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人叛逆孩子的学校学校

特教老师:干的就是良心活_网易新闻
特教老师:干的就是良心活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有先天或后天的残疾。为了让这些落入凡间的“折翼天使”能够像普通孩子一样展翅飞翔,特教老师们用超乎常人的耐心与执著,为孩子们奉献着平凡而又深沉的爱。日前,记者来到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真切感受特教老师的耐心与爱心。东方今报见习记者&殷海明/文记者&章继军/图
【手语讲课】&为“无声天使”传授《弟子规》上午8点半,记者来到该校,由于学校以聋哑孩子为主,校园里显得很安静。在三楼的教室里,记者见到了正在上班会课的杨霞老师。“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冠必正,纽必结。”“斗闹场,绝勿近。”杨老师正在用《弟子规》来教学生一些简单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杨霞老师是7年级2班的班主任,班上有12个学生,都是聋哑人。聋哑学生上学相对晚一点,班上最小的也有十四岁了,大的有十七八岁。由于聋哑孩子的父母大多不会手语,很难与孩子交流,这项本该由父母来做的工作也落到了老师的肩上。杨老师班上的学生都比较大了,课上手语的交流也很顺畅。为了让学生们能顺畅交流,特教老师们付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们刚来的时候听不到,也不识字,也不会手语,只能在纸片上画些图案来教他们。”说起一开始教这些学生的情景,杨老师还有一种头皮发麻的感觉。【更像妈妈】&把学生当孩子对待学校是寄宿制的,学生们很少回家,有的学生家离学校很远,父母又在外打工,一个学期只能回家一两次。学生们更多的时候就是在学校和老师同学们待在一起。特教老师们除了教授学生们知识,还要照顾学生们的生活。因为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家长很少能来看孩子,一些家长就会在杨老师这留点零用钱,给孩子买些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杨老师有一个小本,上面记录着每个孩子的零花钱的用途,什么时间买了拖鞋、蚊帐,什么时候买了铅笔橡皮;每个孩子还剩多少钱,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我们干的就是良心活。”杨老师说道。在交谈中,杨老师很少用“学生”一词,用的都是“孩子”。可见杨老师是真的把这些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除了教授学生们知识,照顾学生们的生活,特教老师还必须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杨老师说:“这些孩子缺乏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聋哑孩子我们叫他根本听不见,所以我们这些老师要时刻注意他们的行动,保证所有学生都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做课间操的时候,有一个孩子站在路上玩耍,后面开过来一辆汽车,虽然车速很慢,离孩子也还有一段距离,但旁边的一位老师还是飞快跑过去把孩子抱走。【细心观察】练就“神探本领”十几岁的孩子正处在叛逆期,很多事情不愿跟别人说,为了学生们的安全和健康成长,杨老师练就了“神探本领”,哪个孩子情绪低落了,哪个孩子有些不太正常,杨老师都要细心观察,跟孩子们谈心。国庆节放假之前,有个学生用小刀在自己手上划了个口子,这个学生平时活泼开朗,没有自虐倾向,杨老师就把他叫来谈心,经过一番交谈,原来是这个学生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觉得回家没意思,不想回家。杨老师又耐心开导他,这个学生最后调整好了情绪,开心回家了。国庆节期间,有个孩子在家花钱很厉害,家长不知道孩子把钱花在哪了,问孩子孩子也不说。家长怕孩子走上歪路,就给杨老师反映了这个情况。开学之后,杨老师把这个孩子叫过来问他是怎么回事,这个孩子一直不说,到最后,才告诉杨老师自己去公园玩旋转木马、碰碰车去了。“这些孩子个子挺高,年龄也不小,但他们的内心其实都像小孩子一样。孩子们平时在学校的时候特别听话,特别老实;但他们在学校里待得时间太长了,有时候带他们出去买东西都会特别开心,放假回家也会想着到处跑着玩。”【不辞辛苦】希望孩子们能自食其力“孩子们都特别听话,特别懂事;大点的孩子会帮小点的孩子洗衣服;每天两次打扫卫生,校园里边特别干净。”说起自己的学生,杨老师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所教的学生能考取大学是很多老师的心愿,桃李满天下是很多老师殷勤工作的憧憬。但是特教老师们却不同,他们不辞辛苦,不奢求自己的学生能够功成名就,只要学生能够生活自理,能够找到一份让其在社会生存的工作,生活得像个普通人一样,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有人说他们从事的是“无花果”的职业,但他们却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辛苦工作并享受这个过程。教了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发音,学生突然会了;耐心交流打开孩子心扉,孩子脸上重现笑容;通过游说,终于又有一家单位愿意接收他们的学生……这时的他们最快乐,简单而又单纯的快乐。记者手记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有100多个学生,他们大多听不到这个世界的声音,有的在智力上还有缺陷,50多位像杨老师这样特教老师给了他们妈妈般的爱,让他们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温暖。与普通教师相比,特教老师付出的努力或许更多。他们尽心尽责地在特教工作岗位,用爱心、细心、耐心浇灌着残疾孩子们的心灵。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让那些特别的学生有了些许的进步和成长。虽然耕耘艰难,却使得晚开的花儿同样芬芳满园。
