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去回顾c罗红色记忆忆,提什么问题

编辑:贺心群寻访红色记忆_红色影像记忆-疾风资料库
寻访红色记忆_红色影像记忆
发布时间: 19:37&&&&发布人:
红色影像记忆
历史风云映衬了璀璨群星,战争烽火锤炼出众多英雄,在轰轰烈烈的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共产党人驰骋疆场、血染河山,立下了感天动地的不朽功勋。建国后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一系列堪称经典的战争片,在影像中追忆英雄的足迹。岁月荏苒,重看这些影片,往事历历在目,无论是戏内的角色和剧情,还是戏外的导演和影星,一张张熟悉的面容浮现在笔者眼前……向前进,红色娘子军《红色娘子军》拍摄至今刚好50年,当年公映时轰动影坛。人们头一回听到“娘子军”这个名字,纷纷涌向电影院,上海滩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情景。祝希娟饰演的女主角吴琼花一举荣获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王心刚饰演的洪常青荣获最佳男主角,谢晋夺得最佳导演奖,而主题歌“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则成为红色经典歌曲,传唱至今。乃至50年后的今天仍有诗云:“心中滚着一团火,我要唱支娘子军的歌,琼花怒放50年,梦萦魂绕的是党代表洪常青。”影片描述了海南岛诞生的第一支女子革命武装“红色娘子军”的成长历程。丫头出身的琼花不堪忍受恶霸民团南霸天的欺诈与压迫,被三逃三抓,关在死囚的水牢里,党代表洪常青乔装成华侨富商深入虎穴与敌周旋,巧妙地把琼花从南霸天的魔掌中救了出来,并指引琼花参加娘子军。女兵们问她为啥要革命?她拉开衣襟,身上被鞭子抽打的累累血痕说明了一切。穿上灰色军装戴上红袖标的琼花英姿飒爽,练刺杀、勤操练,在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真是“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琼花在片中给人印象最深是那双火辣辣的眼睛,被南霸天吊在梁上拷打,眼里喷出怒火;党代表与之促膝谈心,神气里充满亲情;入党宣誓时,那双眼睛美丽又庄严。可是,谢晋为了找这双“火辣辣的眼睛”却使出了浑身解数。按理说,谢晋是最善于发现新演员的导演,一找一个准,拍一部戏必捧红一个明星,还有人说他头脑如电脑,有个演员形象宝库。可是拍《红色娘子军》时,他怎么搜索都找不出所需要的“眼睛”,他几乎跑遍了“北电”“中戏”,没有一个满意的。最后一站到“上戏”,找来找去也没找着,正要落空而归时,走过排练厅,忽听一个在与男生吵架的女声,嗓门大,声音泼辣又带磁性,探头一看,正是祝希娟。那时她还是表演系未毕业的学生,吵架的气势压过了男生,形象粗犷又有点柔情似水,尤其是那炯炯双目,不正是“千里寻他几百回”的“火辣辣的眼睛”?这一找非同小可,让默默无闻的祝希娟初上银幕就登上了影后宝座。当然,谢晋慧眼捧明星也非头一回,此前捧红了《女篮5号》的女主演曹其纬,此后捧红了《青春》中的陈冲,《芙蓉镇》中的姜文,《牧马人》中的朱时茂、丛珊,《高山下的花环》中的吕晓禾、盖克,这些都是广为流传的趣闻轶事。原先,影片中的洪常青与琼花是有爱情关系的,从相遇相救到相恋相爱,隐约可见一种革命浪漫主义的柔情蜜意。只是因为那个年代概念化公式化的局限,这条爱情线被删,成为一点小小的遗憾。值得一说的是还有党代表洪常青,饰演者王心刚是当年红遍半边天的英俊小生,演技精湛,形象挺拔,堪称观众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片中“英勇就义”高潮戏,面对杀气腾腾的南霸天,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把自首书撕得粉碎,屠刀下挥笔写成“砍头不要紧,为了主义真”,烈火中高喊“杀死洪常青,自有后来人”,感召的力量至今犹在。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白求恩大夫的名字家喻户晓,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对他作了高度评价:“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正是根据这段话,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故事片《白求恩大夫》。此片改编于周而复的同名小说,由著名电影艺术家张骏祥执导,饰演白求恩的是长期在中国工作的谭宁邦。回顾这部电影不得不提此片的总摄影师吴印咸。他曾拍过一张白求恩大夫的照片:黄土岭战役前沿的一座小庙前,隆隆的炮声已把佛像震塌,枪林弹雨在四周呼啸,白求恩身穿八路军军装,系着围裙,脚穿晋察冀乡村的草鞋,衣袖高高卷起,弓着腰全神贯注地在自制的手术台上为伤病员做手术。由于小庙的光线太暗,正在踌躇间,一缕夕阳正好透过云层照在白求恩身上。吴印咸抓住瞬间抢拍了这张闻名国内外的照片,随即发表于军区办的《晋察冀画报》上,之后广为流传,还展示在白求恩的家乡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白求恩纪念馆”内。当然,这张照片也成了拍摄电影《白求恩大夫》的重要参考资料,外景地选的就是黄土岭附近的山区,白求恩的装束、旧庙戏台的背景,都是按照照片中的实景布置的。此片导演张骏祥工作素以严格著称,他对拍摄中每一件道具的地方特色和真实感都亲自过问,老乡屋里的油灯、走马灯一定要当地的实物,勾起白求恩思乡之情的笛子声要有河北梆子的韵味。尤其戏中经常出现的驴子驮的“药驮子”,必须符合细节真实。因为“药驮子”的故事,抗日战争期间在晋察冀广为流传:当时,白求恩组建的“流动医疗队”经常奔波在林间山区,行军打仗运输药品很麻烦。他看到当地农民经常牵着毛驴,毛驴的背上驮一副长形木框箱子,里面装的全是大粪,他觉得很奇怪,一问才知是种田浇粪用的,戏称“粪驮子”。他顿时来了灵感,用土洋结合的办法设计制作了“药驮子”。人家装的是粪,他装的是药,因地制宜,非常方便。战士们亲切地称之为“白求恩药驮子”,他却建议叫“卢沟桥”,理由是卢沟桥是“七七事变”发生地,是中国人抵抗日本军国主义入侵打响第一枪的地方,国际上的知名度很高。这座“桥”不仅能联结他与战士、老乡的深情厚谊,而且象征全世界正义人民的反法西斯精神。的确,作为一个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做到了这点。他用那架形影不离的英文打字机,向全世界发出了正义的声音:我来到中国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亲身经历了抗日烽火的洗礼,又亲眼目睹了八路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飞机大炮机关抢,正义战胜邪恶,这即是事实的真相。红日照遍了东方48年前拍《红日》,外景地的爆炸声枪炮声历历在目,如今已104岁高龄的导演汤晓丹还健在。片中的我军沈军长、石连长和国民党王牌74师师长张灵甫,不时在笔者脑海浮现。因为此片描述的是解放战争最激烈的阶段,即国民党反动派疯狂进攻华东解放区时三次最著名的战役:涟水之战、莱芜之战和孟良崮之战。涟水战役两军对垒,为了保存实力,我军战略性撤退,敌74师变本加厉愈加猖狂,以20万兵力围攻山东而打响莱芜战役。我军骁勇迎战,奋起反击,重创了敌74师。在关键的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自鸣得意,实行“中心开花,内外夹击”的战术,妄想全歼我军主力。哪料我军士气高涨,军民团结,以排山倒海之势猛攻孟良崮,把驻扎山头的74师围个水泄不通,“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的进军号震天动地。