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时代石墨烯纳米带护膝带有人用过吗?怎么样

解读:为什么石墨烯的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
> 解读:为什么石墨烯的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
解读:为什么石墨烯的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
编者按:与上游研发热、资本追逐热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下游规模化应用却频频遇冷,未来石墨烯产业发展,亟须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使石墨烯材料研发制备环节与下游应用需求紧密结合。
  是世界最薄、最硬的材料,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其潜在用途有保护涂层、透明可弯折电子元件、超大容量电容器,还可以用于动力电池,业内认为这正是电动汽车能否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正因为它的潜在用途极大,发现的英国科学家凭此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文引用地址:  因为看到了作为新材料的优越性,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推进其研发和生产。在我国,石墨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众多石墨烯产业园区以及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涌现,带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然而,石墨烯发展存在许多瓶颈。  “国内石墨烯产业发展还比较粗放,雷声大雨点小,许多公司都号称有了引领时代的产品,但实际上目前根本还不能投入市场。”  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研究所副所长陈志介绍,中国石墨烯发展的瓶颈主要集中在高质量石墨烯实现低成本制备、下游应用领域的开拓、石墨烯产业标准认证以及应用石墨烯材料特性的电子器件研发等。  粗放经营导致大量石墨资源浪费  石墨烯被人们逐渐了解,是从2010年才开始。随后数年,石墨烯制备技术研发不断升温。据统计,华丽家族、德尔未来、东北证券、中国宝安、中泰化学等上市企业已经通过收购、入股等形式进军石墨烯领域。  国家将石墨烯作为战略产业规划给了业内更多的期望。《中国制造2025年》明确提出,我国石墨烯产业到2020年将形成百亿元的产业规模,2025年将达到千亿元的产业规模。目前,江苏、重庆、宁波、青岛、德阳、河北、北京等地已在布局石墨烯产业。  中国国际石墨烯资源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赵猛日前表示:“石墨烯的投资像当年的造船、光伏,显得过热。”赵猛指出,在石墨烯的研究方面,当前我国有石墨烯相关企业、研究机构500多家,但主要作为添加剂使用,对传统产业进行修补,而欧美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光电器件、传感器、医药、环保材料等高端领域。  在今年举办的中加石墨烯产业及应用研讨会上,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石墨专委会副秘书长刘荣华则感叹道:“近期,我们对石墨烯产业链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我国部分石墨烯企业仍受制于制备工艺不成熟、成本高、不稳定性等因素,从而导致其商业化应用推广进程缓慢。”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有近千家石墨企业,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企业滥采乱掘、采富弃贫、粗放经营、管理水平低导致大量石墨资源浪费。科技部有关人士透露:“如果按照目前的开采方式和速度,最多20年,国内已探明的石墨资源将消耗殆尽,届时中国将从国外高价进口石墨,由石墨大国变成石墨贫国。”  同时,石墨烯也面临制备成本高、产能低的瓶颈。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石墨烯是实验室材料,昂贵的售价阻碍了它的普及。据了解,单层石墨烯1克售价曾达到上千元。宁波墨西科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可以将石墨烯价格从1千元/克降到1元/克,但实际依然是理论数据。  陈志认为:“当一种石墨烯材料具备了好的特性,是否具有较高的导电、导热的特性,是否单片剥离,并且有几层的,都决定了此石墨烯产品是否是高品质的材料,价格也会有不同。目前来看,我国的技术研发并没有带来价格上的突破与优势。”  产业化还需加力  “目前资本市场将石墨烯捧成了‘上帝材料’,上市公司大都是处于亏损状态,石墨烯市场虚火过旺。”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原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认为。  9月18日,中国国际石墨烯资源产业联盟召开的研讨会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安德烈·海姆指出,“由于制备和应用技术制约,石墨烯目前还不能大规模产业化,但石墨烯产业化前景可期。”据中国石墨烯产业联盟的预计,目前全球石墨烯年产能达到百吨级,未来5~10年将达到千吨级。到2020年,全球石墨烯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其中中国占比50%~80%,中国将在全球石墨烯产业中起到主导和核心作用。  “绝大部分成果还是处于实验室阶段,离投入产业还很远。”陈志说,按照硅材料产业的成熟周期为20年推断,石墨烯产业化成熟至少还需要5~10年,接下来如何破局是关键。  破局正迎来曙光。9月6日,中国首个石墨烯量产化基地在厦门投产,预计到2020年产能将达到5000吨,旨在全面改善石墨烯高价位低产能的状况。“未来3年,我们将增加投资1亿元,将研究所建设成为国家级石墨烯科研实验室,进行产业化应用的深入研究,打造全球石墨烯应用科研高地。”该产业基地投资商恒力盛泰执行董事长陈木成说。  2015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科技部三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18年,石墨烯材料制备、应用开发、终端应用等关键环节良性互动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基本完善,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石墨烯产业体系,形成若干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石墨烯企业,建成以石墨烯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对此,陈志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整个行业的差异化竞争。“避免不同区域省市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对地方政府来讲,要引导石墨烯应用与当地产业规划相结合,形成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效应,不断拓宽产业应用面,完善产业园区的创新机制和创业服务;石墨烯创新企业要着力突破石墨烯材料的高质量稳定生产,构建示范应用的新领域新通道。”
分享给小伙伴们:
我来说两句……
最新技术贴
微信公众号二
微信公众号一被公认有前途却只用来做袜子 石墨烯能炒多久?
