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检定的误差表示是用行列式怎么表示

【图文】第二章
测量平差误差规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测量平差误差规范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1019.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第二章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算:e ? ? ? ei ? ? e1 ? e2 ? ?? em2 2 2 2(2.7.4)3综合误差(总误差)上面分别讨论了直接测量中偶然误差合成和系统误差合成,而实际测量过程中往往同 时存在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应将其进行综合,以求得最后测量结果的总误差。 计
算若干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综合误差(总误差),一般需通过以下步骤。 3.1 分析各项测量误差的来源及误差性质 分析误差性质即分析误差是属于系统误差、偶然误差还是粗大误差。如果是系统误 差,还要看它是已定系统误差还是未定系统误差; 3.2 确定每一项误差的数值或极限变动范围; 3.3 由式(2.7.3)计算已定系统误差Δ ; 3.4 由式(2.7.4)计算未定系统误差的极限变动范围; 3.5 由式(2.7.2)计算偶然误差的极限变动范围 3.6 测量结果的综合误差可表示为 对单次测量: ?总 ? ? ? e ? u ? ? ? i ? ? ei 2 ? ? ui 2 对平均值 : (2.7.5) (2.7.6)但是,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最大值也并不一定同时出现,显然上述总误差估计偏大 了,故有时也用几何合成方法:? )2 对单次测量: ?总 ? ? ? e 2 ? (3?(2.7.7) (2.7.8)对平均值:?总 ? ? ? e2 ?? )2 (3? n式中 Δ ―已定系统误差,可以由测量结果来修正; n――测量次数; ±е ―未定系统误差的极限变动范围; ± u ―偶然误差的极限变动范围; 应当指出:未定系统误差的合成方法与偶然误差相同,都用计算平方和的平方根方法 来合成,但二者具有根本区别。 偶然误差具有抵偿性,多次测量的平均值趋于零;未定系统误差不具有抵偿性。偶然 误差随测量次数的增加而减少,未定系统误差与测量次数无关。 根据以上特点可以区分偶然误差与未定系统误差 ,如相同条件下,使用同一台仪器对 同一被测值重复测量多次,仪器的指示值可能不完全相同,即仪器示值变化,它是偶然误 差,具有抵偿性,增加测量次数,取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而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对仪器的影响引起的误差属未定系统误差,具有不抵偿性, 与测量次数无关。增加测量次数,并不减少它们对测量结果的影响。5 §2.8间接测量误差合成工程实际中所要获得的被测量的数值,许多都不能用仪器直接测得。往往是直接测量 另外一些参数,然后通过公式计算间接求出即间接测量。如电功率就是通过测量电流和电 压或电流和电阻后求得。由此可见,间接测量误差不仅与直接测量量的误差有关,而且还 和两者之间函数关系有关,通常把由直接测量量的误差来计算间接测量量的误差称为误差 传递。 1 误差传递一般公式 1.1 间接测量中系统误差传递公式 设间接测量中的被测量为 y,直接测量量为 x, z, w,…,它们间的函数关系为: y ? f ( x, z, w,?) (2.8.1) 令 ?x, ?z, ?w,? 分别为直接测量量 x, z, w,?在测量过程中造成的系统误差, ?y 为间接 测量量 y 的系统误差,则有:y ? ?y ? f ( x ? ?x, z ? ?z, w ? ?w,?)将上式右端按泰勒级数展开,并略去高阶微量后得:f ( x ? ?x, z ? ?z, w ? ?w, ?) ? f ( x, z, w, ?) ? ?f ?f ?f ?x ? ?z ? ?w ? ? ?x ?z ?w故函数的绝对误差为: ?f ?f ?f ?y ? ?x ? ?z ? ?w ? ? (2.8.2) ?x ?z ?w 函数的相对误差为: ?y ?f ?x ?f ?z ?f ?w ?y ? ? ? ? ?? y ?x y ?z y ?w y ?f ?f ?f ?w ?? = ?x ? ?z ? (2.8.3) ?x ?z ?w 式(2.8.2)、(2.8.3)为间接测量中系统误差的传递公式。表 2-7 给出了常用函数的系统误 差传递公式。 1.2 间接测量中偶然误差传递公式 实验中对直接测量量 x, z, w,?作了 n 次测量,可算出 n 个值:y1 ? f ( x1 , z1 , w1 ,?) y 2 ? f ( x2 , z 2 , w2 ,?)…………………………y n ? f ( x n , z n , wn ,?)根据已导出的公式(2.8.2),每次测量的误差为: ?f ?f ?f ?yi ? ?xi ? ?zi ? ?wi ? ? ?x ?z ?w 两边平方得:?f ?f ?f ?f ?f ?f ?f 2 2 2 2 ?y i ? ( ) 2 ?x i ? ( ) 2 ?z i ? ( ) 2 ?wi ? ? ? 2 ?x i ?z i ? 2 ?x i ?wi ? ? ?x ?z ?w ?x ?z ?x ?w表 2-7 常用函数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6 序号函数绝对误差 ?y相对误差 ? y (?y ) y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y ? x ? z ???(?x ? ?z ? ?) ?( ?x ? ?z )y ? x?z y ? xzwy ? xn?( xz?w ? zw?x ? xw?z )? nxn ?1 ?x1 ?1 1 n x ?x n x?z ? z?x ? x2y?n x?y?z x?x ? ?z ? ? x ? z ?? ?x ? ?z ? x?z ?x ?z ?w ?( ? ? ) x z w ?x ?n x 1 ?x ? n x ?x ?z ?( ? ) x z ? ? ?x xy ? axy ? lg x?a?x?x ? 0.4343 x1 ?x ? 0.4343 x y? ctgx?x? tgx?xy ? sin x? cos x?x ? sinx?x?x cos2 x ?x ? sin2 x ?y ? cos xy ? tgx y ? ctgx2 ?x sin2 x 2?x ? sin 2 x ?