以石东根连长(杨在葆饰)带领的尖刀连,直插敌人心脏,捣毁了74师指挥部,击毙张灵甫,在冉冉升起一轮红日时,取得了最后胜利。《红日》原著是曾亲历孟良崮战役的军旅作家吴强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后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上影厂将其列为重点影片搬上银幕,刚投拍就创造了一项全国纪录:同时成立5个摄制组,五管齐下齐头并进,被人称作“五子登科”,这在我国电影史上还是第一次。为了保证影片质量,导演汤晓丹隆重推出大牌演员,张伐饰演沈振新军长,高博饰演丁政委,中叔皇饰演参谋长,康泰饰演团政委,舒适饰演张灵甫,程之饰演敌参谋长,男主角石东根连长则由当年被誉为“银幕硬汉子”的杨在葆饰演。此片拍得十分艰苦,战争场面气势宏伟,动用了陆战部队、坦克部队、炮兵部队协助拍摄。当时又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家辗转十几个外景点,住最简陋的招待所,吃最低标准的伙食。有人打趣说,“体验一下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对进入角色感受剧情很有好处”。因此,大家毫无怨言,齐心协力拍好此片。由于小说《红日》中的我军高级将领,在现实生活中均有原型,主创人员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先后采访了片中副军长原型、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皮定钧。皮司令很喜爱这部小说,对拍成电影十分支持,对剧中主题和各种人物也非常熟悉,指出“剧中的几次战役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华”,并且介绍了其他生活原型。如沈振新军长的原型是王必成将军和叶飞将军的结合,而陈毅元帅则说过:“60万敌军是山东老百姓用小车把他们推垮的,所以一定要表现好军民鱼水情的关系。”主创人员把首长的指示精神融化在戏中,由此展现了老乡参军、浩浩荡荡的鸡公车运粮支前、山东村妇为战士洗衣、解放军为乡民割麦等生动场景。48年后,重新观看《红日》,石东根连长那爽朗豪放的性格和伟岸挺拔的形象,依然给人以深刻印象。饰演者硬汉杨在葆,如今已年过古稀,在一次电影研讨会他上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说他演过战士也演过将军,面对武打片、言情片走红银幕,才子佳人不断翻炒,帝王将相近于演烂的现状,他也许是个“败”将,但绝不是个“降”将。这个“败”字,只是调侃和感慨而已,因为他没有败,不少人请他出山,而他绝不违心去演些不三不四的角色。一个“降”字更概括了他做人演戏的底线。百万雄师过大江毛主席诗词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雄伟场面,形象地体现在60年前拍摄的电影《渡江侦察记》中:万船齐发,万炮齐鸣,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撕开国民党反动派依据长江天堑筑成的海陆空立体防线,“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略口号,宣告了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彻底失败。如今,战争硝烟虽已远去,但拍摄这部影片的种种往事,仍感动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当年拍这个大场面可说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动用了多种部队,由影片的军事顾问和导演调遣,像军事演习一样进行反复排练。由于场面大、人数多,除了部队还有当地众多老乡扮演摇船的民工,以此拍出“百万雄师”的气势。因此摄制组采取多机多角度拍摄,实拍时必须一次完成,如果重拍岂不劳民伤财。此片从一个侧面反映声势浩大的渡江战役。大军渡江前,我军为了摸清对岸敌人的江防情况,特派以李连长为首的侦察小分队先遣渡江侦察敌情,在皖南游击队长刘四姐的积极配合下,一会儿化装成民工潜入要塞地带,巧妙地获取江防工事图;一会儿又摇身一变成了敌军模样,深入虎穴侦察到敌军火力最强的榴弹炮团的布阵情况,为我军胜利渡江奠定了坚实基础。饰演李连长的孙道临本以演知识分子著称,《乌鸦与麻雀》、《革命家庭》、《早春二月》中均可见他那文绉绉的书生形象,可这回头一次演军人,又是智勇双全的侦察兵,按他自己的话说是“赶鸭子上架”。他先把自己赶到部队体验生活,第一步学会游泳,尤其是潜泳必须熟练,因为戏中有好几次要潜入长江的芦苇丛中送情报。第二步苦练射击,做不到百发百中也该来个打枪的敏捷身段,接着匍匐爬行、雨中行军,哪怕行个军礼发一声命令都该有点军人风采。李连长与刘四姐有段发生在长江边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他俩8年前在皖南事变中结下生死之交,当时还只18岁的他是名新四军侦察兵,在突围中受伤,得到渔家姑娘刘四姐的悉心照料,两人分手后没有留下姓名,可她那撑船时的优美动作给他留下了美好印象。8年后在渡江战役前重逢,两人似曾相识又不敢相认,只是在各次侦察行动中,隐藏在心底的感情才渐渐苏醒。尤其在一次水路遭遇战中,昔日的刘四姐如今的游击队长,一个鲤鱼打挺箭步上船,摇橹的姿势仍是那样娇美,离岸的回眸一瞥仍是那样妩媚,当年一见钟情的感觉又找了回来。从相救之恩到离别之情再到生死考验,终于延续了一段浪漫情缘,像满山红杜鹃一样美丽。别以为如今哪部影视剧不是爱字满天飞,可那时的爱情戏却是犯忌的,弄得不好就要被扣上“爱情至上”、“丑化工农兵形象”的帽子。此片值得一提的演员还有陈述,他饰演的敌情报处长堪称一绝,与李连长斗智斗勇,老谋深算得入木三分。在公路追击中两人狭路相逢,一问一答,一个刁钻一个机智,尤其他那一句“哪一部分的?”头一歪,嘴一撅,金丝边眼镜后的那双鹰隼般的眼睛,发出凶煞的光芒,这几乎已成了他这个角色的招牌动作。乃至后来1974年重拍的《渡江侦察记》,其他主要演员均换了,唯他仍然坐稳这把敌情报处长的交椅。由于这个角色影响太大,以后在银屏的各种晚会上,他总是以“敌情报处长”身份频频亮相,老本吃了足足50年。追忆往昔,不堪惋惜,而今孙道临、陈述过世了,其他饰演我军参谋长及侦察兵的穆宏、齐衡、康泰、中叔皇也都离我们而去,但他们塑造的银幕形象将铭刻在人们心中。■编辑:黄灵
红色记忆衍大地
题记:威信扎西,是一首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诗,是一首光耀千秋的英雄绝句。它以一种惊心动魄来抒怀中国革命的前景,它以一种气魄来预言历史的走向,它一种虔诚来凭吊风起云涌的岁月,它以一种情怀来收藏历史记忆的经典。威信扎西,莽莽群山中的璀璨明珠,红色记忆繁衍出来的伟大史诗,它用鲜为人知的岁月擦亮了风雨如馨的中国革命史。一个惊天动地的战争故事,一个空前绝后的壮举,一段巨澜翻卷的红色岁月,与扎西一起成为中国革命史不朽的传奇。历史拐点仰威信威信是云贵高原上一个很普通的山区县份,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山多,却多是不甚突兀和雄奇的山峦,但这也是相对而言的感觉。从镇雄进入威信,山的长度、宽度和高度都减缩了不少规模,甚至有时候会被一小块一小块的山间平地间隔开来,不再连绵不断,有一种从山的世界、山的海洋中逐渐脱离开来,走出群山环抱的轻松感,眼前的山,有些疏疏朗朗,有些敦厚温和,有些平和淡定,不复像镇雄的山,要么挤挤挨挨起伏跌宕,要么高大雄伟棱角分明,甚至危岩高耸盛气凌人。如果从空中鸟瞰,大山的褶皱逐渐少了,逐渐伸展开来了,就像从惊涛骇浪的大洋,缓缓地移向轻波荡漾的近海。世世代代、经年累月地匍匐在大山的脚底下,民族心理就会是一种逼仄和压抑,一种精神上的负重和自卑。