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怎么让孩子愿意跟父母倾诉感受自己的成长?

写给焦虑的父母: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
来源:综合
  相信不少父母常常处在这样的焦虑中:“我要是教育不好我的孩子怎么办?”“我可不能耽误了我的孩子,一定要让他/她接受最好的教育!”殊不知,孩子在出生的一刹那,很多事情就已经决定了。父母到底该如何做,才能“改变”孩子?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样的陪伴最有力量?看了这篇文章会给你不少启示。
  写给无比焦虑的父母们
  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个个都无比焦虑。
  夏天,更容易着急上火。孩子该上幼儿园的,找不到幼儿园。“幼升小”、“”的规则变来变去,越变越怪异。“”之后,孩子就进入了上学期间最黑暗的一段时光,他们开始准备,家长也要陪着提心吊胆。
  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中国的大学又怎么样呢?北大、清华、复旦,这算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了吧。碰巧我都去过,要问这些学校究竟怎么样?嘿嘿,这么说吧,他们的楼都盖得很壮。
  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是要写给和我一样的父母们。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谬误,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紧张、太累。
  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吗?
  流行的观点认为,好孩子是教育出来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那肯定是你们当父母的过错,谁让你们不重视教育,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呢。
  从另一个角度去领会,这种观点还意味着,只要你用心去教,你的孩子一定能成为你想让他或她成为的那个样子。你想让孩子上哈佛?赶紧买本《哈佛女孩》,你想让你的孩子成科学家?赶紧把他们送到奥数班。快,快,要不就来不及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一个人的成长是由什么决定的?简单地讲,一是先天的遗传,二是后天的环境,缺一不可。但是,流行的观点似乎认为,后天的环境是唯一重要的。教育的意义因此被无限夸大。这一观点的隐含假设是,孩子出生之后,就是一张“白板”,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图画”。
  著名心理学家平克(StevenPinker)在《白板》(TheBlankSlate)一书中谈到,因为生物学,尤其是进化论曾经被像希特勒这样的一帮狂 人们滥用,如今,谈论基因的作用成了一个禁忌,似乎这样就是要鼓吹“命定论”或“种族主义”。认为后天的环境因素是唯一重要的,这明明是一种极端的观点,但却被当做中庸的主流,认为先天的遗传因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明明是一种中庸的观点,却被当做极端的异见。
  可是,你自己是知道的。难道你没有在一旁看着孩子玩耍,心中不禁惊叹:他或她多么地像我啊,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仿佛都能让你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孩子受了委屈,或是傻傻地不知所措,你的心中一阵怜惜,因为你知道,如果换成是年少的你,你会和他或她一模一样。
  基因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生物学家道金斯曾经写过一本极有争议的书《自私的基因》。道金斯写了那么多的书,甚至专门写过一本跟上帝较劲的书,但到头来还是这一本影响最大―但误解也最多。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他要鼓吹“性恶论”,不,他不是说人生来是自私的,他是想告诉我们,我们的很多行为并非出于自已的意愿,而是在服从基因的指令。基因是主人,我们是仆人。
  心理学家在过去数十年的大量研究表明,人与人智力或性格上的差异,至少有一半左右,是由基因决定的。如果一对双胞胎,刚出生就被分开,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性格还会非常一样。即使是同在一个屋檐下,亲生孩子和养子之间的差异,几乎和大街上随便抓到的两个人之间的差异一样大。
  好家长造就好孩子吗?
  不过,不是还有50%的环境因素吗?至少有一半的机会,我们能够把握孩子的命运。流行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好家长造就好孩子。
  且慢,第一,这些研究确是发现了家长行为和孩子表现之间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我们怎么能够证明这背后的确有因果关系呢?即便是有因果性,会不会反而是好孩子造就好家长呢?嘴甜的孩子自然得到父母的更多疼爱,不听话的孩子自然会让家长更烦躁着急。孩子的性格不同,家长的反应各异。谁是因,谁是果?
  第二,这些研究其实仅仅证明了,家长的行为和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之间的相关性,家长真的知道孩子在外边究竟怎么样吗?难道这样的例子还少:家里的小霸王,到了学校里反而是个受气包,家里的闷葫芦,到了同学那里却神采飞扬?
