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理论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什么成为生产力理论发展的直接动力

您的访问出错了(404错误)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进行查找。
3、感谢您使用本站,1秒后自动跳转500 - 内部服务器错误。
500 - 内部服务器错误。
您查找的资源存在问题,因而无法显示。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八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第七单元答案【荐】.ppt2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28 &&
八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第七单元答案【荐】.ppt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八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第七单元 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第一课 工业革命 第二课 工人的斗争与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三课 资本主义的扩展 国主义的基础,给20世纪的德国的侵略埋下了隐患。
7、法国。因为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被迫把煤铁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普鲁士。 美国南北战争 俄国改革 明治维新 第四课 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 第五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综合探究七 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 许多体育项目成为各个阶层乐于参与的运动。(本题为开放性设问,举例符合题意即可) 9、略(本题为开放性设问,理解要针对材料中的论述,围绕工业文明是把双刃剑,从正反两方面用相关史实加以例证说明。选择事例的角度可以多元,可以从环保、公平、生产力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等角度进行回答。) * * 1.B
9.D 10.(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工业革命。
蒸汽时代。 (2)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障碍;英国最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基础巩固】 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并确立下来;英国是最大的殖民国家,由殖民掠夺来的财富发展了国内经济,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 11、展品可能有:蒸汽机、印刷机、火车等。 【拓展提升】 10.历史条件:工业革命的深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准备了社会经济的前提条件。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阶级条件。自然科学取得的许多新成果与社会科学领域里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教育对发展生产力有什么作用?
关于教育学的标准答案,谢谢
09-07-16 &匿名提问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邓小平在总结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时深刻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实在,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实际上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科学技术提到&先进生产力&的高度,是我们党自觉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关键所在。 第二次世界大呀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发生作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即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的数量,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曾有人估算,截止198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科学知识的9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0余年获得的。到200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知识翻了一番。现代物理学中90%的知识是1950年以后取得的。现在全世界每天发表科技论文篇。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每隔一年半就增加一倍。据粗略统计,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当前则是3年至5年增加一倍。现在全世界每年批准的专利数量达120万件。当今,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是5年,即5年内有一半知识已过时。近10年内,一个工程师所掌握的知识的90%与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有关。由于科技知识的加速增长和更新,科学技术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对科学技术事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鲜明特点。当代科技发展的突出形式就是突破与融合。突破即以研究开发的新一代科技成果取代原有的一代科技成果;融合是组合已有的科技成果发展成为新技术。近十几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日益求助于多学科融合战略解决各种问题,这就导致了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最终结成了具有确定的特有概念和方法论的新学科和新领域,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系列。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还表现有研究的完整性、研究对象的多学科性、学科的多对象性、科学研究的信息化等认识论特征。三是科学技术与人文杜会科学的结合。当代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当代任何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等所具有的高度的综合性质,不仅要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主要部门进行多方面的广泛合作,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而且要求把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合成为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当代自然科学和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进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我国90年代乃至跨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驱动力。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是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是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著名论断。第二,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科学本身是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因而是知识形态人类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形式。因此,作为一般社会生产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力,即一种精神生产力,而当其与生产力其他要素相结合 即构成物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力,必须经过转化才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即将科学技术物化为新的劳动工具和新的劳动对象;通过学习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马克思、恩格斯把后一个方面视为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根中途径。第四,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第五,科学作为生产力,既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了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的发展。马克思认为,机器的发展则是使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之一。恩格斯也曾指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把科学看成是一种&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马克恩、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为不断演进的社会实践所证实。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涵 日,邓小平在一次听取汇报的会议上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进人21世纪,面对科技进步更加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江泽民把科学技术提到了判断先进生产力标准的新高度,对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做出了新的概括。江泽民的这一重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华,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科学内涵。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使命是把经济搞上去。