一马平川开阔无垠的成都平原,总给人一种雍容大气的王者风范,一种纵横天下任驰骋的豪迈襟怀。自平原的南部启程,取道宜宾,途径长宁、兴文、叙永等县境进入云南的威信,就是从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来到了高寒贫瘠的山区。宜宾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城,也是盛产海内外闻名的五粮液的酒城。长宁名气不如宜宾响亮,但是蜀南竹海风光秀丽,竹影婆娑,一条干净整洁的景区大道在宁静幽雅的绿色世界中蜿蜒穿行,有碧水清波可资顾盼流连,有修竹万杆挺拔于沿途摇曳迎送,宛然身临秀美恬静的江南水乡,更增添了几分隐逸之气。行至叙永,愈往南走,水乡的韵味渐渐褪去,田野村庄也很快失却了平原地区的物候气象,有孤峰巨石不时突兀地树立在路边,远远地望去,像是一个硕大的招牌或者雕像,山峦开始靠上前来探看贩夫走卒、商旅行人,有时候会开个玩笑,让人围着它大大地遛几个弯。到了叙永和威信相接的地方,大山们都不甘落后,纷纷挤上前来夹道欢迎,但是又很不守规矩,把行进的路挤成一条窄窄的带子,若隐若现地缠在腰间。两侧的山植被良好,依旧夏绿秋黄,按照四时节气生发荣枯。山不是很伟岸高傲,但是已经逐渐有了俯视苍生的气势,无论是肩并了肩手挽了手的群山,还是疏疏落落相看两不厌的伙伴,都在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这是山的世界。此时,已经走完了从盆地到山区的漫长阶梯,这就是苍茫横亘于祖国西南的云贵高原了。就要抵达威信县城的那几十公里,又变得相对和缓些,前头似乎又要准备布置个山间坝子。两边的山礼貌地退后几步,让出一条不甚宽广的小河来,河名为扎西河,流水潺潺哗哗蜿蜒向东,这是在吟唱迎宾的歌曲,欢迎远方的客人。只是临近县城,有两山高耸入云,犹如两尊门神般地拦在前方,名曰两合岩,为一出川入滇的险关。关隘危岩千仞,刀劈斧削般壁立在头顶,凛然不可侵犯,大有刺破苍天锷未残的豪气和霸气。路被挤成了羊肠小道,扎西河也被约束成了湍急的溪流,两合岩也就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堑。渴望走出大山的人们无可奈何,只能历经艰辛在山肚子里凿通一条隧道,勉强凑合着进行交通物流。威信县城是个很秀气又朴素的内地小城,犹如一颗朴实无华的珍珠,就这样不事张扬地掩在群山之间。大约是昭通的山为了迎接跋山涉水不辞劳苦奔波到此的川滇大路,礼貌地闪让出一方平地,让它在此小憩片刻,盘桓几圈,再转入大山深处继续自己的前程。群山是慈爱的,这些在云南甚至在昭通都不算高大的山,同心携手,或蹲或坐,或侧面相依或正面相对,犹如默默守望自己儿女的父亲母亲,环抱着不足十万人口的威信县城,目光中洋溢着疼爱,神态中透露着安详,无论寒暑易节,晨晨昏昏。小城很小,就是那么七八条稍具形态的街道,随心随意地铺陈在这个群山围成的摇篮中,很简约质朴,很干净整洁,很安宁祥和。小城没有什么高楼大厦,没有通衢大道,老街上还保留着很多古色古香的木房子,只有东边山脚,建起了一个庄重典雅、绿树环和的红色文化广场,以资纪念红军长征到威信的那段峥嵘岁月和不朽功勋。小城里的汽车要少些,随便掉头的现象很少,纵使是稍显繁忙的交汇路口,行车者也轻易不会大声地、长时间地摁响喇叭。都会彬彬有礼地相互让行,不赶不超不抢,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保持着这个浮躁时代少有的文明礼仪。宗教奇景观斗山石雕群观斗山作为物质的山、实体的山,在昭通甚至在威信都是一座很普通的山,它与“绵亘”、“横贯”之类的形容词无关,也算不上十分雄伟高耸,倒是林木花草繁茂葳蕤,很有几分秀美迷人。但作为文化的山、宗教的山,观斗山是一个奇迹般的所在,“四川有个峨嵋山,云南有个观斗山”,在川滇黔诸省的世俗百姓中,拥有着巨大而持久的向心力,是一个探古访幽、烧香拜佛的灵山圣地,实不愧云南省旅游名胜之美名。单是观斗山之名的来历就很具有历史典故的传奇魅力和人文馨香。传说清初平西王吴三桂觊觎帝位,欲起兵反清时曾到此山观测星相,占卜顺逆成败,历史不忍细看,也许是真实史实,更多恐为民间附会。倒是有民国《威信地志资料》记载:“山顶之上有方石一块,如斗形,登其山,云川交界之层峦一目可尽。”如此得名,似乎更为合乎人情,信服人心。然而煌煌正史也罢,野史杂说也罢,已经不甚重要,观斗山已经伫立在那里,已经是观斗山了。它已经包裹上了神秘的传奇外衣,浸淫了沧桑的历史内涵,是值得每一个有着皈依自然或信奉宗教情结的人抖落红尘移步前往的。观斗山扬名海内,更因为它曾经规模宏大、香火鼎盛的寺庙群。寺庙群始建于明代。传说最早是道家的一个长老联合佛、儒两教的信徒兴建的,原预备修建12座大殿,实际完工9座大殿,惜乎后来多次被焚毁。最后一次续建是民国初年到民国38年,共修复了9座大殿。但是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的纷攘乱世,观斗山寺庙还是又难逃厄运,在某些不堪回首的日子中损毁了。物换星移几度秋,如今,只有一部分菩萨造像、佛台、石柱还在,只有玉皇大殿的石墙还在。“观斗天下绝!”观斗山的确是昭通、云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一个特殊而奇特的宗教地标。一奇是孔圣人的儒教、释迦摩尼的佛教和太上老君的道教都同时现身于观斗山寺庙群。这三个教派,有土生土长的国教、有舶来的“洋教”,产生的背景和民族心理极有差别,出世入世的观点不同,教化和普度众生的方式各异,但是都汇聚于西南比较偏远的威信一地,登上路途崎岖的观斗山,在这远离繁华尘世的大山深处,共享芸芸众生的氤氲香火。旧时每逢庙会时节,善男信女就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赶来,三教的信徒打躬作揖叩首,各做各的会,各朝各的圣,各拜各的佛,晚上点上万盏明灯亿柱香火,香烟缭绕,热闹非凡,三教和谐共存,共生共荣。想来也许这是宗教的大智慧大包容,可以交汇相通,最后把凡夫俗子带领到的都是同一个大境界。也许更会是世俗百姓的浅薄无知或淳朴真诚,只讲究实用和方便,把能想到的观音、菩萨、教主、真人等能够救苦救难的神灵都不假思索地请到一处,好根据苦难的种类和祈求的需要进行叩拜。二奇是石雕群堪称国宝。“观斗名山,开昆化胜景;石雕精品,鉴华夏奇魂!”观斗山寺庙群因其内塑佛像多为石雕像,故又被称为观斗山石雕群。其石雕艺术规模宏大,技术精湛,西南三省罕见,被誉为石雕艺术的宝库。九重殿宇,100多件精美绝伦的石雕作品,蔚为大观。石雕像有代表“善”的观音、王母、瑶池、无极、女娲,雕像都是神色安详、相貌端庄和沉静温存;有象征惩恶扬善的权力人物玉皇、释迦牟尼、先师孔子、太上老君,看上去威风凛凛,气宇轩昂或道貌岸然;有代表“恶”的张献忠和黑煞神,无一例外地凶相毕露、狰狩恐怖。石雕群中,龙、凤、狮、豹、麒麟、大象、马、羊、蟾、蛙等动物造像,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富有灵性或憨态,《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白蛇传》等故事中的场景、人物,题材独到,构图精当,宗教和世俗融合,传奇与现实对接。观斗山石雕群不仅儒、释、道三教人物共处一殿,而且神话传说中的神魔鬼怪也都能在金碧辉煌的殿宇找到自己的位置。“尊崇儒释道,人能存五福”,塑像所反映的人物和故事,融儒释道三教及各种民间传说与历史典故为一炉,颇具特色。宗教的市俗化和市俗化的宗教,被市俗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艺术家们表现得淋漓尽致。天下苍生的善恶、今生来世等观念和意愿寄托于神灵,寓于对神灵的形象创造之中。精妙绝伦、洋洋大观的观斗山石雕群,是石雕艺术的宝贵遗产,也是研究宗教史、艺术史、民俗学的珍贵资料。如此看来,观斗山表面上是一个宗教的矛盾综合体,是一个信仰的大集市,实际上,它是一轴宗教市俗化的漫漫长卷,更是一部华夏苍生黎民与命运不屈抗争、祈求美好人生的心灵史。