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魅教育的恋爱方程式六步方程式的课程好不好学啊?

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新生儿皮肤糜烂怎么办
新生儿皮肤糜烂怎么办
你好,宝宝的这种症状是属于新生儿黄疸,是需要到医院做一下黄疸值的检查. 面部黄疸为主,是需
新生小儿由于脱去水膘就会有一些干燥脱皮的表现,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脱皮
当宝宝的皮肤出现干燥、皲裂、长湿疹的情况,妈妈们干着急是没有用的。孕婴护理专家建议妈妈们一
你好,宝宝皮肤护理分为以下六步: 1、皮肤清洁:皮肤护理的第一步是清洁工作,宝宝的肌肤也不
小宝宝一般就清水洗澡就可以了,洗完澡后身上可以抹些菜婴儿橄榄油配合按摩吸收
我帮你搜来一招,把芝麻酱涂到胳膊肘那里,15分钟后洗掉.就这么简单,但绝对有效,做3次下来
湿疹归根结底可能由于宝宝体内的某些原因引起的皮肤过敏,不会起一次就不会再起的,特别容易反复
你好,如果小宝宝的脐带发炎的话,你最好带宝宝去医院检查一下的,平时要注意,明天洗完澡之后用
每天用碘伏给他清洗保持肚脐清洁干爽可以用薄纱布包一下以免肚脐侵到尿液注意检查严重的话及时去
新生儿,母亲多抱抱,多说话,让头部躺在大人左臂靠心脏一侧。五六岁的话,那就是大人、家庭环境
宝宝足月但是体质比较差体重偏轻所以经常容易生病,六个月才八斤一个月一斤都没有了有可能是营养
贴那个丁桂儿脐贴,一贴就灵,给她吃婴儿健脾散就好了.一包吃四分之一就可以了.
新生儿消化良多大我BB15天了消化好偶尔吐奶正常每天喝点开水和100毫升左右葡萄糖主食母乳
有时候宝宝就睡觉的时候突然惊醒,也有可能是因为周围的环境突然下载了,这个也不用太担心的。
天啊,这种情况真的很少,第一次听说。确实心疼人啊,那么小的孩子,不过放到观察室你就放心就好
你好,宝宝患有尿布疹的时候,每次要给宝宝清洗干净pp,然后再涂抹一些,护臀膏,或者是金霉素
你好,新生儿脐带出血,这个是很严重的,你一定要给孩子检查一这时要注意,不要让宝宝的脐带发炎
先用碳酸氢钠(小苏打)对水帮宝宝清洗,然后泡一颗制菌霉素,用棉签帮宝宝擦在口疮上,两到三天
病情分析:您好,孩子腹泻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综合症,主要与
BaoBaoLeYao问答历史婴儿湿疹,俗称“奶癣”,是一种对牛奶、母乳和鸡蛋白等食物过敏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给宝宝穿得或盖的太多引起的,建议不要给宝宝穿得太多要有规律,还有可能是牛
落地险是 一种保险,如果婴儿出生以后又意外产生抢救费用,保险可以承担。孩子出生后,可以办理
你好。鼻塞一般是鼻炎所致,鼻炎又是有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以后,病毒从鼻腔进入,
、妈妈的乳房可能因为肿胀(乳汁过多、有疼痛感、变硬)而使新生儿很难吸吮◆ 遇到这种情况、妈
在为新生儿哺乳时,通常会遇到宝宝拒绝妈妈乳房的现象。根据产生原因不同,解决办法也有所不同,
去中医院开名就叫退黄汤,每次在喝母乳之前给宝宝喝!我家宝宝头一个月就是母乳性黄疸,后来开的
【wwqq】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打呼噜的手术治疗? 要根据阻塞的平面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
发现新生儿腹胀,首先应该检查,除了腹胀以外,是否伴有呕吐,若伴有经常性呕吐食物,甚至胆汁或
看你的叙述,你家宝宝肚子涨不哭吗?若不哭不影响他的正常生活你就别太在意了.有空用手掌帮宝宝
一般宝宝胀气的原因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 宝宝进食、吸吮地太急促而使腹中吸入了空气,尤其是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教育,诗意的栖居
我的图书馆
教育,诗意的栖居
&教育,诗意的栖居 徐夕申, 10:06:24第一辑 课堂,快乐的源泉1、搀扶是害,鼓励是爱2、学生快乐的课,就是好课3、找一找我们的快乐4、给学生办“酒会”5、问题,才是课堂的活力所在6、给学生想象的“时空”7、学生把我“赶”下台第二辑 快乐,需要机智1、“渔”字八步2、放手让孩子“走路”3、不良情绪别污染课堂4、课前“几分钟”的魅力5、用“学以致用”上好第一节课6、用“五大理念”走进新课程7、新课程下知识生成的尝试8、习题讲评课的9、让学生的思维点燃教学的动态资源10、走出电子备课的“两大误区”11、走进生活化的课堂第三辑 反思,快乐的动力教师如何进行反思1、对学生“听懂而不会做的”思考2、老师,请你讲慢一点!3、走出“老师讲”的误区4、对学生“问”能力缺失的思考及对策5、探究,不是花样活动6、对学生“作业问题”的思考及对策7、以“五性”作业促教学相长8、让学生在作业中收获着自信着9、让学生自己编教材来学习10、知识在反刍中鲜活11、考前课堂的“六步法”复习第四辑 教育的“储蓄罐”1、“中西药”看“课改”2、新课程需要“透镜”式教学3、缺憾,也是教学教育的资源4、教育拒绝“重复”5、教育的活力源于细节6、多一些教育的“储蓄罐”7、以“教学月”活动 激活教师的“线粒体”8、公开课,给我反思给我动力第五辑 &师者父母心1、师者父母心2、我是当“领导的料”3、学生在课堂上与我聊天4、老师,我没有讲话5、当了一回“调解员”6、宽容也是错吗?8、满口脏话的学生9、与学生谈心的几点体会10、让学生不再害怕家访11、不妨做个报喜鸟12、打造好教育的“狼毒花”13、制造更多的“瓦拉赫”14、用好教育的“病历卡15、没有惩罚就没有保护16、感恩,教育真正的起点第六辑 &把握好自己1、读《论语》话成长2、每天说别人几句好话3、用好习惯打造自己的名片4、做生活的“有心人”5、把握好自己6、万事不能“怕”字当头7、在追赶中生产快乐8、春暖花自开9、我不作弊10、做一头快乐的牛11、BBS的精彩12、教育呼唤“心灵的舞蹈家”——朱永新13、在学习中享受成长的快乐——任雪峰14、教育,诗意的栖居——代安荣15、师爱是舞蹈的旋律——刘祥16、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张卫华17、舞出最美最真的风景——一叶兰舟18、后记
徐夕申, 10:07:35搀扶是害,鼓励是爱&如何帮助孩子的学习?我的侄子读初一时,数学成绩不好,我就担负起辅导老师职责,每天中午总要给他辅导一小时左右。我的辅导,就是把他不会做的题目进行细致讲解。然而,他渐渐养成习惯,总是把他的数学作业和试卷寄托在我身上,让我代他“做”作业——在我讲解后他再做。这样的辅导一个月下来的一次单元测试中,他的数学成绩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仅仅考了个30多分。这现象引起我思考:我的付出很多,而得到的收获很少。什么原因使然?原因很简单,我的“帮助”我的“搀扶”过多,使他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每天中午都到我的办公室来做数学作业。每当他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我不再手把手地教,而是鼓励他自己去思考解决,教他先去看懂书上的例题或者是到辅导书上去找类似的习题,然后再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所谓的“难题”。这样“辅导”一段时间下来,我也省了许多事,在我的不断鼓励下,他的成绩也在不断上升。现在的他,已经读初三,数学成绩竟然考过100分,经常是班上的数学尖子,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总是担心学生知识面狭窄,理解思维能力不高,总是在备课和上课时为学生思考得很多,即使有点启发也是顺水推舟的活,学生在老师精心编制好的一个个问题的“梯子”的“搀扶”下“登高”(学习),往往会造成绝大多数学生“上课听得懂而问题解决不了”和“个个学生以为学习不难,而考起来成绩不理想”的局面。我的侄子他在我细心的讲解下,都能够听懂每道题,而自己做起来不行(考试成绩不好),是我将“咀嚼”好的“营养”给他,是我把一些所谓的疑难问题化解成一个个的简单问题的“搀扶”下学习,他没有自我“消化”能力的增长。另外,还有一件事,我侄子他在学初二物理时,我几乎每天都要问他:“上课听得懂吗?物理好学吗?”他总是很自信地说:“我上课都听得懂。物理简单得很。”而第一次考试下来,成绩还没有达到班级的平均分,考了60分。考不好的原因就是他没有自己的思考,仅仅满足于老师上课讲的知识,而不去深入去思考和实践(以多做促“熟能生巧”和举一反三)造成的“眼高手低”的现象。这样的学习就好比是学骑自行车,老师做个示范动作,讲一下动作要领,学生都听得懂,个个以为这简单,而真正地让学生“上车”一试,通常是多数人摔得遍体鳞伤。没有一定的独立的训练和“练习”,摆脱不了“搀扶意识”,要学会骑自行车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学习也如此。为此,我鼓励他自己给自己找一些习题去做,鼓励他不断地发现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按我的要求去做,对物理有了浓厚的兴趣,成绩在直线上升。记得看书读报时,知道中美两国家长教育的一个比较:一个小孩跌倒在地,中国的父母立即去搀扶,有的还装着凶狠的样子去踢上几下导致孩子跌倒的地;而美国的父母,则是鼓励和引导孩子勇敢地站起来。这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中国的孩子有依赖心理,有埋怨和找借口的心理,中国的父母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时常为孩子去“包办代替”,其实,也是害了孩子,使孩子缺少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独立意识强,自信心强。对以上的两种文化对比,就好比教孩子学骑自行车,中国的父母喜欢为孩子考虑得周全,总是担心孩子摔伤摔疼了,而不让学车的孩子上车试一试、练一练,总是搀扶住车不放手让孩子骑或者是自己直接代替孩子自己在练;而美国的父母,把骑车的要领讲过和示范动作做完之后,就放手让孩子大胆地去练习,哪怕孩子摔得遍体鳞伤也不心疼,就像老鹰教雏鹰那样,把雏鹰推下山崖去锤炼“雏鹰”的翅膀和生存本领。搀扶是害,鼓励是爱。作为教师,面对一些“学习困难、成绩不好”的学生,也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积极的反思,在课堂上是否一味地包办代替地讲?是否总担心孩子不能够独立去解决?是否总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否相信学生,给学生表达、表现的舞台?搀扶,就是不给学生表达、思考、表现的机会,就是扼杀了学生独立发展的“潜能”,不让学生增长“自我消化”的功能。这样,只能培养出“纸上谈兵”和“眼高手低”的“温室学生”,造就的只是一些没有创新能力的平庸学生,是“害”学生。套用生物学上的几个概念来讲,学习和模仿,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是生存的必需;而独立思考,是每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学习行为”,是更好地生存的前提之一。相信学生,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今天,我在初一上生物课时,由学生自己来组织单元复习课。六个学生上讲台的表现,让我免了许多担心。课堂上的笑声,课堂上的抢答声,课堂举着的手,让我感觉到自己以前的课堂缺少一种活力。活力,就是教师要进入孩子的心灵,就是与孩子一起去分享知识带来的快乐。在上课前,我总是担心学生不会复习。但是,这六个学生相互找对方的遗漏疏忽处,总体上完成了复习的内容。而且,每个学生上台说话的风格,提问的方式和内容均不同,也就避免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单一和枯燥。相信学生,就是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就是给学生表现的舞台,就是锻炼学生的能力。