走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新路,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其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谛在于科技与经济要一体化。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体制和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只有下大决心、花大气力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才能使科学技术成为真正的第一生产力。第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中,在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中,高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旗帜,把经济搞上去,最终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使人民群众真正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第四,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关键是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加速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和奉献,要在全社会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共识,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这样才能使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三)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决定着先进生产力的性质、方向、结构和水平。首先,科学技术决定先进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是一个由劳动者、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过程的组织管理等各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某一时代特定生产力的先进性质要通过系统中每个要素的先进性质反映出来。劳动者由&体力型&转变为&知识型&标志着生产力的先进程度提高。其次,科学技术决定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在20世纪以前,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往往是按照生产一技术一科学的顺序发展的,即生产和技术的实践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在当代,科学技术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科学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食品工业等方面,使得生产力向越来越广的先进领域发展。第三,科学技术决定产业结构的层次。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技术产业、研究与设计业、金融保险业、文化教育业、商业与眼务业等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产业结构的这种升级是以科技知识在产业中的密集程度为标志的。第一产业占优势的国家为农业国,第二产业占优势的国家为工业国,第三产业占优势的国家为后工业国。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在70年代末就超过50%。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更有力地证明了科学技术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第四,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的先进水平。产业的高科技化程度、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密集程度、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时间周期、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是衡量生产力先进水平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品的科技含量每隔10年增长10倍。在19世纪,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的间隔期一般在65年到30年之间,到20世纪这种时间间隔大大缩短,其中集成电路只用了2年,激光器仅用了1年。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有5%-20%,20世纪中叶上升到50%,当代一般为60%-80%,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率。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第一,从目的和功能上看,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虽然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是作为它的实现形式的是具体体制,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严重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对它进行根朱性改革。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第二,从广度工看,改革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改革旧的经济体制,用适应现阶段生产力要求的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是改革的最基本内容。但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然要受到旧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制约和影响,这就要求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相应地进行其他体制的配套改革,制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因此,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是全局性、整体性的,表明它的革命性质。 第三,从深度上看,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它的根本变革。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严重不适应,已经不是个别“环节”、“方面”的问题,而是全局性、整体性的, 因此对它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进行根本性改变,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它。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讲,这种取代是一种量的变化,没有发生根本质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从具体体制的角度来讲,这种取代是一种质变,是一种革命性变革,实质工是一场革命。当然,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工的革命,不是改革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 从发展举步维艰的行业性科研院所,到资产规模过百亿元、敢与全球工程机械巨头同台竞技的高新技术产业集团——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用30年时间,书写了化蛹为蝶的传奇故事。
  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只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30年进程的一个缩影。从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到推动科研院所转制,从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到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决策……30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不断改革,引导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绝大多数科研机构与企业没有任何关系,科研与经济是两张皮,当时这种情况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说起启动科技体制改革的原因,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翟立新这样介绍。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让科技界迎来了春天,也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
  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观点;后来,他又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
  3年后,我国提出了“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科技发展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引下,我国进行了科研机构管理制度和职称制度的改革探索。
  一些科技人员开始走出院所和高校围墙,创办科技企业。1984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11位科研人员用20万元资金创办了联想公司。经过20多年的发展,联想公司已经发展成全球知名的大型科技企业。
  从1985年开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步入全面启动阶段,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对转变科技工作运行机制、调整科学技术系统的组织结构、改革科技人员管理制度等做出具体部署;1988年,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鼓励科研机构发展成新型的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兴办高新产业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发展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科技机构。在各种政策措施引导下,科技界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经济建设主战场。
