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不依附于德育的的特点是( )。

以美育美的美术特色学校
关注新华网
青院附中在文化建设中形成了“美术+美育”为核心的“尚美文化”体系,即“崇尚美”的学校精神文化、“创造美”的学校行为文化、“认知美”的学校制度文化、“享受美”的学校物质文化等。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附属中学校长
“崇尚美、创造美、认知美、享受美”的“尚美文化”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附中的办学特色,以美术之道育人,能净化心灵、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发掘孩子的创新潜能,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美术日记的教育形式培育学生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艺术教育的美育同样是不完全的美育。作为一所美术特色校,青院附中进行了服务于人的美术特色课程建设。
据了解,青院附中先后研究完善了《青院附中高中美术特色教育目标》、《青院附中高中美术特色班学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解》、《青院附中美术特色教学计划》等规范性方案,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不断完善,同时先后有几十篇美术特色课程建设的文章发表或获奖。在“校本科研”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课程体系的研究,如校长姜源组织研究的“美术特色学校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使美术特色课程形成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固定与灵活、普及与竞赛相结合的科学特色课程体系,推动学校的长远发展。
青院附中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美术类校本课程20门,成立美术类专业社团或兴趣小组50余个,陶艺、雕塑、书法、服装设计、摄影等课程辅以美术教育,拓展了美术专业学生的视野。每周二下午,全校所有学生都可以跨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学习。不仅如此,学校在小学部还开展了全员的美术教育,让美术从小就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目前,学校在小学部开展了画美术日记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用绘本的形式来写日记。新颖的形式不仅深受学生的欢迎,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专业的美术教育离不开专业的教师,目前,青院附中的美术特色发展依托于一支14人的高素质的美术专业教师团队。有的教师毕业于清华美院、中央美院等著名高校,有的成为市区级骨干或各类艺术家协会会员,教学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较强。
300多件非物质
文化遗产装点校园
“青院附中在文化建设中形成了‘美术+美育’为核心的‘尚美文化’体系的外延,即‘崇尚美’的学校精神文化、‘创造美’的学校行为文化、‘认知美’的学校制度文化、‘享受美’的学校物质文化等。”
姜源校长说。
走进青院附中,各式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琳琅满目,仿佛进入了一个博物馆。如北京的景泰蓝、山东潍坊的风筝、黑龙江赫哲族传统鱼皮画、天津的杨柳青年画、陕西的皮影……十几种300多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大多数作品来自大师之手。学校在此基础上编写出校本教材《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选粹》,让每一位青院附中的师生都能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义和其无尽的艺术魅力。
学校根据美术特色课程的教学需求,建设了美术专业图书室、天光教室、设计教室、动漫教室、陶艺教室和艺术展厅等14个教室,为学校美术特色课程建设,开展课内外特色素质教育活动,创设了充裕的空间。在这系统完备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师生爱上了美术,喜欢上了美术。
北京晨报记者 王刚
责任编辑:
Copyright (C) 2000 -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体育艺术的美学特征及美育功能研究_参考网
体育艺术的美学特征及美育功能研究
史者摘 要:追寻体育与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探寻体育与艺术相互交汇,相互游移的文化现象,从中找到体育与艺术的共通点,相似点,交汇点,从美学和观察视角,揭示体育与艺术交融的美学价值,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体育与艺术也在不断的升华和融合,其美学特征及美育功能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逐渐已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体育艺术;美学价值;美育功能沿着体育文化和艺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看出,体育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一脉相承,文体不分家,艺术当中蕴含着体育的力量,而体育里面也显现出艺术的光芒。研究体育和艺术的美学物征及美育功能,探讨艺术和体育的交互作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实践意义。一、体育与艺术同根同源、相互交融从历史进程和人类变迁发展来看,体育和艺术的起源几乎和人类起源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诸如很多中外著名名人都对体育和艺术发表过自己不同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是整体关于体育和艺术的起源研究与发展轨迹不尽相同。