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那种介绍公司锅炉日常运行记录的入门级,科普级的书籍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有没有关于动物知识的书籍推荐我想要那种能了解动物大概的书籍 不要精细的 像科普的书籍那样的 谁能提供 感谢不尽
矫情控丶煈虯yw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动物世界百科全书
1、普通动物学,作者:刘凌云 郑光美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年06月 全书共分24章,在编排、内容及插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修改和补充。如删除“脊椎动物躯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代表动物专论、“脊椎动物身体结构和功能综述”,以减少重复;专设一章“脊索动物的起源与进化”,便于学习和接受;“动物进化概述”改为“动物进化基本原理”,特别介绍在细胞、分子水平渗入动物进化的研究而取得...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赞同楼上arie。一句话,多大资源很深厚,也有很强的包容性,你付出怎样的努力,就会有怎样的回报。&br&&br&作为本题的一股清流,我也不想分辨指责补课机构和学校的关系了。我来为那些看了上述答案有所思考的同学指一条路。&br&&br&1. gpa 的比拼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比拼,找工作也是,读研也是。所以不要过于纠结身边补课的同学比你走了怎样的捷径,这些未来都会还回来。&br&&br&2. 如果你真的过不了,可以去补课,但是你要承认自己的学术水平就是不及格。学校不是只看成绩的舞台,成绩差,多培养其他能力补回来。&br&&br&3. 4年生活,我可以保证没人敢反驳你最大的收获是一口流利的口语和思考方式。多从这些方面试试看。&br&&br&4. 多去找教授。很多人的误解是我有问题才去找教授,然后听不懂,最后只能求助于补习机构。其实教授最大的财富是他们的经历,见识和资源。没事去聊聊天,倾诉一下自己的烦恼或者抱怨一下成绩上不去。听听教授曾经努力学习的故事,你会收获很多。&br&&br&5. 学会用linkedin 。如果你毕业之后想就业,一定要提前networking。学会如何和行业的人打交道聊天,比你任何一门专业课4.0有用。&br&&br&最后劝大家一句,学校那么大,何必4年都花在算gpa 上?当你走出gpa 的围城,回过头来看身边忙于补课的同学,你也能自信的说一句:你补任你补,你高任你高,在自己的井里开心就好。毕了业,八仙过海,你再看看谁强?
赞同楼上arie。一句话,多大资源很深厚,也有很强的包容性,你付出怎样的努力,就会有怎样的回报。 作为本题的一股清流,我也不想分辨指责补课机构和学校的关系了。我来为那些看了上述答案有所思考的同学指一条路。 1. gpa 的比拼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比拼,…
&p&这个答案是我1年半前写的,我女儿已经完成入学手续,但并不是我答案里讲的丰台一小,而是我们买了西城区的学区房,落户在了广外学区一所名校。&/p&&br&&p&本来我们考虑女儿在丰台一小和北京12中也是个还可以的解决方案,但人总是有点情怀和不服气,去年早间有个机会以可以接受的价格买了一套40多平的2010年的学区房,位于西城广外学区,对口中学是:北京4中,北京八中,师大实验中学,师大附中和14中这五所北京顶级的的中学。虽然并非本部,但以首选西城大学区,再根据经济实力选小学区的原则,已经满足。&/p&&br&&p&一年半以来,我无时无刻不在督促我女儿努力学习和加强舞蹈专业训练,虽然不设任何指标和考级压力,但女儿也从不放松自己的要求。&/p&&br&&p&这次西城区入学的经历,让我感触良多。虽不敢叫嚣什么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作为父母,为孩子这一场人生长跑准备最好的体能训练,技术训练和长跑装备,责无旁贷。&/p&&br&&p&在北京的外地户口十分艰难,本地户口也不轻松,如果为人父母指望孩子单方面努力,那恐怕有愧于心,本次入学经历,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感受到了新的压力和新的动力,孩子也是这样,从普通的少年宫考上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艺术团,成为专业舞蹈小演员,到顺利通过幼升小面试进入一所名校,她也在成长,对自己的要求一刻不敢放松,并乐在其中。&/p&&br&&p&人生长跑是全方位的支持和较量,作为父亲和教练,我必须贡献我全部的能力支持她奋勇向前。&/p&&br&&p&======================================================================&/p&&br&&br&&br&&p&作为北漂12年,又不是那么缺钱的我告诉题主,如果没有北京户口,又不能嫁给北京人或者找一个北京户口的妹子结婚,基本没有出路&/p&&p&&br&有句话怎么说的?比你条件好的人比你还努力,所以呢?没错,这就是惨烈的现实,因为北京教育资源集中在西城,东城,海淀,因此北京户口的娃的父母都在想一切办法送孩子在这些区域读书。就算你有北京户口,如果你在朝阳,丰台你怎么办?丰台考大学有希望的只有十二中,十中和丰台二中,小学只有一小,五小,你怎么办?&br&&br&刚才看到几个很可笑的分析,大致是北京在发展等我娃高考那是几十年后的事情,嗯,我很佩服这样的神逻辑,敢情娃在家自学然后直接参加高考?作为一个北京娃的爹,户口丰台,我也发愁娃能不能精准的考上十二中。&br&&br&很多人完全就是自我意淫和幻想,在帝都资源如此珍稀的今天竟然幻想帝都会给外地户口的娃放松高考政策,我也是醉了。来,爷再来点负能量,从毕业开始,打盲目乐观主义者的脸。&br&&br&22岁或24岁毕业,进BAT无北京户口,年薪20万起(十年前我月收入一万起,各位可参照,我也被买房子折腾的半死)&br&&br&设定26岁谈婚论嫁,卖血卖肾五环外置业成功,背负贷款150万,月供12000&br&&br&28岁娃出生,三年后幼儿园,突然发现五环外没有好幼儿园,公立园不收非本地户,3000元每月的私立园还不如750+600的一类公立园(此处秀优越,我娃每月1300,北京市重点一类幼儿园,本班无外地户口)。不能让娃输在起跑线,节衣缩食,去伊顿国际,每月8000,谁让咱是BAT呢?!&br&&br&高端,高端了三年,娃上小学,北京小学根本不收,没学籍,咋办?借读基本把娃的前途毁了,借读到高三回江苏只能惨死在考场,回老家读?老人照看不靠谱啊!继续伊顿汇佳枫叶?嗯,一年20万综合费用,干不干?娃从小学读到高三再SAT出去没个400万根本不成才,要不让娃读西太平洋大学?呃…&br&&br&好了,别做梦了,如果不能给娃一个安全兜底的方案(底线是保证娃顺利考大学,不管在哪),就别意淫了好吗?!&br&&br&指望北京放松政策?得了吧,还不如指望你自己在BAT年薪百万更实际!&br&&br&梦是要做的,但别老做白日梦,北京市落户政策很清楚,弄盆开水照照自己有多大能耐落户,实在没希望的,就别做万一实现的梦了,有那时间还不如去深圳上海南京成都武汉更实际&br&&/p&&br&&p&多说几句关于帝都发展的,首都现在已经是不堪重负和超载,首都未来精英化,资源稀缺化是大势所趋,这城市的前途很简单,这就是中国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和资源最珍贵的地方,就凭这个,外地狗就很难存活。&/p&&br&&p&有人说市场经济会使得北京资源合理化,现在首都恰恰就是按照市场规律在运作,资源稀缺,必然导致价高者或身份尊贵者留存,淘汰没有足够资质和资本的人留在这里。&/p&&br&&p&首都本来就是要把没有资质的人往外面逼,现在首都已经外迁了许多工厂和机构,未来还会在大河北和环渤海生态圈内赶走更多的人,留下的,除了本地土著,就是这个国家精英中的精英。&/p&&br&&p&我早就说过,北京是个国家,其他城市只是北京资源辐射的殖民地而已,上海好点,其他的,呵呵呵呵。&/p&&p&&br&其实关于为什么没有户口就等于没有出路,排名第一的答案已经写得很好了,作为一个过来人,女儿也是北京户口的人,我只能友善建议北漂们,如果你们没钱没资源给自己争取一个名分,就不要在北京安家,你可以在这里混,但这里永远都不是你的家,有钱,要看量级,几百万在北京,你拿不到一个有尊严的地位,远比不上每天吃小菜啃包子,每月3000元的土著。&/p&&br&&p&&b&北京有些父母也曾幻想未来,但是娃一转眼就上幼儿园,再一转眼就上小学,有些父母就是这么把娃的未来给毁了,个别办了借读的父母赌博一样的赌北京高考政策松动娃可以在北京高考,等来的是什么?晴天霹雳而已。永远都不要拿你孩子的前途去赌你的预判,永远都不要幻想自己一定可以送孩子去国外名校留学(说实话我都不敢确定我一定可以送我娃在汇佳读三年然后参加SAT和托福,申请美加的好学校,虽然我资源很多,所以我给我娃的兜底方案是考上北京十二中,然后踏踏实实的参加高考),永远都要想到最差的结果,给孩子一个兜底的方案,否则,你会愧疚你孩子一辈子。&/b&&/p&&p&&b&悲惨阅读:
&a href=&///?target=http%3A///xwzx/gnsz/gdxw//t16565.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非京籍母子的高考挣扎:绕了半天还是只能考大专&i class=&icon-external&&&/i&&/a&&/b&&/p&&br&&p&所以我真心负能量的善意的劝各位,不能为孩子谋求前程的,还是该咋地就咋地吧&/p&
这个答案是我1年半前写的,我女儿已经完成入学手续,但并不是我答案里讲的丰台一小,而是我们买了西城区的学区房,落户在了广外学区一所名校。 本来我们考虑女儿在丰台一小和北京12中也是个还可以的解决方案,但人总是有点情怀和不服气,去年早间有个机会以…
&p&&b&我是来终结这个问题的。&/b&&/p&&p&&b&再说一遍,我是来终结这个问题的。&/b&&/p&&br&&br&&p&&b&这个问题下大多数答案,都「对」,但是「无用」。&/b&&/p&&p&因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问题的最根本之处,完全就不在这一个个表面上的坏习惯上。你去告诉他「坏习惯有ABCDEFG,你去改吧」,他看完之后基本上不会去做。 &/p&&p&你现在的状态是,生活陷入死循环,注意力崩溃,记忆力崩溃,执行力崩溃,甚至对任何建议本身也不愿意去执行。&b&然后,你想强行改出这种已经稳定了的状态。&/b&&/p&&p&&b&这就好比瘟疫公司里的人类,连研究解药的科学家自己也中了病毒,头昏脑涨时,突然奋力一搏,解决关键问题,最后翻盘,一样的难度。&/b& &/p&&img src=&/v2-8f0dd91316ccc52f991f4a62de10fc49_b.png& data-rawwidth=&484& data-rawheight=&3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4& data-original=&/v2-8f0dd91316ccc52f991f4a62de10fc49_r.png&&&p&&b&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b&&/p&&br&&p&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曾经长期陷入那种无限恶性循环的状态,微信成瘾,知乎成瘾,无法集中精力,在图书馆四小时只学了半小时,看不进哪怕一本书,把手机扔床上下一秒就不记得,任何计划或者思考持续不超过两天。&/p&&p&真的要统计起来,可能有林林总总上百个不同的问题,犬牙交错,积重难返。 &/p&&p&&b&我也曾经以为,问题是出在手机上瘾,作息不规律,不会时间管理这些一个个具体的习惯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我就能&/b& &b&「自救」&/b& &b&成功。