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名校却不从事本从事专业工作年限证明,真的很浪费吗

名校出身却不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们,你们是做了怎样的选择? - 知乎54714被浏览4670662分享邀请回答3454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名校出身却不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们,你们是做了怎样的选择? - 知乎54714被浏览4670662分享邀请回答3.8K32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名校出身却不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们,你们是做了怎样的选择? - 知乎54714被浏览4670662分享邀请回答17K104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0K46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32 个回答被折叠()名校出身却不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们,你们是做了怎样的选择? - 知乎54714被浏览4670662分享邀请回答/share/23556648)我们系走野路子的很多,因为选择走正路子的,一定都是超正的神人,外交部或者国企(去非洲无疑)或者出国读研拿奖学金。而我们这样专八之上同传以下的法语人,不用法语还能去哪儿呢?→ →公务员、银行、四大、以及各种外企民企2. 做与专业无关的工作有啥风险?额,其实就目前看来,去了公务员、银行、四大的法语人都过得很好,虽然人脉几乎全部刷新,但院系资源并不会对职场起到决定性作用。很多资源和技能都要重新积累。去外企民企的,即使起点有的比法资企业低,但是日后待遇还是会因人而异。互联网+的狂潮,让某些互联网公司的法语人的待遇比法资企业的同学的待遇更高。遗憾:很久没用法语的我专八已经跌到动词变位脑回路绕地球一圈的退休状态,不过我还是靠B站刷法语片和上法国网站淘宝来保持语感。正能量:正是因为割掉了专业技能,凭借专业以外的技能刷怪打BOSS,才能像杨过断臂一样脱胎换骨啊!试想有朝一日按回右臂,那就分分钟开挂了啊!3. 后悔吗?一点也不~!语言是一门艺术,而不只是技能,因为如果只是技能的话,小语种的“手艺人们”很快就会被翻译工具逼宫。小语种的同学们是否想过,
2040年,当我们和美国的人均GDP平等的时候,90后都50岁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应该是: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干着像“产品经理、导演、旅游设计师”这种人文和科技交融的、只有人类才能完成、无法被计算机取代的职业。那时候,或许根本不用等到那时候,小语种工作者的价值便会真正体现→ →未来, 4. 法语对我还有用吗?刚刚分享的文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年人,提着一个小提琴,旁边跟着一个小姑娘,一看就知道刚参加过一个小演出,但这个小姑娘嘟着嘴不开心。原来她刚刚参加过小提琴的三级考试,没考过。她父亲说:爸爸当年给你报这个小提琴班,不是为了让你过级,而是希望有一天你长大了,爸爸不在你身边,你觉得不开心了,把琴箱打开,帮自己拉一曲,那个熟悉的音乐走出来,环绕着你,就好像爸爸还在你身边一样。我就希望你有一个这样的爱好,能在这个时刻陪伴着你。恩好吧我也看哭了。。这个爱好,是幸福的能力--父母希望我们拥有的,我们自己也应该努力培养的能力。当我的工作再也用不到法语的时候,我还是会保持语感,因为,这跟脑洞一样,是让我快乐的能力。我在看小王子和TAXI和Intouchables的时候,会比不懂法语的人多一种会心的笑和感动,你们看到的高能场面我们能在法语字幕里感受到核能般地高速旋转攻三点的活见久。多掌握一门语言,就会多打开一个世界。即使现在不用法语,我还是能从自制法语版冯唐诗百首和各种法语神片中找到乐趣。所以,上大学就是为了工作的时候能用到这个专业吗?当然不是啊!大学不只是为了当下热门的职业而磨练专业技能,而是为了培养 20年后(也就是你而立之年之时)在职场陷入瓶颈时急需的能力和创造力。说白了,你大学做的、现在做的事,都是给10年20年后的自己开挂啊!最后,愿每一个小语种同学都能把外挂开得风生水起(? ? ?)?34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像李健一般,出身名校却不从事本专业工作,真的很浪费吗?
进入大学前,我们总是很迷茫,想法很多,对未来充满期待,觉着自己可以主宰世界,进入大学后发现学的东西并不能让自己主宰世界,毕业后果断转行,于是出现了很多出身名校却不从事本专业的人。
北大学子出来卖猪肉;清华妹子出来做游戏主播;武汉才女出来做厨师;哥大毕业生街头卖煎饼......我们听了好多类似这样的新闻。
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们脑袋里面反应往往是:他们疯了吗?真浪费!有个性!然后,为什么呢?他们到底在想什么?我们都很好奇这样具有神转折的职业选择背后都有些什么故事。
这些年,这样的故事更多了,哦,不,应该是真人真事!