尽管它的庙宇已经坍塌了,荒芜了,消逝了,连地基都难以寻觅,那一座座或精美或朴拙的石雕,也大多残损不堪,但依然是一个宗教信徒、史学家和民俗学家无比神往的灵山,是一个精神和心灵的至尚高地。在威信县城到观斗山数十公里的路途中,每一位造访者和朝拜者的内心,都一定是起伏不定思绪万千的。他们对观斗山既是顶礼膜拜虔诚无比,又感到神秘古奥和不可思议,感情上的向往和思想上的纠结,缠绕在每一个朝圣者的心间。观斗山的一次朝圣之旅,可资咀嚼和回味一生,至于此后的心灵是迷茫空无或通透淡定,就看各人的慧根和悟性。民俗洞天真情苗寨放眼全国,真正原生态的民族风情村寨,已经凤毛麟角所剩无几,要体验真正的原生态,只有到最偏远最原始、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去寻访。被称为“云南民族风情大观园”的云南民族村,复制和移植了26个少数民族的房屋,却无法复制和移植真正的少数民族村寨那种炊烟缭绕鸡犬相闻、淳厚古朴宁静祥和的生活。湾子苗寨原本就是世世代代威信的大山深处繁衍生息的,没有被复制,没有被移植,只是他们展示的风情生活多了一些欢迎和表演的味道。——他们的本意很善良: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湾子苗寨是“云南省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村”,坐落于威信县东南40公里处的水田乡,一座绵延几公里的、三面清秀苍翠的半环状山峰,将苗寨拥入怀中,勤劳、淳朴的湾子苗族同胞,就在这一片多情多彩的土地上真实而诗意地栖居。 “叫一声朋友欢迎你,请喝一杯苗家美酒。朋友啊!愿友谊地久天长!”在某个一个盛大的节日里,或者有尊贵的旅客团队走进湾子苗寨,苗族同胞就会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用热情的苗家敬酒歌夹道欢迎。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秀美的自然风光,让客人们深深陶醉,留恋忘返。湾子苗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落,依山傍水,林木掩映,曲径通幽,宁静祥和。这里有古老的人字石墙在小路边静默,无言地诉说着苗寨的历史沧桑和苗民的建筑智慧;有陶姓苗族的老祖房容纳和沉淀着苗民的蜡染、手工纺织、推磨、磕碓等民俗文化;有洋溢着浓烈生活气息的打糍粑活动在院坝里汇聚欢乐;有笙歌悠悠、锣鼓切切的苗家舞蹈,在表达着收获的喜悦、爱情的甜蜜或生活的美好,或者展示苗家儿女对贵客真诚、热情的友谊之心。当然,如果你是一个行行摄摄、独步天涯的背包族,你可以选择在某个阳光灿烂的的早晨或者彩霞满天的傍晚进入湾子苗寨。竹杖芒鞋,步履和缓,沿着蜿蜒碎石小路漫步前行,循着溪水潺潺之声,探寻那曲径通幽的世外桃源。山重水复疑无路,前头山崖上飞瀑悬挂,跌落成溪。水洼处也许有光腚苗家小孩恣情戏水,山林中也许有苗家“咪哆”和“咪彩”在谈情说爱,溪边也许有牧羊牧马的苗家大爷,眯了眼睛,悠闲自得地吸着旱烟。湾子苗寨是个生长传奇爱情的地方。“飞瀑传情”演绎着男女青年铜锁和龙露的坚贞和幸运。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追求自由恋爱的异族男女青年铜锁和龙露在杀人祭祖的族规威慑下,姑娘在上游跳水殉情,掉落的绣花鞋让溪水冲到下游,被正在洗澡的铜锁拾到,铜锁一路狂奔赶到上游把姑娘救起。自此,瀑布便被称为“传情飞瀑”。瀑布寒来暑往日夜流淌,哗哗之声不绝于耳,仿佛铜锁和龙露在互诉衷情。紫薇神树记载着湾子苗寨一对恋人的凄美爱情,传说一位女子因丈夫离家,久盼不归,最后血泪满身忧郁而逝,在她站立的村口,长出了一株血红色的紫薇,乡亲感念女子忠贞难得,常常对这女子的化身浇水灌溉百般呵护,并且代代相传。女子化身的紫薇树感恩,施以治病神水回报乡亲。至今,紫薇已经伫立湾子苗寨500余年,须四五个人才能合抱,早被苗族同胞视为神树,香火祭祀,虔诚跪拜,祈求紫薇娘娘神灵护佑,祛病免灾。当然,这些或凄美或浪漫的爱情故事,也许只是“传说”,更多的是寄寓着人们对忠贞爱情的歌颂,对真善美的憧憬和向往。“一步风轻一步回,古墙古树古泉飞。笙歌飘逸秋光艳,醉在苗乡不欲归。”有幸抵达湾子苗寨的旅人,在那棵紫薇神树的石坝子上,喝着醇香悠长的包谷酒,吃着情意绵绵的糍粑,欣赏着苗家儿女清新的舞蹈《苗岭的早晨》,有古朴自然、单纯直白的唢呐和芦笙在扣人心弦,有源远流长、原汁原味的古歌在动情回荡。苗家悠远的历史,有滋有味的风情生活,不经意间,已经奔来眼底涌上心头。迷踪幻境天台山溶洞在威信的大地上行走,不论你是游历观光还是经商从政,倘若能够真正地寄情山水,徜徉天地间,常常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比如途径麟凤乡的天台山溶洞,你就可以一探“西南第一洞”的奇幻瑰丽,造化弄人。天台山溶洞的洞口镶嵌于山腰的老鹰岩上,须半卧半蹲才能进洞,走上一段路后,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宽敞的大厅呈现眼前,你会神迷目眩,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你打开着绚丽多姿的神仙洞府。想来大自然也是万般珍惜它的宝藏,不想轻易示人。作为旅游天堂的云南,也是溶洞的博物馆,是世界的“溶洞之乡”。大自然特别眷顾这方土地,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喀斯特溶洞随处可见,各有各的绰约风姿,各有各的迷人魅力。泸西的阿庐古洞以“古、奇、绝”著称,有“古洞佛光”、“阿庐云海”、“地河幻景”、“天造神物”四大奇观;昆明的九乡溶洞以惊魂峡、雄狮大厅、雌雄双瀑、九乡神田等举世罕见的奇观令人叹为观止。天台山溶洞也许没有阿庐古洞的“古绝”,也许没有九乡溶洞的“惊魂”,但天台山溶洞依旧称得上是云南溶洞家族的代表,它像一颗熠熠生辉的珍珠,深深地埋藏在威信的大山深处,但是丝毫不会遮掩它璀璨夺目的光辉。天台山溶洞洞中有洞。溶洞可资游览的上、中、下三层,均为天然彩色石洞,上层为淡红色,下层为淡绿色,中层为淡黄色。三层溶洞互相贯通,有10余个大小有别、形态各异的洞厅,大厅中环立着色彩绚丽的石乳、石枝,诡奇多端,神秘莫测。天台山溶洞洞中有河。大厅尽处,时闻流水汩汩有声,面前有一条暗河蜿蜒流淌,沿河行走,钟乳石形成栏杆,栏杆上图案奇异难言,但无一例外地仪态万千,晶莹夺目,梦幻神秘恍若置身仙境。 天台山溶洞洞中有山。暗河尽头有一“高山”在洞内拔地而起,山顶上端坐着一位弥勒佛,维妙维肖,神形兼备。更让人惊叹不已的是从“山”脚至“山”顶,许多石人正躬身曲背攀援而上,有负重前行的,有戴帽赶路的,有妇孺牵手的,形态各异,呼之欲出,令人抚掌叫绝。天台山溶洞洞中有林。绕过“山”去,一片石林铺陈在眼前,无数的石柱粗细不一、密密麻麻,盘根错节,犹如来到了繁茂的热带雨林。石林内有几条小溪曲曲折折地潜入暗河,溪水哗哗潺潺,不绝于耳。 天台山溶洞洞中有天。洞口有山峰耸峙,一圆形凹陷坑中古木参天。耳闻松涛阵阵撩人思绪,目睹天光云影晦暝变换,令人目极苍穹,神思渺远,可谓“头顶天光透,胸前万象生”。流连溶洞,不禁要连连默叹造化之神奇,溶洞胜景目不暇接,不胜枚举。有高大的巨大石柱两两相对,上下相连,如一对永不分离的情侣正海誓山盟;有上尖下圆巨柱,如呼啸而起的导弹,正飞向浩瀚的宇宙;有伟人雕像傲然挺立,仿佛意欲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慎重思虑建国方略……出得洞来,宝灵寺香烟缭绕,善男信女叩首求签,祈祷消灾免难心愿得偿。眼前群山如黛,连绵苍翠,一条公路玉带般横卧在山脚,山脚更有小河淌水,一时间动静相依,刚柔相济。头顶依旧天高云淡,惠风和畅,秋天特有的清新空气沁人心脾酣畅淋漓。半天的天台山溶洞梦幻之旅结束,人间似乎无比真实,无比温暖。 旷古隐士大雪山实际上,真正能够代表威信的自然风光名片,是大雪山。大雪山属乌蒙山北支余脉,绵延于云南威信、彝良与四川洪县、筠连四个县的接合部。海拔1777米的大雪山主峰,坐落在威信县境内,峰顶冬雪积存,经春不化,入夏后才会摘去雪冠,故名大雪山。