  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并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革方针,开展科研院所结构调整的试点工作。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为这一阶段的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2006年1月,我国就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要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推动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形成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科技要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打造创新主体多元化格局
  从科研力量基本集中在国家设立的科研机构,到充分发挥企业、院所、高校和中介机构等多种创新主体的优势——30年来,我国科技体系结构不断优化,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创新主体格局。
  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3003亿元,其中企业、政府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三方面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68.3%、20.9%和9.9%;从研发人员分布来看,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和其他机构的研发人员分别占总量的65.7%、15.4%、16.1%和2.7%。“从经费和人员统计指标来看,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已经占据了主体地位。”翟立新说。
  科研院所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有1300多家开发类院所转为或进入企业。可喜的是,这些转制院所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在竞争中不断增强,其中许多院所已经成为市场经济舞台上的“科技明星企业”——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发研制了我国煤炭行业所用技术的60%,其中煤矿安全技术更占到全行业的80%以上;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td-scdma成为3g国际三大主流标准之一,为我国通信产业的发展赢得了历史性的机遇;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建成了国内第一条月产1万片的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生产线,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半导体材料领域获得重大突破……
  统计显示,248家中央转制院所在2006年申报专利2864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021项,实现总收入742亿元、利润48亿元,均为2000年的3倍以上。
  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分类改革也取得积极的进展。国务院各部门所属的256个公益类院所改革方案全部形成,河南、宁夏、河北等地公益类院所改革进展顺利。中科院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过程中,进行大规模的布局结构调整,并在用人、分配、考核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成效。
  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过程中,中介机构是重要的一环。30年间,我国科技中介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飞速发展。
  统计显示,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已近7万家,其中常设技术市场330余个、技术贸易机构3万多家。作为判断科技中介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1985年的2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226亿多元,22年时间增长了近百倍。
  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原是一家吃了几十年“皇粮”的事业单位。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它转制为一家大型科技型企业,并发展成为冶金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创新基地。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钢研紧紧围绕行业重大需求,开展了高炉喷煤、转炉溅渣护炉、高效连铸技术、球团烧结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及系统集成,并承担了军工冶金新材料方面85%以上的研发试制任务,为我国冶金行业的不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我们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一大初衷,就是要解决科技与经济的脱节问题,让科技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生产力’。”翟立新说。
  30年风雨征程,30年累累硕果。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一家家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个个科技型企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一项项重大技术突破引领着全行业的发展:
  ——工程建设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支撑着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电东输等重大工程的兴建,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大型石化装置、钢铁连铸连轧、亚临界火力发电机组、多联轴数控机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等的研制能力大幅度提高,使相关行业的科技水平获得重大提升;
  ——超级杂交稻、转基因抗虫棉等一系列农业重大技术获得突破,使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疾病和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及创新药物研制取得重大进展,保障了人民生命健康……
  “现在,科技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翟立新说,科技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自主创新战略的全面实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广大科技人员,必将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上书写新的辉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3、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它的哪方面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更高(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 选择哪个啊提问者: chaochaonima1 - 试用期 一级 最佳答案答案是A,因为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而这里面有个题目就是这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首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是同一生产力水平下的产物,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在中世纪的手工作坊中,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出现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发生之后,相错了有差不多两百年!就像资本主义是在封建经济高度发展之后的产物,社会主义也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之后,并不能因为社会主义诞生时,资本主义还存在,就认为它们是同一生产力水平下的产物! 其次,认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就应该由一种全新的阶级来缔造,是学瘀了!关键要看谁能代表更先进的生产力!奴隶与奴隶主之间再怎么调整关系也无法提升生产力!而一旦摆脱了奴隶主,奴隶就不叫奴隶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也一样!但无产阶级即使摆脱了资产阶级他也依然是无产阶级,因为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并没落到自己头上!所以不能套用以前的规律! 第三,关于什么是资产阶级什么是无产阶级现在也很不好界定,CEO是资产阶级吗?如果他只是给董事会打工,他也是无产阶级,而且是工人阶级中的知识分子那一群!但他又剥削他人!CEO的报酬如何决定,也正是困扰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问题! 第四,社会主义是新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生产关系变革!它消除了剥削阶级,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这是需要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做到的,现在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不够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第五,纵观这几十年资本主义的一些变化,越来越多的体现了一些社会主义的影子,比如国家干预经济,加强社会福利,实行股份制等,越来也多得把生产变得社会化了!但不管再怎么变,资本主义毕竟是资本主义,他的问题只有彻底实行社会主义才能解决!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两个必然”原理,但要把这两个必 然性变成现实,最终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在当今世界发展生产力的两种制度模式中,社会主 义更有发展效率,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在确信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 度优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同时,必须全面辩证地认识资本主义,正确对待当代资本主义 新的文明成果。