&/b&&/p&&p&后来我才发现,我错了。&/p&&p&&b&这种状态的本质,根本就不在某个具体零散的习惯上。&/b&&/p&&br&&br&&p&&b&这种状态的本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b&&/p&&blockquote&&b&你的生活所最适应的刺激水平,远高于你需要做的事情(如学习、阅读等)对你而言的刺激水平。&/b&&/blockquote&&p&&b&那么多坏习惯,本质上都是一个习惯:「追求刺激」。&/b&&/p&&br&&br&&p&&b&刺激这种东西,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b& &/p&&p&你戒掉打游戏,也只会从打游戏改为刷知乎,而不是从打游戏改为学习。&/p&&p&你戒掉刷知乎,也只会从刷知乎改为刷朋友圈,而不是从刷知乎改为学习。&/p&&p&你戒掉刷朋友圈,也只会从刷朋友圈改为刷微博,而不是从刷朋友圈改为学习。&/p&&p&你无论怎么戒,都只会从一个高刺激的事情跳到另一个高刺激的事情,而永远不会从高刺激的事情跳到低刺激的事情上去。&/p&&br&&br&&p&&b&你以为你刷知乎是为了去享受一篇篇具体的知乎回答,刷票圈是为了去看一张张八卦的票圈照片,打游戏是为了体验一幕幕游戏剧情。&/b&&/p&&p&&b&但其实,你做的事情,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持高刺激的状态」。&/b&&/p&&p&即便你把今天知乎上最好玩的文章都看完了,实在刷无可刷了,搜索也想不到关键词了,&b&你也只会瞬间感觉到巨大的失落感,然后拼命地想找其他同样高刺激的事情来替代,而不是去读书学习&/b&;&/p&&p&即便你已经筋疲力尽了,完全提不起精神了,你仍然舍不得睡觉,你会忍不住去刷完朋友圈刷B站,刷完B站刷新闻,&b&去维持那虚高的刺激水平,而不是去休息。&/b&一旦你把那段虚高的刺激剥离掉,你会马上昏昏欲睡,因为那是你本来应有的疲劳。&/p&&p&即便从你面前夺走手机,收走电脑,把你关在一个小屋子里面,你也会忍不住踱来踱去,胡思乱想。&/p&&p&你是如此地抗拒离开这种高刺激的状态,以至于这种刺激被中断一小会,比如网络卡上十秒钟,你都会浑身冷汗,坐如针毡。&/p&&p&&b&你回忆一下,最近一次能把平静淡泊的心态维持超过哪怕五分钟以上,都是多早以前的事情了?&/b&&/p&&br&&br&&p&&b&我们当下的生活中,刺激太泛滥了。&/b&&/p&&p&你在地铁上刷知乎时间线,几十篇回答一时看不过来,于是你只会去看轻松刺激的短文,而不是那些枯燥冗长的干货。&/p&&p&你在公交上拿手机看电子书,无数本小说当然目不暇接,于是你只会去看那些最刺激最起伏的故事,去看战争革命武侠修仙,而不是除了社交还是社交的经典文学。&/p&&p&你躺在家里的床上刷朋友圈,一篇篇推送肯定懒得看完,于是你只会去看那些最吸引眼球的推文,而不是那些臃肿无聊的生活状态。&/p&&br&&br&&p&&b&你的思维习惯就是这么被惯坏的。&/b&&/p&&p&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数的作者都在尝试争夺你的注意力,你的眼前越来越不缺高刺激的事物,&b&你越来越有资本去变得奢侈。&/b&&/p&&p&吸引眼球的回答已经满足不了你,只有最吸引眼球的回答才能;最吸引眼球的回答已经满足不了你,只有最最最吸引眼球的回答才能;凶杀和抢劫已经满足不了你,战争和政变才能;武侠恩仇已经满足不了你, 「败帝王斗苍天」 才能;亡灵序曲已经满足不了你,《一拳超人》那个大喊大叫的主题曲才能。&/p&&p&这就像养蛊一样——越往后,越是只有那些最刺激的信息才能留在你眼前,&b&你的刺激阈值不断地升高,你的大脑越来越难以被满足,等到你发现的时候,你的生活已经成为了刺激的海洋。&/b&&/p&&br&&br&&p&&b&为什么你的注意力容易被转移呢?&/b&&/p&&p&因为你不缺刺激啊。&/p&&p&你看一篇文章,看到不刺激的地方,你马上就可以关掉换一篇刺激的继续看,玩一个游戏,玩到不刺激的地方,马上就可以换一个更刺激的继续打。&/p&&p&你习惯了「谁的刺激强,谁就能马上获得宠幸;谁不刺激了,谁就马上失宠」的模式,于是&b&「刺激」就几乎成了决定你注意力归属的唯一因素&/b&。&/p&&br&&br&&p&&b&为什么你看不下去书/听不进去课呢?&/b&&/p&&p&因为你不缺刺激啊。&/p&&p&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读的书,听的课,本质上都是 「低刺激」的信息流。而在最近脑海中全是高刺激事物,刺激阈值变得极高的你,根本就无法忍受这种低刺激的枯燥。&/p&&p&于是,体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在低刺激的信息流中,&b&你的注意力更容易随时「滑落」至记忆中高刺激的事物&/b&,比如上着课突然想到刚才打的游戏,想到川普和希拉里的辩论。&/p&&br&&br&&p&&b&为什么你无法长时间做一件事呢?&/b& &/p&&p&因为你不缺刺激啊。&/p&&p&无论是执行计划,设计日程,长时间去投入到一件事情上面,都是需要忍受长时间低刺激过程的。但刺激又是如此地渗透在你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你要想做完一件事,可能要避开几十上百个刺激的陷阱。&/p&&p&于是,体现出来的现象,就是你本来想在手机上订计划,却被朋友圈夺走了注意力;你本来想查资料,却被冒出来的国际新闻带跑了不知多久。&b&你的生活被刺激射成了筛子,再也找不到完整的六十分钟,再也找不到能连续两天以上的计划。&/b& &/p&&br&&br&&p&&b&为什么你的作息会不正常呢?&/b& &/p&&p&因为你不缺刺激啊。&/p&&p&处在高刺激的状态下,你是很难舍得去放弃高刺激而切换至低刺激的。即便你强行切换至低刺激状态,你的刺激水平也很难马上真正降下来,只会被其他高刺激的事情所填补。&/p&&p&于是,体现出来的现象,就是你在晚上玩手机打游戏刷知乎,刷到凌晨一两点,仍然「舍不得」睡觉。&b&即使放下手机上了床,你也会在大脑中胡思乱想一堆刺激的事情,然后失眠。&/b&由此引起的疲劳又加重了自控力的缺乏,从而恶性循环。&/p&&br&&br&&p&而这时的你,好不容易去知乎上翻回答,看到的却是一堆让你「放下手机」,「卸载知乎」,「给自己信心」,「每天订计划」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建议。&/p&&br&&p&这就是我要答这道问题的原因。&/p&&p&&b&所谓的刷知乎,玩手机,打游戏,只是魔鬼的一千重幻影。真正的本尊,乃是「对高刺激事物的依恋」。&/b&&/p&&p&&b&很有可能,这种状态的唯一出口,就是直捣黄龙,直接把「刺激」戒掉。&/b&&/p&&p&&b&这就是我的回答。&/b&&/p&&p&&b&========================&/b&&/p&&p&&b&我记得我在开头说过,我是来终结这个问题的。&/b&&/p&&p&&b&我骗你的。&/b&&/p&&p&&b&这个问题,并没有被终结。&/b&&/p&&p&&b&我不这么骗你,追求刺激的你可能根本就不愿意点进来看。&/b&&/p&&br&&br&&p&诚然,你的第一步可能只有这一个,但是你的第二步可以有一万个。&/p&&p&&b&怎样戒掉对高刺激的追求呢?&/b&&/p&&p&&b&很简单,那么多低刺激的事情,总有那么一两个是你比较喜欢的吧?&/b&我就不信你真的那么倒霉,喜欢的统统都是高刺激的事物,一个例外都没有。&/p&&p&&b&那就多做这些事情,多体验那些来自低刺激事物的,不一样的快感。&/b&&/p&&p&譬如你喜欢看小说,那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拼命看自己喜欢的小说。你喜欢听轻音乐,那就把班得瑞的歌单,神秘园的歌单,循环听一百遍。你喜欢养生,那就去做瑜伽,去冥想,去练太极。&/p&&p&黄昏下的校园,刚洗过澡的你,沿着校园中的湖泊漫步,耳机中循环着《无边无际》,浑身清爽。继而夕阳西下,宿舍楼万家灯火,一群学生骑着自行车,伴着叮铃铃的铃声随风远去,夕阳箫鼓,汉宫秋月,&b&这时你就会切身体验到,「低刺激的幸福」中,有很多东西是你刷知乎,打游戏所体验不到的。高刺激的事物,很多时候换来的只是空虚和痛苦。&/b&&/p&&p&&b&人间有味是清欢,概莫如是。&/b&&/p&&p&&b&然后,你再平地起高楼,去知乎上看别人列出的习惯ABCDEFG,然后一个个改正,元气满满地开始新的一天。去开始有一万种可能的第二步。问题到这里,才算是终结。&/b&&/p&&p&&b&===============================================&/b&&/p&&p&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对你所学习的东西感兴趣,于是学习对你而言,也是「高刺激」的事情,鉴于并非大多数人的情况,故不在此赘述。&/p&&p&&b&这篇回答,一开始是为了详细描写另一篇回答中列举的影响学习效率的诸多习惯之一,只是把其中一个习惯展开来详细讲了。至于更多的习惯作用,可以去看这篇回答——&/b&&/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排名在前 1% 的高中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a&&p&&b&附:&/b&&a href=&///?target=http%3A///%23/song%3Fid%3D36500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无边无际 - 网易云音乐&i class=&icon-external&&&/i&&/a&,一首很小众,但可能是我听过最唯美的音乐&/p&&br&&p&&b&如果你有自己的降低刺激水平的方法,或对此感兴趣,欢迎关注问题:&/b&&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怎样从高刺激的娱乐中静下心来,适应低刺激/枯燥的学习或工作? - 生活 - 知乎&/a&&/p&&p&&b&===============================================&/b& &/p&&p&这篇文章的写作比较追求让大多数人产生共鸣,所以也产生了一些容易被误读的地方,也受到了一些质疑,现在解释如下:&/p&&p&&b&很多人一眼扫去,就以为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简单的「高刺激就是坏,低刺激就是好,学霸都是适应低刺激的人」,这个理解是错的。&/b&&/p&&br&&p&&b&这篇文章一共就讲了两件事情:&/b&&/p&&ol&&li&&b&一个人所适应的刺激水平,是一个长期的全局变量,是像楞次定律一样,难以在短期内跃变的。&/b&&/li&&li&&b&并不是低刺激就能学习,而是【你所适应的刺激水平-你目标对你而言的刺激水平&/b&】&b&的绝对值小,才更容易投入目标学习。可能对一个学霸而言,学习就是一件高刺激的事情,他适应了高刺激反而是一件好事。&/b&&/li&&/ol&&p&我说,你做的事情本质是为了维持低刺激状态,翻来覆去都是高刺激的事物,就是在说第一点——&b&你所做的事情变来变去,但你已经适应的节奏和刺激度是变化不大的。&/b&&/p&&p&我说,你在高刺激的状态下难以集中注意力,经常走神到高刺激的事物上,就是在说第二点——&b&你想要的状态和你现在的状态刺激度差别过大,强行改变状态后刺激水平难以跃变&/b&,所以才会走神到高刺激的事物上去。&/p&&br&&p&举个例子,你玩了一上午手机,对应的刺激度是50,然后突然把你关到小房间里只给你一本课本,适应这个条件对应的刺激度是30,&b&但由于刺激水平难以跃变,你只会选择和你所适应的刺激度相匹配的事情——比如在书上画画&/b&,而这对应的刺激度是45。&/p&&p&但如果你打了一上午游戏,对应的刺激度是70,这个时候就算你在房间里选择在书上画画(刺激度45),也很有可能画得极为烦躁,&b&因为即使你去做这个环境里最刺激的事情,也无法满足匹配上你所适应的刺激程度。&/b&&/p&&p&&b&这篇文章就是这个意思。&/b&&/p&&br&&p&&b&并且,刺激程度也绝对不是影响你行为的唯一一个因素,很有可能只是无数种因素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比如你在悬殊的利弊考量下也会去学习,在精力充沛的时候会更容易学习,等等。本文在此,只是指出这个刺激因素的存在而已。&/b&&/p&&br&&p&=================================&/p&&p&&b&最后声明:我并不是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以上内容也仅仅来源于一个普通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反思,抛砖引玉,只作一个参考。&/b&&/p&&p&&b&如果想学到专业知识,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或关注相关专业人士。如有不当之处,也还请专业人士指出,诚惶诚恐,不胜感激。&/b&&/p&