在现实的一线教学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搀扶”,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总是怀疑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阔,担心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而过多地讲和练,造成学生会的也讲,不会的也讲,浪费了许多时间。而这样的教学,就是教师一人在表演,是一种声音在传播,时间长了,学生没有自学能力的增长,习惯于老师的“讲”而缺少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功能,这就是“害”学生,削弱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鼓励是爱。鼓励,在于信任,在于放手,在于给学生自由发挥的舞台。教学过程中,就是学生讲错了,这也是一种好的教学资源,让我们知道学生的真实情况,以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教学,进而提高教学的高效性。“搀扶是害,鼓励是爱”,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多一点放手,多一点鼓励,多一点信任,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和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自学能力,真正达到教学教育上的“教为不教”最高境界。学生快乐的课,就是好课什么是一节好课?我先不说,先看看一些评委老师眼中的“好课”。网络上有这样的一个案例:那年,乡评优课的两个选手,借用了我所教的班级上物理课。在他们上过课之后的第二天,我去上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性复习。结果发现班上的许多学生已经回忆不出已学的知识,头脑里没有留下多少知识的痕迹。再把书本上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和考查时,竟然发现有一个班级的学生集体犯了科学性错误,这也就是说上课的老师没有讲,或者是讲错了知识点。但是,从评课的老师那里,我知道了选手老师们的课上的是轰轰烈烈,热闹非凡,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一致认为是“好课”。对这个网友的案例,我想这样的“好课”在热闹过后,又留给学生什么?这样的评优课,这样的好课,奉行的是“老师第一,学生第二”的原则,这是病态的,没有给学生留下“快乐”(学到知识增长能力的满足)的记忆。众所周知,现在许多地方的教育研究部门制定的一节好课的标准的很多具体细则,“什么‘三维’目标、什么‘双基’、什么师生互动、什么情感交流、什么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等。在此理论指导下,一些所谓“聪明”的老师、教研员和学校管理者认真钻研“好课”的标准使其简单化,提出以“一节课上,学生举手多少次,有多少人回答了问题,是否有学生的小组讨论,是否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多少次,是否有角色扮演等,是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根本的细则来作为评价一节课是否是好课的标准。于是,许多老师为了获得一些晋级或者是评职称所需要的证书条件,往往抓住各级的“评优课”和“公开课”这些“救命的稻草”,吃透评委心理和评比标准来获得“一节好课”这个“资本”。于是,在上课时,没有必要进行讨论的地方设计了学生讨论,没有必要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地方出现了小组合作,根本不需要多媒体的课堂出现了多媒体的运用,根本没有必要让学生表演的地方设计了学生的简单表演,以此来制造一些所谓好课的“肥皂泡”,制造课堂上的热闹假象来走过场,不以学生是否真正学到知识、增长能力为根本目的去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设计精彩的“表演”,以牺牲学生的真正“快乐”来满足评委。这些追求的是一节好课的一些表面的热闹现象,而没有抓住一节好课的本质特性。我认为以上的好课标准均是以“学生是否快乐”为根本派生出的表象。在我看来,好课的标准不仅仅是让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满意,也不仅仅是让学生满意,而是学生深刻意义上的满意——快乐。课堂,是制造快乐的场所,好课的源泉在于让学生快乐,让学生快乐于他们长了能力,快乐于他们获得知识的喜悦,快乐于他们的潜能被激活,快乐在于他们表现欲被点燃,快乐在于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一堂好课,不在于教师预设和表演得如何精彩如何巧妙,不在于学生参与了多少次,也不在于师生互动的频率的高低,而是在于学生是否真正享受到成功体验,是否真正学得快乐,是否真正把自己的喜悦表露出来。老师,就是唤起学生快乐的人,就是为学生制造快乐的人,就是让学生发现和创造快乐的人。教师要让学生在群体的生活和学习中体悟到快乐的滋味,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能够自由翱翔,让学生在自主努力的过程中释放自信,享受成功的喜悦。课堂,就是师生释放快乐细胞的舞台。一节好课,就是快乐在课堂上的一次演出。一节好课,在于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知识的魅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让每个学生触摸到自己的成长细节。一节好课,还在于课后,学生能够从内心溢淌出“我是开心的,我又学到了不少知识,我有增长了本领和能力”的“作文”。一节好课,在于学生课后把课堂“搬向”家长和伙伴——在与家长闲聊或与伙伴游戏时“炫耀”自己课堂中学来知识和本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一节好课的标准在于学生“快乐”两字,在于老师给予学生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自己也能够“生产”快乐。那么,学生的快乐在哪里?快乐在合作,快乐在发现,快乐在表述,快乐在解决,快乐在展示,快乐在创造。要上好一节课,上课教师“客体”的一切努力和聪明,都应该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快乐”两字做文章。找一找我们的快乐当我随着上课的音乐声走进初二(1)班的教室,学生们就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好酷啊!”接着就是一阵嬉笑声。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大概是我从不照本宣科地上课,而是根据自己的思考来设计课堂结构,学生学得轻松;我的课堂时常把知识变通俗化、幽默化,各种比喻和修辞手法的语言时常“捣乱”课堂。为此,我的课堂中,学生时常爆会发出阵阵开心的笑声。我知道学生为什么会笑,是因为我刚理了发,头上还保留着理发师的杰作,一改以往的胡子拉茬,头发老长的模样,给人看上去突然年轻了许多的感觉。为使班级安静下来,我摆了摆手,学生也就习惯地停了下来。此时,准备按往常一样上课的我,突然灵机一动,决定改一下教学方法。我微笑着对学生说:“既然大家这样夸我。今天,这节课就来个‘相互找一找别人的优点’,让大家相互夸一夸,好不好。”同学们见了立即欢呼雀跃起来,冒出阵阵暴雨般的掌声。掌声过后,我说:“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了解自己 增进健康——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我们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就必须从赞美别人开始,从发现别人的优点开始。这节课,我们的规则是:每个同学上讲台,找出三个自己的好朋友,让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优点。其他同学结合自己的观察,用一张纸写下他的优点。”我开展这样的活动的用意是,本节课的知识比较简单,学生自学就可以完成,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去建立良好的情绪,以好的心态去处世。但是,学生的自学也许不能够真正地完成教学大刚上的教学目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古老部落“惩罚做错事”的人的特别办法,大概的意思就是让做错事的人站在中央,全体部落的人围着他,一个一个地说他做过的好事或者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优点,最后,大家一起跳舞来庆祝犯错的人获得新生。这个部落的故事给我的启发就是:夸夸优点找找长处,不仅可以帮助做错事的人改过向新,而且还可以给人重新找到自信和树立健康的心理。接着,我问:“谁来当主持人?”王也,班上最矮的男生,也是我认为可爱的一个小男生,也是班级中的活跃分子。在学校的文艺表演中,他说的相声获得了一等奖,他身上的“幽默细胞”多。此时,他小孩子似的站了起来叫道“我、我”。其他人也跟着起哄叫“王也”。这样,我就找了这个在班上比较活跃的一个学生上讲台来主持。他先按学生的学号开始点名,被点名的学生上讲台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接受好朋友的夸奖和表扬。他的主持风格,给教室带来了许多生机。一开始,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是一些形容词,如“勤奋、好学”“诚实、可爱”“助人、大方”等。为此,我提醒大家应该用事实来说话,最好举出一两件事。接下的学生,也就认真地思考别人值得夸奖的事例。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度过,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轮到,有点不高兴,嘴撅得高高的。我说:“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才让那些学生脸上有了“灿烂”。在下一次的课上,不知是谁把班主任闵老师也拉进了我的课堂,鼓闹着班主任上讲台接受“夸奖”,班主任说的两个好朋友,是班级中成绩差的学生,那两学生很害羞地站起来,说了班主任关心和帮助自己的事例。化了半节课左右的时间,剩余部分的学生也参与了“找一找优点”的活动。接下来,我带着学生把书本上的一个关于心理健康的自我打分的表格和一些“保持愉快的心情”的方法学习了一下。这样的课堂,尽管用了两课时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但是,我觉得值。因为我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学生也学得快乐和开心。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少回答问题,课余时间也很少与同学交流,而在这次活动中练了胆,也变得自信多了。其实,课堂,就是制造快乐的“车间”,就是生产喜悦的乐园。而快乐来自心理的满足,来自自我价值的展示。我们教师应该是制造快乐的催化剂,让学生有获得知识的快乐,有增长能力的喜悦,有开阔视野后的满足,我们需要更多的快乐!&给学生举办“酒会”当我夹着书本踩着上课的铃声走进教室时,一股浓浓的醇香“扑鼻”而来,因为早在两个星期前,我就告诉了学生,今天要给学生开个“酒会”。这上课的铃声,是快乐使者,给50位学生的脸上涂面了一层兴奋和喜悦。我的到来,不仅是个酒会的主持人,更像是一个乐队的指挥家的到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与酒共鸣”的“酒精演奏会”——不是“舞会”,是真菌带来的“酒会”——学生翘首而盼好久的“酒会” 即将开始。