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培训手段,学习各地先进经验,促进武汉城市圈综改工作

湖北省部署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
当前位置: >> >>
湖北省部署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日   来源:湖北日报
【E-mail推荐
    6日,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议,总结2009年试验区改革建设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今年工作。会议强调,圈内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今年试验区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两型社会”和圈域一体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省长李鸿忠出席会议并讲话,充分肯定了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并对做好今年的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他说,今年是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点突破、深入推进年,也是3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圈内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要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武汉新港、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等事关武汉城市圈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在加快圈域一体化建设、尽快形成武汉城市圈“物理形态”上取得重大进展,在调结构、促转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上为全省做示范、当表率。
    李鸿忠指出,要围绕“试验”二字,继续在大胆闯、大胆试、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工夫,力争在推进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金融体制改革创新、财税体制改革创新、国土体制改革创新,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西湖综合性示范区、青阳鄂循环经济示范区、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梁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上取得新突破。他强调,要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部省合作机制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机制两大平台,为试验区改革创新和项目建设争取更多更大支持。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宪生主持会议,并就落实会议精神,抓好下一步工作作了具体安排。他要求圈内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正视当前改革试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抓好思想、组织和业务3个层次的落实;突出重点,着力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5大示范区建设、5个方面的一体化、重大项目建设、部省合作平台建设、改革发展思路谋划、探索建立国际合作平台7个方面的工作;完善机制,发挥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共促试验区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省政府秘书长尹汉宁等出席会议。省发改委主任、武汉城市圈综改办副主任许克振通报了2009年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进展情况和今年工作安排。省直有关部门和相关市、区负责同志在会上发言。(记者黄俊华)
 相关链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责任编辑: 安涛当前位置:&>&&>&&>&
综改办副主任王培锦谈武汉城市圈建设进展
武汉城市圈,6年前这样的一个名词横空出世,将武汉和周边其他八个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日,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消息振奋了无数湖北人。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批。这一年来,武汉城市圈建设进展如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湖北省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我是主持人李希帆。武汉城市圈六年前这样的名词横空出世,使武汉和周边8大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日武汉获批国家两型社会综合社会改革试验区,而在日武汉城市圈的两型社会总体方案获批,这一年来武汉城市圈的进展如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今天我们有幸请到武汉城市圈综改办专职副主任王培锦做客省政府门户网站,与广大网友交流互动。  王培锦:大家好!主持人好!  