  环境确实很重要,在一定年龄之后可惜最重要的不再是家庭环境。一位特立独行的心理学家哈里斯(JudithRichHarris)写过一本书《养成假说》(TheNurtureAssumption)。她在这本书中指出,在决定孩子性格的外部环境中,同龄人的社会环境比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重要的多。
  孩子们知道,听家长的话是没有用的,他们早晚要出来混,混的好不好,不在于家长满意不满意,而在于同龄人接受不接受。一到自己的世界中,孩子们就会自动地找到自己的角色:有人是领导者,有人是追随者,有人是社交明星,有人是宅男宅女。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仿佛是预装了两套操作系统,他们会自动地在两套操作系统之间切换。家长管得严,在家自然听父母的话,但一到了学校,那言行举止就得遵守孩子间的社会规范了。那是孩子们自己的世界:
  作为家长,你再上心,再有能耐,也钻不进去,帮不了孩子。你所能够做到的,无非是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让他或她能够找到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不会感到紧张,不会受到歧视。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什么是适宜的环境,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在一个人人都是“牛孩儿”的环境里,你的孩子如果不够聪明上进,他会处处遭白眼。在一个全部都是乡下孩子的环境里,如果只有你的孩子是城里来的,他同样会被人嘲笑。
  “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
  哈里斯谈到,如果把如今流行的育儿理论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就能看出它们有多么荒诞。在传统社会中,家长对孩子的最大职责是把他们养大,吃饱穿暖,但怎么教育他们,那不是父母的责任。
  非洲部落有一句谚语:“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孩子们和孩子们玩耍,孩子们到别人家串门,这些社交的经验,对他们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贾杰德?戴蒙德(JaredDiamond)在他的新书《昨日的世界》(TheWorldUntilYesterday)中也谈到,现代社会在哪些地方需要向传统社会学习。如果说在公共卫生、防范传染病等方面现代社会要更加先进,那么在教育孩子方面,现代社会可能比传统社会还要更加蒙昧。
  于是,我们就成了最焦虑的父母。教育孩子本来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如今则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父母几乎要把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无数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结果,却看不到一点成就。美国记者塞妮尔(JenniferSenior)在一本新书中感叹,教育孩子成了一件“有乐无趣” (Alljoyandnofun)的差事。
  那我们该怎么办?难道我们应该对孩子撒手不管吗?
  当然不是。孩子是你家庭中的一员,他们理当得到你的爱。但是,你爱你的丈夫或妻子的时候,你爱你的父母的时候,可曾想过要“教育”他们,“改造”他们?如果不能“教育”他们,“改造”他们,难道你就会不再爱他们?内心深处,你难道真的想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而非孩子的本来性情,来“改造”自己的孩子?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都去支持“基因工程”,以后就像订午餐一样,预订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孩子”,岂非最好?
  孩子是上寄宿学校还是走读学校,母亲是专门在家带孩子还是出去工作,孩子是一岁的时候学会说话还是一岁十个月学会说话,到上小学之前会背乘法口诀表还是不会背乘法口诀表,孩子考试考了一回第一,或是考试考了一次不及格,这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焦虑的父母只能让孩子感到更加紧张。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你的生活也需要时间。
  试试看,能不能把你一颗焦虑的心轻轻地放下,去体会那种只用眼光欣赏,不去动手改造,只提供鼓励和支持,不强加压迫和重负的父母之爱。你没有必要费心跟别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好的父母,没有人比你更知道,你是爱他们的。血脉中无声地静静流淌的就是你对他们的爱,即使别人看不到,即使孩子没感觉。
  孩子是在父母家里暂住的客人,总有一天,他们就会离开我们。趁着他们还在,让我们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你会在睡前给小宝贝讲一个童话故事,那只是因为你想要体会这种互相依偎的美妙时光,跟他或她的大脑发育,一点关系都没有。
(责任编辑:UL005)
&&&&&&</div
你也许没有参加2014教育年度盛会,但精彩绝对不容错过……[]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文章录入:guona&&&&责任编辑:guona&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20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推荐视频 ()
衡水市第二中学(衡水外国语学校) 版权所有地址:衡水市问津北街98号(东校区) 衡水市新华西路256号(西校区)邮编:053000电话: 2817707 传真: E-mail:(本邮箱不接收应聘信息)冀ICP备号父母心态对孩子成长相当重要_教育_新浪育儿_新浪网
父母心态对孩子成长相当重要
  心态,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居然也会毒害宝宝的心灵,这样的提法是不是太玄乎了呢?实际上,这一点都不玄乎,宝宝的很多“问题”本质上都不是他自身的问题,而是父母心态的问题。那么父母的心态怎样毒害宝宝的心灵,又该如何避免父母的心态对宝宝产生不良影响呢?
  勋勋妈的不如意事来自何方?