今日(11月26日)下午两点,华为在上海世博中心发布手机新品Mate8。发布会前,市场人士分析,此番华为新品的一大亮点是采用了全新的石墨烯电池。此前华为已在日本展示此项运用石墨烯电池特性的快充技术,5分钟即可将3000mAh电池电量充至48%。与蓝宝石概念一样,受此消息刺激,石墨烯领涨各大板块,上午涨超4%,下午虽有所回落,却依然以2.36%的涨幅位居板块第一。乐通股份(002319.SZ)、新华锦(600735.SH)、方大炭素(600516.SH)、中泰化学(002092.SZ)等4股率先涨停。但随后有市场人士指出,华为Mate8并未直接使用石墨烯材料。安信电子的一份报告称,这款手机采用的是改良的聚合物技术,电芯是索尼和ATL,封装是飞毛腿和欣旺达,因为采用TI快速充电芯片,达到石墨烯充电性能,因此该产品的最大亮点是快速充电,而不是石墨烯材料。被誉为“新材料之王”的石墨烯确实受到了华为的极大重视。10月23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参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国家石墨烯研究院当天,华为对外宣布与曼彻斯特大学进行共同开发ICT(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下一代高性能技术的合作研究,研究如何将石墨烯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和移动通信设备。华为公司创始人,此前亦多次谈到石墨烯,认为“这个时代将来最大的颠覆是石墨烯时代将颠覆硅时代”,且未来10年至20年内将爆发一场技术革命。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六角形蜂巢晶格的平面二维材料,理论厚度仅为0.34纳米,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力学性能、较高的电子迁移率、较高的比表面积和量子霍尔效应等性质。一直以来,石墨烯都被认为是假设性结构,直到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在实验室成功制备出石墨烯,才证实了它的存在。该项重大发现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是最薄、最强韧、导电导热性最好的纳米材料,石墨烯一经问世便被公认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微电子、物理、能源材料、化学、医药、航空、环保等领域。在制造工艺中加入石墨烯后,智能手机的触摸屏或将更薄、更轻,同时又最不易碎;手机充电或许只要几秒钟;计算机处理器的运转速度或将提高数百倍,等等。然而,制备技术难题是阻碍石墨烯实现其潜在价值的最大“拦路虎”。尽管曼彻斯特大学的教授们首次提取出石墨烯,是直接从石墨中剥离而来,但这种原始办法不可能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此后,人们也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溶剂剥离法、液相氧化还原法等多种工艺手段制备出了石墨烯,却在质量、成本、产率等方面各有优劣。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在继续探寻真正适用于产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不过,在中国,人们已经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石墨烯产品。新三板上市公司圣泉集团(NEEQ:830881)已经在市场推出了石墨烯袜子和内衣。该公司宣称,他们在产品中添加了生物质石墨烯“内暖”纤维,这是一种全新的智能多功能复合纤维,“具有激活免疫细胞、防护紫外线、改善微循环、抗菌抑菌、增温增阳等特性,还可以除臭”。这些产品目前的定价远高于常规产品,一条内裤的价格接近300元,一条石墨烯腰带的价格需近600元,而发热服则卖到1700元左右。国家层面正在积极主推石墨烯产业,石墨烯被写进新材料“十三五规划”也已成定局。工信部原材料司司长周长益日前在2015石墨烯创新大会上透露,包括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正在编制并即将出台。其中,欲将石墨烯产业打造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到2020年产业规模将突破百亿。尽管石墨烯产业依然处于婴儿期,却并不妨碍资本市场发挥想象。目前,中国的石墨烯企业已超过100家。据界面新闻记者统计,A股至少有25家上市公司涉足石墨烯概念。“目前大家都处于发展初期,还没有出现优势特别大的龙头。”中国石墨烯联盟秘书长李义春称,据其所知,华丽家族(600503.SH)在石墨烯的投资是国内最大的,投资对象包括宁波墨西和重庆墨希,这两家公司在石墨烯领域有一定技术实力,“但能否形成产业龙头,还需要观察。”