大雪山蓊蓊郁郁,莽莽苍苍,是为亘古万年的原始森林,青山育翠,红土藏金,有着数不清的珍稀动植物和各种矿藏,是一个天然的资源宝库。既为原始森林,大雪山自然是一个树木的世界和绿色的海洋。这里是丝栗、山板栗和筇竹的天下,它们挤挤挨挨,参天蔽日,成片成林成山,随了山势绵延起伏,跌宕生姿,犹如一袭硕大无朋的青黛色衣袍,穿戴在大雪山钢筋铁骨的体骼之上,雄性的大雪山,便有了几分敦厚和幽雅。大雪山实不愧为原始森林,几百年上千年的古树举目皆是,几人合抱之木也不鲜见。古树巍然挺立,直接苍穹,铜枝铁干间常有雾霭流云萦绕,或惊鸿一瞥,或多情留恋。古树千年不倒,纵使衰老干枯,也挺着倔强的身躯,伸展开几根枝干,像忠于职守的雪山卫士,守望着绿色的疆域。大雪山还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应时绽放高雅白净的“鸽子花”,清风摇曳间宛如千万只鸽子栖息枝头,振翅欲飞,为雄伟静默的大雪山张扬几分摄人心魄的灵动和秀美。大雪山是极富灵性的雕刻师,“九狮十八象”是其恣意挥洒的大手笔杰作。大雪山主峰分出两条支脉,一为终南山,一为尖峰山。终南山腾挪逶迤,奔跑成九座个性各异的峰峦,形如九头雄狮仰天长啸。尖峰山要缠绵些,一步一回头,像是对雪山主峰无比眷恋,十八座山头与主峰遥遥相望,状若十八只渐行渐远的大象。“九狮十八象”其实都是大雪山的孩子,它们志存高远,想奔赴远方寻找自己的理想,又依依不舍,不忍离别,总要在母亲的怀抱里静卧,再多一些守候,再多一些凝视。大雪山慷慨慈爱,她奉献出了甘甜灵泉,汇为三条河,润泽匍匐于自己脚下繁衍生息的子民。一条发源于大雪山高笋坝、凤凰坝、冷箐沟,汇成一条黄水河,流经麟凤乡、长安乡,经彝良柳溪注入关河入金沙江,在麟凤境内,百姓很文雅地誉之为玉带水,滋养了勤劳聪慧的麟凤人;一条发源于大雪山四栗坡和桂花,流经四川珙县三河村、王家镇、洛表镇注入白水江;一条发源于大雪山冲水坝,流经四川筠连县汇入金沙江,成为养育川滇两省数县百姓和一切生灵的生命之源。大雪山宽容博爱,无私奉献。珍禽猛兽满山跑,奇花异草遍地香。在她宽阔厚实的怀抱里,有不同气候带、不同季节、不同海拔的各种花草树木,繁密茂盛,葳蕤葱茏,夏绿秋黄,枯荣有度。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等珍稀动物,以及其他不同种类、不同习性的鸟兽虫鱼,在大雪山的原始森林间腾挪跳跃穿梭游弋,无忧无虑繁衍生息。有竹笋、天麻、香菌等各种山珍散布林间,成为人们调剂生活、颐养天年的宝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大雪山还是水的世界,水的乐园。因了水的纯洁,大沟小箐的水清澈见底,小沟小塘则状似明镜;因了水的多情,大洼大潭的水一汪碧绿,或者回旋留恋不忍远离。大雪山的水灵动聪慧,想象力极其丰富,“石棺材”、“万卷书”的水在沙页岩上恣意流淌,形成天下奇观;大雪山的水顽皮活跃,飞鱼塘、昌水岩瀑布空谷纵身飞跃,使人浮想联翩。大雪山的水恬静浸润,大雪山的洼地间至令仍保存着数百亩湿地,湿地上有天然喷泉飞花溅玉,扣人心弦,有野花争相绽放,繁星万点。 如果你把自己当做匆匆过客,大雪山是值得流连观光的胜地,因为她是一方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天然美景。如果你把自己当做大雪山虔诚的子民,大雪山是道行精深的旷世高人,她能教会你如何在滚滚红尘中如何做个隐逸之士,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求得心灵的宁静澄明。革命经典集结地威信是一块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绿色胜境,更是一方赤血浸染、铭记传奇的红色热土。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这里曾经驰骋纵横着一支高擎红旗、追寻民族振兴之路的红色军队,这支意志坚定、作风顽强的军队,曾经在这块土地上演出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英雄传奇,谱写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这支英雄的部队,有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名字:中国工农红军!回望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纵横在这方土地上的红军,正在进行着一场空前绝后的壮举:长征。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为保存革命的火种,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日的暗夜,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而又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1934年至1936年,红军冲破蒋介石数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凭血肉之躯跨越了十二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最后成功地到达了陕北,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不畏牺牲、坚忍不拔的精神象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光耀千秋万代。威信,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高原小城,因了中央红军长征期间曾经集结威信,并在此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一举成名,名扬天下。威信,这块原本偏安一隅不事张扬的穷乡僻壤,如今已经成为全国最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其中扎西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扎西会议会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威信,因众多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事件发生在这块土地上,而在现代史上抹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重走长征路,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旅行,更不是追赶潮流的作秀。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爬山涉水,征途漫漫,去追寻那段早已逝去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那饱经风霜的革命旧址,那静默苍穹下的烈士纪念碑,那锈迹斑斑的马灯和短枪,那破烂单薄、血迹斑斑的旧军衣,总是让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内心一次次经受震撼和洗礼。永恒时光扎西会让我们把回望与缅怀的目光再往前推移一点点,细看那充满传奇的历史,那段时期,发生了太多影响中国革命进程和前途命运的重要事件。日至17日,长征途中的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遵义会议结束后,鉴于国民党的川军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界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寻找有利时机和地区跳出蒋介石布下的数十万大军的层层重围,实现北上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构想。