我是来终结这个问题的。再说一遍,我是来终结这个问题的。 这个问题下大多数答案,都「对」,但是「无用」。因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问题的最根本之处,完全就不在这一个个表面上的坏习惯上。你去告诉他「坏习惯有ABCDEFG,你去改吧」,他看完之后基本上不会…
&p&&b&给名校控们发福利。给择校的朋友们提供信息。&/b&&/p&&p&写在前面:&/p&&p&没想到我这种知乎小虾米也能遇到未授权转载这种事情。在此声明:转载请告知,并注明作者。谢谢。&/p&&p&不点名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想模糊焦点。重点不在于黑任何一所学校,不想评论区变成撕逼大战。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原因,具体原因可见评论区置顶,还望各位理解。&/p&&p&&b&如果确实面临选择问题,又意会不出来具体名字的,欢迎私信询问。&/b&答主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分享自己这些年的点滴积累,只是单纯的想分享帮助有需求的人。理论上没有义务去完成100%的工作,答主在这里做到80%,之后的20%是想给那些愿意自己去做一点点reserach或者愿意举手之劳发一封私信的知友一些福利。&b&直接把什么都写明了,这些专业申请的人数估计就要激增了,也帮不到真正对留学这件事情上心的知友了。&/b&&/p&&p&再次感谢理解(鞠躬)。&/p&&p&写这个答案的一个主要目的其实是想给对名校门槛较低专业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申请思路——&b&不是非要本科学什么研究生就得继续学什么,也不是综合排名高的学校一定比排名低的难进&/b&(因为综合排名其实本质上是一个大学的本科教育排名,与研究生项目并无直接关联)。本文对于即将申请的同学来说,&b&重点还是提供申请思路,而不是特定的大学&/b&。&/p&&p&鉴于楼下很多不仔细看文章的评论,答主很无奈只能再强调一遍,&b&本帖定义的所有“水”,一律仅仅指录取门槛,无关任何课程内容/师资/就业。&/b&这些项目当然可以有很好的课程设置/就业出路/师资力量,更可以有非常非常优秀的毕业生。只是相对来说在录取上可能容易一些,&b&仅此而已&/b&。拿项目课程设置好/作业难/就业好之类的点来攻击我的,我只能表示很无辜,因为本帖讨论的话题与这些真的无关啊………&/p&&p&答主不是要踩任何学校/任何项目,要真的踩的话我也不会这样不点名了。我也没有任何动机要去酸我写的这些项目。答主毕业自西北大学Kellogg商学院唯一的硕士项目,该项目每年有一半左右生源来自西北本科,每年也会吸引到藤校的本科生前来就读。答主自己也拿过top 10学校的带奖硕士录取,何苦要如此做作的写一篇长文来酸葡萄top 10甚至top 30学校的门槛。&/p&&p&只是单纯的想把自己知道的信息分享给更多人,看看能不能帮到一些学弟学妹们圆自己的名校梦想。以及帮助一些更想去门槛高的项目的同学排除一些选项。再说一遍吧,如果确实有兴趣想知道答案的,请发私信表明具体的条目。一句话伸手便要全部的答案的这种...尽量还是不要吧。&/p&&p&表水表到这里,也没什么再多能说的了。如果有兴趣看到最后的,文末有更新的福利。&/p&&p&&b&感谢各位知友。&/b&&br&———————————————————————————&/p&&p&&b&本帖讨论的“水”仅仅指录取门槛,无关教育质量、课程难度、师资、就业等等。&/b&换言之,就是——“哇塞这个学校听起来好牛啊排名好高啊”,但实际上申请难度不高的项目。&/p&&p&&b&申请难度不高的定义绝对不是谁申都能上&/b&,只是相对于该校牛逼的综合排名比或者差不多档次学校的同类项目比较低。不过每年各个项目的筛选标准也可能会有变化,这里只是根据历史信息总结的一个比较大体的情况,也不排除哪一年招生政策大改、申请难度陡增。&/p&&p&这问题里好多答主都在偷换录取门槛低的概念,谁都能申请上和录取率不低本来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举个例子,录取门槛再低的EE硕士,一个本科学英语的也很难申请上吧?&/p&&p&&b&注释&/b&:仅针对项目不针对学校。如今基本上是个好学校都有那么一些比较偏门或者录取难度较低/招生规模大的master项目,加州理工这种画风清奇的除外。当然名校大部分的项目还是比较难录取的,尤其是PhD项目。如果想找一个录取门槛低的名校PhD项目,这我真的是不知道有这样的存在。以下列表的所有项目,都是硕士项目。&/p&&p&&b&列表的目的是给一些非常想上名校的同学作一份总结,方便大家选校。没有任何说以下这些项目的学生一定不优秀的意思,希望大家不要曲解答主的初衷。&/b&人各有志,名校情结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为了名校去选择录取门槛低的项目,本也是一种求仁得仁。&/p&&p&同时也帮那些认为自己背景很好,去了这些实际上录取门槛不是很高的项目觉得亏的人排除一些选项。我也理解自己考了650分,进了一个自以为分数线650分的专业,结果却发现周围人普遍比自己低20分的感受。&/p&&p&关于项目门槛高低是否重要,有人觉得重要有人觉得不重要。答主个人的具体看法见置顶评论或者这个链接&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4010&/span&&span class=&invisible&&8815/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因为比较长而且跟题目没有直接关系就不直接贴上来了。答主自己属于认为项目生源质量比较重要的人。因为自身比较容易被环境影响,加上学商科的,会更在意自己的交际圈质量。当然还是那句话,人各有志,个人看重的东西不同,求仁得仁就好了。&/p&&p&另外用“水”字也是因为题主本来的问题是“水”,这里都打上了引号,&b&并不指项目本身质量差强人意。&/b&如果你期待去了这些项目之后可以上着简单的课、做着简单的作业、舒舒服服混一混就能拿到文凭,&b&那你所期待的“水”与答主说的“水”完全不是一个定义,不建议继续阅读。&/b&&/p&&p&若有冒犯,先行在此道歉。&/p&&p&&b&非黑。非黑。非黑。&br&仅针对入学门槛。仅针对入学门槛。仅针对入学门槛。&/b&&br&重要的事情每个再说三遍。&/p&&p&1. Northwestern Project Management。上来先说母校,也只主动点这一个名,免得被误会是故意来黑其他学校。该项目一年四季开放申请,见过托福九十出头的录取的。项目在工学院,工科去读的比较多,和西北商学院不属于联合办学关系。所以整体上相对更偏向于土木、房地产。&/p&&p&是母校的项目顺带多说一句,西北大学采用quarter制,一年4个final,压力大学风好,这个项目理论上是绝不会让人“水”过去的。&br&&/p&&p&2. 某排名前10左右(东部)的大学的商学院项目。特点是招生人数众多,国人比例接近95%。但其实生源平均质量还可以,只是跟综排差不多的商科项目比容易太多。因为比较倾向于按照标准化成绩刷人,托福不到100,GMAT不到700的大陆学生还是挺有可能被拒的。每年也都有top2的本科生入读。不过2016年爆出了一个面试没去结果录取的例子还是让人有些诧异。要说的是这家商学院的项目都是很热门的商科专业,相对于其他冷门专业的硕士,回国工作的话更推荐这一家,至少专业写在简历上不容易被质疑。而且投对于专业有要求的岗位(比如券商研究岗)时,也不会有专业不符合的劣势。&/p&&p&3. 绝大部分学校的的TESOL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这两个专业放到大多学校都是相对容易申请的专业,因为就业面较窄。我知道的是东部某top5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不需要GRE成绩(答主出国那年确实不需要,如果现在改了还请告知),仅托福就可以,拒信发的比较少。去年看过一眼一个申请社工的群,一眼望去看到不少WUSTL AD。WUSTL好像是社工排名第一的学校,应该比其他还是难申一些的,因此可以想见其他学校该专业也并不会太难录取。&/p&&p&4.绝大部分学校的公共卫生硕。中介特别喜欢推荐学生去申的专业。但其实哈佛耶鲁JHU的还是没那么容易的,有美本top 30高GPA的朋友被拒。&/p&&p&5. 绝大部分学校继续教育学院下的各种硕士。看学院的名字就知道和其他学院的门槛会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不过每个学校对于其继续教育学院的定义也略有差别,受校方的认可程度也会有不同。继续教育学院设置的本意是给在职人士业余充电,所以课程一般在晚上(白天在职的人要上班)。该学院项目的好处是一般都处于繁华地带,有利于边上学边实习。近几年越来越多内地的应届毕业生为了名校背景去读。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是不必要递交GRE/GMAT成绩的,这一点对于申请者来说降低了不少门槛。&/p&&p&因为要方便在职人士,所以办得比较好的这类学院都在大城市。想找这类项目的话可以去美国大城市的学校里找。比较有名的项目是东部某top5大学的精算、应用分析,东部某top30左右大学的Marketing,这两所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受官方的认可还算是比较高的,申请要求的材料也和其他学院差不多。&br&&/p&&p&另外关于这个学院学历回国的认可度问题,根据毕业生反馈,以上提到的两所问题不大,也可以通过学历认证&b&(但不保证每所都可以)&/b&。国内的话,大部分公司要求的简历都不必须填写学院,只填写学校和专业即可。在美国的认可度不详(不过美国雇主一般也不怎么看重master是否名校)。&/p&&p&更新:文末还有一个意外的相关福利,关于哈佛的Extension学院。这个学院的硕士项目申请流程和哈佛其他学院非常不同,似乎不用考标准化考试,学生本人在哈佛校园只用上一个summer的课程(说出来我都觉得不信……具体信息见文末分享&br&&/p&&p&6. 绝大部分学校的东亚文化专业和教育学专业。这两个专业比较冷门,竞争相对较小,且非常适合本科是文科没有数理基础的同学。顺带提一下公共政策专业,总体上比东亚文化和教育学录取难度高,但也比较适合纯文科背景冲名校。去年一个记忆深刻的例子:两个申请者,一个申请金融一个申请东亚文化,两人的三围(G,T,GPA)几乎一样,课外经历差别也不大。然而申请金融的那个纠结是去三十多名的罗彻斯特还是四十多名的UIUC,申请东亚文化的那个在拿了一个top5校的offer之后在等哈佛和耶鲁发AD。&/p&&p&7. Ivy League某些不擅长理工科的学校的大多数工科硕士项目。答主本科毕业自工科学校,见过不少背景很一般但录进去的案例。该专业留美工作优势比较大,也不是很有所谓学校出身,技术本身比较重要。某些在美就业情况不是很理想的工科类(比如土木),想要留美就业的话,还是更应该选择专业顶尖的学校。&/p&&p&8. 某top5左右学校(中部)的CS。这个单独拿出来说。这个项目最特别的一点在于:作为一个CS的master,是可以用申请商学院的GMAT申请的。