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高中生暑假见闻800字怎么过暑假的?

你们可能会说:看你这问题问的,能上大学谁不上啊?
暑假接近尾声的一个周末,我参加了初中时的好友桑德拉的生日party。上高中后,桑德拉跟我同校但不同班。参加party的大都是她高中的同学和好友,我们互相都眼熟,但叫不出名字。在party上大家拿着酒杯从一个人堆走到另一个人堆,聊的大都是同样的话题:你暑假怎么过的呀?海边晒太阳去了还是打工挣钱了?假期结束你准备干什么?接茬上大学还是做一年Zwischenjahr
?Zwischenjahr这个词汉语里没有,暂且称之为“过度之年”吧。瑞士很多高中生毕业后对自己今后的发展还不能确定,因此给自己一年的时间去思考,在这期间先干点儿别的。问了一圈儿下来,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做Zwischenjahr。后来听桑德拉说,他们班二十五个人只有五个人准备接着上大学。这个结果很令我吃惊。我知道有不少人做Zwischenjahr,但没想到比例那么高,拿我们班来说,毕竟还是有一小半的人准备直接上大学或大专。
我可能得先解释一下,在瑞士,只要你高中顺利毕业就等于取得了大学入学资格。这是因为,瑞士的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小学到高中一路层层筛选下来,最终进入高中的学生大概只占百分之二十左右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得选一个班长。老师鼓励我们自告奋勇,但是没一个人表现出兴趣,大伙儿要么低着头,要么看着窗外或其它什么地方,避免和老师的眼睛对上火。“真的没有人感兴趣吗?当班长可以一年不擦黑板呦。”见没人来气,老师抛出点儿鱼饵。还是没动静。“还可以一年不打扫卫生!”鱼饵的分量明显增加了。终于,有鱼儿上钩儿了,一个男生举起了手,表示愿意担当此责。“唔”,大伙儿都松了口气,可算是得救了。
后来,同学们渐渐熟悉之后,我们才发现那个男生有点儿与众不同,他爱表现自己、爱出风头,他学习超刻苦,而且还有意讨老师喜欢。可能你们会说,这没什么不好呀,谁不想学习好,谁不想让老师喜欢呢?可是你们别忘了,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有时差异很大。在瑞士,诸如此类的性格特点是很不讨人喜欢的,说得夸张一点,没人爱和那样的人交朋友。成绩优秀当然是好事,我和我的同学都想要好成绩,但是我们绝不会为了拿好成绩而不惜代价。比如说,我们不会为了拿第一而放弃自己的爱好,放弃跟朋友一起看电影、参加party等娱乐活动的。放弃一切业余活动而只会读书的书呆子不会得到任何人的欣赏,就算他门门功课都第一也没用。
高中的最后一年我和班上另外一个女生综合成绩并列第一。像班上的其他同学一样,我并没有刻意地争第一,只是认真对待每一门功课而已。我不是从老师那儿得知自己得了并列第一的,在瑞士,每个人的成绩都属于个人隐私,老师无权擅自告知他人,在全班公布更是绝不可能。如此说来,消息的来源就只有一个途径了,没错,我是从同学那儿得知的。
在我们班,同学们并不牢牢地守护自己的成绩,对之守口如瓶,因为我们不会以成绩取人。我的说法听起来似乎有点儿前后矛盾:既然学生们都不在意别人知道自已的成绩,为什么老师却要对它守口如瓶呢?请注意,我一直在讲我们班,而其它班其他学校则难免会有个别人把自己的成绩当成个人隐私一般去守护的。
全班第一,我当然很高兴,但是像另一个和我并列第一的同学一样,我并没有因此洋洋得意,觉得自己多了不起。这么说吧,我的高兴程度并不大于生日的时候得到一件可心的礼物时的欣喜。如果得第一的是别人而不是我,我也绝不会因此而郁郁寡欢,而那个人如果恰恰是我的好友,我还会真诚地祝贺她,和她一起高兴呢。其实我们班同学都这样,取得了好成绩我们高兴但不洋洋得意,成绩不理想我们沮丧却不自卑。因为没有来自
三个星期的实习很快就过去了。回到学校,还有一项任务等着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得在全班做个报告,把这几个星期实习的感受介绍给大家。报告一共45分钟,采取什么形式由我们自己定。
做报告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高三的我们个个都是久经沙场的老手了。但是做这个报告还是让我们头痛。为什么呢?因为老师规定,这个报告不能一个人单独做,必须是teamwork,但是我们又不能自由组合,而是由老师为我们指定合作者。