那是两个星期前,我根据教材和大纲上的要求让学生回家后,按照书本上的操作过程和方法,提前用米饭来动手做自己的“甜米酒”,下星期上课时要求每人都要把自己做的酒带来开“酒会”。这也就是今天上课的新内容——“制作甜米酒”的小探究活动(课时安排为一节课),也是学生十分激动的原因。“同学们,今天大家带来了酒,我们就不上课,开个酒会怎么样?喝酒品酒谈酒。”我说。“好!”、“万岁!”“哦!”——学生个个激动得忘乎所以地大叫大喊加暴雨般的掌声,教室里好象是被我放了颗“原子弹”,他们也不顾隔壁教室有人在上课了,就连少数几个平时上课不太爱说话、不喜欢表现的学生脸上也涂满了“阳光”和喜悦。我见状,立即做了个专业体育裁判员喜欢做的“停止”的手势,学生也很乖巧地,像是训练有素的球员,见了手势就马上停止,教室一下就静了下来。“同学们,我们想一想,我们在课堂上,到底怎么开这个酒会?”我接着笑着问大家。学生被问住了,好久没声音,学生们多数人的目光撇开了我,做出沉思的样子,或许也有少数人心里在想“千万别叫我说”,在心里挂出“请不要打搅”的门牌。等了一会儿,一个受酒精分子刺激了的“活跃分子”终于开口:“这不简单,不就是大家一起喝酒吗?”其他学生听了哈哈大笑,随即也一起附和说:“是啊!”“这也太没有创意了,也太平淡了。”我说,“我们要在玩中学,学中玩,千万别一本正经地学,那样会把自己变成‘书呆子’的。”学生听了又一次地开心得哈哈大笑。“我想,今天的酒会,不仅要评出好酒,选出‘品酒师’,而且也要评出最佳的酿酒师。”“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于是,我就宣布“酒会”的规则:前后座的四人一小组,相互喝自己做的酒来品酒,各小组评一个最好的来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评比。学生们在我宣布开始之后,个个乐兮兮地笑着喝起了酒,男生用吃饭的汤匙挖着吃,个个做出喝酒的夸张状——嘴巴张得好大,小声说着“好酒。再来一碗”,在男生眼里,自己组里的每个同学做的酒都是好酒;女生很文雅地用牛奶饮料的小吸管挑出一点点很文雅地细细地尝,然后,十分严肃而认真地说出她们的感受进行评选最佳的“米酒”。在学生进行小组评酒时,我就在教室里转,走到哪,那里的学生个个争着要我亲自“喝”他们做的酒,于是,我时而尝一下大个子的酒,时而又喝了小个子学生给我的酒,尝了男生做的酒,又喝了女生自己做的酒,“吃了东家又喝西家”的我俨然像个馋嘴的“酒鬼”,喝得满嘴是酒气。哈哈,你也不可这样认为我是“馋嘴老师”啊。千万别这样看我,其实,我是在分享学生的快乐啊,同时,我是在寻找教学的源泉啊。看了、喝了每个学生自己做的酒,我心中对每个学生的酒的质量,有了了解,同时也就确定下“酒会”的下一个阶段的主题——学生谈谈自己做酒的过程与体会。在各小组都完成了“品酒”,确定了自己的代表后,把他们评选出来的一杯酒送到了讲台,由我来评。于是,我开始点“将”(让学生说各自推选的理由)和“评”酒了。“张立的酒味道很好。你的酒是怎样做出来的?请你说说做的过程?”在总结一个学生的发言后我说。其他学生听了马上要抢着替她说,被我制止了。她满脸通红地难为情地说:“我是从菜场买来的。不是自己做的。”其实,我看了她的酒,喝了点,就知道她没有按我的要求回家自己动手去做。通过我刚才在学生分小组品酒时的“转圈”,我了解到全班有20几人的酒不是自己做的,而是买来的现成的甜米酒,对他们我没有去训斥,而是婉转地提醒。“你很诚实,值得表扬。是啊,我们的一些同学的理想不是酿酒师,这是好的。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是,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方位的,最好能够按老师的布置来完成学习要求,去动一下手去做一做,开展一些实际操作的尝试,增强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对以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我对这些买酒来的学生婉转地点评了一下。我接着说:“好,有谁能够把自己酿酒的过程说一说。”于是,不少学生开始举手,把自己的操作过程讲了一下。其实,这些过程在书本上都有详细的步骤介绍和说明。在让几个学生把自己做酒的步骤讲过以后,我把李明的酒给拿到讲台上,他的酒还是米饭没有发软,没有酒气。我问他,你的酒是怎样做的?他把自己的做酒过程讲了一下,与书本介绍的操作步骤一样。我就问:“既然你的做法是按照书本上做的,可是为什么没有酒的味呢?有谁能够来帮他找一下原因,他做的酒怎么没有酒味呢?”学生听了,有的说是酒丸放少了,有的说是米饭没有煮熟或者是煮的时间太短,有的说是做的时间太短等。后来,李明自己告诉大家,他的酒是前天才做的,他提前了好几天就拿出来了,当然就没有酒味了。我告诉学生,酒丸的发酵需要一定的时间,提前了就不成功,科学是来不得半点急噪和肤浅。当然,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其他同学讲的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也是引起米酒不成酒的因素之一。解决了酿酒的操作过程后,我对学生说:“在春节期间,我们这里的许多人家都要请做酒的人来家里做上些甜米酒过年。到时候,我们可以不去花钱请别人帮忙做,我们自己做,或者也可以当父母的助手。”学生听了高兴地说:“是啊,这太简单了。我肯定是自己做。不用请别人做。”“可是,有时候我们自己做的酒没有菜场上买来的甜米酒好吃啊,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趁热打铁地继续延伸着问,同时,我一手拿了一杯学生从菜场买来的现成的酒喝了一口,另一手拿着一碗学生自己做的酒尝着,我的眉头则帮助我展示自己的感觉。学生见了,有人说:“菜场买来的酒加了酒厂里的白酒(我们这里有个酒厂)。所以比我们自己做的好喝。”“对。大家听说过‘调酒师’这个职业没有?他们做的就是把各种酒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调和,就会调出各种口味的酒。其实,我们家里买的许多酒,多数是用粮食酿出的酒,然后加水兑成的,也有的是用酒精直接兑水调出来的。”我说。“那么,酒精又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是酒丸。”“酒丸,就是酵母菌,真菌的一种”。“是真菌发酵来的。”学生听了抢着说。“对。我们用米饭酿酒加的酒丸,就是一种真菌——酵母菌和其他真菌的集合体。它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比较广泛,有谁能够再举几个例子?”我说。“做馒头”、“做烧饼”、“做油条”、“做面包。”————“叮呤呤——”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一个个意犹未尽地,感觉到这节课过得太快了,依依不舍地看着我离去。课后反思: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完成教材中的“小制作——制造甜米酒”。在这节课中,我以品酒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活动来组织课堂,以生活、生产中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生活中产生问题,并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并将学习到的新知识运用到生活、生产的实践活动,来解决实际问题。至于一些学生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动手做,也进行了婉转的提醒,事实上,有不少学生有不做作业,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现象,对此需要引导和提醒,而不是去训斥。教学其实也包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方法的传授,而且也有思想的引导。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知道:只有学生喜欢的,只有学生高兴的,只有师生互动的,只有与生活、生产实际想联系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充满着快乐、充满着智慧火花的课堂。问题”才是课堂的活力所在面对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到底怎么上?我思考着:是照书本的《致同学们》的内容来上,还是另一种方法来进行呢?书本上的内容,也就是以一些与生物有关的高科技的图片和介绍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热情。因为我今年教5个平行班的初一生物课,且是下午三节课连上,我先是在一个班级按配套的参考教案上了一节课,觉得学生没有什么兴趣,我自己也没有上课的喜悦。于是,在另一个班上本内容时,是第二次上同样内容的课,我稍微改了一种教法,按自己的设计的教案上,效果稍稍好了点。到第三次上时,我已经筋疲力尽了,怎么办?是让学生自习,还是马虎点上?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样,毕竟是学生刚跨入初中的第一节生物课,不能够给学生留下一个不好的“第一印象”。于是,我脑子里想办法,尽量自己少讲,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我采取了“学习由学生作主”的办法,没有预设地进行了下午的第三节课。简单地例行了上课的礼节后,我说:“首先祝贺你们跨入初中阶段的学习,这说明了我们不再是小学生了,是一个中学生了。中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自主而积极的学习,是一个敢于思考和提问的学习。只有敢于提问和积极思考、积极发言才是一名合格中学生的必备的素质。”学生听了,个个自觉地把腰挺直了。“下面,请同学们就生物学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知道答案的同学请举手来帮助他们来解答。”有几个好表现的学生举手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另一些学生站起来进行了解答。我及时地对每个问题作了总结性地发言。“还有没有哪个同学有问题?没有,我就来提问了。”“下面,我先提个问题:假如把一个女生的心脏与另一个男生的心脏成功地对换,你们想想,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发生?”课堂一下子炸开了锅,学生们自由议论开了,我用手做了个暂停的手势,让学生举手一个一个地发言。学生甲:“会有不适反应。”学生乙:“心跳不不正常,可能加快,也可能减慢。”学生丙:“呼吸会发生变化。”学生丁:“性格会发生变化”学生戊:“女生会长胡子——”面对一个接一个学生的激烈发言,我只是微笑着说:“你讲得有点道理。同时,说明你对生活比较关心,有学习生物的天赋。”发言的学生听了,一种自豪和满足写在了脸上。当学生发言结束后,我没有说正确的答案,只是对学生讲了以前在一个杂志上看到过的两个医疗案例。第一个故事:美国有个男子成功地换上了一个车祸中死亡的妇女的心脏,痊愈后不久,该男子的性格和习惯发生了变化,对自己以前的生活和熟悉的人、事没有记忆,而把自己当作了那个妇女,熟悉那妇女的生活——学生们个个睁大眼睛、认真地听我讲着故事。接着,我有开始讲第二个故事:一个英国海员在换心脏时,由于医院里没有人的心脏,就给他换上了一头猪的心脏——。学生不等我讲完,就有人激动的说“那人有猪的行为、习惯。”我说:“是的。”我接着启发着对学生说:“这些医学上的事例,给我们什么启发和联想呢?”学生说:“人的思维和习惯不一定仅仅是由大脑决定的,可能与心脏有关系。”我说:“我也这样认为,但是要真正的验证这样的观点,还需要我们努力学习,等你们长大后以科学的实验来证明这观点,说不定你的发现还会获得医学上的诺贝尔奖。”学生听了,不少学生表现出要争取去获诺贝尔奖的样子。