日,中央红军由四川叙永县的石厢子,进驻云南威信县的水田寨。水田寨地处威信县城东南角,川滇黔三省的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的称谓。当晚,在水田寨一座名叫花房子的民房内,中央政治局举行了会议,会议决定以张闻天接替博古在党中央负总的责任,在常委分工上,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水田寨会议作为中央红军在威信境内召开的第一个重要会议,解决了重组领导核心这样一个决定全党全军命运的关键性问题。如果说遵义会议毛泽东当选为常委,是中央领导核心在组织问题上的“部分解决”,那么水田寨会议决定了张闻天在中共党内负总责,并实现了权力交接,则是中央领导核心在组织问题上带根本性的“彻底解决”。水田寨会议,标志着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彻底结束,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自此,党的正确路线的领导核心形成,历史转折进入了实质性的新阶段,红军和中国革命的漫漫征途,又增添了一抹希望的曙光。在水田寨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在这座被称为“花房子”的简陋的民房中,中共中央的印信和重要文件在这里交接,毛泽东,这颗中国革命征途中逐渐闪亮耀眼的政治和军事明星,从此正式登上了中国革命的广阔大舞台。简朴洁净、素面朝天的水田寨花房子,自此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圣地的一面旗帜,纵使在革命老区偏居一隅,也震惊中外,青史留名。任何一个走进水田寨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的参观者、凭吊者,站在这座民房里,从雕花木壁的小方格上,从关于政权交接的神秘传说中,似乎可以从中解开革命者们在危急关头镇定自若的精神秘码。历史与现实仿佛被拉得很近,近得似乎耳边还在回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革命者们关乎红军和革命前途的激烈的讨论,近得似乎能听到红军长征前进的脚步声。登上距“花房子”约400米处的“鸡鸣三省”标志碑山顶,放眼望去,山川连绵无边无际,茫茫苍苍庄严肃穆,云贵高原的群山就是以这种亘古不变的静默与包容,守望与呵护着这块革命的圣地,倾听着革命的号角在天地间回荡,祈盼着苦难深重的黎民百姓早日获得自由与解放。历史脚印扎西河两岸青山相对出,清溪一条云中来。以流量大小或者规模气势而论,扎西河实在是算不得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河。但是扎西河在威信人的心中,是一条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母亲河,它一水护城,润泽大地,这汩汩流淌的生命之源,养育着两岸生灵。扎西河是巍巍群山苍黄土地正在强劲收缩舒张的脉搏,它的每一次跳动,都是威信大地在自由地呼吸,都是古城威信迈着青春焕发的步伐,大踏步跨进崭新的开放时代。扎西河似一位腹有诗书沉默内敛的智者,静默在群山脚下,记忆的最深处藏着上个世纪那只红色部队的英雄传奇。他们衣衫褴褛,步履蹒跚,但是羸弱削瘦的身躯却担当着一个民族解放的大义,承载着亿万百姓追求福祉与自由的梦想。扎西河又似一个深情款款娓娓道来的小说家,潺潺哗哗地诉说着那只红色部队的领袖们,在复杂艰险的峥嵘岁月中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用如椽巨笔谱写着英勇抗争不屈不挠的壮丽篇章。扎西河是一条承载着红色记忆的河。中央红军经过了遵义会议的军事方针调整和水田寨会议的领导核心重组后,沿着扎西河溯流而上,在崇山峻岭间一路南行,按照预定方略准备集结威信县城进行部队休整。于是,蜿蜒流淌的扎西河,在那个寒冷的深冬,敞开了温暖柔情的胸怀,迎接那支帽子上有红色五角星、脖子上有红领章、膀子上套着红袖章的人民子弟兵。中央红军,这只红色的钢铁巨流,在那风雨如磐的非常岁月,缓慢而坚定地在扎西河的河床上漫延,淹没一切落后与丑恶,摧毁一切反动与压迫。日,中央红军进驻威信县的大河滩,总部就驻扎在今天石坎乡的庄子上。张闻天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以中央书记处的名义正式发布,并立即组织向全体红军将士传达贯彻,同时电告了中央苏区。遵义会议上,对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经过三天的激烈争论,阵线已经明朗,是非基本分清,但还缺少一个文字性的决议。如今,这样的纲领性文件在庄子上一个其貌不扬的民居里正式通过了,这是一件在党史、军史上均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是庄子上会议的一大贡献,为遵义会议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伫立扎西河堤岸,无论是阳光明媚云淡风轻的晴空丽日,还是铅云低垂暮色四合的阴雨天气,扎西河水或跳跃回旋,或勇往直前,蜿蜒流淌不舍昼夜,它有自己的路线,有自己的方向。扎西河畔,不知是人为的疏忽还是有意的留白,并没有一块指示牌或者碑刻,标注个“红军长征扎西会议庄子上会议旧址”之类的文字,告诉追寻凭吊红军长征历史的史学家或旅客,这里就是一个中国革命史上汗青留香、永垂不朽的红色圣地。公路的对岸,依山傍水的村庄里,那一栋栋或高高矮矮或新新旧旧,有着川南风格的民房,依了山势高低错落朝向各异,已经显得有些拥挤了。有几户新建的高房大屋,远远望去飞檐翘角气势巍然,让人不免想象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庄子上会址,实际上不是。寻访庄子上会议旧址的小路是在民房的屋前或围墙边曲折深入的,东拐西弯,莫辩东西,若没有人领路,极难找寻到正确的路线。小路旁边有时候是庄稼地,还站立着渐渐成熟枯黄的玉米,也有草茎枯败倒伏等待挖取的洋芋,有时候是很长的一畦山地,密植着低矮茂盛的藤梨,已经硕果累累,沉甸甸地低垂下枝条,显出即将成熟的金黄色。庄子上会议旧址就端坐在小路的左边山脚。很多褚黄色的大大小小的沙石块堆砌在一起,筑成一段高低不平的围墙,三根石条子搭建成一个院门,上面刻有一副对联,围墙和会址的三方房屋连接起来,围成一个紧凑干净的小院,这就是中央红军当年召开政治局会议的地方—— 庄子上会议旧址。会址属典型的川南民居,单檐悬山顶,穿架式木结构建筑,由主房和东、西厢组成。院坝和台阶全是用那种褚黄色的石块铺成,显得很是肃静庄重、干净整洁。当年的革命领袖们开会的木质房屋早已破败不堪,走完了它的自然寿命。如今,依照原样重建的会址,仍然显得狭窄陈旧,昏暗潮湿,完全看不出一丝庄重的迹象,但绝对需要肃静和虔诚。仰望板壁上领袖们的黑白照片,领袖们的目光炯炯有神,面孔无一例外地刚毅坚韧、冷峻沉雄,有着对革命战争的忧思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令人顿生无限敬仰,恭恭敬敬地鞠躬致意。领袖们都已经作古,但音容宛在,精神长存,仿佛可以立刻走下照片,又聚在这间狭窄的房屋里,或冷静思考或激烈争论,一起谋划着红军的斗争方略,探索着革命的漫漫征程。走进旁边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的卧室,卧室简陋陈旧,阴暗潮湿,家具只是简单粗糙的几条桌椅板凳,一张木床上,铺上了蓝色的床单棉被,显得比较整洁,想来这是后来恢复会址时备办的。墙壁上挂着斗笠和草鞋,桌上摆放着马灯,这些都是那些艰苦岁月里红军行军打仗的标志物。