(原标题:特教老师:干的就是良心活)
本文来源:东方今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一个聋哑爸爸与一个嫌弃爸爸而变得叛逆的女儿
电视不播的
真相在这找杨庆祥:《聋哑时代》是90年代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双雪涛描写的是少年时代的生活,但这种生活是跟世界有对抗和对话的,非常有力量。我一直在期待我们的青春写作或者后青春写作里面能够出现一本既有青春的纯情,又有对世界残酷现象揭露的作品,《聋哑时代》就是这样的作品。”评论家杨庆祥这样评价《聋哑时代》,他还提到,90年代被以一种非常喧嚣的方式终结掉,大量的人到南方打工,火车站的喧嚣,“下海”的喧嚣,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的终端身上却又是无声无息的。聋是听不见,哑是不能说,《聋哑时代》的命名与时代形成一个巧妙的对比。
近日,80后新锐作家双雪涛推出了新作《聋哑时代》。在10月29日召开的新书发布会上,双雪涛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庆祥、80后著名作家张悦然一起做客字里行间书店,分享他的创作经历,共同探讨青春写作的话题。左起:罗皓菱、张悦然、双雪涛、杨庆祥
《聋哑时代》以东北一个小城市的中学为背景,讲述了刘一达、霍家麟、艾小男、安娜等几个性格鲜明的少男少女的故事,每一个人的故事里都有第一人称主人公“我”的参与其中,从而把整部作品连缀成一个整体,它们彼此之间是一种互文性的关系,颇有点类似于《史记》中的“互现法”。这些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们,每天面对的是一板一眼的老师、枯燥无味的书本,僵化的应试教育压制着他们,忙碌的父母约束着他们。他们一边抵抗,一边顺从。书中刻画的这几个人物正是80后一代青春时代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双雪涛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当时我们班48个学生,47个人都有电话,只有我家没有电话。一到冬天大家都穿羽绒服,只有我是穿妈妈的棉袄上学,红色的一个棉袄。会感到跟别人的不同,他们想的事情,他们思考的事情跟我也完全不同。上小学的时候我每天会在书包里装个小小的匕首,因为会被人抢劫,先把表抢走了,后面上来一个人把裤子也扒走了,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我要保护自己。”为了让这些记忆不会随着时光流逝而被忘怀,双雪涛决定要用笔把一切记下来。他要书写,书写曾经与这个世界的碰撞,与所谓的“文明”的碰撞。
同为80后作家的张悦然认为,90年代这个时间段一直在被60年代作家或者70年代作家反复书写的,80后的作家参与的还比较少,但实际上80后作家是特别有发言权的一代人。“那时候我们在童年,像雪涛说的,哪怕我们是聋是哑的,但我们还有眼睛,我们的眼睛一直在注视着,就像忠诚的摄像机。孩童或者少年的眼睛是童叟无欺的,我们没有带有主观身份,比如一个成年的知识分子,会从知识分子的角度看待这个社会的变化,孩子们不会,孩子们是非常客观的记录者。”
第一人称而兼成长主题,是双雪涛小说所一直热衷的角度。也正是因为这样,双雪涛与大多数80后作家都不太一样。对于很多80后作家们而言,第一人称常常是作为一种叙述视角在使用,其既能增加叙述上的真实感,又能更方便于内心世界的挖掘与表达;其弊端常常是使得80后作家们的小说叙述显得散漫而无节制。但对双雪涛而言,第一人称不仅仅是一种观察和叙述上的视角,似乎更是一种审慎和思考的角度,以此表现主人公“我”的精神上的成长,这也使他的小说相比大多数80后作家的小说要格外显得节制而内敛。
最开始这本小说的时候,双雪涛在银行里当职员,白天上班,晚上写作,写作像是“本能”的行为。像每个孩子刚开始学了一点方程式就特别想当爱因斯坦一样,开始写作的时候也是野心勃勃。“现在回头看,小说的技巧和文学上的野心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刚开始时那种非常蒙昧的、本能的、纯真的东西。”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魏冰心 PN070]
责任编辑:魏冰心 PN07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读书官方微信
播放数:1702743
播放数:402250
播放数:1319813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叛逆孩子管教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