徐夕申, 10:08:27接着,我又问学生:“我们知道人死了以后,肉体会腐烂而消失的。你听说过肉体不腐烂,从几百年以前一直保存到现在的事吗?”其中一个学生举手说:“我看过这个故事,是一个中国的老和尚,他在临终前的几个月吃饭而是喝中药熬的汤,——现在,他的遗体被日本鬼子抢去,还完好没损地保存在日本。”学生把他知道的故事讲完后,我高兴地对全班学生说:“这个同学的课外阅读面比较广泛,值得我们学习。他讲的是真实的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个遗体不腐烂呢?想不想揭开其中的奥秘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这个世界十大生物之迷的揭开,还要等我们同学的努力学习去解。有没有信心?”我鼓动地说。“有”。学生叫了起来。“其实,生物界有许多迷等着我们去解。只有现在学好各门文化知识,我们才能够揭开其中的迷团,更好地为人类造福。同时,我们也不必要过分相信书本。”我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地说。“我国的航空事业发展的比较快。做了许多科学实验。大家想一想,如果把一粒辣椒的种子带上太空一段时间后,该种子回到地面后,会有什么变化?”我接着提出生物科技与生活结合的话题。学生不知道,盯着我看。我说:“我们的菜场就有这样的蔬菜买。”学生听了,兴致更浓,急等我说出谜底。我说:“我们吃的一种比较大的辣椒,就是这种蔬菜。它的生物上的学名叫太空椒。”“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一个学生插嘴说:“是太空的环境引起它的基因发生改变的结果。”“说的对。我们人类正在开发基因工程,到时候,现在的一些疑难杂症有可能通过基因的改变来解决,这些病又可能就像感冒一样的容易治疗。”“叮呤呤——”下课的铃声响了。学生们一个个脸带遗憾,依依不舍地极不情愿地看着我离开。我心里高兴,这节课将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反思:课堂,由学生作主;学习,由学生作主;教学,由兴趣开始;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由学生自己回答。老师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只是适当地抛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答。只有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能够积极解答问题,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才是积极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才是真正的学习;只有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只有出现“问题”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学习,按学生的兴趣出发,按学生心中的问题出发,按学生的快乐和满足出发,才是收获知识的开始,才是创新课堂的开始。给学生自由想象的“时空”当我随着上课铃声步入教室,教室里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们在积极地期待我的到来。因为今天上课有小品演出。在上次上课结束时,我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让他们预习新课“生态系统”并让他们分成四人一小组,分别准备一个有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关系的小品节目。当我宣布小品表演现在开始时,下面的“我!我!”的叫声一下子象波浪一样涌起。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说用抓阉的办法来决定上来表演的小组。当我宣布要上来表演的小组时,下面又立即来了掌声。下面这是二个小组的精彩演出实况。第一个小组的甲学生先上讲台用讲故事的口气开始了他们的演出,甲说:“很久以前,生物圈这个大家庭里发生了一场争论,他们到底在争论什么呢?下面请看我们这一小组给大家带来的小品表演”其他三个学生一边走一边争吵着“我的本领最大”上来了。扮演生产者的乙同学说:“请大家来想一想,如果没有我,他们能活吗?是我在生物圈的作用最大,本领也最大。”扮演消费者的学生丙立即反驳说:“我吃生产者,你被我吃,是我的食物来源。你只能为我服务。我的本领最大。”丙说完张嘴向乙做了一个夸张的“吃”的动作。乙吓得赶紧跑。“哈哈,你们都别争吵,没有我,你们也不能好好地生活。”扮演分解者的学生丁,不急不慌地一摇一摆地上来了。“你吹牛!”乙、丙两人听了一起来对付丁。丁慢慢地说:“如果没有我的存在,现在的地球上到处都是你们的堆成山似的尸体或遗体。是我可以把你们的尸体、遗体变成你们的食物。没有我,你们就没有食物。大家评评,是不是我的作用最大本领最大啊!”乙和丙听了,在一旁低头想了一会儿,忽然一起异口同声说:“没有我,你也没有食物,也会饿死的。你是依靠我来生存的。看来你必须依赖我而存在。我的作用大本领大。”这时,甲跑上前说:“你们别吵了。生物圈中,你们一个都不能少,谁也离不开谁。你们大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都在发挥自己各自的作用。”甲接着又说:“生物圈是这样谁也离不开谁。其实,我们这个社会也是个大家庭,谁也离不开谁,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才会有繁荣才会不断地发展。感谢大家,我们的演出就此结束。看了我们的表演,你们学到了什么?又懂得了什么?”[评价]:现在的学生比我想象中学生的能力要强的多,尤其是城市里的学生。孩子的快乐就是和同伴交流,得到同伴的赏识,来自于学生共同的兴趣,来自于情境的感染,来自于对问题探究的欲望。学生之间的合作是教学的驱动力,因为合作学习最能挖掘知识的潜能。课堂的艺术不在于传播,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赞可夫:“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另一精彩演出小组的实况是他们其中三人分别讲了一个场景,一人做开场白与总结性的发言。开场白:“你们知道吗?很久以前水星上、土星上、火星上都有生命存在。为什么现在没有生命呢?下面请听我们小组给大家带来的故事。”第一个学生的故事:“我是远古时期从水星上来到地球的生命---植物,也就是地球生物圈中的生产者。几亿年前,我们水星上到处都是植物,没有动物,也没有细菌、真菌等分解者。我们开始生长的很繁荣,后来,由于我们相互之间争夺养料和食物,结果到最后我们都没了养料和食物,一个接一个枯死。我是其中的唯一被带到地球来的幸存者的后代。看现在,我们的子孙对繁荣。地球才是我们的家啊!”第二个学生的故事:“古时期从土星上来到地球的生命---动物,也就是地球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几亿年前,我们火星上到处都是动物,没有植物,也没有细菌、真菌等分解者。我们开始生长的很繁荣,后来,由于我们相互之间争夺养料和食物、相互残杀,结果到最后养料和食物一点都没有了,我们的祖先一个接一个枯死。我是在一次旅行时到了地球。在地球上,我有了生活的环境。看现在,我们的子孙对繁荣。地球才是我们的家啊!”第三个学生也是用类似的方式讲了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在火星上的悲惨故事。总结性的发言:“地球上的这三者,应该相互依靠、学会帮助,才有幸福的家庭啊!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中的生物,才能有我们人类的发展和繁荣啊!”这样的故事,在我十几年的教学中第一次听说。看来,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是啊!“只有杰出人物才懂创造,平庸之辈只会拼凑”。一节课,就这样在学生的演出和掌声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学生还依依不舍地看着我回办公室。他们还一致要求,以后要多上一些这样的课。[反思]: 学习,不仅仅是去接受知识,而且也是运用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接受,去运用知识,让知识活起来,只有知识活起来才能化作为力量和能力。在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精神,才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促使学生自己主动、自觉去学习,从而使他们会学、爱学、乐学、学得轻松而愉快。看来,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更是课堂上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的投入程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产生的困惑等,都是课堂的可贵资源。这些活资源往往是神来之笔,是深入展开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纵深发展、激发学生独创性的重要火花。学生“赶我下台”今天,随着上课的铃声,我跨进八(13)班的教室,准备上课。下面的学生不高兴了,有人带头“闹”了起来,声音渐渐大了。我静下来一听,原来,他们要“赶我下台”。不要我上课,这真是一大悲哀。我这人还有点坚强,我不悲哀。听我慢慢地把话讲完。 & && && && && && && && && && && && && && && && && &&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故事的起源是我上次上课结束时,留下了话,点名让六个学生当小老师来学习今天的课。“老师说话要算数,否则的话,老师就是言而无信之人。”这声音从学生的心底和几个胆大分子嘴中刺激我。我失去了表演的机会,只好灰溜溜地坐到教室后面,去充当一个学生,或者是一个听课者的角色。失去上课资格的我,心里不服气,就在下面认真地听,认真地记录,努力去寻找和捕捉“小老师”的失误和不足之处,也好杀杀他们的威风。第一个上场的学生,讲得是一些基本的书本知识,没有什么把柄给我。我想,他联系生活和结合实际的问题,没有讲到。我在记录本上,狠狠地画上个记号,以待他们讲完后,我来出他们的“洋相”,或者是让他们觉得我这老师也有点道道。 & && && && && && &随着三下有规律的掌声,第二个小老师有登场了。他讲的问题中,把前一个学生忽视的问题,给补上了。哎,看来,我这老师只好任学生“欺负了”。但是,我不放弃,期待下面的学生给我“教训”他们的机会。 & && && && && && && 好,机会终于来了。第三个学生竟然敢讲一些书本上没有的话题,讲一些与书本知识结合、在生产、生活中运用新知识的话题。我“幸灾乐祸”地听着,记着,想鸡蛋里挑骨头。一个话题出现后,起来回答的第一个学生没有答完整,我想这有机会了。那知道,那“小老师”没有接着讲下一个问题,而是问了一句“还有谁补充”,再看教室里“手如树桩”般林立,第二第三个学生的补充,把我心里想补充的给讲、抢了。“难道,这般学生是猴崽子。竟然能够钻进我的肚子里”,哎,真对付不了他们。 & && && && && && && && && && && && && && && && && &时间过得真快,离下课还有5分钟。六个学生,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把今天要讲的内容给讲得头头是道。见学生讲完,我真准备上讲台去总结。我之总结,也就是想把本课的知识给整理一下,给列个框架,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突然,班长突然站起来说“我来小结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这班长,我没有让他准备啊,也没有让他来小结啊!他一小结,竟然滴水不漏,还招来了下课的铃声。这个“半路上杀出的程咬金”,又一次抢了我的“饭碗”。看来,我该下岗了。怨,只怨自己把他们给“宠惯”了,把我“师傅”的一招一式都学透了。看来,我得不断钻研一些“绝招”或者是新的“套路”,否则的话,“学生赶我下台”的日子不远了,我真该下岗了。 & && && && && && && && && && && && && &这次“悲惨”遭遇的深刻教训,也算是学校领导要求的“教学反思”。一是我在过去的一年中,给他们当小老师的机会太多,让他们得到了锻炼,强了内功。尤其是还允许他们带摄影机来拍了课堂实录,刻了光盘给他们。二是我的“一言堂”意识的丧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表现欲在我课堂在放牧。三是我必须继续深入钻研教材和本学科知识,以防被学生“俘虏”(学生的提问,我答不出要出丑);再就是研究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更开心、更自信。