我对此也是相当诧异。如果只有GMAT成绩的学生其实不止可以申请商学院,还可以试试这家的CS。再怎么说也是CS,理论上怎么说都比绝大多数学校的金融市场营销什么的就业要好。(2016年看的GMAT是可以申请的,不知道后来有没有改)&/p&&p&9. 某top 5-10之间学校(南部)的工程管理项目。认识GRE 310左右GPA3.1的人拿到了录取,但是他嫌弃这项目录取门槛有点低所以没有去,而选择了综排与这所相差甚远的UT-Austin(所以说选校真的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的事情)。&/p&&p&10. 某top5校(东部某大城市)教育学院里的一部分master项目。这个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这个学院虽然是教育学院,但旗下却有很多专业名字看起来完全和教育没关系的master专业。其中有的特别难申特别精品,也有名字里带着Economics的专业实际上并不难进。&/p&&p&11. 东部某两所Ivy校的统计项目。其中有一所比较出名,不过这两年录取难度有所提高,绝对不是传说中的来者不拒。但总体而言录取难度还是不算大的,知道去年几个GRE 310左右,GPA 3.2录进去的案例,要申请的话记得尽早申,每年越早申请的越容易录取。另一所Ivy是10名之后的,这个项目近两年也有录取难度变高的趋势。&/p&&p&最后再教大家一个自行发掘这类高性价比名校项目的简易方法,就是多去看&b&留学论坛&/b&。一般在留学论坛上被讨论的很多的项目,大概率拿到录取的人不会少。如果某个项目在论坛上报录取的人非常非常多,或是拿到录取的背景普遍比较一般,那么大概率门槛不会高。&/p&&p&总体来说,&/p&&p&1. &b&硕士项目开的越多的学院录取门槛低的可能性就越高。&/b&注意这里是&b&学院&/b&而不是学校,因为硕士是学院各自独立招生的。硕士其实是美国教育体系里比较“非主流”的存在。大部分美国人要么上完本科直接找工作,想读graduate的也大都直接申请PhD(在美国读博士是不需要先读硕士的),想要读商科的人基本是工作几年来读MBA。这就是为什么除了专业顶尖的硕士项目和就业巨好的硕士项目,基本都是国际学生在读。 &/p&&p&2. &b&中国人多并不意味着一定“水”,&/b&尤其是理工科项目,因为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强项。比如CMU的MSCF项目绝对顶尖,然而其中中国人的比例也是很高的。但是如果偏文商科的项目中国人比例极其高(比如大于90%)的话,那门槛低的可能性较大。对于文商科而言,本地人去上的越多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项目在本地的认可度。&/p&&p&3. &b&门槛高低只与生源质量和招生规模有直接联系,与教育质量就业质量无必然联系。也就是说,以上这些项目当然可以有非常好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毕业生就业情况。&/b&换言之,这些项目的性价比往往不错(以较为一般的背景获得更多的名校资源)。但另一方面,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参与分配资源的人越少每个人得到的就越多,尤其体现在就业资源上。所以一般就业非常好的项目class size都不太大。就业顶尖的项目往往都只招50人以下,且国际生比例较低。当然这也不是金科玉律,在就业上还是要具体项目具体分析。&/p&&p&4. &b&以上项目都比较适合回国就业。&/b&Master名校出身在美国对于就业的影响不大,和回国顶着名校光环是完全不一样的。去年秋招找工作曾遇见以上项目毕业的学生,在国内普遍都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工作。国内大部分企业真的比较看重学校的综合排名,尽管那只是一个学校的本科排名。&/p&&p&5. 人各有志,如果确定自己真的是名校控,选择这些专业并无可厚非。特别对于本科出身不是特别好但是又向往名校背景的同学来说,以上项目性价比很高。如果明明是名校控却仅仅因为舆论放弃了名校,大概率之后也会后悔的。&/p&&p&6. 如此获得名校光环的代价就是有时会被一些人质疑项目“水”(比如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有的HR也会问他:我发现你这个项目毕业生好像挺多的?)。但既然没有极其霸道的实力申请上名校的牛专业,又不甘心不去名校,那么自然要有trade off。选择了名校门槛低的项目,也一定程度上同时选择了承受这种舆论压力。另外,减少这种舆论压力的方法就是尽量不要仗着名校光环去公然开嘲讽(后段有具体的反面教材),这样真的挺容易招黑的。&/p&&p&7. &b&绝对不是去以上这些项目就意味着可以不努力学习。&/b&相反,名校的项目一般都会有比较好的课程设置和要求比较严格的老师,就读名校也会让你更容易认识非常非常优秀的人,面临更大的peer pressure。&b&所以读这些项目大概率是不会轻松的,请一定做好好好学习的准备,充分利用顶尖学府的平台和资源。&/b&&/p&&p&这里插播一则小广告,有意申请美国商学院的硕士的同学欢迎收听我的Live:&br&&br&1.《平凡背景拿名校offer的秘诀——我在美国学商科》&/p&&p&&a href=&/lives/940928&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lives/7695712&/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br&2.《商科申请中的文书写作》&/p&&p&&a href=&/lives/253056&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lives/7732892&/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p&&p&---------------------------------------------------------------------------------------------------------&br&最后,这问题大部分答案其实都在偷换概念,比如录取门槛低偷换成来者不拒。特别是目前的最高票答案其实逻辑漏洞百出,实名反对。&/p&&p&1. 首先苹果手机是不能类比教育的。如果按照这个逻辑,若一个项目招了最多的学生,这就是最受欢迎、最厉害的项目?一样的教育资源和就业资源用在10个人身上和用在100人身上是一样的吗?生源质量对于教育来说是毫无影响吗?清华北大哈佛耶鲁哪天放低招生门槛,录取率提升到50%,还会是我们心目中的清华北大哈佛耶鲁?&/p&&p&&b&难道一个牛逼且受欢迎口碑好的项目不该是申请的人多而最终录取的人少么?&/b&&/p&&p&2. “你的大学必须达到XXX水准才有资格评价这项目”(难道Baruch MFE的学生太low没资格评价哥大统计吗?)或者“你必须读过才有发言权”。那按照这样的逻辑:既然“水”或不“水”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那你没读过跟这个大学层次差不多学校的类似专业(比如耶鲁统计),怎么有资格说你读的这个不“水”呢。&/p&&p&3. 分数低排名倒数的申上这些项目的都有你看不到的牛逼一面?还真不是。答主自己也做过留学咨询,帮别人做过申请,也认识太多太多的出国留学党。还真的就有很多各方面都平庸、标化考试也不高的的人进了牛校门槛低的硕士专业。再奉还“你没上过你就不能评论”的逻辑:你没帮别人做过申请,你怎么知道人家其他方面有亮点呢?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不是比高票答主更有发言权呢?&br&-----------------------------------------------------------------------------------------------------------------&br&文末福利环节,惊现刷名校背景老司机躬亲现身说法,用真人经历回答这道题~&/p&&p&评论里有一位说我读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等于垃圾、西北谜之自信黑top 10的。我看了他的教育背景(如图所示)惊了个呆。个人介绍关键词有侍酒师、古董车、跑车、艺术品收藏、击剑、旅游、证券投资、大数据分析等。(鉴于此帖关注的人激增,我就把他头像和昵称马赛克了吧)&/p&&img src=&/v2-67a4cacc0c295f460dce_b.pn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13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v2-67a4cacc0c295f460dce_r.png&&&br&&p&这是一个教育背景可以写一整张简历纸的人,也是我见过的逼格最高的人。于是我很好奇的去Linkedin了一下这位大神。所幸他所在的公司真的很小(Linkedin上写的6-10名员工),所以一搜就搜到了。&/p&&p&这位自称哈佛校友,16-17年在哈佛的Master of Finance项目就读。但是我翻遍整个哈佛商学院官网,也没找这个项目。然后我发现,原来这个项目在哈佛的&b&Extension学院&/b&(理论上应该翻译成继续教育学院)。这个Finance的学位一共12门课,其中只要有4门是在学校上的就达到毕业要求(在学校的可选课大半开在晚上)。而且学位根本不是他自己写的Master of Finance,而是&b&Master of Liberal Arts (ALM) in extension field: Finance.&/b&&/p&&p&于是我也瞬间明白了为什么他要这么用力黑我 =,= 也明白了为什么他在一个回答里说哈佛的教育质量不如JHU。&/p&&p&但不明白的是,作为哈佛Extension学院的学生,为何这么有底气去嘲讽耶鲁世界排名太低?&/p&&im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553& src=&/v2-cca632c1a8ff322fd03807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cca632c1a8ff322fd038079_r.jpg&&&br&哈佛Extension给耶鲁面子……心疼耶鲁一秒……&br&&br&&im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567& src=&/v2-4e8ba6afde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4e8ba6afdef_r.jpg&&&br&&br&以及怒怼哥大。可能只要不是自己上过的学院的名校项目,都是水的要死吧。&b&答主猜测也许名校低门槛项目之所以容易招黑,相当一部分原因得归咎于这样的行为(摊手)。&/b&&br&&br&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简历不标明Extension School是可以被告欺诈的,理论上Linkedin上的也是简历吧…而且Harvard Extension School和Harvard University在Linkedin上明明是有区分的。