主持人:武汉城市圈,6年前这样的一个名词横空出世,将武汉和周边其他八个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日,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消息振奋了无数湖北人。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批。这一年来,武汉城市圈建设进展如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培锦:进展是比较顺利的。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我们为两型社会建设配套综合改革试验区,08年9月10日综合方案获批,在制订方案和总体方案的同时我们又制订了56541的实施框架,5个专项规划,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社会事业规划、交通规划、环保规划,通过规划的形式把武汉城市圈下一步的发展勾画出来。6就是6项政策,比如说财税、金融、土地、投资、人才等,省里的有关部门在这些方面制订了支持城市圈建设和发展的。5就是5项重点工作,比如说5个一体化,推进圈内快速交通、产业上下转移、农业产业一体化,商业连锁经营、社会资源联动共享。3就是三年改革行动计划,五涉及到38个领域、20个专项,由省直19个部门牵头制订这些方案,到年底这些方案都要落实出来,每一项改革工作都有一个推进的机制、推进的措施、推进的目标。1就是一项重大改革清单,围绕改革的内容如何配套建设好两型社会我们做了重大项目清单,一共有177项,有27000多亿,今年和明年已经开始实施了。获批一年来的时间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实施了大的工程,比如说四条城际铁路相继开工、快速通道相继开工,大东湖水网的治理,比如说江湖连通、生态修复工程,另外还有大的循环区,比如说青山、阳逻、鄂州,这个地方的重化工、钢铁产业是比较发展的,让废水、废气、废渣的资源循环利用,在大的区域环境里实现循环经济,武汉市和省里也有很大的投入,现在基本上已经启动了,下一步要做成国家级的大的循环经济示范区。  再就是临空经济区、东西湖的物流保税区都是配套的,将来的新港、空港等等都是配套工程,我们对此都在加快速度的推进。  总的来看,城市圈1—9月份GDP5341个亿,增长速度12.2%,占全省的比重达到了60%。武汉城市圈从面积上来讲是大于全省的1/3;从人口来讲大约占1/2;GDP占2/3,外贸出口有些指标是60%、70%,是一个技术密集、生产要素最具活力的区域范围。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主持人:听了王主任的介绍我们感觉到武汉城市圈的建设进展是如火如荼,武汉城市圈还有一个前缀那就是两型社会的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今年武汉市推出了关于两型社会环保自行车,目的是为了提倡市民的诚信意识和环保意识,我们感觉到两型社会的概念已经慢慢的渗透到了生活中,我不知道在哪些领域两型社会的概念还能够影响到我们?  王培锦:两型社会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到民生的内容,特别是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的东西也是比较多的。武汉市推行环保自行车,从交通的角度来讲,现在成发市长说武汉市每年私家车的销售量是12万辆,一个月增加1万辆车。马路上基本上都是停的私家车和小轿车,像这样发展下去,马路的建设远远跟不上汽车的发展。我们现在倡导绿色生活、环保型的生活、提倡慢行(比如走路、公交车),既缓解了交通的压力,给环保也提倡了一个好的条件,我们提倡多走路、多骑自行车。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了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这是不是也是在以两型社会的理念前行?  王培锦:两型社会的建设主要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资源的循环利用就是节约了资源。污水处理、环境保护就是建设两型社会的一个主要内容,这个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老百姓也感受到了。当然,武汉市现在在加大建设力度,改善交通环境,尤其是解决市区里面的交通环境,现在有一小时经济圈、半小时经济圈,现在出武汉市是一个瓶颈,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将来快速交通就真正达到了快速的目的。  主持人:去年在湖北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时也是在这个演播室,湖北省发改委的主任对我们说,我们对应对金融危机心中是不怕的,因为我们有两块招牌,一个是武汉城市圈、一个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现在我们是手里有项目心中不慌,武汉城市圈今年重点规划建设有哪些?  王培锦:重点的规划有城际铁路,包括武汉的地铁,这是武汉到黄石、到鄂州、到孝感的快速通道,交通一体化是走得比较前的。有些项目老百姓感觉到没有太大的感受,有些项目不是马上就能够见效的,铁路开工肯定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建成呀,包括大家所关心的区号统一的问题,武汉城市圈的区号统一和长株潭有相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长株潭统一起来是一个区号,武汉城市圈的人口有3100万,长株潭的人口加起来才只有武汉市这么多,我们的区号统一之后,有可能八位数的位数就不够了,要调整位数就要通过技术处理,这样的技术处理可能投入比较大,如果下一步在资费上实现相对的统一,比如说取消漫游费,区域内打电话视同市内电话,比如说老百姓拨号时多拨几个号,老百姓享受到了实惠,形式上多拨了几位数但是内容没有变,并不一定要统一区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只是形式上的。  