徐夕申, 10:09:43“渔”字八步“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科技发展部原部长朱丽兰说:“面对知识经济,最重要的是3种能力的培养:第一种就是学习能力的培养。现在主要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因为现在已经到了“没有学习能力就无法适应知识更新速度的时代”。第二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是处事能力的培养。任何一个创新都不可能是一个人来完成的。在未来的世界里。只有会合作会处事才可能有发展。”人类发展的关键在于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生成过程的训练,学习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在教学中,更重要的就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养成,也就是“渔”的能力的养成,是“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鱼”。新课改的出发点之一也就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一、 & && && & 背——积累知识的银行朱熹提出:“熟读精思”的原则。背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知识点或者是概念)的理解,提高阅读和分析能力,锻炼记忆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作文能力。有则外国谚语则说:“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可见,背诵是学习中一个重要方面。单从心理学角度讲,没有记忆就没有背诵,背诵是记忆的结果和表现。俄国伟大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曾把记忆称为人一切智慧的根源。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想三个环节。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而文章的背诵,基本上属于逻辑记忆。美国著名学者彼德•圣吉博士说,其实8岁前的背诵很重要,它有助于培养专注力;而专注力又有助于培养思考力。更重要的是,私塾里“集体背诵”的方式,有助于“未来融于学习型的组织”。现在强调“背诵”,其根本目标不在于机械地“记住”,而在于“积淀”,而在于通过“背诵”培养语感,做到琅琅上口而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被古老的中华文明验证了几千年的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正如你想盖房,但你又不愿去买砖瓦,你拿什么盖?背诵的知识,就是那盖房建厦的“砖”。个人认为:学习,尤其是对基础的知识的学习,必须要背。背诵,是记忆,是掌握知识的第一步,也是学习的开始。没有字母、单词、公式、定理、原理的记忆,就谈不上有进一步学习的可能性,更没有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元素符号的记忆,那么,就谈不上写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就很难把化学学好。学习外语,如果没有字母、单词的背诵、记忆,也就没有继续、深入学习的可能。当然,背也有其中的技巧。新课改,也需要有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的前提,没有对最基础知识背诵的环节,其他任何环节都是“缘木求鱼”的无知。有人说,知识就是财富,我说背诵就是在一点一点地积攒财富,更是书写“人”——一个有文化底蕴、文明素养的根本,是汇聚成海的涓涓细流。二、 & && && & 疑——探测知识的仪器光有背诵是没有真正的学习,这样的头脑就是装载知识的容器,这样的学习效率也是低下的,只会造成读“死书”的“书呆子”,学习必须有自己的思考,有思考就一定有“疑”。“授道解惑”是师之道;“解惑”更是“学之道”,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最终的归宿。北宋的张载说:“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只有有“疑问”,才是真正的学,才有长进。南宋的学者又进一步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进一步学习的阶梯。“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同时,质疑的过程蕴含着创新的萌芽,也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学习能力培养的起点。老师要积极地创设“疑”的情景:老师要对知识巧设“疑”,可以在难点处设疑明理,理解新知识;在关键处设疑,引发思考,激发探究意识;在重点处多设计一些有台阶的疑问,给学生一个积极思考的欲望;鼓励学生有“疑”,可以故意把问题讲错,可以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问,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有发散思维。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体制,应该有一条,那就是教会学生生成“疑”的方法,把有学生“疑”的多少和质量当作一种教学评价手段来考核。三、 & && && & 问——挖掘知识的铁铲学习就是掌握“学问”的一个途径,有“学”就必须有“问”。“疑”是“问”的前提,“问”是“疑”的必然。“千学万学在一问”,有疑,就有问,有问才有学。古人把知识称之为有学问,也就强调了“问”的必要与重要。古人有许多论述,如孔子主张“多问”、身体力行地“每事问”、“不耻下问”;“以求解其惑之谓而言之问”“善问善答,则学日进矣”。问,是获得知识的手段之一,是学习进步的标志,是“会学”的一个“外显”指标。在学习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是挖掘知识的一把铁铲,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保证。在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问”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问”,首先是创设一个学生“敢问”的民主的空间,其次就是教会学生“善问”的技巧,可以给学生营造“乐问”的氛围。我所在的学校,有个班主任要求学生每周必须向各任科老师问2个以上的问题,将问的“问题”先写在一本习题本上,每周进行检查学生“问”的情况,以此促使学生去“问”,慢慢地“会问”“善问”而养成喜欢“问”的习惯。这样的做法,使学生去思考着、找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问和难点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自己成长和进步的问题。一段时间的实践下来,效果不错。如果每个学生都自觉地准备一本问题本,自己设计问题,上课时带着问题学习,那样的学习效果就更好。这样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个新理念。四、 & && && & 思——锻炼思维的燃料如果一有问题就去问,也是不能够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还必须要“思”。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认为:“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把学习中的背诵、疑问、与思考黏结起来。“学卷有疑,有疑而思,思而有得”。一方面,在上课时,老师的一个问题出来后,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而不是自己马上把答案说出,或者是由成绩好的学生回答出,应该有思考自己动脑的时间和过程,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到学生苦苦思索而想不通的时候,我(老师)就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讲而又讲不明白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独特的思考和反思,思考是否有其他的答案,反思解题的过程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等,以此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这样,才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地有发展。一旦学生有对学习的知识的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习也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老师应该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培养,让学生要把“思”当作吃饭一样,这才是老师“渔”的本质之一。五、 & && && & 辩——开启智慧的钥匙孤陋寡闻,一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不同的意见可以是问题考虑的更全面。辩论,可以促使思维加速,可以是思路开阔。王守仁:“以求精其察言谓之辨”,辨,既是思维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结果,更是能力的提升的途径。通过辨,可以反复验证思维过程中提出的种种假设,剔除错误的、不合理的,取得正确的,进而获得可靠的科学的合理的结论。这样,形成科学的、明确的概念,掌握确切的知识,提高学习本领。对一个问题、结论、科学理论、科学概念等的认识,不仅要学生有求同思维、顺向思维,更要有求异思维、逆向思维。不仅要有严密的抽象思维,也要有生动的形象思维;不仅会运用收敛思维,而且善于运用发散思维;不仅要有科学的逻辑性,而且应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辩,使知识更清晰,使思维更活跃,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辩论会”、“小组讨论”、“正反方的对抗赛”等形式来养成学生的“思辩”能力,可以给学生一些逆向思维的训练的作业和集体辩论的指导等。通过“辩论”,促进师生的情感,加深学生之间的交流,拓展学习的内涵——学习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六、 & && && & 用——提升知识的马达任何一种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用”——用学习来的知识为社会的生活、生产服务,为推动人类的发展服务。