根据高斯定律,正负误差的数目相等,故非平方项相互抵消,得:?yi ? (2?f 2 ?f ?f 2 2 2 ) ?xi ? ( ) 2 ?zi ? ( ) 2 ?wi ? ? ?x ?z ?w将各次测量的误差代入上式,得:?y1 ? (2?y 22?f 2 ?f ?f 2 2 2 ) ?x1 ? ( ) 2 ?z1 ? ( ) 2 ?w1 ? ? ?x ?z ?w ?f ?f ?f 2 2 2 ? ( ) 2 ?x2 ? ( ) 2 ?z 2 ? ( ) 2 ?w2 ? ? ?x ?z ?w ?f 2 ?f ?f 2 2 2 ) ?xn ? ( ) 2 ?zn ? ( ) 2 ?wn ? ? ?x ?z ?w…………………………………?y n ? (2将上列各式两边分别相加,得:? ?yi ? ? (2?f 2 ?f ?f ) (?xi ) 2 ? ? ( ) 2 (?zi ) 2 ? ? ( ) 2 (?wi ) 2 ? ? ?x ?z ?w两边同乘1 ? 为: ,则被测量 y 的标准误差 ? n ?12?y i ?f ? ( ?x i ) 2 ?f 2 ? ( ?z i ) 2 ?f ? ( ?wi ) 2 ?= ? ? ? ( )2 ?( ) ? ( )2 ?? n ?1 ?x n ?1 ?z n ?1 ?w n ?17 = ( 2?f 2 2 ?f 2 2 ?f ?X ? ( ) ? ? Z ? ( )2? ?W 2 ? ? )? ?x ?z ?w(2.8.4)误差传递公式的应用2.1.计算被测量误差 由直接测量量的系统误差,即可根据式 (2.8.2)、(2.8.3)计算被测量系统误差;由直接 ?。 ? x ,? ? z ,? ? w ,?) ,可根据式(2.8.4)计算被测量 y 的标准误差 ? 测量量的标准误差( ? 例 测量某发动机的功率,测得其输出扭矩和转速分别为: Me=100.0±1% (N〃m) n=% (rpm) 试写出测量结果。 解:发动机输出功率函数式如下 Men Ne= (KW)
? 1200.0 则 Ne= =12.57 (KW) 9550 根据式(2.8.3)有 ?Ne ?Me ?n ? ?( ? ) Ne Me n 代入 Me 和 n 的相对误差,即得功率 Ne 的相对误差为 ?Ne ?Me ?n ? ?( ? ) =±(1%+2%)=±3% Ne Me n 功率 Ne 的绝对误差为 ?Ne =Ne×3%=12.57×3%=0.38(Kw) 发动机输出功率为:Ne=12.57±0.38 (Kw) 2.2 根据被测量误差范围确定直接测量量之间的误差分配 实验方案设计中,往往总是先对被测量误差范围作出规定然后计算各个直接测量量的 允许误差,这就是误差分配问题。 误差分配应考虑测量过程中所有误差组成项的分配原则。为便于说明误差分配原理, 这里只研究间接测量的函数误差,但其基本原理也适用于一般测量的误差分配。 对于函数的已定系统误差,可用修正方法来消除,不必考虑各个测量值已定系统误差 的影响,而只需研究随机误差和未定系统误差的分配问题。根据式(2.7.4)这两种误差在 误差合成时可同等看待,因此在误差分配时也可同等看待,其误差分配方法完全相同。 设间接测量的一般函数关系式为 y ? f ( x, z, w, ?) (2.8.5) 据前述误差传递公式有 σ = (?f 2 2 ?f 2 2 ?f 2 ) ? X ? ( ) ? Z ? ( )2? W ? ? ?x ?z ?w(2.8.6)现 在 的 问 题 是 在 已 知 函 数 式 ( 2.8.5 ) 和 给 定 σ 的 情 况 下 , 如 何 求 ? x 、 ? z 、? w 、……,这在数学上是一个多解的问题,也就是说各个直接测量值的允许误差,可以有多种分配组合方案来满足要求。这就有了选择地余地,即可根据实验要求、实验条件和8 所使用的仪器等具体情况合理地确定各直接测量量的允许误差。 2.2.1 按等效原则分配误差 等效原则认为各直接测量量对间接测量量引起的误差均相等,即: ?f ?f ?f 2 2 2 ( ) 2 ? x = ( ) 2 ? z = ( ) 2 ? w =…… ?z ?x ?w ?f ?f 2 由(2.8.6)有 σ = N ( ) 2 ? x = N ? x ?x ?x ?f = N ?z ?z ?f = N ? w = …… ?w 式中 N―直接测量量个数。 由式(2.8.7)得: ? ? ? ?x ? ,? z ? ,? w ? ,……N( ?f ) ?x N( ?f ) ?z N( ?f ) ?w(2.8.7)(2.8.8)2.2.2 按可能性分配误差 应用等效原则时,没有考虑各直接测量量测量工作的难易,所以按式(2.8.8)求得的 ? x 、 ? z 、 ? w 、……不一定是合理的。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误差分配,即对那些容易 实现测量精度的测量值,误差项尽可能缩小,对难以实现测量精度的测量值,误差项适当 扩大。 误差分配后,应按误差合成公式计算实际总误差,若超出给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应选 择可能缩小的误差项再予缩小。若实际总误差较小,可适当扩大难以测量的误差项的误 差。按等效原则分配误差需注意:当有的误差已经确定而不能改变时(如受测量条件的限 制,必须采用某种仪器测量某一项目时),应先从给定的允许总误差中去掉,然后再对其 余误差项进行误差分配。 例 1 某圆柱体直径 d 约为 25 毫米,高 h 约为 60 毫米,要求测量体积的相对误差不超 过 1%,试分配 d 和 h 的测量误差。 ? 解: 圆柱体的体积 V= d 2 h ,直接测量量个数为 2 4 根据式(2.8.3)有 ?V ?d ?h ? ?( 2 ? ) V d h ?d ?h 根据等效原则有 2 =0.5% , =0.5% d h 则 Δ d=25×0.25%=0.0625 毫米 Δ h=60×0.5%=0.3 毫米 由此可见,直径 d 的测量要求较高,用一般游标卡尺难以满足要求,于是作如下调整: ?d ?h 取 2 =0.8% , =0.2% d h 则 Δ d=25×0.4%=0.1 毫米 Δ h=60×0.2%=0.12 毫米 这时 d 和 h 均可用一般游标卡尺测量,保证体积 V 的相对误差不超过 1%。 例 2 利用公式 P ? I 2 R 通过测量 I 和 R 来计算功率 P,其中 I=8A,R=15Ω ,要求测量9 功率 P 的标准误差 ? P 不超过 40W,试分配 I 和 R 的标准误差。 解: ∵ P ? I 2 R ,直接测量个数为 2 根据式(2.8.8)有 ?P 40 ?I ? = ≈0.12 (A) ?P 2 ? 2 ? 8 ? 15 N( )?R ? ?P?I ?P N( ) ?R=40 2 ? 82≈0.44 (Ω )按式(2.8.4)校验:?P = (?P 2 2 ?P 2 2 ) ? I ? ( ) ? R ? ( 2 IR? I ) 2 ? ( I 2? R ) 2 ≈40.0(W) ?I ?R确定最佳测量方案 由误差传递公式 (2.8.3) 和 (2.8.4) 可以看出:直接测量量个数越少,函数误差就会越 小。所以间接测量中如果可用不同的函数公式来表示,则应选直接测量量个数最少的函数 公式;从式( 2.8.3 )和 (2.8.4) 还可看出: ?f , ?f , ?f ,…… 越小,函数误差也越?x ?z?w小。不同函数公式所包含的直接测量量个数相同时,则应选取 ?f , ?f , ?f ,……较?x ?z?w小的函数公式。 根据这些原则,视具体情况即可指出达到最佳测量方案的趋向。 例:测量消耗在电阻 R 中的电功率 P。 测量方案一: 分别测量电阻 R 和加在电阻 R 两端的电压 V,其测量结果为 R=15.0±1% V=120.0±1%V2 R 代入式(2.8.3)得电功率 P 的相对误差为 ?V ?R ?P ?P ?V ?P ?R ? ? ? =2 P ?V P ?R P V R 由于绝对误差Δ V 和Δ R 均可正可负,而不能确定其符号,故电功率测量误差应按最则根据电功率的计算式 P ?