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白鲸的英语演讲值得阅读吗?这本书的内容讲的是什么?

白鲸读后感10篇
白鲸读后感
白鲸读后感
白鲸读后感
  白鲸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了一本十分惊险、刺激的书,叫《白鲸》。其中的老船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说的是一个缺了一条腿的老船长,带领一群勇士,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与白鲸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的故事。书中,变幻莫测的大海令人神往;水手们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的精神让人感动;水手们与白鲸殊死较量的场景使人兴奋、激动;玩有那身体残缺、意志坚强、沉稳老练、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老船长的形象,使我深深地震憾。
  老船长不怕危险、不怕牺牲、敢于挑战令我震憾。
  他在上一次出海时,不幸被一条白鲸咬断了一条腿,但老船长没有丝毫害怕。回家疗养了一段时间后,老船长重整旗鼓,再度出海。在老船长的船上的甲板上,你会惊奇地发现:每隔正好一步,说会有一个洞。这是给老船长安放那只木棍做的假腿的。每一天,老船长都要上甲板巡视一趟。在海风中,他那只假腿的裤筒&啪嗒啪嗒&地随风飘摆,显得十分单薄。再看他的背影,却是那么高大、威武。每当遇到恶劣天气或困难时,他总是从容不迫、身先士卒,带领水手们共渡难关。老船长不因身体的残缺而退缩,不因困难而低头,勇于应对困难,向困难而挑战的精神,真令人佩服!
  由此,我想到了在即将举行的残奥会中的运动员,他们不也具有这样的精神吗?他们不要仅要战胜身体残缺的种种困难,勇敢应对现实,而且还要用他们坚强的毅力在残奥会上勇夺奖牌。他们应对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向世人证明:他们的身体能够被病痛折磨,但他们的精神是任何力量都摧不垮、压不倒的![由整理]
  老船长义无反顾,坚持不懈的精神令我震憾。
  水手们初次见到白鲸时,个个惊讶万分。这条白鲸是那么地不一样寻常,体积足足有普通白鲸的两倍多!远远望去,好像一座巨大的冰山。有些水手胆怯了,退缩了,有些甚至跑到老船长身边劝他回头。而老船长却没有丝毫畏惧,还亲自登上t望台,指挥船员向白鲸逼进。
  在与白鲸的第一次较量中,船员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一艘巨大的&双桅帆船&就直直地向他们撞了过来。原先,是白鲸用尾巴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船工上的水手们个个东倒西歪,惊慌失措,只有船长镇定自若,他大喊到:&扯起帆蓬,朝白鲸挺进!&
  在水手们与白鲸的第二次较量中,水手们的鱼叉&嗖嗖嗖&&&都投了出去,&噗噗噗&&&也都扎中了白鲸的身子。白鲸疼痛极了,奋力地挣扎,把绳索缠在了一齐,看样貌,是要把大船掀入海底。这时,老船长果断、镇定地命令水手们把绳索割断,这才摆脱了白鲸的牵制。
  在接下来的生死决斗中,白鲸在大海上下翻滚,巨浪铺天盖地地向大船扑去。此时,大船上的小艇已经早被白鲸撞得粉身碎骨,水手们有甲板上东奔西撞,一片混乱,绝望的叫声此起彼伏,海鸟凄厉的叫声也不绝于耳。老船长仍然在与白鲸英勇顽强、毫不松懈地搏斗着&&
  由此,我联想到:有许多科学家和成功人士也具有这样的精神。如诺贝尔研制烈性炸药,凭着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反复实验才取得成功的。他先在家做实验,由于实验中的爆炸声将玻璃震碎,他就搬入地下室。在地下室的实验仍会时不时发生爆炸,爆炸声使邻居害怕。诺贝尔不但没被爆炸所吓,反而将实验搬到郊外进行。在郊外的实验中,诺贝尔的弟弟及一些研究人员被无情的爆炸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他的父亲也在这次事故中受了重伤。这些都没能阻止诺贝尔的继续研究。他再次将实验室搬到了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岛上经历了数百次的反复实验,最后研制出来了。
  老船长这种坚定、执着让我感动。
  在故事中,老船长拿定主意就付出全部精力,全部力量去做。不论中途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全力以赴地去做。这种一往无前的劲头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他需要具有超乎常人的执着、信心和勇气。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也具有这样的精神。爱迪生在研究哪种材料能够当灯丝时,试用了上万种材料的灯丝,经历了几千次艰苦试验,都失败了,可他仍不放下。最后,由于他的坚持、他的努力、他的执着,他最后找到了最适宜的灯丝&&钨丝。给人类带来了光明。
  读完了《白鲸》这本书,书里面的老船长应对困难,迎难而上,不退缩,坚定执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以后,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我想,我会用老船长的这种精神来鼓励自我,做一个像老船长那样的坚定、坚强、执着、勇敢的男子汉。
  白鲸读后感(二):
  在国庆放假期间,我读了《白鲸》,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赫尔曼&麦尔维尔。
  这本书讲了主人公以实玛丽受雇于&裴廓德号&出海猎鲸。船长亚哈是个狡猾老练的水手,计划向一只前次航行中毁了他一条腿的白鲸莫比&迪克复仇。大副斯达巴克试图说服亚哈放下复仇计划,但疯狂的老人胁迫他遵从命令。之后,他们发现了白鲸,亚哈在与之交战了三天三夜后,将白鲸激怒,撞沉&裴廓德号&,所有人只有以实玛丽被救起。
  这本书中的人物我很喜欢。主人公以实玛丽虽然有时显得胆小、懦弱,但是遇到困难时,他就会想起自我的梦想,用尽全力去克服困难。他也很友好,很乐于助人,所有的水手都很喜欢他。还有以实玛丽的朋友魁魁格,他是个印第安人,名字很怪。虽然长得十分丑陋,样貌也很吓人,但是他心地善良,灾难来临时能得到&约约神&的指点,并解救大家。
  故事中的情节我也很喜欢,它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有一次,在捕杀白鲸的时候。一个鱼叉手被鱼叉上的绳子套住脖子,被白鲸拖入海中,眼看他快要没救时,大家纷纷吓得跪倒在地上,而魁魁格却毫不犹豫地跳入海中,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了那位鱼叉手。他那惊人的勇气,使大家也喜欢他。
  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当时航海的辛苦,和当时的水手和鱼叉手的勇敢、机智。
  我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期望大家也来读。
  白鲸读后感(三):
  主人公以实玛利和魁魁格在开头那令人捧腹的邂逅让我以为他俩还能在今后的捕鲸中风头倍出,而后面的章节有一半以上是介绍捕鲸方面的说明,而不仅仅是记叙,在这方面能够体现作者有相当丰富的捕鲸随行经验,而且查阅了很多关于鲸和捕鲸的资料,如果你对这个行业陌生或者感兴趣的话,看看这部名著将受益匪浅,因为透过故事,你会很自然的讲枯燥的说明文消化掉。而作者在后面就很少提到主人公和魁魁格的友谊了,也许捕鲸需要团队合作,并不是俩人就能搞定的事,魁魁格只是从主人公角度观察的最仔细和真实的捕鲸人吧!
  魁魁格的那种野性又纯真的性格也许映射着白鲸的性格,同时魁魁格与主角的对话让我得知,魁魁格曾强烈的向往礼貌,但是在了解到了那些&礼貌&后却失望,甚至感到自我被&污染&,而无法坦然的回去继承王位了。
  刚开始我有个疑问,抹香鲸会吃人或咬断人腿吗?当我在继续读下去后,发现这只叫莫比-迪克的白鲸是特殊的抹香鲸,不仅仅因为它是白色,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向人类的捕鲸船挑战的勇气,当然,在这本书中写道的抹香鲸都是以巨型乌贼为食的,尽管长着牙齿,却没写专门吃人,书中的白鲸莫比-迪克也不吃人,因为是报复人类,或者有意挑战人类而把捕鲸者咬死弄死,所以,也许白鲸就是一种象征敢于向人类挑战的勇士或者恶魔罢了。
  作者生活的年代在年间,那时还没有声纳方面的科学,因此,作者在描述鲸那缺乏视野的眼睛和几乎找不到的耳朵时,对于这般感官的鲸如何能环游大洋留下了一些疑问,他并没有胡乱猜测定性,因此,从这点我敢肯定,作者其他在介绍鲸的文章中必须是相当严谨的,不错,他甚至还能找出当时和前人对于鲸的描述所犯下的一些可笑错误。
  至于最后的结局,我一般是不想在读后感中写上的,因为这相当于&剧透&,而我还期望有人因看到我这篇文章而对这部小说产生兴趣,我不明白那些编写&序&的家伙们是怎样想的,既想吊一下读者的胃口,却又大大咧咧的把结局丢出来了。
  除了魁魁格,捕鲸船&斐廓德号&上还有很多饱满的人物形象,如骄横的船长亚哈、猖狂的标qiāng手塔斯蒂格、胆小的比普,以及厨司、木匠、铁匠等等,加上那些惹火朝天的工作场面,向你说明了捕鲸船上的生活并不是想你想象的那样如同监狱一般。
  海上世界是我们这些在陆地上生活的人所不能想象的,那时的捕鲸能够说是除了战舰水手外最危险的职业了,要乘着小艇靠原始的冷兵器来对付重达几十吨的巨兽,而不像此刻,我记得看到过一组现代捕鲸船的照片&&直接在大船上用炮射出鲸标,命中后启动起重机将鲸拖回船上的加工间,分解过程是自动的,鲸肉直接被包装成了罐头。但是,即使作者那个年代捕鲸的冷兵器使用的也是相当科学,可见当时人们的聪慧,而且我认为,那种用原始的武器挑战自然界险恶的东西时,才有吸引我们,带给我们惊险和刺激的故事。
  白鲸读后感(四):
  花了一个假期的时间读了《白鲸》真本书,深深地被作者细腻的文笔所吸引,更被里面的人无精神所震撼,
  在一望无际,神秘莫测的大海上,夕阳西下,旭日东升,海鸥翱翔飞过,一群水手在这儿上演着一场惊险、曲折、扣人心弦的话剧。
  故事主人公以实玛利受雇于&裴廓德号&出海猎鲸。船长亚哈是个狡猾老练的水手,计划向一只前次航行中毁了他一条腿的&海上恶魔&--白鲸莫比&迪克复仇。大副斯达巴克试图说服亚哈放下复仇计划,但疯狂的船长胁迫他遵从命令。之后,他们发现了白鲸,亚哈在与之交战三昼夜后,用鱼叉刺中了莫比&迪克。白鲸被激怒,将&裴廓德号&撞沉,所有的水手只有实玛利一人被救起,其他人以及亚哈船长都与&海上恶魔&消失在大海上,复仇计划也以失败落幕。
  在亚哈船长离奇的暴躁下,水手们给予的是理解和宽容。而在亚哈船长的责备中,他们奉献的是不变的忠诚,他们的团结协作、不惧牺牲、忠心耿耿、奋勇当先,应对任何天大的困难都充满信心,毫不畏惧,这些宝贵而又高尚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相互信赖着对方,就是因为这样,他们才有了信心,才能得到与这只&海上恶魔&英勇交战的勇气,他们这种令人敬佩的力量以随着令人望而生畏的海水将白鲸吞噬。
  《白鲸》告诉了我一个道理:&人生的道路是因为坎坷而曲折才美丽,如果一个人从没有过失败,那他就也不会有真正的成功。只有迎难而上,尽自我的全力爬上了山峰,你的人生才会变得辉煌,那时,你必须会看到胜利后的'美景'!摔倒了爬起来时,成功其实已在你的身旁,只差一步之遥。只有一次次的失败,才能让我们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大海般宽广的胸怀!我们必须要有信心,因为信心必须是超过你所取得的成就的,信心是成就之母。&
  亚哈船长、魁魁格,还有斯达巴克他们,将永远不能回到南塔开特了,但对于这些勇敢的水手来说,大海,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他们将永远跟大海作伴!