上海交大机械系,从本科读到博士,现在在说相声。
哈工大给水排水工程本科,诺丁汉大学工程测量和空间信息研究所读研,现在在英国从事电影视觉特效。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现在是歌手的李健。
同济大学建筑系本科,东京大学建筑系硕士,现在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
清华土著,2007年入航天航空学院,本科专业“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2011年保研本院,专业为“力学”,流体力学方向。2014年毕业,成为码农,专职Web前端开发。
清华本科,北大硕士,现在是斗鱼女主播。
清华建筑系,后来申请出国拿了14所名校offer,耶鲁大学设计研究生,毕业拿了几个国际top建筑事务所offer。现在是一家游戏公司的CEO。
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本科。现在从事成人教育行业,一边创业,一边给一些比较大的企业做培训和咨询。出版了三本书,其中一本要第六次印刷了(每刷一万本),并出了韩文版。
同济大学软件工程本科,复旦大学金融工程硕士。现在是在线教育科技公司CEO——也就是我们UniCareer的CEO大大。
武汉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现在是一名厨子。
暨南大学,本科学的是应用数学,软件工程方向,刚毕业在摆地摊卖拖鞋。
本科是北大的国际关系。专业第一但是放弃保研。拿着牛津的全奖去读social policy。毕业后先去了一家国际NGO,非盈利机构。回国后去创新工场做投资人,三年做总监。现在,我在卖衣服。
牛津外交专业毕业。现在从事家庭主妇。
本科华南理工,勉强算个中游985,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现在的工作是纹身师,以扎人为乐。
复旦电工系,当年和室友搞技术以外走红网络,上过CCTV、日本NHK,天天向上,获得中国大学生年度任务,现在职业旅行,是Lonely Planet中文作者,穷游锦囊作者、携程签约摄影师。
他们后来的职业中,你可能看到了游戏主播、厨子、家庭主妇、纹身师等等,总感觉这些职业代名词跟北大清华、985高校、硕士博士这些个人背景有深深的违和感。
他们中有些人可能已经转型成功事业蒸蒸日上,有些人可能还在转型的路上打拼,有的人可能“一事无成”,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至少截止目前没后悔过当初的选择。
进大学前,有人对专业不了解,凭感觉选了一个,学完后发现跟当初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有人当初入校选专业都是父母一手操办,学完后,发现自己完全不喜欢也不想从事那种工作;有人入校的时候没有明确的专业喜好,学到中途发现了自己的真爱,毕业后也就投奔“真爱”去了;不从事本专业真的很奇怪吗?
其实,某些你们知道的知名人物中也有不少是名校出身却不从事本专业的,而且他们都具有海外名校背景比如:
王力宏(歌手)马萨诸塞州威廉姆斯学院 Williams college pre-med,大二下半年转 入音乐系;
李玟(歌手):美国UC IRVINE 生物系生物科学和生物化学;
黄西(脱口秀演员,主持人): 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生化博士;
徐勇(百度): 北京大学生物学士、硕士,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博后;
方舟子/方是民 (作家): 中科大生物学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化博士
.............
看到这样的例子,你们是不是又觉得没那么替他们浪费的名校专业惋惜了,甚至有点赞赏他们的跨界选择呢?因为他们做出了成绩,证明了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那那些现在还没做出成绩,也做出了这种选择的人,你为什么就怀疑他们的选择呢?
出身名校却不从事本专业真的很浪费么?
名校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机会,更是教会我们从事任何工作的学习能力、适应力,以及适用于任何工作的基本素质或者说软实力,比如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我驱动力等等,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越是好学校设置的通识课越多,因为通识课承担着传授你从事任何工作的基本能力的功能。很多人进名校不只是为了学习专业。
之前很多人讨论为什么哈佛大学要设置那么多人文、哲学、艺术类的通识课,美国的文理学院也以“博雅”教育著称,他们都不会过早的让学生一进入大学就接触专业课的学习,因为专业课更多的是学习知识,而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名校更大的意义也许是给你未来跨界的能力。
我们对一个人认可往往都是基于他们最后做出的成就,跟他们选择做什么好像没什么关系,跟他们毕业于什么名校、选择的什么专业好像关系也不大。
在《思想者》这本书里,作者查尔斯·汉迪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
“成功的人生并不是在行动之前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恰恰相反,只有行动、实践、质疑、再次行动,你才能发现自己是谁。我的经历就是这样。我的个性一部分来自遗传,一部分来自早年的经历,但直到我探索了更多的可能性之后,它才最终成型。”
“我现在觉得,人生,就是对自己性格的探索。要是一个人,直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擅长做什么,那是何等的悲哀啊。人生之旅就像是攀登一种个性的阶梯,在此过程中逐渐证明自己、发现自己。”
所以评判一个选择的对错,
不是看选择本身,
而是看将这个选择执行到最后的结果。
开始,谁都无法判断他的好坏,
至少结果出来前你没后悔就行。
(多庆幸李健健选择了唱歌!)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