大误差计算,即 ?P ?V ?R ? =2 =2×1%+1%=3% P V R 则 Δ P=P?P =960.0×3%=28.8 W P测量方案二: 分别测量流过电阻 R 的电流 I 和电阻 R 两端的电压 V,测量结果分别为 I=8.0 A±1% V=120.0 V ±1% 则根据电功率计算式 P=IV 代入式(2.8.3)得电功率 P 的相对误差为 ?P ?P ?I ?P ?V ?I ?V ? ? ? = =1%+1%=2% P ?I P ?V P I V10 则 Δ P=P?P =960.0×2%=19.2 W P测量方案三: 分别测量流过电阻 R 的电流 I 和电阻 R,测量结果分别为 R=15.0±1% I=8.0±1% 则根据式子 P ? I 2 R 有 ?P ?I ?R ? ?( 2 ? ) =±(2×1%+1%)=±3% P I R ?P 则 Δ P= I 2 R =960.0×3%=28.8 W P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1)为了测量某一被测量的数值(如电功率),可以通过不同 途径来获得(即通过直接测量不同物理量,如 I 和 V;或 I 和 R;或 V 和 R)。(2)由于使 用的测量方法不同,尽管各直接测量量的相对误差相同(如 I 、 R 、 V 的相对误差均为 1%),但最终被测量的误差却不同,因此在选用测量方法时应注意选择最终误差小的测 量方案(如本例中的方案二),这样就可以在满足允许误差的条件下选择准确度稍差的仪 表,从而提高经济性,这就是所谓的最佳测量方案的选择。(3)使用直接测量某几个物 理量而再通过函数关系来计算被测量的数值的测量方法,那末有时每一个直接测量量对被 测量最终误差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如本例中测量方案一和三,前者 V 的影响大,后者 是 I 的影响大),因此就应把注意力集中在降低对被测量的最终误差影响大的那个直接测 量量的误差。§2.91 概述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法处理x n ,可求得算术平均值 x 以及各测量值的偏差 ? i ? xi ? x ;并且还提到偏差具有两个重要的特性,即讨论随机误差时,说过对某同一量进行一列等精度测量所得测量值 x1,x2,…,?? i ? 0 , ? pi? i ? 0 ,是在满足?? i 2 ? 最小不等精度测量中,也可由一系列的测量值求得加权平均值,得到的偏差也具有两个 特性,即? pi? i 2 ? 最小偏差的上述特性十分简单,但却是最小二乘法的理论基础。在工程实验和实际测量 中,应用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测量数据处理,所得到的测量结果的偏差平方和为最小。即?? i 2 ? 最小条件下来求得的一个数值,这一数值必然是最可信赖的,这就是最小二乘法要研究的内容。 最小二乘法在工程实际和实验技术中获得了广泛应用,诸如实验曲线的拟合,组合测 量的数据处理等。下面就来讨论最小二乘法原理。11 2 最小二乘法原理 最小二乘法是为了解决如何从一组测量值中寻求最可信赖值的问题。对于等精度测 量,已如前述,最可信赖值应该是各测量值相应的偏差平方和为最小的那个值。这个道理 不难从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规律导出。首先,对测量误差可以作如下的假设:测量误差不 存在系统误差(即无偏性),相互独立,且服从正态分布;标准误差为σ 。 设一组等精度测量值为 x1,x 2,…, xn ,其最可信赖值为 x (平均值),相应的偏差 分别为? i ? xi ? x ,则偏差落入 ? i ~ ? i +dν 的概率 pi 为:P1 ? 1? 2?1exp[?? 12 ]d? 1 2? 2? 22 ]d? 2 2? 2 ? 2? …………… ……………P2 ? exp[?? n2 ]d? n 2? 2 ? 2? 由于各次测量是互相独立进行的,所以偏差 ? 1 ,? 2 ,?,? n 同时出现的概率分别为各测量Pn ? 1 exp[?值出现的概率的乘积,即:? 2? 在一组等精度测量值中,最可信赖值应该是出现机会最多的那个数值,也就是出现的 概率 P 为最大时所求得的数值。可以这样来理解,根据随机误差特性,小误差出现概率将 大于大误差出现概率,因而出现机会越多,也就是说,概率越大的测量值,其真误差就越 小,自然就被认为最可信赖。由上面式子不难看出,欲使 P 为最大,就应使P ? P1 P2 ? Pn ? [ 1 ]n exp[?? 1 ?? 2 ? ? ?? n ]d? 1 d? 2 ? d? n 2? 22 2 2?? i 2 ? [VV]=最小(2.9.1)式中 [ ]―高斯求和符号。 这就证明了取出现概率为最大时的数值(最可信赖值,即通常所说的算术平均值) 作为测量结果时,其相应的偏差平方和为最小。 对于不等精度测量,有一列测量值 x1,x 2, …, xn ,对应的标准误差分别为 ? 1 ,? 2 ,…, ? n ,最可信赖值为加权算术平均值 x P ,相应的偏差分别为 ? i ? xi ? xP ;则偏差落入 ? i ~ ? i +dν 的概率为:P1 ? P2 ? 1? 1 2?1exp[? exp[?? 122? 12]d? 1 ]d? 2? 222? 2 2? 2 2?1…………… ……………Pn ?? n 2?exp[?? n22? n 2]d? n所以偏差 ? 1 ,? 2 ,?,? n 同时出现的概率为:12 P?P 1P 2 ?P n ?? ? 1 ? exp[? ( 1 2 ? 2 2 ? ? ? n 2 )]d? 1d? 2 ?d? n 2 ?1 ? 1? 2 ?? n ( 2? ) n ?2 ?n1222欲 P 为最大,就应满足:? n2 ? 12 ? 2 2 =最小 ? ? ? ? ? 12 ? 2 2 ? n2因 pi ?1? i2, 用相应的权数 pi 表示时,上式可写成:p1?12 ? p2? 2 2 ? ? ? pn? n 2 =最小也即 [PVV]=最小 (2.9.2) 式( 2.9.1 )、( 2.9.2 )表明,测量结果的最可信赖值对不等精度测量,应该在 [PVV]=最小的条件下求出;而对等精度测量,应该在[VV]=最小的条件下求出,这就是最 小二乘法原理。 通常最小二乘法既可应用于线性函数,也可应用于非线性函数。一般来说,非线性函 数可以在某一区域内展成线性函数来处理,故在本节中主要是对线性函数的最小二乘法处 理进行讨论。 设有 t 个未知量(被测量)为: X 1 , X 2 ,??, X t ,直接测量 n 个量 Y1 ,Y2 ,?,Yn 得测量 值 l1 , l2 ,?, ln 。测量量 Y 与被测量 X 之间的函数关系:Y1 ? f1 ( X 1 , X 2 ,?, X t )Y2 ? f 2 ( X 1 , X 2 ,?, X t )(2.9.3)…………………… Yn ? f n ( X 1 , X 2 ,?, X t ) 方 程式 (2.9.3) 称为测 量方 程组 , 它 由拟定 的测量方 法所决 定。若 n=t ,则 可由 式 ( 2.9.3 )直接求得未知量 X 。但由于测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所求得的结果 x1 , x2 , ?, xt 也必然含有一定误差。