  白鲸读后感(五):
  这本冒险小说的主角叫伊休若,他是一位想到捕鲸船上工作的年轻人,最後虽然如愿以偿,却因此展开一段惊险的旅程,也让原本容易沮丧的他,变得更勇敢、更坚强。
  伊休若本来是想先坐船到南达科特的港口,再坐捕鲸船出海,可惜当他抵达港口时,捕鲸船早已出发,却因此遇到一位叫因泰吉的好伙伴。因泰吉是一位鱼叉手,因为遵从守护神的指示,就和伊休若一齐搭乘下一班捕鲸船出发。
  当他们到毕科特号捕鲸船上时,见到他们的船长,名叫亚贺布,原本慈祥的他,因为被一只叫摩毕。德克的大白鲸咬断了一条腿,从此性格大变,一心一意想杀鲸报仇,船长虽然外表看似冷酷,其实拥有一颗细密的心。
  我最喜欢的章节叫「生死决斗」,船长勇於应对自我发生杯具的事实,勇敢挑战那只叫摩毕。德克的大白鲸,虽然最後毕科特号沉没了,但是我很敬佩亚贺布船长永不放下的精神。
  人生起伏不定,不可能人生没有转折,只有努力不懈、不论输赢都坚持下去的人,在我眼里才是第一。看完了这本冒险小说,我相信付出必须会有代价。勇敢应对自我的人生,好好过着五彩缤纷的生活,这样才是最棒最完美的人生。
  《白鲸记》是一个极具象征好处的工作,而且很搞笑,因为它还去自然历史等问题。其他主题包括妄想、宗教、理想主义和务实、报复、种族歧视、层次关系,和政治。
  白鲸读后感(六):
  最近,我读了一本十分惊险、刺激的书,叫&白鲸&。其中的老船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说的是一个缺了一条腿的老船长,带领一群勇士,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与白鲸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的故事。书中,变幻莫测的大海令人神往;水手们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的精神让人感动;水手们与白鲸殊死较量的场景使人兴奋、激动;玩有那身体残缺、意志坚强、沉稳老练、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老船长的形象,使我深深地震憾。
  老船长不怕危险、不怕牺牲、敢于挑战令我震憾。
  他在上一次出海时,不幸被一条白鲸咬断了一条腿,但老船长没有丝毫害怕。回家疗养了一段时间后,老船长重整旗鼓,再度出海。在老船长的船上的甲板上,你会惊奇地发现:每隔正好一步,说会有一个洞。这是给老船长安放那只木棍做的假腿的。每一天,老船长都要上甲板巡视一趟。在海风中,他那只假腿的裤筒&啪嗒啪嗒&地随风飘摆,显得十分单薄。再看他的背影,却是那么高大、威武。每当遇到恶劣天气或困难时,他总是从容不迫、身先士卒,带领水手们共渡难关。老船长不因身体的残缺而退缩,不因困难而低头,勇于应对困难,向困难而挑战的精神,真令人佩服!
  由此,我想到了在即将举行的残奥会中的运动员,他们不也具有这样的精神吗?他们不要仅要战胜身体残缺的种种困难,勇敢应对现实,而且还要用他们坚强的毅力在残奥会上勇夺奖牌。他们应对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向世人证明:他们的身体能够被病痛折磨,但他们的精神是任何力量都摧不垮、压不倒的!
  老船长义无反顾,坚持不懈的精神令我震憾。
  水手们初次见到白鲸时,个个惊讶万分。这条白鲸是那么地不一样寻常,体积足足有普通白鲸的两倍多!远远望去,好像一座巨大的冰山。有些水手胆怯了,退缩了,有些甚至跑到老船长身边劝他回头。而老船长却没有丝毫畏惧,还亲自登上t望台,指挥船员向白鲸逼进。
  在与白鲸的第一次较量中,船员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一艘巨大的&双桅帆船&就直直地向他们撞了过来。原先,是白鲸用尾巴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船工上的水手们个个东倒西歪,惊慌失措,只有船长镇定自若,他大喊到:&扯起帆蓬,朝白鲸挺进!&
  在水手们与白鲸的第二次较量中,水手们的鱼叉&嗖嗖嗖&&&都投了出去,&噗噗噗&&&也都扎中了白鲸的身子。白鲸疼痛极了,奋力地挣扎,把绳索缠在了一齐,看样貌,是要把大船掀入海底。这时,老船长果断、镇定地命令水手们把绳索割断,这才摆脱了白鲸的牵制。
  在接下来的生死决斗中,白鲸在大海上下翻滚,巨浪铺天盖地地向大船扑去。此时,大船上的小艇已经早被白鲸撞得粉身碎骨,水手们有甲板上东奔西撞,一片混乱,绝望的叫声此起彼伏,海鸟凄厉的叫声也不绝于耳。老船长仍然在与白鲸英勇顽强、毫不松懈地搏斗着&&
  由此,我联想到:有许多科学家和成功人士也具有这样的精神。如诺贝尔研制烈性zh&药,凭着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反复实验才取得成功的。他先在家做实验,由于实验中的爆炸声将玻璃震碎,他就搬入地下室。在地下室的实验仍会时不时发生爆炸,爆炸声使邻居害怕。诺贝尔不但没被爆炸所吓,反而将实验搬到郊外进行。在郊外的实验中,诺贝尔的弟弟及一些研究人员被无情的爆炸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他的父亲也在这次事故中受了重伤。这些都没能阻止诺贝尔的继续研究。他再次将实验室搬到了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岛上经历了数百次的反复实验,最后研制出来了。
  老船长这种坚定、执着让我感动。
  在故事中,老船长拿定主意就付出全部精力,全部力量去做。不论中途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全力以赴地去做。这种一往无前的劲头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他需要具有超乎常人的执着、信心和勇气。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也具有这样的精神。爱迪生在研究哪种材料能够当灯丝时,试用了上万种材料的灯丝,经历了几千次艰苦试验,都失败了,可他仍不放下。最后,由于他的坚持、他的努力、他的执着,他最后找到了最适宜的灯丝&&钨丝。给人类带来了光明。
  读完了&白鲸&这本书,书里面的老船长应对困难,迎难而上,不退缩,坚定执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以后,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我想,我会用老船长的这种精神来鼓励自我,做一个像老船长那样的坚定、坚强、执着、勇敢的男子汉。
  白鲸读后感(七):
  这个暑假我读了&白鲸&。冒险是从这篇故事的主人公&&以实玛利走进&鲸鱼旅馆&的那一刻开始的,他来到了一艘名为&裴廓德号&的船只上,就这样,以实玛利成了船上一名小杂工。
  &裴廓德号&的船长&&亚哈船长。它被白色幽灵&&莫比迪克,那头白鲸咬掉了自我的一条腿而心中充满了仇恨,并发誓必须要报复白鲸,在确定了每个人都乐意为自我卖命后,开始了这危险的旅程。
  和白鲸作对自然不是什么好事,他们最后还是输了,唯一幸免的以实玛利被别的船只救起。而白鲸被亚哈船长戳瞎了一只眼睛。
  从头至尾,我一向都认为亚哈船长是一个疯狂的人,他们在追杀白鲸的中途,已经收获到了很多的鲸油,能够卖很多钱了,但是船长还是一意孤行,为了自我那个&杀死白鲸&的梦想断送了整条船上的人的性命,我要是他我就会放下,不会在继续追捕白鲸了。虽然他是个疯狂的人,但是我为他追求梦想的执着所折服。
  在追捕白鲸途中,他的老朋友的儿子所乘坐的小船失踪了,因此那位船长十分着急,期望裴廓德号与他的船同行一段时间,来帮忙他找回儿子,但是亚哈船长摇了摇头,说:&不,我要继续追捕白鲸!&之后我才明白,原先亚哈船长之所以不去找人是因为他想赶快找到白鲸,然后杀了它,从而避免更多的人受害。从那里就能够看出,其实亚哈船长能够从远处看事情,但是他的梦想最终还是没能实现,自我反而被捕鲸绳吊死了。
  听了我的介绍,同学们,是否感觉情节十分的惊险、曲折、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呢,读了这本书我还明白了只有用真诚、无私的心来对待自我的好朋友,必须会获得一笔最珍贵的财富&&友谊!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做得更好,如果想看更详细的资料就买一本看看吧!
  白鲸读后感(八):
  我读了《白鲸》,冒险是从这篇故事的主人公-----以实玛利走进&鲸鱼旅馆&的那一刻开始的,他来到了一艘名为&裴廓德号&的船只上,就这样,以实玛利成了船上一名小杂工。&裴廓德号&的船长&&亚哈船长。它被白色幽灵----莫比迪克,那头白鲸咬掉了自我的一条腿而心中充满了仇恨,并发誓必须要报复白鲸,在确定了每个人都乐意为自我卖命后,开始了这危险的旅程。
  和白鲸作对自然不是什么好事,他们最后还是输了,唯一幸免的以实玛利被别的船只救起。而白鲸被亚哈船长戳瞎了一只眼睛。
  从头至尾,我一向都认为亚哈船长是一个疯狂的人,他们在追杀白鲸的中途,已经收获到了很多的鲸油,能够卖很多钱了,但是船长还是一意孤行,为了自我那个&杀死白鲸&的梦想断送了整条船上的人的性命,我要是他我就会放下,不会在继续追捕白鲸了。虽然他是个疯狂的人,但是我为他追求梦想的执着所折服。
  在追捕白鲸途中,他的老朋友的儿子所乘坐的小船失踪了,因此那位船长十分着急,期望裴廓德号与他的船同行一段时间,来帮忙他找回儿子,但是亚哈船长摇了摇头,说:&不,我要继续追捕白鲸!&之后我才明白,原先亚哈船长之所以不去找人是因为他想赶快找到白鲸,然后杀了它,从而避免更多的人受害。从那里就能够看出,其实亚哈船长能够从远处看事情,但是他的梦想最终还是没能实现,自我反而被捕鲸绳吊死了。
  感觉情节十分的惊险、曲折、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读了这本书我还明白了只有用真诚、无私的心来对待自我的好朋友,必须会获得一笔最珍贵的财富&&友谊!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做得更好。
  白鲸读后感(九):
  我真不明白,虽然说白鲸是珍惜动物,可能人人都想看一眼,但是想要杀死白鲸,谁会去想。其实一只白鲸的出现有他们的原因,一只白鲸让它们自生自灭,为什么要去追杀它们。我理解你们的情绪,你们追杀白鲸是为了多赚点钱,但是这是自然生态,为什么要去破坏它。你门要明白白鲸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不止是白鲸,很多所有的动物都是有灵性的,就算是凶猛的狮子,只要你不伤害它,用心去跟它交流,迟早有一天它们会跟你成为朋友。
  如果你去伤害白鲸,它有灵性,它们会对伤害他的人产生一种报复心的心理。其实白鲸是一种很温顺的动物,只要你不去招惹它们,它们就回会自然而然不去伤害人类。并不只有人类才有幸福的快乐的生活,动物也有,它们也有幸福的生活。但是有一些人却要去伤害他们,
  (他们指得是动物)要把他们残忍的杀死。
  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规律,人类有人类的规律,我们要让这种大自然的生态继续发展下去,不要去破坏它们。
  白鲸读后感(十):
  最近我读了《白鲸》这本书,它主要讲了主人公玛利和他的朋友魁魁格与&裴廓德号&签下契约。狡诈老练的船长亚哈再一次航行中被大白鲸莫比&迪克毁了一只脚。大副试图说服船长放下复仇,但失败了。最终的交战中,莫比因被激怒,将船撞沉,只有玛利幸免。
  &你们来吧,我什么时候都不会害怕的。&&&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这句话写出了莫比的心声。虽然看起来结局悲惨,觉得船长是以为勇敢地人,但这是船长自我给自我挖一个坑,然后自我跳下去。若他不因贪婪先去招惹莫比,莫比又岂会反击报复他。其实,这样的例子,光在大自然里就有很多。就比如说有些人在热带雨林中捕蛇,蛇本来对人是没有敌意的,但是我们人类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捕杀蛇,使它们对人类反感而不得不采取一些自我防护的措施,它们只是想保护自我而来抗击人们,时间久了就会变成敌意,而人们却当成了一种对自我的进攻,一种被受害的一方,所以就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的捕杀,这种捕杀带着报复、仇视,最终还是导致了自我的受伤,或者是两败俱伤。所以说你没事别惹事,把原先没有的是变成一件大事。
  《白鲸》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最后让我明白了&没事别惹事&的真正含义,就是:你不去招惹别人,别人更不会冒犯你的。对待什么事物,能够不要过分的认真,(指一些无好处的认真)也许就是那些你所认为的执着,然而他们会害了你自我。
本页面《白鲸读后感》的转载信息
本页标题:
本页地址:
转载请以链接标题或地址的形式注明出处,谢谢!