再比如说户籍问题,简单的统一户口,把户口取消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比如说鄂州到这里来就业、到这里来上学,如果社保都跟不上,户口取消了是没有用的,假如我们现在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上下力度,比如说过去有八个联合体,现在有九个联合体,宣传联合体、科教、文卫、体育、社保、信息等等,这些都是公共服务,把这些公共服务的水平提高上来,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实惠,转不转户口对于你来说是一回事,政府发一个文件可以马上把户口一下子统一了,对老百姓来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主持人:王主任特别了解网友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确实就是关于社保、户籍、就业、医疗、教育的问题,也就是圈内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现在的进展情况如何?  王培锦:武汉市最大的优势就是科教,武汉市的资源已经集中,我们现在的进展情况在加大力度推进,比如说教育,武汉的教育资源比较多,联合办学,把武汉市丰富的资源和下面进行对接,在下面上学或者是在武汉上学是一样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讲是这样的,我的文凭可以是统一的,比如说在华工办一个分校,将来毕业也是华工的文凭,就近读书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医疗也是一样的,像同济协和医院并不是武汉市人看病,武汉城市圈,包括周边和周边的省有很多消费者都到这里来看病,与其说到这里来看病,这样看病就比较难了,比如说到同济协和坐一个电梯都要等半天,如果把这些好的资源和下面联合半医院,把好的专家请到那里会诊,给人家解决问题,这样就给老百姓解决了一个实际的问题,可以到当地联合办医院,在技术上、条件上是一样的,消费者(病人)到最后享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如果体育设施都集中在武汉市,周边是否还需要建这样类似的场馆呢,只要我们充分的利用起来就可以了。  主持人:这样实施起来应该会有很多的难度。  王培锦:难度是比较大的,包括产业转移这里面都有难度,武汉市最近在加大产业转移的力度,比如说华工产业、一般性的制造业都作在往城市周边转,下面有些市里的总部经济也在往武汉转,这样就有一个利益分成的问题,如何建立一个利益共享的机制,这是我们正在探索和研究的,有些问题正在突破。  主持人:您刚才说各地都在积极的对接武汉城市圈,给人的感觉实际上是对接武汉,特别是在产业布局上感觉到特别明显,武汉在咸宁、黄冈、孝感、仙桃广泛的开展产业合作,设立了园外园,网友们担心,承接了武汉的产业会不会不利于自身的特色产业发展?  王培锦:武汉市在产业专业的过程中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比如说化工集中在黄冈、潜江这个区域,下面的八个市原来什么产业比较占优势,或者是有这样的区域来发展,我们在专业的过程中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有的网友提出来武汉市是老大,武汉市是一市独大,我们和其他的城市群相比是一种劣势,在我们看到是优势,武汉市如何充分发挥龙头、带动、辐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武汉市是老大有这样的辐射能力、有这样的带动能力,武汉城市圈的情况来看,除了武汉市,其他几个市和鄂西圈那几个市相比优势不一定很明显,但是有了武汉市的科教优势、产业优势,辐射带动能力比较强的,将来对下面几个市也有好处。反过来说,周边城市发展了,也给武汉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只有他们相互融合,利益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才能实现武汉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地位来提升。  主持人:您刚刚谈到的是武汉和周边城市的关系,我们以前也在讨论,到底是1+8还是8+1,1就是武汉,8就是8个城市,武汉确实是一个龙头的位置,我们自身发展好了,有能力辐射周边的8个城市,带动8个城市一起发展,是这样的吗?  王培锦:1+8和8+1,从我们正视的文件里面,从政府、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到政府、综改办我们一般没有提这种概念,没有1+8和8+1,以武汉为中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武汉等9个城市,现在增加了洪湖等地,我们一般没有提这个概念,这是一种民间的说法,我们也没有过度的说概念对不对。武汉市在9个市当中,9个市都是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区的实施主题,9个市都要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按照总体方案的要求来各自实施自己的改革,但是武汉市作为一个龙头地位如何发挥老大的作用、龙头的作用,下一步在这方面的工作除了把产业转移进行对接以外,包括文化的、社会各个方面的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武汉市应该能够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主持人: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象,8个城市都在和武汉进行同城化,但是很少看到8个城市之间有同城化的举措。  王培锦:这需要一步一步的来,武汉市金融后台化服务,票据结算都做了同城化,包括通讯、还有一些互动的项目是在下一步,现在城市圈的工作才刚刚启动,下面的市和武汉对接是很也可能的,但是市与市之间的对接就是下一步对接的延伸问题,比如说武汉市开发区在咸宁设了一个园外园,同时这个区也可以到其他的地方设园外园,这就是一个联动的过程。我们现在暂时走到这一步。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专项规划有56531,1就是代表了一个重大的项目库,网友提出了这样的概念,项目库的储备到什么时候?项目库的入选标准有没有硬性的?  王培锦:为了推进两型社会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最终要项目化、资金化、政策化,搞两型社会建设不是空对空的喊口号,下面用什么做支撑呢?