你们大概看出问题的所在了吧。如果一个小组里面每个人实习的方向都不相干,我们怎么才能把那些八杆子打不着的内容完美地统一到一个报告里面呢?就拿我们组来说吧。我们组三个人,我,法比娜和西西。我去的是高等学府,同事是科学家、教授;法比娜的实习所在地是一个少儿马戏团,她的工作是辅助马戏团的当家人同时也是导演教孩子们一些表演技巧,她实习的目的是具体了解导演所从事的工作;西西搞的又是跟我们俩都不相干的行当,她的实习地点是饭店,干了三个星期的接待和餐厅服务,因为她以后想学饭店管理。
高三的时候,同学们有的对未来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有的还在多种设想间徘徊不定。那么,我们蹲在自己的小屋里描绘的蓝图、制定的规划真的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吗?它们跟现实是否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甚至反差很大呢?这时,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三周的实习时间,让我们有机会提前体验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学校为我们开列了一个长长的实习单位名单,有大学,有研究所,还有大大小小的各类公司。我那时心里一直惦记着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以下简称ETH),想去那儿学材料,所以就联系了ETH的材料系。
去ETH要路过我们高中。火车经过我们学校时,一阵淡淡的忧伤一下子笼罩了我。我真的什么时候就要永远地离开那一片可爱的地方,去到那个我现在正在奔赴的、被叫做大学的陌生地方吗?我舍不得离开高中,我喜欢我高中的同学。
接待我的秘书把我领到一个四十多岁的人面前。他个子不高,胖墩墩慈眉善目的。这个人就是我的领导了,他是小组组长,我将在今后的三个星期在他的组里干活。组长对我非常热情友好,他做完自我介绍后说:“就叫我名字好了,托马斯,我们这儿都这么叫”。接着,托马斯带着我参观了他们巨大的实验室,实验室里有很
实践课目:出版菜谱
高三我们开了一门课,叫“项目规划及实施”。这门课和其它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这门课的主角是我们学生,而老师在向我们介绍了做项目的一些主要步骤后则退居二线,只在我们遇到问题时对我们略做指点。一年结束时,我们得拿出成果,也就是我们完成的项目。这是我们多年寒窗后第一次大型的实践活动,第一次,我们不是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课,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将我们这些年来获得的知识用于实践。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
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该选一个什么项目?跟谁一起做这个项目?老师不主张我们搞研究类的选题,而是提倡我们做实践类、动手性强的项目。我从初中时起就酷爱烹调,所以没用太多的斟酌我就想好了自己的选题:出版一本菜谱。我知道同学中还有几位对烹调的热情不亚于我,所以很快找到两个合伙人。
我们很兴奋,描绘了一阵蓝图就想立即动手开始工作。可是说起动手,我们都有点儿傻了:从哪儿着手呢?我们发现,出版一本菜谱远远不像描绘蓝图那么简单,我们是完全从零开始呀!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首先必须制定一个大纲,还得弄清楚以下问题:1
“拼图板”
“拼图板”是一种教学方式,不是小孩子玩儿的那种拼图游戏。
地理老师第一次让我们“拼图板”时,我们也以为是游戏呢,至少类似于游戏,所以同学们都挺兴奋:玩游戏,那好啊!大家都想轻松轻松。后来做起来就大喊上当了,那哪里是什么游戏啊。