CopyRight 短美文
All Rights Reserved  1.为了抗住天堂杭州的地狱般的酷暑,我决定,开始静下心来重读细读伟大的《白鲸》。  2.看《白鲸》的语源、引录与开头,你立马会觉得,麦尔维尔不仅是要写一部小说,而且是要建立一座叙事的纪念碑,要完成一项独特的文学的奇迹。  3.《白鲸》第一章:“海市蜃楼”。  小说的开头,麦尔维尔为自己的史无前例的叙事创造了一次绝无仅有的起飞:  “管我叫以实玛利吧。几年前——别管它究竟是多少年——我的荷包里只有点点、也可以说是没有钱,岸上也没有什么特别教我留恋的事情,我想我还是出去航行一番,去见识见识这个世界的海洋部分吧。这就是我用来驱除肝火,调剂血液循环的方法。每当我觉得嘴角变得狰狞,我的心情像是潮湿、阴雨的十一月天的时候;每当我发觉自己不由自主地在棺材店门前停下脚步来,而且每逢人家出丧就尾随着他们走去的时候;尤其是每当我的忧郁症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以致需要一种有力的道德律来规范我,免得我故意闯到街上,把人们的帽子一顶一顶地撞掉的那个时候——那么,我便认为我非得赶快出海不可了。”  这可以说是十九世纪的小说中所能看到的最别致同时也是最有现代感的开头了。关于《白鲸》这部小说(作者曾写信给霍桑说:“我写了一本邪书,不过,我觉得像羔羊一样洁白无疵”)的艺术独创性和另类文体,关于叙述的个性化与语言魅力,关于海洋,关于人性,关于这部书的不羁的怪异有趣的风格,在这个漂亮的起飞中都有恰到好处的征兆和暗示。这的确是小说史上一次让人刮目相看的叙述起飞。在传统小说的开头,我们听到的往往是上帝的声音或作者的声音,但《白鲸》的开头却让我们听到了人物(不是角色不是提线木偶)的声音,这声音那么亲切那么自然那么鲜活,这声音仿佛不是从遥远的十九世纪中叶传来,而是在十九个小时之前传来并刚好被我们的耳朵听到一样。这真是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一大创举。  在这一章的结尾,麦尔维尔叙述了那条叫“莫比迪克”的海上妖物——令人恐怖的白鲸,给小说提供了神秘而又巨大的叙事张力与戏剧之核: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所以,这次捕鲸航行正是我求之不得的。那扇神奇世界的大闸门豁然洞开,在那个影响我立下决心的狂想里,无穷尽的大鲸列阵而来,成双捉对地游进我灵魂深处,而在这一切中间,突然出现一打宠大的头角峥嵘的妖物,像是高耸云霄的一座雪山。”  4.《白鲸》第二章“旅行袋”。  麦尔维尔实施了一次叙事时间的惊人的往回跳:“宇宙已经构筑竣工;冠石也已砌上,那些刨花木屑也早在百万年前就已给装运走了。”恰好对应着吴尔芙《达洛卫夫人》开头不久那次“多少年后”的向前跳跃,那次跳跃曾让马尔克斯震惊不已并因此找到灵感写出了《百年孤独》的史上最著名的小说开头。
楼主发言:22次 发图:0张 | 更多
  5.多年以前,年青的苏童在讲到那些虽然伟大但却读不下去的书的时候,是把《白鲸》作为例子的。我自己当年拿起这本书也只读了几章就放回了书架,那时候,写小说的人都迷恋现代派与先锋(卡夫卡、乔伊斯、博尔赫斯、福克纳、卡尔维诺、纳博科夫、马尔克斯等等等),对十九世纪以前的小说普遍都有些不待见。当我重新把《白鲸》从书架上请下来,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三十年,先锋早已成记忆甚至浮云,而《白鲸》这样的大部头和经典,终于开始向我显现它那独特、内在、历久而弥新的文学魅力。它博大,繁复,诡异,艰深,诗意,像大海一样浩瀚,像蓝天一样自由,它几乎是一部关于海洋关于人性关于这个世界本身的百科全书。
  6.第三章“大鲸客店”。遇到那个标枪手:吃人生番“魁魁格”,一个绝对配得上捕鲸故事的几乎是原始的野人形象,因为要在同一张床上睡觉而与“我”相识。在第四章“被单”里进一步写了魁魁格的本质性的敏感与敦厚、礼貌与虔诚。“你可知道,魁魁格还是一种处于过渡状态的生物——既不是毛毛虫,也不是蝴蝶。”  7.第五章“早餐”。写了许多水手,通过他们的脸色与气味就可以看出“每一个人已经在岸上呆了多久”,如“这个小伙子的面颊血色很好,跟只烤过太阳的梨子一样,似乎闻起来还几乎有股麝香味道;他一定刚从印度洋航行回来还不到三天。”显现了作者对海洋与水手的了解与熟稔。  8.第七章“小教堂”,写了那些大理石纪念碑,都是纪念那些因为捕鲸而送命的人的。  第八章“讲坛”第九章“讲道”,写了那个著名的梅普尔神父,年青时做过水手,他的整个形象就像船长而不是神父,那个高高的讲坛就像船只的大桅楼。神父的讲道,实际上是对《旧约》中《约拿书》(上帝为了惩罚约拿,让大鲸吃了他)的文学性复述与改写。对于冒险与不幸,作者借神父之口写了这样一句话:“每一种不幸的反面,就一定有一种愉悦,而且那种愉悦之高是远超于不幸的深渊之深的。”  9.第十章“知心朋友”,写了我与魁魁格的进一步相知,认为“魁魁格就是野化了的乔治-华盛顿。”  10.第十二章“传记”,写了魁魁格的简单身世与经历,他出生的岛屿,“任何一张地图上都没有这个地方;真实的地方是从来不登上地图的”(十九世纪的文明与自然状态);“在他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野人,身披草蓑,在他故乡的林地里狂奔乱跑,背后跟着一群东啃一口西啃一口的山羊”。我喜欢山羊前面的奇特定语“东啃一口西啃一口”,不仅显现了野性的自由的原始的地理与风情,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状态之放松之惬意之有趣。这一章还写了做为部落王子的魁魁格为什么只身到文明世界云闯荡,成为了一个标枪手与捕鲸者的。
  喜欢这个开头
  11.第十三章“独轮车”,作者向读者“炫耀”了两个与魁魁格的原始有关的小故事,前面那个独轮车的故事很棒,说魁魁格不知独轮车何用,租来后把行李箱子放上去,然后捆紧绳子,就把车子往肩上一扛,径自走上码头。这个小故事,让我想起《道德经》中弃绝舟车回归自然的观点。  12.第十四章“南塔开特”。写了那个遥远神秘野性而又诗意的孤岛,写了那里的人,“他们住在海上,犹如野雉之生活于大草原中;他们隐伏在惊涛骇浪中,他们攀登巨浪,一如羚羊猎户之攀登阿尔卑斯山。”“像无地可容的海鸥,每当夕阳西下就卷起两翼,躺在浪涛中晃来晃去地睡着了;南塔开特人也是这样地在薄暮时分,远离陆地,卷起风帆,躺下来休息了,而在他们的枕头底下,却正是川流不息的海象群和鲸群。”  13.第十五章“杂烩”。写南塔开特那个旅店的热气腾腾的杂烩:“啊!亲爱的朋友们,请容我细细道来,这是用水汪汪的小蛤蜊做起来的东西,蛤蜊比榛子大不了多少,搀和着一些捣碎的硬面包和切成细片的咸肉;又加足了牛油,撒了胡椒和盐。。。。。。那杂烩本身是如此精美绝伦。”我觉得一个能把杂烩写得如此诱惑人心吊人胃口的作家,是一个优秀的靠谱的作家。  14.第十六章“船”。写了那条我将应聘出海的捕鲸船“裴廓德号”,写了那两个船主,还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地提到了小说主人公、那个神秘的亚哈船长。  15.第十七章“斋戒”。写了偶像崇拜者魁魁格的宗教仪式。“我非常尊重每一个人的宗教行为和义务,不管它是多么可笑,即使一群蚂蚁在膜拜一只毒菌。”重点叙述了魁魁格持久而又漫长的斋戒低仪式,“坐得像尊雕像”,一天一夜,他一直蹲在那里,“仿佛他已让螺丝钉给钉在地板上了。”直到第二天早上第一道阳光从窗口射进来。。。。。。
  17.第十九章“预言家”。那个陌生的“像叫花子”的预言家以利亚(又一个《圣经》中的人名,与亚哈船长的名字对应)的出现与对“我”的语言试探与纠缠,给接下来的捕鲸航程投下了一道令人疑惑不安的阴影。而这道阴影,与亚哈船长有关。  我们看到,精通叙事的麦尔维尔,是怎样给自己的小说增加那种压力与张力的。  18.第二十章“全体出动”。本章讲述了一艘航程为三年的捕鲸船在启碇之前需要作哪些准备,需要哪些物品储存:床,锅,刀子,火钳,餐巾,胡桃钳,备用的小船,备用的圆木,备用的绳索和标枪,牛肉,面包,食用水,燃料,铁箍,桶板,其它零星用品,酸菜,写航海日志的鹅毛笔,给患风湿症病人的护腰用的法兰绒。。。。。。读到这份清单,我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它让我感受到了曾经是水手的麦尔维尔对海洋对捕鲸的熟悉与了如指掌。  读这一章的时候,我想起来的是生活与小说的关系。无论是始自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还是柏拉图的“影子说”,还是后来的“镜子”论与表现论,古今中外,人们(哲学家与理论家)一直在谈论这个问题,但其实没有一种真正有效,或者说,这些说法谈了等于没谈。小说(文学作品)的确来源于生活,但每一部小说都拥有一种与生活之间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关系,作家的创作与他的生活之间的距离,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所有的理论归纳与模式,要么大而无当,要么纯属臆想。  有一点可以肯定,小说与生活之间一定有关系,纯粹的虚构并不存在,即使像卡夫卡的《变形记》《审判》这样看似臆造的叙事,它们的荒诞情节与内涵,也与卡夫卡的生活和个性以及疾病之间,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搞创作要体验生活这种说法固然可笑(王小波曾经指出其可笑,他的意思是,人本来就生活在生活中,并不是倒悬在天空,所以不需要体验生活),然而,生活的积累却是创作的不可或缺的基础,这一点因为是常识所以几乎不用多谈。案例也比比皆是。如,麦尔维尔的水手生涯与《白鲸》的写作;托尔斯泰的农庄生活与《安娜卡列尼娜》中描写的割草与打猎;海明威的钓鱼爱好与《老人与海》;陀思妥也夫斯基的死刑犯体验以及监狱生涯与他的《死屋手记》等小说。。。。。。