两型社会建设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两型社会建设就是要实现新兴工业化和新兴城市化推进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项目就是作为一个支撑,现在实行两型社会建设是要找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项目,比如说我们通过结构调整来节约更多的资源,实现更大的利益,并不是说搞两型社会建设只做环保,那将来社会就不能进步和发展了。从两型社会来讲,原始社会是最两型的,没有什么污染,但是那种社会是最先进的社会吗?不是的,现在发展到了这个阶段上,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使城市和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在这个过程中会不会接受网民的建议呢?  王培锦:这个工作武汉市做得比较好,在去年制订总体方案时,征求了所有市民的意见,在网上都可以参与提建议,有什么好的建议、什么好的项目,甚至于很小的一件事只要是认为可行的,武汉市政府都予以采纳,将来这项工作在城市圈内也要广泛的实施。两型社会建设主要是有老百姓的参与,每个人节约一杯水、节约一张纸都是两型社会的范畴,重在参与。  主持人:老百姓的参与是最重要的,武汉城市圈获批以后老百姓有这样和那样的很多期待,比如说交通一体化,九城共享一个区号,城乡能够统一户籍,作为生活在这个圈内的居民,王主任,您觉得武汉城市圈的推进对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王培锦: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我生在城市圈当中感受是不是非常明显很难说,我从事这项工作,至少我们在刚才你谈的以上这些方面,政府也好、部门也好、九个市的实施主体也好,都在加大力度的推进这项工作,尤其是和老百姓联系比较紧密的,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比如说户籍的事、区号的问题,开了很多次的协调会,包括通信部门也很支持这项工作,下一步我们在这方面要加大力度。比如说城市交通的问题,光一个自行车解决不了问题,下一步还要做环保的公交车,和老百姓建环保的设施这方面还要加大力度,武汉市现在建设的工地比较多,环境的空气质量可能要差一些,但是建成以后武汉市会有一个全新的面貌。  主持人:在获批国家综改区后我们有很多这样和那样的疑惑,当时有这样的说法,国家又不给优惠政策,又不给专项资金,又不特批项目,今年看到国家的部委频频造访湖北,和湖北在教育、人口、土地各个方面签订了部省共建的合作协议,这方面目前的合作情况如何?  王培锦:我们在制订总体方案时考虑到在方案里留下了很多空间,比如说土地占补平衡,这个占补平衡是在什么方面的平衡呢,我们没有说,主要是为了留下空间,方案不能可能有那么细,做得很细就涉及到了项目问题,为了使项目总体方案资金化、项目化,根据国家的批复精神,国家部委要支持武汉城市圈的改革和发展,包括建设,如何支持呢?一方面从政策上,另一方面从资金上,更重要的方面,国家部委有好多方面的试点可以先放到武汉城市圈先行先试。我们抓住这样的机遇,与国家57个部委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比如说铁道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武汉的城际铁路顺利开工,将来还有铁路方面的建设都有协议,比如说卫生,现在在资金方面与卫生部加大了调度力度。教育方面支持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学的资源和地方配套,教育部也给了我们很多资源,这些协议的签订不仅给我们在项目上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包括在改革方面的探索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改革没有国家这些部委的支持是寸步难行的,现在从这个方面城市圈试验区和国家签订的协议是比较多的。  主持人:城市圈除了有9个城市还有3个城市圈的观察员,成为观察员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王培锦:从地理位置来讲,洪湖、京山都是处在缺口上,广水是挨着孝感,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挨着城市圈的位置要近一些,观察员不是裁判员,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运动员融入武汉城市圈非常重要,8个市和武汉城市圈在方方面面都有对接,现在来看观察员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武汉城市圈9个市享受了政策,观察员要参照这些,现在在融入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方面,京山观察员做得不错,广水也在加大力度,都费了不少力,做了不少的工作,我们应该支持他们。  主持人:在政策上是和9个城市都是一样的,现在还有没有一些其他的县市提出申请要成为观察员呢?  王培锦:暂时没有,我们考虑到城市圈的区域、范围、人口本身比较多,在全国城市群里算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所以我们就在这样的一个范围内来实现我们的目标,把我们的工作抓好就可以了。  主持人: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的道路上探索了一年多的时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又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照办,一路走来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了哪些经验?  