为获得更可靠的结果和相应的精度估计,测量值 Y 的个 数 n 一般总是大于未知量 X 的个数 t ,即 n&t ,但此时不能由方程式 (2.9.3) 直接解得 x1 , x 2 , ? , x t ,怎样才能由测量数据 l1 , l2 , ?, ln 获得最可信赖的结果 x1 , x2 , ?, xt ?最小二乘法 原理指出:最可信赖值应在使偏差平方和最小的条件下求得。 ? ,Y ? , ?, Y ? 为直接测量量 Y ,Y ,?,Y 的估计量,则有: 若Y 1 2 n1 2 n? ? f ( x , x ,?, x ) Y 1 1 1 2 t ? Y ? f ( x , x ,?, x )2 2 1 2 t……………………? ? f ( x , x ,?, x ) Y n n 1 2 t测量数据 l1 , l2 ,?, ln 的偏差为:? ?? l1 ? Y 1 1 ? ?? l2 ? Y 2 2 ????? ? ?? l ?Yn n n(2.9.4)13 即:l1 ? f 1 ( x1 , x 2 ,?, x t ) ? ? 1 l 2 ? f 2 ( x1 , x 2 ,?, x t ) ? ? 2 ?? l n ? f n ( x1 , x 2 ,?, x t ) ? ? n(2.9.5)方程式(2.9.4)和(2.9.5)叫做误差方程。对于线性函数的测量方程可表示为:Y1 ? a11 X 1 ? a12 X 2 ? ? ? a1t X t Y2 ? a 21 X 1 ? a 22 X 2 ? ? ? a 2 t X t(2.9.6)…………………… …………Yn ? a n1 X 1 ? a n 2 X 2 ? ? ? a nt X t而相应的估计量为:?1 ? a11 x1 ? a12 x 2 ? ? ? a1t xt Y ? Y2 ? a 21 x1 ? a 22 x2 ? ? ? a 2 t xt?n ? a n1 x1 ? a n 2 x2 ? ? ? a nt xt Y…………………… ……(2.9.7)误差方程为:l1 ? (a11 x1 ? a12 x 2 ? ? ? a1t xt ) ? ? 1 l 2 ? (a 21 x1 ? a 22 x 2 ? ? ? a 2 t xt ) ? ? 2(2.9.8)…………………… …………l n ? (a n1 x1 ? an 2 x2 ? ? ? a nt xt ) ? ? n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法借助于矩阵进行讨论将有许多便利之处。下面给出最小二乘 原理的矩阵形式。 设列向量和 n×t 阶矩阵(n&t)为 a12 ? a 1t ? ? l1 ? ? x1 ? ?? 1 ? ? a11 ? ? ? ? ? ? ? ? a 22 ? a 2t ? ? l2 ? ? ? x2 ? ?? 2 ? ? a 21L?? ? ? ? ? ln ? ? ? ? X ?? ? ? ? xt ? ? ? ? ? V ?? ? ? ? ?? n ? ? ? ? A?? ? ? ? a n1 ? ? an2 ? ? ?? ? a nt ? ?式中各矩阵元素 l1 , l2 , ?, ln ―n 个直接测量结果(已获得的测量数据);x1 , x2 , ?, xt ―t 个待求的被测量的估计量;? 1 ,? 2 ,?,? n ―n 个直接测量结果的偏差;aij ―n 个误差方程的 n×t 个系数(i=1,2,…,n;j=1,2,…,t)。则线性参数的误差方程(2.9.8)可表示为 a12 ? a1t ? ? x1 ? ?? 1 ? ? l1 ? ? a11 ? ? ? ?? ? ? ? a 22 ? a 2 t ? ? x 2 ? ?? 2 ? ? l 2 ? ? a 2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 ? ? a n1 a n 2 ? a nt ? ? ? x t ? ?? n ? ? n? ?? =V 即 (2.9.9) L- A X 等精度测量时,偏差的平方和最小这一条件的矩阵形式为14 ?? ?12?? n ??? 1 ? ? ? ?? 2 ? ?? ? =最小 ? ?? n ? ? ? ?即 V T V =最小 ? )T ( L - A X ? )=最小 或 (L - A X 不等精度测量时,最小二乘原理的矩阵形式则为 V T PV =最小 ? ) T P( L - A X ? )=最小 或 (L - A X 式中 P 为 n×n 阶权矩阵 ??2 0 ? 0 ? 0 ? 0 ? ? ? 12 ? P1 ? ? ?2 P2 ? 0? ? 0 ?0 ? 0 2 ? ? P?? ?2 ? ? ? ??? ?0 ? 02?? Pn ? ??? ? ? ? 0 ?? 0? ?2? ? ? ? ? ? ? ?2 ? ? 2 ? ?n ?而 p1 ? ? 2 ? 1 , p2 ? ? 2 ? 2 ,…, pn ? ? 2 ? n 分别为测量值 l1 , l 2 ,?, l n 的权;2? 2 为单位方差;? 1 , ? 2 ,…, ? n 分别为测量值 l1 , l 2 ,?, l n 的方差。 线性参数的不等精度测量可以转化为等精度测量的形式,从而可以利用等精度测量2 2 2时测量数据的最小二乘法处理的全部结果。 3 正规方程 为获得更可靠的结果和相应的精度估计,测量次数 n 总是要大于待求量个数 t,这 样,若采用一般解代数方程的方法是无法求解的,而要运用最小二乘法,从误差方程组求 得最可信赖值。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法处理程序为:利用求极值方法,根据最小二乘法原 理将误差方程组转化为正规方程,解算正规方程,得到待求的估计值;给出精度估计。 3.1 等精度测量线性参数最小二乘估计的正规方程 由线性参数误差方程(2.9.8)有: l1 ? (a11 x1 ? a12 x 2 ? ? ? a1t xt ) ? ? 1 l 2 ? (a 21 x1 ? a 22 x 2 ? ? ? a 2 t xt ) ? ? 2 …………………… …………ln ? (an1 x1 ? an 2 x2 ? ? ? ant xt ) ? ? n根据最小二乘原理,在等精度测量中,应满足: [VV]= ?? i ? 最小 为求得满足[VV]= 最小时的估计量 x1 , x 2 ,?, x t ,可以利用求极值的方法来满足最小二 乘原理,即对[VV]求导数,且令其等于 0,于是有 ?[VV ] =-2 a 11 { l1 ? (a11 x1 ? a12 x 2 ? ? ? a1t x t ) } ?x1 -2 a 21 { l 2 ? (a 21 x1 ? a 22 x 2 ? ? ? a 2t x t ) }- … -2 a n1 { ln ? (a n1 x1 ? a n 2 x2 ? ? ? a nt xt )215 =2{( a11 a11 ? a 21 a 21 ? ? ? a n1a n1 ) x1 +( a11 a12 ? a 21 a 22 ? ? ? a n1a n 2 ) x2 ? … +( a11 a1t ? a 21 a 2 t ? ? ? a n1a nt ) x t -( a11 l1 ? a 21 l 2 ? ? ? a n1l n )}=0 用高斯求和符号表示有 [ a 1 a 1 ]= a11 a11 ? a 21 a 21 ? ? ? a n1a n1 [ a 1 a 2 ]= a11 a12 ? a21a22 ? ? ? an1an 2 ……………………………… a [ 1 a t ]= a11 a1t ? a 21 a 2 t ? ? ? a n1a nt [ a1l ]= a11 l1 ? a 21 l 2 ? ? ? a n1l n ?