(评论里想装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可惜也没成功 = = )&br&&img src=&/v2-14ecfada50f85c6c1eb65fe706c785ab_b.jpg& data-rawwidth=&721& data-rawheight=&4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1& data-original=&/v2-14ecfada50f85c6c1eb65fe706c785ab_r.jpg&&&br&&img src=&/v2-edcdac4591feaa34d8f61_b.jpg& data-rawwidth=&721& data-rawheight=&4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1& data-original=&/v2-edcdac4591feaa34d8f61_r.jpg&&&b&回到问题,这个Harvard Extension学院的项目可能也符合本题题意&/b&,附上评价哈佛Extension学院的问题链接供有兴趣的同学们参考,有哈佛校友点评和详细的申请攻略:&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2818&/span&&span class=&invisible&&1352&/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br&&b&福音是好像不需要托福也不需要GRE/GMAT。国际学生的话可以暑假去校园上一个summer,其他课程上网课,也能毕业。&/b&如此说来,哈佛Extension看起来好像比别的名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还要容易录取一点?要不是前辈老司机现身说法,答主还真的不知道这个。在此表达感谢。&br&&br&更新:评论有知友表示(不代表答主观点),Extension学院属于给钱就能上,但授课内容不简单,拿到学位也不会很简单。关于学历的认可度和正规程度已经有了好几种不同的说法。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再多去查一查相关的资料吧。&br&&p&另外除了华盛顿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正规学历,这位名校老司机其他的Uchicago、剑桥、麻省理工拿的都是Certificate,即证书,没有学位的。名校的这些Cerificate,有些是可以通过远程上网课取得的。&b&又一种刷名校背景途径的方法get~&/b&&/p&&im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369& src=&/v2-55ed5ba042e5338def535d5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55ed5ba042e5338def535d5f_r.jpg&&&br&&p&若先不谈在是否正规这一点上有争议的Certificate和Extension School,老司机一口咬定答主读的项目随便一搜在水项目上是名列前茅(承认我们商学院好,可我们项目是学院唯一的硕士项目啊?而且我们学院没有本科生…),所以答主也很有兴趣的去搜了他唯一确定正规的顶尖大学学历:JHU的Master's Program i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b&结果竟然这个项目在“水”项目排行中名列前矛?! EXO me?&/b&这是自爆吗朋友?还顺带让我发现了一个前辈写的“水”项目总结。这在狼人杀里,是不是算聊爆了╮(╯▽╰)╭ (还拉爆狼队…&/p&&img src=&/v2-ba14b82d4bbf59debcb4043afbf77b96_b.pn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13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v2-ba14b82d4bbf59debcb4043afbf77b96_r.png&&&p&&b&这个帖子全名叫做《非牛人也可触及的名校“纸老虎”水项目》&/b&,全文链接如下:&br&&a href=&///?target=https%3A///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n//&/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p&我看了下,和我自己写的有一些有重合,有一些我知道的的确门槛不高的在帖子里也有所提及,但也有一些我完全不了解不好评论的。所以只能说也是一个可供参考的资料吧(不代表答主观点)。&/p&&p&关于这位读的JHU工学院的应用数学与统计项目,我在一亩三分地给大家找了个比较详细的介绍:&a href=&///?target=http%3A///bbs/thread--1.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bbs/th&/span&&span class=&invisible&&read--1.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p&帖子大体意思(不代表答主观点)是JHU的Stats没有USNEWS的排名,每年发的录取很多,最后来读的比例不高。不过班级规模还是不小,其中大部分是中国人,平摊到每个学生的资源较少。但是项目课程本身不水,可以学到不少干货。&b&所以这也算是一个符合题意的项目。因为课程评价不错,还是比较推荐的。&/b&&/p&&p&&b&更新:评论有校友提供详细信息,说班级size不大,资源还不错。以下转载校友原话:&/b&“其实我们系啊整体来说还不错,美本一半国内来的一半,国内来的也基本都是我这样的学校(答主注:某985院校),毕业呢一半人去读phd一半人留下工作了,也都还不错。”&/p&&p&&b&再次感谢这位名前辈身体力行为大家指路如何上名校。&/b&想上名校的可以去评论里找到这位前辈,私信请教诀窍。论名校情结,真的甘拜下风。对于如何去名校念书,这知乎上恐怕不会有人比这位前辈懂得多了。&/p&&p&最后,让我不理解的是这位前辈对JHU商学院一黑到底的态度。多大仇啊……&/p&&im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1281& src=&/v2-a76c2a38d256508daaebc5f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a76c2a38d256508daaebc5ff_r.jpg&&&br&&br&&br&&im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561& src=&/v2-db4ba8ab4c05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db4ba8ab4c05c_r.jpg&&&br&&p&很奇怪,在之前的一个答案里,他说哥大正牌统计/OR项目水的要死,这次却说哥大自带光环秒杀JHU Carey。可是这次哥大的项目在继续教育学院,理论上还不如统计/OR更硬气。文理学院下的统计/OR反倒没有哥大光环了吗?我想了想,大概只是因为,如果JHU的项目在他毕业的学院,那么秒杀哥大正牌学院项目;如果JHU的项目在Carey商学院,那就给哥大继续教育学秒杀。综上,这是对Carey商学院有多大仇啊。&/p&&p&其实他念的项目和JHU商学院比,不一定谁比谁在门槛上的standard高。JHU商学院确实招的人多,但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商科太热门,申请的人也确实多很多,更不可能没拒过人。他在回复中称美国学校的本科生才是正牌,可是自己也只是一个【疑似】低门槛硕士的JHU毕业生,如何有格认为Carey的学生不是JHU的学生呢?&/p&&p&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p&
给名校控们发福利。给择校的朋友们提供信息。写在前面:没想到我这种知乎小虾米也能遇到未授权转载这种事情。在此声明:转载请告知,并注明作者。谢谢。不点名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想模糊焦点。重点不在于黑任何一所学校,不想评论区变成撕逼大战。当然也有一些…
——请不要在评论里开车——&br&有些为了喷而喷的人,扣字眼的人,麻烦不要评论了谢谢。我期待你们对自己孩子的精彩教育。&br&&br&&br&从儿子三岁左右&br&对他进行简单的性教育&br&包括性别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br&配合各种绘本和人体百科全书&br&效果很好。&br&唯一略显尴尬的一次,&br&是他大约四岁时在旅途中,&br&火车上。&br&他认识了后排一个可爱的小姑娘,&br&两个小孩子互相聊天,&br&分享有趣的话题。&br&一切是那么和谐。&br&他们不哭不闹不打架,&br&车上的其他人听他们童言童语&br&说到可爱处&br&大家不禁微笑。&br&&br&&br&多好的气氛,&br&我和他爸放松了警惕&br&哐当哐当的火车晃的我们昏昏欲睡&br&&br&&br&然而,他们聊着聊着&br&我儿子不知是不是为了在小姑娘面前显摆他知道的知识多&br&说起了人体&br&&br&开始还好&br&什么呼吸系统、&br&什么消化系统、&br&什么血液循环系统……&br&讲的头头是道&br&&br&小姑娘的父母和周围的乘客都纷纷夸他知道的多~~&br&&br&突然,这臭小子话锋一转&br&“我还知道小宝宝是怎么出生的!”&br&“男生身体里有好多好多小蝌蚪,女生身体里有个小房子,&br&(我和他爸赶紧喊停,然而臭小子根本不住嘴,我分明看见斜对面刚二十出头的女生脸都红了,羞羞地低下头)&br&这些小蝌蚪比赛,谁先跑到小房子谁就赢,第一个小蝌蚪进去后房子的门就关了,&br&(我们试图打断他的滔滔不绝,周围的乘客开始憋笑了,有的已经笑出声了)&br&然后在小房子里面,小蝌蚪长呀长呀,最后就长成小宝宝了!我就是这么出生的,你也是!”&br&(眼看堵不住他的嘴,最后我已经当鸵鸟了,把头埋在座位上)&br&我的身体里也有小蝌蚪,你也有小房子,只不过现在我们还小,等我们长大了也会有小宝宝~~&br&&br&他得意地对小姑娘说!掷地有声!!&br&我和他爸脸烧红烧红的。&br&下车后就告诉他,这种知识你明白就好,不需要到处告诉别人了。&br&&br&——————————————————&br&其实下车后我们也觉得孩子说的没错。只不过在车厢里那个环境下,还有很多其他人,有些年轻点的学生就很不好意思。搞得我们也不好意思让他继续说。&br&——————————————————&br&有时候周围的人不理解,就像评论里也有人认为这是隐私,悄悄的教就好,不应该说出来。我孩子当着人面说出来就是“父母没教好”。有人就觉得没什么好羞耻,大大方方说就行。我们觉得尴尬也是因为我们“没教好”。我们也是普通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完美父母,我们小时候也没人教这些,只能从我们的自身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尽量做到合格。&br&批评我们的,请在评论区留下你们怎么教自己孩子的方法。让我们也学习一下,方法真的好我们一定肯定虚心接受。&br&&br&跟我好好说的,我自然好好回复。&br&喷的,说话阴阳怪气的,我就拉黑了。&br&&br&——————————————&br&最后附上书单&br&&img src=&/v2-1ef6fc54a228e39b4d90c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1ef6fc54a228e39b4d90c_r.jpg&&&br&&img src=&/v2-d802e5a0f52cab23f8d8c5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d802e5a0f52cab23f8d8c5_r.jpg&&&img src=&/v2-1c13bd9a98c7a0f5a88952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v2-1c13bd9a98c7a0f5a88952_r.jpg&&&img src=&/v2-e78f1f6f150fabed574cce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e78f1f6f150fabed574cce_r.jpg&&