有一次,我们学习的主题是交通工具。老师把我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负责了解一种交通工具,然后将它介绍给其他组的同学。我们组分到的是悬浮列车。我们得学习老师发给我们的所有有关悬浮列车的资料和文献,比如悬浮列车的起源和历史,它的原理以及今天在全世界的分布等等,把自己变成业余悬浮列车专家。当组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成了他们那个项目的专家时,老师又把我们的组拆散重组,让不同项目的专家组成一组,互相介绍各自领域的内容。你们发现没有,发明“拼图板”这种教学方式的老师相当的狡猾啊,让我们“拼图板”,老师就不用干活儿了,我们帮他干了嘛。
干“拼图板”太累,我们都不大喜欢。不过说句老实话,我要是老师,我也会让我的学生玩“拼图板”的,当甩手老师多舒服啊,呵呵。不开玩笑了,那种教学方式其实相当聪
上高中的时候德语老师克诺斯先生组织我们看过好几次话剧。克诺斯先生酷爱话剧,认识不少话剧界人士,如导演啦,演员什么的,所以非常了解话剧界的最新动态。
有一种话剧叫即兴话剧。“即兴”顾名思义就是演员事先没有任何准备,完全现场发挥,而演员们表演什么由观众说了算。演员里面有一个人充当主持人的角色,负责跟观众沟通。比如说,主持人告诉观众,下面我们将要表演一出无声戏,请告诉我们你们想看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于是观众就说,来一段悲情表演吧,得怎么怎么着怎么着。作业一布置下来,演员们不能做任何商量,马上就得开始表演。这种表演往往还有音乐伴奏,比如说钢琴。钢琴师事先当然也没有任何准备,然而其旋律的急切或舒缓,沉重或热烈却必须配合演员们的表演。你们一定会问,这怎可能呢?钢琴师又不是演员肚子里的蛔虫,怎么可能知道女演员接下来是准备热烈地扑到男演员的怀抱里呢,还是像放慢镜头似的原地缓缓瘫倒在地呢?千万别问我,我也看得直瞪眼。中文里有句话叫“心有灵犀一点通”,或许这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丝线索?对了,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这就是我留意到,在演奏过程中,钢琴家不停地拿眼睛扫视台上的演员们,想必演员们
小说主人公狄得利希·赫斯林从小欺软怕硬,常常是同学们嘲笑的对象,老师也不止一次地当众羞辱甚至打他。得利希·赫斯林害怕权势,又追求权势。长大后,他的这种性格特点不仅没有淡化,反倒有增无减。参军后,他的这种性格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化。身穿军服和同伴们一起,他似乎无所畏惧,对弱者一副暴君嘴脸,而对德皇威廉二世又是死心塌地效忠,甚至连自己的胡子也曾留成德皇的式样,甘称臣仆。
在讨论人物的过程中,克诺斯先生通过一些问题引导我们进行思考,比如:
一个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等级制度的集体或组织有些什么显著的特点?
什么样的人容易对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等级制度的强大集体产生归属感?
加入这样的集体对人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很多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多动脑筋,勤思考,遇事多问个为什么,但是很少有家长懂得引导孩子去提这十万个为什么。其实,有的时候,一个人要是能提出问题,那么说明答案的一半他已经找到了。
两节作文课结束,大家三五成群地站在草坪上聊天。我问好朋友西西选的是哪道作文题。不出我的所料,她选的是第三道,一道评论题,评论某一位作家说过的一段话。“这道题肯定没什么人选”,她说。这是她选题的重要标准之一。
出于同样的考虑,我选了第四题:书评,评论卡夫卡的随笔“算了吧”。文章很短,一共只有几句话。
&那是一大早,街道上空空荡荡,我往火车站赶去。当我和塔钟对表时,我发现时间比我想得要晚得多,我必须赶紧走。这一发现让我吃惊不小,因而对路也没有把握了。我对这个城市还不十分熟悉,幸好附近有个警察,我便朝他跑过去,上气不接下气地向他问路。他微微一笑说:“你想找我打听那条路?”“是的,”我说,“因为我自己找不到它。”“算了吧,算了吧。”说完他猛地转过身去,就像那些想自己偷笑的人一样。
乍一看,这么几句话很令人费解。但是另一方面,这种给人留下很多思考和想象空间的东西又非常令我着迷。我反复读了几遍,渐渐读出了感觉,我读到了一种孤独无助。“我”迷了路,要寻找出路,而“警察”却说“算了吧”,劝我放弃。这是不是更是“我”内心瑞士暑期人权法的一些感受