王培锦:武汉城市圈建设获得的经验,本身做这个总体方案就是集中了省里的精英,比如说研究部门的、政府部门的、社科界的、自然科学界的,要朝着这个目标走有很多的事要做,比如说56531的实施框架体系,下一步就是推进武汉城市圈的建设一个是推进机制,一个是指标考核体系,达到什么样的指标、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是实现了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呢?下一步我们还要做更多的探索,武汉市统计局与长株潭统计局都在联合探讨,以此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探讨,比如说卫生达到什么指标算是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下一步还要探索,再就是省直各个部门如何把积极性调动起来,用什么样的积极性参与和配合,我们在政府考核方面下一步还有一些工作要做。  主持人:我们有没有学习长株潭他们的做法?  王培锦:国家已经确立了6个试验区,除了深圳是最早的,后来几个试验区都各有各的不同的侧重点,比如使浦东新区、滨海新区,这些大的方面是一致的,比如说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当中我们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借鉴他们的经验,我们也到这些地方去学习参观,每年国家发改委整个试验区都有一个经验交流,在试验的过程中有些东西前面没有做过,我在这个方面进行探索,他在那个方面进行探索,我们相互有一个补充。将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一套经验,这里面也有一个相互促进的作用。  主持人:由于节目时间的关系,今天和王主任交流就到这里,下面请王主任和关心武汉城市圈的网友说几句?  王培锦:感谢网友对两型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同时有很多网友也参与了两型社会建设当中,我希望下一步继续关心、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使我们两型社会建设的宏伟目标早日实现,谢谢大家!  主持人:再次感谢王主任参加我们的节目!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我们下期再会!
综改办副主任王培锦
我的分工:
  综改办副主任王培锦谈武汉城市圈建设进展本网热线:
时间: 04:30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阳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旭明省经信委副主任、党组成员陈官虎省住建厅副厅长、党组成员郝培亮介休市委书记秦太明襄垣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张志刚洪洞县委副书记、县长孙京民晋城市发改委主任、党组书记秦李芳朔州市发改委党组书记、市综改办主任张毓德编者按
2012年,我省先后选派58名干部赴省外综改试验区挂职锻炼。期间,他们分别被安排到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辽宁沈阳经济区、广东深圳综改试验区、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湖北武汉城市圈、四川成都统筹城乡8个国家综改试验区挂职。这些早于我省设立的国家级综改试验区,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本报特辟专版摘要发表部分外派干部的挂职体会谈,希望各地各部门联系本地实际,深入思考和研究省外综改区的先进理念和创新模式,把握规律,充分借鉴,为我所用。高效率引来孔雀绕枝
在深圳市南山区发改局3个月的跟班学习,让我大长见识,特别是“南山效率”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170万居住人口的南山区是深圳市高层次人才“聚集地”。聚集缘于吸引,曾有一名从事量化金融投资平台开发的美国留学生肖向东,受深圳引人政策 “孔雀计划”的感召,萌生了创业想法,南山区科创中心马上约见他,并用一周时间为他安排了200平方米的创业基地,同时,还积极帮助他寻找合作伙伴,安排企业项目申报,办理海外人才来深签证绿色通道服务等。这样的故事,差不多天天都会“上演”。正是有了这样的“南山效率”,才引来孔雀绕枝。
南山的快速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们求贤若渴、求商若渴的“南山效率”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具体到我们阳泉来说,我认为,要努力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牵引发展步伐大跨越。二是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重点,带动发展方式大转变。三是以加快城镇化为引领,推动发展空间大拓展。四是以深化改革开放为突破,促进发展活力大提升。五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保障发展动力大增强。
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上,我们要学习借鉴“南山经验”,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项目为依托实行定点式、跟进式、持续式的精细化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同时,要对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重点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做到消息灵通、路径明确,对接前沿、改进方法,提高招商的针对性、有效性。最主要的是,要全力优化“软环境”,树立服务至上新理念,多服务、少干预,多支持、不添乱,多协调、不扯皮,创造更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把产业转移的支点建在阳泉,把项目建设的目的地选在阳泉,真正实现开放向更宽领域延伸,产业在更高水平承接,空间往更大范围拓展。本报记者 尚慧辉整理探索全新的运行模式