只有用在生活、生产上实践和检验过的知识,才记得最牢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的就是要在实践中去把握知识。在教育教学中,“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在做习题中运用知识,是教学的必然;在生活、生产实际中运用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需要,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前进的需要,是学习能力的具体的体现,更是教育的最终需要。人类发展的关键在于知识的运用,知识的运用是人类生存的要素之一。从不同的角度运用知识,知识才能活,只有活的知识才能成为力量。用,是提升知识和能力的马达。新课程比较注重知识在生活、生产上的运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丰富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在上课时,在书本之外可以找一些生活、生产中的知识的实际运用的事例来激活知识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也可以布置一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到生活、生产中实际运用的作业,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的知识,这样知识对学习者来说才记忆得牢固,才更有价值。新课程的改革,已经在这方面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许多“桥梁”和载体。七、 & && && & 创——催化能力的酶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最高境界。把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综合,创造出新的东西。“只有杰出人物才懂创造,平庸之辈只会拼凑”。创造性思维是指用一种新的方式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人的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创造能力的途径有许多种,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的途径: & && &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造能力训练。这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它要求教师在进行系统的知识教学中渗透创造教育,即在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美术、劳动等课程中进行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达到学习能力的养成。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以应用以下的方法:(1)激励讨论教学法。“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陶行知)。创造能力的培养一定要保证学生交流活动的进行。讨论是交流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组织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自己解答问题,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不满足于现有的结论和答案,为此,可以组织学生间的互相激励和讨论。(2)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创设与所教内容有关的情境或问题,让学生在规定情境中去体验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3)开展实验和探究教学法。把教学和实验结合起来,把知识的生成与学生的探究结合起来,通过自主探究和实验探讨知识发展的规律。鼓励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多组织和开展一些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实践来亲自发现、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发现的艰辛及成功的喜悦,并通过这种方法学到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2.开设专门的课程。现在的一些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课,可以当着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系统介绍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专门的思维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 & 3.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和比赛。可以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活动时间组织兴趣小组,教授发明技法,让学生动手制作。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开展一些类似的比赛活动。总之,新课程的改革,立足点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努力而努力,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积极地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更要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而加大力度,高速地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养成。 八、恒——提炼能力的熔炉最后,对一个人的学习来讲,必须有恒心,学贵于恒。“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只会是半途而废,只会是“一知半解”“功亏一篑”。学习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坚强意志的养成。谁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学一项本领时,入门后进步很快, 当达到一定水平后,要前进一步很困难,如果无恒心坚持下去,也许就不再发展了。就好象是象棋、围棋会是容易的,但是要达到“精”的程度就难,这需要有恒心去钻研。“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我这里讲的“坚持”实际上就是对学习的一种恒心,也是一种学习品质和习惯。一些名人的成功,绝大多数是成功在“恒”字上,成功在一种优良的学习习惯和坚持的品质上。加强对学生的恒心的培养,对孩子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学生会缺乏“恒心”?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看不到目标的实现;二是怕困难;三是儿童的兴趣容易转移。那么,作为老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恒心呢?1、善于培养、保护、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能激发孩子参加活动的积极情绪,促使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更大的意志努力。所以,在学校教育活动和家庭活动中增添活动和学习内容的趣味性、生动性,让方式灵活多变,如多采用游戏、比赛、表演、抢答、故事等形式,让学生尝的成功的喜悦,使活动过程本身就能吸引住学生,这对学生能够善始善终地做某件事能起促进作用。& &2.帮助学生确定具体的、可行的目标。& &教育要从小事抓起。培养学生的恒心要从小事抓起。小中孕育着大。做小事有恒心,做大事也会有恒心。如迟到对于个别的学生来说是“小事”,所以也就不拘。教师发现这种情况时,要及时给予引导,让学生明白学习无小事。同时,积极地将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的具体而细小的、容易实现的小目标,也就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 & 目标是某一行动要达到的某种意想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它制约着行为的方向。一个人只有主动、自觉地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才能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才体现出恒心。对学生来说,只有具体的、可行的目标,才有可能促使他去实现这一目标。所谓具体的目标是指学生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去做,要达到怎样的要求”;所谓可行的目标是指确定的目标要与所教学生的年龄、经验、能力水平相适应,是经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实现的。一句话,即目标不要定得太低或太高——太低,学生学不到新东西,没有学的兴趣;太高,学生难以实现,即使有一定毅力的学生也会放弃。因此,只有在短期内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才能激励学生去进取。当学生完成一个目标后,成功的喜悦会强化他们的进取精神,激起学生确定下一个目标的热忱,从而养成不断进取的习惯,促使坚强意志的养成。& &3.让学生要会自我监督。& & 对学生的“恒”的培养,要进行不断地鼓励和督促。缺乏恒心本身就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教师若发现学生有了持之以恒的表现,应及时肯定给予适当表扬,如在班级设计一个意志训练表扬栏,记录下学生的每天或者是每周的进步,这样在经常的表扬和不断地督促下,使学生的毅力得以巩固和养成。我们老师自己也要有“恒心”,说话算数,表里如一。如对某件活动要持之以恒,坚持抓到底,同时还必须靠自己的自觉行为让孩子学会自我检查和监督,看是否朝既定的目标努力。让孩子学会自我检查、自我监督,也可以请父母来帮助检查和鼓励,每天检查孩子目标的完成的情况,并让孩子自我评价做得怎样,对孩子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对做得不够好的要引导、激励孩子改正。可以为孩子画一张家庭自我表现的记录表格,对孩子对完成学习计划、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定期把自我鉴定表交给学校老师,让老师了解、表扬孩子的自觉 行为,对孩子的自我监督进行监督。这样,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后,才能督促自己持之以恒地从事某种活动,就会有“恒”心。总之,只有学生真正地具备了学习的这“八步”,才能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才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才能够更快地成为有用的人才。放手让孩子“走路”最近,我的孩子在做作业时,经常会突然兴奋地“哦”地叫起来,而向我请教的问题的次数渐渐地少了。