面对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我们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进一步缩小 差距,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20世纪后期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没有出现经典 作家所预言的结局,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出现了模糊认识。为解决人们的思想混乱问题,江泽 民同志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的重大课题。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又一次坚 定地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同时又 指出,“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 识论观点,科学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总的发展趋势并没有改变,但具体的 历史进程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预期的要艰难曲折得多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 利的历史发展趋势,也就是“两个必然”原理。但要把这两个必然性变成现实,最终取决于 生产力水平。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 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 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此,恩格斯在 他1880年所写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阐述得非常清楚。马克思恩格斯还 认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不是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而是全世界同时发生,所以他们认 为,“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去占有生产资料 (实行公有制——作者注),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1]。列宁发 展 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并领导 俄国无产阶级将这一理论成功地付之于实践,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苏联。 此后,在“一国胜利”理论指引下,又出现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 这样,当代世界向人类最终理想社会——共产主义过渡就存在了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资 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革命→共产主义,另一种模式则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 产力+生产关系改革→共产主义。这两种模式的共同点是都要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没有达到 高度发达的水平,社会物质财富不十分富裕时,谁也实现不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种 模式是否可以殊途同归,还需要实践证明。从发展的趋势看,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沿着社会 主义方向发展自然是不成问题的,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不是也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对这个问题很多人认识还不清楚。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调整生产关 系,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出现了新的生机。因此有人就觉得,这样发展下 去资本主义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越来越远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按照马克思主义学说 ,资本主义越发达,为共产主义准备的条件就越充分。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财富的 增长,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因素也随之增多,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自我否定的力量也逐渐增强。 只不过就世界范围而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可能比马克思列宁预期的时间要长 得多,过渡的形式可能更复杂多样,前进的道路可能更加曲折艰难。 但是,十河九曲终归海,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有其兴亡规律,资本主义也不例外。资本主义 从产生以来已经经历了原始积累、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四个发展阶段、近四百年 的历史,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特点,但总的趋势是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生产的社 会化程度越高,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大,社会化的扩大终究要冲破生产 资料私人占有的束缚。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就是 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阶段,目前仍处于这个阶段。但从20世纪末期开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已经开始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具体表现是:政治上,少数几个资本主义大国左右 主宰世界政局,并充当起世界警察的角色,利用其军事优势称霸全球;经济上,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一半以上来自海外生产经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向全球扩张,经 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本性的要求,是资本扩张 的必然结果,正是资本为获得最大利润而扩张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而不是相反。科技的进步 ,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 资本主义的新阶段,也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把剥削的对象由国内劳动 人民扩大到世界劳动人民,资产阶级在扩大剥削对象的同时也扩大了无产阶级队伍,也就是 壮大了其掘墓人的力量。 二、对当今世界向共产主义方向发展的两种模式,我们所要认真研究的是到底哪 种模式更有发展效率,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哪种社会制 度更优越的结论就更有说服力 研究这个问题时,首先要阐明的一个理论观点是,无论是苏联还是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 都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 义,而是天生发育不良、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最起码 的基本制度上,特别是更多地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而不是体现在生产力上面。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苏联还是当今中国都还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 党把中国现阶段称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苏联的社会主义成败得失国内外已有广泛深入 的研究,在此不作过多阐述。这里着重分析新中国建国之初的生产力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差 距到底有多大,两种社会制度的发展速度到底谁更快一些,由此就可以看出哪种社会制度更 好。 新中国成立之初,生产力水平到底落后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少呢?我认为大约150年 , 至少是100年以上。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有力的证明:一是工业化水平,二是城市化水 平,三是人均国民收入。从工业化方面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在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后期先后实现了工业化,而20世纪中叶的中国还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 社会,工业化程度极低,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多一点,生产力水平相当于西方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的水平,社会劳动仍以个体人力劳动为主体。从城市化水平看 ,中国落后的程度就更大。建国初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只有10.6%,此时欧美发达国家早已实 现了城市化,如1950年美国城市化水平是64%,联邦德国是70.9%,英国是77.9%。[2]中国建 国之初的城市化水平相当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初的水平,1800年西方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平均水平为10%。也就是说,从城市化水平看,建国初期中国整整落后西方发达国家1 50年。从人均国民收入看,差距更大。建国初期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十几、二十几美元, 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水平。 那么,经过50年的发展,这个差距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呢?