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事例是哲学概念吗

对马克思“上层建筑”概念的再理解
——兼与胡为雄先生商榷
日 17:42 来源:原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4期
作者:马文保
内容摘要:
作者简介:
  胡为雄先生在其“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上层建筑’概念”(载于《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一文中认为,把握马克思的“上层建筑”概念,需要注意六个方面的问题:“(1)上层建筑是一个比喻性概念;(2)上层建筑概念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3)上层建筑属社会存在,不属社会意识范畴;(4)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随历史的演变而演变,其内容丰富多样;(5)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有内在联系,其职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6)把上层建筑表述为政治结构,能更好地说明它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地位”。[1]与流行的看法相比,胡先生文中不乏创见之处,但同时也可能存在着对马克思文本的误读误解。笔者对其中的(3)和(6)两个方面颇有与胡先生不同的理解,希望借助《教学与研究》这个平台与胡先生进行商榷,以期推进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诚如胡先生所言,上层建筑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在其文本中也的确多次使用过这一概念。但是,在马克思对这一概念的多处使用中并不存在像胡先生所说的那种“意义重心”的“根本性转移”。如果一个概念包含有多重意义,那么就有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中突出其不同的意义;而且任何一个概念在同一使用者那里也有个发展的过程。就认识的逻辑本身而言,一般地讲,后来的理解总是包含或扬弃了先前的理解,而不会有所谓“意义重心”的“根本性转移”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马克思对“上层建筑”概念的使用也正是如此。在解读作者文本时,一般地讲,人们总会选择同一使用者对同一概念的成熟认识作为他对这一概念的真正理解。马克思对“上层建筑”这一概念的理解,就像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杰姆逊所说的那样,在集中体现其理论体系的“这一页书”(《〈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页书)中趋于成熟(胡先生也承认这一点,只不过他将这里的思想看作马克思使用这一概念的“意义重心”的“根本性转移”,使其唯物主义历史观最终形成)。因此,笔者就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为基础,对其进行再理解,并与胡先生商榷。  一、上层建筑既包含社会存在的部分内容,也包含社会意识  我的这一提法是针对胡先生上述第三点概括,即针对“上层建筑属社会存在,不属社会意识范畴”而言的。  我们知道,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等概念是马克思在说明社会的基本结构时所使用的一些概念。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基本结构时采用了两个不同的角度,一是社会生产与社会关系的关系角度,二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角度。从社会生产与社会关系的关系角度看,他把社会的基本结构看作是由两对关系、三个方面构成的。两对关系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三个方面是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从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角度看,他把社会的基本结构看作是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的。既然这两个角度同是分析社会基本结构的角度,因此,由它们分别分出的社会基本结构的组分之间必然会有交叉或包含关系。那么,由这两个角度分别分出的社会基本结构的组分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是否像胡先生所说的那样,“上层建筑属社会存在,不属社会意识范畴”吗?非也。  我们来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的一段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2](P32-33)这就是被人们看作是马克思对其社会史观的“经典概括”。马克思的这段话集中地概括了他对社会基本结构的基本看法,他对问题的分析其实采用了两个不同的角度,即社会生产与社会关系的关系和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其中第一个角度即社会生产与社会关系的关系角度是一个主要的角度——形而下的角度,而第二个角度即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角度则是一个辅助的角度——形而上的角度。从第一个角度看,马克思在这里其实揭示了三种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其中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构成了经济基础,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则属于上层建筑。而社会存在是社会成员以一定的方式实际上过的各种社会生活、实际上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意识是关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各种看法、想法,是被想到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或者说,是在思想意识中建立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上述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是实际上发生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存在,思想关系作为对实际上发生的社会关系的看法、想法则构成社会意识。因此,应该说,上层建筑既包含社会存在的部分内容(经济关系不属上层建筑,而属经济基础),也包含社会意识。  胡先生则依据“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得出“马克思在这里已不再用上层建筑概念来指称社会意识,而用它来指称社会政治结构,这表明上层建筑的意义重心已经发生转移和变化”[1]的结论。我们来看马克思在这里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从马克思的这句话中,的确很难判定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从这里的表述中直观地看,似乎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并列于经济基础之上,社会意识不属上层建筑。但是,与马克思接下来的一段话联系起来看,其意义可能就迥然不同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马克思在这段话中强调要区分由经济基础的变更引起的上层建筑的两种变革:一种是由生产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物质方面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社会意识方面的变革。由此可见,确切地说,不是“上层建筑属社会存在,不属社会意识范畴”,而应该是上层建筑既包含社会存在的部分内容,也包含社会意识。胡先生在这里显然存在对文本的误读误解。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李秀伟)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上传时间:
Strongart视频讲座:思想可比百家讲坛,娱乐可比郭德纲相声!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与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是不是包含关系 马克思哲学中似乎可以把它们 分开了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与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是不是包含关系 马克思哲学中似乎可以把它们 分开了
社会存在绝对社会意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是包含意思,多思考下,就可以悟出来了. 再问: 等于没回答
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与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是不是包含关系 马克思哲学中似乎可以把它们 分开了》相关的作业问题
因为阶级的原因,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看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亦是如此.或者说是因为利益,因为基本上所有的斗争都是为了本阶级利益的斗争,阶级斗争根本上也可以归结为利益的争夺.就像我们国家的人民基本上认为伊拉克战争是不道德的,不合法的,但在战争初期美国民众对其还是有较高的支持率.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要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社会意识表现为个人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表现为人们的理想、信念等,并通过指导和约束他们的实践活动,能动地作用于社会生活过程和历史的发展.判定社会意识反作用的性质,不是
经济基础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它包括生产力状况等,它是一切经济状况的总称.上层建筑包括的领域很广,有、法律、意识形态、乃至于国家机器(国家机构)等等.为什么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呢?从马哲学上看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实际上也就是物质决定意识的意思.社会存在即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有了物质世界,才有一切精神方面的东西的产生.
社会存在 ,必须客观存在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句话包含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潜台词,就好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社会的客观存在决定了这个社会将要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举个例子,有老人摔倒了,好心人去扶,结果被说成是肇事者,老人要他赔钱,这个事实是一种社会存在,好了,结果呢导致社会上的人产生了一种心态,下次再看到老人摔倒,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再问: 不好意思漏了两个选项: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再答: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1、错(无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对 3、对 4、错(是生产力的发展) 5、错 (经济关系是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6、错(阶级矛盾才是.阶级斗争是激化状态) 7、对 8、错(人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而非政治) 9、对 10、错(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标示社会结构两个基本层次、社会生活两个基本领域的概念.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特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统一构成特定的社会形态.  经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的三个辩证法规律之一,它主要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根据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的普遍性,任何事物,包括人类社会自身,都充满了各种矛盾的运动,蕴含着对立统一的矛盾两面,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an irreversible trend in today's world.Now,with the progress of time,economic integration is driving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l
楼上的回答不够准确.给你我们的,百分之百准确完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联系首都文化发展实际,研究和思考如何进一步促进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当前首都出版工作者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大力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给北京的出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出版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需要深入贯彻
对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一个人在意识支配下的行动对某件事有负面影响或者更大的范围来说就是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就是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带来的变化都是啊.
广泛的规范的规范的规范的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理论,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是科学的社会意识,是巨大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保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哲学里的上层建筑是什么?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组织设施,通称政治上层建筑;二是适应经济基础的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通常叫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政治结构,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统一.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层建筑包括经济基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