——请不要在评论里开车—— 有些为了喷而喷的人,扣字眼的人,麻烦不要评论了谢谢。我期待你们对自己孩子的精彩教育。 从儿子三岁左右 对他进行简单的性教育 包括性别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配合各种绘本和人体百科全书 效果很好。 唯一略显尴尬的一次, 是他…
&p&谢邀。&/p&&p&&b&既不是天赋,也不是努力。真正决定性的因素是习惯。&/b& &/p&&p&我知道,很多人对学习的理解是这样的:
&/p&&img src=&/2ccddc5b5facb2_b.jpg& data-rawwidth=&576&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6& data-original=&/2ccddc5b5facb2_r.jpg&&&p&在他们看来,天天上课睡觉打游戏然后考前翻翻书最后九十多就是天赋高,认真听课挑灯夜战结果最多六七十就是天赋低。&/p&&p&在他们看来,面对同样的问题,一看秒懂就是天赋高,苦思冥想也一头雾水就是天赋低。&/p&&p&在他们看来,天赋完全是基因决定,生而有之,不可逾越,永久保留的。天赋低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这种差距。天赋是勤奋的功率。&/p&&br&&p&在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823a80ddd21e3acc32a2a783a6db3e6d& data-hash=&823a80ddd21e3acc32a2a783a6db3e6d& data-hovercard=&p$b$823a80ddd21e3acc32a2a783a6db3e6d&&@张英锋&/a&的这篇文章&a href=&/p/& class=&internal&&你也是这样理解智商和天赋吗? - 教育成本 - 知乎专栏&/a&中,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p&&p&总而言之,很多人的学习观就是&/p&&p&成绩=天赋×努力;&/p&&p&天赋=成绩÷努力;&/p&&p&努力=成绩÷天赋,这套简单的公式。&/p&&p&&u&&b&这是一种非常肤浅的学习观。&/b&&/u&&/p&&br&&br&&p&首先亮明,这篇文章将要论证的观点是:&/p&&p&1. 天赋的差距是&b&存在&/b&的,并且这种差距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是&b&存在&/b&的。&/p&&p&我没有完全否定天赋的重要性。&/p&&p&我没有完全否定天赋的重要性。&/p&&p&我没有完全否定天赋的重要性。&/p&&p&重要的话说三遍!&/p&&br&&p&2. 但是,大多数人&u&高估&/u&了这种纯天赋的作用的重要性。&b&人们对学习现象下意识的肤浅认知,会导致我们把很多其实源于后天习惯,但比较隐蔽的因素归因于天赋。&/b&&/p&&p&(我知道很多人会举出一堆自己身边的听说的天才例子来反驳,然后说“智商的差距是存在”的。&b&请注意,我这里论证的不是“差距不存在”,而是“这个差距的重要性被高估了,其中被高估的部分多源于习惯的贡献”。&/b&)&/p&&br&&p&3. 如果我们把学习效率看成一个以天赋,努力,习惯,方法,环境等诸多因素为变量的多元函数,那么&b&只取天赋与习惯两者的偏导数&/b&,它们的对比应该如下图所示:&/p&&br&&img src=&/v2-5dfe3cb98d36d6a14cb2a_b.png& data-rawwidth=&998& data-rawheight=&4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8& data-original=&/v2-5dfe3cb98d36d6a14cb2a_r.png&&&p&(当然,许多能力即有天赋的贡献,也有习惯的贡献,比如体力。这只是一个粗略的示意图。&b&并且这个因素画在这里也只是我的一个猜测,事实上贡献谁比谁大有待考证,这并不是我论证的重点&/b&)&/p&&p&&b&我们对学习规律的洞察力越强,认知越深刻,就越能探明那些作用隐蔽的习惯来源,在我们的认知中天赋和习惯的分界线也就越靠左;&/b&&/p&&p&&b&反之,你的认知越肤浅,能够解释的就越少,然后把那堆自己解释不了的因素笼统地归因为“天赋”,这条分界线也就越靠右,这无非是另一种神秘主义。&/b&甚至在这个问题的很多回答下,有人居然认为“能够努力也是一种天赋”,这种荒谬的论点,已经趋于反智了。&/p&&p&现在开始论证。&/p&&br&&p&===================================&/p&&p&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谓的“天赋”,其实应该叫&u&“伪天赋”&/u&才对。那些让“学神”们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绩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类&b&:学习习惯&/b&与&b&思维习惯。&/b&&/p&&p&&u&这两者的作用是如此广泛,如此隐蔽&/u&,以至于渗透到了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出来就是一种“天赋”的错觉。&/p&&p&&b&学习习惯有多重要?&/b&&/p&&br&&p&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的经验更多,&b&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让他习惯于从中获得快感,适应了高刺激的事物&/b&;&/p&&p&一个学习习惯好的人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从小适应了枯燥的钢琴舞蹈书法绘画,&b&于是追逐刺激的经验更少,适应了低刺激的事物,更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下去。&/b&并且随之而来的好成绩正向激励了这种亲和枯燥的习惯。&/p&&br&&p&——于是,同样是刷书遇到枯燥的章节,前者在低刺激的环境中&b&更倾向于走神&/b&,花了两小时在随时袭来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强推完了这个坎;&/p&&p&而后者&b&更倾向于专注下去&/b&,二十分钟就能推完。并且两人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别;&/p&&p&同样是上课接受信息,刺激阈值更高的前者,在低刺激的信息流中&b&更容易随时「滑落」至其记忆中高刺激的事物&/b&,比如走神想到昨天的游戏或和女神的约会;&/p&&p&而阈值更低的后者,则&b&更容易适应低刺激信息流&/b&,从而进入状态。&/p&&p&&b&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b&&/p&&br&&br&&p&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早期生活在一个节奏缓慢的教育环境中,更多地体会了拖延学习来开小差的快感,&b&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使其习惯于拖延&/b&;&/p&&p&而习惯好的人可能相反,在每一次立即行动后获得了巨大的奖赏,&b&于是这种正向刺激的积累使其养成了毫不拖延的习惯&/b&;&/p&&p&——于是,同样是上课讲到稍微艰难的点,前者更倾向于打算拖到课后再消化,然后开起了小差,后者则更倾向于直接正面刚,当下解决问题。&/p&&p&结果前者不仅上课的时间完全浪费,课后还要以加倍的时间,以更低的效率消化,造成极其恐怖的时间亏损(其实这也是答主大学学习效率低的主因);&/p&&p&而后者则能在一马平川的课后时间自由地平推进度刷熟练,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学习时间。&/p&&p&&b&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b&&/p&&br&&br&&p&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会在早期缺乏挑战困难的教育,于是&b&更习惯于&/b&放弃;&/p&&p&而学习习惯好的人则在一件件坚持后完成的难题中得到成就感,从而&b&更习惯于&/b&坚持。&/p&&p&——于是,同样是学习中遇到难题,前者可能畏难而放弃,认为没必要研究那么难的问题;而后者则会仔细钻研,然后干掉大BOSS,暴涨一波经验值,在滚雪球的挑战与成就感中达到越来越高的等级。&/p&&p&&b&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b&&/p&&br&&br&&p&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很多人误以为学习这个动作只是在积累路程,大错特错。&b&学习也能积累学习的速度&/b&——换言之,&b&学习本身是自带微小的加速度的&/b&。&/p&&br&&p&&b&越学习,就越适应学习,&u&越在“放纵/学习”的艰难抉择中选择后者,你对后者的突触建立就更强一分,下次选择坚持学习也就不那么痛苦一些&/u&。&/b&所以,我一向认为,那些说什么“能够努力也是一种天赋”的,不是思维过于简单,就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p&&p&当然,更不用说学习本身还能让你积累试错经验,改进学习方式了。&/p&&br&&p&===================================&/p&&p&以上的论证,仅能证明“&b&后天养成的学习习惯能为学习效率产生巨大贡献&/b&”,并不意味着“&b&学习效率高的人一定拥有好的学习习惯&/b&”。&/p&&p&我知道很多人会举XXX天天上课吊儿郎当回宿舍就打游戏照样年级前十……等等的例子。所以,接下来就要说到另一种因素——&b&思维习惯&/b&。&u&这种因素更重要,也同时更隐蔽。&/u&&/p&&br&&p&&b&思维习惯有多重要?&/b&&/p&&br&&p&&b&我们在接受一个新的经验或新的理论时,对其的认知往往是依靠其与已知的经验或理论进行的比较与联系。&/b&&/p&&p&许多关于学习原理的书都会讲到这一点,并由此强调体系,比喻等等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并未真正理解这是怎么回事。&/p&&ul&&li&举个经验的例子,我们见到一个由几根木棍支撑的木板,会马上判定这是一张“桌子”,因为我们在后天见到所有具有类似特征的东西,都被我们分类为“桌子”了,于是这一类物品就和“桌子”这个词语联系在一起。即便我们没见过面前这种桌子,但凭借其与这一类事物极其相似的特征,我们可以轻松地对其进行模式识别,认为其也将和这个类别下所有的事物一样,被公认为具备“桌子”的分类。
&/li&&/ul&&br&&ul&&li&再举理论的例子,概率论讲到大数定律的章节,一个听说过价格回归价值定律的人可能可以秒懂,一个听说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人可能理解起来会更容易些;学习物理,听说过“强弩之末,不可穿鲁缟”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做过智商测试题的人,往往可以瞬间理解三阶行列式的沙路计算法。