在瑞士卢塞恩参加的暑期人权法项目归来,理性与情感都比较模糊,以至于不知如何下笔,担心说不清楚。而回国这几天的经历让我明白,其实不必有大的压力,因为真正对问题有兴趣会思考的人,不会因为你的文章而轻易的接受;对问题没有兴趣的人,也只会一笑而过,不会入脑分毫。这样看来,我大可不必非要客观公正理性的分析,即使我尽量要求也很难做到。只能用我所经历的来说明,当然也必定有局限和偏差。
关于人权法在出国前,我对人权法的了解其实只限于国际公法和法理学、宪法中的一部分。而国际公法是大一就讲的,所以对人权的认识是很皮毛的。当然任何学过政治的人,都会知道人权具有特殊性,生存权与发展权是基本人权,美国人权很糟糕。不过,在人权法项目之下,我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①一定要用政治反击政治么?我在课下问过一位在联合国高专办工作的教授,为何中国人权被攻击的这么严重?他摇摇头说,我不认同那些攻击的声音,它们太政治。听到这话,我真觉得是great relief。或许这也是human rights implementation的魅力。当人权被利用成为政治话题时,已经变成了一种工具,而非实际的改变。但我们似乎应该想想,正如不能用谎言去回应谎言,我们一定要用政治回应政治么?对于我们来讲,区别于政府,为何不抛却政治的外衣,真正了解人权,反思人权存在的问题,多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呢?我并不是反对政治上的回应,而是从我们自身来讲,与其隔空对话的增强气势,不如先让自己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那么接下来反思,你知道哪些人权公约,你了解哪些人权机构,你遇到了侵害人权的行为,知道哪些救济途径?如果这些问题你都不了解,那么我只能讲,至少在普及人权观念上,政府做的不够。我看到过一个香港回归前关于人权宣传的小册子,里面的问题很基础但很切中要害。如果每个身在大陆的人,都能了解到基本的人权信息,我想这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的福音。
②人权的实施这个项目的魅力在于实施人权。谈及人权,往往纷争不休,各种观念冲撞互相说服不了,甚至自说自话。而实施确是人们实际得到的权利,是现实的。在 UN field operation 这门课上,我收获颇多,最关键的是我了解到了作为一个field operator,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下来之后,如何分析应该做什么工作,具体做哪些活动,如何实现?正如我今天在豆瓣上看到的一句话:那些真正激浊扬清的人,此刻都在沉寂中不懈耕耘着。但是,我同时也发现了人权的实施,背后依旧是人权观念的影响。比如如果坚持人权高于主权,那么个人可以起诉国家,欧洲人权法院就受理此种案子。而如果认为主权高于人权,那么当国家侵犯个人权利时,只能实施国内救济,主要是司法救济,国际救济就不存在了。当司法救济行不通时怎么办呢?更进一步,任何实施都是有成本的。在聊天时有个希腊军事法庭的法官就说,那些由欧洲人权法院受理的案子,不需要钱么?穷尽国内司法救济不需要钱么?你怎么保障在个人与国家的诉讼之前不会被杀害呢?虽然这是对的,但我仍然认为,有救济途径比没有救济途径好,至少有个门在那,虽然不一定能迈进去。而如果连门都没有,那就是黑暗了。
③国内/国际人权知识了解的都不够在人权法上,中国似乎是很敏感也很高频的词。但是作为唯一一个中国人,我没有选有关中国的课程,由此缺少了来自中国的回应声音。不过,不得不说,同学们问的问题都很厉害,射在靶心的感觉。比如上访人士被截访的问题,我就很难解释。当然很容易判断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但凡有一点道德伦理的人都可以轻易判断出来,但是你如何解释它的成因?另外,中国的人权保护的官方机构、NGO,各领域的实施状况我并不了解。虽然中国也提交人权报告,但普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直播间拆神秘礼物
内心得强大
月末有大哥宠幸吗
月末小礼物走一走吧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鐟炲+鐣欏?瀵瑰?鐢熸湁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高中生小雪的暑假 的文章

 

随机推荐