[VV ] 即 =2{[ a 1 a 1 ] x 1 +[ a 1 a 2 ] x 2 +…+[ a 1 a t ] x t ―[ a1l ]}=0 ?x1 得 [ a 1 a 1 ] x 1 +[ a 1 a 2 ] x 2 +…+[ a 1 a t ] x t =[ a1l ] ?[VV] ?[VV ] 同理 =0,…, =0s ?x2 ?xt 得 [ a 2 a 1 ] x 1 +[ a 2 a 2 ] x 2 +…+[ a 2 a t ] x t =[ a 2 l ] ……………………………… [ a t a 1 ] x 1 +[ a t a 2 ] x2 +…+[ a t a t ] x t =[ at l ]又注意到上式中各二阶导数恒正,即 ? 2 [VV ] ? 2[a1a1 ] &0 2 ?x1 ? 2 [VV ] ? 2[a 2 a 2 ] &0 2 ?x2 ………………………… ? 2 [VV ] ? 2[at at ] &0 2 ?xt 可知,上面各方程求得的极值是最小值,满足最小二乘条件,于是可得: [ a 1 a 1 ] x 1 +[ a 1 a 2 ] x 2 +…+[ a 1 a t ] x t =[ a1l ] [ a 2 a 1 ] x 1 +[ a 2 a 2 ] x 2 +…+[ a 2 a t ] x t =[ a 2 l ] (2.9.10) ……………………… ………………[ a t a 1 ] x 1 +[ a t a 2 ] x 2 +…+[ a t a t ] =[ ] 方程组(2.9.10)即为等精度测量的线性参数最小二乘估计的正规方程组,它具有以 下特点: 沿主对角线分布着平方项系数[ a 1 a 1 ],…[ a t a t ],全为正值; 沿主对角线两侧对称分布的各系数彼此两两相等,如 [ a 1 a 2 ]与[ a 2 a 1 ]相等,[ a 2 a t ]与 [ a t a 2 ]相等,……; 方程式个数等于未知量个数,即它是一个 t 元线性方程组,当其系数行列式不等于 零时,有唯一确定解。16 现将线性参数的正规方程(2.9.10)表示成矩阵形式。把正规方程组中第 r 个方程式 (r=1,2,…,t) [ a r l ] ―{[ a r a 1 ] x 1 +[ a r a 2 ] x 2 +…+[ a r a t ] x t }=0 改写成如下形式(a1r l1 ? a2 r l2 ? ? ? anr ln ) ? {( a1r a11 x1 ? a2 r a21 x1 ? ? ? anr an1 x1 ) + (a1r a12 x2 ? a 2 r a 22 x2 ? ? ? anr a n 2 x2 )+…+ (a1r a1t xt ? a 2 r a 2t xt ? ? ? a nr a nt xt ) } = a1r { l1 ? (a11 x1 ? a12 x 2 ? ? ? a1t x t ) }+ a 2 r { l 2 ? (a 21 x1 ? a 22 x 2 ? ? ? a 2t x t ) }+… + a nr { ln ? (a n1 x1 ? a n 2 x2 ? ? ? a nt xt ) }= a1r ? 1 + a 2 r ? 2 + …+ a nr ? n =0 由此,正规方程可写成 a11 ? 1 + a 21 v2+ …+ a n1 ? n =0a12?1+a22? 2 + …+ a n 2 ? n =0…………………… ………… a1t ? 1 + a 2 t ? 2 + …+ a nt ? n =0 因而它可表示为 a 21 ? a n1 ? ?? 1 ? ? a11 ? ? ? ? a a ? a n 2 ? ?? 2 ? 22 ? 12?? ? ? ? a1t a 2t ? T A V =0 ? ? ?? ? a nt ? ? ?? ? ? ?? n ? ? ? ?(2.9.11)?0? ? ? ?0? =? ? ? ? ?0? ? ? ?即 这就是等精度测量情况下以矩阵形式表示的正规方程。又因? V ? L ? AX(2.9.12)所以正规方程又可表示为 即? ?0 AT L ? AT AX T ? ? AT L ( A A) XT(2.9.13)C?A A 设 则正规方程又可写成? ? AT L CX(2.9.14)? 必定有解,且有 若 A 的秩等于 t,则矩阵 C 是满秩的,即其行列式 C ? 0 ,那么 X唯一解。 式(2.9.14)两边同乘以 C ?1 ,得正规方程解的矩阵表达式:? ? C ?1 A T L X(2.9.15)? 的数学期望为 所得解 X ? ) ? E (C ?1 AT L) = C ?1 AT E ( L) = C ?1 AT Y ? C ?1 AT AX ? X E( X式中 Y、X 为列向量(n×1 阶矩阵和 t×1 阶矩阵)17 ? X1 ? ? ? ?X2 ? X ?? ? ? ? ?Xt ? ? ? ? 式中矩阵元素 Y1 , Y2 ,?, Yn 为直接测量的真值,而 X 1 , X 2 ,??, X t 为待求的被测量的真 ? 是 X 的无偏估计。 值。可见 X? Y1 ? ? ? ? Y2 ? Y ?? ? ? ? ? Yn ? ? ? ?例 观察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实验数据如下表,试估计运动方程。i 时间(s) 距离(m) 1 0 0 2 5 30.4 3 10 62.0 4 15 90.1 5 20 124.6 6 25 150.5解: 假设直线运动方程为S = a + bt写出误差方程: S i - (a + b t i ) =? i 式中 S i ―在时间为 t i 时距离的测量值; a―时间为 t 1 时的初始距离; b―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为计算方便,将数据列表如下:i 1 2 3 4 5 6ti0 5 10 15 20 25 75ti2Si 0 30.4 62.0 90.1 123.6 150.5 456.6ti S i0 152 620 2 8?60 25 100 225 400 625 1375根据误差方程,按式(2.9.10)列出正规方程na ? ? ti b ? ? S ii ?1 i ?1 6? t i a ? ? t i b ? ? t t si2 i ?1 i ?1 i ?1666将表中计算的相应系数代入上式得 6a + 75b = 456.6 75a + 解得 a=0 b=6.1 因此该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方程为 s = 6.1 t 3.2 不等精度测量线性参数最小二乘估计的正规方程 由线性参数误差方程(2.9.8)可有: l1 ? (a11 x1 ? a12 x 2 ? ? ? a1t x t ) ? ? 118 l 2 ? (a 21 x1 ? a 22 x 2 ? ? ? a 2 t x t ) ? ? 2…………………… ……………… l n ? (a n1 x1 ? a n 2 x 2 ? ? ? a nt x t ) ? ? n 根据最小二乘原理在不等精度测量中应满足 [PVV]= p1? 1 ? p 2? 