踩在那吱吱作响的地板上,眼前掠过简陋的地铺、锈迹斑驳的小马灯、干粮袋、竹扁担……从这些几乎被尘封的红军遗物中,可以轻易地楔入那段凝重深沉的革命历史,可以任凭思绪的骏马在想象的原野上驰骋。也许这些功勋卓著的革命领袖们,当年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房屋里面,在昏暗摇曳的马灯灯光下,奋笔疾书着中国革命斗争的决议纲要,探讨着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会址的围墙边上,生长着一颗花红树,红色的果子已经熟透,一阵风过,偶尔还会落下几颗来。酸酸甜甜的花红,也许是村民为纪念红军救民于水火的深恩种下的纪念树。物换星移,光阴荏苒,如今的“庄子上会议旧址”,静卧在威信的大山深处,掩映在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在历史的烟云深处,静谧秀美,不事张扬,仿佛这里根本就没接纳过缔造新中国的那些元勋和功臣,没有发生过改变革命前途的历史大事件。潺潺淙淙的扎西河,依旧在离它数百米之遥的山脚缓缓流淌,波澜不惊,云影天光。历史之门两合岩沿着扎西河溯流而上,这就是当年中央红军进驻威信的行军路线。一路向西跋涉,一座高耸的大山非常突兀地横亘在面前,挡住了前行的路,这就是名闻天下的两合岩。两合岩是威信的一大景观,距县城5公里,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一大险地。两合岩是峨通山和扎岭山的分界线,两山靠近处悬岩绝壁相对而立,远看一匹岩,近看夹一缝,两岩几乎合拢为一岩,故称两合岩。“刀削斧劈鬼见愁,英雄到此也低头。仰头只见天三尺,举足不知何处求。”两合岩以险著称,以险名载史册。两岩岩缝中最宽处为80米,最窄处为仅为30米。一刀切的悬岩绝壁高耸入云,绝壁上生长着常青树,蔓藤缠绕,猴群攀援跳跃,青岩幽谷中有百鸟争鸣翻飞。两合岩中,有阴河深入山腹,深不可测,掩藏着神秘的民间传说,有朝佛洞天生一朵石莲花,硕大无朋,神异有灵,百姓烧香叩拜络绎不绝。一条人工开凿的 “二尺道”从半岩通过,岩下河水滔滔,波浪冲击发出巨大的浪涛声在狭缝中发出怒吼的回响。“两山夹一洞,抬头一线天”的两合岩,真正成了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地。两合岩这一天险,曾经阻碍了红军长征的步伐,但最后被英勇的红军将士征服了,成了红军长征历史上一处不可磨灭的珍贵记忆。陈云同志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记录:“……经川黔边沿赤水河上游西走,经过许多小路,为红军西行以来,湘黔两省从未经过的小路,尤以两合岩最为险要,由两合岩进威信县,两边削岩中有水沟,一边山岩上凿有一行人道通过,只要道路破坏五尺,军队就无法通过,历尽无数困难到达云南之威信县。”足见其艰险异常。遥想当年深冬,敌情异常险恶复杂,天险艰难寸步难行,数万经过无数场恶战的红军将士,疲惫不堪、伤病难熬,饥寒交迫地挤在大山深处,在狭窄的羊肠小道上相互搀扶依靠,走走停停,艰难前行。然而,凶残狡猾的敌人并没有轻易放过他们。这里曾是血与火的战场,红军战士在这湍急的河边和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杀出一条开进扎西的血路,烈士的鲜血把当年的河水都染红了。两合岩的漫漫古道,见证了红军的征途步履艰难,浸透血汗,那境况何等的危急艰险,那精神又是何等的英勇顽强。“万里风云涌两合,千秋伟业耀扎西”。英勇的红军夺取了天险两合岩,顺利进驻威信县城扎西镇。红军在这里集结休整,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重要的会议,再次奠定了红军军事斗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实基础,红军再也没有打过败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千秋伟业,从此翻开了崭新的篇章。两合岩已经于1973年凿通了隧道,修建了公路,天险已经变成了通途,成了威信贯通四川和中原的咽喉要道,承担着日愈繁忙的交通运输。在隧道口处,建有红军过两合岩碑记等,作为对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的缅怀与崇敬。仰望悬崖绝壁上“两合岩”那三个巨大的、呈现斑驳红色的摩崖石刻,俨然就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红色里程碑。血写的大字,记载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铭刻了红军长征精神的英勇不屈。七律长征扎西镇红军宏伟壮丽的长征史诗中,一个彝语名为“扎西”的小城像一颗耀眼的珍珠,名垂青史,熠熠生辉。威信旧称扎西,扎西是彝语,意为“群山环绕茂密森林中的一片水凼子”。登高眺望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扎西坝子,东南为乌龙山,西北面是峨通山,远古时期是一个高山湖泊,后来湖水通过两合岩引向赤水河,湖泊逐渐干涸,一个肥沃的扎西坝子逐渐显现。扎西坝子被土著居民开辟成良田,因了人口的逐渐密集变成村镇,继而繁华成小城。就是这样一个山间坝子,这样一个边远小城,因了历史的某种偶然或者必然,注定要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闪烁着鲜艳的红色,闪亮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军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上。日,中央红军进驻扎西镇,掀开了扎西镇名垂青史的一页。那是一个农历的春节期间,进驻扎西镇的当晚就是除夕,天降鹅毛大雪,天气异常寒冷,条件非常艰苦。然而,红军这支天下穷苦人自己的军队,始终牢记革命纪律,没有忘记人民军队的本色,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军民鱼水情深:红军找不到地方可以落脚,坚持在冰天雪地的街道上宿营,婉言谢绝了老百姓进屋躲避风雪的邀请;红军帮助老百姓大搞卫生,清除街道的污泥浊水,铲除积雪垃圾,干干净净欢度春节;红军在禹王宫召开了贫民大会,枪决了大恶霸大地主,散发土豪粮食、财物,贫苦百姓家家分得一份物品,高高兴兴地过了一个春节。红军爱护百姓,百姓拥戴红军,扎西镇的各族群众帮助红军挑水做饭,打草鞋当向导,青壮年纷纷报名参军,短短几天,就有3000多扎西子弟参加了红军。当时在红军中流行一首歌谣:“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改编好整齐;发展川滇黔游击队,扩大红军三千几”。就是扎西扩红的历史见证。在扎西镇的东北角,江西会馆,一座古老的建筑,正在经历着中国革命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江西会馆的戏楼上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扩大会议,是中央红军进入扎西后的第三次重要会议,张闻天、秦邦宪、周恩来、毛泽东、朱德、陈云、刘少奇、王稼祥、凯丰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军委和军团负责人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刘伯承、邓小平、罗炳辉等参加了会议。这次扩大会议,作出了缩编扩红、回师东进、发展红军游击队,配合主力渡江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使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得到了采纳和实施,使党和红军在生死攸关的危险时刻实现了转折。