我认为是缩小了,至少缩小了50 年的距离,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速度不仅比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快,而且 比这些国家同等生产力水平时期的发展速度也要快。仍然以上述三项指标来分析判断。从工 业化速度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一般用了一百年左右的时间,社会主义中国基本 实现工业化大约只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从城市化发展速度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市 化平均水平由10%提高到30%用了100年的时间,1900年达到31%;从30%上升到50%用了大约5 0年的时间。[3]中国城市化水平由建国初期的10.6%上升到30%的水平,只用了四十多年的时 间,从30%上升到50%的水平预计大约只要25年的时间。[4]也就是说,今天中国城市化速度 比西方发达国家同等生产力水平时期的发展速度整整快一倍。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看 ,中国的速度也要快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从300美元增长到800美元时用了七十多年 的时间,中国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也许有人要说,现代中国所处的时代与西方国家当年 所处的时代不一样,世界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不一样,今天的中国可以利用更先进的科技 和生产力手段。应该说,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生产力极其落后 的社会主义中国,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行发展,中国处于非常明显的劣 势,因为生产力发展具有加速运动的特性,生产力水平起点越高,发展速度越快。对这个特 点,我们也应该看到。 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发展效率高于资本主义制度,而且更能体现社会公平,更好地体现人类 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方向。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社会发展的成果首先直接为少数资本家 所占有、所享受,广大劳动人民从社会发展中得到的利益只是九牛一毛而已,早在资本主义 发展初期这个问题就十分突出。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社会物质财富总量成倍增长, 同时为缓和社会矛盾,扩大社会中间阶层,资产阶级一定程度地调整了生产关系,劳动人民 通过购买股票等形式也拥有一定的资产。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资 本家从劳动人民那里剥削到的剩余价值并没有减少,贫富悬殊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如据美国《商业周刊》调查,1999年工人和首席执行官的收入比例是1∶416。而且,就世界 范围而言,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剥削掠夺等手段聚敛世界财富,把贫穷与困苦转嫁给 发展中国家人民,更是违背了人类社会公认的公平原则。社会主义中国不仅基本上消灭了人 剥削 人的社会现象,而且在现实中也较好地解决了贫富两极分化问题。虽然现阶段中国也存在一 定程度的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但没有明显的贫富两极分化。 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巨大成就,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作了高度概括。他说: “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建立了 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们仅仅用了半个多世 纪时间,不仅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而且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新 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6倍。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 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12亿多中国人不仅解决 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两种模式 相比较,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公有制,再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 的模式更有效率,更能体现社会公平。所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不能动摇,坚持 共产主义信仰不能改变。 三、我们在确信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同时, 也应该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长处,正确对待当代资本主义新的文明成果,从而更好地建 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地辩证地认识资本主义,了解资本主义 只有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和了解资本主义,才能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当今国际 社会仍然是以资本主义为主体的社会,世界财富主要为资本主义国家所拥有,资本主义在世 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仍居主导地位。我们必须与资本主义世界打交道。知彼 知己,百战不殆。片面地、静止地认识资本主义,就不可能有对待资本主义的科学态度,也 不可能恰当地处理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长期以来在认识 资本主义方面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彻头彻尾地坏,一无是处; 另一种倾向则以为资本主义社会什么都好,月亮也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圆。很显然这两种认识 都有失偏颇,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全面认识和了解资本主义,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进行全面考 察 和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从产生到发展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当代资本主义与三百多年前的资本 主义甚至与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资本主义都有很多不同的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要正视它、重视它、研究它,决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将当代资 本主义等同于一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全面认识资本主义,既要从整体上去认识,又要从不 同层面上去剖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形式和具体问题 。这样才能够既从根本上认清资本主义本质,又科学地对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具体制度和 实现形式,分辨出精华和糟粕。 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相比是落后的社会制度,但这并不等于说资本主义没有进步 性,特别是与旧的封建主义相比,它的进步性就更明显。列宁曾鲜明地肯定过资本主义的进 步性,他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和小生产 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5]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封建落后的东西根深蒂固,在某些方面与资本主义的先进文 明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而且客观地分析,资本主义也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资本主义政治 上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经济上追求效率和利润的目的,都有可取的一面,就是最 终将导致它灭亡的生产方式也有合理因素。比如:在调动个人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方面,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实际形成了促使人们积极创新的科 学机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更有利于调动个人的创造性和开拓创新精神 ,但不利于国家经济社会职能的发挥。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之所以能超速 发展,是与其生产方式分不开的。资产阶级为了追求新的更大利润,为了维护其阶级统治, 不得不经常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改良和完善,调整改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二战以后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调整改良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正是在与社会主义相比较之中扬长避 短 ,取社会主义之长补资本主义之短,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手段扩大充实资本主 义国家的经济社会职能,国家得以全面干预、调节经济活动,从而既保证了资本主义市场经 济平衡协调发展,保证资产阶级继续获取高额利润,又避免了出现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所以应该说,社会主义思想给资本主义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 是借鉴了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调整了旧的生产关系,改造了旧的生产方式,从而创造了先 进的经济、科技、文化成果。虽然这些国家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本质没有变,但它对当代先 进生产力和国际性社会化大生产的适应性更强了。