  17.第十九章“预言家”。那个陌生的“像叫花子”的预言家以利亚(又一个《圣经》中的人名,与亚哈船长的名字对应)的出现与对“我”的语言试探与纠缠,给接下来的捕鲸航程投下了一道令人疑惑不安的阴影。而这道阴影,与亚哈船长有关。  我们看到,精通叙事的麦尔维尔,是怎样给自己的小说增加那种压力与张力的。  18.第二十章“全体出动”。本章讲述了一艘航程为三年的捕鲸船在启碇之前需要作哪些准备,需要哪些物品储存:床,锅,刀子,火钳,餐巾,胡桃钳,备用的小船,备用的圆木,备用的绳索和标枪,牛肉,面包,食用水,燃料,铁箍,桶板,其它零星用品,酸菜,写航海日志的鹅毛笔,给患风湿症病人的护腰用的法兰绒。。。。。。读到这份清单,我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它让我感受到了曾经是水手的麦尔维尔对海洋对捕鲸的熟悉与了如指掌。  读这一章的时候,我想起来的是生活与小说的关系。无论是始自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还是柏拉图的“影子说”,还是后来的“镜子”论与表现论,古今中外,人们(哲学家与理论家)一直在谈论这个问题,但其实没有一种真正有效,或者说,这些说法谈了等于没谈。小说(文学作品)的确来源于生活,但每一部小说都拥有一种与生活之间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关系,作家的创作与他的生活之间的距离,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所有的理论归纳与模式,要么大而无当,要么纯属臆想。  有一点可以肯定,小说与生活之间一定有关系,纯粹的虚构并不存在,即使像卡夫卡的《变形记》《审判》这样看似臆造的叙事,它们的荒诞情节与内涵,也与卡夫卡的生活和个性以及疾病之间,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搞创作要体验生活这种说法固然可笑(王小波曾经指出其可笑,他的意思是,人本来就生活在生活中,并不是倒悬在天空,所以不需要体验生活),然而,生活的积累却是创作的不可或缺的基础,这一点因为是常识所以几乎不用多谈。案例也比比皆是。如,麦尔维尔的水手生涯与《白鲸》的写作;托尔斯泰的农庄生活与《安娜卡列尼娜》中描写的割草与打猎;海明威的钓鱼爱好与《老人与海》;陀思妥也夫斯基的死刑犯体验以及监狱生涯与他的《死屋手记》等小说。。。。。。
  19.第二十一章“上船”。那个以利亚再次出现,那道挥之不去的与亚哈船长有关的命运一样的阴影也再度莅临。次外,这一章,魁魁格又给我们讲了有趣的奇事“人体椅子”:  “魁魁格就告诉我说,在他们那里,因为没有各种各样的坐椅和沙发,国王,酋长们和一般大人物,都有把一些低等人养得肥肥胖胖当大椅子坐的习惯,要把一所房子在这方面弄得舒舒适适,只消买上八个十个懒汉,要他们躺在扶壁和壁橱四周就行了。再说,就是出门旅行也十分方便;比那些可以改成手杖的藤椅子还要来得舒服;有时,一个酋长把他的随从叫来后,就教他在树荫底下变成一张椅子,而那地方说不定就是一块潮湿的沼地。”  这也许是“野人”魁魁格编出来逗“我”这个文明人的。读到这样的叙述,真让人敬佩麦尔维尔的想象力,他可真够能编,真够风趣。  20.第二十二章“欢乐圣诞节”。在这一天出海,是一种隐喻还是某种征兆?这一章写那两个船主法勒与比勒达,在完成了领港人的使命、下船坐小艇回岸,“裴廓德号”正式向海洋进发了:“就像命运似的盲目冲向那寂寥的大西洋去了。”而两个船主下船之前比勒达的那段“嘱托”,读来不禁让人为之动容:  “猎击的时候要当心呀,你们这些大二三副。不要把小艇盲冲瞎撞呀,你们这些标枪手;好的白杉木板一年里已足足涨了百分之三啦。你们也别忘记做祷告呀。斯达巴克先生,当心别让那桶匠糟蹋那些备用的桶板。啊!缝帆针都搁在那只绿橱里!在主日里可别捕太多呀,朋友们;可是也别错过好机会呀,那是等于拒收上天的佳礼呀。随时留心那只糖蜜桶,斯塔布先生;我想它有点漏了。假如你们靠着小岛的时候,弗拉斯克先生,当心别跟女人勾勾搭搭呀。再见,再见!奶酪不要在舱里搁得太久,斯达巴克先生;会搁坏了的。当心那牛油——要二角钱一磅呢,要留点神,如果——”
  不能不说有些译本确实不好读
  @深蓝魅惑 9楼
22:49:36  不能不说有些译本确实不好读  -----------------------------  在目前的出版机制下,遇到好的译本几乎让人感到庆幸。  曹庸译的《白鲸》非常好。  关于外国文学的翻译,贴一篇发在《世界文学》的旧文:  翻译琐谈  张亦辉 [《世界文学》2002年第6期]  在这篇文章里,我不想从理论的或专业的角度去谈翻译的问题(诸如“信、达、雅”啦,“直译”“硬译”啦),我只想从阅读和欣赏的角度谈一些关于文学翻译的看法和想法。   现在,我们早已经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输入给中国文学的发展所造成的巨大影响达成了共识,我们都认为,正是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对当代文学的兴起尤其是对先锋文学的诞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促进作用。不过,这样的认识似乎还不够具体,不够深入。   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批评家们就已经充分意识到了欧美当代文学的作家和作品对中国先锋文学及新潮作家的普遍的启蒙和影响,并撰写了许多“对号入座”式的文章,讨论谁是受到卡夫卡的影响,谁谁是受到博尔赫斯的影响,谁谁谁又是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频繁被提到的还有福克纳、罗伯特?;格里耶、普鲁斯特、乔尹斯、纳博科夫、萨特、昆德拉、卡尔维诺等一大批巨匠的名字。那时候,连我们的作家也大都有一种“影响的焦虑”,莫言就曾经说过,当他铺开稿纸准备写作的时候,老福克纳就像一个巨大的火炉一样烤着他。余华后来也撰文回忆过川端康成和卡夫卡对他的早期写作的启迪和影响。可以上所说的内容仍然没有超出中文系课程“比较文学”的范围,我们还没有谈论并切入文学翻译的问题。   多年以前,苏童在《世界文学》上看到一个美国年青作家(好像叫沃尔夫)的两篇短篇小说之后,突然想要去翻译沃尔夫的一个长篇。我们听说后觉得既惊讶又好玩,要知道,那时候苏童的小说正写得如火如荼一发而不可收拾。后来,苏童又在一篇文章里谈到了他在大学期间看过的一本书《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这本书是“外国文艺”丛书之一种,这套丛书收录的都是欧美当代作家的新作佳作,曾带给我们很多文学的惊喜和营养),他说他很喜欢书里边的那些小说,尤其是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他还特意提到了这篇小说的译者李文俊先生。因此,我的印象里,在年青作家中,既意识到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同时又注意到了译文的质量问题,苏童是较早的一位。(我想,这与他自己在写作时特别重视语言和语感一定有关)   多年之后,那时候王小波已经死了,我在他的那本随笔集《我的精神家园》里看到了一篇短文,名叫《我的师承》,读完后心里咯噔了一下,顿生一股同感和共鸣,仿佛像遇到了知己。我觉得,在王小波之前,还没有一个人把优秀的翻译家和他的译文提升到如此的高度,他可能也是最强调译文的语言质量的一个作家。在这篇真挚的短文里,王小波谦恭地把王道乾、查良铮两位优秀的老翻译家默认为自己的文学师承,并在字里行间心怀感激地追忆和怀念了两位老先生。在文章里,王小波还认为,曾经做过诗人的翻译家是最优秀的(因为诗人都有很高的语言悟性,还有一颗文学的赤诚之心),正是在王道乾这样的做过诗人的翻译家的译文(如《情人》)里,王小波说他才认识到小说还能达到如此的文字境界。   可惜的是,王小波的这篇短文及其观点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足够的重视。   再后来,那个被叫做“西藏的汉人”马原也做过一件差不多意思的事。马原不写小说之后,曾扛着摄像机折腾过一个中国百年文学纪录片之类的东西,他除了去拍有成就的作家和著名的学者之外,还专门去拍了王央乐。王央乐是中国第一个翻译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的人,没有他的努力,中国的作家和读者哪能在80年代就欣赏到博氏的真味和神韵呢。我觉得马原把王央乐和巴金、季羡林等人拍在一个系列里是一件很有意味很有见地的事情。大家伙真应该表扬表扬马原。   最近,《外国文艺》杂志也做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它们刚刚开了一个好像叫“作家译坛”的新栏目,并提倡我们的年青作家应该像“五四”时候的老作家一样著译兼顾。首期推出的是须兰,她翻译了一个爱尔兰女作家的小说,明显带着些须兰自个的语言调子和语气,感觉很好,小说译得好,杂志的这个新设想更好。2001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刊登了周克希的一篇文章《译书故事》,读了觉得耳目一新,文中写的都是关于文学翻译的切身体会和感受,很鲜活,也很有意思。   上面,我回忆并列举了一些与文学翻译有关的琐碎事例,不过它们只是我这篇文章的“药引子”,相当于教授上一门课程时的导论或绪论。实际上,我真正想谈的是对文学翻译(也包括文艺理论和哲学书籍的翻译)的现状的一些不怎么悦耳的看法。我一直认为,我们对文学翻译的认识和研究还很不够,我们对译文质量的重视和探讨也很欠缺,我们的翻译界还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如选题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出版发行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译文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等等。   