  第一次见到2岁半的勋勋,我立刻就喜欢上这个虎头虎脑,非常活跃的小家伙了。不过勋勋妈很快就开始向我诉苦,罗列了勋勋的许多“问题”,诸如,勋勋坐不住,不像别的小朋友能安静地看会儿书,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拿起他喜欢的某一本书,随便翻两下,也不听妈妈讲,立刻就去拿另外一本书;玩别的玩具也是一样,三分钟热度,没有专心致志的时候;勋勋不听话,你要他干什么,他偏偏跟你对着干,一点都不像别的小孩,乖乖巧巧,惹人喜爱;勋勋不爱学习,教他认个123,半个月过去了,他还没记住;听说听音乐对孩子的发展有好处,勋勋妈给他买了不少的CD,但是只要妈妈一放CD,勋勋就跑来跑去,根本就不认真听,不像别的小朋友,一边听音乐,一边摆动着身子跳舞,或者显出很认真很陶醉的摸样;勋勋没礼貌,见了人也不打招呼,妈妈提醒他,他还经常梗着小脖子故意来上一句“不叫!就不叫!”……
  在勋勋妈的眼里,勋勋实在是问题多多,这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那方面也不如别的小朋友。勋勋妈总想去消除勋勋的这些“问题”,但是,她又总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更令勋勋妈烦恼的是,在妈妈的努力下,勋勋的问题不但没有被解决,相反,很多的问题似乎还越来越严重了。
  父母心态如何毒害宝宝心灵?
  为什么勋勋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勋勋妈自身的心态出现了问题。类似勋勋妈这样,父母的心态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宝宝产生影响,甚至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宝宝心理的健康成长。这种影响可能会以许多的方式表现出来,最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妨碍宝宝自我价值感的形成
  有的父母对宝宝的期望值太高,总是希望宝宝十全十美,这类父母就会更多地看到宝宝的问题,而较少看到他的优点,也因为如此,他们常常会否定宝宝许多好的方面,让他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行,进而妨碍宝宝自我价值感的形成,让他变得比较自卑。
  2。剥夺宝宝愉悦的心理体验
  不少父母不了解宝宝心智成长的特点,总喜欢以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宝宝的行为,结果就会给宝宝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他们可能不了解宝宝在某些阶段会有一些特别的心理需求,像好动,看书、玩玩具三分钟热度,这都是学龄前儿童非常常见的行为,并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总是把它当成一个问题,给宝宝施加压力,宝宝就无法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他就会厌倦这些活动,甚至再也不愿意接触这些活动了。
  3。无意间给宝宝不良的心理暗示
  不少父母总是当着别人的面,很苦恼地描述宝宝的“问题”,给他贴上一些不好的标签,诸如“不听话”、“没礼貌”、“不爱学习”等等。父母贴标签的出发点有时候是好的,比如为了让宝宝明白这样的行为并不好,也有的时候,父母贴标签只是为了化解自己的尴尬,说给在场的他人听。比如宝宝不跟见到的熟人打招呼,父母可能就会来上一句:“又没礼貌了吧!快叫阿姨!”这话既说给宝宝听,也说给对方听。说给宝宝听,是希望他改变,变得有礼貌,说给别人听,是指父母说这话的时候,其内心可能还在打着另外一个小九九――你看看,不是我不管教孩子,而是这小家伙不听话吧。
  父母给宝宝贴标签的原因可能还会有很多,总之,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给他贴这些标签不仅不会帮助宝宝改变,相反,还会带给他一些不良的心理暗示,让他认为自己就是个“不听话”、“没礼貌”、“不爱学习”的孩子,在这种心理暗示作用下,宝宝会认同父母的这些看法,并且让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父母给他贴上的标签。因此,贴标签只会让宝宝朝着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
  4。将自身情绪与感受投射到宝宝身上
  一个人的心态跟他小时候的经历密切相关,也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小时候经历的一切会存留在一个人的潜意识中,带给他无形的影响,当他在未来的生活中遭遇类似的事件的时候,他小时候的那些记忆就会复苏,不过这种复苏可能会以一种本人不知情的方式表现出来。于是这个人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莫名其妙地将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情绪与感受投射到他人的身上。比如,一个小时候常常被父母斥责甚至体罚的人,他的心态跟那些小时候生活在充满温情的家庭的人不一样,即便他在准备当父母的时候山盟海誓地表示绝不让宝宝经受他曾经受过的那些伤害,他也会在某些场合不由自主地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宝宝。实际上,他试图发泄的是他曾经压抑在内心的愤怒,而不是真的要那么“狠心”地对待自己的宝宝,所以发泄过后,他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行为给宝宝带来伤害而后悔不已。
  5。让宝宝承继自己儿时未了的心愿
  不管是谁,在他一生中总会有某些觉得比较遗憾的事情。当有了宝宝之后,这些憾事就会尤其鲜明地重新浮现在脑海,于是,不少父母就会期望自己的下一代不要再有这样的遗憾,就会很急切地想要通过宝宝来弥补自己曾经的缺憾。比如,有的父母小时候特别喜欢乐器,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机会接触,他们就可能非常迫切地想要自己的宝宝爱上某个乐器,父母这种十分迫切的心情自然就会给宝宝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如何避免宝宝误中父母心态的毒?