我为孩子的“问题少了”而鼓掌,为孩子油然而生的“哦”而高兴。我的孩子进如初中后,在学习数学时,时常会听不懂,不会做习题,因而成绩总是不及格。为此,他心里着急,我心里很更着急,几乎每天都要辅导他。而我的辅导,先是没有讲究方法和方式,总是以自己的认识和思考,简单地把答案讲给他听。但是,他因为害怕我批评,总是在我讲了之后,点着头说听懂了。而我在辅导他时,也总是帮着把解题的步骤完整地写出来,有时也把没有上的新课先给他讲。现在想起来,这是典型的“灌注”,而不是他主动去吸收。这样的辅导下,他当时都能够听的懂,表示会了。然而题型一变,他就不会,所以他考试的成绩也总是在60分以下——他又不会做了,“跌跟头”了。为什么我这样的辅导没有效果了,他能够听懂而不会?我思考,我反思。经过思考之后,我发现他只是吸收了我喂给他的一些题目的答案,而没有真正懂得其中的过程,没有真正地掌握问题过程中的来龙去脉,没有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没有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所以,他会出现“当时会,而一转身就不会”的现象。教学就好比是教孩子走路,我这样的辅导是搀扶着他“走路”,没有给他独立“走”的机会,一放手,他就会跌“跟头”——不会做了;学习也好比是学骑自行车的过程,我的辅导和帮助是一直不放手去稳住车身让他骑,没有给他独立骑,他也就不能够大胆去骑并学会技术,也就出现不会的现象;学习也是个人体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我的辅导和帮助,是“喂”,是把营养物质给他进行静脉注射,而不是他主动的“吸”,没有培养他的自我“消化和吸收”。在后来的辅导中,我一是为了偷懒和省事,二是怕麻烦,每当他有不懂的问题时,我不是直接去手把手地教,不是把习题的解题步骤直接给他讲,而是这样说:“自己先把书本上的或者是老师讲的类似的例题看懂,把学习过的原理看一下,然后去做,如果这样在做不出来再来问我。”我这样做,是锻炼和培养他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习惯,是给他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不是“喂”和搀扶。于是,他就一人把书本和老师讲的例题去看,然后对照着要做的习题去思考,尽管开始做的时间长些,可能有错的时候,但是,结果也会做出一些刚开始自己觉得不会的问题。现在,他做完后,总是不自觉地发出“哦”的兴奋,并十分激动地跑到我跟前得意地告诉我“我会做了”。他的那种愉悦样比吃了喜欢吃的东西都高兴。在他实在遇到实在不会做的习题,或者是比较难的问题时,我总是把解决该难题的一些定理、公式先让他说出,他总会,当几个公式结合在一起时,他又觉得不会利用,我此时总是在每做一步时,让他说明该步骤解题的原因,这样的引导下,一道综合型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在一个个解题原理的过程中进入他的思考。我这样的辅导方法,是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给他直接的答案,是教他“渔”而不是给他“鱼”,就是帮助他完善学习的“消化系统”。因为每次他来问我,我总是先让他自己先去思考,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让他自己先“咀嚼”、消化,在他做好后,我只是给他检查。结果,他渐渐地问我的问题少了,几乎没有了。最近一段时间里,他的问题少了,我想:是不是他不会,没有问题?而我在检查他的作业时,发现他能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了,做错的习题几乎没有了,有错也只是粗心的缘故。接下来的考试,他的成绩一下子从原来的35分而上升为90分,而他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加浓了,也没有听他再次说“上课听不懂”的话了。通过他的学习成绩进步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需要自己主动去探索解决,而不是去由别人去搀扶——包办代替,不是“喂”——帮着去做,不是给他挂“点滴”,而是让他自己在“粗食”中系统地消化,独立摸索,在摸索中学会,这也许与新课程的学习自主意识有关。教学,不是帮助学生会解决几道习题,而是教给他们方法,因为习题是做不完的,关键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独立的思考。学会学习,会学习,学习能力的养成,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学习。为此,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敢于放手,敢于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舞台,而不是为了赶进度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一味地“灌”,也不要以为把试卷中的题目全讲给学生听了,学生就会考个好成绩,要给学生学习的能力,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仅仅是知识或者是能够解决几个难题。这样的话,也许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消化系统”的功能,在学习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徐夕申, 10:10:31不良情绪别污染课堂案例:有一个教师受了领导的气,心情不好。在他上课时,有两个学生跟往常上课一样偷偷地在闹着玩,被他看到,该老师心里的无名火气就上来了(在心情好时不会这样),先是把这两学生给狠狠地批评了一通,接着又对全班学生说:“如果不欢迎我来上课,你们可以写信给校长要求换人。我最讨厌上你们班的课了。”学生被骂得个个不出声,上课时也不敢发言和乱插嘴,就怕自己说错或者是做错了什么而闷着头在听“一言堂”,而该老师此时也没了心情去讲课了。结果,这一堂课,没了往常的生机和活跃,没有了学习的快乐,该老师觉得自己的课上得很吃紧,因此心里对该班学生的厌恶情绪也越来越严重,甚至厌恶给这些学生上课。分析:在生活中,时常发生一些老师把自己生活和事业中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造成师生双方的心理伤害。如上课时,几位学生不专心听讲,东张西望,窃窃私语,老师大发雷霆:“你们这帮学生,就是不想学习,在你们班上课真累!”课后,几位学生作业没交,老师唉声叹气:“真搞不懂,作业总交不齐,学习没有一点主动性,你们这班学生太让人失望了!”班里有几个学生打架、玩游戏,违反了校规、领导,老师得出评价:“某某班,一塌糊涂,什么都不行。”听了这些让人丧气的话,感受着老师的失望与无奈,学生眼中积极上进的“火花”逐渐暗淡下去,每个人都感到“灰溜溜”的,都觉得委屈。在一次问卷调查中,一个学生这样写到:“老师,在你批评个别同学的时候,请不要带上我们!”是啊,我们老师在你面对班级个别问题的时候,请别因为自己的心情不好而失去正确的处理办法,甚至是迁怒到全部。老师,是心灵的工程师,同时也是一个善于给自己心理健康进行自我调节的专业人员,不应该带有带着不良情绪走进课堂。学生是无辜的,是来学习知识的,而不是来接受你的批评和看你的“脸色”的,学生不是你的“出气筒”。他们对每一节课都充满着新的期待和新的希望,期待老师给他们带来快乐,希望老师给他们带来新的知识,期待自己能够不断地增长新的能力。然而,老师的一些不良情绪带进课堂,也带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可能会带来心灵上的伤害。我在一次为课题研究,对学生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学生在我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写到:一些老师经常把自己的不好情绪带进课堂,有的还会迁怒于我们,我们成了他的出气筒。我讨厌上这个老师的课,也不管他讲的多么“天花乱坠”,我对他的感觉就是厌恶。是啊,现实生活中的个别老师确实存在着这样的行为,经常为自己个人的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得失而把个人的喜怒带进课堂,让课堂染上“孩子脸”般的情绪,心情好是一种课堂,心情不好时就随便找一个学生的小过错就成了“导火索”,而对全体学生发一通火,好象全班学生都欠了他什么似的。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是没有安全感的;这样情绪下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不佳的;这样不良情绪下的课堂教学,是一次失败的教学,甚至是一种严重的失职。对策:“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而安全的课堂气氛。”老师是这样的关系的制造者和开发者。我们在上课前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受到其他方面的委屈,或者是其他因素使自己情绪不良时,我们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在上课前,一定要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去面对“求知若渴”的学生,带给他们新知识,新的收获和新的快乐。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操作上,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面对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传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用热爱和尊重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用自己对学生爱的一言一行去赢地学生的喜爱和信任,让学生在一种尊重和信任的情感下愉悦地学习、发展,从而更快更有效地得到自己的成功体验,进而激发出对学习的兴趣,积极的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主动去探究,获取更多的成功的快乐。所有的这些,当然就要靠老师有一种好的情绪去感染、去鼓励和点燃。就是在遇到个别学生给你“火上浇油”的问题时,也不能够因为自己的心情不好而迁怒于学生,甚至是全班学生,这样使学生小看了自己的素质。成功的欢乐,收获的喜悦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一个点燃智慧的火把,我们老师自己要不断地给自己创造成功的喜悦,同时要利用成功的喜悦去调节自己的情绪,积极去激发学生不断而持久的学习愿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产生刻苦学习的行动,如积极的提问、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去练习、大胆地想象和创造。而这些也得靠老师巧妙的充满期待、信任的激励和准确而及时的鼓励、表扬等情绪的催化剂的催化。为此,我们的管理者要对老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的培训活动,同时,我们老师也不要把不良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做一个健康的老师,做一个快乐的老师,一个制造快乐的老师。课前“几分钟”的魅力& & &新课前几分钟,学生的情绪一般还没有稳定,有的学生思想上还没有准备好学习。课前几分钟,怎样来安排?关系着一节课的成败。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现将自己的十几年教学生涯中的“课前几分钟”的做法,进行一个探索性的总结。真诚问候的魅力。课堂是一个由教材、教师和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需要师生情感的互动和交流。