几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写过这样一段与翻译有关的话:“我对译文的不信任可以说已经由来已久,我常常会一边阅读着译文,一边禁不住地去想象原文的句式和语感,就像一个人会透过草莓酱去想象枝叶间的鲜草莓一样。除了像汝龙译的契诃夫,李健吾译的福楼拜,李文俊译的福克纳,王道乾译的玛格丽特?;杜拉,以及最近林少华译的村上春树,除了寥寥这么几位译家的译文,平时在看那些不即不离不咸不淡的译著时总不由得会有些不踏实和不放心。这种感觉颇像是妇产科护士满不在乎地大咧咧地把你的新生儿从育儿室抱到你跟前,你看着那张模棱两可的幼嫩的面孔,心里会本能地涌出一个疑问:这真是自己的孩子吗?有没有可能会被弄错甚至被调包了呢?”我的话说得可能有些偏颇之处,但优秀的文学译文不太多见却是事实,翻译界的总体状况不太令人满意,翻译人才也有些青黄不接。不少译者只懂外文,对母语的语感、节奏和文采缺乏锤炼和把握,语言的火候还不到,写作的功底比较薄,译文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平心而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确译介了一大批重要的外国文学作品,《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喧哗与骚动》、《百年孤独》、《铁皮鼓》、《没有个性的人》等等仅为豹之一斑;我们还陆续推出了许多世界文豪的全集或选集,如卡夫卡、博尔赫斯、海明威、略萨、王尔德、亨利?;米勒、玛格丽特?;杜拉、蒙田、吴尔夫、村上春树、布尔加科夫等等。在这里,特别应该提到上海译文出版社、漓江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和浙江文艺出版社,这么多年来,它们组织翻译和出版的“外国文艺丛书”、“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获诺贝尔文学奖丛书”、“译林世界文学名著现当代系列”以及“兔子译丛”,一直是作家和读者必购、必读、必藏的文学精品。   毫无疑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学发展水平,既取决于作家的努力,也有赖于编辑和翻译们的汗水和心血。近年来,中文期刊的编辑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文学同仁的重视,像宗仁发、李敬泽、程永新等编辑的业务能力和对新文学发展的贡献已经受到了方家们的一致肯定。相比之下,人们对翻译及出版工作的重视仍然还不够,把关还不严,对译文的质量和语言的分析与研究几乎还付诸阙如。另外,与数量众多的文学期刊杂志相比,刊登译著和译文的杂志却少得可怜,只有《世界文学》、《外国文艺》、《译林》等寥寥几家,这种反差和不对称显然不利于文学翻译的提高和发展,应该尽快得到调整和改善。   现在走进书店,外国文学的书架倒不少,上架的书籍也挺多,但总的看来,老面孔旧版本的多,新译新作少;通俗侦探类的多,纯文学的少;粗制滥造的多,译文优异的少,让人眼睛一亮的更少。我觉得一些优秀的作品早就应该译过来了,可迟迟不见其踪影,如莫迪亚诺的作品(只译过来一部《暗铺街》和两三个中篇),如尤瑟纳尔的作品(只有一部《东方奇观》和一些长篇篇断),如贝克特的长篇,如东欧一批作家的作品。还有,不少获诺贝尔奖的作家的作品,在获奖之前根本没见过,这说明我们的翻译界信息还不够畅通,反应还不够快,选题还不够准,所以常常只能放“马后炮”,跟在人家后面跑……   有一阵子,我曾经心血来潮,很想做一点与外国文学翻译有关的事情,比如,去比较和分析同一作品不同译本在语言上的高低优劣(我记得《尤利西斯》的两个译本出来时就曾经引起过一些分析讨论的声音,但很快就销声匿迹了)。我发现,不同译本的质量往往相差悬殊,而一些被公认为权威版本的译著,其语言和语感也颇值得商榷。   例如,《蒙田随笔全集》是由译林出版社历经四年推出来的一项浩大工程,据说参与该书的译者都是研究和翻译法国文学富有经验的学者。我们只要来比较分析其中的一篇,就不难看出译文上的优劣和反差了。译林版把这篇文章译成《论想象力》,而半个多世纪前,诗人梁宗岱却将它译为《论想象的力量》。译林版这个标题看上去符合语言的习惯和规范,读起来也通顺熟悉,不过,它充其量只是对常见的语言概念的顺手牵羊的引用罢了;梁先生的译法则含有语言的独创性,虽然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合常规,但却更有表达的力度。接着来看一下文章开头第一句的不同译法,译林版译为:“大胆的想象可以创造意外”,梁先生则译成:“强劲的想象可以产生事实”,前者的译文一看就不顺畅不贴切,读起来很拗口,而语言的含义更是稀里糊涂,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梁先生的译文在语言上仍然保持了他的个性,也明白流畅,有韵味,有嚼头。关键是,通观全篇,我认为梁先生的这句译文,牢牢地抓住了蒙田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神韵,一下子就切入了正题。而译林版的那一句简直就无从谈起。   印度女作家阿伦德哈蒂?;罗伊那部荣获英国布克奖的长篇处女作我非常喜爱,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张志忠先生的译文也堪称优秀,表达出了罗伊的小说语言的那种沉重与轻盈、质实与诗意,唯一遗憾的是小说的标题没有译好。罗伊的原文标题是这样的:《The God of Small Things》,张先生把它译成《卑微的神灵》,显然太笨重太古板(太像一部神学或宗教书籍的名字),没有小说标题的那种轻灵、平和与微妙。不久前,听说马原与朋友聊天时灵机一动,认为可以把这个标题译成《上帝的小村庄》,真不愧为作家笔法,这样的标题才灵动,才含蓄,才有那种不可或缺的“小说感”(这是我杜撰的词儿,较不得真)。   再比如,草婴译的《安娜?卡列尼娜》可谓权威版本了。可刚开篇,译文的语感就觉得有些硬。“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换行之后的第一句是:“奥勃朗斯基家里一片混乱”。前一句没必要搞得那么对称,像绕口令似的,一气出现了四个“家”字,后一句,语感上仍然显得着急仓促了些,不够从容舒缓。我觉得可以斗胆把这两句改成这样: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奥勃朗斯基家里,一切都乱了”……   遗憾的是,后来我并没有把这项工作做下去,倒不是怕麻烦,或怕别人怪罪什么的,主要是因为我的外语不行。而如果不能参照外文来做这件事,哪怕化再多的心血和努力,恐怕也只能是隔靴搔痒,甚至是无的放矢。不过,我还是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来重视这件事情,并且踏实地去做这件事。我想,做这件事情肯定是有意义的,无论是对翻译,还是对文学本身。
  21.第二十三章“临风之岸”。诗篇一样的一章,必须配这样一个诗化的标题。在这一章里,前面第三章“大鲸客店”曾经预叙过的那个形貌不凡的水手布金敦竟也出现在“裴廓德号”上:“在那个令人发抖的冬夜里,当‘裴廓德号’的仇念深重的船头在冷酷恶毒的海洋中破浪前进的时候,我看到把着舵的竟是布金敦!”接下来,麦尔维尔还写了这样几句:“我怀着既同情又畏敬之心望着他,他在仲冬时节,刚从四年危险航程回来,竟又这样毫不休息地奔赴另一个更为惊险的航程。陆地好像烧炙着他的双脚。最可惊叹的事情都始终是难以言宣的;深沉的怀念是没有墓志铭的;这小小的一章就是布金敦的没有碑石的墓穴。”(有一种预叙效果)  这一章的叙述,使小说的巧妙的视角进一步确定:人物(以实玛利)加上作者。或者说两个合二为一。这也是开头那句的根源或依据所在:“管我叫以实玛利吧。”如果只是人物的第一人称的视角,应该是“我叫以实玛利。”  这一章,再次出现麦尔维尔对大海的咏叹与礼赞,这样的赞叹前面也频频出现,如“汪洋大海本身就寓有最高的真理,无际无涯,像上帝一样高深莫测。”  22.第二十四章“辩护士”。对捕鲸及其行业的高调辩护。  这一章的某处,麦尔维尔显然戏仿了《堂诘诃德》的语调:“在所有这些事实面前,如果你还是认为捕鲸业在审美观念上说来,跟这些事情毫无什么了不起的联系,那么,我就要跟你决斗个五十回合,每回都把你打得人仰马翻、丢盔弃甲。”读到这一段,你无法不想起那个荒诞的老绅士堂诘诃德,麦尔维尔无疑是借此向塞万提斯这个小说的前辈作了一次致敬。  《白鲸》的创作中,麦尔维尔显然有意识地引用改写模仿了许多经典,比如《圣经》,比如莎士比亚。使得《白鲸》这部百科全书拥有那么现代性的互文风格,同时也增强了这部作品的百科全书色彩。  本章的结尾,麦尔维尔用这样一句话结束了自己的辩护:“一艘捕鲸船就是我的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