艺术来源于体育,体育蕴藏着艺术。例如舞蹈在中国人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中逐渐演变出了武术,最初的武术被很多人称之为一种轻快的,连贯的舞蹈,非常具有神蕴和力量,这就是艺术和体育一种完美的结合之一。又例如东北民间的秧歌最早来源于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场景,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模式,这也属于典型的体育和艺术最佳结合的方式之一,这符合体育艺术来源于劳动的这一说法,许多学者认为,人类最早的体育和艺术模式也就是劳动,是劳动创造了体育,秧歌就属于是这种典型的劳动式体育逐渐演变为艺术的成功案例。生命美学强调,捉住了生命也就捉住了美的真正内涵,真正的美在于瞬间的美和长期的美有机结合,真正的美在于运用诸如人体,表情,动作等一切元素构造一个完美的艺术真品,在平时的社会生活实践当中,在人生的完美旅途当中,尽量运用和创造一切活力元素为美服务,让美真正的超凡脱俗,瞬间的美需要长期的美作铺垫和传承。没有长期的积累就没有最终的胜利之美。二、体育艺术的美学特征及美育功能研究(一)体育艺术的美学特征体育与艺术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感官上的美学体验和精神上的美学体验,视觉上的美学是来自体育活动的人体之美、配合之美、协调之美,通过人体富有张力的表演,使得体育的美学价值得到体现。同时,精神上的享受给人民的灵魂带来了震撼,不论是顽强拼搏之美,还是汗水流淌之美,都是体育带给人的美学。艺术的美感来源于生活的灵性,生活的点滴则是艺术的源泉,体育艺术,形体与身体的运动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的表现出来。人的美首先是物质属性的身体之美,具体表现为人的肢体美,容貌美,线条美,体态美。作为男性,就要显现出自己的阳刚之美,粗犷之美,而女性则就要注意阴柔之美,灵秀之美,水气之神韵。同时,再加上平时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使之身体机能自动调节,达到阴阳平衡,更加显现生机盎然的健康人体美,协调的运动美。纵观历史变迁,体育与艺术交融的成就造就了无数的无与伦比的精美作品和物质,从体育场馆、人物雕塑到运动器具,从国家的国旗、国徽到普通的邮票、明信片,从体育文学、摄像到体育歌曲与绘画,无不反映体育艺术的高度融合之美,创意之美,激发大家的审美情趣,使人们的视觉、感官、心灵得到强烈冲击震撼和熏陶。在奥运会上,体育健儿们顽强拼搏,登上最高领奖台的一刹那,在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之时,激动之情意于言表,荡气回肠,这是催人奋进的精神之美,象征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勇争第一的历史使命和精神象征。这种胜利之美,比赛之美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使得众人雀跃,狂喜至极的境界。体育艺术的特点是过程复杂曲折,体育比赛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看重过程,细节决定成败,时刻要以乐观,不怕输的精神去面对整场比赛和最后的结果,这也是一种心态上的成熟和完美,这是一种虽败犹荣,从头做起的坚忍精神和坚强毅力。(二)体育艺术的美育功能研究体育的美育功能有很多形式,就现代体育运动就其观赏性愉悦性竞争性而言,和艺术具有同样的特质,并且体育和艺术时刻也有着交相辉映的生命内涵。体育艺术这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较,除了展现力与美的结合,还具备更加形象的美育作用。在教学、实际训练和展演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培养参与者的审美品位,尤其是健康的审美观念,能够发展参与者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由内而外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例如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说,奥林匹克运动是智力,艺术,力量三者的有机完美结合。从体育艺术的表演性的角度来说,健美操、啦啦操、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体育艺术项目,就是典型的以音乐为主题,通过人体肌肉运动的方式,以节目竞演的形式来达到艺术和体育的完美结合,在表演或比赛中让观众感受到一场美妙绝伦的视听盛宴。当然无论在奥运赛场上,艺术舞台上这种荣誉之争也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谈到体育和艺术的另一共通之处,就是竞争性,艺术有层次之分,体育也有差距之感,当然这也符合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那就是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好比足球的淘汰赛和声乐PK赛一样,能坚持到最后的,能站上领奖台的都是比赛中发挥最好的,状态最佳的。这就完全符合体育艺术的竞争性的特点,除了其中的爱国精神、团结协作、勤勉奋进等品德教育之外,体育比赛当中经常提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向对手祝贺也是一种心胸博大的美,这些美都要融入我们的体育比赛当中,融入到我们的艺术境界里去,这才是真正的美的诠释和真谛。参考文献:[1]陈思,袁荣凯.浅论学生体育审美特点与体育教学的美育渗透[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21):63-64.[2]韩宏雷.体育教学中美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3]李娟.浅谈体育教学与体育审美艺术[J].体育时空,2014(11).(作者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2016年35期
亚太教育的其它文章缇庤偛鐨勬渶澶х壒鐐规槸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育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