& & 在一次参加“乡村教师进城”的评课中,几个选手面对陌生的学生都有几分钟的“开场白”。其中一个老师的做法与众不同,他抛开老师研究比较多的传统“导课法”,给学生真诚的“问候”。结果,他取得了奇特的效果——课堂中,学生与他没有一丝半点的陌生感,个个都积极地围绕知识来展开“参与性”活动,配合他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这位老师的成功来看,他把“课前五分钟”用在与学生的情感投入上了。在对陌生的学生陌生的课堂进行评优课或者是公开课,这几分钟的问候是很实用。这是“人文化”的投入,是真诚的,真诚可以换来真诚。“说古论今”的魅力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它不再只是知识的一种载体,而是教师、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捕捉新信息的过程,是在活动中增长才干、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就是在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同时,新课程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也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等。& & 新课前,我们结合要学习的新内容,如果有故事、趣闻或者新闻与之挂钩的,我一般是自己讲,如果学生知道的,就让学生来讲。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而且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让知识在生活、生产实际中扎根、开花。学习的目的,也就是用知识来指导生活、生产,使人更好的活着。如我讲一些“化学污染事件”,讲“千奇百怪的生物世界的趣事”、讲航空知识及其新闻,讲社会热点新闻等,有时有这方面知识的学生跟我抢着说。当然,这些课前几分钟的“旁枝侧叶”的知识,必须是将为要学习新内容的打“伏笔”。旁敲侧击的魅力新课程出现的学科交叉现象比较多,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已经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针对学习内容的需要,在课前,老师先不讲自己教的学科而谈其他学科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或者是疑惑——老师,今天好象不对劲,有毛病?如:我在上化学课的“大理石”知识前,我一上课就背起于谦的诗“石灰呤”;又如在上生物课“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内容时,课前几分钟,我背起“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当我尽情地投入着背诵时,知道诗内容的或者自己会背的学生不约而同地跟着我在一起背。有时,我还在化学课前讲生物、物理、数学知识;在生物课上讲物理原理、数学公式、化学反应等,前提条件是两学科知识必须有一定的联系。这样的做法不仅使学生知道并注意学科在渗透,而且使学生学会多学科的交叉运用,拓展学生的思维。回顾旧课的魅力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也是课程资源。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建构主义的重要思想。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顾以下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这在“减轻学生负担,少或者没有家庭作业”的学科是可行的。如我所教的初中生物,课后没有作业,一些复习、巩固工作全在课内完成,学生在课余时间的精力多在一些主学科上。面对这样的情况,新课前给学生几分钟的回忆,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点评“错误”的魅力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资源,是一种教学的开始。& &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来点评作业的“错误”或者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我在教初中化学时,总是在上课前,将学生作业或者是试卷上的典型错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来纠正。这可以使做错的学生对自己的错题、错误有一个深的印象,避免他们再犯同样的“错”。经过一段时间后,这样的做法的效果比较好,学生重复错误的少了,几乎没有了。总之,新课前几分钟,应该充满魅力,不仅是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到课堂,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是要为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服务。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要结合学习内容的实际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徐夕申, 10:11:17用“学以致用”上好第一节课上好初三化学的第一节课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在教学时,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与兴趣:一、用魔术把学生带进奇妙的化学世界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很高。同时,学生对新课的新鲜感很强,期待有新的感觉,新的好奇。老师应该把握好学生对新开课程的期待心理,积极地准备,让学生对新课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时,我先给学生表演一个魔术。课前,我先在白纸上用酸液写上“化学真奇妙”几个字,在一个浇花的水壶里,放些石蕊试液。上课时,先拿一张白纸给学生看,然后,用花的水壶朝白纸上喷水。白纸上立刻出现红色的“化学真奇妙”字样。接着,在学生的惊喜中,指出生活中的一些魔术的原理,有些是用化学的酸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发生反应的结果。通过这样的开头,学生对奇妙的化学有个新的认识,也认识到化学就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一门学科。二、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化学知识学科的交叉是时代的必然,在新课中注重对学生的学科交叉的观念的培养是必要的。我结合语文学科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问。因为学生已经学过语文中讲述方志敏与鲁迅交往的一篇课文,我就问学生:你们有谁知道方志敏给鲁迅的信,是怎样写的吗?又是怎样看信的呢?学生很有兴趣,有的讲出其中的原理。这是淀粉与碘水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三、用生活中的现象,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任何知识与生活、生产结合,才有活力。针对学生大多数是城郊的特点,我用学生接触过的生活现象,进一步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你们知道被开水烫伤与被滚烫的菜汤烫伤,哪个伤得厉害?”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历的问题,也是以后化学中要学习的“物质的溶解”的有关知识;“冬天,养路工人扫雪时,常常撒些盐,有是什么原因?” “为什么,冬天里的水缸放在屋外会被结冰而撑破,而腌过菜的水缸不会破?” 这些也是“物质的溶解”的知识运用在生活的实例。学生听了,都想知道其中的道理。这时,我对学生说,只要我们好好学习化学,化学就会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生活的问题。四、用化学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化学的新课程中,学生的实验及演示实验比较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实验的设计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这也是创造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的设计能力。上课时,请一个学生做一个实验。用一个手帕,用酒精浸透,然后,用火烧,结果手帕烧不坏。学生在疑惑中,就会思考,就会有学好化学的意识。帮我做实验的学生对化学的积极很高,他的家长后来告诉我,就是因为我让他帮忙,给他上讲台做表演实验的机会,他对学习的热情高涨。自己会经常找一些东西做书上的实验。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有帮助的,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就有主动积极参与的欲望。五、布置实践活动,让知识在生活中扎根课后作业是学习的继续与深入,是“学以致用”的家庭化、生活化。在第一节课结束后,我布置了一个调查式的作业,让学生回家问家长问朋友或自己去找的一些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找一找,你家厨房中有哪些化学物质,他们的成分如何?”“做一做,同样质量的水与放了盐的水,哪个先烧开?”“想一想,汽水瓶打开后,为什么有气泡?”“做馒头时,通常放厨房里什么东西?”“把鸡蛋放在白醋里,有什么现象?”等等,通过学生的做、问、想来进一不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进一步强化“学以致用”的意识。用“五大理念”走进学生& 新课程下的学生是一个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和发展中的人,老师需要有新意识、新观点、新理念。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师生双方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都是有完整的个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谁也不能够控制、操纵谁,或者是强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建立一种平等、自由、宽容、关心、鼓励、合作的关系,共同达到理解、沟通、和谐一致发展,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如何去把握好教师的行为,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理念,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积极营造民主的教书育人的环境?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话题。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恋爱方程式漫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