我们一般都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发展直接得益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但如果没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 革,就没有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机制,也就难以出现如此猛烈的科技创新高潮。 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并没有天然的鸿沟,两者虽为矛盾 的对立面,但都处在同一时代背景和同一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具有相近的生产力基础,生产 方式方面都是社会化大生产,都必须发展市场经济,在较长时期里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利用 ,和平竞争、共同发展。而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基 础,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列宁曾深刻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 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就上升到叫做 社会主义的那一级,没有任何中间级。”[5](三.164)而且我以为,人类社会有很多超越社 会制度的共性的东西,人有社会性的一面,也有自然属性的一面,尽管社会属性占主导地位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决定社会关系的性质,但我认为并不等于所有的社会关系。 从事实看,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形成了很多超阶级性的社会行为规范,不论是在资本主义社 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甚至在封建主义社会都要按照这些行为规范约束个人或群体行为。 很显然,这些行为规范属于社会关系的内容。所以,我们不能把国家和社会的一切都贴上社 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标签,而应该把制度与非制度性的区别开、把制度与实施制度的具体组 织形式区别开、把生产方式中的共性与个性区别开,就是生产关系也要区别合理与不合理的 部分,别人先进的生产力我们可以利用,生产关系中的合理部分我们也可以借鉴利用,只要 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掌握着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人类社会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都可以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早在80年前列宁就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邓小 平同志更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 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 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6] 四、当今世界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竞争发展的世界,二者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可 以和平共处,但迟早要一决胜负。决定胜负的关键不是制度本身,而是制度所创造的社会生 产力和生产率。面对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我们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进一步缩小 差距,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不是空中楼阁,都是以国家为载体。自从国家产生以来 ,无论什么主义,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首先是属于国家和民族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 同 样也是国家间的竞争。所以,我们要推进人类社会主义历史进程,首先必须立足于建设好中 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五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总起来看发展效率高于 资本主义国家。但我们也走过弯路,也有深刻教训。与某些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们的 发展速度还不够快。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们的生产力水平、经济质量和社会物质财 富还有很大差距。虽然我们的发展速度相对要快一些,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总量绝对数 额大,因而年均实际增加的财富比我们多得多。我们如果看不到这一点,而沾沾自喜于略高 于别人的年均经济增长率,那是头脑不清醒的表现。 尽管经过50年发展,我们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有所缩小,但差距仍然很大。至 于差距到底还有多大,国内外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五六十年,有人认为七八十年, 甚至上百年。我认为,差距到底有多大,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仅看人均收入,还应该看生产 力 基础。从人均收入看,确有50年的差距。但从生产力基础,特别是科技水平看,中国科技发 展不平衡,与西方发达国家科技差距也不平衡,有些科技领域落后发达国家几十年,但也有 的领域接近甚至领先世界先进水平。而且,中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落后地区与西方发 达国家的差距更大。我们既要看到差距,又不可过分夸大,否则就会丧失信心。承认差距不 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快我们自己的发展。我们要想赶上西方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并最终超过它们,我们的发展速度必须比它们快,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江 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 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在社会 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 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 立社 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 如何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呢?我认为,根本出路就在于江总书记提出的理论、体制和科技三 个创新,尤其是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江总书记曾多次讲过,面向新的世纪,有两大问题十 分鲜明地摆在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面前:一个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一个是加快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7]江总书记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的高度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 的高度,对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这就是“三个代表”和三个创新。“三个代 表”是我们党永葆执政地位根本的保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是加快发展的根本 途径。改革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动力,只有学习、吸收、借鉴、利用人类社会一切已有的先进 文明成果,并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我们才能创造出超越现有成果的新成果, 才能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所以,江总书记特别重视创新,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 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二十 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 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三个创新都有重大现实意义。理论创新是实 践的先导,没有理论创新,就没有邓小平理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我党三代 领导人都是理论创新的典范,为我们树立了理论创新的榜样。今天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同 样要有创新精神,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无论对资本主义还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都不能只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论述中,都不能僵化,而必须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一 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要求,研究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指导新的实践。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则是直接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既包括对国内现行体制和现有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包括在学 习借鉴国外先进体制和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创新。从国际大局出发,后一种创新更为重要。因 为这样才能创造出比别人更新的优势。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学习、借鉴、利用和 创新自然毫无疑义,就是对这些国家的经济体制和机制也可以有区别地学习和借鉴,结合中 国国情进行创新利用。 我想就是这些原因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产力布局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