  23.第二十五章“附言”。为上一章的辩护,添加了一条趣闻式的知识性的附言:“请想一想,你们这些不列颠人呵!我这这些捕鲸者可供给你们的国王和女王以加冕手的油料呢!”就像作者细述的那样,加冕用的油,“不能用橄榄油,植物性的发油,蓖麻油,也不能用熊油,更不能用普通鲸油和鳘鱼肝油。那么,除了用一切油类中最为超特,尚为经过提炼,末被弄脏的那种抹香鲸油以外,还能用什么油呢?”  只要机会合适,麦尔维尔就会展现甚至“炫耀”自己的渊博的知识与生活积累,我想,这与十九世纪对知识本身的重视与敬意有关,更与作者写作百科全书式小说的抱负有关。  24.第二十六章“武士和随从”,介绍了大副斯达巴克,麦尔维尔从不没有用简单的标签一样的词汇和语言写人物的个性,这是他与众多十九世纪的古典作家不同的地方之一。比如他笔下的这个大副,是个敏感的人,性格复杂,由于人生历练而变得成熟同时又失了部份生命的勇气。这一章快线束时,麦尔维尔果然直接提到了塞万提斯的名字。  25.第二十六章“武士和随从”。这两章麦尔维尔居然用同一个标题。先介绍了二副斯塔布,这是一个事事处之泰然的人,作者写他抽烟的细节写真是好得不行:  “那根短小的黑烟斗就像他的鼻子一样,是他脸上的固定特征之一。你简直别想在他下床的时候,会先看到他的鼻子而看不到他的烟斗。他的床边的架子上搁有一整排装了烟叶的烟斗,一伸手就可摸到;他一上了床铺,就接连不断地把它们一支支都吸个遍,一支吸完,又凑上这一支再点燃一支,直吸到最后一支为止;然后又把它们一支支装满烟叶,以便随时重新取用。因为斯塔布在穿衣服的时候,他部不是先把双腿插进裤筒里,而是先把烟斗插到嘴里去的。”  接着介绍的是三副弗拉斯克,一个无畏的把捕鲸当儿戏的人。  然后介绍了几个标枪手:魁魁格、塔斯蒂哥、依然保持着所有野性走起路来像狮子的巨人似的另一个家伙。  26.第二十八章“亚哈”,船长终于出场。由于前面已经有许多铺垫,正式出来的时候读者肯定有很大期望值,所以,这一章很难写。麦尔维尔用了许多模棱的语句,用了许多比喻与假借,重点写了他身上那断腿与灰色记痕。麦尔维尔的形容与叙述经常处在一种含混复杂、游移微妙、围而不攻的暗示性状态(网格状的、像辐射,像散点透视),从不轻易去直接界定,从不“写破”。比如:“在这种笔直向前、固定不动、不畏不惧的目光中,含有一种无限的、最坚决的、不屈不挠的神气,一种坚定不移、永不妥协的顽强精神”;“满腔抑郁的脸上,还有一种苦恼的神色;隐含在那种无法形容的、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中,还有着无上的悲痛之概。”  27.第二十九章“亚哈上;斯塔布随后上”。写了两人的第一次冲突,以及亚哈的狠劲。这个标题是对戏剧的戏仿。
  28.第三十章“烟斗”。用烟斗写亚哈的内心痛苦,抽烟也没法缓解这样的苦恼与痛苦,所以他把烟斗扔进了大海。然后,我们就读到了一段只能与现代电影的特写镜头与蒙太奇效果相比美的叙述(那时候电影还没发明呢,麦尔维尔的想象力与叙术手法超越了时间):  “他把那支还燃点着的烟斗扔到海里去了。烟火在浪里咝的一声;同时,船只掠过那下沉的烟斗冒起的泡泡,飕地往前驶去。”  谁能听见一支烟斗扔进海里的咝的一声?除非是特写镜头才能捕捉,人的感官不可能感受得到。“飕地往前驶去”不是蒙太奇是什么?  29.第三十一章“春梦婆”。写斯塔布被亚哈大骂后做的一个梦,自嘲。  30.第三十二章“鲸类学”。自从“我”上了“裴廓德号”之后,小说的视角就发生了微妙的漂移,“我加作者”的视角向纯“作者”视角变迁,小说所叙述的事物与情景,这个“我”不再介入,有时候好像只在旁观,有时候干脆成了作者的影子一样的东西。与前面二十来章那种介入式的第一人称(布斯《小说修辞学》称之为“戏剧性”)有明显的不同。  这一章,首先让我再度想起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提出来的“百科全书式小说”,让我想起福楼拜的那部未竞之作《布瓦尔与佩库谢》。麦尔维尔大剂量地“秀”起了他的鲸类学知识,小说叙述演变为趣味科普。当然,麦尔维尔这个级别的作家,就是在谈鲸类学的时候,仍然不失文学性与艺术趣味,比如谈到鲸类的特征时,他自己作了一条原注:  “我知道迄今被称为拉马丁鱼和懦艮鱼(南塔开特的科芬家族称之为咸水火鱼和牝豚鱼)仍被许多博物学家们算作鲸类。但是,说到主种咸水火鱼,它却是一种吵吵闹闹,十分无聊的鱼,大多潜伏在河口,赖湿水草为生,尤其是它们并不会喷水,因此,我吊销了它们作为鲸的国籍证,签发给它们一张离开鲸类学王国的护照。”  说到第一篇(对开型)第五章(剃刀鲸)的时候,麦尔维尔突然冒出来这样一句:  “它天性孤僻,既回避猎手,又回避哲学家们。”  而谈到第二篇(十二开型)第三章(粉嘴鲸)时,他又写了这样一句:  “它有一条可爱的尾巴,和一对淡褐色的多愁善感的印第安人的眼睛。”  读这一章,当然也让我想起昆德拉对《巨人传》的推崇,即那种写作的自由度与小说形式的随意性。
  我的孩子在五岁的夜晚,每夜听我读完了《白鲸》。她甚至连上厕所都抱着这本精装硬壳的大书,沉甸甸地放在小膝盖上。那时她完全没有听见这些分析,但是她能知道在书里发生了什么;那后来,将近20年快要过去了,我们再也没有想到要读这本书,但是我们要它放在书架上金灿灿的(封皮是金色的),我们才觉得安心。也许到我们再次读它的时候已经是又一个下半辈子的事了。而当我们再次读的时候,可能还是要像第一次那样,就是像5岁那样读它,我们不需要这些分析的读法,所以即便,即使我们没有读到过这些;也丝毫不妨碍我们阅读。因为是第一次展开一个世界,而那是完全没有成见的,我们会觉得世界,本来就是那样。  但是我不反对你这样读;
  楼上所言极是。  “世界本来就是那样的。”这是多么好的状态,阅读的,生命的。  我的文字其实也不完全是想分析什么的,只是细读与欣赏。本来,自己读读便可,写出来,除了有备忘的作用,可能也会讨人嫌。
  31.第三十三章“斯培克辛德”。叙述了船上的“内政情况”,讲了标枪手的来源与职责,再一次写了船长亚哈的“帝王”般的地位与权威。  32.第三十四章“船长室的餐桌”。叙述了船长与大二三副一起吃饭的情形,船长的绝对的权威以及大二三副的地位与等级差异。写到三副弗拉斯克最后一个进餐室却必最早一个吃完走人,以至于他仓促的进餐经常解决不了他的饥饿,麦尔维尔这时候写了一句特牛叉的话:“因为他所吃的东西并不很能解决他的饥饿,好像要让饥饿在他的肚皮里永垂不朽似的。”  船长与大二三副吃完后,几个水手才能进船长餐室吃残茶剩饭。写到第三个水手那个巨大的黑人,虽然他身材如此高大,但他吃得不像魁魁格与塔斯蒂哥那么多,他饮食有度,几乎只吃几口东西。这个地方,麦尔维尔忽然有如神助般来了这么几句:“就支持得了他这么一个体躯粗大、如此超群的人的活力,似乎是难以置信的。但是,毫无疑问,这个了不起的野人是痛饮了丰饶的太空养料才长得如此茁壮,他还通过那阔大的鼻孔吸收了人间的崇高生活。巨人的形成与养育并不是靠牛肉与面包。”  33.第三十五章“桅顶瞭望者”。这一章的开头,我们看到“我”又以人物以实玛利的身份与视角介入叙事:“刚好是个比较令人愉快的天气,我跟其他一些水手轮值,挨到我初次去做桅顶瞭望者。”  可见,《白鲸》这部小说的叙述视角,作者会根据需要与场合,经常性地作出适当的灵活的滑动与漂移。  把桅顶上的瞭望者与纪念碑上的伟人相比较,有意思。  “我”不是一名合格的桅顶瞭望者,“我”差不多是一个“浅眉凹眼,爱做不合时宜的遐思的小伙子。”对“我”来说,“捕鲸业就好像是为许多罗曼蒂克,有忧郁症的和心不在焉的年轻人而设的避难所一般,他们不屑做尘世琐事,却到柏油和鲸脂中来寻找情趣。”
  楼主,最好的作品应该是“知其妙而无迹可寻”。
  最好的作品应该是“知其妙而无迹可寻”?  1。人类的创造物难以抵达这样的“最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契诃夫在谈论托尔斯泰的某部中篇时说过类似的话;除非是上帝的造物。  2。知其妙而不可言,也许诗歌音乐等艺术偏这样的性质(但也不绝对)。小说有些不同,小说总是有迹可循的(细节、视角、叙述的创造性、人物、结构等)。  3。其实,所有的艺术均介于能分析与不能分析之间。过份强调不可分析,一方面是太省事了些,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一种神秘主义。  4。写出阅读《白鲸》的札记,至少至少,可以逼我自己读得更细更深一些。  5。网友读了这份札记,也许会“刺激”他去读一下《白鲸》也未可知。  6。等等。
  34.第三十六章“后甲板”。船长来到后甲板,面见船员与水手,提出了这次航程的真正目的:向那条叫莫比-迪克的白鲸(亚哈的腿就被它祸害掉的)宣战复仇(不是船主和水手们以为的捕鲸航程)。  亚哈上场就写得好极:“大多数船长通常都在这辰光上甲板来散步,就像乡间的绅士吃过早饭后,决在花园里兜个几圈一样。”  “他照老规矩在船板上踱来踱去,船板也很熟悉他的脚步,并且全都布满他那特殊的脚步(因为牙腿)的凹痕、像化石似的。如果你同时也凝注一下他那有棱条和凹痕的额头,你还可以在那上面看到一些更为新奇的脚印——他那种不睡觉、始终在踱方步的思想的脚印。”  “他一会儿在主桅这边,一会在罗盘台那边——简直教人看得出他一转身,他身上的思想也在转身,他一踱步,他身上的思想也在踱步了。”  这一章先通过语言描述让白鲸出场:“一条皱额钩嘴的白头鲸。。。右尾带有三个孔”;“人们管他叫莫比-迪克”;“它喷水也喷得很古怪。。。喷得很密,甚至比抹香鲸还要厉害,极其神速”;“插在他身上的标枪都纠缠不清了”;“大个儿,它喷水很大,跟一大堆小麦一样,白得跟我们南塔开特一年一度剪过羊毛后的羊毛堆一样。。。它尾巴一扇,就像让狂风吹散了的三角帆一样”;“它发出可怖的、高声的、兽性的呜咽声”。。。  然后,亚哈船长赌咒发誓:“是呀,是呀!我要走遍好望角,走遍哈恩角,走遍挪威的大涡流,走遍地狱的火坑去追击到它后,这才撒手。这就是雇你们来做的事,朋友们!要在海里,要到天涯海角去追击它,直追击得它喷出黑血,落尽鱼鳍。”  这一章,许多叙述,尤其是亚哈的话语,特别像喊叫,像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念白,那些话语近于歇斯底里,近于疯狂。  这一章除了小标题外,有一个加括号的副标题:(亚哈上,全体随后上),与二十九章的小标题:“亚哈上,斯塔布随后上”一模一样,都是戏剧性元素的介入。  35.第三十七章“日落”。果然,到了这一章,麦尔维尔完全把小说叙述变成了戏剧表演。所以,小标题后,有一个戏剧场景的说明文字:“船长室后窗边,亚哈独自坐在那里,向外凝望。”  整个一章都可以看成亚哈面对大海与上苍的内心独白或戏剧念白。所以,“我”不再是前面的小说视角,而变成了戏剧人物亚哈船长。耿耿于怀的当然还是那条白鲸:“我一定要肢解那肢解我的家伙。”  结尾一段是这样的:  “逃得了我?那条通向我既定目标的道路都是铺着铁轨的,我的灵魂就要嵌在那上面的槽沟飞奔而去。越过杳无人烟的峡谷,穿过深山丛壑,钻过急流的河床,我就这样正确地冲去!这条铁轨毫无阻碍,毫不弯曲。”  36.第三十八章“薄暮”,说明文字是“斯达巴克倚着主桅”。这一章的“我”换成了另一个“戏剧人物”斯达巴克,变成了大副对船长的担忧的独白。中间还出现了一句“舞台提示”:(船头楼突然传来一阵狂欢声)。  37.第三十九章“初夜班”,戏剧背景:“前桅楼”,再加一个舞台提示:(斯塔布独自在修理转帆索)。这一段的我是二副“斯塔布”,是他的念白,彰显了他与船长的紧张关系,称亚哈为“那个老蒙兀儿”(蒙古大帝)。