去年5月9日至11月9日,我在国家老工业基地辽宁省沈阳经济区,即国家新型工业化综改试验区进行挂职锻炼学习,从多角度观察、多层次调研,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认真分析梳理。
从2010年以来,辽宁在向国家申报综改总体方案的同时,不等不靠,大胆前行,探索“全新的体制、全新的机制、全新的运行模式”,先行先试,让人耳目一新,处处闪耀着创新的理念。《沈阳经济区综改方案》突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地位,强调综合性和配套性,突出改革创新、率先突破,同时又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
首先是新城新市镇连接带发展模式。辽宁出台完善沈阳经济区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新城新市镇管理机构体制机制、人才引进具体政策,灵活的薪酬制度、行政级别,极大调动了城际连接带的产业化、城镇化发展的积极性。建议我省各类工业园区及经济开发区,尤其是大运公路两翼、中心城市周边、大太原都市圈参照辽宁经验出台我省产业园区及城际连接的政策、激励措施。
其次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辽宁实施“工业五项工程战略”,每年拿出13.4亿元用于企业的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大大激发企业升级改造积极性。放水养鱼,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改造,时不我待。建议我省继续实施贴息政策,加大技术改造投资支持的力度。同时组建省装备制造业局、省煤化工循环局。
第三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沈阳东陵区大胆实践,大刀阔斧地进行行政体制改革,贵在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突破了传统的体制,创造全新的机制,具有超前的创新思维。建议我省市县两级领导赴沈阳参观学习东陵区体制机制改革的经验。另外,借鉴沈阳对城区行政区划大调整的经验,建议我省进一步加快太榆同城化,使太榆科技创新城与太榆区域产业发展一体化同步推进,增强城市功能。本报记者 李 强整理争创改革开放先行区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2012年4月初到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管理委员会挂职锻炼,为期6个月。其间采取了“全面了解、有所侧重,考察调研、深入思考,借鉴学习、为我所用”的办法,开展工作。主要感受和收益有以下四点:
首先,面对国家战略,要在“用”字上做文章。天津的经验就是一句话:国家战略来之不易,一定用早、用快、用足、用活、用好。面对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战略”,关键是能否理解透战略、把握住战略、发挥好战略,如果躺在国家战略上“睡大觉”,再好的战略也起不到最佳作用。
其次,走好先行这一步。随着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工作的展开,如何在体制机制上推进改革,并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特有模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点应当借鉴滨海新区的经验,紧紧围绕争创改革开放先行区这一目标,坚持改革不停步。
再次,打好城镇化建设这张牌。近几年,天津市一个个既繁荣舒适、又文明富裕的农村小城镇不断涌现。我们省可以借鉴这个经验,在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区,按照以人为本、社区人性化管理、农业一体化经营、工业园区化的思路逐步推进。
最后,不断增强城市影响力、竞争力。要知道,在城市间竞争日趋多元的今天,环境决定着城市的形象。天津连续4年,对建筑、道路、绿化等实施了全方位、高标准、精质量的“梳理”,一个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国际性宜居的新天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种做法为我们的城市建设树立了榜样。
通过半年挂职,我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启迪了思维、深化了认识、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增强了自己的大局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环境意识。我将倍加珍惜人生中这难得的机遇,充分运用在挂职锻炼中学到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在转型跨越、兴晋富民伟业中建功立业。 本报记者 杨 文整理政府转型是发展动力
2012年3月至6月,我有幸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上海浦东新区康桥镇挂职学习,任镇党委副书记,亲身感受了大上海的发展氛围,深受教育和启迪。
改革开放初期,介休凭借着超前的思想观念和敢闯敢干的勇气,民营企业异军突起,被誉为“介休现象”。但近些年来,介休的企业家们满于现状、进取心不足、创业激情减退,而我们在引导企业发展、激发二次创业的热情方面,办法不多,给力不足。上海打造了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低的发展环境。像上海那样,我们要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必须以政府转型为动力。植根于心的开放意识、人人都是发展环境的主人翁精神、自觉执行法规制度的行为习惯和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工作态度,这些都是实现政府转型的根本要求。
感受之余,更多的是思考。当前,介休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要成功渡过转型难关,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树立干部争先意识、创新意识、交账意识和树立大局意识,尽快形成一切着眼于发展,一切服务于发展,用发展创建事业的良好氛围。