2 ? ? ? p n? n =最小2 2 2为求得满足 [PVV]= 最小的估计值 x1 , x2 , ?, xt ,同样利用求极值的办法来满足最小二 乘原理,即对[PVV]求导数,并令其等于 0,则有 ?[ pVV ] ?[ pVV ] ?[ pVV ] =0 , =0, … , =0 ?x1 ?x2 ?xt 经整理得如下方程[ pa1 a 1 ] x 1 +[ pa1 a 2 ] x 2 +…+[ pa1 a t ] x t =[ pa1l ] [ pa2 a 1 ] x1 +[ pa 2 a 2 ] x 2 +…+[ pa2 a t ] x t =[ pa2 l ] ……………………………… ……………… [ pat a 1 ] x1 +[ pat a 2 ] x 2 +…+[ pat at ] x t =[ pat l ] 式中[ par a s ] ? P1 a1r a1s ? p 2 a 2 r a 2 s ? ? ? p n a nr a ns [ par l ] ? P1 a1r l1 ? p 2 a 2 r l 2 ? ? ? p n a nr l n(2.9.16)r=1,2,…,t ; s =1,2,…,t 式(2.9.16)就是不等精度测量时最小二乘法处理的正规方程,它仍有前述等精度 测量时正规方程的特点,即主对角线为系数的平方项,为正的,以主对角线为对称线的其 它各相应项两两相等。 为把正规方程(2.9.16)化成等精度的形式,为此作代换 ? ? pi 1 2 a ir i=1,2,…,n ; a irl i? ? p i l i12r=1,2,…,t ;将其代入正规方程(2.9.16),整理得到下面正规方程 ? ] x2 +…+[ a 1?a t? ] x t =[ a1?l ? ] [ a 1?a 1? ] x1 +[ a1?a 2? a 1? ] x 1 +[ a 2 ? a t? ] x t =[ a 2 ?l ? ] ?a2 ? ] x2 +…+[ a 2 [ a2(2.9.17)…………………………… ……………… ? ] x 2 +…+[ a t?a t? ] x t =[ a t?l ? ] [ a t?a 1? ] x 1 +[ a t?a 2 可以看出,上列正规方程在形式上已与等精度测量时的正规方程( 2.9.10)完全一 致,将正规方程(2.9.16)各式展开,整理后可得与式(2.9.11)类似的结果 。 p1 a 11 ? 1 + p 2 a 21 ? 2 + …+ p n a n1 ? n =0p1 a 12 ? 1 + p 2 a 22 ? 2 + …+ pn a n 2 ? n =0…………………… ………… p1 a 1t ? 1 + p 2 a 2 t ? 2 + …+ pn a nt ? n =0 用矩阵表示为(2.9.18)19 ? a11 a21 ? ? a12 a22 ?? ? ? ?a ? 1t a2t? ? ? ?an1 ? ? an 2 ? ?? ? ant ? ?? p1 ? ?0 ?? ? ?0 ?0 p2 ? 0? ? ? ?0 ? ?? 1 ? ? 0 ? ? ? ? ? ? 0 ? ?? 2 ? ? 0 ? = ? ? ?? ? ? ? ? ? ? ? ? ? ? ? ? ? pn ? ? ?? n ? ? 0 ?即A pV =0T(2.9.19)? 而 V ? L ? AX 所以式(2.9.19)又可表示为 ?) ?0 AT p( L ? AX即? ? AT pL ( AT pA) X该方程的解,即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为 ? ? ( AT pA) ?1 AT pL X 这就是不等精度测量时,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因为? ) ? E[( AT pA) ?1 AT PL] ? ( AT pA) ?1 AT PE( L) ? ( AT PA) ?1 AT PAX ? X E (X? 是 X 的无偏估计。 可见 X 3.3 非线性参数最小二乘估计的正规方程(2.9.20)?i ? fi ( x1 , x2 ,?, xt ) (i=1,2,…,n)为非线性函数,测量误差方程为 一般情况下,函数 Y l1 ? f 1 ( x1 , x 2 , ? , x t ) ? ? 1 l 2 ? f 2 ( x1 , x 2 , ? , x t ) ? ? 2 (2.9.21)?? l n ? f n ( x1 , x 2 , ? , x t ) ? ? n是非线性方程组。一般来说,直接由它建立正规方程并求解是困难的,因此对于非线性函 数,则先采用线性化的方法,将其转化为线性函数,而后按线性函数的处理方法进行解算。 取 x 10 , x 20 , ? , x t 0 为待估计量 x1 , x2 , ? , xt 的近似值,则其估计量 x r 可表示为: x1 ? x10 ? ? 1 x 2 ? x 20 ? ? 2 …………… xt ? xt 0 ? ? t 式中 ? 1 , ? 2 , ? , ? t ―估计量与所取近似值的偏差,因此只需求得偏差 ? 1 , ? 2 , ? , ? t 即可。 ? ? f ( x , x ,?, x ) 在 x , x ,?, x 处展开。因为对于偏差 ? , ? , …, ? 的二次方 将函数 Y 1 2 10 20 t0 ti i 1 2 t以上的高次项的值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故只取其一次项就能满足实际要求。 f i ( x1 , x2 ,?, xt ) ? f i ( x10 , x20 ,?, xt 0 ) + ?f i ?f i ?f i (2.9.22) ( )0?1 + ( ) 0 ? 2 +…+ ( )0? t ?x1 ?x 2 ?x t ?f ?f i ?f i 令 ai1 = ( ) 0 , ai 2 = ( i ) 0 , … , ait = ( ) 0 ?x2 ?x1 ?x tli? ? li ? f i ( x10 , x20 ,?, xt 0 )将其代入(2.9.22)得: f i ( x1 , x2 ,?, xt ) =( li ? li? )+[ ai1 ? 1 + a i 2 ? 2 + … + ait ? t ] 而 li ? f i ( x1 , x2 ,?, xt ) = li? ―[ ? 1 + ai 2 ? 2 + … + ait ? t ]= ? i20 即 li? -[ ai1 ? 1 + ai 2 ? 2 + … + ait ? t ]= ? i(2.9.23)这样非线性函数的误差方程(2.9.21)化成了线性函数的误差方程(2.9.23)。 故 l1? ―[ a11 ? 1 + a12 ? 2 + … + a1t ? t ]= ? 1? ―[ a 21 ? 1 + a22 ? 2 + … + a 2t ? t ]=? 2 l2…………………………… ? ―[ a n1 ? 1 + a n 2 ? 2 + … + a nt ? t ]= ? n ln 这时,即可按线性函数的情况列出正规方程并求解出 ? 。 在非线性函数进行线性化的过程中,为了得到函数的展开式,确定待求量 X 的近似 值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进行直接测量,所得结果可作为待求量的 近似值;二是通过计算,从误差方程中选取最简单的 t 个方程,并令 ? i =0 ,得到 t 元齐 次方程组,便可解得 x10 , x20 , ?, xt 0 即为未知量的近似值。 