  38.第四十章“午夜,船头楼”,提示:“标枪手和水手们”。这一章的形式完全变成了戏剧狂欢的场景,众水手与标枪手轮番上场表演和念白,展现了船上的众生相,表达了船上的生存状态与情景。除了标枪手和鼓僮比普,以及偶然飘过的大副的声音,本章一共上场了近三十个来自全球的水手:南塔开特水手甲乙丙丁、荷兰水手、法国水手、冰岛水手、马耳他岛水手、西西里水手、亚速尔群岛水手、东印度水手。。。甚至出现了中国水手。  据说,1850年夏天,《白鲸》就已基本完成,但因为重读了莎士比亚的剧本,深受启发,对小说进行了修改,所以迟至1851年夏才出版。读到前面这几章,我以为所言不虚。  39.第四十一章“莫比-迪克”。这一章重新回到“以实玛利”的第一人称视角,开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无缝对接与过渡:“我,以实玛利,是那些水手中的一员;我的叫喊声已经同他们的一起爆发了;我的誓言已经同他们的结合在一起了;我越叫得响亮,就把我的誓言槌扣得越紧,因为我的灵魂感到畏惧。我有一种狂热而神秘的同情心;亚哈那难以压制的仇恨仿佛也就是我的仇恨。我这双贪婪的耳朵已经听到了那只凶残的巨兽的故事,我和所有其他的人都已对它发下我们的激烈和雪恨的誓言了。”  就像标题所显示的那样,这一章主角是那条白鲸,虽然由“我”讲述,却更近于全知视角:  “半脱胎于神力的作用,终于给莫比-迪克加上许多基本是肉眼看不见的新恐怖了。”  “他们突发奇想地认为:莫比-迪克是无处不在的;认为它实际上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译文是‘另一个地方’)”。  “即使剥去这些超自然的揣测的外衣,光就主巨兽的体态和明显的特点来说,就足以使人对它产生一种力大无比的想象。。。一个雪白异常的、皱结的前额,和一个高高的、金字塔似的白色背峰。”  用语言把那条白鲸煊染到这种程度了,后面白鲸真正出现的时候,麦尔维尔该怎么办?他又会怎么叙述呢?  这一章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叙述了亚哈船长与莫比-迪克的“情仇恩怨”。  比如丢腿的场面的叙述:当捕鲸的小艇都被打翻冲破,水手们都在涡流里旋来旋去时,亚哈“胡乱地找到一把六英寸的刀,想结束那条大鲸的深不可测的生命。就在这时,莫比-迪克突然从他下边挥起它那镰刀似的下颚,如同一架刈草机在地里刈草一样,把亚哈的腿给刈掉了。”  “于是,无可置疑地,经过这番简直是致命的遭遇后,亚哈就对这只大鲸怀了一种狂热的报仇心,而在他的狂乱的病态中,他尤更被主股念头迷住了,终于把它看成不但是他肉体上的宿敌,也是他的理智上、精神上的愤激的宿敌。他把浮游在他面前的白鲸,看成是种种属于心怀恶念的神力的偏热症的化身,这种神力把那些意志强烈的人都腐蚀得只剩半颗心和半只肺在苟延残喘着。”  “举凡一切最使人狂怒和痛苦的事情,一切足以搅起事物的残渣的东西,一切附有恶念的真理,一切使人焦头烂额的东西,一切有关生命思想的神秘而不可思议的鬼神邪说;一切邪恶等等,在疯狂的亚哈看来,都是莫比-迪克的化身,因而实际上它是可诛的。他把他整个种族自古以来的一切愤怒和憎恨全都加在大鲸的白色背峰上;于是,仿佛他的胸膛就是一架臼炮,他就在那上面发射他那火热的心弹来。”  “现在,在亚哈心里,就有这么一种闪觉,就是说:我的所有的手段都是神志清楚的,我的动机和目的却是疯狂的。”  “于是,主个白发苍苍、不畏鬼神的老人便在这里带着一群水手,满怀愤恨地要走遍天下、去追逐一条约伯的大鲸,而这些个水手,也主要是由一伙混血的背教者、光棍和生番组成的——也是道德薄弱的一群,加上一个力不胜任、只有无济于事的美德或者公正观念的斯达巴克,一个卤莽而漠不关心的、整天嘻嘻哈哈的斯塔布,和一个非常平庸的弗拉斯克。这样一群水手,这样配备的头目,似乎就是劫数难逃的天意特为帮助他完成他那偏热症的复仇而挑拣出来的一群出类拔萃的人物。究竟这些人物怎会这样齐心一致地应和着主老头的愤怒——他们的心灵究竟是着了什么魔法,才弄得亚哈的仇恨有时简直也就是他们的仇恨;那条白鲸好像也就是他们的不共戴天的宿敌。。。。要把这一切都解释清楚,却不是我这个以实玛利所能再进一步追索下去的。”  麦尔维尔叙述中的激情,或他那充满激情的叙述,始终让人想起莎士比亚的伟大剧本。而这样一种激情,对这个与白鲸有关的复仇故事,无疑是恰当而有效的。
  看了LZ的文,我决定看看~~~
不能不知其实便下定语的~~
我肤浅了啊···
  40.第四十二章“白鲸的白色”。这个小标题,像先锋文学的句式与措词。这一章,写了“我”对白鲸的一些认识与看法,主要观点是,白鲸之所以特别让人恐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白色。  麦尔维尔为了文学性地表达这个观点,先分析了白色的东西在历史中、在人的生理感受中的象征意义与隐含特点,其钩沉搜集例证之繁多,其论证的方式,都让我想起拉伯雷《巨人传》第十章“白色与蓝色的象征意义”。  然后,麦尔维尔又讲述了几种白色的令人恐怖或厌恶的动物,如白色的北极熊,白鲨,还有信天翁:“当那只白色幽灵意想不到地轻飞在空中的时候,为什么就会有那神奇的死灰色的云彩呢?”。关于信天翁,作者还特意写了一段长长的原注,我敢肯定,这是全世界最精彩的注释之一(现在的教授们写书的时候,故意堆砌大量的注释,以显示自己的渊博或专业性,那些注释真无聊啊):  “我记起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信天翁的情景。那是在靠近南极海上、大风刮个不停的时分。我午前在舱里休息过后,登上那灰蒙蒙的甲板;想冲上大舱口去,我突在看到了一只帝王也似的鸟类,全身雪白,一无斑驳,一只罗马式的大钩嘴。它时时拱起它那天使长似的大翅膀,仿佛要去拥抱什么神圣的方舟似的。它那神妙的鼓翼,很有规律地震动着。虽然它身全并未受伤,却发出哭声来,就像什么帝王的鬼魂在不可思议的灾难里哭。从它那难以描摹的、奇异的眼色中,我认为我已窥探到它掌握有上帝的秘密。。。。。。我长久地凝望着那只奇异的禽鸟。我对那只当时直穿透了我的心灵的东西,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我坚称,在这种浑身白色的奇妙的鸟身上,主要地就隐存有一种符咒的秘密。。。。。。”  接下来,麦尔维尔还提及并论述了这个世界上别的一些白色的事物或现象:印第安传说中那只让人产生难以名状的恐怕感的白驹;天老儿病(先天性白症,我国南方称为羊白头);被称为白浪白风的恶魔般的南海暴风;用雪白标志蒙面的白巾党人;死尸的外貌,那种使人丧胆的特质,仿佛那种苍白色之作为阴间的恐怖的表征,也正是阳间的人类的战栗的表征;尸衣;一切鬼神都是出现在乳白色的迷雾里的;白袍僧;白塔;纽罕布什尔的白山脉;白海利马城的“像害中风症似的僵硬的苍白色”;午夜的乳白色的大海;雪轿似的安第斯山那连绵不绝的景色,当人“稍为想到那种笼罩在这种高峰上的永恒的冰冻凄凉景象时,他也许为自然而然地想到,如果一旦迷失在这样渺无人烟的荒地里,该有多么可怖。”  总之,麦尔维尔上天入地竭力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是,白色乃一种另类的、诡异的、令人不安的、恐怖的、神秘的、迷茫的、死亡的、鬼影一样的颜色。  而那条白鲸,就有这样的白色!
  @布朗运动1964 16楼
17:44:51  楼上所言极是。  “世界本来就是那样的。”这是多么好的状态,阅读的,生命的。  我的文字其实也不完全是想分析什么的,只是细读与欣赏。本来,自己读读便可,写出来,除了有备忘的作用,可能也会讨人嫌。  -----------------------------  对啊,我有很多文字写出来,就是记录即时的状态,备忘  原来别人也是这么的啊,这就是写出来的好处
  41.第四十三章“听!”。小标题及开头的那句:“嘘!你可听到那声音,卡巴科?”,是惊悚片悬念片常用的声效招数。本章写船员们在甲板上传递淡水桶加进那只大的饮水桶。一个叫阿基的耳朵特别好使的人(“你这家伙在离开南塔开特五十英里的海上,就听得到那个桂克老太婆的缝衣针声”)听到了一些奇怪的动静和声音,并告知同伴他的猜疑:  “后舱里一定还藏有没在甲板上露过面的什么人;我疑心我们的老蒙兀儿也有几分知情呢。有一天,值早班的时候,我听到斯塔布跟弗拉斯克说,好像就要出什么惊人的事情。”  麦尔维尔用这种悬念陡起的方式,埋下叙事的新伏笔,我自己的叙述提供新的动力。对这样的一部篇幅浩繁结构相对随意散淡的小说来说,这样的动力特别必要和有效。  42.第四十四章“海图”。这一章麦尔维尔向读者“炫耀”了他熟谙的捕鲸之道,显示了诸多与捕鲸有关的看家本领与绝招,我们读完这一章,就明白,麦尔维尔对捕鲸,真正算得上是“门儿清”呢!所以,这一章也是作者本人很自得的内容,在紧接着的后一章开头,作者的得意之情果然溢于言表:“就本书中可以称为故事的章节说来,就间接地提到抹香鲸一两件十分有趣而奇特的习性说来,上一章,倒确是这部书的最重要章节。”  本章的主要情节是船长亚哈一个人呆在舱室看阅研究那“一大卷皱皱折折的泛黄的海图”以及那一大叠航海日志。他不断地在海图上擦掉原来的铅笔记号,并划上新的计号,“亚哈要靠这些摊在他面前的天下四海的海图,细心穿过这些大小涡流的迷宫,希望能更可靠地完成他心灵中那个偏热症的念头。”  怎么才能在无边无垠的茫茫大海里判断并寻找那条白鲸呢?麦尔维尔对此作了诸多令人信服的说明与匪夷所思的讲述。  先是抛出一个叫“食料”的不可思议的理论:  “任何一个不十分熟悉大海兽的情况的人也许会以为,要在这样茫茫的大海里发现一只孤零零的生物,是一种荒诞而无望的工作。可是,亚哈却不是这样看的,他熟悉一切大小潮流的形势,可以从中预测抹香鲸的食料的漂流情况;也想得出在特定的地方猎击它正常而肯定的季节;因而对于该在这里还是那里去搜索他的猎物的最适当的日子,也就能够得到合理的、差不多是近乎正确的推算了。”  然后是闻所未闻的“定期性”与“移栖”概念:  “事实上,关于抹香鲸常常到特定的海洋去的定期性,倒是非常有事实确凿根据的,因此许多捕鲸者都认为,如果全世界都能对大鲸加以仔细研究和观察;如果把整个捕鲸队的每个航次的航海日志都仔细的核对整理一番,那么,就可以发现抹香鲸的移栖,在不变性上说来,是跟青鱼群或者燕鱼群之类的移栖相一致的。”  再接着涉及到鲸鱼游水的神秘本能与“管道”:  “此外,当抹香鲸从一个食料场移到另一个食料场去的时候,是受了一种必然的本能的指引——也可以说是得到了上帝的秘密情报——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大多是借血管游水的,它沿着特定的海洋线,那么笔直正确地继续向前,游程之惊人准确,是使用任何海图的船只都未能及其什一的。。。