  父母的心态是个无形的东西,很少有人去关注它们可能给宝宝带来的不良影响。实际上,父母的心态对宝宝产生的影响有时候可能会比别的事情对他产生的影响要严重得多。要避免宝宝中父母那些不良心态的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努力:
  1。学会等待宝宝自我成长
  宝宝的自我成长有他自己的进程表,即便年龄差不多的宝宝,他们之间各种能力的发展也是有快慢之分的。如果总是拿自家宝宝的短处去跟别家宝宝的长处攀比,父母的心态就永远无法平衡。因此,多看到自家宝宝的长处,学会等待他自我成长,相信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会在不久的将来赶上周围的小伙伴,甚至超过周围的小伙伴,相信他的某些问题只是阶段性的,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都会消失,或者如果我们平和地看待这些问题,给他一些必要的引导,他的这些问题也会慢慢地淡化,我们的内心就轻松多了。而且,事实上,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曾经令我们烦恼的那些问题也确实会随着我们心态的改变而逐渐消亡。
  2。学会站在宝宝的角度来思考
  宝宝的感受不是我们的感受,他们的感受有时候与我们自身的感受甚至可能大相径庭。举个常见的事例――很多父母一看到宝宝跟人打架,心里头就七上八下没法平静了。如果宝宝是主动攻击并且常常占上风的那一方,父母一方面可能因为宝宝不会吃亏窃喜,另一方面就会因为宝宝富于攻击性而担忧。如果宝宝总是被欺负的一方,父母一样犯愁,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慨叹:哎呀,宝宝这么窝囊,长大了不就没法立足社会了吗?要不要教他打回去呢?当宝宝长到足够大,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实际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两个宝宝刚刚还在因为打架涕泪横飞呢,要不了两分钟,两小家伙就已经挂着泪花亲密无间玩到一起去了。打架实际上更多的是他们学会社会交往,甚至是游戏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的“欺负”、“受欺负”、“窝囊”,那更多的只是父母本身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一个经常欺负人的宝宝,也许某一天会被别的宝宝欺负,同样的,一个总是受人欺负的宝宝,也许某一天突然就会变成欺负人的一方。宝宝的角色常常会发生转换,因为他们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社会交往的最佳模式的。如果能更多地站在宝宝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宝宝的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是问题,只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其他事情我们都可以更多地放手让他自己去处理。
  3。努力修行改变自身心态
  人生很多的经历,如果回过头来看,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好的经历未必真的很好,而那些曾经令你痛苦不堪的经历却往往能为你的发展提供非常大的帮助。试着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包括看待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表现,努力从中找到令我们欣慰的成分,多看一些心灵修养的书籍,多和一些心态比较好的朋友接触,我们的心态就会随之改变。如果父母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宝宝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变得积极乐观,在各方面都获得快速的成长,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练就非常好的心态,他的未来毫无疑问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4。引导宝宝保持积极的心态
  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因为各方面能力有限,他很容易产生挫败感。这时候,我们没有必要非要强求他变得坚强而故意给他施加压力,这样的压力或许就会把他幼小的心灵给压垮了。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需要对宝宝进行挫折教育了,相反,挫折教育是从小就可以进行的,只是挫折教育的重心不是让宝宝经受挫折,而是引导他从挫折中找到帮助他成长的力量,学会更好地去面对挫折。
  比如宝宝刚刚学会搭积木的时候,他可能搭两三块就倒了。看到辛辛苦苦搭好的“高楼”倒塌,他或许会因为无法排遣内心的挫败感而哭闹,甚至放弃搭积木。这时候,如果我们硬要锻炼他的抗挫折能力,逼着他继续坚持,肯定不会有什么好效果。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种方式,或许我们就可以达到目的了:“咳,好不容易搭好的‘大高楼’倒了,真是太可惜了。你听听,积木倒下去的声音多好玩啊!来,我们再搭一次,听听积木倒塌的声音吧!哗啦,倒了!这次我们小心点,搭更高一些,听听高楼倒塌的声音好不好?”如此一来,宝宝就会从这项活动中寻找到积极的一面,并且以快乐的情绪继续对抗那些倒塌的积木――倒了没关系,我可以重新再来。长此以往,他将来也就能学会以同样的方式不屈不饶地去对抗其他的挫折了。
> 相关阅读:
更多关键字:&&&&&&
电话:010-家长心得体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家长心得体会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不努力让孩子努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