&/li&&/ul&&p&比如一个积累少的人:&/p&&img src=&/v2-137b19f5ba34a7de7b9289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137b19f5ba34a7de7b9289_r.png&&&p&一个新的东西进来,他可能很难找到相通的东西:&/p&&img src=&/v2-eb5e4c25aa_b.png& data-rawwidth=&557& data-rawheight=&3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7& data-original=&/v2-eb5e4c25aa_r.png&&&p&但如果积累多了:&/p&&img src=&/v2-893f19e3cb_b.png& data-rawwidth=&557& data-rawheight=&3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7& data-original=&/v2-893f19e3cb_r.png&&&p&能够找到链接的概率也就大大增加,体现出来就是一种“熟悉”的感觉:&/p&&img src=&/v2-a2ef897dccb7e3deba88eae2_b.png& data-rawwidth=&557& data-rawheight=&3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7& data-original=&/v2-a2ef897dccb7e3deba88eae2_r.png&&&br&&p&而对于这种思维习惯的获取,后天教育中一个作用相当大的途径就是&b&阅读习惯的养成&/b&。&/p&&p&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分法,书籍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提供经验、二是教授理论。&/p&&p&&b&比如一部小说,就是一系列经过高度整理,高度有序化的经验;一本科普杂志,除了经验之外还有一系列浅显通俗的理论。&/b&&/p&&br&&p&一个热爱阅读小说新闻的孩子,在早期可能就通过阅读这种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经验丰富度的途径,拥有了远超其他同龄人的&b&早期经验积累&/b&,而人总有从已有经验归纳理论的倾向。&/p&&p&这个过程好比核裂变里中子的释放一样——物质体积越大,发生中子撞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的经验越丰富,平时突发灵感从经验归纳出理论/联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对新知识时也就更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p&&br&&p&一个热爱阅读科普杂志或者浅显理论的孩子,则更容易养成锻炼出自己&b&接受外来理论与整理既有经验的习惯&/b&。同时一个个由以往经验整理出理论的成功案例很可能会在价值观上激励他们思考,并养成强烈的思考倾向。&/p&&br&&p&你仔细观察那些学习效率高的人,很可能也会发现其小时候或多或少都有爱阅读的习惯。无论是何种阅读,都有产生精神愉悦的可能。&u&&b&而这种愉悦将成为宝贵的早期正向激励,使其爱上吸收外界经验/接受外界理论,或者开始看到一道难题就忍不住思考,忍不住推敲。&/b&&/u&&/p&&p&细分起来,&b&他们可能也因此爱上数学/物理/天文/历史等等具体的领域。所谓兴趣,很大程度上也是后天的。而兴趣对一个人学习的作用,不言而喻。&/b&&/p&&br&&p&然后,你可能会说,许多天才长于逻辑推理或数学计算这些比较先验的东西,这又如何解释?&/p&&p&这里引用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823a80ddd21e3acc32a2a783a6db3e6d& data-hash=&823a80ddd21e3acc32a2a783a6db3e6d& data-hovercard=&p$b$823a80ddd21e3acc32a2a783a6db3e6d&&@张英锋&/a& 的答案&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智商高低是因为思维习惯不同造成的吗? - 张英锋的回答&/a&(同时建议阅读):&/p&&blockquote&&b&成年后的高斯说&/b&,&b&在他学会说话之前就会计算了&/b&。这说明在高斯的幼年经常接触到各种数字,无意间让他很小的年龄就掌握了初等算术。有这样一个有数学应用背景的父亲就是拼爹,但高斯的父亲有个缺点就是目光短浅。
通过长期高强度的数学计算,高斯不仅计算能力极强,而且非常善于发明数学工具,来简化自己的计算过程。刚才说到高斯9岁时就掌握了等差数列的速算方法,他
在18岁时又发明了最小二乘法,极大简化了计算过程。后来,勒让德在54岁时也发明了最小二乘法,并早于高斯发表,获得了优先权,但这个工具高斯已经用了
但是没有公开!
有人曾估算,如果高斯当时能及时发表他的研究成果,整个高等数学可以向前推进50年!但高斯是个完美主义者,他拒绝发布不完整和有瑕疵的作品。他的很多成果都来自内在视觉洞察力,是直觉形式的结论,虽然他自己长期使用,已被验证没有问题,但并没有经过逻辑严密的证明。而高斯跑的太快,完全不想停下来,把宝贵的时间消耗到琐碎无比的严密证明上。如果高等数学真的因此被推迟了50年,这可真是整个科学界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我前面说道,数学家可以不借助纸笔来思考数学问题,这其实来源于他们高强度的数学计算,高斯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可能很多人会好奇,高斯的计算强度究竟有多大?我们以1818年高斯担任丹麦的测地工作为例,整个工作持续了8年,高斯白天测绘,晚上计算,他曾估计测绘所画的图就有100多万张。野外实测数据汇总后,全部计算工作由高斯负责,随便两个点都是用最小二乘法通过冗长的计算获得,一般需要一个计算能力中等的人计算2~3天才能算完,共有3000多个坐标点,总计算量需要这个人一天不休的计算10年!&/blockquote&&p&也就是说,即使是逻辑推理与数学直觉这种东西,也是可以通过&b&后天的思维训练&/b&锻炼的。&/p&&br&&p&&b&比如说,同样解决一道难题/理解一个难的概念,需要经过至少七层嵌套的逻辑。&/b&&/p&&p&——于是一个经过高度逻辑训练的人,&u&可能前三层逻辑早已烂熟于心,第四五层逻辑又在他以前做过的题目/看过的书中熟悉过&/u&,剩下的工作只不过是推出剩下的两层逻辑而已;&/p&&img src=&/v2-d1bfb9d57f7a39cde19b_b.png& data-rawwidth=&737& data-rawheight=&4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7& data-original=&/v2-d1bfb9d57f7a39cde19b_r.png&&&p&——而一个没经过高度逻辑训练的人,可能只能熟悉前两层的逻辑,于是要解决这个问题,&u&他可能就要占用极大的工作记忆空间,经历无数次试错,承受大量不熟悉逻辑的痛苦,才能HOLD住那高达五层的逻辑树。&/u&于是解不出来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p&&p&&b&体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做不出来题目,事后发现原因都是「想不到」。&/b&&/p&&img src=&/v2-69ee0bc7cdfd_b.png& data-rawwidth=&737& data-rawheight=&4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7& data-original=&/v2-69ee0bc7cdfd_r.png&&&br&&p&&b&&u&我们每做一道题目,每理解一个概念,每尝试一次思考,就是在不断地熟悉其内容底下的一个个逻辑通路,对其的神经链接不断地变得畅通。&/u&&/b&&/p&&p&&b&&u&而对这种逻辑通路的熟悉,会迁移到我们未来遇到具有类似底层逻辑的问题中去,从而举一反三。换言之,做题好处的本质,就是熟悉逻辑范式,缩小推理的“可能性空间”,从而让自己的逻辑习惯能更好地拟合实际问题的路径。&/u&&/b&&/p&&p&&b&然而,事后,仍然有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b&&/p&&br&&br&&p&当然,你的确可以举例来反驳我说某神思维习惯并不突出/某神阅读量其实稀少/某神拖延癌/某神天天追求刺激等等。但是,以上所列出的每一个具体习惯,都只是包括了习惯,天赋,努力,环境,经历,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因素集合之一,&b&一个人可能只需要十中得五已经很了不起了,十中得七八的“天才”也会有二三短板&/b&。但总的来说,最根本性决定学习效率的,仍是后天习惯。&/p&&br&&p&中心极限定理告诉我们,由大量独立因素影响的变量将近似服从高斯分布,学生的成绩也应如此(虽然这些因素并非绝对独立,但也可以近似为高斯分布)——无数的学生依据其从小到大的一个个习惯,积累下的一点点经验,纷繁复杂的成长环境,人尽不同的个人经历,高低不平的天赋和主观能动性,上上下下地分布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学生身上。&/p&&br&&img src=&/v2-7dae558a0868bdadd1f48c65a6576aac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2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v2-7dae558a0868bdadd1f48c65a6576aac_r.jpg&&&p&而那些排在前1%的学生,或是在天赋上突出,或是在习惯上突出,或是方法努力等突出,又或者平均而都不错。而在这个分布中最右端的那些人,往往在所有变量上都至少做到了“优秀”这个层次。&/p&&p&&b&我知道,很多人会反驳说,到了最顶尖的水平,只能拼天赋。换句话说,就是流传得很广的所谓「努力决定下限,天赋决定上限」。&/b&&/p&&p&&b&但是你要明白,在无数个变量产生的高斯分布中,越往极端靠近,短板效应就越严重。在最顶尖的位置,习惯,天赋,努力,方法等已经是缺一不可。此时所有的高权重因素基本都会成为必要条件,天赋在其间并无什么不同之处。&/b&&/p&&p&曾经认识一个高考省状元,她身上就集成了顶尖的天赋,强大的规划能力,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从小刻苦的才艺训练,对特定学科的热爱,每天精确6小时整睡眠的作息等优秀的因素,才有了最顶尖的成绩。(ps:评论推荐区可以找到哦)&/p&&p&所以说,所谓「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也是不准确的,&b&所有的因素共同决定上下限。其实,真的单讲天赋决定上限也没错,但没有意义,因为决定上限的远不止天赋。&/b&&/p&&p&&b&一个因素要「决定上限」,有两种可能:&/b&&/p&&p&&b&1.这种因素无法改变;&/b&&/p&&p&&b&2.这种因素的上升空间极大,没有人能摸到顶。&/b&&/p&&p&&b&而天赋就是第一种,习惯就是第二种。很有可能,满分100分,你见过习惯最好的人,可能能打40分就不错了。&/b&&/p&&p&&b&习惯能到极致,到100分,是何等恐怖的存在呢?&/b&&/p&&p&&b&习惯到100分,就意味着,这个人有极端专注的注意力,极端科学的时间规划,极端冷静的心理素质,极端坚韧的意志力,极端开阔的眼界,以及对这个学科极端狂热的热爱。&/b&&/p&&p&&b&这位仁兄从启蒙时期,就接触到了这个学科,从小接受最科学的训练和引导,一天到晚想到这个领域的问题就跟嗑药一样high;&/b&&/p&&p&&b&他对这个领域底层逻辑的积累,已经密密麻麻,触角遍布他的整个认知空间,所以他会对这个领域极端敏感,遇到任何事情都能给这个领域的问题以启发,遇到任何新的思路都能为他在此领域的思考做出贡献。&/b&&/p&&p&&b&我相信,这样的人,无论天赋,努力,方法如何,放在哪里,都会是这个领域上神一级的人物。但是,很有可能能摸到习惯上限的这种学习机器,在历史上一个都没有出过。&/b&&/p&&br&&p&天赋唯一的特殊性就是不可改变,但一来我们讨论的是“谁权重更高”而不是“谁更难改变”,二来以大多数人的习惯之差,习惯的上升空间不知有多大,让习惯产生边际效应递减是极为困难的事。&/p&&br&&p&=============================&/p&&p&所以,智商带来的作用就不存在了吗?&/p&&p&&b&不是的。&/b&&/p&&p&前面大约提到,我们学习的途径本质上分两种,一是从外界表象获取新的经验,二是从既有的经验与理论中整理归纳出新的规律与理论,或者外界协助你完成这个过程。&/p&&p&(记得在知乎上看到过一张形象介绍DIKW体系的图,可惜找不到了,有谁记得吗?)&/p&&p&而我们最最普通的智商测试一般长这样:&/p&&img src=&/v2-cada83ecb84cff74f1fd559_b.jp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9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cada83ecb84cff74f1fd559_r.jpg&&&br&&p&也就是说,这些网上流传的智力测验,是在测试你&b&从给定有限的经验中归纳出规律与理论的能力&/b&(所以智力测验声称跨文化,是因为其剥离了既有经验的因素),对应的是第二种。&/p&&p&这种能力的确重要,比如数学上有一个段子:&/p&&blockquote&数学家能找到定理之间的相似之处;