前进的路线是严格地局限于它自己的不然而然的、笔直的航迹,然而据说它在这时向前游去的那条变化不定的‘管道’,一般总有几英里阔(大小得视血管的胀缩程度而定);而且在它谨慎地沿着这个不可思议的地带游去的时候,它决不会超出捕鲸船的桅顶瞭望者的视觉范围。总之,在特定的季节中,在那种宽度里,循着那种游径,是可以很有把握地找到移栖的大鲸的。”  因此,亚哈可望在下述两种可能中遇到白鲸:一是在各个著名的食料场上;二是在穿过这些食料场中间的广袤辽阔的海洋时,通过他的诀窍,一路上安排和计算时间,在“管道”碰到它。  尽管有了这许多说明解释,读者当然还是担心大海之无限宽广所必在带来的偶在性与不确定性,所以,关于白鲸的出现,麦尔维尔还有别的经验与说辞,比如“赤道线上的当令季节”:  “亚哈总喜欢认为,如果一切的可能性都可以成为盖然性,那么每一个可能性就几乎是等于必然性了。所谓特定时间和地点,是跟那句术语——‘赤道线上的当令季节’相结合的。因为在当时当地,连续好几年来,人们都定斯发现莫比-迪克在这种海面上留连一阵,如像一年一转的太阳,总预先在黄道带上耽搁一会儿那样。这种地方,也大多是白鲸跟追击者进行生死搏斗(译成‘殊死搏斗’似乎更规范些)的地方,也就是这个害偏热症的老头产生了他那怕人(译成‘吓人’好些)的报仇动机的悲剧地点。”  “裴廓德号”离开南塔开特的时候,其实已错过“赤道线上的当令季节”,无法绕着合恩角向南远驰,然后顺着纬度六十度的地方疾驶,因此他本来须要等到下一年的这个季节。他之所以提前开航出发,除了说明了他的报仇心切,当然还有别的考虑:  “如果不开航,他又得株守三百六十五个昼夜;而这样一段时间,与其教他在岸上焦心迫肠地枯守,那他宁可去做一些零零碎碎的猎击;说不定白鲸在那远离它的定期的食料场的海洋里度过了假期,会在波斯湾,在孟加拉湾,中国海或者鲸类出没的别的地方一露它那皱纹百结的额头。所以,除了地中海的强烈的东风和阿拉伯的热风以外,其他像印度洋的季风,彭巴斯草原风,强烈的西北风,非洲西岸的燥风,贸易风等,都可能把莫比-迪克刮到‘裴廓德号’的环球航迹迂回曲折的大包围圈里来。”  瞧他写的这些风。  有了这许多的说明与讲述,白鲸的出现是否就令人信服了呢?当然不是也不能(如果是,那才叫傻呢)。所以麦尔维尔必须把一切都重新推翻掉:  “不过,就算一切的想法都是对的;然而仔细而冷静地一想,这也似乎还是一种发疯的想法。。。。。。”  接下来,在这一章的结尾,作者写了亚哈近于瞻妄和疯癫的精神状态,那种强烈的复仇意念,那种苦楚与愤怒,灵魂的燃烧,激情与梦境,那种如癫如狂,如疯如魔的状态,这种疯狂之程度恰好对应着白鲸的神秘、凶残与不可捉摸。这段叙述的译文明显有一点跟不上,读完不知所云。我想,一方面,这一段不好译,另一方面,这一段作者本来就不想让你读得很明白,谁能明白真正的疯狂呢?!(这样的以毒攻毒式的疯狂叙述,在古典作家中很罕见,无疑是现代小说的特征)  最后,麦尔维尔把亚哈比喻提升成了一个神话人物:“他的紧张的思潮已经使他成为一个普罗米修斯了。”
  41.第四十三章“听!”。小标题及开头的那句:“嘘!你可听到那声音,卡巴科?”,是惊悚片悬念片常用的声效招数。本章写船员们在甲板上传递淡水桶加进那只大的饮水桶。一个叫阿基的耳朵特别好使的人(“你这家伙在离开南塔开特五十英里的海上,就听得到那个桂克老太婆的缝衣针声”)听到了一些奇怪的动静和声音,并告知同伴他的猜疑:  “后舱里一定还藏有没在甲板上露过面的什么人;我疑心我们的老蒙兀儿也有几分知情呢。有一天,值早班的时候,我听到斯塔布跟弗拉斯克说,好像就要出什么惊人的事情。”  麦尔维尔用这种悬念陡起的方式,埋下叙事的新伏笔,我自己的叙述提供新的动力。对这样的一部篇幅浩繁结构相对随意散淡的小说来说,这样的动力特别必要和有效。  42.第四十四章“海图”。这一章麦尔维尔向读者“炫耀”了他熟谙的捕鲸之道,显示了诸多与捕鲸有关的看家本领与绝招,我们读完这一章,就明白,麦尔维尔对捕鲸,真正算得上是“门儿清”呢!所以,这一章也是作者本人很自得的内容,在紧接着的后一章开头,作者的得意之情果然溢于言表:“就本书中可以称为故事的章节说来,就间接地提到抹香鲸一两件十分有趣而奇特的习性说来,上一章,倒确是这部书的最重要章节。”  本章的主要情节是船长亚哈一个人呆在舱室看阅研究那“一大卷皱皱折折的泛黄的海图”以及那一大叠航海日志。他不断地在海图上擦掉原来的铅笔记号,并划上新的计号,“亚哈要靠这些摊在他面前的天下四海的海图,细心穿过这些大小涡流的迷宫,希望能更可靠地完成他心灵中那个偏热症的念头。”  怎么才能在无边无垠的茫茫大海里判断并寻找那条白鲸呢?麦尔维尔对此作了诸多令人信服的说明与匪夷所思的讲述。  先是抛出一个叫“食料”的不可思议的理论:  “任何一个不十分熟悉大海兽的情况的人也许会以为,要在这样茫茫的大海里发现一只孤零零的生物,是一种荒诞而无望的工作。可是,亚哈却不是这样看的,他熟悉一切大小潮流的形势,可以从中预测抹香鲸的食料的漂流情况;也想得出在特定的地方猎击它正常而肯定的季节;因而对于该在这里还是那里去搜索他的猎物的最适当的日子,也就能够得到合理的、差不多是近乎正确的推算了。”  然后是闻所未闻的“定期性”与“移栖”概念:  “事实上,关于抹香鲸常常到特定的海洋去的定期性,倒是非常有事实确凿根据的,因此许多捕鲸者都认为,如果全世界都能对大鲸加以仔细研究和观察;如果把整个捕鲸队的每个航次的航海日志都仔细的核对整理一番,那么,就可以发现抹香鲸的移栖,在不变性上说来,是跟青鱼群或者燕鱼群之类的移栖相一致的。”  再接着涉及到鲸鱼游水的神秘本能与“管道”:  “此外,当抹香鲸从一个食料场移到另一个食料场去的时候,是受了一种必然的本能的指引——也可以说是得到了上帝的秘密情报——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大多是借血管游水的,它沿着特定的海洋线,那么笔直正确地继续向前,游程之惊人准确,是使用任何海图的船只都未能及其什一的。。。前进的路线是严格地局限于它自己的不然而然的、笔直的航迹,然而据说它在这时向前游去的那条变化不定的‘管道’,一般总有几英里阔(大小得视血管的胀缩程度而定);而且在它谨慎地沿着这个不可思议的地带游去的时候,它决不会超出捕鲸船的桅顶瞭望者的视觉范围。总之,在特定的季节中,在那种宽度里,循着那种游径,是可以很有把握地找到移栖的大鲸的。”  因此,亚哈可望在下述两种可能中遇到白鲸:一是在各个著名的食料场上;二是在穿过这些食料场中间的广袤辽阔的海洋时,通过他的诀窍,一路上安排和计算时间,在“管道”碰到它。  尽管有了这许多说明解释,读者当然还是担心大海之无限宽广所必在带来的偶在性与不确定性,所以,关于白鲸的出现,麦尔维尔还有别的经验与说辞,比如“赤道线上的当令季节”:  “亚哈总喜欢认为,如果一切的可能性都可以成为盖然性,那么每一个可能性就几乎是等于必然性了。所谓特定时间和地点,是跟那句术语——‘赤道线上的当令季节’相结合的。因为在当时当地,连续好几年来,人们都定斯发现莫比-迪克在这种海面上留连一阵,如像一年一转的太阳,总预先在黄道带上耽搁一会儿那样。这种地方,也大多是白鲸跟追击者进行生死搏斗(译成‘殊死搏斗’似乎更规范些)的地方,也就是这个害偏热症的老头产生了他那怕人(译成‘吓人’好些)的报仇动机的悲剧地点。”  “裴廓德号”离开南塔开特的时候,其实已错过“赤道线上的当令季节”,无法绕着合恩角向南远驰,然后顺着纬度六十度的地方疾驶,因此他本来须要等到下一年的这个季节。他之所以提前开航出发,除了说明了他的报仇心切,当然还有别的考虑:  “如果不开航,他又得株守三百六十五个昼夜;而这样一段时间,与其教他在岸上焦心迫肠地枯守,那他宁可去做一些零零碎碎的猎击;说不定白鲸在那远离它的定期的食料场的海洋里度过了假期,会在波斯湾,在孟加拉湾,中国海或者鲸类出没的别的地方一露它那皱纹百结的额头。所以,除了地中海的强烈的东风和阿拉伯的热风以外,其他像印度洋的季风,彭巴斯草原风,强烈的西北风,非洲西岸的燥风,贸易风等,都可能把莫比-迪克刮到‘裴廓德号’的环球航迹迂回曲折的大包围圈里来。”  瞧他写的这些风。  有了这许多的说明与讲述,白鲸的出现是否就令人信服了呢?当然不是也不能(如果是,那才叫傻呢)。所以麦尔维尔必须把一切都重新推翻掉:  “不过,就算一切的想法都是对的;然而仔细而冷静地一想,这也似乎还是一种发疯的想法。。。。。。”  接下来,在这一章的结尾,作者写了亚哈近于瞻妄和疯癫的精神状态,那种强烈的复仇意念,那种苦楚与愤怒,灵魂的燃烧,激情与梦境,那种如癫如狂,如疯如魔的状态,这种疯狂之程度恰好对应着白鲸的神秘、凶残与不可捉摸。这段叙述的译文明显有一点跟不上,读完不知所云。我想,一方面,这一段不好译,另一方面,这一段作者本来就不想让你读得很明白,谁能明白真正的疯狂呢?!(这样的以毒攻毒式的疯狂叙述,在古典作家中很罕见,无疑是现代小说的特征)  最后,麦尔维尔把亚哈比喻提升成了一个神话人物:“他的紧张的思潮已经使他成为一个普罗米修斯了。”
  43.第四十五章“宣誓书”。前一章最后被否定的捕鲸经验与秘诀,这一章又进行了否定之否定——用掌故、轶事、传说等,说明了捕鲸的经验的有效性。其中,一只鲸被标枪戳中后,三年后,又被同一个人再度戳中、杀死的故事,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写的的一个短篇小说《牛皮带》:时空中存在着的冥冥中的神秘对应与宿命一样的偶然和巧合。  读了两遍,依然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章要叫“宣誓书”。  44.第四十六章“臆测”。“我”臆测亚哈为了稳住船员,会作出一些调整与妥协,让主趟复仇航行变得像是正常的捕鲸之旅。  45第四十七章“编缏人”。“我”与魁魁格配合编缏,一派闲静恰如梦境。“我”在编缏时的暇想写得很棒:“这种经线似乎是定数,我心里想,我就在这里用我自己的手,投我自己的梭,把我自己的命运织进这些不可更易的绳线里。”  突然,那个桅顶瞭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稻草人这本书主要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