饱经沧桑、承载着历史重大事件的江西会馆,曾经在1962年被拆除,为了保护革命遗址,1976年在江西会馆的旧址上按原样修复重建,并建立了扎西革命纪念馆,陈列红军长征过云南及扎西会议的文物。江西会馆现存大殿及左侧两层戏楼,两屋呈直角,是威信常见的木结构建筑,古色古香,典雅庄重。戏楼正门上挂着胡耀邦同志1985年视察昭通时亲笔题写的“扎西会议会址”匾额。黑底红字的匾额庄重大方,这铁和血的沉重组合,似乎象征着红色政权必定从黑暗如磐中的旧时代里获得新生,革命的星星之火必定烧毁压迫人剥削人的旧社会。登上戏楼,那间宽大的屋子里至今依然保留着70年前那次革命领袖们开会时的原样。两张灰黑色条桌居中陈列,桌子四周数张灰黑色条凳环围,桌上一盏马灯、一部手摇电话机,一切都显得那样简朴,甚至有些粗陋。可就在这间如今已经显得陈旧的房间里,当年的红军领袖们,连夜在这里讨论着如何冲破敌人的重围,渡江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这栋已经静默伫立在历史深处的戏楼,曾经上演过改变红军和中国革命前途的、轰轰烈烈的历史大戏。新时期的“扎西会议会址”,重新进行了规划,并已经开始大规模的修葺。站在新铺上石板的大院内,可鸟瞰扎西全景,放眼巍巍山川,红军长征过威信的历历往事,奔来眼底,涌上心头:水田寨花房子政治局常委会博古交权;庄子上政治局会议总结五次反“围剿”;扎西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红军精简缩编并回师东进、建立川南特委和川南游击纵队……后来,在威信召开的这三次会议统称为“扎西会议”,在党史和军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一幅幅历史画面生动凸显,清晰如昨,稍加连缀,就能描绘出1935年长征途中“历史转折”的轨迹。“扎西会议”完成了以“遵义会议”为标志的中国革命伟大历史转变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是“遵义会议”的光辉续篇,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军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因了扎西会议特殊而重要的历史功勋,扎西铭刻着最吸引人的红色记忆。在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重建美好家园的伟大时代,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小城威信更加荣誉等身、影响深远。1983年1月,扎西会议会址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4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首批“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扎西会议会址”,中国革命漫漫征程中的一个地标性建筑,永远放射着红色的万丈光芒。历史祭台陵园墓瞻仰扎西红军烈士陵园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清晨。踏上几级湿漉漉的台阶,平坦庄重的扎西广场似乎是威信县城最宽广高朗的地方。一夜的细雨过后,广场显得更加洁净滋润,修剪得低矮整齐的花木,在雨水的浸润下,显出深深浅浅的绿意,昭示的都是生命的蓬勃葳蕤。雨滴溅落在汪水的凹处,荡开一圈一圈的细微的涟漪,像是广场上洇出了一朵朵的暗花。有早起晨练的人举了伞,往山脚处慢跑。山脚处有两座古典式的红色亭楼,护住一道褚黄色的大门,巍然而宁静地矗立在眼前,大门上描绘着几个红色依稀的大字“扎西红军烈士陵园”。陵园是为安葬和纪念1935年至1947年在威信光荣牺牲的红军烈士、红军川南游击队烈士而建立的。这就是在那个风雨如磐、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数十位革命英烈长眠的地方,这就是铭刻着革命英烈甘抛头颅争取自由和解放的丰功伟绩的地方。走进陵园大门,缓缓地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脚步尽量轻些,再轻些,这不是叩拜朝圣,但这同样是灵魂在接受洗礼,同样需要静心和虔诚。陵园里有古树成荫松柏参天,有草木葱茏鲜花簇拥,竖起的几块石碑上,镌刻着一排一排的英烈姓名。他们中的有些人安葬在这里了,有些人安葬的仅仅是一些遗物,有些人长眠在别处了,没有迁来此处和战友们相聚,甚至有些人,并没有留下遗体遗物或者姓名,留下的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无名烈士。清晨细雨里的陵园,没有尘世的喧闹烦扰,没有人影散乱往来熙攘,这里庄严肃穆,并不需要来访者手捧鲜花或者点燃香火,但已经能深深地感受什么是缅怀和敬仰。这里这里静默无声,每一个来访者都凝神屏息,轻言细语。不要轻易打扰英烈们的宁静,他们需要的和拥有的都只是安息。陵园的最高处,那座标志性的纪念碑巍然屹立,直指苍天。纪念碑的南面,“红军烈士纪念碑”七个红色大字刚劲有力,发人深省,纪念碑的北面镌刻“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昭示千秋万代不忘红军英烈壮举。纪念碑底座周围,徐策、龙厚生、曹德钦、殷禄才、陈华久等86位烈士的墓碑,静静地安放在绿树丛中。这些有名的和无名的英雄们,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都永久地静止在威信大地,永远地定格在威信人民的心中。站在纪念碑前,近望陵园绿树婆娑生意盎然,英烈当含笑九泉,远眺威信县城,于烟雨朦胧中静默在苍茫群山之间。这块烈士鲜血浸透的黄土地,她深深地印下了红军将士的革命足迹,散发着直逼心灵的红色魅力,她守护着红军英烈,因为他们都是威信人民的好儿女,都是威信大地上永远矗立光焰万丈的丰碑。英烈已逝,精神长存,一抔黄土掩风流,那些鲜活的生命,那些昂扬的的青春,为了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和美好福祉,在敌人的残杀下戛然而止,但在历史的天空光芒永耀。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瞻仰陵园,缅怀革命英烈,回溯历史重拣记忆,跨越时空与英烈的灵魂对话,这是一次红色之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精神之旅。每一位来访者,于红尘滚滚的现实世界中,让沾染俗世欲念的灵魂,接受一次洗礼与升华。抚古思今,继往开来,点燃理想信念之火,一种强烈的报国之志、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回望细雨朦胧中的扎西烈士陵园,犹如一个大爱无言的母亲,于苍松翠柏间,深情地接纳和拥抱着;来自五湖四海英雄儿女,这里已经他们是永久的家,是最温暖最宽厚最慈爱的怀抱。细雨朦胧中的纪念碑,巍然高耸,庄严肃穆,镌刻着英雄的名字和业绩,守望着革命烈士的英灵。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纪念碑站成一枚硕大的勋章,镶嵌在革命圣地扎西,高天流云,红色永驻,告慰革命事业甘洒热血的先烈,铭记历史,激励后人。威信,这个云贵高原上的小城,因了红军长征徐徐铺陈的的宏伟画卷,因了扎西会议的历史功勋,成了长征英雄史诗中最为大书特书的重点段落,最为流光溢彩的璀璨华章,散发着革命历史的沁人馨香。【责任编辑吴明标】
CopyRight&2012- All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温红色记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