b&余岂不好书哉,是不得已也。夫童稚之时,未识书具,忽啼而求,父母以为书足以记姓名而已,不足学。后年齿渐长,入于庠序,得闻数理化诸学,科目已杂,功课亦多,朝而讲诵,夕而复习,日有数试,岁有两考,不遑启居,何暇工书?大较既毕,幸列太学,昼长多暇,欲学笔墨。然夏暑冬寒,不欲执笔;清宵苦短,厌离帐床。更兼南国佳人,数以琴音相挑;西园无忌,屡以博弈见招。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本志在云霄之外矣。
—— &/b&&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75fbbb97a6d035339fff5f7a8bcf58c6& data-hash=&75fbbb97a6d035339fff5f7a8bcf58c6& data-hovercard=&p$b$75fbbb97a6d035339fff5f7a8bcf58c6&&@吕中豪&/a& &b& 《秋梦琐言》&/b&&/p&&br&&br&&p&李子庐生于书香门第,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八岁时精通诗词歌赋。&/p&&p&李狗蛋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只受过有限的传统文学教育——如果背几篇课文算是传统文学教育的话。&/p&&br&&p&李子庐每天花十几个小时增加阅读量并磨练技艺,而这类训练通常持续十年或更久。&/p&&p&李狗蛋花费了他一大半的业余时间去阅读传统文学——这使得他每周的阅读量大致达到了前者一日之功。&/p&&br&&p&李子庐受到名师教导,几年内便系统而全面地学习了传统文学知识。&/p&&p&尽管工具书不少,但缺乏引导的李狗蛋只能凭兴趣漫无目的地进行阅读。他甚至不知道诗赋要押韵,骈文要对偶、文言文不等同于疑难汉字摘抄这些基本常识。&/p&&br&&p&李子庐从小受到专业的写作训练,并且能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运用自身的文采。&/p&&p&靠着一定的阅读量和不错的天赋,李狗蛋自学成才,写出了第一篇文从字顺的文章,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发表?什么发表?运用?什么运用?训练?怎么训练?&/p&&br&&p&&b&二、读者的稀缺外带鉴赏能力的不足,较为优秀的写手难以获得关注,甚至反而被视为异类。&/b&&/p&&br&&p&&b&夫文至于今,衰而不扬。达老名士,附庸翰芳,混同紫朱,错分玄黄,示青睐于嘉措,投白眼于老庄,摘容若之遗句,贱韩柳之旧章。聊借明以未尽,率抄录而成行,谄时兴之慕尚,升诠次之厅堂。尔乃故典黯、稗书彰,难识妍媸,莫辨莠良,弃周鼎而用苦匏,却醇味而食糟糠。世人稽之,呼云古风,台甫则取墨,悲忧则称殇。杂以俚俗,糅以铺张,争自衒以失义,盖似是而不详,固饾饤于累牍,诚贻笑于大方。——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5ef96a0ad33ce90e146d29ef1ef6c7db& data-hash=&5ef96a0ad33ce90e146d29ef1ef6c7db& data-hovercard=&p$b$5ef96a0ad33ce90e146d29ef1ef6c7db&&@陈思酒友&/a& 《七治》&/b&&/p&&br&&p&初露头角之后,李子庐很快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文友,吟诗作对、彼此唱和,即便是闲暇交谈也在提高互相的创作水平。&/p&&p&李狗蛋尝试把文章发表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示启发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