经济转型的速度取决于项目推进的快慢,转型的效果取决于项目质量的高低。因此,当前服务项目建设是介休政府转型的重中之重。围绕项目建设,政府必须在为项目建设扫清障碍、优化服务上寻求最大的突破。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规定推进工作落实。必须在项目前期的储备上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上进行规划和引导。一方面要引导产业向高端化推进,深入推进资源整合,同时要培育高新产业,逐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政府转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着眼长远,常抓不懈。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此为动力,全身心投入到加快介休转型跨越发展、加速再造一个新介休的伟大事业中来。 本报记者 左燕东整理让顶层设计成为指南
2012年,我以潞城市委副书记、市长身份,到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政府挂职任区长助理半年。利用挂职的有利契机,我积极融入武昌,学习先进经验,吸收新的理念,促成潞城市与武昌区签订了友好区市合作协议,并组织潞城市120多名党政干部赴武汉大学进行领导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学习,在全市上下倡导形成了解放思想、加快转型的浓厚氛围。
早在2007年底,武汉“1+8”城市圈便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无先例可寻,武昌用足用活“先行先试”这个黄金政策,加速步入了经济结构调整的优化期、社会管理的提升期、“两型”生活方式的自发期。
武昌区“两型社会”建设的成功实践,对于我省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它启示我们:要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必须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以转型综改统领各项工作、推进经济发展,形成一切围绕转型来谋划、一切围绕转型来部署、一切围绕转型来推进的工作思路。特别是需要引进软科学理论资源,构筑科学决策支撑体系,完善顶层设计,细化行动路线,切实解决好资源型经济转型 “转什么”“往哪转”“怎么转”等关键问题,让顶层设计成为综改工作的指南针、风向标、驱动力,真正指导综改试点,挖掘转型潜力,探寻最佳路径。具体而言,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必须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必须科学谋划产业发展,必须致力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我在武昌区挂职感受到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学习到了先进的工作模式、操作技巧,这是最大的收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此为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县域经济发展中去,为加快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付出自己的努力。本报记者 田建平整理统筹城乡发展促转型
2012年4月,我赴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挂职任县委常委。通过半年挂职锻炼,我感到成都、大邑最成功的发展经验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突破口,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成都作为我国西部第一大省的省会城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大邑县则是成都建设国家级统筹城乡综改区的重要区域。在深入分析研究基础上,成都拉开了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大幕,特别是2007年被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他们大胆探索,敢闯敢干,通过实施“三个集中”和推进城乡 “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即,一是大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二是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三是积极推动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六个一体化”即,一是建立了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建立了以“三化联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三是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四是建立了城乡基础设施共建联网、统筹推进的体制机制。五是建立了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六是建立了城乡一体的行政、财政和社会管理体制。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构建起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居民自由迁徙、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体制机制,为全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洪洞县作为扩权强县试点县和综改试验区,应围绕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部署,借鉴成都、大邑等地的经验和做法,结合自身的区域特征、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始终坚持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县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四化驱动”,打破城乡规划分割格局,以“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为中心,辐射带动其他乡镇,围绕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等方面,全面加快推进综改试验区建设工作。 本报记者 赵向南整理先行先试关键在创新