今天涨停的乐通股份亦与宁波墨西共同开发石墨烯油墨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1亿元,乐通股份占股80%。不过,该项目进展缓慢,一度受到市场质疑。方大碳素早在2011年7月就通过定增募集资金28亿元,投向特种石墨的研发生产。2013年2月,该公司与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合作,探索高温气冷堆核石墨领域。但除了以石灰石为原料制备石墨烯的方法获得发明专利外,目前尚无实质性研究成果。中泰化学则通过资产重组切入石墨烯产业。2013年7月,该公司以增资扩股方式对厦门凯纳石墨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重组,持股35%,投资总额为1412.78万元。后者是国内第一家从事石墨烯、石墨烯微片生产研发的新兴专业化高科技企业,主要产品有石墨层数为1-10层、厚度小于5nm的KNG-G5产品;石墨层数在10层以上,厚度小于100nm的KNG-150和KNG-180等系列产品。烯碳新材(000511.SZ)主要是成立石墨烯产业投资基金,对一些有前景的石墨烯领域和公司进行投资。东旭光电(000413.SZ)则重点开展高性能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石墨烯散热材料、石墨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超级电容器的标准化产品、量产工艺及配套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孵化工作。德尔未来(002631.SZ)、力合股份(000532.SZ)、康得新(002450.SZ)、中超控股(002471.SZ)、南都电源(300068.SZ)、锦富新材(300128.SZ)、大富科技(300134.SZ)、西藏城投(600773.SH)、宝泰隆(601011.SH)、悦达投资(600805.SH)、中天科技(600522.SH)、正泰电器(601877.SH)等企业纷纷斥资研发生产石墨烯产品。此外,长信科技(300088.SZ)、莱宝高科(002106.SZ)、珈伟股份(300317.SZ)、新纶科技(002341.SZ)、南洋科技(002389.SZ)、格林美(002340.SZ)等企业则与科研院所合作成立石墨烯实验室,或成立合资公司进行石墨烯技术开发。发行了中国第一张股票的房地产公司中国宝安(000009.SZ),亦屡次炒作石墨烯概念。此前曾有市场传闻,将其称为中国第一家实现石墨烯量产的企业,但中国宝安证券部工作人员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却表示,该公司石墨烯项目尚处于应用研究阶段,无法预测对公司未来收益的影响程度。有意思的是,尽管石墨烯概念屡被市场炒作,股价接连大涨,而维科精华(600152.SH)、四川路桥(600039.SH)以及此次位居涨停行列的新华锦,均曾发布公告澄清,上市公司并不涉及石墨烯业务。证金、汇金亦持有一部分石墨烯概念股,此前通过公告或互动平台披露的有宝泰隆、华丽家族、西藏城投。事实上,尽管众多上市公司纷纷涉足石墨烯领域,目前却均未实现批量生产。而多次被拿来炒作的“石墨烯电池”,甚至被人称为是个“弥天大谎”。清华能源互联网研究员刘冠伟称,“石墨烯电池”这个技术接近于不存在,石墨烯只有在理论上能够提高充放电速率,而对于容(能)量的提升基本没有任何帮助,其噱头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而且石墨烯材料本身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等性质与现在的锂离子电池工业的技术体系是不兼容的,应用的希望十分渺茫。”他说。李义春亦表示,石墨烯概念股股价已经开始透支部分预期。不过他依然相信,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概念也有可能会变为现实。
来源:QQ播客
界面:中国新一代精品新闻网站,每日呈现300条精彩商业报道、全球及中国重要时政报道、最酷的乐趣报道。
[责任编辑:sonicluo]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一键分享:
举报此广告:
[平顶山商务服务更多广告]&
免责声明:
本站只提供服务广告内容,对广告提供者的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友情提醒:
1、对于二手汽车、数码、电脑等异地低价商品信息,请勿直接汇款。本站提倡本地当面交易,以免受骗。
2、在您向商户咨询服务时,请说明您是在招贴网获得此广告。
全国相关广告
?[] ?[] ?[] ?[] ?[] ?[] ?[] ?[] ?[] ?[] ?[] ?[] ?[] ?[] ?[] ?[]
Copyright(c) 2003 -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墨烯纳米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