综上所述,不管是等精度测量还是不等精度测量,线性函数或非线性函数,经过 数学上的处理,最后都可将它们转化和归结为线性函数等精度测量,然后按等精度测量的 情况,建立正规方程,并解算之。 4 精度估计 对于直接测量值最小二乘法处理的最终结果,不仅要给出待求量的最可信赖值―估计 值,而且还要确定其可信赖的程度,即应给出所得估计量的精度。 4.1 直接测量值的精度估计 为了确定最小二乘估计量 x1 , x2 , ?, xt 的精度,首先需要给出直接测量量的精度。直 接测量量的精度也以标准误差 ? 来表示,因为无法求得 ? 的真值,故只能依据有限次的测 ? ,即进行精度估计。 量结果给出 ? 的估计值 ? 假设对包含有 t 个未知量的 n 个线性参数方程组(2.9.3)进行了 n 次独立的测量, 获得 n 个测量值 l1 , l2 ,?, ln ,其相应的测量误差分别为 ?x1 , ?x2 , ?, ?xn ,它们是互不相关的 随 机 误 差 。 因 一 般 情 况 下 真 误 差 ?x1 , ?x2 , ?, ?xn 是 不 可 能 知 道 的 , 而 只 能 由 偏 差? 1,? 2, ? ,? n 求出 ? 的估计值。当 n 适当大时,可写成?2 ? ?[VV ] 1 (2.9.24) ? (? 1 2 ?? 2 2 ? ? ?? n 2 ) n ?1 n ?1 可以证明[VV]/ ? 2 是自由度为(n-t)的 ? 2 变量。根据 ? 2 变量的性质,有 [VV ] E{ 2 } ? n ? t[VV ] n?t 2 E{ }? ? n ?1 n ?1? 2 来作为 ? 由式( 2.9.25 )可知,若按式 (2.9.24) 计算的 ? [VV ] ?2 ? ? 不是 ? 2 的无偏估计量,而是有偏估计量。因为 n ?1 [VV ] n ? 1 [VV ] E{ } ? E{ }?? 2 n ?1 n ? t n ?t E[VV ] 由此可见 才是 ? 2 的无偏估计量,所以应取 n?t2?(2.9.25) 将有系统偏移,即21 ?2 ? ?? ? ?[VV ] 作为 ? n ?t[VV ] n?t2的无偏估计量,即一般写成? ?[VV ] n?t(2.9.26)上述为等精度直接测量值的精度估计,而对于不等精度直接测量值的精度估计,与等 精度测量时相似,只是将式(2.9.26)中偏差的平方和换成加权的偏差平方和,即直接测量 值单位权的标准误差为:? ?[ PVV ] n?t(2.9.27)4.2 被测量的估计量的精度估计 按最小二乘法所确定的未知量(被测量) X 1 , X 2 , ?? , X t 的估计量 x1 , x 2 , ? , x t 的精度 取决于直接测量值的精度和函数关系。对给定的方程组,若已知测量值 l1 , l 2 , ? , l n 的精 度,就可求得被测量的估计量的精度。 若有正规方程 [ a1 a1 ] x1 +[ a1a 2 ] x2 +…+[ a1 a t ] x t =[ a1l ] [ a 2 a1 ] x1 +[ a 2 a 2 ] x2 +…+[ a 2 a t ] x t =[ a 2 l ] ………………………… ……………… [ a t a1 ] x1 +[ a t a 2 ] x2 +…+[ a t a t ] x t =[ at l ] 为了给出由上述正规方程所确定的估计量 x1 , x2 , ?, xt 的精度,可利用不定乘数法求出 估计量 x1 , x2 , ?, xt 的精度与直接测量值 l1 , l2 ,?, ln 精度的关系,便可求得估计量精度估计的 表达式。 选取不定乘数: d11 , d12 ,…, d1t ; d 21 , d 22 ,…, d 2t ;…; d t1 , d t 2 ,…,d tt ;共 t ? t 个。为求得 x1 ,以 d11 , d12 ,…, d1t 分别乘以上面正规方程组中各方程式可得d11 [ a1a1 ] x1 + d11 [ a1a 2 ] x2 +…+ d11 [ a1 a t ] x t = d11 [ a1l ] d12 [ a2 a1 ] x1 + d12 [ a2 a2 ] x2 +…+ d12 [ a 2 a t ] x t = d12 [ a 2 l ]……………………………… ……………… d1t [ a t a1 ] x1 + d1t [ a t a 2 ] x2 +…+ d1t [ a t a t ] x t = d1t [ at l ] 将方程组(2.9.28)各式相加得:(2.9.28)? d1i [ ai a1 ] x1 + ? d1i [ ai a 2 ] x2 +…+ ? d1i [ ai at ] xt = ? d1i [ ai l ]i ?1 i ?1 i ?1 i ?1tttt在选择 d11 , d12 ,…, d1t 时,应使 x1 的系数为 1,其它系数为 0,即满足下述条件:? d1ii ?1t[ a i a1 ]=1 (2.9.29)? d1ii ?1t[ ai a 2 ]=0……………22 ? d1ii ?1 tt[ a i a t ]=0当满足条件(2.9.29)时,式(2.9.28)可写成:x1 = ? d1i [ ai l ]= d11 [ a1l ]+ d12 [ a 2 l ]+…+ d1t [ at l ]i ?1= (d11a11 ? d12 a12 ? ? ? d1t a1t )l1 + (d11a21 ? d12 a22 ? ? ? d1t a2t )l2 + …+ (d11an1 ? d12 an 2 ? ? ? d1t ant )ln 令 h11 ? d11a11 ? d12 a12 ? ? ? d1t a1th12 ? d11a21 ? d12 a22 ? ? ? d1t a2t……………………… ………h1n ? d11an1 ? d12 an 2 ? ? ? d1t ant则 x1 = h11l1 ? h12l2 ? ? ? h1nln 因为 l1 , l2 ,?, ln 为相互独立的正态随机变量,且为等精度的,即 ? 1 = ? 2 =…= ? n = ? ,故? x1 2 ? h112? 12 + h12 2? 2 2 +…+ h1n 2? n 2 = ? 2 ( h11 2 + h12 2 +…+ h1n 2 )将等式右端 ? 的系数展开,并适当地全并同类项,注意到不定乘数 d11 , d12 ,…,2d1t 的选择条件式(2.9.29),最后可得? x1 2 ? d112?2同 样 , 以 d 21 , d 22 , … , d 2t 分 别 乘 正 规 方 程 组 中 各 方 程 式 , 然 后 相 加 , 按x1 , x2 , ?, xt 合并同类项,而且在选择 d 21 , d 22 ,…, d 2t 时,应使 x2 的系数为 1,其它各系数为 0,即使之满足下述条件:? d 2i ? d 2ii ?1 i ?1 tt[ a i a1 ]=0 [ ai a 2 ]=1 (2.9.30)……………………? d 2ii ?1t[ a i a t ]=0则可求得 x2 的表达式,由此得? x2 2 ? d 22 ?2依此类推,可得 ? x3 ,…, ? xt 。2 2式中 ? 为直接测量值的标准误差。 