优秀的数学家能看到证明之间的相似之处;
卓越的数学家能察觉到数学分支之间的相似之处;
最后,究级的数学家能俯瞰这些相似之处之间的相似之处。&/blockquote&&p&这里主要涉及到的就是归纳能力的强弱。&/p&&p&另外更专业的测试,可以测出工作记忆,反应速度等等。&/p&&p&所以说,智商带来的能力差距是&b&存在的&/b&。&/p&&br&&p&&u&&b&但是,你的归纳能力再高,也抵不上爱阅读的孩子积累下可观的经验与理论存量;&/b&&/u&&/p&&p&&u&&b&但是,你的反应速度再快,也抵不上意志强的孩子听课从不走神的耐力;&/b&&/u&&/p&&p&&u&&b&但是,你的工作记忆再强,也抵不上家教好的孩子轻易专注两个小时的好习惯;&/b&&/u&&/p&&br&&br&&p&&u&如果你告诉我一个清北的学霸在天赋,对学习的理解与勤奋度上甚至都不如一个普通一本的学渣,我一点也不会觉得意外。&/u&这两个人之间差距的最大原因在于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环境带来的习惯。&/p&&br&&p&这篇文章,不是来给你灌鸡汤的。我要告诉你的是:&/p&&p&&u&&b&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是另一种形式的阶级固化。&/b&&/u&&/p&&p&&b&无数的习惯,就像一道道坚固的高墙,在从小的钢琴绘画与电子游戏之间,在一本本数理启蒙文学名著与网络爽文无脑漫画之间,在巧妙的引导鼓励与粗暴的填鸭灌输之间,在科学的言传身教与无度的溺爱家暴之间,在周游世界博览群书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之间,在从小热爱推理痴迷编程与热爱游戏痴迷逛街之间,在一贯的三好学生与起起落落的吊儿郎当之间,在竞赛班的灯火通明与普通班的嘻哈玩乐之间,悄然建立。&/b&&/p&&p&&b&等你发觉这一切之时,高耸在普通人和学霸学神之间的,已是一道道无形而万难贯穿的壁垒,残酷地分隔出强弱有序,不可僭越。&/b&&/p&&br&&p&很多天赋论者以为,我反对天赋决定论,就是在说“我只是不努力而已只要我努力就能超过他们”。&/p&&p&错了。&/p&&p&&u&&b&普通人和学神的差距有多大,这个壁垒就有多难击穿。击穿这个壁垒,是相当于玄幻小说中「逆天改命」这个级别的事情。&/b&&/u&&/p&&br&&p&&u&习惯的作用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弥散渗透在了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控制着你绝大部分的学习行为,而又隐蔽得让不善思考的人不得不将其归因为“天赋”这个笼统的概念。&/u&许多人见到天才就吓得腿软,却看不到他们背后的环境与教育因素。事实上,习惯是可以被后天改变的,但它需要长久的时间与探索。&/p&&br&&p&“天赋神话”是一种懦弱的逃避。与其留下那一点点可以改变的愿望,不如干脆断了念想来得舒服。&/p&&p&&u&&b&毕竟,最让人痛苦的,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b&&/u&&/p&&p&我相当反感当下流行的一种“鄙视链”的风气:我们不谈对学科的热爱,不谈对学习的坚持,&b&却偏偏要攀比成绩除以努力的那个商数是高还是低&/b&,然后拿来排出一二三四,论出甲乙丙丁。&/p&&p&&u&一个人好好学习而成绩一般,那便最该鄙视;若是成绩不错,那倒正常,位列次席;万一这个人成绩不错时还能天天打游戏,那就更要奉为至高无上的大神了。&/u&&/p&&p&&u&&b&这是一种何其病态的风气。&/b&&/u&&/p&&br&&p&我知道,我们很多人从小到大的思想历程,长期来看都是一种“震荡”的路线——&/p&&p&我们小的时候,被鸡汤和学校灌输了努力决定论的观念,长大之后发现一些天赋起作用的现象,就会想当然地一转到底,认为天赋决定一切。&/p&&p&然后你开始觉得,自己看到了真相,成功地批判了“鸡汤”。甚至还有人极端到了认为“努力也是一种天赋”这种荒谬观点的地步。&/p&&p&但是,正题反题合题的规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这两个极端都是错的,真正正确的解释,应该更为曲折和复杂,是对正反两方的扬弃。&/p&&p&正题:努力无法改变的因素不如努力重要或者不存在,努力就能成功&/p&&p&反题:努力无法改变的因素比努力重要,这种因素是天赋&/p&&p&其中反题对在,努力无法改变的因素的确比努力重要,而正题对在,这种因素并不是天赋,而是由后天决定的。&/p&&p&所以,最后的合题应该是:&b&的确存在决定效率的因素,但并不是天赋,也不是无法改变,而是改变有难度。这种因素是由习惯,方法,环境,资源等复杂因素交叉影响的结果。&/b&&/p&&br&&p&当然,除了个人属性以外,学习效率还有另外的因素,例如学习环境:在一个进入冲刺状态的重点高中的晚自习课的学习效率,当然比离期末考还有大半个学期的大学日常要强得多。&b&在一个好的环境中,许多习惯上的缺陷可以得到补偿。&/b&所以选择一个好的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环境/出身能带来的巨大优势。&/p&&br&&p&最后,答主本人智商测试做过140+的,也做过160+的(注:160+那一次是小时候在某医学院的附属幼儿园做的,印象比较模糊,也可能是140+或150+,总之不低) ,但其实在学习过程中也非常坎坷(最后只是勉强进入1%,羞耻XD),更能体验到天赋的作用其实实在有限。更详细的过程可以见&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学霸变学渣」和「学渣变学霸」分别是怎样的一番体验? - edmond 的回答&/a&这个回答。&/p&&br&&p&=================================&/p&&p&&b&最后声明:我并不是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以上内容也仅仅来源于一个普通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反思,抛砖引玉,只作一个参考。&/b&&/p&&p&&b&如果想学到专业知识,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或关注相关专业人士。如有不当之处,也还请专业人士指出,诚惶诚恐,不胜感激。&/b&&/p&
谢邀。既不是天赋,也不是努力。真正决定性的因素是习惯。 我知道,很多人对学习的理解是这样的:
在他们看来,天天上课睡觉打游戏然后考前翻翻书最后九十多就是天赋高,认真听课挑灯夜战结果最多六七十就是天赋低。在他们看来,面对同样的问题,一看秒懂就…
&img src=&/v2-67d6ee44ec7f12fb845ada5c8e9965da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v2-67d6ee44ec7f12fb845ada5c8e9965da_r.jpg&&&p&常有朋友给我留言,让我推荐宝宝看的科普书籍,但我一直没敢推荐。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认为科普书籍在各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磨灭小朋友对此的兴趣。&/p&&p&本文的主角是这本叫《人类进化圣典》的书(现在出了新版换了个名字)。它是很严肃的科普书籍,有效内容242页,版面比一本杂志还大一些,所述题材即使在儿童科普领域内也是比较冷门的。我儿子开始阅读它的时间是3岁1个月,显然此书对他来说不轻松,存在较高的无法阅读的风险,但他却深深地迷上了此书。&br&&/p&&img src=&/v2-67d6ee44ec7f12fb845ada5c8e9965da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v2-67d6ee44ec7f12fb845ada5c8e9965da_r.jpg&&&p&我觉得这样一本书的陪读过程,具备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我把这个过程写出来,供各位爸爸妈妈参考!先想好套路,再谈选书不迟。&br&&/p&&br&&p&闲话少说,正文开始!&/p&&br&&b&1 兴趣和时机&/b&&br&&p&童书有很多种类,但面向低龄宝宝的入门级科普书籍并不多。入门级科普书籍往往是包装成绘本、故事书等形式。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很好,符合低龄宝宝的理解能力。我儿子在3岁以前,已看过多套这类包装成绘本的低龄科普书籍了,对此类书籍表现出较强的兴趣。&br&&/p&&br&&p&在他3岁时,我购买了这本严肃的科普书籍《人类进化圣典》。购买它的原因是当时看到网上有活动,而且看介绍觉得此书很不错,于是就买了。但由于此书介绍是7~14岁看的,所以我买回来并没有给儿子看,而是准备先放几年。&/p&&br&&p&在儿子3岁1个月的某一个周末,他在当时家里的200本书中选来选去,却选不出想看的,我看他精神也为之不振。&/p&&br&&p&于是,我对他说,我买了一本书,是7岁的小朋友看的,但我今天可以先给你看看,不过可能会看不懂,如果能看懂就看,看不懂也没关系,放起来等到7岁再看不迟。&br&&/p&&br&&p&儿子欢呼雀跃,连声说,好好好!&/p&&br&&p&我拿出此书,儿子立刻就翻看起来。&/p&&br&&p&从那一天开始,在后来的3个月中,他几乎每天都只看这一本书,缠着我给他讲,缠着我媳妇给他讲,缠着来家里的每一个客人给他讲。&/p&&br&&img src=&/v2-9e51ce5df7cb1cbefc2f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v2-9e51ce5df7cb1cbefc2f_r.jpg&&&img src=&/v2-aa4a9fa06a6e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v2-aa4a9fa06a6e_r.jpg&&&br&&p&我后来总结,早期给儿子看了一些低龄宝宝的科普书籍,对他应该是一个这方面很好的启蒙。加之我本人和我媳妇都是理科生,所以可能讲这类科普读物比较擅长,更容易让他体会到这类书籍中的乐趣。所以,在3岁1个月过渡到严肃的科普书籍时,非常顺利。&/p&&br&&p&另外,我那天观察他的状态,和事先做的铺垫也还算恰当。以我儿子的性格,在我说出“看不懂也没关系”这种话后,他即使在开始的时候真看不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锅炉日常运行记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