湖南挂职的学习和实践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湖南省思想解放的程度非常高,两型理念深入人心前所未有。二是湖南省产业及项目策划的力度非常大,省与国家、省与各市形成强大合力。三是湖南省文化张力和永续发展能力非常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2011年,湖南省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012亿元,同比增长208%,占GDP比重达5.2%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8%。四是湖南省生态建设和城市建设非常好,积极探索生态化城市群发展模式,规划建设“绿心”式生态城市群,城乡两型社会建设力度大、一体化发展速度快。特别是推进长株潭一体化方面,三市已实现电话同号、金融同城、生态同建、污染同治,半小时经济圈正加速建立。2011年长株潭三市的生产总值占湖南全省的51%。
学习借鉴湖南经验,关键是要进一步抢抓机遇、先行先试。特别要利用好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通过积极的努力实现上下充分沟通,影响上级对政策的开发进度和宽度,为转型跨越发展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一方面,敢于把先行先试的理念真正贯穿到一切工作之中。另一方面,对企业及项目的优质服务和作风要转变,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在高起点高标准创新设计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编制规划,强化规划的统领作用。同时,加大规划执行力度,积极出台政策法规,使规划一以贯之地执行,确保规划管用和发挥功效。进一步推动转型、力促跨越,积极创新产业转型发展模式,继续拓展优势项目的招商平台。进一步创新机制、增强活力。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发展由单纯的技术引进、加工组装向自主创新、自主创造转变。本报记者 刘 宇整理综合配套改革要跟上
重庆2007年6月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2年5月初,我受省委组织部选派到重庆市两江新区发展战略局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挂职学习,觉得重庆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六点。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让发展方向和路径更明确。重庆的实践证明,综改试验区建设作为一项创新性的工作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在构想、思路、体制、规划、举措上注重顶层设计,进行自上而下的系统谋划。
二是一体化同步推进,让区域发展更平衡。重庆从2007年开始实施“一圈两翼”发展战略,通过加快“畅通重庆”建设、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优化税收分配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完善、高效的区域合作推进机制和协商机制,构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从决策、协调、执行三个层面推动区域一体化健康发展。
三是创新园区建设,让承载能力更强大。重庆市工业园区建设突出了规划先行、土地一次性征用到位、配套建设公租房和标准厂房、公司化运作等特点。建议朔州市委、市政府先选择一个园区参照重庆做法,率先建成一个标杆性示范园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创设地票制度,让土地资源更加流动和优化。地票制度促进了城乡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了保地用地矛盾的制度创新。朔州可借鉴此思路,尽快出台重度盐碱地、工矿废弃地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突破土地瓶颈。
五是“三权”抵押融资,让农村金融更具活力。重庆“三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办法,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唤醒了农村沉睡资产。
六是改革户籍制度,让城乡发展更协调。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以农民工就业为转户前提,为农民转户进城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这一做法的启示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要建立保障农民根本利益的土地处置机制,并建立全面配套的支撑保障机制。本报记者 刘 宇整理
(编辑: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山西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