由 上 述 计 算 可 以 发 现 , 所 选 取 的 t ? t 个 不 定 乘 数 d11 , d12 , … , d1t ; d 21 ,d 22 ,…, d 2t ;…; d t1 , d t 2 ,…, d tt ;分别为下列各方程的解[ a1 a1 ] d11 +[ a1a 2 ] d12 +… + [ a1 a t ] d1t =1 [ a 2 a1 ] d11 +[ a 2 a 2 ] d12 +…+ [ a 2 a t ] d1t =0 ……………………………… ……………… [ a t a1 ] d11 +[ a t a 2 ] d12 +…+ [ a t a t ] d1t =0 [ a1 a1 ] d 21 +[ a1a 2 ] d 22 +…+ [ a1 a t ] d 2t =023 [ a 2 a1 ] d 21 +[ a 2 a 2 ] d 22 +…+ [ a 2 a t ] d 2t =1 ………………………… ……………… [ a t a1 ] d 21 +[ a t a 2 ] d 22 +…+ [ a t a t ] d 2t =0 ……………………………… ……………… [ a1 a1 ] d t1 +[ a1a 2 ] d t 2 +…+ [ a1 a t ] d tt =0 [ a 2 a1 ] d t1 +[ a 2 a 2 ] d t 2 +…+ [ a 2 a t ] d tt =0 ……………………………… ……………… [ a t a1 ] d t1 +[ a t a 2 ] d t 2 +…+ [ a t a t ] d tt =1(2.9.31)各不定乘数的系数与正规方程的系数完全一样,因此在实际计算时,可以利用解正规 方程的中间结果来求取不定乘数 d11 , d 22 ,…, d tt ,则各估计量 x1 , x2 , ?, xt 的方差为:? x1 2 ? d11 ?22? x2 2 ? d 22 ?………………? xt 2 ? d tt ?2相应的标准误差为:?x ?1 2d11 ?? x ? d 22 ?………………? xt ? d tt ?不等精度测量的情况与此相似,若正规方程为 [P a1 a1 ] x1 +[P a1a 2 ] x2 +…+[P a1 a t ] x t =[P a1l ] [P a 2 a1 ] x1 +[P a 2 a 2 ] x2 +…+[P a 2 a t ] x t =[P a 2 l ] ……………………………… ……………… [P a t a1 ] x1 +[P a t a 2 ] x2 +…+[P a t a t ] x t =[P at l ] 求解下面的 t 个方程组 [P a1 a1 ] d11 +[P a1a 2 ] d12 +… + [P a1 a t ] d1t =1 [P a 2 a1 ] d11 +[P a 2 a 2 ] d12 +…+ [P a 2 a t ] d1t =0 ……………………… ……………… [P a t a1 ] d11 +[P a t a 2 ] d12 +…+ [P a t a t ] d1t =0 [P a1 a1 ] d 21 +[P a1a 2 ] d 22 +…+ [P a1 a t ] d 2t =0 [P a 2 a1 ] d 21 +[P a 2 a 2 ] d 22 +…+ [P a 2 a t ] d 2t =1 ……………………………… ……………… [P a t a1 ] d 21 +[P a t a 2 ] d 22 +…+ [P a t a t ] d 2t =0 ……………………………… ……………… [P a1 a1 ] d t1 +[P a1a 2 ] d t 2 +…+ [P a1 a t ] d tt =0 [P a 2 a1 ] d t1 +[P a 2 a 2 ] d t 2 +…+ [P a 2 a t ] d tt =0 ……………………………… ……………… (2.9.32)24 [P a t a1 ] d t1 +[P a t a 2 ] d t 2 +…+ [P a t a t ] d tt =1 得到 d11 , d 22 ,…, d tt ,于是各估计量 x1 , x2 , ?, xt 的方差为:? x1 2 ? d11 ?2? x2 2 ? d 22 ?………………2? x 2 ? dtt ?t2相应的标准误差为:? x1 ? d11 ?? x2 ? d 22 ?………………? xt ? d tt ?式中 ? 值 1),2为直接测量量的单位权方差。显然,对于等精度测量 p1 ? p2 ? ? ? pn (可取? 为直接测量量的标准误差,由此可知,等精度测量是不等精度测量的特例。5 组合测量的最小二乘法处理 所谓组合测量是指通过直接测量各个被测量的组合量,然后对这些测量数据进行处 理,从而求得被测量的实际值。在工程测量中,为了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提高测量结果 的精度,常常采用组合测量,例如砝码、块规和度盘等的检定,均采用组合测量法。这种 方法除了能满足精度高的要求外,还可以大大减少测量的工作量。例如有三个未知量 x1 ,x2 , x 3 ,假设按所要求的精度每个未知量必须测量 4 次,总的测量次数为 12 次。若采用组合测量就可减少测量次数,具体作法如下: 先对每个未知量各单独测量一次,得 3 个读数,即 x1 ? l1 , x2 ? l2 , x 3 ? l3 依次两两组合各测量一次,得 3 个读数,即 x1 + x2 = l 4 , x2 + x 3 = l 5 , x 3 + x1 = l 6 再将三个未知量组合在一起测量一次,得 1 个读数,即 x1 + x2 + x 3 = l 7 这样每个未知量也都测量了 4 次,但总的测量次数却只有 7 次。 组合测量的数据处理是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的,其步骤和上述的线性参数最小二乘估 计一样。25 习 题 2-1 为什么说测量值都是近似值,什么情况下测量值才可以信赖? 2-2 对某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若某几次测量值都相等,是否表明这几次测量中不存 在随机误差? 2-3 精确度、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含义是什么? 2-4 下列数各有多少位有效数字? 457.35;96,000; 0.0;10.000;10; 45670; 500.; 5.00×102;6.010×1042-5 求下面考试分数的均值和标准误差i 1 2 3 4 5 6 7 8 9 10xi82 76 75 63 69 70 90 78 84 66i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xi77 71 84 95 68 74 78 71 72 69i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xi68 58 72 68 73 75 62 83 79 642-6 假定有一球体,测定其直径的相对误差不大于 1%,那么球体体积的相对误差为多 少,若测定其半径的相对误差不大于 1%,其体积的相对误差为多少? 2-7 已知一组实验数据如下,试确定 x、f 之间的直线关系。i 1xi fi4 1.12 4.5 2.33 6 3.04 8 4.25 8.5 5.32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列式表示方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